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那年的721大雨
在北京,721大雨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风雨交加。大雨倾盆而下,街道上积水深达膝盖,车辆行驶缓慢,行人被淋得湿透。我还记得公交车进不了站,很多住在石景山的从长安街走回家,我也是。
那个时候地铁进水,路上积水,很多很多。现在再看今年的721,昨天各种报道和短信提醒非常多,结果朝阳就没怎么下,也有下雨,毛毛雨。
尽管天气糟糕,但北京人民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们在雨中奔跑,享受着这场罕见的暴雨。有些人在路边等待公交车时,相互聊天,分享着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还有些人则选择在家中休息,看着窗外的雨景,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721大雨虽然给北京带来了一些不便,但它也展现了北京人民的坚韧和乐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应对这场暴雨,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回想起那年的721大雨,让我们不仅仅记住了这场雨带来的不便,更重要的是记住了北京人民的勇敢和坚韧。当年的721,北京下了一场大雨,让人们难以忘怀。那场雨来得突然,猝不及防,让很多人淋湿了衣服,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雨水从天而降,打在人们的脸上,让人感到凉爽又舒适。不过,这场雨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不便,比如交通拥堵、路面积水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人们对这场雨的喜爱和赞美。
在这场雨中,很多人都体现出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互相帮助。有的人会主动为别人遮雨,有的人会在路上捡拾掉落的物品,还有的人会把自己的衣服给别人换上。这些小小的举动,让这场雨变得更加温馨和感人。
虽然这场雨带来了一些不便,但是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够像这场雨一样,互相帮助、关爱他人。
事半功倍,只因神奇的工具:“721”法则
在我们每个人的读书年代,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
xx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可以利用,不可以改变。
在商业世界,同样有一些“法则”执拗顽固地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认清它的人,能与之为友,为我所用。不知道的人,要走弯路,会摔跟头。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二八”法则,尽管人人渴望成功,可是真正站在金字塔尖的,永远只有前20%的人,这残酷,但却真实。能让人认清自己,不再天马行空,而是脚踏实地努力。
除了“二八法则”外,还有一个神奇的“721法则”,常常被我们忽略。
不论在个人成长,企业管理,商业竞争,乃至股权设计时,“721法则”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好的工具,能事半功倍。
1员工培训著名企业家管理学教授贝尼斯曾说,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
员工不仅仅是消费品,员工更是投资品,是企业的合伙人。
要让员工越来越值钱。
公司如何培训员工?自己如何提升技能?
721法则登场,用7-2-1模型投资员工和自己。
员工的提升,70%来自“工作中学习”,20%来自“向他人学习”,10%来自“正式的培训”。
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枯燥,但是在重复中发现规律和美,总结提炼思考,提取经验教训,是非常好的训练方式。
工作场,就是最真实的练兵场。
每日复盘,周报,都是在工作中不断提高。
向他人学习,听分享,学经验,不仅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可以借助身边同事朋友的大脑。
而正式的培训,是前两者无法替代的,参加正式正规的培训,为自己和公司的长期利益着想,是实现自我提升最后的10%。
“721法则”在员工培训中,扮演着全面和重要的角色。
2员工管理在员工管理中,721法则同样有着神奇的作用,在管理领域,又可以称为,活力法则。
在一个公司和团队中,70%的人是一般,20%的人是优秀,剩下的10%是落后。
所以在绩效考核中,要牢牢记住用721法则来奖惩员工。
假如满分是5分,你会给自己,给员工打几分呢?
在正常的评分中,大约70%的员工是3-3.5分,“合格”地完成了目标。因为在制定目标时,有绝大多数人是可以完成任务的。
有20%的员工,是“优秀”,“卓越”地完成目标,有4-4.5的得分。
还有10%的员工,是“不合格”,低于3分,没有完成目标。
你可能会问,就没有人得5分吗?
几乎没有。
多说一句,有些管理者并不称职,喜欢说“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仿佛“优秀”才是起点。
这是只说好话,这是管理者的懒政。
真正的管理者,既要和员工说“优秀”,也要敢于和员工说“合格”。
真正好的管理者,哪怕是你在开除员工时,员工依然对你心存感激。他会说在你手下工作,是他学到最多东西,成长最快的时候。
这才是真正的管理。
在一个团队里,我们要重用优秀的员工,培养合格的员工,去除不合格的员工。
别花精力把“不合格”变成“合格”,而是花精力把“合格”变成“优秀”。
我们自己,也要努力从合格的员工,变为优秀,甚至卓越。
3商业竞争那么,在商业竞争中,721法则,又发挥什么作用?
