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的八字(忠心的八字)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义薄云天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杜海峰绘制《义薄云天关公》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庚寅春运城关帝庙怀关公七律

论交常忆美髯公,立马横刀势若虹。

身在曹营心在汉,志推壮节气推雄。

春秋一卷通三统,华夏千年感寸衷。

宇宙凛然存大义,精神混俗化民风。

黄德劲先生评:

浩荡一部中国史,五千年八千年横无际涯,能够由肉身而封神者并不多。虽有一部《封神榜》,但榜中人物多是神话,非现实中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可感可佩可思可追之人。彬宇先生一首“义薄云天诗”,真可谓“华夏千年感寸衷”也!

关羽关云长,关公关二爷,关圣帝君伽蓝菩萨财神爷,千百年下来,“宇宙凛然存大义”,不能不让人深知中华民族代代承继必将雄立于世界者,在有关公之忠勇信义精脉不绝,而彬宇先生诗作之用意良深也。

据载清代著名史论家赵翼曾慨叹:“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关公生前便被封为汉寿亭侯,其威名尊享,有若孔夫子,累世相加,深入人心。有心者曾做过统计:

公元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忠惠公”;

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为“义勇武安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29年),敕建首都(今南京)关庙;

明神宗万历十年(1528年),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后敕赐解州关帝庙“英烈庙”号;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关公曾祖父为“光昭公”,祖父为“裕昌公”,父亲为“成忠公”。

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 26字。

据统计,历史上有16位皇帝23次为他御旨加封。

另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万余座,仅日本和马来西亚就有关帝庙1000多座。可谓“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

关公自身所具有的和被后世所叠加上的那些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正如于右任先生为关公庙题的一副楹联中所说:“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关公文化研究院·杜蕾)

美髯公,势若虹

“论交常忆美髯公,立马横刀势若虹。”若论朋友知音之交,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必然会涌出的,一定会有高山流水,管鲍之交,桃园三结义。而最通俗流行者,必是后者。“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且看《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里的精彩出场: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关公是绝对的“偶像派”,是可以在万人丛中一眼就可以发现的顶天立地的“大帅哥”。“形象档案”列举如下:

个高:“身长九尺”;

美髯:“髯长二尺”;

红脸:“面如重枣”;

凤眼:“丹凤眼,卧蚕眉”;

胯下:“追风赤兔马”;

掌中:“青龙偃月刀”。

六大 “辨识度”,个个都是典型性标识。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物在人群中一站,威风凛凛,气势非凡,不必说话,便可以让人视为英雄。

尤其一挂美髯,长须飘飘,神采飞扬。古往今来的美髯公,无一不是俊秀人物,而让人心往神驰。比如坡翁,“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明张岱语);山水诗人谢灵运,“须垂至地”,“美髯几乎飘至足背”。还有近现代广为熟知的画家张大千,以及备受尊敬的周总理。

关羽“美髯公”的美称,源自孔明先生。《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张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关公听说马超归顺了,便发书问诸葛亮,这个人跟谁有得一比?诸葛亮何等聪明?立马回复:

马孟起文武全才,而且英勇雄奇,是“一世之杰”,西汉开国功臣黥布、彭越一般的人物,可以同张飞并驾齐驱,争个你高我低,但比起“髯公”的超群绝伦,还有那么一段距离。

“天下文章属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马超很厉害,黥布,彭越很厉害,三弟张飞也很厉害,但是都不如你关羽厉害。关公美须髯,又被孔明先生这么大赞一番,当然心花怒放,将回信挨个传给人看,背后的小小心思,不言而喻。

而关羽的一身功夫,也确实了得。且不说在刘先主的五虎上将中总以“关张赵马黄”名世,即便在整个三国,关公的武力值,也完全可以排得进前五,真正是“立马横刀势若虹”。

温酒斩华雄。“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也?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举手诛颜良。先看《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三国演义》的表述更加精彩:

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操骇然,回顾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吕布部下猛将,今可与颜良一战。”宋宪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曹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操见连斩二将,心中忧闷。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袁绍之兵,绍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操大喜,遂差人去请关公。关公即入辞二嫂。二嫂曰:“叔今此去,可打听皇叔消息。”关公领诺而出,提青龙刀,上赤兔马,引从者数人,直至白马来见曹操。操叙说:“颜良连诛二将,勇不可当,特请云长商议。”关公曰:“容某观之。”操置酒相待。忽报颜良搦战。操引关公上土山观看。操与关公坐,诸将环立。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曹军乘势攻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夺极多。关公纵马上山,众将尽皆称贺。公献首级于操前。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

