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二十九除夕,农村传统有啥特别的讲究?何时贴对联是良辰吉时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今年的除夕不同寻常,因为农历腊月没有年三十这一天,取而代之的是二十九日成了除夕。这个特殊情况源于我国独有的农历算法,其根据“朔望月”来确定月份,每个农历月的初一即是朔日,从“朔”到“望”,再到下一个“朔”,一个周期为29.53天,导致有时一个月只有29天,即小月,有时则有30天,即大月。
今年的腊月刚好是小月,因此年三十被略过,这种情况在近20年里曾在2003年、2006年、2013年和2016年发生过。
虽然年三十不再存在,但大年初一依然保留,传统上,初一的前一天晚上都可称之为除夕,因此并没有太多特别的要求。然而,农村中的很多老传统依然存在,这些传统需要被尊重和遵守,以确保顺利过年。其中最常见的传统就是“三忌三宜”,了解并遵循这些习俗对于回农村老家过年的年轻人非常重要,以免触怒老人们。
一忌:扫地与使用剪刀。虽然在新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年三十这天也可进行卫生收尾工作,但初一这一天不能扫地,因为老人们认为初一扫地会将一年的好运扫走。在某些地方,甚至连垃圾都不会清理,如农村里,除夕夜放鞭炮的纸屑会一直保留到初二才清理。在我们烟台老家,年三十吃完饺子后,家里的刀和剪刀等铁器都不能使用。
二忌:洗头。虽然现代年轻人有每天洗头的习惯,但需要注意的是,从除夕吃完饺子到初二早上,这段时间内是不能洗头的。
初一不宜洗头的原因是,吃完饺子后,前一年已经过去,再洗头就会洗去一年的好运。有些地方甚至认为初一是水神的生日,因此洗头被视为对水神的不敬。
三忌:吃药。除非是必需的药物,初一这天不应该服药,因为老人们认为吃药会导致接下来的一年中要长时间依赖药物。然而,如果涉及到生命健康的药物,仍然需要服用,这时就不必过于担心忌讳了。
一宜:贴春联。贴春联是除夕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传统,只是贴的时间会有所不同。
根据老黄历,腊月二十九日有两个良辰吉时,分别是上午的9-11点和下午的1-3点,大家可以根据当地的传统选择适合的时间贴春联。此外,贴新春联之前,要先撕下旧的春联,并清扫门上的尘土。关于福字的贴法也需要注意,像水缸、米缸、衣柜等地方的福字一般要倒贴,而门上,尤其是大门上则要正着贴。
二宜:放鞭炮。关于是否应该放鞭炮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放鞭炮是传统习俗,应该继续传承,否则就失去了年味。
然而,也有人认为燃放鞭炮虽然是传统,但也是陋习,因为它增加了火灾发生的风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还导致许多人受伤。
我认为,燃放烟花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火灾、伤人和环境污染,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例如,可以规定在安全地点燃放,使用低污染材料制造烟花,并控制烟花的大小。因此,在处理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时,应该寻求平衡,而不是一味地禁止。
三宜:吃饺子和汤圆。
我国地域广泛,南北饮食习惯有差异。南方人通常在节日期间吃汤圆,而北方人则习惯吃饺子。无论是饺子还是汤圆,都寓意团圆和幸福。一些地方甚至在包饺子时会放入大枣或硬币,以预示着谁吃到的硬币最多,谁将来会赚更多的钱。
这些传统和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但仍然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在欢度新年的同时,了解并尊重这些传统,有
助于传承文化、弘扬习俗,也有助于让家庭更加和睦团圆,享受到更多的幸福与吉祥。
虽然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导致了一些传统的淡化,但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这些古老的风俗依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这些地方,人们往往秉持着古老的信仰和习惯,以确保新年充满吉祥和好运。因此,尊重和遵循这些传统不仅是对祖辈智慧的尊重,也是对过去和未来的传承。
在这个特殊的农历年份,尽管没有了传统的年三十,但大年初一仍然是一个充满喜庆和祝福的日子。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和汤圆,这些习俗和活动都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而不论是习惯中的忌讳还是吉祥的传统,都蕴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期望。
尽管现代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改变,但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仍然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不仅在节日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联系。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庆祝新年,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同时也积极拥抱现代的变化,创造一个和谐繁荣的未来。
的春节记忆·年俗篇
编者按:“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总书记这句话,道出了春节文化的内核。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年”。
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央视网《人民领袖》专栏推出系列特稿《的春节记忆》,与您一起感受总书记的“过年范儿”。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百节年为首,中国人总是用最隆重、最充满仪式感的方式欢度新春佳节。
办年货、贴福字、包饺子、拜年……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在绵延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全国各地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
2022年1月26日,总书记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这十年,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总书记总会走到群众之中,贺新春、送祝福,和大家一起品味年俗文化。
过年的仪式感,从置办年货开始。
2015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带着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回到陕北梁家河。饺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还有春联、年画……家家有份的年货里,饱含他记忆中的乡愁和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牵挂。
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
“陕北高原是我的根。”迈出的人生第一步,就是来到了梁家河。在梁家河,青年度过了七年艰苦却受益终生的知青岁月。在这里,他真正懂得了百姓,懂得了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
那些年,目睹百姓艰难、体会群众疾苦,对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刻骨铭心。后来,他这样坦陈自己当时的质朴心愿:“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跟贫困群众的约定,总书记都记在心里,念之,行之。每年,总书记送出的“年货”单里既有脱贫致富之良策,也有艰苦奋斗之干劲。如今,他当知青时的朴素心愿已经实现。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总书记说:“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的事业。”
2018年2月12日,总书记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幸福中国年,当然少不了“福”字。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总书记历次春节考察,镜头定格的一幕幕温情瞬间中,经常会出现红红火火的“福”字。
2018年2月,四川省成都市战旗村,正在义务为村民写春联的欧可洪特地写了一个独创的“福”字送给总书记:左边像个站立的人,右上方是一个房子,右下方有田。
“我们这儿的老百姓都说,有人有房有田,就有福了。我把这‘福’字送您,祝福我们祖国在您的领导下,国泰民安。”
总书记欣然接过“福”字,连连说好。
2019年2月1日,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2019年2月,北京市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32号院,居民侯雅明现场写下一副春联,给总书记拜年。
“这副春联就是我们前门地区四条胡同的名字——青云、翔凤、好景、兴隆,它寓意着在青云直上的天气里,胡同里飞着五彩金凤,大家实现了美好的愿景,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兴隆。”
总书记兴致勃勃,高兴地拿起一幅红底金色大“福”字,亲自贴到门上,给这里的老街坊们拜年。他深情地说:“中国的追求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让我们共同努力!”
