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没啥大事却又影响深远的一年
大家知道《万历十五年吧》,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火之后,这本书也成功破圈了。
其实大家看过原著的话,就知道原著里对这本书没啥好评价,说是商界大佬们为了把一个村姑服务员训练成高级货去勾搭高育良,让她学习了全套的名媛礼仪,为了提高她的文学素养,还让她学习了《万历十五年》,方便老高和美女聊明史。
后来老高跟他媳妇摊牌了,不装了,说自己爱上了别人,因为那娘们看过《万历十五年》,把他媳妇给气崩溃了,觉得这是“羞辱式摊牌”,因为老高媳妇就是研究明史的教授。
那种感觉就好像老高跟研究火箭的老婆说自己爱上了一个妹子,因为妹子热爱火箭,并且对火箭研究很深,突破性地提出应该用蜂窝煤代替液氢液氧混合物作为火箭燃料一样。
说明作者知道这本书在明史专家们那里评价并不高,“一提这本书就能气到明史专家”,这个梗用得非常熟。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原名叫《1587,没啥大事的一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因为黄仁宇觉得1587年这年确实没啥大事,稀松平常,但是暗流涌动,长期看来影响深远,而我们今天讲的1994,也是这样的一个年份,当时看似没啥大事,已经被绝大部分人遗忘,可那一年对后来的影响,跟加入世贸差不多。
说起1994年,大家估计都不知道这一年还发生过啥,只有那些对电影兴趣极大的人,可能知道这一年是个“电影大年”,井喷式地喷出好几个牛逼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国内有《活着》、《九品芝麻官》等耳熟能详的作品。
大家可能不知道,那一年还发生一件大事,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让很多人痛不欲生,也让不少人跑步进入了财富自由。
因为1994年,可以被称为“中国房地产转折年”。
这事还是要从我国的税制开始说起。
在1994年之前,我国采用的是“财政承包制”,这个制度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就稍微过一遍。
大家知道小岗村的几个农民搞了个“联产承包责任制”吧,把村里的地分了,然后约定好每年向公家交一个固定的数,剩下的归自家,这样大家也有了积极性。在当时,这可是坐牢的大事,所以小岗村的农民们说好了,如果事发需要有人去坐牢,那就让村领导去,其他人要把他孩子养到十八岁。
后来这个政策被推广,不少人说承包制这么好,那地方和中央的税收咱们也承包吧。既然摸着石头过河,那就摸一个试试呗,于是在1980年,啥都在搞承包,包括企业,也在承包,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也是搞承包,地方上约定好每年上交一个固定的数,剩下的归自己。
“承包”这个词当时火得不得了,一直到90年代,当时很多村里的墙上依旧刷着“承包为本”,能承包出去的几乎都承包了。
由于放开了各种限制,大家都各自突围,从1980年开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按理说经济增长,国家财政应该是也跟着增长,现实中也是一直增长的,可是国家财政占比越来越低,1979年的时候,中央财政占总财政的一半左右,到了1993年, 一路下跌到31.6%。
比例下降了,但是开支却越来越多,比如,当时人口和资源大规模从中西部向沿海地区集中,沿海地区经济暴走,中西部本来就没钱,时常还发生洪涝灾害,只能去向中央请求帮助,一看中央比他们都穷,此外军费、科研、大学等等,都需要钱,工作人员还一直要求涨工资。
当时不是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嘛,这个不是瞎说,那时候你要是搞个小买卖,只要有工业品就能卖掉,一些人一天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年的收入,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尤其开小饭店的,非常赚,以至于现在不少人说起“创业”,还是要去开饭店。
