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什么(周易是什么意思)

《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书?

为什么叫《周易》,有两种说法:一者,清代学者陈梦雷说:“夏商相承用之,皆有其书。夏曰《连山》,首艮。商曰《归藏》,首坤。至文王周公则首乾。《连山》、《归藏》不传。今经则文王周公所作,故曰《周易》”。二者,近代学者尚秉和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周易》纯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之名,皆缘首卦。《连山》以艮为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归藏》以坤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故曰《归藏》。《周易》以乾为首,乾:元享利贞,即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无有穷期,故曰《周易》”。。

那么,《周易》是本什么书呢?

《周易》是四圣之书。

昔伏義氏以八索而画八卦,称之为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退)、泽(兑)。伏羲氏一圣也。伏羲氏虽有卦画,却无文义。至周文王始作彖辞,以断一卦之吉凶,如元、亨、利贞。周文王二圣也。周公始作爻辞,以占爻判断吉凶,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等等。周公三圣也。孔子始作十翼(传统说法):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孔子(十翼就当孔子所作吧)四圣也。后来学者将彖、象、传、文言分别写入卦内,而上下系传及说卦、序卦、杂卦附于《周易》全书之后,因此说《周易》是四圣之书。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就是由伏義氏、周文王、周公、孔子(十翼的著作权权且归于孔子吧)共同完成的。

《周易》是哲学之书。

虽然说《周易》的主旨是占卜,但是经过周文王作彖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使《周易》由占卜之书逐渐形成了一部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之书。尚秉和先生指出:“(周)易本用以为筮,故有卦辞,又有爻辞,其所言皆天地间公例公理”。……“否泰往来,剝復循环,天道与人事,无二理也,包括万有,孕育深宏,凡哲学无不根源于是”。从这个角度(哲学)来看,说《周易》为百经之首,并不为过。《周易》告诉我们,即使飞龙在天,也不必过于高兴,时过则“亢龙有悔”;“潜龙勿用”,也不必过于忧虑,否极则泰来,遇到有利时机,必然腾飞。与时偕行(俱进),必有自然之乐。总之,《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都充满辩证法思想,这是《周易》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周易》是占卜之书。

据于省吾先生考证,易卦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占卜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称绳为索,八索即为八条绳子。今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八索之占,就是用牛毛绳八条,掷于地上以占吉凶祸福。《周易•系辞》称“庖犠氏(即伏羲氏)始作八卦”,就是指八索之占而言。“八索”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左传》、《国语》。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而八卦则是八索之占的继续和发展。所以,从易卦的起源和演变来看,《周易》的主旨就占卜。通过占卜预测吉凶祸福,决定进退行止。其实,用《周易》占卜一直延续到今天,街头算命的乃至坐堂算命(预测)的、起名的,无不打着《周易》这块招牌。

《周易》为什么叫“周易”?《易经》从哪里体现出变化的意义?

《周易》在战国时代就被看作经典,后世更把它的列为群经之首。两千年来,读的注的很多,但关于它的很多基本问题都还没有搞清楚。

01

《周易》为什么叫“周易”?周,是指周代,夏商周之周。周易就是周代的易。易,是指变化。周易就是周代讲变化的书。

《周易》讲了哪些变化呢?有人直接讲《周易》讲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但是,变化却是一个意义很宽泛的词汇。如果其含义没有明确的界定,宇宙变化,万物变化就只是宽泛没有意义的说法。

比如,机械运动或位移运动可能是自然界最简单的一种变化形式了吧。如果《周易》讲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那么也应当讲到它。我们牛顿力学是描述物移运动的基础规律,《周易》明显与它无关。

我们有一部分学者,往往用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等观念附会到《周易》的头上,目的是抬高这本古书的身价,显示其内容的深奥。其实是弄巧成拙的。概念的内涵越是空泛,也就越没有意义。

人类至今都不能将整体的宇宙作为对象来加以研究。物理规律、生命规律,社会规律,宇宙规律只能以这些具体的规律来体现。不存在独立于这些具体规律之外的宇宙规律。所以,《周易》讲宇宙规律就只能是空话。

《周易》的内容包含卦象与经文两个部分,这里面概念,没有自然事物发展与变化的模型,所以,《周易》不可能与自然事物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有关。

