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周文王(西伯侯姬昌)
周文王姬昌,是周朝延续数百年的奠基人。周的始祖后稷,又名叫弃。弃的母亲叫姜原,是帝喾的正妃。有一天姜原到野外去郊游,他看见了有巨人的脚印。于是他就模仿踩了上去,忽然感觉腹中在动,好像怀孕了。
孩子出生后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祥,于是就想把孩子扔掉,不管他把孩子扔到哪里,都有一些飞禽走兽在保护。即使在大路闹市里,牛马骡驴也都避让。姜原觉得这孩子太神奇了。于是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此给他起名叫‘弃’。
后稷对发展农业很有研究,他死后,他的后代也都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当时的夏朝已经是衰败不成样子了。对发展农业也不再重视,废弃农师。于是他们就流浪到了戎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经过不断的开疆扩土,也经过数代的努力,在岐山已经是独树一帜了。到了姬昌爷爷的时候,人民基本上能够安居乐业。姬昌的爷爷发现姬昌,是个贤德的仁义之士,将来一定是个贤明的君主,岐周在他手里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如果想让姬昌来继位的话,那就必须先让他的父亲继位,按照当时的继承制。姬昌父亲有弟兄三人,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也轮不到他的父亲。于是姬昌的爷爷召集家人,把想要姬昌继位的想法说了出来,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大伯和二伯听出了父亲的意思,没有多说话。第二天以出去采药为名失踪了,那么姬昌继位就顺理成章了。
姬昌的爷爷果然没有看错,自姬昌继位以来,他勤于政事,网络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以及从商纣王投奔而来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重任。他拜吕尚为军师,训练军队。为后来的武王伐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开国君主——文王姬昌
姬昌
周朝奠基者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于毕原。西周王陵(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本名
姬昌
别称
周文王、西伯昌
所处时代
商末周初
民族族群
华夏族
热点关注
解读姬昌真的如他所言的寿终正寝吗?不,他是被姜子牙坑死的
姬昌一直一来对于自己算卦的本领是充满自信的,而费仲尤浑这马屁也算拍着了,于是,他便给费仲尤浑算了一卦,说他们两个死于冰冻而死,又说纣王死于自焚。这下,费仲尤浑就不高兴了,问姬昌,那你给自己算卦了吗?...
人物生平
父死继位
姬昌之父季历励精图治,对周国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周国势力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实则软禁了一段时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周人葬季历于楚山。季历死后,姬昌继位,是为西伯昌。
勤政爱才
《唐语林·卷二·文学》载:“姬昌好德,吕望潜华。城阙虽近,风云尚赊。渔舟倚石,钓浦横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韬攘恶,龙钤辟邪。虽逢相识,犹待安车。君王握手,何期晚耶?”
文王求贤
姬昌勤于政事,广罗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拜吕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发布“有亡荒阅”的律令,规定奴隶逃亡就搜逋,谁的奴隶归谁,不准藏匿逃亡奴隶。于是诸侯叛纣而往归姬昌。
《史记·周本纪》记载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在治岐期间,姬昌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
姬昌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周国。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善施仁德
商纣王发明了名为炮烙的酷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顿时皮焦肉烂,死于非命,但商纣的宠妃妲己看见此惨状却笑个不停,所以商纣就一直强逼犯人这样做,以博得妲己一笑。姬昌很是气愤,诸侯和人民无不痛恨的咬牙切齿。姬昌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牢狱之灾
姬昌受封为三公,拥有雍州之域,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丹江汉水流域),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
周文王
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
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赐给弓矢(shǐ)斧钺(yuè),使姬昌得专征大权。
断讼称王
《史记·周本纪》记载,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想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
此时姬昌也还是一介诸侯,却已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西伯昌断虞、芮之讼,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告邑”的命名无疑也有着秉承这一制高点的意义。诸侯纷纷拥载,于是西伯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崇尚中道
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给周武王的遗嘱,篇中讲述“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
清华简:《保训》
“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
从《保训》简里,可以进一步了解商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解周文王的对商策略、了解周人的治国理念,还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渊源及其发展历程。
病逝岐周
周文王五十年,崩,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太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功绩成就
开疆拓土
周文王二年,周攻灭邘(今河南沁阳北),三年攻灭密(今甘肃灵台),五年攻灭黎(即“耆”,今山西省长治县境)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迁都丰京
周文王六年,周灭崇(今西安市户县境内),建立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
丰京遗址公园
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演化周易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
周文王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6]。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后世影响
