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东宫右卫率”该如何读?
以唐代为背景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火爆了,剧中官职“东宫右卫率”的读音也火了。第二集“张小敬撺掇姚汝能砸店”剧情桥段中,姚汝能自报官职为“东宫右卫率(lǜ)”。不少观众在网络上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这个“率”字应该读shuài,从而引发了争论。“率”字读音居然成了一个网上热门问题,恐怕是剧组工作人员事先没有想到的。那么,“东宫右卫率”的“率”究竟怎么读呢?
姚汝能自报官职“东宫右卫率(lǜ)”
“率”“帅”音同义通
多音字是汉语的常见现象,一字双音或多音往往影响该字的意思。“率”就是一个多音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其常见的读音是shuài和lǜ。读Shuài的时候,一般表示“带领”“模范”等意,如“率领”和“表率”;读lǜ的时候,一般表示“数字”,如“效率”和“利率”。“卫率”是古代官职,现代汉语环境里是碰不到的。这类平时不会碰到的词汇,我们一般通过查找工具书解决问题。不过,有时工具书也会出现讹误。《汉语大词典》在“率”字条的lǜ读音下列了“太子属官”的条目,这个是不妥当的。
《汉语大词典》“率”字
东宫为太子宫,“东宫右卫率”又名太子右卫率,是古代储君的属官。《旧唐书·职官一》载:“武德七年(624)定令:东宫置三师、三少、詹事府、门下典书两坊。次内坊;次家令、率更、仆三寺;次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为十率府。”
对于“东宫右卫率”这类古代词汇,最妥当的办法,还是得通过查阅古代韵书来判断“率”字的读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颁布的《广韵》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官修韵书,其收入的汉字都收有字音和字义的注释,具有辞书和字典的功能。由于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都是中古音的继承者,我们可以通过《广韵》推导现代汉语读音。《广韵》中,“率”字为“所类切”,折合成现代汉语,其读音为shuài。换而言之,《广韵》及其之前的时代,“率”字读音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不存在读lǜ音的反切。
《广韵》帅小韵和率小韵
“率”字读音是何时才给人带来困扰的呢? 北宋在宝元二年(1039年),又推出了一部官韵《集韵》。《集韵》和《广韵》主要的不同之处,是收异体字多,收异音字多。“率”字就收了一个新的读音,“劣戌切,约数也。”“劣戌切”折合成现代汉语就读作lǜ。
《集韵》“率”字
“率”多了异音后,容易发生误读,宋人也考虑到了这一问题。神宗年史书《唐鉴·高祖下》专门对“东宫右卫率”的读音作了注释,“(武德)七年初定令:……东宫置三师至十率府(“率音帅”)。“率”音“帅”是直音法注音法,就是“率”读如“帅”。
《唐鉴·高祖下》
其实,“率”“帅”两字自古音同义通。在《广韵》中,两字不但都有相同的反切音;并还有相同的字义。《广韵》帅小韵注释:“帅,将帅也。”《广韵》率小韵注释:“率……领也,将也。” 《说文解字注》“帅”字条则更加鲜明地指出:“帅、率、帨、说、㕞、刷六字古同音通用,后世分文析字。帨训巾。帅训率导、训将帅。”“率”“帅”可以说是相互异写,十率府就是十帅府。
《说文解字注》“帅”字和“率”字
唐代典章制度史书《通典·职官十二》也可以证明,“东宫右卫率”的“率”应为“率(帅)领”之意。“晋武帝建东宫,置卫率,初曰中卫率……大唐为左右卫率府……置率各一人,领兵宿卫,督摄队伍,总判府事。”《旧唐书·职官三》“东宫武官”条:“太子左、右卫率府率各一员,副率各一人。左右卫率掌东宫兵仗羽卫之政令,总诸曹之事……”“率”怎么读,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句”“勾”因音分字
从《集韵》增加“率”字字音字义这一例子可见,多音字会给后世带来极大的困扰。为了避免多音字误读,古人通过变换汉字字形的手法来区分多音字。我们所熟悉的“勾”字,出现得非常晚,《广韵》《集韵》中都没有它的身影。《广韵》钩小韵中,“句”字解释为:“《说文》,曲也……又九遇、古候二切。”“句”的本意是弯曲,章句的“句”是它的引申义。“句”同时存在九遇切(对应现代汉语jù音)、古候切(对应现代汉语gōu音)两个读音。
《广韵》钩小韵
