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乡记事(北乡记事 北风烟儿雪)

扶风北乡割麦记事

扶风北乡割麦记事

文/郭方正

摄影 | 网络

扶风有北山畔,塬上,塬下之分,每年芒种当儿,当布谷鸟唱起“算黄算割”优美的歌谣,北山畔就开始了割麦农事,至少比塬上,塬下提前一个礼拜的时间开镰,记得小时候学校放忙假,由于时间差异,到致全县南北学校无法统一放假时间,后来就应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还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好法子来。

摄影 | 周风

今年天也不旱,春季温度忽高忽低,北乡三四月遭受一次霜冻,致使农作物和经济果木减产和挂果不理想,今年离芒种还有几天,北山畔人割麦已接近尾声。

摄影 | 周风

靠天吃饭,是北山畔的地质条件决定的,自古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勤奋耕耘,靠着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硬是开拓出了良田沃土的美好家园,北山畔人实诚,他们自给自足,勤劳本分,曾经在扶风信合系统创下了全县存款第一的好名声。

摄影 | 周风

土地是农民的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靠农业养家糊口还是名正言顺,比较靠谱的事情。北山畔的条件差,但人民诚实,耕读传家,对子女学习抓得紧,清晰记得,位于北山畔的黄堆初级中学,南阳初级中学,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是名校,尤其在全县中考中常常名列三甲,数年都是保持这种佳绩,一时传为佳话。北乡娃念书好,北乡走出去的人才多,北乡当官人多,不论中央,省市,还是县乡镇都是叫得响亮的。

摄影 | 周风

且不说古时的刀耕火种,艰辛困苦;解放前极其落后的农业状态,还有解放后的大集体时代农业发展,纯朴的北乡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造着土地,创造着日新月异的成就,那成月数天的忙天收割碾场场景,从儿时的记忆中是怎么也抹不掉的浓墨重彩。

摄影 | 周风

那时生产队的饲养室喂养着几十头的牲口,有电磨坊,有如高山般的大麦草摞子,有城门外的碾场,有堆积如山的麦摞子,有人欢马叫的热闹,有分工明确的活路,有摊场的,有手扶拖拉机手碾场的,有借风力扬场的,还有用脱麦机,用电风扇扬场的,有摞麦摞子的,有少先队员看场的,有小孩子疯玩的,反正那时候,我们就五六岁的小屁孩,在麦朵垛里玩“藏猫猫”,用新麦杆编蚂蚱笼,或者偷拿大些孩子的红缨枪玩,大人不闲,三夏大忙再热火朝天,予我们小孩没有任何瓜葛,只有“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摄影 | 周风

后来土地承包后,家家都有自留地,家家都有场,家家都有碌碡,当时我们约摸八九岁的样子,每到收完油菜子的油料作物,父母用腾出的闲地来光场,先用水把场弄湿,洒些麦草灰,再垫上麦草沫,用架子套在碌碡眼,用绳子拉着光场,嗞呀嗞呀的脆响仿佛就在耳边回响,在忙前,只要雨后就要光场,直到要起镰割麦了,场光滑白净如镜子,只是比镜子要瓷实的多。

摄影 | 周风

父母割麦,我们派不上用场,有时还添乱,有的孩子听话,父母给教怎么割麦,怎么做腰绳,怎么捆麦,怎么在架子车上装麦,和我们一般大,有比较灵光的,手巧的少年提前学会了这些手艺,他们常是大人夸奖的对象。我也羡慕,主动向父母讨学,却因笨手笨脚,总是不得要领,学不会其中的窍道,也就放弃不学了。那时父母的确很辛苦,小孩全然不知,随着年龄增长,忙天放假就开始帮父母干活,尽管做事慢吧,可有的活儿无师自通,有的到而立之年都未学会,像扬场技术我始终没学会,成了一个笑话,到如今已成了记忆中的乡愁,再也不会耿耿于怀忧愁惭愧了。

摄影 | 周风

那时还有一个职业叫“麦客”,大多是从甘肃,从北面陇县,麟游下来的农民,他们成群结队手里拿着蛇皮袋,戴着黑草帽,胳膊夹把镰,蹲在乡镇车站,街道十字的树荫下等主家叫,当价钱谈好,就跟着主人直奔麦地开始割麦,主家晌午管饭,他们都很厉害,一天能割二亩麦子,割的麦茬低干净,有的一天割不完,还要留下来住一晚,直到割完。

网络图

一般叫麦客的家,是家里缺主劳力,有的是自己割些,再叫麦客割些,这样搭配着干,当时人都实在,崇尚劳动是一种光荣和责任,麦客里啥人都有,水平高的,人好的,来年还是准时来。水平不入行的,就换地方了,忙天讨生活都不容易,北乡人都理解他们,吃力流汗都是为了家。他们是受人尊敬的一群人,随着收割机的出现,他们彻底退出了割麦舞台。