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为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而《周易》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影响与巨大改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改变了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基质……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历来就有所谓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说。《史记》也认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当然,也有人因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辞中记有周文王之后的史事而提出质疑,认为卦爻为周文王推演,而辞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实,像《周易》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成书难以一蹴而就,肯定得有一个从雏形到充实、完善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多人乃至数代人的构思、采辑、撰写、订正、增补与润色才有可能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文本。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至少可以推断,周文王在《周易》成书的过程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戴进·渭滨垂钓图
周文王的临终遗言《保训》,“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保训》里所含的“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中”是上古时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这种信仰和观念来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阳崇拜。《保训》蕴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礼记·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观人法”――这是一套记载最完备、最系统、最成熟的鉴别人才的方法,既是“观人术”、相人术,又是“官人术”、用人术。周文王教导太师用来考察人品之高下、评定才能之优劣的“六征观人法”,对于后世识别人才、考察人才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周公、孔子、庄子、吕不韦、曾国藩、刘劭、诸葛亮等识人、相人大家,无不深受文王“六征观人法”的影响。孔子非常推崇周王朝的开拓者文王、武王,判断是非曲直往往以文武之道为标准。他曾说过“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评判人、鉴别人的观点,集中反映在《论语》、《孔子家语》中。
后世纪念
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镇周陵中学内。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
周文王陵
周陵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方将其作为周代陵墓,但学术界则认为是秦代陵墓。唐宋以来,历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习俗,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期间,、宋美龄夫妇前来谒拜周陵,设祭植树,西京筹备委员会在此栽植了大量柏树,周陵似乎已成定论,名副其实。但考古界、历史界却认为,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树,没有任何地面标志,历史上从未被人盗掘。但是,咸阳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垅,多其瘗芰,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西安市长安区、鄠邑区一带。
纣王与姬昌的关系,被史书隐藏得太深,原来周武王有多个兄长
商朝灭亡后,周朝扶持纣王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之后微子启二弟微仲接任宋国国君,孔子是微仲的第十四代传人。因此,孔子姓子,货真价实的商代王族后代,名门望族之后。
周朝建立后,武王册封一批亲族,其中将同母三弟姬鲜封在管地,因此他就被称为“管叔鲜”。武王去世后,管叔鲜不满老四周公摄政,于是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兵败身亡、管国灭亡。管叔鲜的后代以“管”为姓,若干代后管仲出生,辅佐齐桓公称霸,被誉为千古第一相,深得孔子赞誉。
以《史记》记载来看,孔子是殷商后代,管仲是姬周后代,两人似乎没有什么亲戚血缘关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姬昌是纣王的姑父,孔子祖上微仲与管仲祖上管叔鲜是标标准准的老表关系,只是由于司马迁隐藏了一件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孔子祖上来历比较清晰,没有什么争议之处,但司马迁却搞错了管仲祖上的情况。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文王与正妃太姒育有十子,“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姬载)。”
在司马迁看来,太姒是周文王元配正妻,伯邑考是长子,周武王是次子,管叔鲜第三子,他们身上有着一半夏人的血脉。所谓“太姒”,是“有莘国”之女,夏朝大禹的后代,周文王娶太姒,意味着周夏联姻。
但以目前先秦史料来看,至少没有明确的、正式的原始材料支撑“文王与太姒生育十子”,也没有说管叔鲜母亲是太姒,不知道司马迁为何如此判断。因此,管叔鲜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太姒,其实存在很大的疑问。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司马迁隐藏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这段历史对判断管叔鲜的母亲至关重要。
姬昌继位后,娶的第一个正妻,实际上是帝乙妹妹,《周易》中记载相对简略,主要就是“帝乙归妹”这四个字,但《诗经·大明》中记载的比较详细:
《诗经·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
结合周易与诗经来看,帝乙将妹妹嫁给了姬昌,而周人将之视为“天作之合”,整个婚姻场面非常庞大,周人非常兴奋,姬昌在渭水河畔迎亲,且是“造舟为梁”,造船相连作为渡桥。因此,姬昌是商纣王的亲姑父。
当时,在周人的眼里,殷商是“大邑商”,周人是“小邦周”,那么姬昌娶的帝乙妹妹,会成为侍妾还是正妻?毫无疑问,帝乙妹妹必然是姬昌的正妻。值得深思的是,博览群书的司马迁,只字不提“帝乙归妹”,单纯地用无心之过无疑说不过去,只能说他有意隐藏了这一段历史。
后来,可能是帝乙妹妹生病去世,于是若干年后姬昌续弦,娶了“有莘国”之女“太姒”,就是诗经中说的“缵女维莘”,太姒生下了伯邑考与姬发(周武王)。
帝乙妹妹与姬昌有无子女,文献上没有记载,但从时间与习俗上来说,两人应该有子女。
《礼记》中记载的“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姬发”,正确解读不是13岁生伯邑考,而是帝乙妹妹去世、续弦了太姒之后,大约是继位13年时生伯邑考,继位15年时生姬发。
由于父亲季历被文丁囚杀,姬昌是在继位第二年攻打殷商,为父报仇,为了缓和商周关系,帝乙采取和亲的办法,出嫁妹妹安抚姬昌。因此,姬昌与帝乙妹妹生活了10余年,之后才娶了太姒。
当时,大势力一旦确定联姻,就必然要确保生下儿子,因此嫁女往往不是只嫁一个,同时还会出嫁几个地位较低的同族之女,就是为了提升生儿子的概率,最终她们生下的子女,都会交给主母或嫡母抚养,称呼嫡母为“母亲”;同时,其他庶出的儿子们,也会称呼嫡母为“母亲”,反而不能称生母为“母亲”。“太姒十子”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此,并不是说太姒亲生了十个儿子,她成为嫡母后,帝乙妹妹之子们等都会称她为“母亲”。可见,在这十余年间,帝乙妹妹不太可能没有子女。既然如此,帝乙妹妹的儿子会是谁呢?
