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一代宗师施今墨:我治失眠,就是这些方
小编导读
施今墨先生,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为中医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施老遣方用药自成一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今天这篇文章,是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让我们一睹其临证风采。
临床所见之失眠,多属于神经衰弱。神经衰弱引起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血压病、糖尿病、肝炎病、心脏病等,都可以有长期的睡眠失常,必须在治疗本病之外兼治睡眠,方可奏效。
余多年临床所见之失眠有四种情况:①入睡不能;②睡眠时间短,醒即不能再睡;③时睡时醒极易醒觉;④似睡非睡,乱梦纷纭。
以病因论,可分十余种不同因素导致失眠。
至于治法,调阴阳、理气血、治脏腑、和营卫,方法众多,要在辨证施治,不用安眠类的药物,且可取得长期稳定的疗效,治病求本,体现中医药学的特点。
兹将治疗方法概述如下:
1.凡心肾不交者,宜用酸枣仁汤或枕中丹及《理虚元鉴》之养心固本汤,以交其心肾。
2.血不上荣者,宜用八珍汤加朱砂安神丸、磁朱丸以安其心神。若系虚寒,则宜用《证治准绳》之远志饮子或十四友丸以补之。
3.脑肾不足者,若为肾水亏,则用六味、杞菊、麦味地黄汤或丸以滋肾水,参以枣仁、龙骨、牡蛎等以收敛之。若是梦遗及虚怯者,则十全大补汤或丸、三才封髓丹及还少丹之属,皆可用之。
4.心阳亢盛者,心烦不眠,宜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主,加龙骨、牡蛎以敛其阴。
5.阴虚不眠者,以生津养血为先,用二冬、二地、二至、元参、阿胶、花粉、石斛等味,以滋其源,参以安神之品,则津回神安,绮石老人谓:“专补肾水,不如补肺滋其源。”此治本之旨也。
6.阳虚不眠者,以益气为先。气属阳,益气即所以补阳。宜用参、芪、术、怀山药、石莲肉以固其气,亦即绮石老人所云“阳虚之所当悉,统于脾也”之意。
7.胃热不眠者、胃实不眠者,多系痰火为患,宜用半夏、茯苓、川连、枳实、石菖蒲以导痰化滞。王肯堂之治失眠以理痰气为第一义,盖即指此。
8.胃虚不眠者,宜以秫米半夏汤合异功散或归脾汤。
9.胆热不眠者,宜用温胆汤去姜,仿陈修园之意以清胆中之火,甚则加胆草以折其势,火退则已。
10.胆寒不眠者、胆虚不眠者,用《千金》温胆汤。(按:此方载在《千金方》内,以生姜分量最重)。《兰台轨范》说:“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又云:“方中一味生姜,已足散胆中之寒。”是以说明制温胆汤之意义。生姜散寒,兼振脾阳,胆寒散,脾阳振,自能入睡。但近人用此方,每多去姜,此系采取《时方歌括》所载之方。陈氏并云:“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源之也。”亦有加茯苓者,此系采用《证治准绳》治惊门内之方。我个人体会,治病用药,贵在辨证精确,灵活运用。如系胆经虚冷,自以遵守《千金方》之法为是。如系胃有伏热,胆虽虚而非寒甚者,则不妨采取陈氏之意,是在医家临症时审度之。
11.肝为五志七情所扰不眠者,宜采用炙甘草汤、诸复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逍遥散、十味温胆汤之类。其有因肝虚所致,可用《本事方》真珠母丸。
12.有多梦卧不安者,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与栀豉汤合用,多有效,或栀豉汤、朱砂安神丸加琥珀末(按:栀豉汤本系治虚烦之法,但多梦不安者,加此二味,亦颇有效)。
13.又有教师、演员职业者讲演过多,伤津伤气而致失眠,以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治之。
14.又有胆胃俱病失眠者,治胃无效,治胆亦无效,胆胃合治方能奏效。更有一种久患失眠而阳痿者,则须用鹿茸、仙灵脾、故纸、巴戟天等药以助阳,睡眠即安。此即张景岳所谓“阳为阴抑,宜养阴中之阳”之意。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明确,能触类旁通,法多方活,则易收效。且失眠症多属于慢性虚弱者,如能兼习气功和适当体力活动,动静结合,使脑和各脏腑均得休养,辅助药力,更为有益。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施今墨医学全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道瑞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施今墨胃肠病对药经验方