网络图

回想起和父母忙天的日子,心中就有好多的感触,那是一种人生大体验,大考验,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不仅能吃苦,能弯下腰,肢体动作协调优美,那一定是行家里手;能知道每一道工序流程,还要有眼亮,有眼色,心中有活路,懂得配合,扔下杈把拿扫帚,要机灵活泼,不要拨一下转一下死心眼。在忙天的场上,人有灵巧笨拙之分,有的娃子活泛聪明,有的呆若木鸡,我就属于后者,不管咋样,你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最棒的。

摄影 | 周风

忙天是农民的竞技场和生活场,只有忙天才有收获的希望,忙天是一个农民最有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一个家庭的荣誉和名声。所以十几年的忙天印象,我都存储在心中,这里有父母的责任和大爱,有我们的复杂心路和成长历程,每当这个时候,是所有农民和他们子女最庄重的时刻,俗语有忙天为大。它代表热闹庄重,成长收获,付出回报,感恩叩谢的多层深意。

摄影 | 周风

当科技的先进成果变为生产力,当收割机响彻在神州大地,科技的实用方便技术,把人类庄严,繁杂的传统农业劳动技术替代,一下子让农民省时省力的多了,这是最伟大的发明。

摄影 | 周风

现如今,三夏大忙农村静悄悄的,麦黄时分,收割机来了,像回娘家轻车熟路,张三,李四,都知晓,三下五除二就忙妥了,简捿利索,只是再也看不到儿时的热烈和乐趣,现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有果农的经济果园用地增多,种麦的地越来越少,忙天来了,多数农家一天就结束战斗,不种果树的两三天割完,一个礼拜晾晒归仓。这种有仪式,很热闹的大忙天再也找不回了,大忙天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人们不急不躁,安静祥合地收割麦子,这是时代的变迁,时代的深刻变化,在只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存在的村庄,三夏大忙也会平稳过渡,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摄影 | 周风

社会越发展,农业越轻松,国家发展城镇化,农村人都进了城,农村渐渐成了一座空城,只有在忙天的时候才有应该回家的返乡农民出现。

2018.6.1

扶风北乡割麦记事

扶风北乡割麦记事

文/郭方正

摄影 | 网络

扶风有北山畔,塬上,塬下之分,每年芒种当儿,当布谷鸟唱起“算黄算割”优美的歌谣,北山畔就开始了割麦农事,至少比塬上,塬下提前一个礼拜的时间开镰,记得小时候学校放忙假,由于时间差异,到致全县南北学校无法统一放假时间,后来就应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还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好法子来。

摄影 | 周风

今年天也不旱,春季温度忽高忽低,北乡三四月遭受一次霜冻,致使农作物和经济果木减产和挂果不理想,今年离芒种还有几天,北山畔人割麦已接近尾声。

摄影 | 周风

靠天吃饭,是北山畔的地质条件决定的,自古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勤奋耕耘,靠着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硬是开拓出了良田沃土的美好家园,北山畔人实诚,他们自给自足,勤劳本分,曾经在扶风信合系统创下了全县存款第一的好名声。

摄影 | 周风

土地是农民的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靠农业养家糊口还是名正言顺,比较靠谱的事情。北山畔的条件差,但人民诚实,耕读传家,对子女学习抓得紧,清晰记得,位于北山畔的黄堆初级中学,南阳初级中学,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是名校,尤其在全县中考中常常名列三甲,数年都是保持这种佳绩,一时传为佳话。北乡娃念书好,北乡走出去的人才多,北乡当官人多,不论中央,省市,还是县乡镇都是叫得响亮的。

摄影 | 周风

且不说古时的刀耕火种,艰辛困苦;解放前极其落后的农业状态,还有解放后的大集体时代农业发展,纯朴的北乡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造着土地,创造着日新月异的成就,那成月数天的忙天收割碾场场景,从儿时的记忆中是怎么也抹不掉的浓墨重彩。

摄影 | 周风

那时生产队的饲养室喂养着几十头的牲口,有电磨坊,有如高山般的大麦草摞子,有城门外的碾场,有堆积如山的麦摞子,有人欢马叫的热闹,有分工明确的活路,有摊场的,有手扶拖拉机手碾场的,有借风力扬场的,还有用脱麦机,用电风扇扬场的,有摞麦摞子的,有少先队员看场的,有小孩子疯玩的,反正那时候,我们就五六岁的小屁孩,在麦朵垛里玩“藏猫猫”,用新麦杆编蚂蚱笼,或者偷拿大些孩子的红缨枪玩,大人不闲,三夏大忙再热火朝天,予我们小孩没有任何瓜葛,只有“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摄影 | 周风