老百姓替高科技人才打不平,也替自己郁闷,要求涨工资,可政府又没钱。更关键的是,当时军队还经商,如果不经商经费就不足,可是他们经商这事很不好,具体怎么不好我也没法细说,反正很不好,如果大家实在想了解,就查一下越南军队经商的事。
所以当时中央就得向地方上借钱,地方上也不太愿意,担心借钱不还,场面相当尴尬。而且地方上有钱,底气太足,还顶领导,让领导一点面子都没。最后出现了公务员系统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境地。 每年扛不住,就去银行借钱,后来朱总理说每年借200亿,到最后银行都扛不住了。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93年,在那一年,当时的朱副总理非常强势,他提出说,现在的这种状态下,中央非常困难,日子也过不下去,到不了2000年就会垮台,所以必须改革。那年大家一顿商量,准备按照发达国家的套路来,中央分60%以上,于是在1994年出台了个政策,叫“分税制”。
分税制的核心是容易收的税种归国家,不容易收的归地方,大头归国家,小头归地方。这下很多地方本来富裕,一下子不够花了。
当时地方上有两个办法筹集资金,一是招商引资,官员们积极到各处拉外资,让外资到各地去建厂,外资在当地赚钱后,会充实地方财政。这一点充分释放了官员们的积极性,张五常说中国经济能快速发展,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有大量全年无休的官员们不断寻求突破。
另一个办法就是允许地方上出让土地来赚钱。
如果你觉得允许地方卖土地房价就要涨,那就小了,格局小了。
当时房地产政策还是“国家分房”那个状态,再说就算大家想买房,也没有可交易的房,而且也没钱啊,怎么办?
于是国家又推出了两个政策,这俩是关键,一是私房可以自由买卖,二是银行要给贷款。
如果你是个开发商,想在一块地上盖房,但是没钱怎么办?银行借给你啊。房子盖好了,大家没钱买怎么办?银行借钱给购房者。这样,借钱盖房,借钱买房。这就叫摸着美帝过河,美国就是这么搞,房地产开发商就是那个时候暴走的。
不过当时房价并没有起飞,因为当时购房人也不多,有些单位愿意给员工购房补贴,还有拆迁了的那些人手里也有点钱(远远没有后来的拆迁户那么有钱),最早的购房者是由这些人组成的。
中国房价曲线整体也是个指数曲线,早期令人发指的慢,后来令人发指的快,由于前期房价太低了,心理上的“锚定效应”导致那时候过来的人从2001年左右就觉得房价要崩。
不知道啥是锚定效应?举个例子,比如一只股票从30涨到300,你觉得太特么离谱了,因为你心里把股价锚定在30了。但是哪天跌回250,你有可能跑去抄底,因为你这时候又锚定300了。房价也是这样,不少人觉得房价太高,可是如果跌一半,他们又想去抄底。
所以说从1994年开始,大家一直在犹犹豫豫中看着房价上涨,到了2015年左右,绝大部分人达成共识,觉得房价应该就这样了,然后2016年很多城市直接翻倍,击碎了无数人的三观。
大家知道郭树清吧,现在是银保监会主席,前几天他说“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有人说他是权威人士,所以说出来的话又有参考价值。不过也有人扒出来老郭前些年的言论,发现他从2007年就开始唱衰,年年唱,如果你早年信了他,你已经付出惨重代价了。按理说郭主席这样的人那真是一言九鼎的,可是在中国房价面前,照打不误。
房价的事还是不聊了,咱们再说几句1994年。
大家看出来了吧,“卖地”这事的本质,就是通过银行,把居民未来的收入转到地方政府手里。
地方政府有钱搞基建,盖大楼,修公路,盖工业园区,然后招商引资,企业进驻工业园之后,雇佣当地老百姓上班,大家有了钱再买房,就循环了起来。很多国家也想学中国,但大部分国家都有个问题,就是没法征地,往往征一块地折腾好多年,最后事情给搞黄了地还没征到,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能发展起来,1994年的这个法案非常重要。
不要小看这个循环,很多国家想玩都玩不起来,就好像富人借钱做买卖,穷人想借都借不到一样。
但也由于征地太过容易,也出现了大量烂尾工程,比如马前卒前段时间去的“独山县”,遍地烂尾楼。而且现在房价被推得太高,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幸福感,拉大了社会的鸿沟。整体有利有弊吧。
而且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全国都在搞工业园,为啥有的地方荒废了,但是有的地方却能发展起来?
