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与生俱来,既有反骨,亦有恶骨?
人之初性本啥来的?却似乎《狂飙》里张颂文演绎的高启强却是性本恶?
有一天,高启强说起自己的父亲。
那个喝醉了就狂打老婆和孩子的形象,是不是就是根植于人之初,性本恶?
似乎是,也不是。
否则他不会被横行霸市的唐家两兄弟莫名其妙痛打。出道也应该是个小混混才对。
然并没有。
命运两个字,拆解来看:命一直都是我们所有人的无法选择。我们不能选择出生,父母,家庭。
他生在最底层那种的人家,从小过着艰难苦恨的日子。没读过多少书,却有个聪明绝顶的弟弟——撑起老高家希望和未来的那种。
一个13岁便没了父母的男孩子,拿着500元抚恤金,除了养活兄弟三人,还要供弟妹们好好读书。那时候,他一直是善的。13岁到23至少有十多年,我们不知道他拿啥养活的弟弟妹妹。
他不是13岁就在菜市场摆摊,我们只知道他每天都要做饭给他们……
只是他的后来有一种所谓的“善”,巴结讨好唐家兄弟,却换不回理想和现实中——他的想像还有希望。
人之初,性本善?于是遇见——他遇见了特别特别善的安欣。
人生若只如初见
而命运里这个运:却是一生中所有的遇见——后厂街那对唐氏弟兄,徐江,大嫂,泰叔,甚至李响和安欣……
他遇见的“圈层”,改变了他的一切。他发现那些“性本恶”背后的害怕和惶恐——那个一笔写不了两个“安”。
请问李响为什么要专注那一句:安副局长也姓安?
2000年,当好人高启强遇见好人安欣的时候,一切仿佛欣欣然张开了眼。
他发现安欣善的背后,是座山——靠山……还有与之而来的仰视和内心无比的自豪。
一步一步,真的逃不掉啊!与其说是变坏,倒不如说是弱肉强食。他发现弹簧就是你不压,它分分钟跳起来,能弹死自己!
那种选择,或许是他的别无选择——但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反骨和恶骨,却是“春风吹又生”。
“你非得往火坑里跳?”
“我们已经在火坑里了!”火坑是什么来着——水深火热。
循着一个人的轨迹,看得见那些不得不的一切。他一天天变得强大,他一天天变成了最后你看得见的那个结局。
于是后来,欺负过他的人全都被他春风化雨过来——替他卖命,因为他背后有山,前面有路......
跟警察斗法,经年未输
仅一年,高启强进到了金海建工集团,成为一个普通的项目经理,却一个人用一年时间便完成身份的跃级跳。
2004年他变成了总经理,地位仅次于董事长。他为集团拉了有八个项目,让集团一跃成为这里最大的建筑集团。
这么多年无论警方收到了多少关于高启强的报案,最后所有的案件不是缺乏证据链条,就是受害人莫名其妙的跟人家私下和解。
指导组这次下来查案的六年来,累积下这么多案子,连高启强的一条线索都没有能力找到!
到底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还是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呢?
一步步晋升为名人,慈善家,当上了市政协委员。他的强盛集团是京海市的纳税大户口。
他帮别人家的孩子打电话上好学校,他建孤儿院和养老院,做义工,帮老扶困——这一切都是2000年时,那个靠卖鱼为生的小商贩所无法企及的。
他是这些人眼里的善,大善。只是这些善里自由他的目的……
同时一个“得罪高家,是要付出代价”的他,背负的几十条人命,一如当年的他——命如草芥。
他是这些人和家庭的恶,大恶。甚至石磊在被救的时候,居然会说:我这条烂命不值得一救。
那么,再请问谁的生命之于自己不是重于泰山?
命如草芥
有种男人超喜欢“面子”,有个词叫欲壑难填。他挑衅法律践踏尊严,招风的树吹的昏天黑地,开始招架不住。
然后他忘记了当初那个曾经性本善的自己,也做起了欺行霸市,强抢强收的勾当——自己曾经的牢饭,那个年三十儿的饺子……他疏忽间全忘了。
举杯邀曾经
忘记了当年唐家兄弟变成了后天的王帅......也忘记了自己是那对被许予一套房的夫妻,唯唯诺诺,点头哈腰的曾经。
#娱评大赏#
他把《孙子兵法》读了一遍又一遍,却更是忘记了“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高启强到底是性本恶还是善?
也许只能说恶大于善,先天的善里有着未能泯灭的恶,他忘记了,邪不压正。
你们说对?还是不对?
关注我@菁菁者莪V把生活里的故事掰开来,揉碎了细细品……
#影视杂谈#
《狂飙》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与生俱来,既有反骨,亦有恶骨?