举手之间,关公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同时不忘夸一夸三弟“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 。夸自家兄弟就是夸自家啊。

威名华夏扬。功成于降禁斩庞。《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太傅,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关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卫江陵,将军傅士仁驻守公安,自己率领大军攻打襄阳的吕常和樊城的曹仁。关羽在交战之中,曾被曹操的将领庞德射伤了额头。

曹操从汉中战场撤出后,立即派遣于禁督率七军3万人救援樊城。此时,樊城尚未被关羽包围,曹仁命令于禁、庞德屯驻在樊北。

同年八月,开始连下起了十余日的霖雨,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机会乘船攻之,进而逼降于禁、擒获庞德。关羽欲任用庞德为将,但遭到拒绝,于是斩杀庞德。至此,救援樊城的曹军全军覆没,曹仁驻守的樊城也岌岌可危。关羽的军队乘船临樊城,围城数重。

早在建安二十三年,陆浑民孙狼等苦于徭役,叛上作乱,南附关羽。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于禁等七军覆没后,自许都以南的诸多山贼纷纷遥受关羽印号,为关羽的支党。甚至连曹操所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靠了关羽。关羽的声势一度威震华夏。

而关羽为曹操所激赏,其实从斩华雄就开始了。

心在汉,气推雄

“身在曹营心在汉,志推壮节气推雄。”关公的身上,集中了一批代表着忠义信勇的成语典故,融化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比如:“身在曹营心在汉”。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直逼徐州,攻打刘备。刘备闻讯,派人向袁绍求救,袁绍不肯发兵。刘备便与张飞偷袭曹营,结果中了埋伏,兵败逃散。

这时候,关羽保护刘备的家眷,死守下邳。曹操心想,关羽武艺高强,令人喜爱,要设法说服他来投降。谋士献策说:“关羽性子刚强,很讲义气,决不肯随便归降,必须使他进退无路,再去游说他,才会有结果。”于是,曹操叫徐州、小沛俘虏来的兵士仍到下邳去投奔关羽,埋伏在城里做内应,并令曹将在城外挑战。

关羽因保护着二位嫂嫂,就按捺住性情,不肯出战。谁知曹军在城外百般辱骂,激怒了关羽,关羽便领三千兵士,提刀上马,出城交战。曹将打一阵,退一阵,一直把关羽诱到城外二十多里的一座土山上。关羽被曹军团团围住,曹操趁势攻破下邳,并派张辽来说服关羽归曹。张辽说:“你和刘备桃园结义要同生共死。刘备还要做一番事业,决不愿意你今天战死。他把家眷托付给你,你死了叫谁照顾?依我说,不如降了曹丞相,慢慢打听刘备的下落,有了消息,再去寻他。”

关羽思考了片刻,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把刘备的俸禄赡养他的家眷;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就要出去寻他。张辽听了,全都答应了他。

于是关羽暂屈曹营,但他仍非常怀念刘备。曹操看到关羽绿锦战袍旧了,就派人做了一件新的送他。关羽却把旧袍罩在新袍上,说:“旧袍是兄长刘备所赐,见了旧袍就好像见到了他。”曹操见关羽的马瘦弱,就把当年吕布骑的赤兔马送他。关羽大喜过望,连忙跪下来,再称谢。曹操觉得很诧异,问:“区区一匹马,你为何这样重视?”关羽说:“素知此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我有了这匹马,只要知道兄长的下落,一天之内,就可以和他见面。”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比如:“挂印封金”。

关羽得知兄长刘备的所在后,立即到丞相府向曹操告辞。

曹操知道他想追随刘备而去,就在大门上悬挂了回避的牌子,关羽一连去了好几次,都见不到曹操。张辽也推托有病不接见。

关羽知道他们的用意,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相府。然后把历次所收受的金银都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在大堂上,带着以前的部将,护送着两位嫂夫人,向着官道进发,去投奔刘备了。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却说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而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独蔡阳不服关公,故今日闻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遂叱退蔡阳,不令去赶。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楮,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了,以绝后患。”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

