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5 个行为你以为在休息,其实非常耗精力
对于卸下工作状态、拖着满身疲惫的身体走出公司大楼的你,什么事情能让你休息休息、喘口气呢?吃一顿大餐?看一场电影?刷一会手机?睡一个懒觉?打一宿游戏?
有很多行为表面上看似是在休息、放松,实质上却会消耗精力、损伤身体和败坏情绪,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长久的伤害。
今天就来说说这 5 个常见的行为,以为在休息其实非常耗精力。
图源:unsplash 摄影师:Vladislav Muslakov
1、睡眠过度:越睡越困倦
众所周知,睡眠很重要,睡眠就好比给我们的身体充电,不仅能让我们恢复体力,同时还能让我们巩固记忆和修复心理。
反之,睡眠不足就相当于电池没有充满电,会让我们错过修复身心的机会,因而备感疲惫、精神不济、心烦意乱,久而久之,损伤身体健康,百害而无一利。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睡眠过度也会引发问题,就相当于电池的电量已经满格,但仍源源不断地充能,可能会出现过热,甚至爆炸的可怕后果。
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度,都是抑郁障碍最重要的也是最典型的诊断标准之一。英国的一项大型调查发现,长期的过度睡眠与较低的智力水平、糖尿病、心脏病、阿尔兹海默病、抑郁症、不孕等疾病的高发病率有关。
很多人辛苦工作一周后,都会选择在周末睡个懒觉。但是,睡醒之后并没有感觉精力充沛,反而昏昏沉沉、头痛乏力,和宿醉的症状非常相似,科学家称之为“睡醉”(sleep drunkenness)。人们在睡眠过度之后反而更疲劳,这是因为不健康的睡眠节律打乱了大脑中控制身体日常周期的生物钟造成的。
比方说,你日常的生物钟是 6 点起床,7 点出门,8 点吃早饭,9 点就已经坐在办公室里敲击电脑。到了周末,你人虽然在床上躺着,但是你的生物钟仍旧会在 6 点唤醒你身体里的各个细胞,让细胞同志们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也就是说,你看似是在“睡懒觉”,其实是在“瞎空转”。原地空转的轮胎损伤更大,同样的道理,躺床“瞎转”的消耗自然不少。
图源:unsplash 摄影师:Isabella Fischer
2、刷刷手机:越刷越焦虑
在大多数人看来,上网、刷手机可谓是“最佳短效非处方类止痛剂”。尤其是短视频,内容大部分都简单直白不费脑,配上曲调明快、节奏动感的“神曲”,加上短频快的闪屏和信息轰炸,带来了持续的、高强度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引发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让人沉浸在越看越刷,越刷越看的快乐体验中,再多的烦恼都能暂时抛诸脑后。
于是很多人,早上睡醒的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刷新一下朋友圈看看亲朋好友是否更新了动态,再打开公众号看看自己是否错过了什么重大新闻,然后才安心起床洗漱;晚上睡觉前,还得重复一遍同样的流程。即使是通勤乘车、开会中场休息、上厕所蹲坑等碎片时间,也要抽出手机 update 一下。
但其实,这种对大脑持续的、高强度的刺激,会逐渐拉高大脑对信息刺激的耐受阈限值,原本能让你快乐一整天的“剂量”很快就不再起效,你只能加大“剂量”以维持这种体验,或者因为被迫“戒断”而痛苦难耐,甚至影响你的情绪感受和行为模式。
此外,这种下意识地检查自己的社交软件的行为,已经发展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症候群,是一种弥散性的焦虑状态和行为表现,研究者将这种焦虑称之为错失焦虑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它是指个体担心自己缺席别人有意义的经历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表现为渴望持续了解他人正在经历什么。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者拥有更高水平的错失焦虑症。这是因为随着手机性能的强大,网络社交媒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能从巴掌大的手机里了解到他人的各种状态,进而增强了人们的错失焦虑。
而实证研究也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容易引发个体进行向上社会比较,向上社会比较是个体压力的来源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社交网络中人们自我表露的个人形象,还是网络媒体极力宣传的理想形象,大多数都是依据模式化的美学标准而呈现的“似假似真”的完美体像,而这些信息都容易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形象、生活现状产生消极态度。
大量实验研究与元分析结果都表明,接触媒体中的理想形象可能会造成以下消极心理结果:降低人们的身体满意度、产生身体羞耻、焦虑、低幸福感、抑郁心境。
因此,如果发觉自己的形体焦虑越来越严重,对自己的体型、外貌、衣品越来越不满意,那就要警惕是不是刷太多手机、看太多短视频啦!
