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前在复兴公园边走边读书的那个上海人,找到了
74岁的市民顾振昌家中挂着一幅特意放大的黑白照片:一位青年男子左手拿书,右手牵着末端绑在三轮儿童车上的绳子,车上的小女孩怡然自得地玩着。男子边走边读书,身后跟着一位正在织毛衣的女子。这张拍摄于1980年的照片被摄影师薛宝其命名为《瞧这一家子》,照片上的这一家人正是当时33岁的顾振昌和他的妻女。
顾振昌家中挂着的《瞧这一家子》
“40多年前恢复高考,让我这个老三届高中生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非常珍惜。那时我已结婚生子,每天清晨都会和妻子、孩子前往家附近的公园认真学习,再赶去上学。”顾振昌回忆,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上海工人文化宫一个影展上见到这幅照片,“照片上的我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年轻人之一,但那张照片确实定格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个决策和一种精神。”
这幅《瞧这一家子》被收入画册《那样一个上海——薛宝其都市摄影选》,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在黄浦区总工会举办的新书座谈会上,88岁的薛宝其和74岁的顾振昌因身体原因未能来到现场,但这张跨越时空的照片仍然连起了相中人和镜头背后的摄影家。
当年的顾振昌家住淮海中路四明里,每天清晨去读书的“家附近的公园”就是复兴公园。《那样一个上海——薛宝其都市摄影选》责任编辑陈立群说,薛宝其有一个“五百米”的拍摄理论,即拍摄自己周围500米半径的世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家住建国东路上一条弄堂,很大一部分作品拍摄于建国东路、复兴路、合肥路一带,复兴公园更是成为他的富矿。这里人流密集、活动丰富,薛宝其长期深入拍摄,不少人熟悉他,甚至还会主动“通风报信”,很多拍摄线索由此而来。后来,他搬家至浦东新区上南八村,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拍摄了不少周边生活点滴。
薛宝其的拍摄习惯、视角与他的经历有关。1948年,薛宝其从家乡江苏江阴来到上海,在一家袜厂当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当时的沪南工人俱乐部,在宣传组当美工;1956年进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摄影学习班学摄影,自此开始约半个世纪的摄影生涯。
“当我去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买回一架二手德国蔡司双镜头反光相机时,乐得我在路上奔跑跳跃,口中一会儿轻声唱《东方红》,一会儿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旧社会袜厂学徒的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会把相机握在手中,为劳模、先进人物拍照,实在太幸福了。”薛宝其曾这样回忆。
卖肉 1984年 上海市劳模、淡水路菜市场营业员商绍婷
从袜厂学徒到摄影爱好者,进而成为专业摄影工作者,薛宝其始终把镜头对准身边的世界、百姓的生活。用陈立群的话来说,他拍摄的基本上是各式各样的小人物,但因为有自觉的“挖井”意识,留下了大量具有文献价值的照片。
薛宝其曾这样讲述自己的摄影:“绝大部分摄影作品都是在小范围里抓拍的,去老虎灶泡开水、去菜场买菜、去浴室洗澡路上、去理发店理发……每天早上,从建国东路500弄自己家门口,一路向西,至重庆南路向北,经合肥路至复兴公园门口,全程步行十几分钟,路过的街头、商店、家家户户门口,邻居洗衣做饭,商店购物,路边遇上的日常生活中各种事,这些习以为常的百姓生活,每天一来一回,就抓拍了几十张各种题材的照片。”
象棋大师胡荣华与人对弈
在《那样一个上海——薛宝其都市摄影选》中,“读书热”“天下父母心”“夕阳赞”等多个主题系列的照片是薛宝其在复兴公园中抓拍的。“在缩小的社会公园中,生活永远流动着,只要不视而不见,好题材的照片是永远拍摄不完的。”薛宝其曾这样自述。
“上世纪80年代,大家对知识如饥似渴,薛老师拍摄了很多反映这一主题的好照片。”上海市档案局(馆)宣传部主任曹胜梅对画册中“读书热”主题的多幅照片尤有共鸣。比如一幅题为“烈日下”的照片,也是在薛宝其的“大本营”复兴公园拍摄的。照片上,一个小婴儿躺在公园长椅上睡着了,一手安抚着孩子的年轻妈妈正聚精会神地读书。
烈日下 复兴公园