比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保护二位嫂嫂来到东岭关,守将孔秀说没看见曹操的文书,阻拦关羽过关,关羽怕路上耽误行程,提刀斩了孔秀。

洛阳太守韩福又拦阻关羽,牙将孟坦向关羽挑战,被关羽斩杀。

韩福趁机用暗箭射中关羽左臂,关羽用口拔掉箭,飞马斩了韩福。

关羽到了汜水关,守将卞喜在镇国寺埋伏刀斧手二百人,约定以摔杯子为暗号,要杀关羽。寺中主持普净和尚是关羽的同乡,将卞喜的阴谋告诉了关羽,关羽大怒便斩了卞喜。

关羽到了荥阳,荥阳太守王植是韩福的亲戚,要杀关羽为韩福报仇,所以暗中准备要放火烧死关羽。王植手下将阴谋告诉关羽,关羽急忙上路,王植带兵追来,被关羽斩为两段。

关羽到了黄河口,守将秦琪是夏侯惇的部将,不放关羽渡河,又被关羽杀了。

关羽千里走单骑,勇过五关,连斩六将。中途还在卧牛山收得落草为寇的好汉周仓为自己扛刀。

走到古城时,占了城的张飞认为关羽投降了曹操,不肯相认,举丈八蛇矛便刺关羽。这时,曹操部将蔡阳杀来,要为外甥秦琪报仇。张飞要关羽在三通鼓后斩了蔡阳,才肯相认。关羽在一通鼓未尽前便斩了蔡阳,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张飞这才明白了关羽的一路辛苦,便放声大哭,跪在关羽面前谢罪。谁知刘备这时又跑到河北袁绍那儿去了。关羽与孙乾又赶到河北关家庄才见到了刘备,兄弟相见,抱头痛哭。

比如:“刮骨疗毒”。《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適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能够不受重金厚礼的诱惑,能够恪守君臣之道朋友之义,能够于血肉淋漓之下谈笑自若,非侠肝义胆可能为?非铮铮铁汉可能为?关公之被封神,外在看是勇武无匹,内里看却是有一座精神道义之钢铁长城,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读春秋,化民风

关公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神坛的?相关文章非常多。且看来自《新周报》的一则《关羽的封神之路》: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存在多神崇拜,历史、戏剧、神话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凡能解困消灾、增福添利的都有可能受到崇拜。但只有对关羽的崇拜超乎寻常,不仅长盛不衰、香火鼎盛,而且遍及全国乃至海外。他被尊为“武圣”,风头甚至较“万世师表”的孔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关羽为何会受到古往今来国人的普遍崇拜呢?

《三国演义》塑造了智、义、奸三个奇绝人物,关羽即为义绝,“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因此,尽管关羽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史称其“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但他身上所被赋予的忠、义、仁、礼、信、勇等品德,却是中国传统社向往和追求的。

大体说来,中国的关羽崇拜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名战将,关羽在荆州和蜀地民间被盖庙祭祀。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佛教介入民间的关羽崇拜,制造关羽显灵传说,封其为护法神,而官方也将之作为诸多武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

第三阶段是宋元时期。道教、儒家追随佛教,分别将关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学说体系之中,使关羽崇拜不仅仅处江湖之远,而且居庙堂之高。宋朝皇帝还为关羽赐庙额,初封忠惠公,再多次封王,称“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皇帝除继续封王外,还“遣使祠其庙”,以至于关庙林立,遍布城乡。

第四阶段是明清时期。尽管明朝官方也敬关羽如神明,祈求其佑护海疆,但并未给予特别的待遇。倒是清朝十分尊崇关羽,还在关外时就已立庙祭祀,并赐庙额“义高千古”。入关后,更是将关庙载入祀典,岁时致祭,并不断制造关羽显圣的故事,予以加封。从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起至光绪五年(1879年),累封字数达到26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第五阶段是时期。虽然帝制被推翻,但关羽崇拜依然继续。三年,袁世凯下令将关羽和岳飞合祀武庙,凡军人宣誓大典都要在武庙举行。

关羽从一名武将被推上神坛是一个人为的渐进过程。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反映了千余年来民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既然将关羽尊之为武圣,奉之为神明,那必然要供奉关羽像,才能够顶礼膜拜,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画作和雕像。