后来土地承包后,家家都有自留地,家家都有场,家家都有碌碡,当时我们约摸八九岁的样子,每到收完油菜子的油料作物,父母用腾出的闲地来光场,先用水把场弄湿,洒些麦草灰,再垫上麦草沫,用架子套在碌碡眼,用绳子拉着光场,嗞呀嗞呀的脆响仿佛就在耳边回响,在忙前,只要雨后就要光场,直到要起镰割麦了,场光滑白净如镜子,只是比镜子要瓷实的多。

摄影 | 周风

父母割麦,我们派不上用场,有时还添乱,有的孩子听话,父母给教怎么割麦,怎么做腰绳,怎么捆麦,怎么在架子车上装麦,和我们一般大,有比较灵光的,手巧的少年提前学会了这些手艺,他们常是大人夸奖的对象。我也羡慕,主动向父母讨学,却因笨手笨脚,总是不得要领,学不会其中的窍道,也就放弃不学了。那时父母的确很辛苦,小孩全然不知,随着年龄增长,忙天放假就开始帮父母干活,尽管做事慢吧,可有的活儿无师自通,有的到而立之年都未学会,像扬场技术我始终没学会,成了一个笑话,到如今已成了记忆中的乡愁,再也不会耿耿于怀忧愁惭愧了。

摄影 | 周风

那时还有一个职业叫“麦客”,大多是从甘肃,从北面陇县,麟游下来的农民,他们成群结队手里拿着蛇皮袋,戴着黑草帽,胳膊夹把镰,蹲在乡镇车站,街道十字的树荫下等主家叫,当价钱谈好,就跟着主人直奔麦地开始割麦,主家晌午管饭,他们都很厉害,一天能割二亩麦子,割的麦茬低干净,有的一天割不完,还要留下来住一晚,直到割完。

网络图

一般叫麦客的家,是家里缺主劳力,有的是自己割些,再叫麦客割些,这样搭配着干,当时人都实在,崇尚劳动是一种光荣和责任,麦客里啥人都有,水平高的,人好的,来年还是准时来。水平不入行的,就换地方了,忙天讨生活都不容易,北乡人都理解他们,吃力流汗都是为了家。他们是受人尊敬的一群人,随着收割机的出现,他们彻底退出了割麦舞台。

网络图

回想起和父母忙天的日子,心中就有好多的感触,那是一种人生大体验,大考验,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不仅能吃苦,能弯下腰,肢体动作协调优美,那一定是行家里手;能知道每一道工序流程,还要有眼亮,有眼色,心中有活路,懂得配合,扔下杈把拿扫帚,要机灵活泼,不要拨一下转一下死心眼。在忙天的场上,人有灵巧笨拙之分,有的娃子活泛聪明,有的呆若木鸡,我就属于后者,不管咋样,你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最棒的。

摄影 | 周风

忙天是农民的竞技场和生活场,只有忙天才有收获的希望,忙天是一个农民最有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一个家庭的荣誉和名声。所以十几年的忙天印象,我都存储在心中,这里有父母的责任和大爱,有我们的复杂心路和成长历程,每当这个时候,是所有农民和他们子女最庄重的时刻,俗语有忙天为大。它代表热闹庄重,成长收获,付出回报,感恩叩谢的多层深意。

摄影 | 周风

当科技的先进成果变为生产力,当收割机响彻在神州大地,科技的实用方便技术,把人类庄严,繁杂的传统农业劳动技术替代,一下子让农民省时省力的多了,这是最伟大的发明。

摄影 | 周风

现如今,三夏大忙农村静悄悄的,麦黄时分,收割机来了,像回娘家轻车熟路,张三,李四,都知晓,三下五除二就忙妥了,简捿利索,只是再也看不到儿时的热烈和乐趣,现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有果农的经济果园用地增多,种麦的地越来越少,忙天来了,多数农家一天就结束战斗,不种果树的两三天割完,一个礼拜晾晒归仓。这种有仪式,很热闹的大忙天再也找不回了,大忙天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人们不急不躁,安静祥合地收割麦子,这是时代的变迁,时代的深刻变化,在只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存在的村庄,三夏大忙也会平稳过渡,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摄影 | 周风

社会越发展,农业越轻松,国家发展城镇化,农村人都进了城,农村渐渐成了一座空城,只有在忙天的时候才有应该回家的返乡农民出现。

2018.6.1

北乡记事:已经成为历史的巢湖方集乡

作者:王祖胜

方集乡已成为历史,历史同样会记住她。从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这五十多年的期间,时代的变迁,方集乡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也饱经了酸甜苦辣,也走过了许多平坦和崎岖的道路。

