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菊(陈秀菊烈士)

2021年,泉州因你们变得更美好

众多医护逆行“疫”线

众多民警不分昼夜坚守战疫一线

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战疫

一院护士庄阿琼回泉港老家抗疫,入户为邻居采集核酸。

公益成风不论大小

大街小巷时常可见志愿者身影

“志愿红”已成为泉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南安四好友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完成遗体器官捐献登记

参与本社助学活动的志愿者走访慰问困难学子

林清风老师一家三代先后8人从教

杨巧蓉为阿婆做心肺复苏

张晓杰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献出生命

刘细亮老师(前排左四)曾两度援疆

施金城先生(右二)生前常常回乡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郑景泰夫妇骑马旅行回到家乡

黄丽琨和黄秀花携手走过66年岁月

陈锦斌和陈秀菊相濡以沫65年

陈论超夫妻同心战疫

张荣达夫妻携手抗疫

暖心战友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冲锋一线;为了让城市变得更美,上万名志愿者化身文明交通“最美音符”;坚强学子,勇于追梦,本社再次联合社会各界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老人病发,生命垂危,热心市民冲上前跪地施救;让生命延续,把大爱留存,四位好友结伴捐献遗体器官;桃李满天下,师道薪火传,一家四代接力扎根三尺讲台;不忘初心守阵地,牢记使命勇担当,消防员火海扑救壮烈牺牲……

2021年,一个个凡人善举,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瞬间。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暖流,汇聚成正能量的海洋,共同托起泉州这座文明之城。一道道文明之光,传递着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让我们前进的步履愈发铿锵。

以逆行之名 谱战疫之歌

常态防控之下,疫情突然袭来,一批又一批的白衣战士、社区干部、志愿者、警察、党员等,舍小家顾大家,冲锋抗疫一线,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战疫之歌。

今年9月份,自从辖区皇江御景小区被列为管控区后,鲤城浮桥街道滨江社区居委会主任吴景霖就开启了“超长待机”模式,每天从早到晚,手机、微信群就没停过,他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泉港区界山镇界山村村干部吴金尧则每天穿着防护服,奔波于封控区内,督促村民居家隔离、协调为村民购买生活物资。吴金尧告诉记者,在日前的新一届村委会选举中,他当选村委会副主任。

市儿童医院儿科护士林小霞到老家泉港峰尾镇奎璧村开展核酸采样,为不影响工作,她到了家门口却不敢与亲人打招呼;泉州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庄阿琼也是泉港人,到山腰镇锦绣广场核酸采样时,同样不敢让亲戚、同学认出。为了抗击疫情,泉港界山派出所民警林欣推迟与爱人的订婚仪式,同事吕志康与辅警潘金宝也推迟了婚礼。记者获悉,林欣和吕志康都获推荐参评泉港区抗疫先进个人,吕志康与潘金宝计划于明年1月份结婚。

在抗疫一线,还活跃着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沈丹虹和其他200余名来自安溪县医院的实习生,以及泉州医高专的“00后”们,化身抗疫勇士,加入核酸采集点志愿服务队。作为一名刚刚毕业回乡的基层干部,安溪县参内镇参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李艳泓也用自己的力量守护这片故土。在晋江团市委的号召下,晋江籍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成立,并在短短一天时间里招募到了289名志愿者,他们主动请缨,投入战疫。(吴志明)

以志愿之名 让城市更美

已到年底,志愿者们的脚步没有停歇:丰泽海上救援中心志愿者黄艺和黄坤水,正在筹划第九期泉州湾净滩志愿服务行动;省公路一公司的郑旺旺和同事,排出时间,在丰泽街一带的路口做交通引导志愿服务;泉州市中保济困公益慈善中心的小伙伴们,忙着与社区对接几天后为老人义剪志愿服务的事项;泉州圆梦义工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管玉玲,在文化宫志愿服务驿站值守,为过往市民游客提供服务。

今年以来,全市的志愿服务团队先后举办“关爱环卫工人 助力文明创城”“爱心冰柜免费奉水 关爱高温下的劳动者”“爱心午餐”“汇聚文明力量、携手防控疫情”“为民办实事 接力泉州红—关爱快递小哥”“守法规知礼让 安全文明出行”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市创城办、市委文明办等先后组织了4次“烟头不落地 停车要有序”活动,2万多名志愿者踊跃参与,辐射带动了众多市民群众。220个市直机关单位与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个区机关单位的近万人次党员志愿者,分布在中心城区近60个主要路口,常态化开展文明引导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与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冲锋在前,共同治理公共环境,合力深化文明创建,为呵护泉州城市文明出力争光。如今,我们的城市交通秩序明显改善,政风行风焕然一新,文明礼仪广为传播,美德传承蔚然成风,活跃于各地各领域的“红马甲”,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浓烈的志愿红色调。正是因为146万志愿者的无私守护和付出,古城历久弥新,风韵愈加动人。(廖培煌 祝文慧)