像这样的照片,薛宝其拍摄了很多。临近高考,一群学生请老师在复兴公园讲解;老爷叔聚集的茶馆因为一位翻译家常客而吸引了很多想要学英文的女护士慕名而来,上演一出“茶馆新风”……“薛老师的镜头下,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的上海市民对知识的渴求、学习的劲头,让人深受感染。”曹胜梅觉得,假使能把这些照片拿出来做一个主题展览,会让更多人受到感染。
延安理发店顾客在阅读 1979年11月
2011年,薛宝其将自己数十年拍摄的大量照片底片捐赠给了当时的卢湾区档案局(馆)。谈及编选理念,陈立群说,作为基于档案馆馆藏影像的画册,应该更注重摄影的记录功能和文献价值,更关注社会变迁下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呈现,以求保留社会生活的鲜活切片。因此,《那样一个上海——薛宝其都市摄影选》尝试从9个主题词切入城市生活,其中一部分作品过去就受到关注,还有很大一部分记录日常生活的作品,过去不为人熟悉。
“这本画册是难得的上海城市记忆,记录了历史,留存了记忆。它也是珍贵的艺术品,用摄影者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社会发展的精彩瞬间,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黄浦区档案局(馆)长华骏说。
大饼状元 1979年
上海市档案局(馆)综合处处长张新认为,从薛宝其的摄影作品中,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尽可能地考证出拍摄时间和地点,由于不少照片拍摄的建筑和地点已经不复存在,对完善城市记忆意义深远,“发掘档案资源,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要构建相对完整的上海城市记忆,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很多过去长期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居民,与这些照片重逢,甚至可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身影。”陈立群在微信公众号发出一批照片。有人认出,一幅照片上,路人问路的街头就是“小辰光过年排队买年糕”的地方。有人惊呼,“那家小吃店太熟悉了!”位置就在陕西南路淮海中路路口,“当时这家店24小时营业,供应生煎、油豆腐粉丝汤、各色面条,尤其是肉丝菜汤面至今念想……”
薛宝其镜头下的“那样一个上海”,“很鲜活、很松弛、很温情”,陈立群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施晨露
探秘薛宝钗性格中的冷与热
推荐:《金瓶梅》写的男性角色多还是女性多?文/韩雪丽
【作者简介】韩雪丽,石家庄人,热爱诗歌,有作品发表在《写乎》《现代诗歌》《诗歌网》《长江诗歌》等刊物。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宝钗是一个矛盾体,作者写她,不似黛玉和湘云,黛玉是清雅出尘,湘云爽利明朗,都是少女的心智和处世姿态;而宝钗不同,宝钗是复杂的,她有着成人的心智,也有着少女的深情。
一出场就交代了宝钗生病,需要服用冷香丸才能压制先天的热毒,这就表明了宝钗有热的一面,也有冷的一面。热是天生,冷是后天的压制。
热是人的本性吗?而冷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向现实低头的必须。
年少的宝钗,也有过黛玉的天真时光,薛家未中落时,她和姐妹们偷看闲书,那时的她,也有着浪漫的情怀,不知世事的天真。
后来父亲没了,哥哥惹事生非,母亲良善,薛家的生意让人哄骗了不少,那时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让她一下子清醒了不少。
也许从那时,她明白了风刀霜剑,世间事,不是用热情就能解决的,还要冷静冷淡冷漠,冷到了极处,才能安身立命。
所以书里的宝钗,有体贴岫烟的善意,为湘云请客的大方,为安抚黛玉的温情,也有面对金钏之死的诛心之言,也有滴翠亭在小红面前嫁祸黛玉的凉薄。
还有因宝玉一句姐姐像杨妃的冷笑,也有讽刺双玉负荆请罪的尖刻。
宝钗是那种,你不触犯她的利益,她是最善解人意的长姐,是最肯应候别人的大家闺秀,遇见麻烦的时候,她本能的自保,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泰然。大观园夜抄,第二天就搬走了,把湘云托给了李纨。
宝钗未必会破坏双玉的情缘,她不会为了宝玉生生死死,但不妨碍她开个玩笑把黛玉许给哥哥,好扫清金玉良缘的绊脚石。
所以她不会主动针对双玉,但也不会为双玉情缘争取什么,世事无常,她更懂得人生的顺其自然。热到了尽头是冷,一切随缘。
(探秘薛宝钗性格中的冷与热)
相关阅读:
薛宝钗为什么说香菱呆?
薛宝钗的苦恼:如何能让您(贾母)满意?