这就接上了我们前文说的话题,长三角和珠三角从唐朝开始就工商业繁盛,他们交通好,地理位置也好,大家注意下,全世界60%的经济总量都集中在各种湾区,比如美国的纽约湾和旧金山湾区,还有东京湾,中国这边的粤港澳大湾区一路暴走,奇怪吗?大家看下图能看出来吧,超级城市圈的地形都差不多,得有海、有河、有湾。
上海那边更是得天独厚,太湖经济圈牛逼了一千年,苏湖熟,天下足,只要放开,那些地方立刻就暴走。
而且它们又有发达的民间融资能力,有长期的经商家族,在海外还有亲戚朋友,这些人能提供原始启动资金。这个很关键,南洋华侨、台商、港资,这些钱基本都投在了两个三角。
所以两个三角最先发展起来了,1994年之后,土地供应也足,修好的工业园区也充分得到利用,甚至不够用,一直在扩张,现在那俩三角都连成了一片。产业发达,工人工资高,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同时吸引中西部人口和人才向东南沿海聚集。形成正反馈,市民工资进一步上升,对房子需求变得更大,房价进一步升高,现在苏南地区人均GDP跟发达国家差不多,房价也贵的离谱。
那边只要出来新房,就会被一扫而光,所以开发商拿地的时候肆无忌惮一直加价,政府卖地有钱,所以基础设施投入更大,甚至公务员工资都高一大截,整体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反过来,中西部很多地方政府想卖地也卖不上价,手里没钱,想投资也没得投,公共设施也不如沿海地区。长期下去,就是马太效应的急剧分化。
中西部本来交通就差,人口又外流,结果可想而知,改好了工业园也没有企业进驻,自然也就没法产生就业,市民工资一直上不去。还好现在交通发达,多少能弥补一些不足。
说到这里大家看出来了吧,如果没有1994年那一出,中国现在的房价应该不会这么疯,不过经济水准大概率也不会这么好,因为土地作为财富之母,后发国家基本没有选择得玩土地;而且土地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是一种税,这些税后来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高楼大厦和高铁公路等等。
全文完,如果觉得有收获,记得点个赞。
1994年,没啥大事却又影响深远的一年
大家知道《万历十五年吧》,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火之后,这本书也成功破圈了。
其实大家看过原著的话,就知道原著里对这本书没啥好评价,说是商界大佬们为了把一个村姑服务员训练成高级货去勾搭高育良,让她学习了全套的名媛礼仪,为了提高她的文学素养,还让她学习了《万历十五年》,方便老高和美女聊明史。
后来老高跟他媳妇摊牌了,不装了,说自己爱上了别人,因为那娘们看过《万历十五年》,把他媳妇给气崩溃了,觉得这是“羞辱式摊牌”,因为老高媳妇就是研究明史的教授。
那种感觉就好像老高跟研究火箭的老婆说自己爱上了一个妹子,因为妹子热爱火箭,并且对火箭研究很深,突破性地提出应该用蜂窝煤代替液氢液氧混合物作为火箭燃料一样。
说明作者知道这本书在明史专家们那里评价并不高,“一提这本书就能气到明史专家”,这个梗用得非常熟。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原名叫《1587,没啥大事的一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因为黄仁宇觉得1587年这年确实没啥大事,稀松平常,但是暗流涌动,长期看来影响深远,而我们今天讲的1994,也是这样的一个年份,当时看似没啥大事,已经被绝大部分人遗忘,可那一年对后来的影响,跟加入世贸差不多。
说起1994年,大家估计都不知道这一年还发生过啥,只有那些对电影兴趣极大的人,可能知道这一年是个“电影大年”,井喷式地喷出好几个牛逼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国内有《活着》、《九品芝麻官》等耳熟能详的作品。
大家可能不知道,那一年还发生一件大事,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让很多人痛不欲生,也让不少人跑步进入了财富自由。