以圆梦之名 为理想托底

“为了多买几份试卷练手,每顿少吃一个菜,只花个七八元钱,省一个星期就可以买一份练习卷。”泉港学子小庄虽然家境困难,但依然努力学习,圆自己学医梦想。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惠安学子小康高考一结束,就在县城找了一家餐厅打暑假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女生倍感艰辛,1个多月就瘦了6斤多,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因为她知道,美好的未来要靠自己一点一滴奋斗赢得。

洛江的小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多赚点学费、生活费,每天6点多就坐四五十分钟的公交车到餐厅上班打暑假工。

……

寒门求学,付出的是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他们没有气馁,而是直面困境,发奋学习。为了帮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顺利进入大学,每年暑期,由泉州晚报社与泉州市慈善总会联合主办的“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都会如期举行。2021助学活动从7月初启动,到8月底顺利结束,总共报道了19名来自全市各地的困难学子。学子们坚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众多爱心人士。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名学子悉数获得资助,顺利开启人生新篇章。至此,“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9年,共筹得善款2223.07万余元,帮助6950名学子圆了大学梦。

(陈明华)

以救人之名 行见义勇为

飞奔下河、跪地急救、火场救人……即将过去的2021年里,历来有着急公尚义传统的泉州人,面对有人身陷危难险境,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挽救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是见义勇为的践行者。

“这事推动着我更好地学习急救技术,做更多的志愿服务。”近日,杨巧蓉和泉州市急救科普基地的志愿者们走进鲤城区新步实验小学,为师生们进行急救技术科普。

今年10月25日,在泉州市区南俊路,一位阿婆突然昏迷,路过的杨巧蓉和民警刘志灿接力救援。几分钟后,老人清醒了过来。在本社各媒体持续关注下,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等媒体转发报道,引发全国网友关注点赞。

救人后,为了掌握更全面系统的急救技能,杨巧蓉坚持抽出时间,经常参加泉州市急救科普的急救技能培训。不久前,她刚参加完培训技能考试,拿到初级急救证书。

与杨巧蓉一起接力救人的刘志灿是泉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中队长,从警16年来,他一直坚守特警岗位,累计接处警500多起,抓获嫌疑人430多人。无论是在巡逻防控、安保维稳,还是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他始终冲锋在前,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不久前,他入围福建省公安厅开展的“最美基层民警”宣传活动候选名单。

(廖培煌 李肇兴)

以生命之名 捐遗体器官

今年,本报报道了多例登记捐献、实现捐献遗体器官的故事,无一不令人动容。南安罗东镇的黄秀兰、黄瑞玲、黄先生及九都镇的陈先生是好友。今年3月3日,4人在南安市红十字会举行的集体登记遗体器官捐献仪式现场,共同完成遗体器官捐献登记。7月27日,傅燕红、凌密玲、陈岩治、林春连4名好友也在南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遗体器官捐献登记。不到一个月,8月20日,在南安打工的江西人宋先生生命骤然停止,家属在万分悲痛之余做出决定:捐献逝去亲人器官,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他的器官挽救了4名终末期器官衰竭的病人,眼角膜让2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遗体器官捐献,闪烁的是人性的光辉,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血脉相连、守望相助。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媒体的报道推动下,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的队伍,市民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接受度也不断提高。据泉州市红十字会统计,截至2021年12月13日,泉州累计登记捐献23260人,其中2021年度登记7999人,实现器官捐献6人、遗体捐献8人、眼角膜捐献7人,造血干细胞捐献6人。

(陈灵 周培煌 王文光)

以职责之名 守为民初心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为了保一方平安,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警察、消防员的身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用汗水和鲜血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11月26日,晋江市陈埭镇鹏头村一厂房发生火灾。在扑救过程中,风向突变,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二站站长助理张晓杰因火场轰燃被困,壮烈牺牲。11月29日,应急管理部政治部批准张晓杰同志为烈士。

张晓杰出生于1985年,36岁的人生,入伍18年,一半的人生奉献给了消防救援事业,累计参加灭火救援行动5300余起。每当遇到重大险情时,队友们常常能听到张晓杰说过的一句话——“我经验比较丰富,我上”。只是,从此战友们再也听不到这充满担当的声音。

