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起源(农历起源于哪个朝代?)

谈谈农历的由来及演变

农历是一种以月相和节气为基础的日历体系,也被称为阴历或旧历。它在中国等东亚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农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其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最早的农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时期。商朝时期的农历称为“夏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即月初)为始,以晦(即月末)为终,每月的长度约为29或30天。由于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左右,因此每年的长度不固定,一般在354-384天之间。这种农历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一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有使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地使用的历法不同,为了统一标准,鲁国大夫郑国提出了一种新的农历——“周历”,它以冬至为年初,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朔为始,以望(即月中)为终,闰月不定。这种历法得到了当时鲁国君主的支持,被称为“鲁历”,并被广泛使用。

到了汉朝时期,由于历法的混乱和不统一,汉武帝下令成立了太初历法,将鲁历做了一些改进和修正,成为了“太初历”。这种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为29或30天,闰月不定,但规定闰月的方式比较复杂。太初历的使用推广了很长时间,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唐朝时期,农历的修正和改进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玄宗时期,魏征和李淳风先后制定了两种新的历法——大衍历和开元历。这两种历法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学计算和观测天文的方法,使得农历的精度和准确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我国在农历的基础上还生出了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作生产,每一个节气都意味着气候的变化,相应的节气都有相应的农作生产,比如惊蛰就是地下冬眠的虫子要从冬眠中醒来了。比如霜降,农村有句老话叫做:“霜降不割禾,一天落一箩”。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霜降到了还没有割禾,那么一天稻谷会掉落一箩筐,所以稻谷一定要在霜降之前收割完成。所以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指导着农民们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

总之,农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商朝时期的夏历,到周历、鲁历、太初历,再到唐朝时期的大衍历和开元历,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农历体系。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使用公历为主,但农历在中国等东亚国家仍然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农业、传统节日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想要了解更多农历相关的知识,点击下方链接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阳历、阴历、农历这三种历法,老祖宗的智慧,你了解吗?

最近不是快跨年了吗?所以想趁此机会考考大家:你知道什么是阳历和农历吗,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日期和日历,但是传统的历法比如阳历和公历,还是沿用至今了。相信不少小伙伴都经历过把这两种不同的历法搞混的经历,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搞清楚他们的来历和区别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一定会被老祖宗们那聪明的小脑瓜所折服的。

农历的来历

中国的农历最早起源于夏朝的夏历,那夏历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传说,当大禹建立了夏朝之后,凭一己之力开创了沿袭数千年的世袭制,由此替代了任人唯贤的禅让制,从此王朝更迭,不再是选贤举能的天下为公而是世袭制下的天下为私。

从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能够使用冷兵器的青铜器时代,走出了蛮荒的石器时代,相应的士兵们也能穿上防护能力更好的铠甲,拥有杀伤性更强大的武器。正是在这段时期,出现了文字,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记录农耕历法的《夏小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法在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和记事方面起着举重若轻的战略性作用。而由夏历演变而来的农历,无疑是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它涵盖了当地的地域天文和气象的历史底蕴,它凝聚着炎黄先祖的心血和经历,它值得彪炳千古,万世流芳。

当时的人就是凭借这些历法上观天文,日、月交替;下掌万物生长的变化,大地上的时序更迭,昼夜轮换。

其实民间又有传说,是黄帝测序了天定时刻授立了历法。所以农历才能如此完美的结合时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庄稼和播种,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的规律。并且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星球的阴阳变化,编篡出区分一年365天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一年12个月存有24节气的时序;从而让人们更能掌握农忙时节耕种土地、播撒种子的时机,让人们知道春去秋来,夏至冬藏,昼夜冷暖的更替,更好的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

然而,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范围狭小,在此经验上得出的历法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由于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靠区域性的气候和物候的气象特征制定作用下产生的历法,并不能适用于其他区域。

随着之后华夏的疆界不断地扩大,再牵强附会地使用当时的历法来计算年、月、日,和24节气的话,会很难适应当时及当地特殊的气候变化。所以这些流传下来的历法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经验产生并不断得到纠正的。