人之初性本啥来的?却似乎《狂飙》里张颂文演绎的高启强却是性本恶?
有一天,高启强说起自己的父亲。
那个喝醉了就狂打老婆和孩子的形象,是不是就是根植于人之初,性本恶?
似乎是,也不是。
否则他不会被横行霸市的唐家两兄弟莫名其妙痛打。出道也应该是个小混混才对。
然并没有。
命运两个字,拆解来看:命一直都是我们所有人的无法选择。我们不能选择出生,父母,家庭。
他生在最底层那种的人家,从小过着艰难苦恨的日子。没读过多少书,却有个聪明绝顶的弟弟——撑起老高家希望和未来的那种。
一个13岁便没了父母的男孩子,拿着500元抚恤金,除了养活兄弟三人,还要供弟妹们好好读书。那时候,他一直是善的。13岁到23至少有十多年,我们不知道他拿啥养活的弟弟妹妹。
他不是13岁就在菜市场摆摊,我们只知道他每天都要做饭给他们……
只是他的后来有一种所谓的“善”,巴结讨好唐家兄弟,却换不回理想和现实中——他的想像还有希望。
人之初,性本善?于是遇见——他遇见了特别特别善的安欣。
人生若只如初见
而命运里这个运:却是一生中所有的遇见——后厂街那对唐氏弟兄,徐江,大嫂,泰叔,甚至李响和安欣……
他遇见的“圈层”,改变了他的一切。他发现那些“性本恶”背后的害怕和惶恐——那个一笔写不了两个“安”。
请问李响为什么要专注那一句:安副局长也姓安?
2000年,当好人高启强遇见好人安欣的时候,一切仿佛欣欣然张开了眼。
他发现安欣善的背后,是座山——靠山……还有与之而来的仰视和内心无比的自豪。
一步一步,真的逃不掉啊!与其说是变坏,倒不如说是弱肉强食。他发现弹簧就是你不压,它分分钟跳起来,能弹死自己!
那种选择,或许是他的别无选择——但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反骨和恶骨,却是“春风吹又生”。
“你非得往火坑里跳?”
“我们已经在火坑里了!”火坑是什么来着——水深火热。
循着一个人的轨迹,看得见那些不得不的一切。他一天天变得强大,他一天天变成了最后你看得见的那个结局。
于是后来,欺负过他的人全都被他春风化雨过来——替他卖命,因为他背后有山,前面有路......
跟警察斗法,经年未输
仅一年,高启强进到了金海建工集团,成为一个普通的项目经理,却一个人用一年时间便完成身份的跃级跳。
2004年他变成了总经理,地位仅次于董事长。他为集团拉了有八个项目,让集团一跃成为这里最大的建筑集团。
这么多年无论警方收到了多少关于高启强的报案,最后所有的案件不是缺乏证据链条,就是受害人莫名其妙的跟人家私下和解。
指导组这次下来查案的六年来,累积下这么多案子,连高启强的一条线索都没有能力找到!
到底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还是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呢?
一步步晋升为名人,慈善家,当上了市政协委员。他的强盛集团是京海市的纳税大户口。
他帮别人家的孩子打电话上好学校,他建孤儿院和养老院,做义工,帮老扶困——这一切都是2000年时,那个靠卖鱼为生的小商贩所无法企及的。
他是这些人眼里的善,大善。只是这些善里自由他的目的……
同时一个“得罪高家,是要付出代价”的他,背负的几十条人命,一如当年的他——命如草芥。
他是这些人和家庭的恶,大恶。甚至石磊在被救的时候,居然会说:我这条烂命不值得一救。
那么,再请问谁的生命之于自己不是重于泰山?
命如草芥
有种男人超喜欢“面子”,有个词叫欲壑难填。他挑衅法律践踏尊严,招风的树吹的昏天黑地,开始招架不住。
然后他忘记了当初那个曾经性本善的自己,也做起了欺行霸市,强抢强收的勾当——自己曾经的牢饭,那个年三十儿的饺子……他疏忽间全忘了。
举杯邀曾经
忘记了当年唐家兄弟变成了后天的王帅......也忘记了自己是那对被许予一套房的夫妻,唯唯诺诺,点头哈腰的曾经。
#娱评大赏#
他把《孙子兵法》读了一遍又一遍,却更是忘记了“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高启强到底是性本恶还是善?
也许只能说恶大于善,先天的善里有着未能泯灭的恶,他忘记了,邪不压正。
你们说对?还是不对?
