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什么要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国学君语:
人类的本质是遗忘,所以有了清明。
科学杂志《自然》有一篇文章,讲述科学家们发现:“遗忘,是大脑的预设功能。”
意思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可人的一生,“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的记忆。”
为了记住,中国人有了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还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节、下元节……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今天寒食节,明天就是清明了。
今年的你,是不是也和往年一样,匆匆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中。
有外国人在网上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而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他们没有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人心里。
图1|摄影的小和尚 ©
图2|chuyunfei ©
01
清明,是中国祖先的法力
作家张晓风说:
▏没有照相机,我也许只能记得很少,我也许会忘记很多。
对于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来说,相机是脑海里的人和经历过的事,是手中的笔和纸,是墓碑上的时间和名字。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长辈们踏青扫墓时,他们总会领着我去到这个那个墓碑前,讲着先人们的故事:这高祖父中过进士,请他写春联的人要排队;太爷爷生意做到南洋,有十几间铺,但爱喝酒;曾祖母做的手艺是全村最好看的……
图1.2|东南枝三_三 ©
以前不解,为什么年年总要讲一遍同样的故事。
长大后来离开家,去到很远的城市工作,为了过上好生活,加过班,熬过夜,拼过命,见过形形的人,奔波在各种社交场合,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
清明节,就是一个让你回忆起一切的节日。它让你记起你的来处,记起你的祖辈,记起他们曾经也为生活奋斗过、努力过。
图1.2|东南枝三_三 ©
作家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我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其实是祖先的祝福。
图|东南枝三_三 ©
02
清明,是不忘本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清明,便是一个直面死亡的节日。
图1.2|东南枝三_三 ©
儿时,长辈领着我们去扫墓,长大后,我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用红漆描涂碑上的字,点香,烧纸,祭拜。然后转过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他们讲祖先的故事,然后一步不落的点香,烧纸,祭拜。
有人说:你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当父母离开人世,你就直面死亡了。
图1|仰止天空 ©
图2|东南枝三_三 ©
以前不理解人老后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落叶归根。
后来慢慢理解了,比起春节回家,清明是为了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
图1|继续理想人生 ©
图2|大卫358 ©
03
清明,学会以爱告别
有人说: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而清明,就是这漫长时间河流里的一次自我疗愈。
在丰子恺记忆中,他幼时每年祭祖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私家坟”。
图1|帕氏的两根弦 ©
图2|天地间记录 ©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何尝不是在告慰祖先: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人家可放心了!
多少年以后,当年的三岁小儿慈玉,已成白发老人丰子恺,但这些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以爱与温柔活了丰盈的一生。
自古爱恨离别苦,人有悲欢离合。清明,就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图1|继续理想人生 ©
图2|yxkhx ©
明天就是清明了,年岁渐长,最怕看到的、听到的,就是身边人离开我们的消息。
更难过的是,有些人已经离开了。
在我们共同经历的这个时代,他们或许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因为一些选择,一些坚持,却如星光照亮过世界。
有人说,当一颗星星陨落,地上的人们只能为这颗星星点灯,无能为力。
但记住就是最好的力量。记住了,他们就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他们的人心里。
念念清明,念念不忘记他们曾经来过、爱过、活过、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奋斗过。
清明,所有我爱着的、爱过的人,
愿我们好聚好散,以爱告别,不忘记。
图|驭风秦 ©
来源:微信公众号“物道”
作者:中国精致生活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什么清明节要去扫墓?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答案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清明,这个古老而庄重的节日,承载着追思先人、赏春色、迎希望的多重寓意。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沿袭着千年来的传统,聚在山野间、墓地旁,将心意随风传达给祖先,感悟生死轮回,珍惜眼前时光。本文将探索清明节的起源、演变与意义,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刻生命哲学。
祭祀与思念
在古代,清明节作为吉礼之一,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的时刻。它是官方认可的祭祖仪式,也是百姓亲情的深刻表达。人们背负着纸钱、携带饭食,走向墓地,以诚挚的心焚香祭拜,慎终追远。祭祀不仅是对祖先的敬意,更是对血脉传承的珍视。我们修葺家园,追溯血缘,不仅是不忘感情,更是寻找根本。站在墓前,我们不仅感受到先人的恩德,也让自己的思绪得以寄托。因为只有站在碑前,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来处和前行的方向。追忆先人,不忘根本,是清明祭祀的一种意义,也是一种生命的指引。
赏春与怀景
清明节正值春季二十四节气之一,以“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来形容。这一天,大自然万象更新,万物生机勃发。人们纷纷外出踏青,迎接春天的到来。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曾描绘清明节的热闹场景,人们在扫墓之余,泛舟湖上,品茗戏水,饮酒观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正如曾国藩所言,珍惜眼前的美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清明节的气氛也吸收了古代上巳节的欢庆元素,让人们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春日的清晨,我们不妨放下繁杂,去品味生命中的美好。
迎希望与拥明日
清明节还包含了寒食节的元素,这一节日旨在告别旧岁的火种,迎接新一年的新火。这一过程象征着离去与重生,告别过去的痕迹,拥抱未来的希望。寒食节也有一个传说,与清明节紧密相连,讲述了晋国公子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重耳得以幸存,但介子推却因拒绝离开母亲而烧死在柳树旁。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禁火,并命名这一天为清明节。寒食节禁火,是为了悼念,而清明节的清明柳则象征着新生。这两个节日的交汇,形成了循环往复的生命之轮。在清明节,我们告别旧火,迎来新火,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可以在清明节说出“清明节快乐”的原因,因为这个节日不仅是悼念,更是生命的庆祝。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赏春、迎希望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不仅怀念先人,感受生死轮回,还赏析自然之美,珍惜眼前时光,迎接未来希望。它汇聚了对家族的尊敬、对生命的珍视、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生死观的深刻内涵。清明节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不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不悲明日事。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坚定地走向明天,怀着希望,拥抱生命的美好。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