
本文目录一览: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怎么划分的,公元1年对应的是我国哪个朝代?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年复一年,岁月无情,仿佛我们不曾经历。
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新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事情。它承载着旧时光的回忆,寄托着崭新未来的期待。纪年法作为时间的标记,记录着这一切。
古代中国有多种纪年法,或许你已经听说过,但很少人真正了解它们。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干支纪年法了。
干支纪年法传承自古老的时代,相传起源于黄帝时期,尽管它最早的实际使用是在西汉王莽时期。这个纪年法使用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表示年份、月份和日子。例如,"戊己庚辛"代表了天干,而"子丑寅卯"则代表地支。这种方法不仅用于年份的记录,还用于日期和月份的表示。
这种古老的纪年法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直到现代依然存在,尽管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传。你可能经常听到类似"甲午、辛亥"的说法,这些都是干支纪年法的体现,已经用了几千年之久。
除了干支纪年法,中国还曾使用过年号纪年法。这个方法非常直观,就是以当时皇帝的年号作为纪年的方式。这个纪年法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而在明清时期,每位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听到"乾隆35年,康熙6年"之类的说法。这种方法在历史上广泛使用,尤其是在皇帝在位期间。
而在近代,中国采用了纪年法,即以辛亥革命后的年份作为纪年的方式。1912年1月1日,成为总统,从那一年开始,被称为元年。这个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再通用。
然而,公元纪年法最终成为了中国主要的纪年方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旨在纪念教的主耶稣。这个方法的创立者狄奥尼西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创建了这个方法来确定复活节的日期。公元纪年法的起点是耶稣降临世界的那一年,被称为公元元年。这个方法最初是为了宗教宣传而创立的,但很快被广泛接受,并在教会中传播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元纪年法传入世界各地,最终成为了全球通用的纪年方式。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公元纪年法成为了中国的主要纪年方式,但农历纪年法依然保留了下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公元1年,是一个时间的分界点,标志着耶稣的诞生,同时也是汉朝的时期,王莽在这个时间段掌握了朝中大权,引发了西汉朝权力的动荡。公元前后,是西汉王朝充满变革的时刻,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王莽的出现让整个大汉朝走向了衰落,最终灭亡。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演绎,不同的纪年法留下了属于各自时代的印记。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而丰富,无论新的纪年法如何出现,都不能掩盖原有文化的痕迹。这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它在时光中继续流传,永不断层。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纪年法出现,但历史的轮回永不止息。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农历”到底怎么来的?
元旦一过,中国人就开始等着过年了。于是,不少人最近都在查农历:今年过年是几月几日呀?
过年是大事,国家也将春节定为十分重要的节日,假期天数和国庆假日相同。春节多是书面或比较正式的称呼,民间仍习惯称其“过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传统计年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就是新年,所以称为“过年”也名副其实。
说来惭愧,身为中国人,我却总对农历、阳历、节气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搞不清。懂些常识,却仅仅是一知半解,少数概念则完全不清楚。
不仅仅是我,许多人也如此。
比如我母亲85岁了,总是查某节气是什么日子。前几天,她拿出皇历问我:“冬至是几号,‘三九’是什么时候?”
我对她说:“怎么这点都会不知道呢?12月22号冬至,每年都是这个日子,又不会变的。冬至起头九,一月份就一定是‘二九’‘三九’‘四九’,还用去查皇历?”
她仍追问:“冬至怎么会是阳历,怎么会每年不变?”
我说,节气不是按农历排的,是按阳历,有几个节气是永远不变的,每年都是这一天。比如立春2月4日,清明4月5日,冬至12月22日等,难得会有一次变动调整。
我这一解释,母亲更糊涂了:节气是为农事服务的,怎么会和阳历有关呢?
本来这事也就过去了——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这么大岁数了,也没必要去搞得那么清楚。可最近,看到微信上一篇文章《中国的农历是传教士汤若望编著的》。百度了一下,居然有好几篇文章证明确有其事,这让我认真起来。要是这个问题再搞不清楚,以后孙子问起来,我也瞎说,那岂不误人子弟?