关羽画像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三国志·于禁传》中。据载,魏文帝曹丕趁于禁拜谒曹操高陵时,预先令人在陵屋中画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事。于禁见后,羞愧发病而死。但文中没有叙述关羽的样子,其真容如何不得而知。此后,相传唐代吴道子、五代后蜀赵忠义等都曾画过关羽像。据此,清代学者俞樾推断至迟至五代时关羽图像已经盛行。但严格说来,别说五代,就是宋元时期的关羽像,至今都难得一见。

不过,借助文学作品及戏剧舞台,约略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根据唐宋笔记小说,在宋以前,关羽虽然具有神力,能够显灵,但主要是以厉鬼的形象出现,人们“惧神之灵,如履冰谷”。由此可以想象,关羽的形象不会好到哪里去。

入宋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出现转型。刚刚经历的一场乱世,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思想观念,关羽由此从令人畏惧逐渐转至受到敬爱。

宋孔平仲云:“京师有富家子……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某,辄为之泣下……”影戏只是宋代兴起的“说三分”行业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说书、杂剧、传奇等。这些俗文学样式塑造了不少三国人物,“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关羽的形象自此日益丰满起来。

随着宋代民族斗争的加剧以及理学正统观的兴起,蜀汉成为正统,关羽更被作为忠、义、勇的化身广为渲染。同时,宋朝皇帝对关羽多次追封,又进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于是,在《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里,关羽被有意美化和神化,其形象为“雄赳赳九尺二寸虎躯立,枣红脸儿,圆睁睁丹凤眼,左右紧横卧蚕眉,三绺美髯过玉带”,舞台扮相则是“蟒衣曳撒、红袍、项帕,直缠、褡膊、玉带、带剑、三髭髯”。

《三国演义》是一部集《三国志》以降的史书、平话、传说、杂剧之大成的通俗小说,被金圣叹评为“第一才子书”。作者罗贯中将历史上的各种关羽故事进行加工整合,赋予关羽忠义品质和儒者气象。同时又不过分溢美,也写他的缺点和错误导致其兵败被杀、身首异处,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惋惜,世人对他亦更加敬重和爱戴。

由于罗贯中对关羽的刻画“故事有趣、情节生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符合人们的理想和想象,所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喜闻乐道。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定型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随着小说的风行,关羽高大、红脸、美髯、丹凤眼、卧蚕眉的外在形象便深深地定格了。这个形象实际并非一人之力,而是成于众手,乃历代文士、艺人等共同创造的一个理想的偶像。

在创造这个偶像的过程中,除不断改进的外形设计外,人们还逐步为关羽编造了一些附属元素,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穿戴方面,头裹青巾,衣着绿袍;用具方面,坐骑为赤兔马,兵器为青龙偃月刀;随从方面,有周仓、关平伴随左右,通常是前者持刀、后者捧印。

如今可见的最早关羽画像,是1909年出土的金代版画《义勇武安王》。这幅画描绘的是关羽指挥作战的场景。

到了明代,朝廷注重关羽的军事能力,希望他能够帮助镇抚海疆、佑护百姓。因此,明代画家延续金代的画风,着重表现关羽作战神勇的一面。

宫廷画家商喜的《关羽擒将图》即是如此。该图取材《三国志》,描绘关公水淹七军、生擒庞德的故事。图中,关羽坐在岩石上,身材魁梧,双手抱膝,内着盔甲,外披绿袍,“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其他人分布在周围,且身材比例相对较小;画的背景是松树、岩石等,这当然是为了映衬关羽的伟岸和威猛,但也与文人画的流行有关。

进入清代,关羽受到更广泛的喜爱。有关画作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关羽的形象也呈现多元性,有战将、儒士、财神甚至帝王等。公《关公像图》描绘的是作为武将的关羽和周仓立于云端的情形。此图构图简洁,作为背景的白云除了点明地点外,还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烘托出关羽作为战神、武圣的形象。

焦秉贞三国人物册页中的“关羽像”则是儒士打扮——头戴蓝色雷巾,身穿圆领绿袍,手抚腰带,面色红润,略带笑意,俨然一位饱学之士。焦秉贞是宫廷画家,他创作的关羽应该反映了当时清朝帝王对关羽的想象和认知,即关羽是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将。

