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理想寿命是70岁?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最好从3岁开始
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上帝创造了驴子并对它说:我会赐予你50年的寿命,但是你将只能吃草,而且不会拥有智慧。你需要背负中午从早到晚不停的工作!”驴子回答∶“这样辛苦,那50年太久了,只让我活20年就行了。”于是上帝答应了驴子的请求。
上帝又创造了狗并告诉它:“我给你25年的寿命,你必须替人类看家,做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吃人类给你的任何东西。”狗回答说:“活25年太久了,让我活10年就好了!”于是上帝答应了狗。
上帝又创造了猴子并告诉它:我给你20年的寿命,你必须在树上跳来跳去,做一些蠢事让人开心。猴子回答说:“这么愚蠢的活20年太久了,让我活10年就好了!”上帝也答应了它。
最后,上帝创造了人类并对他说:我给你20年的寿命,做地球上唯一的理性生物,你将运用智慧去控制其他的动物并主宰世界。人类说:“上帝啊,我承担着主宰世界和控制其他的动物重任,20年的寿命实在不够啊!”
于是上帝把驴子放弃的30年、狗放弃的15年、及猴子放弃的10年都给了人类。从此,人类过了20年人样的生活;结婚后花了30年像只驴子一样的背负重担;当他的孩子离家后,又花了15年如狗一般的看家,吃任何别人给他的东西,然后渐渐老去而退休;剩下的10年,他像猴子般的在屋子和孩子间转来转去,尽做些蠢事为的是取悦儿孙。
生命是一场永恒不变的话题,从古至今,人类始终怀有对寿命的渴望。从秦始皇汇聚天下方士研究长生不死药,到近代科学不断对生命的研究。人类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延长自身的寿命,甚至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也表达出对长生的愿景,例如在《西游记》中,贯穿着一条隐线,那就是长生!孙悟空求仙访道的初衷也不过是为了长生,那一路八十一难,大多数妖精抓唐三藏也是为了长生。地仙之祖镇元子连观音菩萨都要让其三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手中掌握着吃了能长生的人参果树。
然而,长生终究只是美好的愿望,“死亡”才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现阶段科学条件下,人类的生命质量会在70-75岁阶段快速下降,所以人类的理想寿命应该在65-70岁之间,超过这个年龄,就会面临各种疾病的折磨,还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记忆和正常的智力,另一方面,其家庭也会面临更大的赡养负担。
我们今天不去探讨生存与死亡的宏大命题,而是对于死亡,你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正如很多伟大的知识是无法从课本上学到的,比如,如何正确的看待死亡、理解死亡。
在我国自古便有“好死不如赖活着”之说,《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是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在传统教育中,死亡教育也一直是我们所缺失的一课。台湾教育专家张淑美说的: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不久前一则新闻:一名17岁的二年级高二男孩因与母亲吵架而从他母亲面前的桥上跳下。这样的惨剧并非个例,根据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龄化趋势日渐严重。
一个个悲痛的事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残、甚至是自杀,他们对生命完全没有敬畏感。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曾说过,死亡文化和生死教育这门课让孩子对死亡、事业、社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规划,“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其实哪怕不想告诉孩子,孩子也完全可以通过自我的感知从而认识死亡。美国一本名为《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样看待生命与死亡》的书籍称:小孩的心灵跟成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疑惑和焦虑。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过程,我们不应该让孩子陷入疑惑和焦虑之中。正因如此,家长们才更应该向孩子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而死亡教育更应该从小抓起。
儿童心理学家M. Nagy研究发现, 3~10 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存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第二阶段:认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运的人,是不会死的。第三阶段: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
这套认知理论,证实了孩子是会主动观察生命迹象的。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不是教人怎么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因此,家长们平日里的引导和沟通至关重要。
1、 死亡并不神秘,只是自然规律
对孩子客观解释死亡是什么,比如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思考停止等;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如鲜花凋零、落叶归根,再到小鱼翻白、小狗死亡,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再最后引申到人类的逝去。
2、 孩子接触死亡并不可怕,可以使用具有比喻暗示意义的材料
从国外经验来看,幼儿园进行死亡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通过读绘本、看视频、讨论会等形式开展生死教育,和孩子一起分享《一片叶子落下来》《活了 100 万次的猫》《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书本、影片故事。
3、 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坦诚表达家长的情感
通过以上的引导,孩子开始体验了分离、死亡的悲伤,并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此时,如果发生亲友离世,家长可以和孩子坦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悲伤,使孩子感受生命的温暖和勇敢。
4、 正向引导,树立孩子对生命积极向上的意识
对亲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让孩子知道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尽头,遗忘才是。
因此,我们要常怀思念,更要树立热爱生活、积极勇敢的人生态度,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死亡教育不应该在家庭发生变故的时候才开始,而是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离去的宠物,清明时节祭拜故人,这些都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好机会。
孩子接触死亡并不可怕,它并非美化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死亡教育同样也是生命教育,要让孩子懂得生命的长河是一个又一个色彩的延续,每一个个体。不论是已经离开的,还是现在和未来的,都有他们的位置,并且构成了整条轨道的缤纷。
所以,生时珍惜,敬畏死亡;死时淡然,无悔生命。
我想这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