根据资料显示,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但农历并不是单纯的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并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纪年方面,以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
资料上说,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最早源自何时,暂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上古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生过102部历法,比如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
阴阳干支,阴自然是指月亮,阳为太阳,干支指天干地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天干地支各取一字组成纪年,比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六十年后重回起点,所以六十年称为一甲子。故六十岁也称花甲之年。
怪不得总是搞不清,这农历那么复杂。这阴阳干支几方结合,让许多人总觉得相互间有关系,却又说不清。
那么,这传教士汤若望又是怎么回事呢?他和我们国家的农历又有什么关系?
查资料,还真有关系。
明朝末年,《大统历》颁行已久。但使用中发现,大统历产生了较大的误差,钦天监预报的日月食“往往不验”。如何修订出更准确的历法,成为重要问题。可中国当时缺乏天文人才,直到一批西方传教士的出现,才给中国带来了欧洲先进的天文知识。
传教士利玛窦、熊三拔、汤若望、庞迪我等与中国官员徐光启、李之藻等结交为好友。在这些中国官员的支持下,1611年,明廷让庞迪我、熊三拔等参与修订历法(崇祯新历)。可是明末社会动荡,历书尚未完成,明朝就灭亡了。清王朝建立后,传教士汤若望向清廷两次上书建议修改历法,还请求清廷派人检验他推测的日食是否准确。顺治元年八月丙辰,大学士冯铨和钦天监官员对当天的朔日食进行实地观测。结果,汤若望的预测准确无误,而使用《大统历》《回回历》所推算的结果,都有误差。于是,清朝决定采用汤若望所献的新历,这就是《时宪历》。
1661年,顺治帝因病去世,年仅六岁的康熙即位。鳌拜等辅政大臣把持了朝政,废除了多项政策,传教士所定新历也卷入其中。他们试图将汤若望和支持西方历法的官员凌迟处死。后因孝庄皇太后干涉,汤若望得以赦免,但在钦天监的职务被免,《时宪历》亦被废。直到康熙帝扳倒了鳌拜,才重新恢复《时宪历》。
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播天文学的过程中,的确将很多当时先进的天文学发现和发明带到了中国。不过,如果说当时清政府使用的历法是汤若望编著的,也不完全准确。只能说,传教士们在我国传统历法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推出了新版本。
如今,我国使用的农历,是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负责颁布的,习惯上称为《紫金历》。就编历原则来看,它延续了明末编订的《崇祯历书》、清代的《时宪历》等历书思想,但预测手段已经变为现代天文学手段。节气方面,则都延续了明末以来的几部历书。
紫金历从中华十八年(1929)启用,一直延续至今,当时称夏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沿用时的西方格里历(现行公历),采用公元纪年法,但也恢复和保留了传统夏历在民间的使用。夏历采用干支纪年,两历并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夏历正式称为农历。
中国人不知道农历的由来?一部农历纪年法,半部中华历史
我国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历。黄帝历据说是黄帝打败蚩尤,统一天下以后,命人制定的。因此黄帝历的元年,就是黄帝继位的那一年,也就是西历的公元前2698年。
黄帝历与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为“古六历”。不过在“古六历”之前,我国还有两种纪年的历法,分别称为太阳历和太阴历。
太阳历太阳历相传为伏羲氏所创,也称为甲历、上元历。
太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采用“十杆测影法”,把一年平均分为十个月,每个月固定有36天。这种纪年的历法,一直被彝族沿袭并传承下来,因此也被称为“彝族十月太阳历”。