清代年画《上关下财》则把关羽塑造为财神形象。关羽在民间深受欢迎,各行各业争相奉之为保护神,财神即为其中一种。财神原有好几位,基本都是文人,关羽加入之后,遂有文武之分。身为武财神,关羽有被单独供奉的,也有与文财神一起被供奉的。这幅年画属于后一种,图中关羽是帝王装束,端坐龙椅上,神态安详,气象庄严。因为“关”和“官”谐音,因而还有官运亨通、财源广进的寓意,在民间很讨口彩。

对于关公最终成为财神而被从商者广为供奉,还有一大因缘,便是晋商的兴起。关羽家乡山西运城是中国最大的产盐区之一,盐政自古由政府垄断专营。北宋庆历年间,范祥创行“盐钞法”,允许商人进行食盐买卖,得地利之便的山西商人大获其利。晋商在明清时达到鼎盛,富甲天下。晋商在走货之时,路途中时常面临天灾与盗寇的风险,往往会祭拜“老乡”关羽,祈求他的神灵保护周全。而关羽的忠义精神,又与晋商所倡导做生意守信重义的理念契合,久而久之,关羽在民间又有了财神的形象。以至于今日,许多商户仍将关公像立于进门之处,以为生意兴隆之兆。(《北京晚报》)

关公受到了儒释道教,朝廷民间,百行百业的一致崇奉膜拜。儒家奉关公为“关夫子”“武圣人”“五文昌之一”的“文衡帝君”。道教奉关公为“协天大帝”“翊汉天尊”“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佛教奉关公为“伽蓝菩萨”“护国明王佛”“盖天古佛”。民间尊关公为战神、商神、财神等,集各种神祇于一身。

总结下来,关公之所以备受尊崇以至千年者,彬宇先生的诗恰恰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春秋一卷通三统,华夏千年感寸衷。宇宙凛然存大义,精神混俗化民风。”

第一,关公的精神,深植于中华文明之“皇天后土”。春秋一卷,华夏千年。关羽喜欢读《春秋》这件事,《三国志·关羽传》里没提。但裴松之的注释里,已经引用《江表传》说:“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另据《关侯祖墓碑记》载,关羽出身于士族家族。祖父叫关审,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其人“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

孟子言:“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关羽爱读《春秋》,“春秋大义”深入骨髓,并终生践行之。

第二,关公的风骨,是有史实与口碑相佐证的。《三国志》的史家记述,《三国演义》的传奇演绎,都让人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忠勇信义”的关公形象。忠于上,勇于行,守信诺,讲义气。明代文学家徐渭说:“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止郡县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以比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

2008年,关公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者称:“关公信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是中华民族伦理规范、道德楷模尊崇以及信俗方式、祭祀程式‘活’的显现。”

于右任为马来西亚关帝庙题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第三,关公的操行,正是时代所呼唤者。君不见,为财色权位私欲贪心而不忠不义、背信弃诺者,不知凡几。而中华民族欲雄立于世界之林者,岂只有先进之思想,高超之技术?更必有文明之精神,不朽之品质,以为华夏之君子,世界之公民,而导寰宇于真善美之途也。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有三绝:奸绝、智绝、义绝。义绝便是关羽。《三国演义》有诗单表关羽关云长的义,为义薄云天,大可与彬宇先生诗互相印证: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张红星教授注:

论交:结交;交朋友。唐·高适《送前卫县李寀少府》诗:“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宋·陈师道《赠鲁直》诗:“相逢不用蚤, 论交宜晚岁。”清·龚自珍《哭郑八丈》诗:“论交三世久,问字两儿趋。”

美髯公:对三国时关羽的美称。《三国志平话》卷中:“张辽在于厅下,美髯公问曰:‘徐州 是失?皇叔、 张飞不知存亡。 ’”《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为美髯公 。”

跃马:策马驰骋腾跃。《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谓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 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后也以“跃马”指贵显得志。《艺文类聚》卷七五引 南朝·梁·刘孝标《<相经>序》:“丰本知其有后,黄中明其可贵,其间或跃马膳珍,或飞而食肉。”宋·惠洪 《李德修以乌兰河石见示诗》序:“予为大笑曰:君同时辈流,皆践清华为显仕,跃马食肉久矣。”元·马致远《四块玉‧嘆世》曲:“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