关注我@菁菁者莪V把生活里的故事掰开来,揉碎了细细品……
#影视杂谈#
直指人性的评书故事:蒸骨三验,我对被冤的主角却无力同情
《蒸骨三验》是一部根据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的真实故事,改编成的传统公案小说,后来被改编成评书,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很风靡。
故事讲的是肃宁县孝廉王松亭,辞退了盗卖自己古扇的奴仆蒯江,蒯江之妻挟怨,在富豪黄文登家诬陷王松亭与其妹瑞英通奸,已有七八个月身孕。
瑞英自幼与黄文登之子订亲,黄听信谣言,状告王松亭。县官朱继求是贫苦出身新上任,缺乏断案经验。王松亭不谙世事,事先没有给检查身体的稳婆刘氏钱财,导致其在公堂上刁难王瑞英,瑞英不堪污辱,当堂大骂县官是赃官,又打了稳婆,然后自戕身亡。
王松亭心痛气恼,当场遗尸于县衙,奔河间府上告。朱继求为逃避当堂逼死人命之罪,接受黄文登重金贿赂,默许手下刁吏皮顺杀死怀孕的妻子春红,抵换瑞英尸身。
知府张昌本是个严格的清官,但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王松亭只顾告状,没有关注尸体被换,误认春红尸体为自己妹妹,结果仵作董宪受贿,验出尸体有孕,张昌误信伪证,错判松亭之罪,陷狱候斩。
王松亭的女儿王月蓉虽然只有十五岁,却是个才女,且有木兰之志,女扮男装,去保定省会上告。其间朱继求、黄文登等人又买通衙役庞迁、解万谋杀王松亭,幸有义士李金敖仗义相救。月蓉在父亲同学宋光杰的帮助下,得到河间府重审此案,开始蒸骨验尸,仵作王明王亮又被黄文登等人买通,再次错判。
清正廉明的发审官杜重峨明察暗访,识破案情,请直隶总督付额庆重审。黄文登再买通付额庆的七姨太,使其劝付假公济私,再判冤案。
杜重峨亲拟诉状,助月蓉进京去大理寺告状。大理寺不敢接此案,月蓉最后冒死拦驾告御状,而太监刘谨刚好与付额庆有怨,故此劝皇帝准告。
皇帝钦命刑部侍郎杜文辉亲审此案。在第三次蒸骨验尸中,请来王明王亮的师傅、老仵作焦雷揭露真相,千回百折的冤案终得昭雪,最后恶人都受到了惩罚。
这个评书,德云社的郭德纲和王玥波都说过,我个人更欣赏王玥波版本,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沉重,不适宜郭那种笑料叠出的风格。
一般评书听个热闹,也就罢了,但这个评书,让我觉得特别深刻、值得回味。
一个简单的长舌妇搬弄是非,最后酿成重大冤案,从封疆大吏到仵作和平民,牵连十多个人物和性命,归根结底,还是王松亭的问题。
如果他一开始就不姑息蒯江,直接报官,后边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如果他考虑到妹妹的性格缺陷,就不会让妹妹去见官,古代女人见官本身就是一种耻辱。如果他真懂事理,事先就该打听一下官司流程,给稳婆适当好处,避免节外生枝,可是他并未考虑这些。等到妹妹当场自尽,他居然就抛下尸体自己忙着上告去了。既然妹妹生前如此注重名节,死后就可以任由别人处置她的尸体吗?
说书人说王松亭是糊涂,以我看,他不是完全的糊涂,其实他根本不疼爱他的妹妹,他只是急于洗清自己的罪名,根本没有考虑妹妹的个人感受,所以他才能抛下妹妹尸体,连个看守尸体的家人都没有安排,就跑去上告,忙着给自己洗刷冤屈去了。最后身陷囹圄,还得小女儿去舍命救他,这个人一辈子都是只顾自己,自私且没有常识。
他的每一步动作,都是依赖于官府、法律、别人的正义,而他自己却从未为争取别人的帮助而努力过,遇到坏人他就骂,遇到好人他就谢,他似乎不明白,他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对自己的命运走向也有责任。大概此人就是一个巨婴,以为全世界都是他妈,应该无条件地对他好。虽然他是这个故事中的受冤主角、清白人士,却很难令人对他同情。因为他不明白,这个世界的规律是,并非只要你是个好人,你就理所应当得到所有人的善待。
王瑞英的个性无疑是有缺陷的,她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如果换作她处在侄女王月蓉的位置,她未必肯抛头露面去为父奔波上告。此外,过分刚烈的人,不太懂得委曲求全和大事化小。可以低调简单处理的事情,这种人却喜欢复杂化,得理不饶人,宁可自损一千,也要伤敌八百。瑞英如果能忍住不自杀,也不至于把事情闹到不可收拾,更不至于逼得坏人铤而走险。可是瑞英的性子就是先出了气再说,后果如何,先不考虑,乱摊子给别人去收好了。她要是知道冰清玉洁的自己死后被人剖腹验尸又移花接木,还会觉得自己任性自杀的行为是死得其所吗?
