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完善“家火”“山火”联勤联战协作机制
来源:鹰城发布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 通讯员温向东)近日,河北承德连续出现大风天气,火灾火险系数直接上升,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为进一步完善消防救援队伍与森林消防队伍联勤联战协作机制,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实战能力,确保承德各县区及塞罕坝林区一旦发生火灾,能够第一时间处置,承德消防救援支队与吉林市森林消防支队驻承德市驻防分队、赤峰市森林消防支队塞罕坝驻防分队就灭火救援工作联勤联战机制建设进行会商对接。
图为承德消防救援支队到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消防驻勤点参观学习。
对接过程中,承德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柏战杰一行实地参观了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消防驻勤点营区,详细了解了相关调度指挥工作模式和组织构架。柏战杰表示,承德消防救援队伍将派出优秀指战员赴森林消防驻塞罕坝执勤分队开展正规化建设、装备器材、通讯指挥等经验交流见学活动,学习结束后将好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内推广。
图为承德消防救援支队到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消防驻勤点参观学习。
在对接会上,吉林市森林消防支队驻承德市驻防分队支队长程松、赤峰市森林消防支队塞罕坝驻防分队大队长刘波分别介绍了该单位装备建设、调度指挥体系、力量编成、技术训练、体能训练、人员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基本情况,结合辖区典型森林火灾扑救战例,从判明火情、受领任务、组织开进、突破火线、扑打火线、移交火场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双方还就警情信息共享、联合演练、通信保障、防火宣传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经过会商对接,柏战杰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交流学习,了解森林消防车辆器材装备,互通有无、固强补弱,充分发挥两支队伍先进装备器材的优势;制定协同作战方案,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家火”“山火”联防联控合作,适时组织开展联合实战演练;建立重大灾害救援信息共享、指挥联动报告机制,及时通报重大灾情信息,形成一体联动,最快速度出发,有序、有力、有效应对处置,共同营造平时感情一家亲、战时指挥一体化的良好局面,为消防救援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联勤联战机制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道不尽的感谢 致敬逆行的“灭火英雄”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重庆由于高温干旱,多地发生山火。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目前重庆全部火场明火已被扑灭。这两天,来自云南、甘肃、四川等地驰援的森林消防人员陆续撤离,重庆百姓自发前来送行,感谢这些“逆行”的“灭火英雄”。
8月28日,驰援重庆的最后一批云南省森林消防队员们离开重庆,成千上万的重庆市民自发前来欢送“灭火勇士”。短短3公里的路,车队走了将近1个小时。
从8月26日开始,参与重庆长寿、巴南、璧山等地山火救援任务的消防救援队伍,开始陆续撤离下山,当沿途村民们听闻消防队员们即将离开的消息后,都赶来送别。
道不尽的感谢,讲不完的情深。村民们拿来自家煮好的鸡蛋,上面用红字写着致敬、英雄等字样,还有人带来当地的特产火锅底料。他们追赶着车队,唯恐消防队员们带不走他们的心意,想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
重庆居民 万女士:他们能够千里迢迢地来支援我们,他们也是人家的孩子,我们真的都很心疼他们,确确实实太感谢他们了。
这次支援重庆,也给消防队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昆明支队 柏战:我们此次来重庆参加灭火作战任务,有很多的第一次,比方说我们第一次坐摩托车上山、第一次在火场上吃到了冰棍,这些都是重庆北碚人民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的一个缩影,感谢北碚人民。
在专业力量投入的同时,很多志愿者加入进来,他们搬运物资、协助疏散交通,主动为应急人员提供帮助。由于山区深处的火场,道路狭窄崎岖,只能依靠越野摩托车进入,许多越野摩托车友们就自发为救援队伍运送物资。
摩托车骑手志愿者 黄龙:送物资,保障消防员有喝的,有体力。尽一下微薄之力。
在重庆这场持续多日的森林火灾中,有来自甘肃、四川、云南的森林消防队员,以及武警官兵、民兵等各方救援力量,共计2万多人协同作战,其中不计其数的志愿者加入。正是这些“逆行者”的无私与英勇,守护了家园平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桥山为古柏覆盖,黛色参天,浩然壮观,据统计,古柏面积1335亩,有古柏8.3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3.46万余株,是我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黄帝陵为何拥有如此规模的古柏群?