横刀:横陈大刀。《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卓曰:‘刘氏种不足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也表示英勇无所畏惧。清·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身在曹营心在汉:汉语成语。三国时刘备 (后为 蜀汉皇帝)部将关羽身陷曹操营,封侯赐爵,宴请赠金,恩礼非常,但关羽仍心怀故主。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事见《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后多以“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喻坚持节操, 忠贞不二。

壮节:壮烈的节操。《后汉书‧独行传‧戴就》:“(薛安)收就于钱唐县狱,幽囚考掠, 五毒参至。就慷慨直辞,色不变容…… 安深奇其壮节,即解械,更与美谈,表其言辞,解释郡事。”《三国志‧魏志‧吕布臧论》:“陈登、 臧洪并有雄心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彊,烈志不立,惜哉!”唐·白居易 《汉将李陵论》:“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心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宋·苏舜钦《己卯冬大寒有感》诗:“予闻古烈士,自誓立壮节。丸泥封 函关,长缨系南越 。”清·顾炎武《高渐离击筑》诗:“壮节悲迟暮,羁魂迫固穷。”

推雄:称雄。《南齐书‧高帝纪论》:“咸皆一世推雄,卒开鼎祚。”唐·彦悰 《后画录‧唐骠骑尉张孝师》:“鬼神之状,群彦推雄。”

春秋:编年体史书名。 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 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谷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惧,作《春秋》。”

宋·范仲淹《近名论》:“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后也借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藉其意。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泾渭, 皮里自具春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王(王生)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三统:指夏 、 商 、 周三代的正朔。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亦谓之三正。《汉书‧刘向传》:“王者必通三统, 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一曰天统,为周十一月建子为正,天始施之端也。二曰地统,谓殷以十二月建丑为正,地始化之端也。三曰人统,谓夏以十三月建寅为正,人始成立之端也。”明·张居正《万寿无疆颂》:“布历推策,仰测鸿濛,三统五纪,四分九宫,机智可尽,太虚无穷。”清·全祖望《经史问答》:“古人于岁首,则有建子、建丑、建寅之别,谓之三统。”也引申为谓夏、商、周 三代政事不同。《论语‧为政》:“子曰:‘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 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引汉·马融曰:“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朱熹集注:“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贤,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 周正建子为天统。”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春秋》上绌夏,下存周,以《春秋》当新王。……故同时称帝者五,称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统也。”

寸衷:指衷心。明·叶宪祖《鸾鎞记‧仗侠》:“我寸衷匪石,肯容轻转。”

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或形容表示敬重或惊恐的神态。《孔子家语‧致思》:“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济先略无子姪之敬,既闻其言,不觉凛然,心形俱肃。”唐·刘禹锡 《蜀先主庙》诗:“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宋·苏辙《贺致政曾太傅启》:“付青简以遗事,追赤松而并游,大节凛然,四方仰止。”《水浒传》第六七回:“宋江 道:‘吾观关胜义气凛然,始终如一, 军师不必多疑。 ’”明·方孝孺《贫乐窝记》:“戚然若蒙不洁而恐人之觉也,凛然若临百仞之渊而忧其坠也。”

大义凛然:形容为维护正义而显出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清·顾炎武《日知录‧孙氏西斋录》: “孙樵所作《西斋录》,乃是私史,至于起王氏 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混俗:谓混同世俗,不清高超脱。唐·杨于陵 《赠毛仙翁》诗:“先生赤松侣,混俗游人间。” 唐·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藏几工诗好酒,混俗无拘检。”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摺: “难道阳世间官府多机变,阴府内神灵也混俗, 把森罗殿都做了营生铺?”

民风:民间的风尚。《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董仲舒传》:“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唐·陈鸿《东城老父传》:“上之好之,民风尤甚。”明·高启《吴趋行》:“土物既繁雄,民风亦和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于是乎又把六十年前民风淳朴的地方,变了个轻浮险诈的逋逃薮。”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28/1696085258213397.html
上一篇:八字看情人是否爱你(八字看情人是否爱你什么意思)
下一篇:八字看婚期案例(八字看婚期实例)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