据史料记载,方集乡在建国前老百姓生活在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苦难日子中度过,那时政府的,不管百姓的疾苦,匪患严重,土匪活动频繁。1930年冬,大钟村方X发勾结肥东县大魏村、分路集魏X青、魏X华等几十个土匪到方老人洼村抢劫时,将方X发、方X春父子俩悬吊房梁,稻草围身活活烧死,1939年,羊山钟村方X钟、方X礼几个人因捉到一名土匪送到柘皋,肥东沙王集土匪大为恼火,放火把羊山钟村烧掉,钟X立的妻子被烧伤,匪患时期,打死、打伤村民和烧毁房屋抢劫不计其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集乡的雏形就慢慢形成,随着国家的发展需要和时间的推移,开始频繁的变迁。先于1949年在塘头王村建立迎水乡人民政府,在大高村建立沿山乡人民政府。1950年8月撤销迎水乡,分别在方老人洼村(现方集村)、周家洼村成立方集、清涧乡人民政府。1954年9月沿山乡并入方集乡;1956年1月路店乡并入清涧乡。1957年2月,方集、清涧两乡并入庙岗乡人民政府,同年10月改为浮山乡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成立浮山人民公社(大公社),1959年4月改为庙岗人民公社。1961年6月,从庙岗乡划出方集、清涧乡的管理范围,成立方集人民公社。1966年5月成立方集革命委员会;1981年12月方集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方集公社管委会,1984年1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方集乡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就是方集村。1992年并入巢湖唯一的乡——庙岗乡。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成立方集乡人民政府,位于巢湖市西北部,东临柘皋镇,西界桴槎山与肥东县毗邻,南北分别与庙岗乡、栏杆集镇接壤,栏(杆)中(庙)县道、合芜高速贯穿境内。当时乡政府下辖方集、九李、清涧、杨旺、山周、涧周、路店、斛塘、分王、戴洼、军高、浮山、九龙、合心、秦垅、沿山等共十六行政村,在未撤乡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方集乡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有四千多农户,人口近1.9万人。方集人的方言大致可分为三种,北乡人的方言与栏杆、赵集近似,西乡人的方言与肥东近似,南乡和中部是地道的方集方言。其实就是在发音时语调差别,以及一些对长辈和晚辈的称呼叫法不一样,三种方言共同点就是语速较快,一般外地人不仔细听,难听懂的。

自古以来,方集人有自强好胜的精神。方集属于丘陵,干旱年头,从柘皋河电灌站提水到方集乡,十几公里的水路,往往要十多天,半途中的水被偷了,到尾家几乎没有什么水了,为了防旱,勤劳的方集人挑塘修坝,在桴槎山下不知修建了多少水库、塘坝,按方集人的说法,每村都要有当家塘来解决旱期农田的灌溉。听老辈们常说,过去往往为了桴槎山的界碑得失,往往群殴群斗到打官司,直至赢了或者有乡绅站出来调解为止;每年正月十五到大山庙上香,方集的百姓必须是烧头香,否则又是一场打斗。当然这是往事,现在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提倡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

人杰地灵的方集乡,坐落在蜿蜒15千米、海拔420米的桴槎山下,山清水秀的桴槎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美景,大山庙、合巢泉(也称清浊双泉)、桃花庵、将军石,还有八仙下棋的棋磐石等名胜古迹,山下有瓦屋方六度寺、山周村的桃花源、方集村的桴槎山庄等,这都是人们闲暇时游玩的好去处。可惜的是有许多古迹在“”时期被毁于一旦。桴槎山的茶叶最有名的是“浮山云雾”(曾获国家博览会金奖)、九龙茶,色、香、味、形俱全,用方集人的话说:用桴槎山的泉水,再泡上一壶桴槎山的茶,喝一杯那是最惬意的时候,什么烦恼都忘了。

桴槎山上的泉水

桴槎山的水养育着许多方集的儿女,他们为共和国的诞生捐躯献身,为共和国的建设付出了巨大贡献。早期的革命家李慰农(1895-1925) 他是“五四运动”爆发后,芜湖的组织者之一,1933年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中央派往山东青岛市领导工人运动,1935年7月26日被捕,29日被大军阀张宗昌部下杀害,为了新中国而壮烈牺牲,时年30岁。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周国民(男,分王行政村人),1942年在定远县战斗中牺牲,时年26岁;方昌国(男,秦龙行政村人,)1946年在山东涟水战役中牺牲,时年24岁;李贵章(男,九李行政村人,1946年11月在分路肖庄战斗中牺牲,时年25岁);钟立功(男,清涧行政村人),1946年11月在分路肖庄战斗中牺牲,时年30岁。据不完全统计,牺牲的先烈分布方集十六个行政村,共计有17人之多,在这里我不一一报上先烈的姓名,而他们大都是英年早逝。