“栽柏树是因为柏树耐旱”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从小在桥山脚下长大的黄陵县桥山街道石山村的王金锁儿时听到一个传说:黄帝当年来到这里,觉得这儿是一块宝地,便把自己的聚宝盆埋到这儿,上头栽了一棵柏树作为标记,然后去征服其他部落。过了多少年回来以后,黄帝再也无法找到聚宝盆位置,由于聚宝盆的缘故,这里洇满了柏树。
石山村92岁的王进才精神矍铄,头脑清醒。他小时候从老人那里听到另一个传说:这里的柏树,最早是黄帝栽的。黄帝栽柏树是因为柏树耐旱,寿命长。当时黄帝栽的柏树多,栽了好几行,所以现在还能看来,那些最老的柏树是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以后经过几千年柏树种子繁衍,就成了现在这么大一片柏树林。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桥山下轩辕庙大门里路西有棵苍翠挺拔的古柏,树下有块碑,上书“黄帝手植柏”。该柏主干周长10余米,当地有谚语:“七搂八拃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人们传说,这棵古柏就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号称“世界柏树之父”。
按照这些传说,桥山的柏树,有5000年的历史了。
“魍象畏虎与柏”
陵墓上栽柏树,在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是有原因的。
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和解释古代华夏民族礼法、礼义的《周礼》中记载:方相氏“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记录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中称:《周礼》:“方相氏,葬日,入圹驱魍象。”魍象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或说: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将献之,道逢二童子,谓曰:“此名为蝹,常在地中食人脑,若杀之,以柏束两枝捶其首。”由是墓侧皆树柏。
《风俗通义》所说的“魍象”,与《周礼》原文所说的“方良”,无疑指的是同一种传说怪物。按此说法,古人在墓周围植柏树,是为了防御传说吃亡者肝脑的怪物魍象和蝹。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记者在采访关中帝王陵过程中,常听陵周围群众讲,帝王陵过去有古柏。灞桥区席王街道毛窑院村的毛福忠说,过去汉文帝霸陵上都是柏树,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有。墓碑前原来有棵大柏树, 1967年春天才被伐咧。柏树里头孽了,有尘土落上面,因此上头长的有榆树、枸树。毛窑院村的毛荣喜回忆,这棵古柏最后解了18副枋,200多副棺材两头的挡。兴平市南位镇策村的董彦山告诉记者,他上小学时,汉武帝茂陵南还有古柏林。
唐代帝王陵因广植柏,而称为“柏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陵园妾》中就有“松门柏城幽闭深”诗句。至今,在关中的周陵、乾陵等帝王陵,还能看到古柏。
“大规模人工植柏最迟始于汉代”
黄帝陵上什么时候有了柏树?
传说由东周孔子及其弟子所做的《易传》有语:“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此句中所说古,是相对东周的古代。像许多文言文一样,其含义模糊,没有上下限。《汉书》中有人在引用了上文后称: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垄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可见,虽然周文王、周武王等的陵墓没有封土,但并非远古也没有封土。那么远古的墓上也就不一定不植树。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记载先秦礼制的《礼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
按此说法,先秦时期,帝王陵上栽松,诸侯陵上才栽柏树。
《史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轩辕庙院内有棵被称为“挂甲柏”的古柏。当地传说,是汉武帝来祭祀黄帝时,在这棵树上挂过盔甲。
以此传说,黄帝陵在汉武帝以前就有柏树。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据宋代学者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记载:汉昭帝时,长安诸陵柏树枯倒者,悉起生叶。
有学者认为,这说明西汉帝陵已有柏树。正是因为东周以后,有了魍象畏柏的说法,帝王陵上逐渐也栽上了柏树。那么也自然会给他们祭拜的黄帝陵上栽柏树。因此,汉武帝之前黄帝陵上栽柏树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2005年出版的《黄帝陵志》称:在桥山进行大规模人工植柏最迟始于汉代。
“地方政府和民间也会自发植柏”
黄帝陵这么大规模古柏群,是否像传说中的那样一次种植,其后靠自然繁衍而成?