图源:unsplash 摄影师:priscilladupreez
3、过度休息:越休越疲惫
就像不舒服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多喝热水”一样,在感觉很累时,人们的第一选择是“多休息”。休息能快速恢复体力、利于身体修复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当你感到疲惫或者生病时,无论是亲朋还是健康专业人士,都会建议你“多休息”。但是,这个善意的建议往往会导致人们休息的时间过长。
长时间休息不动弹更容易疲惫,尤其是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忙忙碌碌不停歇、在精力不济的时候再长时间休养生息这样走极端的生活模式,是慢性疲劳持续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发现,当你染上病毒性疾病时,休息得越多,6 个月后就会出现越多的症状;而白天休息时间过长则是导致睡眠模式紊乱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当你得了急性病或感染病毒时,短时间休息才是正确的做法,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不妨在身体没有不适的情况下做适量的、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
总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劳逸结合的作息才能永葆活力,不要一味地埋头苦干,也不应该毫不节制地躺平摆烂。
图源:unsplash 摄影师:Ephraim Mayrena
4、打打游戏:越打越痛苦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电子游戏”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灵避风港。工作一天累了,晚上回家玩两把对战游戏,刷一会“收菜”游戏,或者在“割草”游戏里面爽个痛快,岂不美哉?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玩解压”的确成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会焦虑,往往是因为产生了对“万一出问题”的预判导致的。而游玩某些电子游戏会迫使玩家专注于当下的任务,先不去考虑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俄罗斯方块》和《我的世界》都是如此。
如果在休息时,用这样的方式和心态去玩游戏,那当然会有不错的效果。但问题是,如今的不少游戏,不仅不会让我们玩得开心,反而很有可能造成我们“心态爆炸”,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焦虑感。
比如一些经济类游戏里面的“天梯”机制,玩家的每一场游戏都服务于一个更大规模的排名系统,而愿意参与其中的玩家当然会希望在这个系统中争取到更好的名次。这样的设计必然使得每一次竞技都没法聚焦于这场竞技本身,也会进一步把玩家的心态搞崩,导致玩家更容易出现冲动下的错误操作、针对于其他玩家的谩骂,以及为了挽回输掉的分数,在恶劣心境下强行大幅度增加游戏时间。
就算没有“天梯”机制,不少好强的玩家也因为过度在意自己的战绩与胜率,导致容易产生“不赢一把不下线”“不 C 一盘不睡觉”的包袱。在高度专注、胜负心拉满、力求证明自我实力的心态影响下,恐怕没谁还能记得一开始玩游戏的初衷:在休息中体验到乐趣。
类似的机制其实也会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今年年初的一篇论文就发现,过长时间游玩电子游戏会导致青少年患强迫症的概率提高,似乎也说明了游戏在很多时候非但不是休息,反而还是压力。
当然,如今的不少游戏还在通过很多其他方式来给玩家“施加压力”,而非提供快乐。其中值得警惕的套路包括而不限于:
1.限时活动。如果只有在某个时间节点才能玩到某个游戏内容,那玩游戏岂不是成了需要专门卡时间参加的会议了?
