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的自然,简约的哲理
《我的原野盛宴》 张炜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何万敏
漫山遍野的春天何时到来,好想随一阵风去原野流浪?选择作家张炜的新作《我的原野盛宴》宅家品读,足不出户,神思倒伸开翅膀遨游。
书中的“我”是一个讨厌上学的孩子,耿直的爸爸因为“不让人待见”在很远的山里半年才回来一次,妈妈在大果园做临时工,“我”只跟外祖母住在海边附近野林子当中的茅屋里。跟着“我”经历大自然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去睡梦中和那些动物、植物结伴玩耍,多么美妙呀!
原野与盛宴扑面而来,遇见久违的美不胜收。
融入自然的成长充满无尽的欢乐。虽然离家最近的村子也要往南走十几里,但是茅屋不远处就是林子,在林子里可以采到蘑菇、拔到野葱野蒜。随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北,林子越来越密,路两旁开满野菊花,粉红的、金色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仅仅靠近小屋的地上就生长了茂盛的植物,有蓼花,有小蓟和打破碗碗花,有蒲公英、蔊菜、茜草、大马齿苋、地肤、虎耳草、酸模和紫苏……简直数也数不完。迷人的景色自然成为动物乐园,成天敲着树干的啄木鸟,天空中歌唱的云雀,飘飘悠悠的各种蝴蝶——凤蝶、苹果蝶、花椒蝶,还有各种小虫:生有一串长腿的蜈蚣、发出“咔吧咔吧”响声的磕头虫、通体闪光的金龟子、阴沉沉的大块头蜘蛛……三百六十多种动植物齐聚潇洒的文字,生龙活虎的视听场景,既熟悉又陌生。
林子里的一场大宴是采药人老广享用的:大白杨树下一个老大的树墩,上面铺满了最好的吃物,花红果儿、煮花生、栗子核桃、炸鱼和烧白、冒白气的大馒头,还有一壶老酒……诱人垂涎欲滴。日常的美食由外祖母经手,“香面豆”“柳黄”,连做菜的烧柴都很考究,“做玉米饼和地瓜时要点燃松塔,做鱼就烧苹果枝,炖地瓜时使用杂木”,当然还有自己酿造的淡黄色烈性蒲根酒。人类的盛宴,无不是源自自然的馈赠。
张炜用清新的笔调,讲述“我”在纯净的大自然中的成长,唯美而多姿多彩。置身童话般的自然世界,幼小的心灵得到的是原野的陶冶。孩子学会了与外祖母眼中孩子一样的动物相处,人与动物、植物一起栉风沐雨,奔跑着一会儿高飞,一会儿狂奔,总也停不下来地长大。孩童清澈明亮眼睛所看见的自然,丰富生动、诗意充沛、情趣盎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生相伴的流脉自陈,华美而富于散文诗的抒情入微至深。清澈透明可见心底的“一个人的成长史和心灵史”,被张炜“用最大的力量、最强的笔力、最浓烈的色彩、最投入的情感”,却以天真童稚的口吻和温馨明亮的文字,实现灵动的理想之境的浪漫抵达。
我想,童话当中的原野盛宴应该是每一个孩子理想的乐园,尤其对于许多成天被关在钢筋水泥笼子里的城市孩子来说,他们熟悉必胜客、麦当劳,却很可能对树木花草、蜂鸣鸟语不免陌生。显然,原野当中一切美妙的景象和万物生长,都指向朴素的哲理。童年可以理解的范畴毕竟有限,道理的呈现寄托于寻常的行为事件当中,以一种简约的方式直抵基本的常识:
——外祖母说你如果对动物好,真好,就要依着它们的本性。“什么是‘本性’?”我问。“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活法。”她说。
——林子里有一万种声音,只要用心去听,就会明白整个大海滩上有多少生灵在叹气、说话、争吵、讲故事和商量事情。它们的话人是听不懂的,所以只好去猜。
——我越来越觉得是这样:人住在不同的屋子里,做的梦就会不一样,因为屋子周围发生的事不一样。而最适合做梦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茅屋了。
以童心映照哲思,或许并不比论述式地絮叨来得轻巧容易,它更需要斟酌考究语言的简练生动,语义的丰富表现。童年视角作为观察世间的方法,不仅给予童年心情太多的快乐,重要的是要拥有儿童纯净的心灵和好奇探究的勇气,来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喧嚣的时代荡涤。道理的浅显易懂,蕴藏在成长心灵的自由徜徉、人生际遇的社会纷扰,彰显出的是中国自然美学的本真流淌与理性透析。作品所重塑的人文主义精神心灵史,关乎自我确认与理想辨识的审美昭示。张炜描述的原野图景,思想跃动,启迪智慧。
纯净的自然,简约的哲理
《我的原野盛宴》 张炜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何万敏
漫山遍野的春天何时到来,好想随一阵风去原野流浪?选择作家张炜的新作《我的原野盛宴》宅家品读,足不出户,神思倒伸开翅膀遨游。
书中的“我”是一个讨厌上学的孩子,耿直的爸爸因为“不让人待见”在很远的山里半年才回来一次,妈妈在大果园做临时工,“我”只跟外祖母住在海边附近野林子当中的茅屋里。跟着“我”经历大自然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去睡梦中和那些动物、植物结伴玩耍,多么美妙呀!