后世为了避免歧义,将“句”字分化为“勾”“句”二字:“勾”表示弯曲之意;“句”表示章句之意。“够”“枸”“狗”等形声字也表明,“句”原可读作gōu。总而言之,“句”是“勾”的本字,“勾”是“句”的分化字。
《说文解字注》“句(勾)”字
在现代汉语环境下,“句”一般不读gōu,只读jù。不过,遇到“句吴”“句章”“句践”等上古人名、地名(族名、国名)之时,“句”仍须读作gōu。先秦时期,江南属于古越人的栖息地,不少地名带着明显的古代民族语言烙印。这些名词正表现了古越语(属侗台语族)的特征。
宁波地铁句章路站
这个“句”是何意呢?“句”字在80年代前,一度被是认为发语辞或无义词头。其实“句”有实义,而且是中心词(古越语中心词在前)。“句”字上古音读作*koo,意为族群。此字与泰文“氏族、宗族、群”的kɔɔ相当(kɔɔ另有草木丛义,族群义引申于此)。“句吴”,得名于吴自认大宗,或者因虞(吴)国南支而称。“句章”是宁波的古地名,意为“彰(章)明之族”。句践得胜后在今宁波慈城附近建城,封有功宗支于此,故名“句章”。
这些古越语词汇早已成为汉语的历史定型名词,一般不作修改。不能根据现今“勾”“句”分化使用的原则,将“句践”强行改为“勾践”。否则,就是一种常识错误,毕竟先秦时期《左传》等文献只有“句践”,没有“勾践”。
“陈”“田”各司其职
“率”字的读音问题比“句”还要复杂。它不但是多音字,还牵涉到与其他字的通用问题。两个或数个汉字因音同义通而通用,这是古代,尤其是上古时代常见的现象。聪明的古人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早在秦朝就开始规范汉字音义。
《史记》提到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田氏代齐”。周朝建立后,寻到了舜的后代胡公满,并把他封在陈地(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了陈国。由于舜为妫姓,陈国被称作妫姓陈国。春秋时期,陈厉公去世之后,其弟公子林即位,是为陈庄公。陈厉公之子公子完未能继位,为避祸出奔齐国。因当时“陈”“田”音同义通,“以陈字为田氏”,改为田氏。陈完就成了田完,因其谥号“敬仲”,史书称之为“田敬仲”。田完后人田和担任齐国相国时,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后世为了区分两个齐国,将姜太公吕望创立的齐国称之为姜齐;田和创立的齐国称为田齐。
然而,春秋文献和战国文物都证明,田敬仲及其后裔并非写为田氏,而是直接写作陈氏。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陈文子就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的田文子须无。另据战国文物的铭文,田氏篡位窃取齐国后,也不是自称“齐侯”,而是“陈侯”;另外将姜齐国君称为“吕侯”。田齐自称“陈侯”,不称“齐侯”,是为了与姜齐“吕侯”相区分,避免世人认为齐国的国君还是“吕侯”。陈侯午敦的陈侯午就是齐桓公田午;陈侯因咨敦中的陈侯因咨(上次下月)则是齐威王田因齐。
春秋(妫)陈侯簋和战国(齐)陈侯因咨敦
由于宗法制的关系,大宗的妫陈和小宗的齐陈虽然都是“陈”,两支“陈”字形还是略有区别。金文妫陈作“敶”,齐陈作“上陈下土”。
金文“陈”字
为何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齐陈为田氏,国君为齐侯或齐王呢?这是因为现在的六国国名是按照秦人的写法定下来的。秦统一文字,远非统一字形这么简单,它还规范了用字。战国东方大量的人名地名,经过秦小篆转写后就不一样了。例如,同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起初国名是“匽”,秦汉以后才被改称为同音的“燕”。
可以说,是因为秦人要区分妫陈和齐陈,将齐陈写作了“田”。《说文解字注》“田”字注释:“各本作陈。今正。敶者、列也。田与敶古皆音陈。故以㬪韵为训。取其敶列之整齐谓之田。凡言田田者、即陈因也。陈陈当作敶敶。陈敬仲之后为田氏。田即陈字。叚(假)田为陈也。”自秦代规范用字后,原本音同义通的“陈”“田”,用法和读音都进行了分化。现代汉语方言除了语音面貌古老的闽语外,“陈”“田”完全是两个字音,就不会产生“率”“帅”这样的困扰了。
《说文解字注》“田”字
综上可见,“率”字的问题是没有和“率”“帅”做到各司其职,“率”还保留“帅(率)领”的用法。要是在现代汉语中,“帅”只用于“帅(率)领”,“率”只用于“利率”;或是《集韵》不用“率”字,新造一字表示“约数”之意,今人搞混“率”字读音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