瑞英还有个普通人常犯的毛病就是,预设所有人都是坏人,比如知县朱继求,只是案件受理者,她却无凭无据上来就骂人“赃官”——搞得朱继求最后还真成了赃官,没枉担了她这句骂。既然她自动把人家划入敌人阵营,那么人家也只好与她为敌。
有些人的心态就是“总有刁民想害朕”,其实,与全世界为敌,除了能给自己“不流俗”的良好感受,也并没有实际的好处,所以做人还是要尽量团结可以团结的人为好。不过,考虑到王小姐只是一个深闺绣花的封建女性,也很难指望她有这样的见识,连她那中过举人的哥哥尚且如此糊涂,何况是她?
朱继求是另一个有趣的人物,他出身清贫,好容易候补到了一个县官的职位,也曾满怀着为民做主的远大抱负,谁知遇到第一个案件就无端被骂“赃官”,后来还莫名其妙逼死了人命。因为害怕失去四十多岁才熬来的前程,他不得不纵容手下人不断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帮自己解决这个麻烦。这跟他的理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可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不得不一再堕落,越陷越深。有时人的变好变坏,转折点也就是一念之差。
我很怀疑这个故事原型人物是否真的如评书中那样懦弱,完全听凭恶吏皮顺的摆布。皮顺杀死怀孕的妻子,只是为了图财,但是朱继求是真的默许还是有意下令,那就只有当事人知道了。皮顺只是朱的仆人,却能调动官差杀人灭口,必然也有朱的授意。最后皮顺被斩、朱被流放,大概也是皮顺做了主子的替罪羊。评书里自然是把皮顺说成罪魁祸首,但我觉得,依照常情,朱继求才是元凶。
如果朱继求是王松亭这样的出身,大概就不会把前程和金钱看得那样重了。可是话说回来,王松亭这样的家境,也用不着指望靠升官来发财,所以,已经考中了举人的王松亭并不去当官,还是选择在家赋闲享受,把自己搞得头脑简单、胸无城府,直到自己被贪官污吏陷害。
恶绅黄文登的性格倒有点儿像他那没过门的儿媳王瑞英,也是个遇到丁点事情就要闹大的人。既然听说儿媳不贞,大可以明察暗访,或者叫老伴儿前去亲自检验,他却直接闹去见官,大概是想讹财吧?其实当堂看到苗条的瑞英,心下应该了然,但他咬定要坑害王家,不肯认错。其实,如果他早点儿认错,也不过就是包赔损失,可是后来他被朱继求、皮顺、王明王亮等一干坏人裹挟着不断往上层层行贿。所有赃款都是他出的,这些花费八成已经超出了胜诉所能得到的赔偿,可是他骑虎难下,又被权势胁迫。所以,如果你犯了一个错,不妨直接认错,如果不肯,可能需要犯更多更大的错来掩饰这第一个错,损失反而更大。
黄文登真跟王家有不共戴天之仇吗?显然不是,他只是过分自尊,且听风是雨,他这样折腾,已经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面子,最后却落得身首异处、家产充公。
评书中的皮顺、王明、王亮、庞迁、解万、刘氏、蒯江夫妇、董宪等人,都是真正的坏人,但他们坏的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人,比如董宪这样的,是经不起物诱考验,而蒯江夫妇则是屡教不改的奸猾。这些人,如果能适当防范或者引导,也就得不到作恶的机会,所以,与其说等着恶人作了恶再有恶报来裁治,不如一开始就避免作恶的发生。
李金敖、杜文辉、杜重峨、焦雷,还有王月蓉,都是优秀的好人,听他们相关的情节,让人感动又佩服。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这种好人的几率并不高,而且有时好人未必能发挥作用,比如王月蓉起初去刑部告状,杜文辉也畏惧付额庆权势而拒接此案。
而大太监刘谨本是史上著名奸臣,却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正面作用。
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多数是不好不坏的普通人,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好人可能办出坏事,比如清官张昌无意中助纣为虐,而坏人也可能办出好事,比如刘谨帮助王月蓉上告。
人心莫测,善恶都在一闪念,所以,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尽量把对方引导成为自己的盟友,给自己留下活路,才能让坏人无路可行。
让坏人没有作恶的可能,让好人也不必展现自己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一面,那才是真正的清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