原野与盛宴扑面而来,遇见久违的美不胜收。
融入自然的成长充满无尽的欢乐。虽然离家最近的村子也要往南走十几里,但是茅屋不远处就是林子,在林子里可以采到蘑菇、拔到野葱野蒜。随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北,林子越来越密,路两旁开满野菊花,粉红的、金色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仅仅靠近小屋的地上就生长了茂盛的植物,有蓼花,有小蓟和打破碗碗花,有蒲公英、蔊菜、茜草、大马齿苋、地肤、虎耳草、酸模和紫苏……简直数也数不完。迷人的景色自然成为动物乐园,成天敲着树干的啄木鸟,天空中歌唱的云雀,飘飘悠悠的各种蝴蝶——凤蝶、苹果蝶、花椒蝶,还有各种小虫:生有一串长腿的蜈蚣、发出“咔吧咔吧”响声的磕头虫、通体闪光的金龟子、阴沉沉的大块头蜘蛛……三百六十多种动植物齐聚潇洒的文字,生龙活虎的视听场景,既熟悉又陌生。
林子里的一场大宴是采药人老广享用的:大白杨树下一个老大的树墩,上面铺满了最好的吃物,花红果儿、煮花生、栗子核桃、炸鱼和烧白、冒白气的大馒头,还有一壶老酒……诱人垂涎欲滴。日常的美食由外祖母经手,“香面豆”“柳黄”,连做菜的烧柴都很考究,“做玉米饼和地瓜时要点燃松塔,做鱼就烧苹果枝,炖地瓜时使用杂木”,当然还有自己酿造的淡黄色烈性蒲根酒。人类的盛宴,无不是源自自然的馈赠。
张炜用清新的笔调,讲述“我”在纯净的大自然中的成长,唯美而多姿多彩。置身童话般的自然世界,幼小的心灵得到的是原野的陶冶。孩子学会了与外祖母眼中孩子一样的动物相处,人与动物、植物一起栉风沐雨,奔跑着一会儿高飞,一会儿狂奔,总也停不下来地长大。孩童清澈明亮眼睛所看见的自然,丰富生动、诗意充沛、情趣盎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生相伴的流脉自陈,华美而富于散文诗的抒情入微至深。清澈透明可见心底的“一个人的成长史和心灵史”,被张炜“用最大的力量、最强的笔力、最浓烈的色彩、最投入的情感”,却以天真童稚的口吻和温馨明亮的文字,实现灵动的理想之境的浪漫抵达。
我想,童话当中的原野盛宴应该是每一个孩子理想的乐园,尤其对于许多成天被关在钢筋水泥笼子里的城市孩子来说,他们熟悉必胜客、麦当劳,却很可能对树木花草、蜂鸣鸟语不免陌生。显然,原野当中一切美妙的景象和万物生长,都指向朴素的哲理。童年可以理解的范畴毕竟有限,道理的呈现寄托于寻常的行为事件当中,以一种简约的方式直抵基本的常识:
——外祖母说你如果对动物好,真好,就要依着它们的本性。“什么是‘本性’?”我问。“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活法。”她说。
——林子里有一万种声音,只要用心去听,就会明白整个大海滩上有多少生灵在叹气、说话、争吵、讲故事和商量事情。它们的话人是听不懂的,所以只好去猜。
——我越来越觉得是这样:人住在不同的屋子里,做的梦就会不一样,因为屋子周围发生的事不一样。而最适合做梦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茅屋了。
以童心映照哲思,或许并不比论述式地絮叨来得轻巧容易,它更需要斟酌考究语言的简练生动,语义的丰富表现。童年视角作为观察世间的方法,不仅给予童年心情太多的快乐,重要的是要拥有儿童纯净的心灵和好奇探究的勇气,来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喧嚣的时代荡涤。道理的浅显易懂,蕴藏在成长心灵的自由徜徉、人生际遇的社会纷扰,彰显出的是中国自然美学的本真流淌与理性透析。作品所重塑的人文主义精神心灵史,关乎自我确认与理想辨识的审美昭示。张炜描述的原野图景,思想跃动,启迪智慧。
散文:梦见黄河刀鱼
昨夜,我梦见了黄河刀鱼。也真怪,一觉醒来,嘴里似乎还有点儿刀鱼的味道。十几年没捞着吃黄河刀鱼了,怎么就突然梦见它了呢?想来想去,竟是与董克亮的媳妇有关。昨天从单位回老家歇双休,正赶上董克亮的媳妇病逝,我便去了他家。前来帮忙的街坊们旧话重提,私下谈论起了黄河刀鱼。董克亮的媳妇与刀鱼有什么关系呢?她是董克亮用刀鱼换来的。
黄河刀鱼形似一把去了柄的杀猪刀子,最长的一尺有余,最重的不超半斤。它生长在黄河入海口淡水和咸水的交汇处。每年春天的清明时节,它们便成群结队地从黄河入海口涌入黄河里产卵,寻着淡水的味儿逆流而上,一般至济南附近的洛口,在洛口以西的水域里就很难捕捞到黄河刀鱼了。据说黄河刀鱼只能逆水游不能顺水游,因为顺着水游,水流会直接冲击它的双鳃,使它感到呼吸困难,就像人患了肺气肿一样,憋得喘不过气来。
我的家乡利津县紧靠黄河人海口,我们的村子就座落在黄河滩上。春夏之交,黄河刀鱼曾是我们这儿宴席上的一道必备菜。亲朋来了,早也没透个信,不要紧!主人提着鱼网便来到黄河边上。抡一网 ,够喝酒用的了;第二网够吃饭用的了;再抡一网,顺手折一根柳条儿,把刀鱼串起来,让亲朋临走时捎上。提着刀鱼回娘家,是黄河滩媳妇们的骄傲;带上刀鱼走婆家,婆家人总是对黄河滩上的姑娘高看一眼,厚爱一层。
“有油能吃刀鱼,没有油也能吃刀鱼。”这是人们经常用来夸奖黄河刀鱼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它本身所含有的油满可以“自给自足”。把捕捞来的刀鱼去污洗净之后,在太阳下晒上个多小时,它的全身就会冒出一层油花花,再把它往烧干烧热的锅里一放,只听 “吱啦”一声,锅底油星四溅,刀鱼通体发滑发亮。此时若有一瞎子听到这响声,说不定还以为是在滚开的油锅里炸鱼呢!