关于帝乙妹妹与姬昌的儿子们,从史书记载来看,应该是“五叔”或“五叔”中的部分人。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 “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 五叔无官,岂尚年哉。”
二千年来,“五叔”到底是哪五个人,一直争论不休,西晋杜预注释《左传》“五叔”为“管叔鲜 、 蔡叔度 、 成叔武 、 霍叔处 、 毛叔耼也”,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五叔”为“管叔、蔡叔 、成叔、曹叔 、霍叔”。但无论怎么解读,管叔鲜都是五叔之首。
问题在于,以管叔鲜为首的“五叔”,到底是不是帝乙妹妹的儿子们呢?
首先,周文王诸子中,除了伯邑考与周武王之外,真正得到重用的就三个,即周公旦、卫康叔、聃季载(姬载),为何其他人没能得到重用?儒家以他们三人贤德来解释,但实际上当时“论血脉”,龙生龙、凤生凤,王侯将相有种,因此这三人与姬昌是真正的同母兄弟,而其他人不是,所以其他人即便年纪大,在朝中也没有官职。其实,如果周初就以贤德、才华选官的话,陈胜吴广就不会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其次,“尚年”的意思是尊崇年长者,但按照史记记载,“五叔”中除了老三管叔之外,其他人都比周公旦小,又如何能使用“五叔尚年”来说明?因此,“五叔”年龄必然很大,至于有没有周武王大不好判断。
除此之外,武王去世后,三监管叔、蔡叔、霍叔联合纣王之子武庚起兵叛周,儒家解读是管叔嫉妒周公摄政,但政治人物计算的是政治利益,不太可能脑袋发热就造反,三监反周成功有何好处,武庚会与他们平分天下,或者真心重用他们?如果三监母亲是太姒的话,武庚不可能真正信任灭国与杀父仇人的兄弟,唯有三监母亲是帝乙妹妹,与武庚是亲老表的关系,才会得到武庚的信任,三监也才会与武庚结盟造反,因为认为成功后会获取、并能保住更大的政治利益。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姬昌与帝乙妹妹生下了管叔等,由于帝乙妹妹去世、姬昌续弦了太姒,于是太姒之子伯邑考、姬发、姬旦等地位上升,变成了嫡子,管叔等地位下降,变成了庶子,因此伯邑考成了老大、姬发成了老二,管叔鲜等反而排在了后面。说到底,这不是按照年龄来排序的,而是按照嫡庶地位排序的,至于司马迁记载的“太姒十子”,则是糅合了两种排序,变得不伦不类。
综上,管叔鲜等是帝乙妹妹之子,伯邑考、周武王真正的兄长,与商纣王、微子启、微仲是表兄关系,是武庚的表叔,他的后代管仲与微仲后代孔子,无疑也是真正的亲戚关系,只是相隔较远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诗经》、《左传》等
纣王与姬昌的关系,被史书隐藏得太深,原来周武王有多个兄长
商朝灭亡后,周朝扶持纣王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之后微子启二弟微仲接任宋国国君,孔子是微仲的第十四代传人。因此,孔子姓子,货真价实的商代王族后代,名门望族之后。
周朝建立后,武王册封一批亲族,其中将同母三弟姬鲜封在管地,因此他就被称为“管叔鲜”。武王去世后,管叔鲜不满老四周公摄政,于是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兵败身亡、管国灭亡。管叔鲜的后代以“管”为姓,若干代后管仲出生,辅佐齐桓公称霸,被誉为千古第一相,深得孔子赞誉。
以《史记》记载来看,孔子是殷商后代,管仲是姬周后代,两人似乎没有什么亲戚血缘关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姬昌是纣王的姑父,孔子祖上微仲与管仲祖上管叔鲜是标标准准的老表关系,只是由于司马迁隐藏了一件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孔子祖上来历比较清晰,没有什么争议之处,但司马迁却搞错了管仲祖上的情况。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文王与正妃太姒育有十子,“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姬载)。”