尤其在互联网领域里,许多行业都具有网络效应,就是用户越多,越有价值,越有价值,用户越多。
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可能造成的局面是大者恒大,强者恒强,赢家通吃。所以在商业竞争中也会形成非常有意思的格局,稳定在“721”的局面。
什么意思?
第一名占整个市场的70%,第二名占整个市场的20%,剩下的10%,勉强撑过存活点,能养活自己,但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为了越过临界点,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中的“7”,企业会拼的刺刀见红,难分难解。
拼尽全力把产品做好,争取让用户多看一眼。
还不够,为了能吸引用户使用,还要给用户免费。
还不够,为了能培养用户的习惯,还要给用户烧钱补贴。
还不够,都在补贴,那我要补贴的更多,补贴的更快。
我要成为“7”,成为市场的垄断,总有一天,把曾经补贴的钱全部赚回来。
滴滴和快的一掷千金,千团大战时的硝烟弥漫,共享单车领域的疯狂投资,背后都是721法则悄悄发挥作用。
你是市场中的遥遥领先的“7”,还是暂时落后的“1\"?
4股权设计在创业公司,如何设计股权是令人头疼的事情。
稍有差池,可能就会重演乔布斯被赶出苹果的命运。
怎样合理分配创始人之间的股权比率,怎样做到大而不独,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有的创始人自己独占98%,给两位下属每人1%,说你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们的。等以后成功了,这1%的股份,也能让你们衣食无忧。
这不是创业,这是过家家,哪里有这样设计股权的,但偏偏这种事情比比皆是。
仔细想想,你会找一个比自己弱了98倍的人当合伙人吗?
这样的企业,真的是有前途的吗?
更重要的是,怎样设计股权才是合理的?
根据常规的思路,要大而不独,既保证大股东的权利,又不独大专裁。
可以考虑根据能力来设计股权,并且第二创始股东的能力,要配得上至少10%以上的股份。
所以,可以设置为7:2:1,这样设计是合理的。
还有其他的方式吗?
除此之外,6:2:2,6:3:1,5:3:2,都可以。
第一股东既不少于50%,第二股东也不少于10%。
大而不独,是股权设计的基础。
5神奇的721法则个人成长,企业管理,商业竞争,乃至股权设计,都能运用这个神奇的“721”法则。
很多同学经常冥思苦想,试图创造全新的方法来颠覆以往,觉得过去的,就是旧的,被淘汰的。
其实不然,很多成功经验都被前人总结为一个个法则和定理,等待着我们发现和使用,它们是矿山,是宝藏,“721”法则,就是其中之一。
与其创造新的工具,不如先用好、用足手上的工具。
有些旧的东西,历久弥新。找到好的工具,事半功倍。
希望这个法则能帮到你,给你一些启发,我把它分享给你和你的朋友。
- End -
关注刘润公众号,ID:runliu-pub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318篇原创文章
关注后, 回复“1”领取今日锦囊和抽奖福利
原创:刘润/内容整理:小师妹
商务Fiona微信:57841970
721路公交开通!提高江高镇交通服务力度
江高镇两上村、两下村位于神山地区两潭公路沿线,自建村以来受各种条件制约,一直属于交通空白,距离最近的公交站约1公里,日常村民出行需步行15分钟时间,对于村内的一些老人极其不便。
针对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广州市第二巴士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进行多次积极走访调研、摸查群众出行需求,并于2021年11月28日开行公共汽车721路(神山总站单环线),该线路主要途经神山大道、两潭公路、石南路等路段,有效解决两上村、两下村的交通空白问题,同时进一步提高峡石村、杨山村等地的公交出行服务力度,为偏远村落提供接驳医院、学校等地的便捷出行服务。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卢梦谦 通讯员:赖俊杰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通讯员:赖俊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721工作法:从常规思考到“核心思考”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新颖的工作方法——721工作法,希望能给你带来思考与启发。
一、从二八法则到721工作法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二八法则”:工作中20%的工作决定了你大部分的业绩,但“二八法则”有个难点没讲——如何识别最重要的“20%”?怎么办?
重要的“20%”和剩下的“80%”之间,必然是有关系的,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才能做到“二八法则”。
于是,我根据“二八法则”总结出一个“721工作法”,去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先从一个完整的项目、方案或产品规划开始。
之所以叫“721工作法”,是因为:
一个方案或报告:用“70%的常规内容”去推导“20%的核心观点”;一个产品或项目:用“70%的常规功能”去突出“20%的核心功能”;那还有一个“10%”是怎么回事?