清涧李慰农烈士像

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和战功的有孙华(九龙行政村人,曾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秦楚(秦垅行政村人,曾任解放军四川某部师级干部)、马贝禾(曾任福州东海舰队副军职干部)、马奇兵(方集行政村人,曾任中央党校政治系主任)、方少祥(曾任县级巢湖市人大主任)、葛瑞常(戴洼行政村人,曾任地级巢湖市政协副主席),高宝金(军高行政村人,曾任芜湖机场总工程师),茆家宝(曾任淮北市经委主任)……走出方集乡为了中国的建设的这些前辈们不计其数。改革开放后,则涌现了一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妇联干部王凤莲(女,1955年-1991年),在1991年7月21日下午,乘车前往巢湖市医院接一位结扎的妇女,行至万山时不幸翻车殉职,时年35岁,王凤莲生平关心她人胜于关心自己,助人为乐的品德及光辉业绩先后被《巢湖报》、《安徽青年报》、《党员生活》、《安徽日报》等报刊上全文刊载,巢湖地委追授为“优秀员”,全国妇联、安徽省妇联追授为“三八红旗手”。

全国优秀妇联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方胜英

勤劳的方集人,勇敢的方集人,智慧的方集人,为了新中国,为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一代一代人地传承,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和辛勤的汗水。

方集乡的经济并不发达,改革开放前,仅有的社直单位大多都是巢湖市各局的下属单位:供销社、粮站、医院、食品站、方集小学、方集初中。真正属于乡直管的企业,只有农具厂、油厂。而上述的各单位部门,同样在清涧集设立分点,可能是方便群众,如出一辙设立。为了发展乡镇经济,方集乡大办乡镇企业,先后创办了轮窑厂、石料厂、塑料编织厂、综合商店等企业,为方集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贡献。那时人们在经济交易的场所只有方集、清涧,方集每月逢三、五、八、十;清涧集每月逢二、四、七、九。在这两个小集镇逢集时,才体现到什么叫热闹,茶馆的吆喝声、小贩们的叫卖声,讨价还价的争吵声,收费的叫骂声,拉车赶驴的叫让声,多年不见的亲朋好友的谈笑叙旧声……,这时才知道什么是人声鼎沸。

走出去的,留下来的,勤劳的方集儿女不会忘记曾经养育的方集乡这块土地,历史的长河同样会记载这段往事。

后记:文中的有关年代、地名、人名是本人查阅了相关资料所得,有错误的地方,请有识之士指正,特别一些实名,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我只能用X代替,请理解。我总想通过记录,回忆过去方集乡的一些点滴,供后人知晓方集乡过去岁月的沧桑,铭记曾经的方集儿女为国捐躯、为国流血流汗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最忆是巢州

北乡记事:已经成为历史的巢湖方集乡

作者:王祖胜

方集乡已成为历史,历史同样会记住她。从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这五十多年的期间,时代的变迁,方集乡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也饱经了酸甜苦辣,也走过了许多平坦和崎岖的道路。

据史料记载,方集乡在建国前老百姓生活在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苦难日子中度过,那时政府的,不管百姓的疾苦,匪患严重,土匪活动频繁。1930年冬,大钟村方X发勾结肥东县大魏村、分路集魏X青、魏X华等几十个土匪到方老人洼村抢劫时,将方X发、方X春父子俩悬吊房梁,稻草围身活活烧死,1939年,羊山钟村方X钟、方X礼几个人因捉到一名土匪送到柘皋,肥东沙王集土匪大为恼火,放火把羊山钟村烧掉,钟X立的妻子被烧伤,匪患时期,打死、打伤村民和烧毁房屋抢劫不计其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集乡的雏形就慢慢形成,随着国家的发展需要和时间的推移,开始频繁的变迁。先于1949年在塘头王村建立迎水乡人民政府,在大高村建立沿山乡人民政府。1950年8月撤销迎水乡,分别在方老人洼村(现方集村)、周家洼村成立方集、清涧乡人民政府。1954年9月沿山乡并入方集乡;1956年1月路店乡并入清涧乡。1957年2月,方集、清涧两乡并入庙岗乡人民政府,同年10月改为浮山乡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成立浮山人民公社(大公社),1959年4月改为庙岗人民公社。1961年6月,从庙岗乡划出方集、清涧乡的管理范围,成立方集人民公社。1966年5月成立方集革命委员会;1981年12月方集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方集公社管委会,1984年1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方集乡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就是方集村。1992年并入巢湖唯一的乡——庙岗乡。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成立方集乡人民政府,位于巢湖市西北部,东临柘皋镇,西界桴槎山与肥东县毗邻,南北分别与庙岗乡、栏杆集镇接壤,栏(杆)中(庙)县道、合芜高速贯穿境内。当时乡政府下辖方集、九李、清涧、杨旺、山周、涧周、路店、斛塘、分王、戴洼、军高、浮山、九龙、合心、秦垅、沿山等共十六行政村,在未撤乡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方集乡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有四千多农户,人口近1.9万人。方集人的方言大致可分为三种,北乡人的方言与栏杆、赵集近似,西乡人的方言与肥东近似,南乡和中部是地道的方集方言。其实就是在发音时语调差别,以及一些对长辈和晚辈的称呼叫法不一样,三种方言共同点就是语速较快,一般外地人不仔细听,难听懂的。