“绿衣刀鱼”是一道名菜,做法却是极简单:把刀鱼切块煎至八成熟,再把从春畦里割来的嫩小葱切成段撒到鱼块上,然后细心翻炒,使小葱都贴在鱼块上;待小葱的嫩绿颜色稍有变深,鱼块的颜色微微发黄,速盛盘中趁热吃,味道妙不可言。传说清末有一县大老爷来黄河滩区巡查,席间品尝了这道菜,大喜。他说吃刀鱼吃出了刀鱼以外的香味,吃小葱又吃出了小葱以外的香味;似刀鱼的香味又不是刀鱼的香味,似小葱的香味又不是小葱的香味。县大老爷把油嘴一抹,当即赏给小厨十两银子。
1959年春天,前苏联援建的王旺庄铁路大桥在我们村子附近破土动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建成,但在当时,这一工程可算得上规模空前。上万辆小推车分别从河两岸向河中心抛土,很快就把黄河拦腰截断。毫无戒心的黄河刀鱼从入海口游至拦河大坝,刹那间被撞了个晕头转向。它们走也走不了,回也回不去,顿时乱了阵脚,急得打跳跳。河水沸腾了,河两岸也沸腾了,前来发刀鱼财的人比赶集的人还多。有用抡网抡的,有用拉网拉的,有用舀网舀的。用舀网舀鱼,就象是用漏汤勺在锅里舀饺子,勺勺不空。光棍儿董克亮扛着舀网提着麻袋最先来到黄河边上,并占据了有利地形:一个伸进河里两米多远、停靠渡船用的石头台阶。舀一网八斤的是他,舀一网十斤的是他,舀一网端不动的还是他。舀上来的刀鱼立马被王旺庄工程指挥部的人买了去,现兑现两不欠。董克亮成了发刀鱼财的第一人。光棍儿一旦发了财,光棍儿这个光荣称号就保不住了。此间正有一讨饭的少寡拖儿领母活动在我们村子这一带,经人介绍,双方一见钟情 ,随即办理登记手续结婚。那时没有塑料大棚,春天结婚缺少菜,便干脆来了个“刀鱼宴”:煎刀鱼、炸刀鱼、醋焖刀鱼 、红烧刀鱼 、刀鱼丸子、清炖刀鱼,致使董克亮结婚后十几天,院子里还散发出一股香喷喷的腥味儿。
我最后一次吃刀鱼是在1985年春末的一天,那天是孩子的小姨、姨夫婚后第一次来我家。刚进院门,我就注意到他们的自行车把上挂着两大串刀鱼,足有二十多条。我说,已有好几年没吃刀鱼了,这回正好解解馋。孩子的姨夫哼了一声:别说你,连我这玩船的也很少吃到刀鱼了。俺俩本打谱明日来,今早晨闲着没事抡了几网,怎么也没想到抡上来二十多条刀鱼,为这刀鱼俺就提前来了,真是该当你有口福。看,这刀鱼多鲜、多肥!平时我喝酒很少吃菜,这一回我吃刀鱼都吃饱了,酒喝了还不到二两。
1987年春,黄河第一次出现断流 ,断流就意味着断鱼,黄河刀鱼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黄河人海口那一点点地方了,黄河刀鱼真正成了稀罕物。黄河刀鱼的价格从过去的五毛钱一斤涨至五元、十元、二十元、三十元一斤,再往后怕是五十元一斤也买不到了。现在我们村子里,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没有见过刀鱼,更不用说吃刀鱼了。
啥时再能吃上黄河刀鱼呢?
啥时黄河不再断流,啥时就能吃上黄河刀鱼。
我盼望着黄河刀鱼从我的梦里游回到现实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