为了不打乱讲述逻辑,我放到后半篇再说。
放在一个项目上,大家就好理解了“70%”和“20%”的关系了。
打个比方,就像宴请,满满一桌菜,20%是指主菜和酒水,70%是其他菜。
主菜体现了这桌菜的风格、规格,是一桌菜的灵魂,也是价值最大的一部分;酒水的作用是提升档次,因为酒水比菜品的价格更透明。
大厨要设计一桌菜,主人要请客点菜,都是一样,一定是先定主菜,再根据主菜的风格定其他的菜品,作用是为了烘托主菜,丰富整个餐桌。
可这个里有个问题,工作不像点菜,至关重要的“20%”,常常要等“70%”出来之后,才能想到。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二、先7后2,还是先2后7常规的工作方法往往是“先开花后结果”:先有过程,再有结果;先摆证据,再出观点;先有了一般功能,再设计核心功能。
这就是从“70%”到“20%”,先有“70%的常规内容”,再想“20%的核心观点”;先设计产品“70%的常规功能”,再去定义“20%的核心功能”。
所以很多人做方案或报告,总是从开头开始,现状“1、2、3、4……”,分析“1、2、3、4……”,手段“1、2、3、4……”,一步步推下来,一直到结束?
……这可不一定,通常是做到一半,卡壳了。然后苦思冥想、犹豫拖延、怀疑人性……,到最后,算了,硬写一个结论(或随便找一两个产品亮点)吧。
从已知条件到未知结论,一步步推下来,这种方法叫“推理”,以前看福尔摩斯、看阿加莎,对推理能力无比渴望,以为只要掌握了这项神奇的技能,掐指一算,就能知道世界上发生过的所有事情。
可事实上,从“70%”到“20%”只是一种呈现逻辑,便于受众理解,最有价值的核心,并不能单纯凭借推理“推”出来。
阿加莎写推理小说,一定是把关键情节——谁是凶手,怎么下手的,怎么掩饰——都想好了,再去丰富前面的情节。科学家发现一个理论,并不会从现有的理论,推啊推,就发现了新理论,一定是先有了一个假设,再去看现有的理论是否能推导出来。所以在“721”方中,不论产品还是方案,必须先想“20%”,再根据这“20%”,安排剩下的“70%”——思考逻辑跟呈现逻辑是相反的。
我也见过有人写文章,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但最核心的东西,刚刚写的时候并没有,往往是在写作过程中,才慢慢在心里呈现,只是写作者经验丰富,不透痕迹而已。
当然,大部分人就算理解了这一点,也会遇到下一个问题——如果没有“70%”,“20%”从何而来?
答案就是两个字:假设。
三、如何得到20%得到这“20%”,可能是整个工作过程中,最依赖经验、直觉、平时积累的环节,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保证你得到一个漂亮的“20%”。
毕竟,人才和天才就差一个“二”。
最好的可能是你直接就有一个“20%”——你平时对这个问题有所思考,想到了一个东西,而现在刚好是一个把它呈现出来的机会。
所以,真正的牛人并不是脑子特别好使,而是平时不断思考、注重积累的人。
大部分情况下,你只能不停地在“70%”和“20%”之间来回思考,不停的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
所以,你还是要从“70%”开始做,只不过,你做“70%”,是为了得到那“20%”,在得到之前,“70%”到底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得到什么结论?