自古以来,方集人有自强好胜的精神。方集属于丘陵,干旱年头,从柘皋河电灌站提水到方集乡,十几公里的水路,往往要十多天,半途中的水被偷了,到尾家几乎没有什么水了,为了防旱,勤劳的方集人挑塘修坝,在桴槎山下不知修建了多少水库、塘坝,按方集人的说法,每村都要有当家塘来解决旱期农田的灌溉。听老辈们常说,过去往往为了桴槎山的界碑得失,往往群殴群斗到打官司,直至赢了或者有乡绅站出来调解为止;每年正月十五到大山庙上香,方集的百姓必须是烧头香,否则又是一场打斗。当然这是往事,现在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提倡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

人杰地灵的方集乡,坐落在蜿蜒15千米、海拔420米的桴槎山下,山清水秀的桴槎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美景,大山庙、合巢泉(也称清浊双泉)、桃花庵、将军石,还有八仙下棋的棋磐石等名胜古迹,山下有瓦屋方六度寺、山周村的桃花源、方集村的桴槎山庄等,这都是人们闲暇时游玩的好去处。可惜的是有许多古迹在“”时期被毁于一旦。桴槎山的茶叶最有名的是“浮山云雾”(曾获国家博览会金奖)、九龙茶,色、香、味、形俱全,用方集人的话说:用桴槎山的泉水,再泡上一壶桴槎山的茶,喝一杯那是最惬意的时候,什么烦恼都忘了。

桴槎山上的泉水

桴槎山的水养育着许多方集的儿女,他们为共和国的诞生捐躯献身,为共和国的建设付出了巨大贡献。早期的革命家李慰农(1895-1925) 他是“五四运动”爆发后,芜湖的组织者之一,1933年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中央派往山东青岛市领导工人运动,1935年7月26日被捕,29日被大军阀张宗昌部下杀害,为了新中国而壮烈牺牲,时年30岁。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周国民(男,分王行政村人),1942年在定远县战斗中牺牲,时年26岁;方昌国(男,秦龙行政村人,)1946年在山东涟水战役中牺牲,时年24岁;李贵章(男,九李行政村人,1946年11月在分路肖庄战斗中牺牲,时年25岁);钟立功(男,清涧行政村人),1946年11月在分路肖庄战斗中牺牲,时年30岁。据不完全统计,牺牲的先烈分布方集十六个行政村,共计有17人之多,在这里我不一一报上先烈的姓名,而他们大都是英年早逝。

清涧李慰农烈士像

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和战功的有孙华(九龙行政村人,曾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秦楚(秦垅行政村人,曾任解放军四川某部师级干部)、马贝禾(曾任福州东海舰队副军职干部)、马奇兵(方集行政村人,曾任中央党校政治系主任)、方少祥(曾任县级巢湖市人大主任)、葛瑞常(戴洼行政村人,曾任地级巢湖市政协副主席),高宝金(军高行政村人,曾任芜湖机场总工程师),茆家宝(曾任淮北市经委主任)……走出方集乡为了中国的建设的这些前辈们不计其数。改革开放后,则涌现了一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妇联干部王凤莲(女,1955年-1991年),在1991年7月21日下午,乘车前往巢湖市医院接一位结扎的妇女,行至万山时不幸翻车殉职,时年35岁,王凤莲生平关心她人胜于关心自己,助人为乐的品德及光辉业绩先后被《巢湖报》、《安徽青年报》、《党员生活》、《安徽日报》等报刊上全文刊载,巢湖地委追授为“优秀员”,全国妇联、安徽省妇联追授为“三八红旗手”。

全国优秀妇联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方胜英

勤劳的方集人,勇敢的方集人,智慧的方集人,为了新中国,为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一代一代人地传承,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和辛勤的汗水。