《黄帝陵志》记载,经过魏晋与隋唐,到了唐代,桥山古柏已经满山遍野,郁郁葱葱,苍劲挺拔。唐开元、天宝年间,人工栽植松柏1400余株。宋仁宗赵祯令增栽柏树,当地官员用10贯钱购买附近群众家里的大小柏树1415株,种植于桥山。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说,关于黄帝祭祀,由朝廷在黄帝陵公祭黄帝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第一次由皇帝主持进行黄帝陵公祭的,是汉武帝。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何炳武告诉记者,从唐代宗开始,在黄陵县黄帝陵庙致祭被纳入国家常规祭典。宋元时期,黄帝陵庙致祭依然受到朝廷高度重视。明代时,三年一大祭。大祭时,由皇帝亲写祭文,由太常寺派遣大臣携带香帛等前来桥山祭祀。清代对黄帝陵庙的致祭,多由皇帝派专员完成,一般是三年一次,但也有临时祭告,其他常年春秋之祭,由地方官操办。从清世祖福临到宣宗旻宁,共祭黄帝陵26次。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有学者认为,历朝历代如此重视祭祀黄帝陵,可以想见,除了有明确记载的,其他朝代朝廷也很有可能下令在黄帝陵栽植表示吉祥的柏树,而且地方政府和民间也会自发植柏,只是这些不一定都有记录。1979年,黄陵县在恢复历史上一年一度清明节祭扫黄帝陵墓传统活动的同时,就规定每年清明节祭陵时,在山陵上新植树100棵。
“历朝历代都有对黄帝陵进行整修与维护”
帝王陵上基本都栽过柏树,为什么唯独黄帝陵保留如此完好?
张茂泽告诉记者,传说中的尧舜禹三王,都是黄帝的后裔。后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这种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意识。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可见,历朝历代不仅把黄帝当作一个帝王,更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对黄帝陵的保护当然不同对一般前期王朝帝王陵的保护。
黄陵县黄陵研究会秘书长苏峰告诉记者,自秦汉以后,不论是蒙古人执政的元朝还是满族人执政的清朝,历朝历代都有对黄帝陵进行整修与维护。轩辕庙内目前保存的祭祀保护碑刻最早的是北宋嘉佑六年的《栽种松柏圣旨碑》,这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当时还免除当地寇守文、王文政、杨迈三户一切差役,令其专门守护黄帝陵。黄帝陵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根据《黄帝陵志》,元朝对桥山古柏的保护措施颇为得力。因为曾有斫伐桥陵内柏树林木之事发生,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帝圣旨: 据见告省会,给榜文常训,张挂禁约,无得似前骚扰。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治罪。明代对黄帝陵及其生态环境实行重点保护,并免除黄帝陵的地产粮税。明太祖朱元璋降旨:黄帝陵设立五品护陵官二人。后来逐渐演变为黄陵县令即为护陵官,对保护桥山古柏起了良好作用。清代亦较注意对桥山古柏的保护,政府曾屡次提倡栽植古柏树,养护古柏。1938年,黄陵县县长卢仁山、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余正东,两人捐款20万元,调动一个民团的团丁,调查并登记桥山古柏的准确数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护桥山古柏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1984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70万元修缮黄帝陵,给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以及树龄在2000年以上的13棵古柏,做了铁围栏和砖砌围栏。
黄帝陵天下第一古柏群由来
王金锁说,当地有风俗,黄帝陵上所有东西,不往家里拿,包括不砍柏树。当地人认为,那样对家里不吉利。
王安民说,他们村人都清楚桥山是祖先乃陵寝之地,自己有义务保护。因此就是在“”期间,他们村没有一个人砍伐黄帝陵的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