2.盲盒抽卡。不少游戏道具不能直接购买,而是只能从奖池中靠着概率抽取。虽然不少游戏有“保底”机制,但已经足够搞人心态。
3.每日打卡。如果限时活动要求你在特定时间上线,那每日打卡就是要求你天天都要上线报到。没错,跟上班打卡一样。
4.全收集成就。不管是皮肤、道具,甚至游戏实体周边,人们内心中“攒够一套”的诉求总是会作祟,而这也会导致失落感与焦虑感的出现。
这么看来,如今很多游戏玩家时不时会慨叹“不知道是人玩游戏,还是游戏玩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玩游戏真的可能是件比上班还要累的事情。
图源:unsplash 摄影师:Onur Binay
5、吃吃喝喝:越吃越抑郁
在吃货圈中有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没有什么不开心是一顿大餐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那就两顿。”作为一个吃货,美食是快乐的源泉,同时也是缓解压力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1
“快乐肥宅水”并不能给你带来快乐
大多数人都知道,糖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糖摄入过多,短暂的快乐不仅会带来肥胖,还可能会让你陷入抑郁。
2019 年有研究人员对涉及 37131 名抑郁症患者的 10 项观测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发现,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人们患抑郁症的风险:如果每天喝含糖量约 45 克的饮料,患抑郁症的风险就会增加 5%;如果每天喝含糖量约 98 克的饮料,患抑郁症的风险就会突增至 25%。
也就是说,“快乐肥宅水”并不能给你带来快乐,却会给你带来一连串的麻烦。即便是无糖可乐也一样,因为无糖可乐中添加的人造甜味剂也会让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2017 年一项关于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研究综述指出,阿斯巴甜会增加大脑中的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会抑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还会增加大脑中的有害自由基。
图源:unsplash 摄影师:Ali Inay
2
油炸食品是赫赫有名的“情绪杀手”
油炸食品也是赫赫有名的“情绪杀手”。2011 年,一项以“抑郁症和脂肪是否存在关联?”为研究主题,以 12059 名未发现抑郁症状的西班牙大学生为受试者,时长为 6 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受试者饮食中摄入的反式脂肪越多,他们抑郁的程度就越高,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也越高。
由此可知,远离糖和油炸食品,不仅能让你健康,也能让你快乐。
人是一种动物,休息是天性。但人们似乎在休息这件事上运用了太多的创造力,以至于有的时候造成了似是而非的内耗型休息,结果越歇越累,身体没法舒缓,心理也得不到放松。
也许,我们真的需要考虑停下报复式的休息放松,让放肆吃、放肆睡、放肆玩,真正变成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
新闻8点见丨假期余额不足,返京进行中;为何残雪呼声最高?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中秋、国庆假期余额已不足,返程最高峰已至!10月6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880万人次。在北京站前,记者看到出站口人山人海,地铁进站口、出租车排队区等排起长龙。深夜抵京旅客也不用担心,网约车、夜班公交等“加班”送你回家。
10月6日,北京站,出站口旅客数量众多。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10月6日,北京站地铁进站口,旅客排队进站。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10月6日,旅客带着行李走在广场上。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10月6日,铁路出行热门区间主要为北京往返上海、南宁至广州、成都往返西安、沈阳至北京、武汉至上海、武汉至深圳、太原至北京、青岛至北京。阅读全文>>>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中秋节、国庆节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阅读全文>>>
10月5日23点左右,北京丰台站迎来一波出站客流高峰,自动扶梯上站满了人。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旅客出行热度高,为此铁路部门增开车次、加大运力。北京地铁方面,为做好返京旅客接驳运输服务保障工作,2号线、6号线、7号线、9号线、10号线采取针对性运营保障措施。阅读全文>>>
在返程阶段,凌晨以后,北京西站、北京丰台站、北京南站都会迎来不少抵京列车。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深夜地铁停运后,网约车、夜班公交、免费摆渡车成为保障旅客出行的主要运力。
10月6日凌晨1点,旅客在北京西站北广场排队乘坐夜班公交。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北京西站南北广场上设有十几条夜班公交线路,可以通达北京城区的很多地方。记者在西站北广场的夜班公交站台看到,由于凌晨抵达的列车较多,站台上出现了平时少有的排队等候现象,多趟出站公交几乎是满员。
出租车、网约车同样是北京西站地区疏散夜间抵达旅客的重要交通选择,为了保障运力充足,北京市交通委西城运输管理分局提前组织辖区28家出租企业,加大后半夜的运力,调派750辆出租车,循环保障运营。阅读全文>>>
另外,节后头两天(10月7日、8日)是不限行工作日,预计全天道路通行压力较大。下周一(10月9日)开始,限行尾号将轮换,9日限行尾号为2和7。阅读全文>>>
今年的中秋、国庆长假,消费市场的火热是主旋律。受亚运会影响,运动相关品类销量快速增长。与往年不同的是,“反向消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消费趋势。
相关专家介绍,假期消费热潮与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意味着理性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消费品质和性价比会成为左右人们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在未来,折扣零售或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10月3日,北京什刹海景区迎来了众多游客,热闹非凡。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除旅游外,餐饮也成为热门。全国多个城市数据显示,假期内餐饮消费高涨,很多餐厅都已经进入了订座高峰期,热门餐厅的位置已经一位难求,在深圳、南京、长沙、北京的多个网红餐厅门口,就餐的消费者们排起了长队。
外卖平台数据显示,近两周,夜间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近1倍。其中,上海、北京、成都、重庆、深圳的夜间餐饮消费较为火热,相关订单量位居全国前5。阅读全文>>>
假期总是短暂的,大家该收收心了,生活也应重新步入正轨。10月7日是节后返岗第一天,涉及交通、天气等,这8件事请注意。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挪威作家约恩·褔瑟。有趣的是,在今年诺奖赔率榜上,福瑟排名第二,排第一的是中国作家残雪。国内读者不太关注的残雪,为何在国外却如此有人气?