那么,《周易》的变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它的变化体现在卦象符号的意义上。六十四卦都是由六个爻组成的符号。六爻卦其实由两个三爻八卦组成,也就是说六十四卦都是由两个八卦组成。如果将每一八卦看作一象,那么每一六十四卦就都是由两象组成。

两个象就有了差异,有了差异就可以用来表象变化。从一象变到另一象,就是六十四卦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所以,《周易》讲的是象的变化。我们将六十四卦的下卦象称为初象,上卦象称为终象。六十卦的意义就是由初象到终象的变化。知道了六十四符号的意义,是我们看懂卦象,理解经文内容重要基础。

02

比如师卦,它是由上卦象坤与下卦象坎组成,它的意义就是由坎到坤的变化。坎卦是由少阴卦演变而来的,少阴象秋,肃杀阳气。又坎卦两个阴爻包围着一个阳爻,代表阳气被阴气重重包围。坤卦三阴无阳,代表没有阳气。那么从坎变到坤就代表阳气被重重阴气围困,杀伐,直至消灭干净。杀气也是阴气的一种,所以卦名师是动词而不是名称,其意义是派军队镇压剿灭。

看懂了卦象,理解经文就相对容易些。“师出以律”,派军队伐先要严明军纪,否则会有凶险。“在师中,王三锡命”,在军队征伐的进程中,王多次发布催促军队乘胜前进的命令。“师或舆尸”,讲征伐进展不利,部队伤亡惨重。“师左次”,军队休战,安营扎寨。“田有禽”,田猎收获了飞禽野兽。象征出师征伐收获了丰厚的战利品。“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征伐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消灭敌对力量,占领了新的土地,大君又发布了分封建国的命令。如果将师字看作名词,理解为军队,难以将经文论述贯通。

03

再比如讼卦,讼作争讼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官司。现在的问题是,讼卦卦象是如何体现打官司这个意义的?讼卦的上卦象是乾,下卦象是坎。讼卦的意义就是由坎变到乾。坎卦,阳在阴中,或者重重阴气将阳气包围其中。乾卦三阳无阴,代表行健。由坎变到乾代表阳气在困缚中行健,作激烈地反抗。逆境中行健,蒙受了冤屈,反应激烈,作斗争,求伸张。所以,能体现打官司的意义。

“不永所事”,想去打官司,但中途返还。“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去打官司,但败诉了,回来后不敢回家,逃到一个三百人家小邑中躲藏起来。“不克讼,复即命渝”,是讲打官司败诉,回来后服从了判决,不再继续抗争。“讼”,是讲打官司胜诉。“或锡之搫带,终朝三禠之”,这是讲争强好胜,健讼不已,最终招致反击。这些看来,经文内容也得确讲了与打官司有关的情形,与卦体现的意义一致。

04

我们再来看涣卦。涣卦由上卦象巽与下卦象坎组成,它的意义是由坎到巽的变化。坎卦阳在阴中,巽卦阳在阴上。由坎变到巽,就是讲阳在阴中还不断向上移动。在洪水的空难中,人群被洪水包围着,并不断地向高处移动。所以涣应当理解为大水灾,发洪水。

“用拯马壮”,与洪水无关,但它概括了由坎变到巽的一个基本特征。坎卦里有一个阳爻,代表阳气少。巽卦里有两个阳爻,代表阳气多。由坎变到巽,阳气增多。危难可以激发人们潜在能量,洪水等大的灾难可以促使人群更团结,力量更大,与灾难作斗争。“涣奔其机”,我理解为洪水冲垮了房屋。“涣其躬”,我理解为洪水深到可以淹没人身,夺去人的生命。“涣其群,涣有丘,匪夷所思“,洪水冲向人群,冲向山丘,涛涛大水无边无际,这么浩大的洪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这段经文是证明涣卦是讲大洪水的确证。

“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洪水包围了人群,人们奔走呼号,乱作一团。洪水包围了王宫。“涣其血去,逖出”,洪水将人击伤,以至出血,但迅速逃走,死里逃生。从涣卦的经文看,也确是讲与洪水有灾难有关事情。