在司马迁看来,太姒是周文王元配正妻,伯邑考是长子,周武王是次子,管叔鲜第三子,他们身上有着一半夏人的血脉。所谓“太姒”,是“有莘国”之女,夏朝大禹的后代,周文王娶太姒,意味着周夏联姻。
但以目前先秦史料来看,至少没有明确的、正式的原始材料支撑“文王与太姒生育十子”,也没有说管叔鲜母亲是太姒,不知道司马迁为何如此判断。因此,管叔鲜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太姒,其实存在很大的疑问。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司马迁隐藏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这段历史对判断管叔鲜的母亲至关重要。
姬昌继位后,娶的第一个正妻,实际上是帝乙妹妹,《周易》中记载相对简略,主要就是“帝乙归妹”这四个字,但《诗经·大明》中记载的比较详细:
《诗经·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
结合周易与诗经来看,帝乙将妹妹嫁给了姬昌,而周人将之视为“天作之合”,整个婚姻场面非常庞大,周人非常兴奋,姬昌在渭水河畔迎亲,且是“造舟为梁”,造船相连作为渡桥。因此,姬昌是商纣王的亲姑父。
当时,在周人的眼里,殷商是“大邑商”,周人是“小邦周”,那么姬昌娶的帝乙妹妹,会成为侍妾还是正妻?毫无疑问,帝乙妹妹必然是姬昌的正妻。值得深思的是,博览群书的司马迁,只字不提“帝乙归妹”,单纯地用无心之过无疑说不过去,只能说他有意隐藏了这一段历史。
后来,可能是帝乙妹妹生病去世,于是若干年后姬昌续弦,娶了“有莘国”之女“太姒”,就是诗经中说的“缵女维莘”,太姒生下了伯邑考与姬发(周武王)。
帝乙妹妹与姬昌有无子女,文献上没有记载,但从时间与习俗上来说,两人应该有子女。
《礼记》中记载的“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姬发”,正确解读不是13岁生伯邑考,而是帝乙妹妹去世、续弦了太姒之后,大约是继位13年时生伯邑考,继位15年时生姬发。
由于父亲季历被文丁囚杀,姬昌是在继位第二年攻打殷商,为父报仇,为了缓和商周关系,帝乙采取和亲的办法,出嫁妹妹安抚姬昌。因此,姬昌与帝乙妹妹生活了10余年,之后才娶了太姒。
当时,大势力一旦确定联姻,就必然要确保生下儿子,因此嫁女往往不是只嫁一个,同时还会出嫁几个地位较低的同族之女,就是为了提升生儿子的概率,最终她们生下的子女,都会交给主母或嫡母抚养,称呼嫡母为“母亲”;同时,其他庶出的儿子们,也会称呼嫡母为“母亲”,反而不能称生母为“母亲”。“太姒十子”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此,并不是说太姒亲生了十个儿子,她成为嫡母后,帝乙妹妹之子们等都会称她为“母亲”。可见,在这十余年间,帝乙妹妹不太可能没有子女。既然如此,帝乙妹妹的儿子会是谁呢?
关于帝乙妹妹与姬昌的儿子们,从史书记载来看,应该是“五叔”或“五叔”中的部分人。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 “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 五叔无官,岂尚年哉。”
二千年来,“五叔”到底是哪五个人,一直争论不休,西晋杜预注释《左传》“五叔”为“管叔鲜 、 蔡叔度 、 成叔武 、 霍叔处 、 毛叔耼也”,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五叔”为“管叔、蔡叔 、成叔、曹叔 、霍叔”。但无论怎么解读,管叔鲜都是五叔之首。
问题在于,以管叔鲜为首的“五叔”,到底是不是帝乙妹妹的儿子们呢?