方集乡的经济并不发达,改革开放前,仅有的社直单位大多都是巢湖市各局的下属单位:供销社、粮站、医院、食品站、方集小学、方集初中。真正属于乡直管的企业,只有农具厂、油厂。而上述的各单位部门,同样在清涧集设立分点,可能是方便群众,如出一辙设立。为了发展乡镇经济,方集乡大办乡镇企业,先后创办了轮窑厂、石料厂、塑料编织厂、综合商店等企业,为方集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贡献。那时人们在经济交易的场所只有方集、清涧,方集每月逢三、五、八、十;清涧集每月逢二、四、七、九。在这两个小集镇逢集时,才体现到什么叫热闹,茶馆的吆喝声、小贩们的叫卖声,讨价还价的争吵声,收费的叫骂声,拉车赶驴的叫让声,多年不见的亲朋好友的谈笑叙旧声……,这时才知道什么是人声鼎沸。

走出去的,留下来的,勤劳的方集儿女不会忘记曾经养育的方集乡这块土地,历史的长河同样会记载这段往事。

后记:文中的有关年代、地名、人名是本人查阅了相关资料所得,有错误的地方,请有识之士指正,特别一些实名,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我只能用X代替,请理解。我总想通过记录,回忆过去方集乡的一些点滴,供后人知晓方集乡过去岁月的沧桑,铭记曾经的方集儿女为国捐躯、为国流血流汗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最忆是巢州

北乡记事:已经成为历史的巢湖方集乡

作者:王祖胜

方集乡已成为历史,历史同样会记住她。从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这五十多年的期间,时代的变迁,方集乡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也饱经了酸甜苦辣,也走过了许多平坦和崎岖的道路。

据史料记载,方集乡在建国前老百姓生活在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苦难日子中度过,那时政府的,不管百姓的疾苦,匪患严重,土匪活动频繁。1930年冬,大钟村方X发勾结肥东县大魏村、分路集魏X青、魏X华等几十个土匪到方老人洼村抢劫时,将方X发、方X春父子俩悬吊房梁,稻草围身活活烧死,1939年,羊山钟村方X钟、方X礼几个人因捉到一名土匪送到柘皋,肥东沙王集土匪大为恼火,放火把羊山钟村烧掉,钟X立的妻子被烧伤,匪患时期,打死、打伤村民和烧毁房屋抢劫不计其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集乡的雏形就慢慢形成,随着国家的发展需要和时间的推移,开始频繁的变迁。先于1949年在塘头王村建立迎水乡人民政府,在大高村建立沿山乡人民政府。1950年8月撤销迎水乡,分别在方老人洼村(现方集村)、周家洼村成立方集、清涧乡人民政府。1954年9月沿山乡并入方集乡;1956年1月路店乡并入清涧乡。1957年2月,方集、清涧两乡并入庙岗乡人民政府,同年10月改为浮山乡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成立浮山人民公社(大公社),1959年4月改为庙岗人民公社。1961年6月,从庙岗乡划出方集、清涧乡的管理范围,成立方集人民公社。1966年5月成立方集革命委员会;1981年12月方集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方集公社管委会,1984年1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方集乡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就是方集村。1992年并入巢湖唯一的乡——庙岗乡。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成立方集乡人民政府,位于巢湖市西北部,东临柘皋镇,西界桴槎山与肥东县毗邻,南北分别与庙岗乡、栏杆集镇接壤,栏(杆)中(庙)县道、合芜高速贯穿境内。当时乡政府下辖方集、九李、清涧、杨旺、山周、涧周、路店、斛塘、分王、戴洼、军高、浮山、九龙、合心、秦垅、沿山等共十六行政村,在未撤乡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方集乡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有四千多农户,人口近1.9万人。方集人的方言大致可分为三种,北乡人的方言与栏杆、赵集近似,西乡人的方言与肥东近似,南乡和中部是地道的方集方言。其实就是在发音时语调差别,以及一些对长辈和晚辈的称呼叫法不一样,三种方言共同点就是语速较快,一般外地人不仔细听,难听懂的。

自古以来,方集人有自强好胜的精神。方集属于丘陵,干旱年头,从柘皋河电灌站提水到方集乡,十几公里的水路,往往要十多天,半途中的水被偷了,到尾家几乎没有什么水了,为了防旱,勤劳的方集人挑塘修坝,在桴槎山下不知修建了多少水库、塘坝,按方集人的说法,每村都要有当家塘来解决旱期农田的灌溉。听老辈们常说,过去往往为了桴槎山的界碑得失,往往群殴群斗到打官司,直至赢了或者有乡绅站出来调解为止;每年正月十五到大山庙上香,方集的百姓必须是烧头香,否则又是一场打斗。当然这是往事,现在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提倡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