支离破碎,含义模糊,不明所以,颠三倒四……学者姚晓雷、陈莹在《自我的“解离”:残雪文学创作精神密码新解》中,给出理解残雪文本的方便法门:它呈现了解离人的世界。
解离是心理学名词,通俗解释,指在精神者眼中,物质仍是物质,但彼此之间的关系消失了。比如,看桌上的杯子,我们很容易理解二者的关系,可在“解离眼”中,杯子是杯子,桌子是桌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成了一个谜。
残雪作品正是生动描绘出了这样一个失去彼此关系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美不再是美,生活丧失了目的,常识即怪异,甚至我是谁,也成了大问题……身处后现代社会,难免会有孤独感和荒诞感,这使残雪的感受有了普遍性,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赞为“真实”。
作家残雪近照。新京报资料图
这也许正是残雪写作的价值:当现代人沉浸在“合理”的迷梦中时,残雪予以当头棒喝。我们的逻辑、习惯、常识,乃至语言,可能已落入自说自话、循环论证的泥潭,那些“理所当然”“显然如此”,根本经不起推敲,否则就不会有现代社会这喧嚣的一切。
不必人人读残雪,是否被诺奖赔率榜关注,也与写作无关。喜欢残雪作品的自然喜欢,不喜欢也是一种缘分。因此,也无需拿残雪跟福瑟作比较——把作家当成奥运赛手,以得金牌为目标,未必有益文学的发展。阅读全文>>>
10月5日晚,中国女篮险胜日本女篮,夺得队史第7枚亚运金牌,王思雨在比赛还剩9秒时完成准绝杀。主帅郑薇赛后直言,决赛打得很艰苦,但全队上下必胜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
昨晚的亚运会决赛,虽然中国女篮一度在上半场分领先,但顽强的对手始终没有放弃,比赛还剩3分2秒时,65比65,双方重回同一起跑线。不少观众可能只记住了王思雨在最后9秒钟的准绝杀,其实在最后3分钟时间内,两队的博弈一直在持续,场上的女篮姑娘们都有不俗贡献。
黄思静提到,和亚运会决赛的准绝杀相似,去年世界杯淘汰赛对阵澳大利亚,王思雨也曾投进两个关键的罚球,外界看到球场上的一点一滴是大家无数次训练的缩影,“我们在训练中做得足够多,演练得足够好,比赛中自然就打出来了,也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
中国女篮登上亚运会最高领奖台。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一方是2022年女篮世界杯亚军,另一方是东京奥运会女篮亚军,这场中日女篮的巅峰对决,代表了亚洲女子篮球的最高水平。从2023年亚洲杯决赛到杭州亚运会决赛,中国女篮都笑到了最后。
接下来,女篮队员将陆续回到各自俱乐部,备战即将到来的联赛。郑薇表示,等到联赛的窗口期,全队将重新集结,备战明年2月的奥运会预选赛,“这个任务我们必须完成好,中国女篮必须打进巴黎奥运会。”阅读全文>>>
10月6日,中国男篮以101比73战胜中国台北队,最终获得季军。这是中国男篮获得的第12枚亚运奖牌,但整体战绩并列历史第2差,仅优于2014年亚运会的第5名。
本届亚运会前,中国男篮只有一次没有站上领奖台,2014年仁川亚运会,球队倒在了1/4决赛,最终只获得第5名,创造了队史亚运最差战绩。这支中国男篮原本有机会在家门口冲击队史第9冠,但在10月4日晚被菲律宾大逆转后,只能与中国台北队争夺奖牌。
中国男篮击败中国台北队,获得杭州亚运会铜牌。图/新华社
对于深陷低谷的中国男篮来说,以一枚铜牌结束杭州亚运会显然无法让外界满意,尤其是此前的半决赛,球队以耻辱的方式被菲律宾队逆转,错过了主场争冠的机会。
本赛季,中国男篮在世界杯上创下历史最差战绩(第29名),彻底无缘巴黎奥运会;杭州亚运会无缘冠军,战绩仅优于2014年,这支球队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阅读全文>>>
编辑 李佳蓉 设计 师春雷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