所以直到后来黄帝把蚩尤打败,统一天下之后,命人制定了一套新的历法,史称黄帝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把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合并起来通称“古六历”。

在这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历法就成了农历,农历作为中国传统的历法也一直沿用至今。根据月相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每一次的月相朔望变化都统称为一个月,而将一个太阳的回归划分为24段,就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

农历又有很多别称,你可以叫它夏历、阴历或者是旧历、华历和中历等。农历可以说是是阴阳合历,它的年份有两种,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就是一年有十二个月,闰年则是一年有十三个月而月份则按天数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这也是农历和阳历主要区别的地方。

阳历的来历

阳历俗称公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一周的时间测算的。阳历最初是由埃及人建立的。这个历法是按照一年有365天,一年有12个月,而每个月按照30天来算的,最后在年终加5天。由于埃及历来考虑天数上外加小数,所以导致误差会变得越来越大。

还有一种传言认为,阳历最早是起源于古罗马的儒略历。相传是由恺撒大帝创立然后颁行的,它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和欧洲教的产生有关系。

相传《福音书》上有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是在三日后才复活的,那天刚好是在春天。由于早期教徒在庆祝庆祝复活节的时候会因为地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各地庆祝复活节的日子一度相当混乱。

直到在尼其亚举办第一次欧洲宗教会议的时候,这个问题才最终被解决了,并且规定了复活节是在春分过后月亮圆满的第一个星期天。

随着时光的流逝,春分逐渐地靠近冬天。为了让复活节再次回到春天,罗马教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就借鉴了意大利天文学家利里奥提出的方案,对儒略历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修改过后的儒略历也被称为格里高利历,这是用太阳周年运动视为制历依据的一种纯太阳的算法,因此在民间也被称阳历。格里历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复活节与天时不合的问题,而且在测算上也具有很高的精度。

在儒略历里测量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大概需要365.25天,而用阳历测算的话则是365.2422天。从数据上看,用阳历测算的话确实要比用儒略历测算精确得多。因此阳历逐渐成为了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的一种测算方法,被普罗大众所广泛接受。但是我国早在南宋时代的流传的“统天历”中,也采用了一年大概365.2422天的算法,而且我国的这种算法可以说是比阳历早了三百多年。

还有一种说法是,阳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据说早在几千年前,也就是人们观察到天狼星和太阳第一次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了五六十天,尼罗河也开始泛滥成灾。人们便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可以说最开始一年定为360天,只是后来测算的精进便改为365天,由此产生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太阳历。俗称公历也叫做阳历。

其实无论是哪种历法的测算,他们的算法或许很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结果和对气候和地域其实大同小异。都是各个国家和人民经过几千年劳动的智慧的结晶,采用哪种测算方法只要可以达到预测气候,估计冷暖变化的目的,都是好方法和值得后世流传的。

可以说公历和阳历,虽然产生的时间和国家不同,起源的过程也不同,但是却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也都是当时的人民为了顺应时代所做出的光荣而伟大的改革。就像一位伟人说的“黑猫白猫都是好猫”,管它公历还是阳历只要能适用都是好历法。

老祖宗的智慧

综观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就会发现各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老祖宗替我们留下的智慧浩如烟海:不论是先秦的诸子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还是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朴学等。

老祖宗们留下的智慧都是历经无数前人实践和经过时间洗涤的,对于我们后被来说既要传承又要学会发展,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自春秋战国时始,天下群雄逐鹿,这一阶段也是中央集权制度萌芽的开始。那时候的知识份子要么在做探讨救世的学问,要么想在思想上占领精神的高地,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学说,各种思想争奇斗艳,总称为先秦诸子百家,号称“百家争鸣”。

而先秦时候的主要学派,大概可以总结成司马谈所概括的六家,即阴阳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名家。这场争奇斗艳的花王之争,最后以法家胜出而宣告终结。法家学说被秦始皇看重,最终成为官方话语,在整个大秦统治时期获得付诸实践的机会。