63年的时候,我们家乡发了洪水,听母亲说,那个时候农村里的房子都是土坯房,洪水一来都倒塌了,全村子里的人都向地势高的地方集中。母亲还说,她们家喂的一头猪也跟在她们一起逃生,人们走到哪里,它也跟到哪里,也算是一件稀奇的事了。

05

掌握《周易》卦象的规律,读懂它其实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周易》内容的主体是卦象,卦名、卦辞、爻辞是解释和说明卦象。六十四卦是周代筮法的卜具,如殷商卜法的龟甲、兽骨和兆。周代筮卜师通过看卦象为人论断吉凶休咎或神明旨意,而商代卜师则是通过看修制后龟甲或兽骨上的裂纹(兆)为人论断。《周易》筮法,与商代龟卜骨卜,都是神明信仰文化的特有事物,没有任何神秘性可言。

《周易》蕴藏多起历史事件,比占卜风水更神秘,它到底是本啥书?

在中国,有哪本古籍最为神秘?恐怕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周易》。作为一本几乎与“玄学”挂钩绑定的书,《周易》别说讲明白了,就算有人说自己在研究这本书,恐怕都会让不少人为之侧目。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对于《周易》过于望而却步。毕竟,《周易》被称作“百经之源”。说得夸张一点,中国所有的经典古籍都是由它而来。因此各位大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解读,反正没人敢说自己精通《周易》,也没人敢说别人的解读就是胡扯。

而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聊点什么不带上点历史肯定说不过去。所以,不少人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周易》不但聊了哲学,还记载了历史,周易是一本历史书。那么,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周易》是历史书这个说法,在易学流派中叫做“古史派”。它在易学的地位虽然不像“考证派”之于红学那样,占据绝对的主流,但也算是一支异军突起的新星。

“古史派”起源于清末民初。而它的发源则是清代朴实、严谨学风的体现。为什么说清朝的学风严谨呢?我们在这个举个例子。

明末守扬州的史可法。在历代的历史通俗读物中,他绝对可以算是堪比文天祥的忠义之士,特别是后来被乾隆皇帝点名崇拜。但就是这样一位大英雄,他守扬州城守了几天?就守了一天。

要知道,扬州可不是什么小城市,那可是江南重镇。守了一天就被攻下,这史可法虽然气节是真的让人敬仰,但是论起能力,那真的足以让人打个不大不小的问号了。

明代的那些儒生基本就是这么个情况。“平日袖手谈心性”,大事临头就抓瞎。论起气节来,谁看见了都要喊一声佩服。但问题是,光有“气节”这个东西是打不了胜仗的。明末大儒天天念叨,行仁义、布王化就能天下无敌,可李自成和多尔衮的刀枪是听不懂这些的。

所以清朝时期的儒生,就深刻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在读圣贤之书的时候每日三省:我读了什么书?我为什么读书?我读完书能干什么?如此一来,“经世致用”的思想就诞生了,整个清朝的学风,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就是“严谨务实”。

后来清朝被洋人轰开国门,很多学者的脑子转过来的就非常快,立刻意识到喊口号赶不走英法的军舰,马上提出要兴办洋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比如说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各位知道他在清末是学什么的吗?是学制造炸药的。

所以在这样的治学氛围之下,清朝的学者们对于《周易》里玄乎其玄的“占卜”内容,自然就不感冒了,反倒对于史学非常感兴趣。

清代学者章学诚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六经皆史”。所谓六经,指的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这也就可以看作是“周易古史派”的起源了。

为什么要说《周易》是史书呢?这就得提到周易的创作情况了。

《周易》的内容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是作者根据“八卦”两两配对,“八八六十四”,算了六十四个卦象。再在各个卦象挨个细分了六个具体的卦爻,可以理解成六个小部分,一共三百八十四个小部分,然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解读。

不少古人认为,《周易》是周文王被商纣王软禁在羑里之后进行占卜,然后把卜卦的结果搜集起来,创作而成的。但是这个结论一直都被质疑。

更多的学者认为,《周易》应当是西周初期完成的,因为《周易》的“明夷卦”(卦象是上离下坤)中,就有这么一句,叫“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这位箕子是商朝的宗室,也是纣王的叔叔,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之后,听说箕子很有才能,就想请他出来做官。