民生无大小,细微见真情。哪里有险情,消防员就出现在那里;群众在哪里,人民警察就守护在那里。11月15日上午,在南安市区美林桥南红绿灯路口,一位用扁担挑着杂物的交警吸引了市民好奇的目光。原来,这位交警叫吴浮金,当时在帮助老人挑担,同时引导老人走斑马线,安全过马路。为民挑担,路短情长,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市民对公安民警深怀爱民之心、力办惠民之事、恪尽为民之责的精神点赞。

(陈明华)

以教人之名 接力育桃李

教育,为立国之本。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坚守三尺讲台,并且一代又一代扎根基层,把桃李满天下视为人生最幸福的事,他们堪称最可敬的人。

安溪七中的林清风老师一家三代先后8人从教,目前6人在职,有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也有高中老师,这是今年泉州市“教育世家”中在岗一线教师人数最多的家族。今年,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021年度泉州市“教育世家”名单,共有55户“教育世家”上榜。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其中,有“教育世家”的传承,也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我愿将我的援疆精神带回安溪虎邱,为安溪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用总书记的‘四有好老师’来要求自己。”安溪虎邱中心学校的刘细亮老师一直致力于智力扶贫工作,2018年8月到2020年1月、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曾两度援疆。如今,他依然扎根山区,用辛劳和汗水托起山里娃的美好明天。

一支粉笔一片苦心,正是他们的传承,为下一代播撒希望的种子。

(魏婧琳 吴志明)

以慈善之名 纾困助公益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乐善好施是泉州人的优良传统,在富起来后,这种慈善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不管是知名人士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留下了众多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的事迹。

在师资薄弱时,他兴办培文师范学校培养老师,在高中扩招时他创办培文高级中学,几年前幼儿园学位紧张之际,他又捐办幼儿园。他就是安溪培文师范的创办者施金城先生,他倾尽所有先后捐献1亿余元在家乡兴办6所学校,惠及2万多名学子,被誉为“安溪的陈嘉庚”。今年5月份,施老先生与世长辞。记者获悉,学校请人制作了施老先生夫妇的塑像,待学校扩建完成后,将择址树立,以纪念施老先生,弘扬他爱国爱乡的精神。

南安洪梅镇梅溪村的九旬老人陈飞一家曾是五保户,受过政府帮助。后来生活富裕了,她和儿女都尽力反哺社会。今年年初老人临终前,多次提出要将她存折里的钱捐5万元给洪梅卫生院,捐2万元给村老人会。老人还嘱咐儿女,要移风易俗,丧事一切从简。为此,老人去世后,儿女只用了1天就把丧事办完,儿子陈国元按照母亲遗愿完成了捐献。

安溪白濑乡长基村妇联主任柯麻油家也曾被列为贫困户,她通过养殖山羊实现了脱贫。如今的她,正努力带动其他生活困难的乡亲过上更好的日子。“脱贫之后,我更加认识到党的伟大。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帮助村里困难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实际行动践行员的初心和使命。”

(吴志明 郭芳蓉)

以爱情之名 相扶六十载

少来夫妻老年伴,他们相濡以沫,恩爱携手走过六十余载。没有花哨的仪式和过多的甜言蜜语,爱情在耐心磨合下融进生活,化成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为最美的爱情注解。

“他对我特别好,我就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了。”今年86岁的陈锦斌和陈秀菊夫妇相濡以沫走过了65年,“秀恩爱”是他们的日常。1955年,两人在党组织安排的“相亲”中相识相爱。尽管婚后生活条件艰苦,但两人不离不弃,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生活中每当两人有不同意见时,也从未吵过架,总是商量着来。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子女们诠释了“琴瑟调和”“白头相守”的深刻含义。

“她就是我的双腿,而我是她的双耳。”上世纪50年代初,年轻帅气的小伙子黄丽琨与活泼开朗的姑娘黄秀花在南安诗山相遇。后来,两人因一封情书定终生。结婚时,他们只有3元钱买的茶叶和一床3斤的棉被。结婚当晚由于棉被不够暖和,他们找区干部借了件雨衣盖在身上取暖。然而,黄秀花毫无怨言,默默陪伴,两人携手走过66年岁月。如今,黄丽琨因腿脚受伤不能正常行走,黄秀花靠助听器维持听力,夫妻俩无论去哪里都会结伴同行,相互扶持。

近日,记者再次见到黄丽琨和黄秀花夫妇时,他们依旧用他们独特的相处方式生活着:黄秀花阿婆四处忙活,泡茶、拿零食、翻找照片。黄丽琨老伯则坐在一旁,充当“发言人”和老伴的“翻译人”,和记者细细分享着近几个月来的生活。(郭芳蓉 魏晓芳)