不过,按照太阳历纪年,会有一个误差,就是每年少5天。起初也许还没多大影响,但时间长了,则完全不能反映气候、季节的变化,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安排。
太阴历由于太阳历的缺陷,后来女娲便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了更为准确的太阴历。
实际上这就是“女娲补天”传说的由来。
太阴历,又称为阴历、月亮历。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把月亮圆缺一次,也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计算为一个月。
在太阴历中,可以准确反映潮汐变化,但却没有“年”的概念,因此也就没有一年四季。
干支历干支历,也叫星辰历、甲子历。其实是在太阳历和太阴历的基础上,再以北斗七星作为参照物,把斗柄自东向西旋转一周,计算为一年。同时,再把十天干、十二地加以两两搭配,形成60个不同的组合,用来对年、月、日、时进行标记。
在干支历中,60年为一个轮回,称为一甲子。再把一年分成12等分,也就是12个月,这就是“十二月建”。
实际上,“古六历”就是“干支历”的雏形,或者完善过程中的历法。而且“古六历”中,一年之始的算法也不同。
据《后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具体就是:
夏历建寅、殷历建丑、颛顼建亥,而周历、黄帝历、鲁历建子。
也就是说,夏朝是以农历正月(孟春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商朝时以农历腊月(季冬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秦朝(颛顼历)是以农历十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
而周朝的历法,和黄帝历、鲁历一样,都是以农历十一月(仲冬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
太初历汉朝初年,一直沿用的是秦历,也就是颛顼历。因为颛顼历有一定误差,因此汉武帝年间,又颁布了太初历。
在太初历中,为了更好的指导农事活动,不但把农历正月作为一年之始,还采用“圭表测影”的方法,把一年分为24等分,也就是24节气。同时还计算出如何设置闰月,即十九年置七闰。
此后,历法虽然几经修改,但基本采用的都是“圭表测影法”。
时宪历时宪历,也叫《西洋新法历书》。明朝末年,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在借鉴西洋法数的前提下,编撰了这部历法。只可惜还没有来得及颁行,明朝就灭亡了,后来由清政府正式颁行。
在时宪历中,废除了此前的“圭表测影法”,而是采用黄道坐标系统。
具体就是以春分点为始,把太阳沿黄道运行一周,计算为一年。另外对24节气的划分,也不再采用“平气”,也就是按每个节气15天平均分配;而是采用“定气”,也就是根据太阳运行的快慢,分为最短14天、最长16天。
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夏历,或者农历,其实就是时宪历。
一直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之后,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才决定采取公元纪年法和农历纪年法,一起使用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在此基础上,把公历(西历)1月1日命名为元旦,把正月初一命名为农历新年。
由此可见,农历虽然只是一部小小的历法,但其中凝聚着的思想和智慧,还有历史的沉淀,就如同半部华夏史一样,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引以为豪。
大家说是不是?
易经看股市:农历、阴阳历、干支纪年法与股市周期
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的重演。历史的时间长河按照 螺旋法则让各样空间重现。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过去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并发明 了各种各样的纪年历法。从玛雅人使用的卓尔金历,到中国 人使用的农历、阴阳历、干支纪年法等,都按照不同的周期在 计算着时间,而这些周期相互之间是可以换算的。通过对时 间的精确测量,指导着人类的活动和生产。时间流动与空间 的变化相对应。计算时间就是在计算空间。
宇宙诞生之初,时间和空间混沌,互为阴阳。按太极宇宙 原理,宇宙诞生之初并不会是一个奇点,而是一个球面。宇宙 膨胀和收缩按螺旋法则进行着,而空间和时间也同时按螺旋 法则不断变化。股市即宇宙,股市运行与宇宙运行同理。股市 涨跌与宇宙膨胀收缩道理完全一致。