形若守拙、神近凤姐的薛宝钗
浅析薛宝钗这个人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不同于林黛玉: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同时她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为了更深刻的了解薛宝钗,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冷”的商人
宝钗给人的一般的印象是“温柔敦厚”、“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似乎与“冷”字相差甚远。不过,有趣的是她吃的药丸名曰“冷香丸”,她的住所给人的感觉是“愈冷愈苍翠”,“雪洞一般”。当然了,说薛宝钗是一名“冷”的商人,其实曹雪芹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护官符”所描述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及其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判词“金簪雪里埋”里已经暗示了。“薛”谐音“雪”这实际上暗指薛宝钗把少女该有的青春热情,理想追求深深的隐藏起来,代之的是冷静甚至冷酷的高度理性特征。同时因为其是商人的后代,所以她又存在着注重现实功利、世故和虚伪的一面。宝钗知道,对于女儿家来说,考取功名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不允许。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找个好婆家,嫁个好丈夫。因此,她把目标锁定荣国府,对象是贾宝玉。为此,她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心中的最终目标,宝钗对她有威胁的人,可谓处处设局,欲置其死地而后快。当然对她有重大威胁的是林黛玉,因为黛玉的存在威胁到其“宝二奶奶”的宝座。因此,她想方设法的处处中伤黛玉,使其在大家心目产生坏印象。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宝钗无意听到两个丫头的私房话后,我们来看一看她是如何处理的吧: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于是她便把偷听的事嫁祸于林黛玉。当红玉坠儿推窗发现是她的时候,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因此,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试想想“宝姐姐”不提别人,为什么偏偏是林黛玉,原因不言而喻。也有人认为,宝钗这样做是无意的,只是当时情况危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细想一下,但凡一个人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无意中伤别人的事,一般都会自责。如果是这样的话,宝钗当时也许会这样想:“唉,真是对不起林妹妹了!她人缘本不好,我还‘雪上添霜’……。”同时她的心情也不会好到哪去。但是,从小说中丝毫看不出这点:她一面走还一面笑,自认自己很聪明“这件事算遮过去了”。当然,“冷”的反面便是“热”,在宝钗身上也有“热”的一面。不过,我所说的“热”,并不是指她热心帮助他人、关心他人。而是她热衷于“宝二奶奶”的宝座。为此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当然,这些人一般是能够主宰宝玉命运的人以及在贾家中占有重要角色的人,举个例子来说吧。一次,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另外,宝钗在宝玉身上也会表现出“热”。这种“热”并不是多么关爱他,而是关心宝玉的一举一动。因为,一旦宝玉有什么闪失,她的奋斗目标,也就完了!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宝玉挨打的那件事吧!宝玉挨打后,袭人是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林黛玉是“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抽抽噎噎”。其他人我就不说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宝钗的表现吧!当众人七手八脚把宝玉送入怡红院内自己床上的时候,宝钗第一个来看望他。可见她是多么的想了解宝玉的现状。当宝钗见宝玉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当然,她的脸红也是她无意之中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对宝玉的关注。接下来是两笑,说贾宝玉“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她之所以不象别人那么伤心,是因为只要宝玉无事,“宝二奶奶”的宝座还是有机会可坐的。同时因其挨打牵涉到她的哥哥薛蟠,她还不忘为哥哥辩护,说他“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她之所以说这些话,是怕宝玉对薛蟠有成见,从而影响她与宝玉进一步发展关系。可见此女子心机是多么的重!总之,她所表现出来的“热”其实还是属于“冷”的范畴之内,即:高度冷静甚至冷酷的理性算计之下,是“冷”的拓展。不过,宝钗在干这些事情目的是为了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的时候,自认为很机密,其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1)就连她的亲哥哥,人称“呆霸王”薛蟠都这样说她:“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2)
二、宝钗思想中的“儒”和“道”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是“仁”,此“仁”应该是与“人”相通(3),也就是说儒家思想以“人”为中心,提倡人人平等。为此薛宝钗也能够关心、帮助他人,包括那些处于奴隶地位的“下人”等。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吧: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怕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薛宝钗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但是,我们翻开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历史,不难看出这个“仁”其实是有范围限制的。它只是包括了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士大夫,只是以“仁”作为团结当时王公大人和士大夫的中心骨干。(4)根本不包含那些处于奴隶地位的人。大家也许记得金钏之死吧!曹雪芹在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宝二爷吃过早饭,闲着无事,逛到王夫人房内,调戏了金钏儿,谁知被王夫人瞧见,她不怪儿子的不是,反而打金钏儿几个嘴巴子,并骂她:“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最后金钏儿含羞投井自尽。对于金钏儿的死,我们先看看其他人的表现: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当事人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下面我们来看看宝钗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吧!当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她还给“到底我心不安”的王夫人出主意,如何摆平这件事“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宝钗漠视金钏儿的生命,对于她的死仅仅是叹而已,并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子。