人杰地灵的方集乡,坐落在蜿蜒15千米、海拔420米的桴槎山下,山清水秀的桴槎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美景,大山庙、合巢泉(也称清浊双泉)、桃花庵、将军石,还有八仙下棋的棋磐石等名胜古迹,山下有瓦屋方六度寺、山周村的桃花源、方集村的桴槎山庄等,这都是人们闲暇时游玩的好去处。可惜的是有许多古迹在“”时期被毁于一旦。桴槎山的茶叶最有名的是“浮山云雾”(曾获国家博览会金奖)、九龙茶,色、香、味、形俱全,用方集人的话说:用桴槎山的泉水,再泡上一壶桴槎山的茶,喝一杯那是最惬意的时候,什么烦恼都忘了。

桴槎山上的泉水

桴槎山的水养育着许多方集的儿女,他们为共和国的诞生捐躯献身,为共和国的建设付出了巨大贡献。早期的革命家李慰农(1895-1925) 他是“五四运动”爆发后,芜湖的组织者之一,1933年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中央派往山东青岛市领导工人运动,1935年7月26日被捕,29日被大军阀张宗昌部下杀害,为了新中国而壮烈牺牲,时年30岁。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周国民(男,分王行政村人),1942年在定远县战斗中牺牲,时年26岁;方昌国(男,秦龙行政村人,)1946年在山东涟水战役中牺牲,时年24岁;李贵章(男,九李行政村人,1946年11月在分路肖庄战斗中牺牲,时年25岁);钟立功(男,清涧行政村人),1946年11月在分路肖庄战斗中牺牲,时年30岁。据不完全统计,牺牲的先烈分布方集十六个行政村,共计有17人之多,在这里我不一一报上先烈的姓名,而他们大都是英年早逝。

清涧李慰农烈士像

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和战功的有孙华(九龙行政村人,曾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秦楚(秦垅行政村人,曾任解放军四川某部师级干部)、马贝禾(曾任福州东海舰队副军职干部)、马奇兵(方集行政村人,曾任中央党校政治系主任)、方少祥(曾任县级巢湖市人大主任)、葛瑞常(戴洼行政村人,曾任地级巢湖市政协副主席),高宝金(军高行政村人,曾任芜湖机场总工程师),茆家宝(曾任淮北市经委主任)……走出方集乡为了中国的建设的这些前辈们不计其数。改革开放后,则涌现了一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妇联干部王凤莲(女,1955年-1991年),在1991年7月21日下午,乘车前往巢湖市医院接一位结扎的妇女,行至万山时不幸翻车殉职,时年35岁,王凤莲生平关心她人胜于关心自己,助人为乐的品德及光辉业绩先后被《巢湖报》、《安徽青年报》、《党员生活》、《安徽日报》等报刊上全文刊载,巢湖地委追授为“优秀员”,全国妇联、安徽省妇联追授为“三八红旗手”。

全国优秀妇联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方胜英

勤劳的方集人,勇敢的方集人,智慧的方集人,为了新中国,为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一代一代人地传承,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和辛勤的汗水。

方集乡的经济并不发达,改革开放前,仅有的社直单位大多都是巢湖市各局的下属单位:供销社、粮站、医院、食品站、方集小学、方集初中。真正属于乡直管的企业,只有农具厂、油厂。而上述的各单位部门,同样在清涧集设立分点,可能是方便群众,如出一辙设立。为了发展乡镇经济,方集乡大办乡镇企业,先后创办了轮窑厂、石料厂、塑料编织厂、综合商店等企业,为方集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贡献。那时人们在经济交易的场所只有方集、清涧,方集每月逢三、五、八、十;清涧集每月逢二、四、七、九。在这两个小集镇逢集时,才体现到什么叫热闹,茶馆的吆喝声、小贩们的叫卖声,讨价还价的争吵声,收费的叫骂声,拉车赶驴的叫让声,多年不见的亲朋好友的谈笑叙旧声……,这时才知道什么是人声鼎沸。

走出去的,留下来的,勤劳的方集儿女不会忘记曾经养育的方集乡这块土地,历史的长河同样会记载这段往事。

后记:文中的有关年代、地名、人名是本人查阅了相关资料所得,有错误的地方,请有识之士指正,特别一些实名,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我只能用X代替,请理解。我总想通过记录,回忆过去方集乡的一些点滴,供后人知晓方集乡过去岁月的沧桑,铭记曾经的方集儿女为国捐躯、为国流血流汗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最忆是巢州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217/1697196272346277.html
上一篇:已注册商标查询(已注册商标查询平台)
下一篇:张天宇(张天宇个人简历)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