由于地球周围有着众多的天体,这些天体相对于地球都 在做周期性的旋转,这些旋转都会以波的形式影响着地球以 及地球上的生物。而不同的星球运转的周期是不同的。月球、 太阳、金木水火土等太阳系的各大行星,甚至银河系的各大 恒星或恒星群都有着不同的周期结构,导致了我们所研究的 众多周期。从 1 到 1 0 的各个数字都是周期基数,各个周期 数都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股市就如同大海的波 浪,是由各种各样不同方向的波形叠加所形成的。
人类早在公元前几千年甚至更早就已经在研究周期,并 且把周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用于指导行动。而江恩、嘉路兰、 鲁卡斯等人将天体运行周期同研究股市的周期性现象结合 起来而有所成就。中国的河图与洛书就是描绘了宇宙的后天 与先天的全息运行模式,先天按照圆形规则运作,后天按螺 旋规则运作,我认为螺旋运行的原因是后天事物之间相互作 用而产生的发散,所以宇宙才会不断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 而螺旋时间是可以通过换算成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直线(或 者圆形)时间,江恩就是用圆形圆周和正方性、等边三角性等 来理解螺旋时间的投射。而江恩离建立宇宙全息模式只差了 一步,江恩的思想都能够用周易来解释。
中国的周易就建立了宇宙的全息模式,通过明了宇宙的 真理,用二进制的数学结构,加上阴阳的作用,用 64 卦解析 了螺旋周期同干支纪年以及农历之间的换算关系。有位中国 知名的周易大师曾研究解释比较了江恩理论同周易原理,说的很正确,但却还是没有找到一种对股市直观的认识模式, 还不能准确,尤其没有对干支的作用力和五行原理进行分 析。笔者以为如果要解决多种周期的决断问题只能借助干支 五行。波浪理论、江恩理论、螺旋历法等还有一个弱点就是不 能分析什么时间什么股涨的多。而中国的五行原理似乎可以 通过一些分析得到哪些板块会在哪个月行财运等等。笔者最 近感觉到用股市宇宙论,同时将中国财富周期原理螺旋化并 结合周易原理和干支纪年法,就可以构建易懂易学的股市全 息理论。
周易讲乾之策 21 6,坤之策 1 44。乾坤合计 360,为一周 天数。一个阳爻为 36,一个阴爻为 24。阴阳之比例为三分之 二。三分之一的比例即来自于此。为何阴阳不等呢?因为我们 所处的宇宙处于膨胀阶段,阳大于阴才是符合现在宇宙膨胀 的条件。
2008 年 1 1 月 7 日是干支纪年法的癸亥月的第一天立 冬,干支纪年每月的第一天都是 1 2 节之一,而第十六天就 是 1 2 气之一,合起来 24 节气。干支纪月每隔 60 月一个轮 回,合公历 5 年。5 年又是一个重要的周期,我们回头看看 5 年前的 2003 年癸亥月第一天癸未年癸亥月乙酉日立冬即 2003 年 1 1 月 8 日 (周六),2003 年 1 1 月 1 3 日大盘见底, 向上运行到 2004 年的 2 月底和 4 月初,即大盘涨到了 3 月 份,然后才开始大跌。我们又深入分析 5 年周期是中国股市 顶-顶-底-底的周期结构。
公历农历、阳历阴历,傻傻分不清楚,收藏给孩子慢慢看,儿童教育
上次发了上下五千年和公元纪年法之后,有朋友就问,平时经常说的各种日历叫法总是搞不清楚,农历就是阴历吗?公历就是阳历吗?阳历是“洋”历吗?为此专门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许多自媒体说得也不清楚甚至是错的,那今天就根据查阅的权威资料,来讲一下历法相关知识,本文冷门知识点多,建议您收藏给孩子慢慢科谱,如果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可以点赞或转发给更多的人。
先说一下概念和结论:
阳历≠公历;农历≠阴历;阳历≠洋历
阳历:即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历法,是天文学概念的历法,一年365.2422天,没有纪年法。
阴历:即太阴历,是根据月球运行规律(月相)制定的历法,月亮转地球一周为一个月,一年354天。
公历:即格力高力历,基于儒略历优化而来,是人文学概念的历法,基于阳历把每年、每月的时间修订为整数后的一种历法,有纪年法,使用纪年法,以耶稣诞生当年作为公元元年。
农历:即阴阳历,结合阳历和阴历的优缺点,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准,发明的适合农耕的新历法。
下面我们再详细看看每个历法的规则和来历:
阳历: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历法,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的一个轮回即一个春夏秋冬为一年,又叫回归年,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共计365.2422天,然后再划分出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阳历是先有年,再算月,季节准,现在的公历是在阳历的基础上人文定义的。