在这种语境下,哲学家的使命就是为了维护君主“大一统”的需要,帮助皇帝自编自导出一套“平天下”的哲学理论。先秦诸子里面包含了很多政治哲学情结,可还是在发展上维持了多维度的态势。

到了汉代,政治哲学就成了知识分子重点关注的话题。先秦的学说不再掌握主流话语,这时候的主流学说已经变成了经学。经学就是经汉儒家们整理出来的典籍。里面的道德要求成为了人们必须遵循、不能违背的信条。那些整理出来的经书主要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俗称“六经”。

后来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环境下的整体失语,经学遭到了冷遇,那个时候人们对国家的政治生活是没有讨论权力的。

于是为了寻找精神的突破口,魏晋的知识分子就由天人之辩,化用出体用之辩,无心插柳柳成荫,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次变形。这些人被称为“清谈家”,他们所说的清谈,其实就是广义上玄学,那些清谈家也被称为玄学家。

玄学家一直追问的是何者为体,涉及到的是个人精神层面的安顿问题,可惜到最后他们也没能找到这个问题的出口。这些清谈家们游移于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边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政治哲学上,而不是人生哲学。

所以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形态,玄学只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而这个时候,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哲学,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信仰。

由于佛教的宗教优势是更关注个人精神世界的搭建,无疑为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新的生命力。从此中国哲学迅猛发展,正式进入宗教哲学时代。佛教哲学不主张个人感受,他们推崇的式超越本体论的思想。

更何况佛教主张因果循环,善恶有报,个人行为只能由个人承担后果。他们主张认识的本质是矛盾,而矛盾就会产生荒谬和虚妄。语言概念不再是沟通世界的桥梁,而成了通往真理之路的绊脚石。

而在佛学发展的基础上,到了宋朝,知识分子们又发展出一种新的哲学观点,那就是宋明理学中主张的“理在事先”客观唯心主义。而所谓“佛性”,则是表示一种可能性而不是所谓的本性或是人的本质。

佛性论者信奉的是万物“皆能成佛”,他们相信人生在世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赎罪,为了成佛,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这种思想的孕育下,宋明理学中以“心即是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开始逐渐萌芽。

正统理学家主张内圣却忽视了外王,他们希望“穷理尽性”,却远离了“经世致用”;他们想要“独善其身”却忘了“兼济天下”。或许就是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生发出了清初朴学思潮。朴学主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虽然也喜欢儒家经典的研究,但是更喜欢勤勤恳恳做一些经世致用的学问,因此后人把这些思想称为朴学。而之后在一代一代的发展中,又生发出了“新汉学”。

所以说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很不简单,多少后人前仆后继地钻研讨论,穷尽一生都不能将其参悟,所学不过皮毛而已。可想而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遗留给后人的宝藏是多么丰厚。而这些思想的存在都需要身为后人的我们不断地发扬和传承,留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老祖宗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农历多厉害?王蒙:世上没一种历法能同时涵盖太阳和月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代的中国也是以农耕为主,所以我们自古以来使用的就是农历。直到今天,许多人仍在使用农历,比如我们过的春节,清明节等等,都是按照农历上的节日来进行庆祝的。老祖宗所研制出来的历法,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耕种,对我们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王蒙作为中国作家富豪榜上的一员,他曾多次表达过对中国历法,对中国农历的赞叹,中国农历真的这么厉害吗?中国农历的厉害之处,王蒙:世上没一种历法能同时涵盖太阳和月亮。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中国的农业更是中国的发展之本。如果这个国家没有农业的话,可能就没有办法达到那样灿烂的文明。而中国的封建王朝也是以农业为主,他们建国之本就在农业上。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都非常重视农业,大家都开始研究哪些对农业有帮助的东西。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人们通过天象记录,整合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历法了,这就是所谓的阴历。通过节气安排,让人们知道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收货,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脆弱。如果安排的不合理的话,很有可能使得付出的努力颗粒无收。对于农民们来说,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那么会影响接下来的生活。所以农历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农历的指导下,大家可以合理的安排时间,在适宜的时间段做适宜的事情。随着不同朝代的人们的整理和删改,中国历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

