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探析

追溯往昔,中国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文化底蕴。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这个大花园中有效的跨文化传播。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将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议题。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非常有效的途径。

到底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些人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中华武术,民族服饰,民俗习惯这些具象化的文化。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这些具象化的文化内容,而且还有一些我们所认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更是承载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文明精髓的创造性源泉,承载着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综合体。它既包括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也包含观念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之一,是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卓越的传统文化。中华卓越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所在。它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丰富的道德内涵,深刻的价值理念,对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建设、政治生活、文化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其重要原因在于孕育和发展了一种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

在传播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在当代,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传播能够有效的促进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想要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来讲好中国故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借助外语课堂教学,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优质选择。重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这类人才要熟知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相关的翻译水平,与此同时还有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背景,能够在不同国家受众不同反应的情况下,调整好传播中国故事的策略。

知识传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于文化部分的讲授。我们不仅仅要向学生输出我们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了解他国的语言,了解他国的习惯,这样我们才可以在讲授的过程中促进中西融合,更好地让西方理解我们的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地方和当地的情况,随时调整自身的讲课内容,让受众国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故事和一些当代的人物事迹向西方传达我们的精神内涵。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两国的文化背景,目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鼓励学习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扫除不同国家之间交流的障碍,从而为两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价值塑造。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都深深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民心中,都有着广泛的价值共识与共同的价值追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和价值核心,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思想引擎。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每一个时期我们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内涵,在当今这个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能够鼓励人们向上向好发展,我们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语教学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们的外语课堂上,也应树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在讲授外语的过程中,也讲述属于我们中国的故事。

能力培养。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提高外语人才的翻译能力。外语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的最佳媒介,传播既是文化画面展开的形式,又是文化生产的工厂。讲好故事并不是一种单向的输出,而是双方的交流,讲述者讲述中国的好故事,而倾听者能够理解这故事背后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以国际受众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述中国好故事。在翻译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时,要学会使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术语表达。外语学生需要系统学习跨文化知识,基于文化背景进行合理翻译,培养自己的跨文化素养,真正做到在跨文化语境中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要培养学生挑选,传播中国文化翻译选材的能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非常多的好故事能够进行讲述。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来进行讲授,如何讲授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翻译选材中的文化内容是我们想要对外传播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在泱泱的文海中选择出适合的选材?首先我们要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质,选材要能代表中国文化。中华文化具有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国文化是和其他的西方文化有一些根本的区别,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智慧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斟酌的,这也是我们非常好的选材之一。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选材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任何选材都不能脱离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要选择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具有对外传播意义的好故事。最后,要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互动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学会使用合理的国际化表达,同媒体报刊等单向传播相比,个人层面的文化传播涉及讲述者和听者的双向传播。由此,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口语表达可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开口说外语的兴趣,鼓励学生寻找机会说外语,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外语文化意识,多向学生介绍有关国外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语境基础。

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在当下这个新时期新背景下,中国正在不断的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孔子学院作为对外输出文化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首先要保障孔子学院具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和较高的外界美誉度。这样才可以增加国外社会对孔子学院的认同感和信心。孔子学院可以举办“汉语桥”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孔院可以邀请当地的师生来华访问,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体验当地特色,举办汉语桥杯比赛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汉语;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新汉学计划”,吸收各个国家的青年才俊来中国学习,让他们在中国攻读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从外国人的角度对汉学进行研究,让他们深入到生活中,感受中国,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宣传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地位的目的。孔子学院要有其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出适应于当地的特色课程。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来孔子学院,他们学习的目的是想要学习汉语语言,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而学习汉语语言,一部分人是为了学习好汉语口语,能够加强和中国人的日常交流。而另一些人则对中国的书法充满了热爱,他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中国的汉字和文化。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主要以教授汉语基础知识为主,口语课程为辅,但是对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课程可以混在其中,并要结合好中国历史知识,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让德国的中文爱好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到他们想要学习的文化知识。

目前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势头良好,未来想在海外站稳脚跟,本土化发展将是最好的选择。孔子学院为了培养更多优质的本土汉语教师,可以设立专项的培训基金,让德国优秀的本土教师以及未来愿意从事汉语教学的优秀毕业生来华学习。为他们设立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中文水平和汉语教学能力,培养他们短期内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汉语教师。同时孔子学院还可以开展合作办学计划,充分挖掘德国本土师资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进行小范围的高强度指导,有目的地提高德国本土教学资源的汉语能力和教学水平,从国内挑选有丰富经验的职业汉语教师,通过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培养出更多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教师,借此稳步推动德国孔子学院的长足发展。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还要在主流媒体上打造出孔子学院的正面形象。要注重在德国当地及相邻国家搭建网络平台,为当地的中国文化爱好者提供交流服务,定期提供更新信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加强对孔子学院学生的组织管理,仿照国内学习通的模式为德国的中文学习爱好者提供特色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计划,方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自由选择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加强和德国当地媒体的合作,借助当地媒体对孔子学院作正面的报道,尽力树立孔子学院良好的品牌形象,努力提高孔子学院的品牌竞争力。

综上所述,五千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所带来方方面面的进步是我们自信的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都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绝佳条件。信息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对孔子学院的自身定位有了新要求,孔子学院要结合当今潮流展现自身使命的同时,更要肩负起文化外交的作用,不能把自己只定位于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机构,更要有意识来发挥自身文化外交作用。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文化走出去已经势不可挡。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响彻世界天空,意味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的加强。然而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我们挖掘中国文化中能够和世界取得共鸣的好故事。同时我们还要组建一支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团队,以国际化的视野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优化传播策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董坤,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博士生;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21SL002]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

中国传统文化99句,读懂半生受益!转给孩子,满满作文素材干货!