以梦想之名 纵马走天涯

为梦想而活,做自己愿意的事。骑行世界,纵马走天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以实际行动为快意人生注解。

2020年4月,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的郑景泰和张雯晴夫妇,从祖国西北的新疆伊犁出发,跋涉7000公里,途经甘肃、宁夏、陕西、湖北等七个省份,于2021年9月回到东南的福建泉州,完成纵马骑行的梦想。

郑景泰是东北人,在泉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律师。“每个人心中都有骑马仗剑走天涯的少年侠客梦吧。”他说,自己是个文学青年,喜欢历史、武侠、散文,从小就有一个“马背上的侠客梦”,也梦想着有一天能过上“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生活。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他曾到西藏地方法院工作,而后辗转多地。女儿出生后,为了实现梦想,他做了规划,暂停工作,纵马骑行,全程下来花费超过40万元。

回到泉州后,夫妻俩基本回归到以往工作、家庭的生活节奏。“除了花费时间和财物,出去骑行一趟对体力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张雯晴说,目前他们的重点还是家庭、孩子和工作,未来短时间内不会再骑马出行。 (廖培煌)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厉害了!天水这对母女的绘画作品受到国外的关注

天水母女画家“绘”生活

去岁末,我市女画家陈秀菊在微信上写道,“姑娘登上美国哥伦布大学的宣传画册,并被制成名信片式邀请卡,也望吾女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加油!”言辞间,身为母亲的她,欣慰之余甜蜜溢出心田。

在我市女画家行列,陈秀菊算是佼佼者之一。出生于1965年的她,如今在天水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多年来,她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家乡美景,其中不乏佳作发表于业内期刊杂志,入围各类展览并获殊荣。仅就其取得的成绩,少不得让人心生羡慕。殊不知,其女陈力遥的艺术之路同样精彩。

近日,记者采访走近这对有着共同爱好的母女,倾听她们一起骑车写生,一起观看展览,一起切磋画技,一起享受绘画带来乐趣的那些事……

“我们对绘画有着与生俱来的爱”

3月4日下午,如约来到陈秀菊老师家时,她正在备第二天要上的课。

屋内,墙壁上灰色亚麻质感的壁纸,茶几上红黑白相间的桌布,瓶中粉色的花束以及摆放其间的油画作品,无一不让这个家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没办法,就喜欢弄这个。那边几幅是力遥画的,这几幅是我上课时画的范画。孩子在的时候我俩就各画各的,她画她的人物,我画我的风景,互不影响。”放下手中的备课笔记,陈老师开心地介绍起来。

陈秀菊的父亲陈元贵,一直在铁路部门搞宣传工作,擅长国画、书法。在她儿时,每每父亲练习书法,便会给她一个方凳,再铺上一张纸,然后任其在上面随意涂鸦。耳濡目染之下,她自小便喜欢上了画画。到了初、高中时,陈秀菊更是觉得学校办黑板报就是自己的事。唯与父亲所不同的是,父亲画国画,而她则学习画油画。

1985年参加高考时,陈秀菊以专业课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原天水师专美术系主任张琮的得意门生。凭着对绘画的热爱,1997年,已结婚生子的陈秀菊又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三年的学习时间,也是她写生最频繁的时期。期间,由西北师大原美术系教授、系主任陡剑岷带领,他们一行10人骑着自行车从兰州到青海,再到甘南,一路边走边画,最多时一天骑行70公里。半个月内,陈秀菊就画了60余幅写生作品,创作出《青海——坎布拉之一》等系列作品5幅。

陡剑岷在他的《茨丁回忆录》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述:“我这里要单独叙述一下的,是我此生最艰苦,路程最长,参加人数最多,也最危险的一次旅行写生,那就是1999年的坎布拉之行。”

虽为两代人,但女儿陈力遥对于绘画的悟性及热爱,绝不亚于母亲。

女儿7岁多的时候,陈秀菊带她去看国展,因为年龄小她看了一部分便走不动了。于是,陈秀菊就在展厅一角给她铺了坐垫,并放上画册、水彩笔和纸,让她留下休息,没想到一圈展览看完却找不到女儿了。最后才发现,女儿的涂鸦作品吸引了众多拍照者,竟将她团团围住,可她却浑然不觉。

“从初中到高中,力遥也是承包了学校的黑板报。尤其是上初中那会儿,看着大冷的天,她踩着砖块办黑板报冻得可怜样,我就不想让她办了,可老师和她都不答应。”