施老在中医学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下面介绍施老治胃病的经验。
寒宜温
症状:溃疡病易见寒象,如胃脘冷痛,畏食冷物,后背自觉寒凉,遇寒则引发胃胀疼痛。
治则:治宜温药和之,用辛开温散之法。
常用方剂:良附丸、姜附汤、理中汤。
习用药品:荜茇、吴茱萸、刀豆子、附子、肉桂、蜀椒、荜澄笳、草豆蔻、干姜。
热宜清
症状:胃中有实热,如口干,舌燥,喜冷饮,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甚至色黑而干。
治则:治宜寒折。
常用方剂: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三黄泻心汤。
习用药品:栀子、知母、生石膏、龙胆草、黄芩、黄连。
虚宜补
症状:久病多虚,食欲不振,纳食不消,全身乏力等。
治则:治宜补益。但脾胃虚弱,不宜蛮补,补之不当,易生胀满,更不思食。
常用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习用药品:人参、黄芪、山药、莲肉、白扁豆、芡实、薏苡仁、生谷芽。
实宜消
症状:食积不消,症见胃脘胀满,纳食无味,暖气,口臭等。
常用方剂:保和丸、木香槟榔丸。
习用药品:枳实、枳壳、槟榔、神曲、鸡内金、厚朴、陈皮、山楂、炒麦芽。
痛宜通
“不通则痛”,通有通气、通血之别,亦有寒通、温通之分,胃脘痛治宜温通。
常用方剂:正气天香散、沉香升降汤、九气拈痛散、手拈散。
气分药品:沉香、檀香、藿香、丁香、沉香、香附、乌药、青皮、陈皮、厚朴、木香、砂仁、豆蔻。
血分药品:乳香、没药、延胡索、丹参、五灵脂、血竭、降香、三棱、莪术、三七、红花、桃仁、蒲黄、郁金。
呕逆宜降
胃气上逆,时见呕恶,或呃逆频频,治宜使胃气下行为顺。
常用方剂: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
习用药品:陈皮、半夏、白扁豆、生姜、苏叶、藿香、代代花、佩兰叶。
嘈杂宜和
寒热火杂常见胃脘嘈杂、吞酸、胀闷、烧心、暖气等,治宜寒热药并用。
常用方剂:左金丸、半夏泻心汤之类。
习用药品: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
津枯宜生
脾胃弱,津液枯则毫无食欲,口干不能多饮,胃酸缺乏,治宜养阴生津。
常用方剂:麦门冬汤类。
习用药品:西洋参为最好,其他尚有石斛、沙参、荷叶、绿萼梅等。叶天士用乌梅配木瓜治胃阴枯涸、津液不生颇验,此两药对胃酸缺乏甚效。
典型病例
病例一:
方某,男,52岁。患胃脘痛十余年,时发时止,饮食失调或遇凉或饥饿则发作,得食稍缓。平素喜热饮,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病。3日前,不慎于食,又复感寒,以致引发旧疾。脘痛不休,暖气频频,泛酸,有时食后欲呕,嘈杂不适,热敷减轻,但不能止,影响睡眠,身倦少力,大便微溏,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胃阳久虚,寒滞阻于中宫,胃气不得和降。
治则:宜用温中、散寒、理气为治。
处方:干姜炭、高良姜、白檀香、姜厚朴、制附子备5克,砂仁、炙甘草、自蔻仁各3克,代赭石(布包煎)12克,旋覆花(布包煎)6克,刀豆子12克,白术、党参各l0克。
二诊:服药5剂,1周未发疼痛,食量稍加,但有时仍觉胃脘不适,大便日1次,原方加减。
处方:制附片6克,茯苓块、白术各10克,党参12克,干姜炭、川厚朴、炙甘草5克,砂仁、自蔻仁各3克,代赭石(布包煎)12克,旋覆花(布包煎)6克,高良姜5克,陈皮炭6克,另丁香、檀香各1.8克,研极细粉,分2次冲服。服完5剂,诸症消失。
病例二:
吴某,男,45岁。经商十余年,往来南北,饮食起居无有定时,食欲渐减,遂至不知饥饿,纵有佳肴,亦不欲食。懒言、倦怠,精神大不如前。舌苔薄白,脉缓而细。
辨证:脾胃为后天之本,入受水谷之气以生,劳倦思虑,耗伤津液,以致脾胃失调,运化功能紊乱,致使胃纳呆滞。
治则:拟调气机、养胃阴、生津液为治。
处方:谷芽、麦芽、鸡内金、白术、绿萼梅、宣木瓜、北沙参(米炒)各10克,金石斛12克,乌梅肉5克,炒荷叶6克。
二诊:服8剂,能稍进饮食,精神较好。前方连服15剂,症状消失。
您知道“京城四大名医” 都有谁吗?