次日,在北京卫戍区支援保障大队警卫勤务一中队,上士袁文魁也现场书写“福”字敬送习主席,表达战士们对习主席的新春祝福。红色宣纸上,喜气满满的“福”字两边还盖着两枚金灿灿的印章,镌刻着“强军梦”和“警卫战士忠于党”……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总书记肩上扛的,心里惦记的,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福祉。
2022年1月26日,总书记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春节走亲戚,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拜年时一句“过年好”,唤起人们最温暖的情愫。
年味渐浓之时,总书记一直奔波在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的路上。在地方,他入乡随俗,以当地民风民俗同大家一起喜迎新春。用老百姓的话说,“总书记没有一点架子,到家里就跟走亲戚一样”。
2014年1月27日,总书记赴内蒙古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2014年,在内蒙古冬季那达慕“五畜祈福”仪式上,总书记用无名指蘸上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以蒙古族传统方式为少数民族同胞、全国人民祈福。
2016年,在江西神山村,总书记拿起木槌同村民一起打糍粑。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总书记深情嘱托随行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让为人民共和国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
2020年1月19日,总书记在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2020年在云南司莫拉佤族村,总书记按照当地习俗敲响三声佤族祝福木鼓,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2022年1月26日,农历辛丑年腊月二十四。
年根儿下的山西汾西县段村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伴着红艳艳的灯笼、喜庆的春联,更添年滋味。乡亲们热情敲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威风锣鼓,迎接前来考察慰问的总书记。鼓声如雷、粗犷豪放;钹音清脆、荡气回肠;锣鸣镗镗、排山倒海;人民群众,喜气洋洋……总书记勉励大家:“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好,使农村的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年俗,带着传统的记忆和味道,又与时代一路同行;其中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从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延续的根和魂。
虎步奔腾开盛景,笃行不怠续华章。新的一年,一起向未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来源: 央视网
2024年春节有多冷?雪雨多不多?农历七月二十一天气能揭晓
导语:故事时间来到2024年的春节前夕,一个普通的中国乡村小镇,发生了一则令人瞩目的天气奇观。一句古老的农谚掀起了一场讨论风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镇,感受这个故事。
第一章:农谚的神奇预示
在2024年的春节前夕,一个叫做“晴山小镇”的乡村小地方成了当地人民的热议话题。为什么呢?那天的天气实在太过特别。
事情发生在农历七月二十一这一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恰似春节除夕。这种温暖的天气出现在七月,简直是前所未闻的奇事。于是,人们纷纷穿着单衣在小镇上晃悠,享受这突如其来的暖冬。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古老的农谚突然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七月二十一太阳照,除夕晴天穿单衣”。
这句农谚仿佛是预示,它给人们带来了一种飘溢着暖意的冬季即将到来的感觉。于是,小镇上掀起了一股对农谚的讨论热潮。人们开始翻阅古老的书籍,寻找关于这句谚语的资料,试图理解它背后的含义。
第二章:天气的突变
然而,就在这天,天空突然变了脸。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人们惊奇于这突变的天气,纷纷感叹农谚的神奇预示。难道这句谚语预示的是即将来临的冬季会降雪较多?大家开始讨论起农谚的意义和历史背景,认为这些古老的智慧对于现代人们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小镇上的居民们也纷纷分享着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神秘的天象,可能真的预示着冬季将会异常寒冷。有的人则认为这只是巧合,不应过分解读。但无论如何,这个小镇的气氛都变得热烈起来。
第三章:社交媒体的热潮
随着人们的讨论和分享,社交媒体上也掀起了一阵热潮。网友们纷纷转发农谚的含义,评论着自己对于天气变化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农谚代代相传,蕴含着古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还有一些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天气预测应该依赖科学技术而非古老的谚语。
一位网友发表了这样的评论:“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古代的智者,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预测未来。或许这句农谚就是他们留下的智慧的一部分。”
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我觉得这只是巧合,天气变化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不应该轻信这些古老的迷信。”
第四章: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总的来说,这个小镇的故事展现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以及人们对于天气和自然的永恒好奇和探索精神。这些讨论让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更加丰富多彩,也展现了人们对古代智慧的尊重和思考。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科技的世界,但我们仍然需要保留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精神。古老的农谚虽然可能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天气预测工具,但它们代表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智慧的积累,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第五章:对读者的思考
最后,让我们一起思考这个故事。你又怎么看呢?你认为古老的农谚是否有一定的预示作用,还是纯粹的巧合?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还应该借鉴古人的智慧,或者完全依赖科学技术来解读天气变化?
无论你的看法是什么,这个小镇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的理解永无止境,而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科技可以相辅相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个世界。让我们保持好奇心,继续探索,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