中国传统文化99句,读懂半生受益!转给孩子,满满作文素材干货!#暑假学习打卡##逢考必过#

含文字内容的2023清明节手抄报模板合集,简单又漂亮,可收藏备用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节气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但以4月5日最常见,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今天萌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含文字内容的清明节手抄报模板合集,简单又漂亮,大家可收藏备用哦。

第一款:古风元素清明手抄报

我们通过绘制一些山水、扇面、柳叶等古风元素来烘托出清明节的传统节日氛围,这样的风格大家喜欢吗?

第二款:清明文化主题手抄报

我们绘制一些和清明相关的元素:如青团、雨滴、柳叶,搭配上一些简单造型的边框,最后再涂上丰富的颜色,一张简单又好看的手抄报就画好了。

第三款:清明缅怀先烈主题手抄报

我们的主视觉是画面左侧的纪念碑和右侧的少先队员,在搭配树木、云朵、蜡烛等元素,很好地烘托出清明节缅怀先烈的主题。

清明节简笔画:可爱的青团

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评论,大家的肯定是我更新的动力哦!

原创作品,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

破军星化气为耗,破旧立新化禄的重要性。

破军星的特质。在传统的紫微斗数中,破军星常被形容为化气为耗,破坏性强。其实,这是因为破军星追求变化与刺激的心态,敢于冒险,不愿意被束缚,因此其人生际遇波动较大。

破军星坐命宫的人不拘小节,感情丰富,勇敢正直,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打破现状进行变革,因此其运势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破军星坐命的人一生注定有波折,无论做什么都难以一帆风顺。即使形成格局,遇到吉星吉化,也会出现波动与曲折,最终获得成功。破军星没有界限与范围,智慧来源于活蹦乱跳的碰撞,而非平静的内心。

破军星往往因安逸而不安,缺乏耐性。这种不安并非出于先知的智慧,而是对平静的恐惧。由于这个特点,破军星适合从事创意类工作,也适合自主创业。

破军星最喜化禄或玉露醇会使其付出得到回报,而非不计成本地为了改变而改变。这意味着什么呢?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个破军洗发露或浴露。

如果破军星是一个注定要推陈出新的星,那么它必须推翻原有的东西,建立新的东西。那么,这个新的东西是否成功,能否为其带来利益,就与“画鹿”有关。

“画鹿”是指破军星的三方四圣。同时,除了“画鹿”外,如果其三方四圣配合得当,破军星推翻旧事物后重新建立的事物可能更漂亮、更有升值空间,让其更有价值。

如果花露代表房子升值,则没有遇到花露或露存,就有可能盖成烂尾楼,甚至不如原来的房子,这就会浪费很多金钱。

这就是为什么不计成本地为了改变而改变的结果可能对其人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对破军星坐命的人的真诚建议。

我是昀心,让我们一起探讨紫微的人生。

哪些即将被我们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你还记得多少?

昨天,我们还过了一个龙头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随着时代变迁,每一代人都有一代特殊的节日。但是无论怎么变化,一个民族的根本是不能动摇的。而近代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些延续了数年的文化传统,却渐渐地被国人淡忘。有人说时代在进步,总会淘汰掉落后的东西。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自我,连自我精神家园都找不到,是多么的悲哀。

就拿现在的节日来说,最有名的节日就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等西方节日。不少年轻人都趋之若鹜的过节。一个情人节还每个月都有,比如白人节等。而一些精明的商家们也在这些节日上下功夫,渲染气氛。比如双十一光棍节等。每逢节日一到,各大商家各种优惠打折,吸引顾客。当这些西方节日被过的轰轰烈烈时,中国传统节日却很少被记起,除了春节、清明、中秋节这几个能够享受假期的节日会被大家铭记之外,其余的基本上被忘记。当你吹捧这些西洋节日时,对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还有多少了解呢?

上元节,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农历正月十五。它始于秦朝,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曾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这个节日的习俗有赏月、观灯、猜灯谜等等。2008年该节日还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朝节,简称花朝。时代、地域的不同,节日的时间也不同。大约是二月十五、十二等不同的时间。这个节日据说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主要的传统习俗是采百花、蒸花糕。该节日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民间也流传广泛。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逐渐地消失了。

上巳节,农历的三月三,是纪念轩辕帝的节日。据说三月三月是黄帝的生辰。这个节日的习俗是水边饮宴、郊外游春。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已经开始流行。杜甫曾写过《丽人行》的长诗中有一句“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绘的就是唐朝长安人节日出游的盛况。王羲之与友人在会稽举行的兰亭聚会中的“曲水流觞”也是上巳节的增加习俗。到现在,也有对上巳节的传承,比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清初汤若望改革以前,寒食节是清明节两日之前,在改革之后,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一日。节日习俗,在节日当天家家禁烟火,只能吃冷食。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名士介之推。

除此之外,还有寒衣节、中元节、下元节等。这些节日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正在消亡。这些节日的习俗在这个快节奏的今天,慢慢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是他们却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特殊含义,可以说是民族精神蕴含其中。所以我们应该只关注西方节日,而忽略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

文献来自:《中国传统文化》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28/1697199860351653.html
上一篇:三十六变(三十六变是哪些)
下一篇:梅花易数入门教程(梅花易数入门教程:内容详细,简单实用,免费送给大家)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