国难思良将,
病笃思良医。
人类与疾病的抗争由来已久,
每每大病来袭,
总涌现出诸多良医。
上世纪20年代,
北京城有四大名医闻名遐迩,
他们是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
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
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
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
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施今墨、孔伯华、萧龙友、汪逢春
他们的医术精神世代流传,
关于他们悬壶济世的故事,
也在岁月的长河中
反复酝酿,
历久弥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这四大名医的历史趣事。
一场瘟疫奠定中医之路萧龙友出生于1870年,
在“京城四大名医”中年龄最大。
萧家五代定居四川,
诗书传家。
1892年,
川中霍乱流行,
成都日死八千人,
街头一片凄凉,
百姓惶惶不安,
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
不敢医治病人。
萧龙友等中医大家在探讨医术
而此时的萧龙友年仅22岁,
挺身而出,
跟随一位大夫到病人那里巡诊,
了解当地病情,
用中草药对症下药,
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从此,
萧龙友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萧龙友27岁时考中了拔贡,
于是来到京城,
曾担任八旗教习。
此时正值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萧龙友曾被迫给洋人背粮,
又曾在琉璃厂以卖字度日,
后调离京城。
1914年又奉调入京,
多年的仕途生活,
让萧龙友颇感无奈,
人虽在官场,
心却志在医学。
1928年,
国民政府南迁后,
萧龙友毅然弃官,
正式开始行医生活,
名声被广为流传。
他用医术捍卫中医地位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
他的祖父就是当地名医,
孔伯华深受他祖父的影响,
后来随家人移居到河北易州行医。
到了25岁的时候,
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
1929年,
孔伯华参与了反抗当时政府
拟消灭中医的活动,
那个时候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人开始抨击中医,
还有人提出了废除中医的提案,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中医界的强烈反对。
各地中医界代表组织“联合赴京请愿团”,
而孔伯华作为华北中医代表,
前往汪精卫政府谈判。
为了证明中医治病的有效性,
当时找来了12个病人,
其中6个由西医治疗,
另外6个由中医治疗,
看看哪一方的效果更好。
结果出来后,
由中医大夫治疗的病患效果相当好,
标本兼治,
令汪精卫也十分折服,
于是决定不能取缔中医。
后来,
汪精卫还介绍自己的朋友
到孔伯华那里看病,
效果也很令人满意。
于是,
当局收回取缔中医的提案,
并同意成立国医馆。
周恩来接见孔伯华
后来孔伯华在京城开医馆,
很多人天不亮就起来排队。
孔伯华非常擅用石膏入药,
人称“石膏孔”。
但他也是因人而异,
把石膏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很多人的老病根都被医治好了,
堪称一绝。
他巧改药方,药到病除施今墨为中国著名医学家,
祖籍浙江萧山,
因其祖父曾在云南和贵州任官。
他于1881年3月28日
生于贵州贵阳,
取名施毓黔。
他年幼时,
母亲多病,
遂立志学医。
其舅父李可亭是河南安阳名医,
故施今墨13岁便随舅父学习中医,
20岁时已熟习中医理论,
开始独立行医。
天津曾传闻,
施今墨巧改药方的故事,
被传为佳话。
1944年
施今墨到天津出诊,
遇金姓富商,
被邀请至其家看病。
患者告诉施今墨,
之前已经求天津名医陈方舟开了处方三帖,
但没有大的效果,
所以改请施先生处方。
施今墨看了看陈先生开的处方,
“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英雄所见略同,