我们先来说一下阴历,所谓的阴历就是围绕着月亮运行的规律进行日期上的规划,而古人们又配合着太阳运行的规律,制造出了太阳历,也就是所谓的阳历。对于王蒙来说,阴历和阳历都是非常完整的历法,都是非常复杂,非常有道理的历法。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天象观索,并没有非常完善的工具,他们通过一些简陋的手段了解了日月的运行规律,而这些都是中国古人观察得来的经验总结。直到今天,都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阴阳历是中国古人为了配合自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通过他们对于天象,对于时节,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断观察,总结出的这套农历。这本农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历,更是中国人劳作的指导书。从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关注和敬畏。中国古人深知这样的道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对自然不断观察,不断总结,最后使得中华历这样完整的历法出现在世人面前,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带来的便利。中华历包涵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以及季节的变化,而这些都是中国古人通过一点点观察得来的。

农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果没有中国农历的话,中国农业的发展可能要落后一大截。中国农历之所以受到王蒙的称赞,不仅因为它包含了日月的运行规律,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对于中国影响,这样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深厚可能影响,它甚至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历在给中国农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开始影响周边的国家。中国的农历传到南亚国家,对于日本,朝鲜等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农历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地方,就是它覆盖了其他国家的历法所没有的东西。对于每个国家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距离中国很远的中东国家都使用中国的农历来为自己国家的农业发展予以指导。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农历不仅是一个只适合中国本土的历法,它也是一个适用于世界的历法。正因为我们古人对于日月运行规律,对于世界的不断观察,不断总结,才总结出了如此运用广泛的历法。大家现在是以使用阳历为主,但是大家在使用阳历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中国农历,不要忘了中国农历对我们生活做出的贡献。

为什么有很多人说我国的农历是外国人编的?

为什么有很多人说我国的农历是外国人编的?

先不要着急辩驳,认为这种说法是胡扯。其实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我们现在用的农历是1929年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颁布的紫金历。那么紫金历怎么和外国人扯上关系了呢?

康熙七年,当时清王朝采用的历法已经严重不适用了,康熙就启用了洋人传教士南怀仁。南怀仁在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结合了当时西方最新的天文学观测成果,主持修订了时宪历。时宪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最高峰,也是紫金前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国的农历是外国人编的?这种说法不是无稽之谈。现在的历法的确是延用了外国人主持修订的时宪历。

但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因为时宪历是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修订的。

其实历法是一脉相承的。时宪历基于崇祯历书,崇祯历书也沿袭了大衍历、授时历等前朝历书。所以农历的根还是我国古代的智慧。

但也不能盲自大,因为不管是大衍历,授时历,还是崇祯历书,时宪历。当时的编撰都借鉴了印度,阿拉伯及欧洲的先进天文学观测成果。并不是我国古人独立发明创造的。

所以说,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离不开交流合作。每当看到有人喷苹果挺华为,我就觉得好笑,这和地域黑有什么区别呢?人类科技文明发展不是靠哪个民族单独推动的,而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年年过年:你知道年是怎么来的吗?

邵林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一,是我们的传统春节,是一年之岁首。

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历法多有不同,年首也不一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国历法以十月为一年之首。

汉代初期沿用这一习惯。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天文学家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太初历》,以建寅之月(通常为冬至所在月份后的第二个月)为正月年首,才和我们今天的正月一致。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农历。辛亥革命后,中华在全国推广公历,为做区别,称传统历法为农历、阴历、旧历或者夏历等。

春节习俗

- 开门炮仗

开门炮是中国传统年俗。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 拜岁

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古代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

-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

春节诗词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守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福猪辞旧岁,金鼠踏春来。恭祝大家新春快乐!

责编:连丽敏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23/1697202462355069.html
上一篇:正堂(正堂儿滞灵冲剂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篇:土的图片(土的图片大全 风景)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