平日里陈秀菊带学生,陈力遥也成了小跟班,或是调出色彩复杂的紫色台布,或是圈圈点点便画出干花特有的韵味,再或是用刮刀、水粉颜料画出油画的感觉,看似不经意的一番涂抹,往往会带给妈妈不少意外的惊喜。陈秀菊也会由衷感叹,“妈妈真是重新认识你了”。

看到女儿具有绘画禀赋,但凡外出写生,陈秀菊都会带着她。且不论路途多远、多辛苦,背上的画材,手上的画箱有多重,陈力遥也总能一路坚持到底,并乐此不疲。

不仅仅是外出写生,即便是在平时的生活中,陈力遥也是走到哪画到哪。

“吃牛肉面的时候,等公交车的间隙,她都在画。有一次我带她去看蒋采萍的展览,她却在展览现场临摹起来,蒋采萍夫妇看她画的还可以,就在她的速写本上签了名。”陈秀菊觉得,画画对陈力遥而言也许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尼亚加拉瀑布》

Y桥艺术节上的母女画家

17岁那年,陈力遥参加高考美术专业考试,前后报考了国内13所艺术院校,其中12所的专业考试都通过了。执意要留在北京的她,最终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有幸跟随仰慕已久的许维辛、闫平等导师学习。

2016年,在陈秀菊和陈力遥母女俩心里,可谓是留下深刻记忆的一年。

当年,陈力遥从人大一毕业,母女俩便起程随甘肃艺术家团,赴美国俄亥俄州曾斯维尔市参加Y桥艺术节。期间,她们游览了美丽的新英格兰城市波士顿,途经了纽约州府奥伯尼市,跨越哈德逊河,欣赏了麻州和纽约州壮丽的田园风光,并参观了北美最大的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

如今,音箱上的相框里,便是母女俩那次旅行留下的照片,而在抵达尼亚加拉大瀑布后,母女俩各自以水彩、油画棒写生的《尼亚加拉瀑布》作品,也被摆放在客厅中。

艺术节上,陈秀菊和陈力遥这对母女画家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尤其是陈力遥现场写生的Cary肖像,让大家惊叹之余打消了“这么小的姑娘也是艺术家”的疑问。此次艺术节之旅,母女俩与艺术家们交流,收获颇丰,陈力遥更是产生了去美国深造的愿望。

陈秀菊说,回国后女儿便留在北京学习英语,“每天骑着电动车奔波于两个培训部。托福考的真是辛苦啊,完全是凭着一股子倔劲,考到了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攻读硕士。”

2017年,在玛斯金格姆大学孙焱和殷红教授的支持与帮助下,陈力遥在北美艺术文化协会画廊成功举办“陈力遥人物画个展”。去年年底,在学院举办的展览中,她的部分优秀作品及个人照片,还被制作成画册封面。

“女儿是我作品的第一个观众”

“我和女儿一个画风景,一个主攻肖像,对于绘画,有时我俩谈的比较好时,眼睛都就亮了,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当观点有分歧时也会反目。其实全世界的母女关系都一样,就是吵吵好好,好好吵吵,何况我俩还志同道合,力遥可是我作品的第一个观众呢!”

说到这里,陈秀菊脸上满是幸福。听她讲,如今陈力遥已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教,此外,她还独立在当地华人学校当教师,并在哥伦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水彩、绘画创作及剪纸课。每每通电话时,她们会就一些有关绘画教学方面的内容、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彼此也是一个互补。

“我说话语速快,力遥语速慢,她常提醒我,说话不要急,急躁只能让自己头脑发热,只有在语速慢的时候,人的头脑才可以思考。”

“我的眼里只有她”,在陈秀菊手机里,每一次的旅行、写生所拍的照片中,几乎大多是陈力遥的身影,每每看着照片中女儿开心的笑容,她便觉着安慰。

“记得女儿在哥伦布大学所作的个人报告中曾说,自己最爱、最亲的人是妈妈,她给大家展示我年轻时的照片,展示我的作品,并讲述跟着我学画的经历,以及对她的付出和支持,感动了在场的听众,她是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而我觉得,在从艺之路上我俩更多的是相互支撑,互相扶持。”话说至此,陈秀菊眼中泛出一丝潮湿。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洪波

每日精选

①丨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

②丨快看!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讲话金句

③丨快看!快看!天水这个投资50亿元的重大项目有了最新消息→

④丨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陇原大地引发热烈反响

⑤丨燃!跨越70年,这就是爱!

责编:姚宇丨编辑:张小龙

推荐个有用的微信公众号

有用|有料|有态度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25/1697202477355091.html
上一篇:梦见自己出轨了(梦见自己出轨了是什么征兆)
下一篇:大雪封山(大雪封山庙门紧闭可我不是林冲什么含义)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