因为1994年,可以被称为“中国房地产转折年”。
这事还是要从我国的税制开始说起。
在1994年之前,我国采用的是“财政承包制”,这个制度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就稍微过一遍。
大家知道小岗村的几个农民搞了个“联产承包责任制”吧,把村里的地分了,然后约定好每年向公家交一个固定的数,剩下的归自家,这样大家也有了积极性。在当时,这可是坐牢的大事,所以小岗村的农民们说好了,如果事发需要有人去坐牢,那就让村领导去,其他人要把他孩子养到十八岁。
后来这个政策被推广,不少人说承包制这么好,那地方和中央的税收咱们也承包吧。既然摸着石头过河,那就摸一个试试呗,于是在1980年,啥都在搞承包,包括企业,也在承包,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也是搞承包,地方上约定好每年上交一个固定的数,剩下的归自己。
“承包”这个词当时火得不得了,一直到90年代,当时很多村里的墙上依旧刷着“承包为本”,能承包出去的几乎都承包了。
由于放开了各种限制,大家都各自突围,从1980年开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按理说经济增长,国家财政应该是也跟着增长,现实中也是一直增长的,可是国家财政占比越来越低,1979年的时候,中央财政占总财政的一半左右,到了1993年, 一路下跌到31.6%。
比例下降了,但是开支却越来越多,比如,当时人口和资源大规模从中西部向沿海地区集中,沿海地区经济暴走,中西部本来就没钱,时常还发生洪涝灾害,只能去向中央请求帮助,一看中央比他们都穷,此外军费、科研、大学等等,都需要钱,工作人员还一直要求涨工资。
当时不是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嘛,这个不是瞎说,那时候你要是搞个小买卖,只要有工业品就能卖掉,一些人一天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年的收入,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尤其开小饭店的,非常赚,以至于现在不少人说起“创业”,还是要去开饭店。
老百姓替高科技人才打不平,也替自己郁闷,要求涨工资,可政府又没钱。更关键的是,当时军队还经商,如果不经商经费就不足,可是他们经商这事很不好,具体怎么不好我也没法细说,反正很不好,如果大家实在想了解,就查一下越南军队经商的事。
所以当时中央就得向地方上借钱,地方上也不太愿意,担心借钱不还,场面相当尴尬。而且地方上有钱,底气太足,还顶领导,让领导一点面子都没。最后出现了公务员系统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境地。 每年扛不住,就去银行借钱,后来朱总理说每年借200亿,到最后银行都扛不住了。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93年,在那一年,当时的朱副总理非常强势,他提出说,现在的这种状态下,中央非常困难,日子也过不下去,到不了2000年就会垮台,所以必须改革。那年大家一顿商量,准备按照发达国家的套路来,中央分60%以上,于是在1994年出台了个政策,叫“分税制”。
分税制的核心是容易收的税种归国家,不容易收的归地方,大头归国家,小头归地方。这下很多地方本来富裕,一下子不够花了。
当时地方上有两个办法筹集资金,一是招商引资,官员们积极到各处拉外资,让外资到各地去建厂,外资在当地赚钱后,会充实地方财政。这一点充分释放了官员们的积极性,张五常说中国经济能快速发展,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有大量全年无休的官员们不断寻求突破。
另一个办法就是允许地方上出让土地来赚钱。
如果你觉得允许地方卖土地房价就要涨,那就小了,格局小了。
当时房地产政策还是“国家分房”那个状态,再说就算大家想买房,也没有可交易的房,而且也没钱啊,怎么办?