但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她竟然称刽子手王夫人为“慈善人”,含羞而死的金钏儿为“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此时,宝钗心中的“仁”到那里去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有平等可言吗?此外,宝钗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那些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似乎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宝钗是不是遵从儒家的那一套“三从四德”吧!有一次,在行酒令的时候,黛玉说了几句《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双瞻玉座引朝仪”、“仙杖香挑芍药花”。(5)宝钗抓住这个把柄对黛玉进行发难。我们细想想,林黛玉会《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是因为其看过,但宝钗怎么会知道?换句话说,宝钗肯定也看过,所谓其遵守“妇道”在这儿不功自破。当然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与黛玉的一段对话,证明其的确看过。她对黛玉说:“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同时,她还不失时机的对黛玉进行说教“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除了儒家思想对宝钗有重大影响外,道家思想对其也有影响的一面。文中对宝钗着装进行一段描写,说她“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6)其住所蘅芜苑的装饰则是“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7)这正是道家的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因此,历来宝钗被誉为朴素高士。但我们细想想,这与她家中拥有百万之富似乎相矛盾。这其中难道有什么玄机吗?有趣的是大家曹雪芹对以上两种现象的描绘,刚好是分别通过贾宝玉、贾母眼中所见给我们展现的,这是多么惊人的巧手笔!曹公给我们展示了宝钗这样做的目的原来是要向贾家人说明:她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好媳妇,她正是贾府“宝二奶奶”理想的候选人。此外,道家强调“物我合一”。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对宝钗有这样一段描写: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是宝钗一种端凝之外活泼风韵的自然放纵,此刻的她全然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忘却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放纵了天性。可这正是说明宝钗的城府极深,在众人面前从不敢表现出真正的自我。为了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必须牺牲一些自我东西,即所谓的从“无为”达到“有为”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但是,儒、道又有其不相兼容的矛盾冲突,这表现在宝钗:一方面她装愚守拙,一方面她往往才华横溢;一方面她但求朴素、简洁,另一方面她又注重自己的美丽;一方面她处处当心自己言行的合“礼”合“法”性,另一方面她又有与家人呕气仍至任性而为的一面……(8)这两种思想对其性格交互作用,处于一对矛盾之中。
三、薛宝钗的悲剧色彩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可称得上是一位才女。她自己的诗歌创作,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她写了一首词:临江仙•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也许就是曹雪芹在判词中所说的“堪怜咏絮才”吧!从这首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宝钗具有的商人那种急功近利之心和冒险精神。她自比“柳絮”,力图借“好风”,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但真如词中所说“本无根”,其无根基,自己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规定下,宝钗纵有满腹才华,也是没有用的。为了迎合卫道者们的心里,她必须把自己满腹才华,隐藏起来,表现出“无才”,把自己本身的“人性”,变成“奴性”。从而借贾母王夫人等人的“好风”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其实,如果宝钗真的喜欢宝玉的话,她完全可凭自己的能力与黛玉竞争,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敢像黛玉那样,赠绢赋词表达心声,培养与宝玉的感情,而是处处压抑自己。由于未能很好的培养与与宝玉的感情,从而使得黛玉能够牢牢抓住宝玉的心,使他心目中再也容不下其它的女人了。判词中所说的“玉带林中挂”那条“玉带”可能喻指宝玉,“林”也许就是林黛玉,整句话也就暗示着宝玉与黛玉之间是生生死死不相离的。当然,宝钗后来在贾母王夫人等人一手策划下,通过“掉包”使宝玉婚娶了她。那么大家可想而知,宝玉在婚后不可能对宝钗有多大的感情的,宝钗几乎是在其冷落之中度过所谓的“蜜月”。当然,对于具有商人气质的宝钗来说,其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的目的说不定也许就是图宝玉的家业,因为像宝玉的那种男人天下有的是。可惜当其登上“宝二奶奶”宝座的时候,却逢贾家“烟消火灭”之时。高鹗在第一零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中具体写了贾家被抄的情景,这与曹雪芹的原意是相符的。至于后来出现的“家道复初,兰桂齐芳”,不过是高鹗不忍贾家的悲惨结局,设想出的一个好结果而已,这多少与曹公原意相违背。但是,贾家走下坡路是肯定的。由此可见宝钗最终的目标,过富家婆的日子也被打破了。同时由于她与宝玉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按照那时封建礼教的推测,薛宝钗是不可能再嫁人的,她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她到头来,追求的还是一场空。这不能不说明,曹雪芹所塑造的宝钗人物形象,其实也是一个悲剧角色。通过宝钗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注释:(1)见《三国志》(2)见《红楼梦》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发行1996年1月第1版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219页(3)见《中庸》第二十章。(4)见《中国古代思想史》1973年7月第2版第90页。(5)引文均见《红楼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发行1996年1月第1版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261页(6)见《红楼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发行1996年1月第1版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50页(7)见《红楼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发行1996年1月第1版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259页(8)见《红楼梦研究》第186页参考文献:《红楼梦》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发行1996年1月第1版《红楼梦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1973年7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