但问题是,周武王可是箕子的灭国仇人,请箕子给自己当官,这实在是有点拎不清。箕子果断拒绝了周武王的邀请,带领族人跑到了东北亚,建立了早期的朝鲜国。而周易的作者很明显,十分敬佩箕子这种忠贞的行为,所以把他的事迹写进了《周易》里。所以说,周易即使是由周文王所创作,也大概率在西周成立之后被修订过了。

而从这个情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周易》并不是一本只会空谈,没有实际内容的“心灵鸡汤大全”。它在讨论人生哲理的时候,也是会给出事例来佐证的,而且用的也基本都是西周之前的历史。而时期的学者顾颉刚经过深挖,发现《周易》里的历史故事还真不少。

比如《大壮》卦和《旅》卦中,分别提到了“王亥丧牛羊于易”的故事。这位王亥是商朝的始祖。有人认为,他是个做牛羊生意的商人,所以他的后人建立的王朝就以“商”命名。王亥驱赶牛羊经过有易部族时,当地人见财起意,于是就把王亥给杀掉了。后来就引发了商王朝与有易部族的战争。

再比如《既济》和《未济》两卦中,也提到了商王武丁征讨鬼方部族的故事。而《泰》卦中,则有“帝乙归妹”的故事。商王文丁时期,西周部族日益做大,文丁担心他们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杀掉了西周部族的首领季历,商周就此结仇。

后来帝乙即位之后,商朝的孟方、林方、夷方部族相继叛乱,帝乙焦头烂额。就在这时,有人劝西周的首领姬昌趁火打劫,起兵向商朝复仇。然而姬昌审时度势,觉得商朝现在依然很强大,贸然起兵大概率还是打不过的,所以就没同意。

而帝乙在平叛时,为了稳住大后方,腾出更多的兵力,就主动找到姬昌,请求化解旧怨。于是双方联姻,成就了一段佳话,这也就是“帝乙归妹”的故事。

顺便说一句,这个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不是重名。据说姬昌活了97岁,这个岁数放在商朝,绝对是惊天动地的高寿了。

当然,顾颉刚先生的观点,虽然也是周易古史派的一种,但其实并不成体系。实际上,时期的周易古史派差不多也都是这种情况,他们从周易的内容中析出古代的历史故事、历史风俗,以此来证明上古时期的社会情况。

在他们看来,《周易》中提到的一些历史故事,是用来佐证自己观点的史料,更多的属于“举例子”的范畴。这个观点的集大成者应当是郭沫若和闻一多,他们一致认为,通过对于《周易》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西周时期的社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接下来的“周易古史派”就要生猛很多了。如果说上面提到的人物属于“史料观”,那这些人就是“体系观”。他们认为,《周易》不是一本“引用了历史故事的哲理书”,而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史书。

这种观点的代表作,就是胡朴安的《周易古史观》。这本书是“古史派周易”的划时代作品,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成熟的“周易古史体系观”,著名易学家吕绍刚就评价这本书,“把《周易》六十四卦作为史书加以全面、系统地解释,形成完整的《周易》古史体系,胡书是第一部。”,说句出道即巅峰,一点问题都没有。

胡朴安认为,《周易》里的,《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余论。剩下的就是完整记载了从草昧时代到商朝末期的故事,最后再附带西周初年的历史,总共记载了六十多件大事,并将其依次连结成一个完整的远古历史系统。

而在胡朴安的启发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周易》和史书挂上了钩。这种说法的集大成者应当是李大用,他在《周易新探》中结合了考古资料和卜辞,认为《周易》是一本灭商兴周史,记述了商周关系、周文王忍辱负重积蓄力量,最后武王伐纣灭商,再到周成王时期巩固朝政的历史。

“周易古史派”在整个易学研究史的长河中是一颗新星。它的出现让中国历史的研究耳目一新,为其打开了局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让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掀起了新的热潮。但《周易》千变万化,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无论我们对《周易》作出任何解读,但有一点恐怕是所有学者公认的,那就是在《周易》的智慧面前,我们唯有叹服。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229/1697202835355578.html
上一篇:亥猪的拼音(亥猪的拼音怎么写)
下一篇:至爱一生(至爱一生婚纱摄影)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