于是国家又推出了两个政策,这俩是关键,一是私房可以自由买卖,二是银行要给贷款。
如果你是个开发商,想在一块地上盖房,但是没钱怎么办?银行借给你啊。房子盖好了,大家没钱买怎么办?银行借钱给购房者。这样,借钱盖房,借钱买房。这就叫摸着美帝过河,美国就是这么搞,房地产开发商就是那个时候暴走的。
不过当时房价并没有起飞,因为当时购房人也不多,有些单位愿意给员工购房补贴,还有拆迁了的那些人手里也有点钱(远远没有后来的拆迁户那么有钱),最早的购房者是由这些人组成的。
中国房价曲线整体也是个指数曲线,早期令人发指的慢,后来令人发指的快,由于前期房价太低了,心理上的“锚定效应”导致那时候过来的人从2001年左右就觉得房价要崩。
不知道啥是锚定效应?举个例子,比如一只股票从30涨到300,你觉得太特么离谱了,因为你心里把股价锚定在30了。但是哪天跌回250,你有可能跑去抄底,因为你这时候又锚定300了。房价也是这样,不少人觉得房价太高,可是如果跌一半,他们又想去抄底。
所以说从1994年开始,大家一直在犹犹豫豫中看着房价上涨,到了2015年左右,绝大部分人达成共识,觉得房价应该就这样了,然后2016年很多城市直接翻倍,击碎了无数人的三观。
大家知道郭树清吧,现在是银保监会主席,前几天他说“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有人说他是权威人士,所以说出来的话又有参考价值。不过也有人扒出来老郭前些年的言论,发现他从2007年就开始唱衰,年年唱,如果你早年信了他,你已经付出惨重代价了。按理说郭主席这样的人那真是一言九鼎的,可是在中国房价面前,照打不误。
房价的事还是不聊了,咱们再说几句1994年。
大家看出来了吧,“卖地”这事的本质,就是通过银行,把居民未来的收入转到地方政府手里。
地方政府有钱搞基建,盖大楼,修公路,盖工业园区,然后招商引资,企业进驻工业园之后,雇佣当地老百姓上班,大家有了钱再买房,就循环了起来。很多国家也想学中国,但大部分国家都有个问题,就是没法征地,往往征一块地折腾好多年,最后事情给搞黄了地还没征到,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能发展起来,1994年的这个法案非常重要。
不要小看这个循环,很多国家想玩都玩不起来,就好像富人借钱做买卖,穷人想借都借不到一样。
但也由于征地太过容易,也出现了大量烂尾工程,比如马前卒前段时间去的“独山县”,遍地烂尾楼。而且现在房价被推得太高,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幸福感,拉大了社会的鸿沟。整体有利有弊吧。
而且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全国都在搞工业园,为啥有的地方荒废了,但是有的地方却能发展起来?
这就接上了我们前文说的话题,长三角和珠三角从唐朝开始就工商业繁盛,他们交通好,地理位置也好,大家注意下,全世界60%的经济总量都集中在各种湾区,比如美国的纽约湾和旧金山湾区,还有东京湾,中国这边的粤港澳大湾区一路暴走,奇怪吗?大家看下图能看出来吧,超级城市圈的地形都差不多,得有海、有河、有湾。
上海那边更是得天独厚,太湖经济圈牛逼了一千年,苏湖熟,天下足,只要放开,那些地方立刻就暴走。
而且它们又有发达的民间融资能力,有长期的经商家族,在海外还有亲戚朋友,这些人能提供原始启动资金。这个很关键,南洋华侨、台商、港资,这些钱基本都投在了两个三角。
所以两个三角最先发展起来了,1994年之后,土地供应也足,修好的工业园区也充分得到利用,甚至不够用,一直在扩张,现在那俩三角都连成了一片。产业发达,工人工资高,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同时吸引中西部人口和人才向东南沿海聚集。形成正反馈,市民工资进一步上升,对房子需求变得更大,房价进一步升高,现在苏南地区人均GDP跟发达国家差不多,房价也贵的离谱。
那边只要出来新房,就会被一扫而光,所以开发商拿地的时候肆无忌惮一直加价,政府卖地有钱,所以基础设施投入更大,甚至公务员工资都高一大截,整体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反过来,中西部很多地方政府想卖地也卖不上价,手里没钱,想投资也没得投,公共设施也不如沿海地区。长期下去,就是马太效应的急剧分化。
中西部本来交通就差,人口又外流,结果可想而知,改好了工业园也没有企业进驻,自然也就没法产生就业,市民工资一直上不去。还好现在交通发达,多少能弥补一些不足。
说到这里大家看出来了吧,如果没有1994年那一出,中国现在的房价应该不会这么疯,不过经济水准大概率也不会这么好,因为土地作为财富之母,后发国家基本没有选择得玩土地;而且土地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是一种税,这些税后来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高楼大厦和高铁公路等等。
全文完,如果觉得有收获,记得点个赞。
1994年江苏省特大716事件!40余人现场目睹:8名男性轮番玷污两女
根据相关规定及经验只有大事件或特大事件才会使用发生的日期来命名。
在1994年科技、信息、手机都还不普及的年代,江苏“716事件”竟然还能轰动全国,可想而知这件事情当时的影响有大!