首先,周文王诸子中,除了伯邑考与周武王之外,真正得到重用的就三个,即周公旦、卫康叔、聃季载(姬载),为何其他人没能得到重用?儒家以他们三人贤德来解释,但实际上当时“论血脉”,龙生龙、凤生凤,王侯将相有种,因此这三人与姬昌是真正的同母兄弟,而其他人不是,所以其他人即便年纪大,在朝中也没有官职。其实,如果周初就以贤德、才华选官的话,陈胜吴广就不会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其次,“尚年”的意思是尊崇年长者,但按照史记记载,“五叔”中除了老三管叔之外,其他人都比周公旦小,又如何能使用“五叔尚年”来说明?因此,“五叔”年龄必然很大,至于有没有周武王大不好判断。
除此之外,武王去世后,三监管叔、蔡叔、霍叔联合纣王之子武庚起兵叛周,儒家解读是管叔嫉妒周公摄政,但政治人物计算的是政治利益,不太可能脑袋发热就造反,三监反周成功有何好处,武庚会与他们平分天下,或者真心重用他们?如果三监母亲是太姒的话,武庚不可能真正信任灭国与杀父仇人的兄弟,唯有三监母亲是帝乙妹妹,与武庚是亲老表的关系,才会得到武庚的信任,三监也才会与武庚结盟造反,因为认为成功后会获取、并能保住更大的政治利益。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姬昌与帝乙妹妹生下了管叔等,由于帝乙妹妹去世、姬昌续弦了太姒,于是太姒之子伯邑考、姬发、姬旦等地位上升,变成了嫡子,管叔等地位下降,变成了庶子,因此伯邑考成了老大、姬发成了老二,管叔鲜等反而排在了后面。说到底,这不是按照年龄来排序的,而是按照嫡庶地位排序的,至于司马迁记载的“太姒十子”,则是糅合了两种排序,变得不伦不类。
综上,管叔鲜等是帝乙妹妹之子,伯邑考、周武王真正的兄长,与商纣王、微子启、微仲是表兄关系,是武庚的表叔,他的后代管仲与微仲后代孔子,无疑也是真正的亲戚关系,只是相隔较远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诗经》、《左传》等
秦国灭掉周朝,统一天下,谁是最大的功臣?是周文王的后裔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大军攻打西周国,西周君自知无法抵抗,于是向秦国投降。同年周赧王病死,享国近八百年的周朝至此灭亡。之后,秦王嬴政又扫平六国,统一了天下。秦国本是僻居的一个诸侯国,却最终统一了天下,那么谁才是秦国灭周,统一天下的第一功臣呢?许多人可能知道他是谁,但却不知道他居然是周文王的后裔!
没错,那个人就是商鞅!商鞅虽然没有亲自领兵灭周,平定六国,但正是由于他领导的变法,才使得秦国迅速崛起,国力得到大大增强,笑傲天下。秦昭襄王时期的丞相蔡泽曾说商鞅变法使得“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秦始皇时期的丞相李斯也说过,“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那么商鞅究竟是怎么改变秦国的呢?秦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崛起了,秦穆公独霸西戎,也被列入“春秋五霸”之中。不过,秦国始终无法进入中原地区,因为它面临着一个强敌,那就是晋国!在与晋国交战过程中,秦国败多胜少,一度被晋军打入关中腹地。与此同时,秦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十分落后,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的残余。
与此同时,由于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力很大,导致秦国内部动荡不安,经常发生流血以及内战。自秦厉共公以来,秦国国君更迭频繁,比如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外流亡时间长达二十多年。由于秦国内乱,领土不断遭到邻国的侵占,国力大减。总而言之,在商鞅变法前,秦国经济薄弱、内乱不断、强敌窥伺。
秦孝公任用商鞅推动变法后,秦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天下。政治上,商鞅推行军功爵禄制,在打击旧贵族力量同时,促进军队战斗力的提升;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农耕,增强了秦国的财政收入;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都促进了秦国的发展。所以唐朝宰相杜佑说道:“秦之强也得商鞅。”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崛起,为消灭东周、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不过,许多人并不了解其实商鞅是周文王的后裔!也就是说商鞅间接灭掉了自己祖先建立的周朝。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周文王的儿子很多,其中次子是周武王姬发,第三子是管叔鲜,第四子是周公旦,而第九子是康叔封。周武王死后,周公旦辅政,引起了管叔鲜的不满。
于是,管叔鲜与弟弟蔡叔度、霍叔处联合,并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在东方发动了一场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之后周公旦领兵东征,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后来周公旦以周成王的名义举行分封,将部分武庚的遗民、领地封给九弟康叔封,建立起了卫国。之后,康叔封以及后裔一直是卫国的国君。
而商鞅就是康叔封的子孙后裔!据史料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也就是说商鞅是卫国国君的旁系子孙,不过是庶出,虽然姓公孙,但祖上本姓姬,是周文王的后裔。不过到了商鞅这辈,已经在卫国谋不到职务了,在魏国也没有受到重用,最后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
参考资料:1.《史记》;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