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大湾区 奋斗正当时——港澳青年湾区创业记
新华社广州5月17日电题:逐梦大湾区 奋斗正当时--港澳青年湾区创业记
新华社记者
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创业热土上,正闪耀着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的身影。
他们,心怀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带着濠江之畔的创业理想勇敢出发,成为这片世界最具活力创新区域里的亮眼星光。
推开心窗的世界更大,一个又一个年轻的梦想正在大湾区孕育、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梦起大湾
珠江西岸,朝阳照洒在紧密相连的珠海、澳门,为年轻的追梦人照亮前行的路。
早上,“90后”张思远从澳门家中出发,花3澳门元乘公交到横琴口岸通关,几十分钟后就来到位于珠海横琴的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一步一脚印,他在每日通勤的路上耕耘着自己的职业梦。
张思远所在的律所是全国第一家内地与香港、澳门合伙联营的律师事务所,也是大湾区内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中规模最大、港澳律师数量最多、业务范围最广的律所,目前拥有31名内地与港澳注册执业律师,其中澳门律师11名,香港律师16名。
“大湾区正蓬勃发展,我能学到更多东西,看到更多风景。”张思远说,不久前自己通过内地的司法考试,正摩拳擦掌,准备在大湾区一展身手。
澳门青年张思远(左)认为在大湾区能学到更多东西、看到更多风景。(新华社记者 徐弘毅 摄)
同一时间,在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岭南新天地商业街,香港青年李国铭、叶伟俊正在“THREE DROPS”叁·色创意餐厅里忙碌着。这家餐厅是网红店,熙攘的顾客让叶伟俊学会了同时烹调意粉、做蛋糕、洗杯子。
“这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间餐厅,虽然又忙又辛苦,但很开心。”开一家有特色的餐厅是这对拍档在海外留学时就有的梦想,兜兜转转许多地方,终于在佛山得以实现。“未来,我们会在大湾区的其他城市、上海、北京乃至海外开更多的店。”
“佛山好搭档”李国铭、叶伟俊在自家餐厅三层。(新华社记者 徐弘毅 摄)
香港房价高企、贫富差距大、产业空心化,年轻人面临着就业难、创业难、置业难等痛点。澳门则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
如何实现人生梦想?许许多多港澳青年迷茫、踟蹰。而大湾区建设,让港澳青年看到了机遇和出路,找到了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重要的战略定位。广东正加快众创空间建设,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机遇和条件。
吴嘉惠是尝到第一杯羹的香港青年。他的联合办公空间计划恰好赶上大湾区发展的头班车,成为粤港两地政府确定的首批10个“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目前,这一办公空间有超70个青年创业企业入驻,其中港澳青年项目32个。
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东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036家,众创空间986家,其中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有50多家,为港澳青年来大湾区创新创业和落地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去年,广东首批1万多个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岗位面向港澳居民开放,为港澳人士融入大湾区搭台搭梯;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也为港澳专业人士的发展打开空间,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的2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已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吴嘉惠说,大湾区巨大的市场潜力,给了像他这样的香港青年创业者施展才能的新空间和弯道超车的新机会,“广东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香港年轻人,不仅注册企业方便高效,还协助我们处理许多事情”。
港澳青年大湾区创业也得到了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三项鼓励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的计划受到广泛欢迎。依托澳门特区政府成立的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为澳门创业青年提供支援服务;中心先后与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的孵化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推动成立泛珠三角区域孵化器联盟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
逐浪潮头
据统计,2019年2月至今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相继出台231部涉大湾区相关政策文件,“港澳青年”成为它们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共2810次。
弄潮儿向涛头立。在大湾区这片热土上,众多港澳青年创客正背靠祖国,努力成就他们创新、创意、创业的“黄金时代”。
直连国际212个大型供应商,完成跨境交易8124单,间接孵化跨境电商企业140多家,单月最高交易总额超过3450万美元,首轮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到深圳6年,“80后”港青陈升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他明白,这背后有大湾区和国家的助力。
“免费的场地、便利的融资环境、创业初期给予的支持,让我明白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真正含义。”陈升说,“从深圳向北看,我看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国家对香港的照顾;向南看,我对‘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港青陈升(中)在深圳找到了适合发展的土壤。(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好风凭借力。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广阔市场,为港澳青年到中流击水筑牢底气和信心。
2018年,29岁的香港青年邓文俊已在香港IT圈摸爬滚打了9年。从程序员到自主创业,在事业突破瓶颈期的关键阶段,是大湾区给了他新的发展机遇。
“我花了几个月时间走遍大湾区9个城市,一个个去对接了解。”邓文俊最终选择落户东莞松山湖,成立以增强现实(AR)为主要开发项目的科技公司。“大湾区制造业发达,可直接对接企业,减少中间成本。”他说,“公司成立近两年来,同样的投入,收益要比以前高5至6倍。”
成长于澳门、求学在香港的生物化学博士甘云龙,也尝到了大湾区创新创业的甜头--为了更好地帮助普通人进行疾病筛查和个人健康管理,他开发了一种非侵入式气体检测平台,但遇到了技术瓶颈。与朋友沟通后,甘云龙将目光投向了内地。
他一边在香港组建团队、配置实验室,一边与内地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对关键元器件进行技术攻关。辗转多地考察后,甘云龙决定在深圳坪山区设立公司。
“这里人才集中,并且公共科研设施齐全,为科技创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甘云龙说,“国家大力鼓励科技合作,我们港澳科技创业者都将受益于这一政策。”
澳门青年甘云龙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之际,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蓝皮书指出,随着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呈现向好趋势,在创业层次上实现了质的变化。
数据显示,港澳青年开始尝试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内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价值共创。目前,在广东省内有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这样的向好趋势得益于国家大湾区战略的推进,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认为,港澳青年大湾区创业呈现“四高”特征,即创业人员高学历化、从事产业高科技化、产业链上高端化,还有产品服务高附加值化。