‘716’事件顾名思义是发生在7月16日,这天警局大门口前突然停了一辆公交车。
持续发疯似的喇叭声引起了警察的注意,观察后以最快的速度制服歹徒并展开调查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1994年那时候的私家车、出租车还不是很多,大部分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只有公交车
7月16号这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辆装载着40名乘客的大巴车从江苏响水县城开往上海
师傅像往常一样驾驶着大巴车行驶在国道上,因路途遥远,车上的乘客大部分都在睡觉,偶有低声唠嗑的。
突然在滨海县城的棉纺厂门前急刹车,8个人手里拿着各种工具挡在车的前面,喊着:“开门,快点,不然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司机觉得事情不太妙,打算绕道过去,但以前的车起步太慢,8人见状想跑开始对车辆全方面打砸,司机无奈打开车门放他们进来
凶神恶煞的8人上了车分别对其中两个女孩邻座的人喊起来:“滚起来、快点!爷要坐这!”
这种气势吓到了两个女孩,纷纷起身打算离他们远点,一把拽回到座位上:“长得这么漂亮你打算去哪?”
吓的女孩赶紧抱住胸前的包,开始只是语言上的调戏,逐渐开始上了手,一通乱摸,女孩声音发抖的说:“你别动我,起开这”
反抗的语气和表情更加激起了恶魔们的斗志,对他们的身体伸出了魔爪,开始在大腿和胸上来回触碰,女孩大哭起来
这时有个人突然站起来:“你们干嘛呢!”
话音还没落剩下的6个人,对这个抱不平的人一顿拳打脚踢嘴里嘟囔道:“再多管闲事让你活着下不去车”
剩下所有的乘客见状再也没有一个敢站出来帮这俩女孩的了
坐在女孩旁边的俩人愈演愈烈,使劲的摁着女孩,碍于面子一点都不过瘾,命令司机开到一个渺无人烟的服务区
所有人都以为这几个人没有得到满足要下车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先是4个人拖拽着两个女孩进入厕所,扒了内,无所不用其极的,使用着嘴巴,手还有下边,轮流被8个人欺负。
嘴巴里大喊着救命都没有理会,一点一点的失去希望,前后长达2个小时的折磨使女孩狼狈不堪......
他们把女孩像丢垃圾一样扔回车上,从此刻开始可以称之他们为歹徒,全车人的口袋、包,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被搜刮走
无利可图的他们准备下车离开,还剩最后两个人的时候,门口的男乘客通过眼神交流将他们抓住,眼疾手快的司机赶紧关上门起步,这时车上所有的乘客心中的怒火全部爆发出来轮流摁住他俩直至警局门口
后经警方的调查,这8人有过多次的抢夺行为,调来了大量的警力抓人。
很快全部落网,令人唏嘘的是最小的才15岁,最大的也不过是20出头!法院审理时,全部的证人都到了,指控他们的行为;由于事态恶劣,影响较大,判5人死刑,2人无期,未成年有期徒刑数年。
故事的最后我想说:最后的惩罚再严厉都对女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大难临头各自飞’有些古话能流传至今真的是有道理的,如果对自己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情况下一定是优先保护自己,很多事情面前人性根本经不住考验。
不过现在社会发展的进步和无所不在的天眼,相对比之前治安环境提高了很多,出门的时候做好保护措施,有了1才能有后边无数的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