这正是医治这个病患的药方。
只不过因为他的病情已久,
需要长期服用才可见效。
但患者着急见效果,
执意要施今墨重开药方。
施今墨无奈,
只好提笔写下一方,
“鬼益三钱,杨木包三钱、松腴五钱、国老三钱”
并嘱咐连服两周,
患者见药方已改,
就安心服药,
两周后病体果然痊愈,
派人带礼物来到北京酬谢施今墨。
不过施先生却说:
“你不该谢我,还是应该谢谢陈方舟先生
我不过是为他抄方而已。”
原来人参又名鬼益,
白术又名杨木包,
茯苓又名松腴,
甘草又名国老,
施今墨所写的仍是原来的药方“四君子汤”。
他的行医路与两位老师息息相关1884年6月13日,
汪逢春生于江苏省一家书香门第,
因一生中有幸遇见两位中医名师,
为他成为一代名医,
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第一位中医师傅,
是苏州名医艾步蟾。
艾家与汪家是世交,
艾步蟾见这位6岁
就接受塾师启蒙教育的
汪家六少爷天资高、悟性强,
一心想收他为徒。
汪逢春12岁时,
艾步蟾正式收他为徒。
从此,汪逢春跟着艾步蟾学起了岐黄之术,
他的天分在学习中医上也充分表现出来。
1937年汪逢春先生在上海
汪逢春22岁北上进京,
在北京,他又遇到第二位老师——
京城名医力钧(字轩举),
并为轩举先生所垂青,
成为轩举先生的入室弟子。
力轩举是光绪八年的举人,
是学贯中西、经历丰富、
见多识广、汇通中西医学的一代名医,
早年曾先后拜刘幼轩和林亦莱先生为师,
他在耳濡目染中,
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很快成为通达医理者,
为当时的中国医学界所瞩目。
曾因为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诊病
赏加四品卿衔,
声名大震。
1937年汪逢春先生在北海琼岛
1911年,
27岁的汪逢春,
在北京前门外的西河沿
五斗斋胡同租下三间房子,
从此便以汪逢春的名字,
正式开始了他一生行医诊病、悬壶济世的生涯。
“京城四大名医”在医学上
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而且为人严谨、谦恭,
授徒严格、认真,
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值得被历史铭记,
值得被世人铭记。
千百年来,
中国医学精神源远流长,
相信这种精神,
一定会助力我们战胜病毒和疫情,
度过难关!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文化范,
分享嘉宾北京市档案馆展览陈列处副处长王兰顺。
北京的春天里 这几种声音越来越少了
西单和二龙坑中间的大木仓 王爷府变教育部
足不出户 带你看京城四大花事之一——法源寺丁香(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京城四大名医之施今墨
视频版本请在本人(西瓜、抖音)帐号上观看
四大名医施今墨之子、北京同仁堂施小墨中医馆馆长,施小墨先生,于2022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
今天我们讲一讲,这位施小墨先生的父亲,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
京城四大名医之施今墨
1881年施今墨出生于贵州贵阳,为了纪念他在贵州出生,取名施毓黔,黔是贵州的简称。他的祖籍是浙江杭州。那他为什么又在贵州出生呢,是因为,他的祖父在云南和贵州做官。
施今墨
施今墨从小就跟他的舅父学习中医,20岁左右,就可以独立行医了。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扬言要取消中医。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当时汪精卫的岳母患痢疾,把能请到的西医都请了,都没有见效,还而病危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来了,施今墨诊治。施今墨一把脉,只说一句话:“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白话文就是,安心喝药,一付药就能康复,不必来取第二付钱。病情果然如期而愈。从此以后,再不提取消中医这个话题了。
取消中医的呼声从就有了,一直没停息过。我个人认为,施今墨的传人施小墨这一大腕去世,可能会加速中医被取缔的呼声,有些担忧。