阴历:根据月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月相的周期变化(月亮变化比太阳变化更易于观察),月亮的一个圆缺周期即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又叫朔望月,共计29.53天,乘以12个月,一年大概是354.36天。阴历是先有月,再算年,月份准。
公历:也是当前国际通用的历法,早期是罗马帝国缔造者凯撒制定的儒略历,后在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优化后的格里历沿用至今,如2022年4月7日,就是公历。
早期古罗马人就有月和年的概念,但是早期只规定了一年有十个月,剩下61天是空白的,后来最高统治者觉得这种没有日期的日子过的乱七八糟,所以又在现有的十个月里塞进了两个月变成了十二月,现在9月到12月都是往后挪了2个月的,他们的英文单词词根在拉丁语中分别代表7、8、9、10的意思。
在公元45年,当时的罗马缔造者凯撒规定了一年十二月中单数月有31天,称为大月。双月有30天,称为小月,另外,每四年在2月补上一天,来弥补此历法与太阳规律的偏差。那既然这样,2月份为什么这么特殊,是双数月怎么比别的月份少1天呢?这里有几个传说,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凯撒的继承者奥古斯都(Augustus)出生在八月只有30天的小月,他为了让八月变成31天的大月,硬是从2月抢走了一天放在八月,其实现在看八月的英文August就是以以奥古斯都命名的,而七月July也是以凯撒(Julius Caesar)的名字命名的。再后来为了方便记住,把九月之后的大小月调换了位置,就变成了现在看到的大小月的分布情况,这种历法就用凯撒的名字命名为儒略历,并在此后一千多年里被多个国家使用。
按照儒略历的算法,一年是365.25天,比实际回归年(阳历)多了11分钟,经过1000多年的积累,儒略历已经比阳历晚了10天左右。因此在1582年,天主教的最高领袖,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对儒略历进行了修正,他规定1582年的10月4日之后,直接到10月15日,这样就弥补了那10天的偏差(不相信的小伙伴可以打开手机定位到1582年10月看看^_^),并且优化了闰年的算法,命名为格里高力历,也就是现在的公历。
我国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为了与国际接轨,开始逐步使用公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面使用公历和公元纪年法。在这里插播一个问题,为何俄国的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的11月却叫十月革命呢,评论区亮出你的答案吧 ^_^。
另外公历采用的纪年法为纪年法,以耶稣诞生当年作为公元1年(也叫公元元年,没有公元0年之说哦),之前的年份叫公元前xx年,之后的年份叫公元后xx年,简称公元xx年,比如今天是公元2022年4月7日,就是一种典型公历的公元纪年法。
再补充一个小知识点,为什么199x年称作20世纪90年代呢,那是因为1个世纪是100年,一个年代20年,那1-99年就是1世纪,100-199年就是2世纪,依次类推,1900-1999年就是20世纪,所以20世纪90年代就是指1990-1999这个时间段。
农历:也叫阴阳历,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并融合阳历成分并加入二十四节气而制定的一种阴阳合历。
因为阳历是根据太阳公转直射南北回归线来制定的,所以阳历的特点是四季更准确,气候更规律,但不是每月的15日月亮都是圆的,对于古代人看月亮数着天数过日子不方便;
阴历则反映的是月亮的圆缺变化,所以阴历的月份更准确,每月的初一、每月的十五月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看到月圆的时候就是这个月过半了,也就有月盈则亏的说法。但是按照阴历计算,一年只有354.36天,和阳历相差11天,如果一直按照这个历法计算,累计一段时间就会出现12月穿短袖,6月份下大雪的场景,就会过乱套了。
所以聪明的古人就用阳历来确定年,阴历确定月,中间差的11天用闰月的方式补齐,还加入了二十四节气,这样农历就既可以看月份,又可以看季节,非常适合农民根据季候变化来确定作物耕种时间,这就是现在中国还在沿用的农历,如我们现在说的2022年三月初七,就是一种农历的叫法。
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种植非常有帮助,限于篇幅原因,我们下次专门开贴来讲一下中国的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