这就好像石油开采之前先要勘探,石油开采和勘探都需要挖个井,但钻井的目的不同,开采钻井是为了把石油弄出来,勘探钻井中为了判断有多少油,对于钻井的要求不同。
不同行业,得到“20%”的方法并不相同:
像广告、研发等一类对创意要求很高的行业,会不停地开头脑风暴,或者去翻看各种资料,以期忽然获得一个灵感;有一些行业是列举选择题,你需要把过去所有的“20%”拿出来,一个一个的去验证哪个更合适;有些行业是做排列组合,你需要在不同步骤选择各种答案并组合成不同的方案,比较它们的优劣性;还有一些行业是改错题,根据一些条件列出可能的选择,再不断改变其中的关键条件,看看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可如果这个“20%”一直不出来,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作家,没有这“20%”,你就不会开始真正的写作。但你不是作家,你只是在完成一项客户或领导交办的必须完成的工作,所以,如果到了最后期限,你还是没有得到满意的“20%”,也不必纠结,选择一个目前为止最靠谱的想法吧。
别以为你之前的工作白费力气了,你仍然会得到一个不错的方案或产品,因为你思考“20%”的过程,已经让你的方案和产品更成熟了。
而且,你仍然有机会。
在我们用“70%”去呈现一个次优的“20%”时,因为你有了更多细节,有时会忽然发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其核心逻辑可能跟最初的设想相差很大。
解决了从“70%”到“20%”这关键一步之后,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个“10%”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四、10%的不可知风险恐怖片中,鬼怪不可怕、僵尸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未知的东西,“10%”就是这一类未知的危险,那些你完全没有考虑到,就算考虑到也不知道它们在哪儿的东西,也是影响你的工作成果的最不确定的因素。
比如:
请客吃饭,客人的口味是不确定的;设计产品,与某些已有的功能,与整个大系统,是否会发生冲突,是不确定的;提交方案,上司的很多考虑都是你想不到的,需要配合的同事的想法,你也不知道,故而也是不确定的;一个方案,如果高度依赖外部环境,而外部环境又不受你控制,同样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部分,都是跟人有关的,跟流程有关的,跟外部环境有关,跟系统的复杂性冗余性有关。
有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加倍的努力去确定,但大部分“不确定性”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就算可以,排除的成本也非常之高,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它在哪儿。
好在普通底层员工能在工作中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并不多,其应对,只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就行了:
第一,不要在“不确定性”上花太多的精力能解决“不确定性”,当然有大价值的,所以它常常被当成“20%”去解决,但“不确定性”常常是不可解决的。尤其是当你试图把希望寄托在一些不确定的东西上,这很可能导致致命的错误,包括但不仅于下面的想法:
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盲目的投机领导的喜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猜测用户的偏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假设别的同事会配合你;设计过于复杂别人一下搞不懂的产品……第二,为“20%”设计一些缓冲空间在你的方案或产品中,“20%”可能是完全创新的,而新东西就是“不确定性”的最大来源。
对于人、组织和系统一类复杂的东西,一定要多从坏的角度想:假设上司不喜欢你的方案,你怎么办?假设同事不配合你,你怎么办?假设你的产品跟系统不兼容,你怎么办?……
所以在方案中,你需要留下一些后续再补充解释的空间,不能把话说死;在产品中,创新的功能一定要有“安全闸”,万一出了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系统。
越是创新的东西,越是要有B计划、B方案、替代产品。
第三,要有安全边际的意识所谓“安全边际”指你距离某一件糟糕的事件发生,还有多大的空间。安全边际越高,你就越安全。
最核心的原则是:一般的工作用利弊分析就行了,但那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核心工作,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具体的方法,我写过一篇《35岁前多用利弊分析,35岁后要有“安全边际”》,大家可以看看。
“721工作法”并不难理解,重要的是“70%、20%、10%”这三部分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所以,最后再回头再梳理一下:
一个项目、方案、产品由三部分工作构成:70%的常规工作,20%的核心工作和10%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应对。“70%”与“20%”的“互生关系”:必须先有贡献了大部分价值的“20%”,再完成常规的“70%”,但实际工作中,“20%”的核心内容需要由常规的“70%”来激发,因此它们可能是共同产生,相互改变,相互制约的。“20%”和“10%”的“对立关系”:20%的核心工作,由于其创新性、复杂性,常常会产生10%的不确定性风险。“70%”和“10%vs.20%”的“调和关系”:既要保证不出现“10%”的意外事件,又要让“20%”的核心内容有价值,需要我们在常规工作中,使用隔离、降低复杂度、降低预期、B方案等方法去提高安全边际。721工作方,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方案或产品,同样适合于规划你的整个工作职责——你要用“70%的常规工作”去推动“20%的非常规问题”的解决,并避免“10%的不可控事件”的影响。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会继续写下去。最后,虽然给了“70%,20%和10%”的数值,但实际比例是不固定的:
低级员工的工作,大部分都有章可循,除了人际关系之外,不确定性的东西较少;
但职位越往上,工作中“核心思考”和“不确定性应对”的比重越高,比值最高可能完全反过来,达到“10%,20%,70%”。高管的工作中——人、组织、产品、市场、战略——大部分都需要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找到核心价值。
所以,对于高层而言,创新价值与“不确定性”的冲突本身是无解的,答案只在“70%”常规工作中,更多的是靠执行层广大员工的努力,这也是管理的目标。
而作为普通底层员工,成长就是从纯粹到复杂、从确定到不确定、从内部有序体系到外部无序环境、从常规思考到核心思考、从简单直接到辩证宏观、从依靠理性逻辑到凭借直觉与信仰……,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
作者:人神共奋,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来源:/d/file/gt/2023-10/4wosrgmo1kl @人神共奋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