我是有故事的老张,今天是2022年12月22日。
【表格速记版】施今墨对药精华(一):止咳化痰下气平喘对药
导语
《施今墨对药》是年轻的祝谌予随施老抄方的过程中发现施老总是双药并书,这两种药物往往是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虚一实、一表一里、一气一血,这些双药并书的药物组合成一个方子,疗效非常好。
祝谌予感觉这些双药并书的药物很珍贵(奇特),于是将这些药对收集起来,当收集到了一百多对的时候,他就向施老请教,问施老为何如此组合药物,这句话正好问到了施老的心上,施老博览群书,从很多的医书中,以及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的方剂都有自己的核心,就像中医所说的君、臣、佐、使,有君和臣的相配,还有君和佐的相配,又有君和使的相配,都是很巧妙地组合,并且对应病症有很好疗效。
施老有意识地在处方中运用对药进行治疗,从主症对应药物,配成了“对药”,从主症到相应的“对药”,就是一个非常简洁的用药方式,有点像现在电脑的“快捷方式”,临床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其间本来存在着很多的辨证,但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在临床诊病中已经将中间这些环节省略掉了,他直接从主症切入到对药上,所以施老的疗效非常好,他能一上午看一百号病人,平均每一个病人五六分钟,而五六分钟之间要了解病情,要知道病人患病的前因后果,服药的情况,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用药,没有深厚的功力这是不行的。
只有医生具备很深的中医功底与功力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恰巧对药就是施老深厚中医功力的总结和体现。
所以,学习好施老的药对,是对于我们很快的掌握了中医用药,掌握施氏的用药,是一个很好的捷径。
止咳化痰下气平喘对药(点击看大图)
01
02
03
下期与您分享:
施今墨对药(二)——补肝肾腰膝益精明目对药
敬请关注!
· END ·
您的点赞评论转发,是给我最大的鼓励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请分享、转发给您的朋友看
亦可给我们留言
谢谢
▼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施今墨对药医案选》,为“岐黄学术”首发,转载请留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好,让你女婿砸我的招牌”!走进四大名医施今墨的经典故事
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
故事发生在时期,汪精卫曾一度下令废止中医,就在紧要关头,汪精卫的岳母患痢疾,坐在马桶上就下不来。老太太痛不欲生,遍寻西医,毛用没有。汪精卫的老婆陈碧君,性如烈火,专横跋扈,加上年轻气盛,她可不管汪精卫那一套,遂找来了与孔伯华齐名,并列四大名医的施今墨。
施今墨与孔伯华不同,他年轻时学政法,参与革命,与黄兴等很熟,参加过辛亥革命,但后来看不敢的做派,对政治萌生退意,产生“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想法,后弃政从医。施今墨于医道,其实不是半路出家,在山西政法学堂学习时,就小有名气,不过当时参与革命活动,没有时间精研医术,一旦静下心来,医术大增。
1930年,出诊西安,为杨虎城将军治病,药到病除,载誉而归,遂声名大噪。施今墨原名毓黔,这个墨,既是墨子的意思,又有绳墨的意思,对自己要求很高,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想成为行业标杆。
所以,为了自己的医声,施今墨给人看病,有个习惯,从不把话说绝对,给汪精卫的岳母看完病之后,他罕见地说下了满话(绝对话)。他把完脉后,开了十副药,转身就走。汪精卫岳母家也知道,中医上他们家都是带气的,看见医生走便着急的问十副药吃完后怎么办?
施今墨扭头说,两副药止住拉肚子,五副药你吃饭正常,十副药下去,就全好了。如不好,你让你女婿砸我的招牌!
后来全如施今墨所言。再次见证了中医之神奇疗效的汪精卫,终于闭嘴了。后面很快也改变的对中医废止的政策,天佑华夏,中医靠自身实力展现出民族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