共同家园
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来自香港的创客郭玮强、陈升获得首届“深圳青年五四奖章”,表彰他们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在深圳的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郭玮强是一名“90后”,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开启了创业之旅。他发明的“随身宝”--首款直立开箱的智能行李箱,是市场上唯一能在托运时定位并具有防丢失、可充电、智能称重、指纹解锁等功能的“全能行李箱”,其企业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我们真正的市场是整个庞大的内地市场,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庞大市场。”郭玮强有一个更高一层的目标,“希望自己能作为一个案例,让更多的香港青年可以看到内地,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也希望自己可以保持住这一份初心,一直发展下去。”
同心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澳青年积极拥抱大湾区大未来。
5年前,香港三位“90后”青年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兜里攥着不到1万港元,来到江门投身农田创业。5年过去,他们已经申请了10多项国家专利,拥有两个大型鱼菜共生生产基地,聘请了20多名当地村民参与生产。
“在最艰难的时候,是江门‘收留'了我们,提供了土地和资金帮助,并且为项目配备了本地资深的农业专家指导。”梁立锋说,“江门给了我们最好的条件和最有力的支持,我们要把这个家园建设好,回馈乡亲百姓。”
宜居宜业,大湾区正成为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的家园。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2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是港澳青年增强认同的“第一扇窗”,投身大湾区的“第一座桥”,让港澳青年更加安心创业、深耕事业、安居乐业。
在广州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的“网红销售直播室”里,“港夫广妻”李剑禧、孙嘉晞面对镜头驾轻就熟。他们去年携手创业“变身”网红,把香港商品引进内地,把内地的新零售和互联网技术带到香港,互联互通的大湾区已成为这对夫妻的筑梦家园。
“只有亲身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来创业,才知道这里有多好,祖国对港澳青年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李剑禧感慨。
“港夫广妻”李剑禧、孙嘉晞正在直播。(新华社记者 徐弘毅 摄)
对在大湾区打拼的港澳青年来说,港澳是家,广东是家,大湾区是家,祖国是家。
近年来,广州着力推动港澳青年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民生保障方面与内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全市开设25个港澳子弟班、入读港澳籍学生600余人,支持港澳青年在广州购买商品房,筹集港澳青年人才公寓1000套......全方位保障下,港澳青年生活更安心,扎根发展信心更足。
“90后”港青何静雯大学毕业后来到东莞,在内地互联网的蓝海里淘金。“内地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新点子总能在这里发芽。我想,大湾区能实现我的互联网创业梦。”她说。
逐梦途中,何静雯在大湾区遇到了爱情。大湾区不仅是她“梦想绽放之地,更是家的所在”。
“对我来说,香港是我成长的地方,而内地是我家,也是我的未来。”何静雯说。
何静雯(左)在大湾区发展了事业、遇到了爱情。(新华社记者 洪泽华 摄)
“推开心窗的世界更大,前面风景都可以入怀”。这首大湾区主题曲《共同的家园》唱出了许多港澳青年的心声:只有把自己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潮中,才能傲立潮头。
当前,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港澳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欢迎嚟(来)到大湾区,美好嘅(的)将来同理想一齐继续去追,让我们一起牵手追寻一个梦......”
逐梦大湾区,奋斗正当时。这是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设美好香港、澳门,成就人生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时代!(记者王攀、徐弘毅、王丰、洪泽华、李凯)
来源:新华社
庆祝建党100周年|柯南木局长为全系统党员民警上党课
6月25日上午,福建省监狱管理局召开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局领导和局机关全体党员民警重温入党誓词,集体过政治生日,举办局直机关“两优一先”颁奖仪式,为局直机关优秀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颁发奖牌。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柯南木以“从党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为题,为全省监狱系统党员民警上党课。
柯局长在党课中讲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形成和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学习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百年党史是一部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学习党史能从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全系统党员民警都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一是要从党史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坚定前行。百年党史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把一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国家改变成为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日益走向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人用实际行动淬炼锻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一系列精神谱系,以坚定的革命理想、强大的革命精神缔造出中国奇迹、世界奇迹。作为员,我们都应铭记历史、牢记党史,树立民族观、大局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坚定前行,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二是要从党史中汲取真理的力量,坚定信仰。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了科学指引。作为员,我们都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真理的力量,坚定信仰,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是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坚定奋斗。一百年来,我们党着眼于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在艰苦探索、艰苦奋斗中取得了非凡成就。坚持加强自身的建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作为员,我们都应时刻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初心使命,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坚定奋斗,努力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供稿| 局办公室
视频| 何静雯、陈晓蓉
图片| 陈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