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周易》探索:作者及其所记录的周人故事
《周易》探索:作者及其所记录的周人故事
演讲人:廖名春
演讲地点: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演讲时间:二〇二二年七月
《周易》为群经之首,但其创作时代和作者,近代以来,却颇有争议。我以为,从早期文献的记载和《周易》卦爻辞本身或许能找到答案,是为本次讲座的缘起。
廖名春曲阜师大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著有《周易研究史》《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续论》《帛书周易论集》《周易经传十五讲》《〈周易〉真精神——六十四卦卦爻辞新注新释》《孔子真精神——〈论语〉疑难问题解读》《荀子新探》《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中国学术史新证》等书,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史》《汉学研究》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
《周易》作者是谁
《周易·系辞传》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帛书《衷》篇所载“子曰”则作:“《易》之用也,殷之无道、周之盛德也。恐以守位,敬以承事,智以避患。□□□□□□□□文王之危智,史说之数书,孰能辩焉?”这一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周易》之面世,正反映出殷纣的无道,周文的盛德。文王以恐守位,以敬承事,以智避患……这是文王危惧之时的智慧,而史官们喜欢的筮占之书,又怎么能分析明白呢?”帛书《要》篇载孔子对其弟子子贡说:“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仍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智之,自[此,令]之自[出]也。予何安乎事纣乎?”明夷卦《彖传》也有:“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这些先秦文献的记载,一致强调《易》之兴,在“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作《易》“当文王与纣之事”,“文王仁”,“纣仍无道”,文王处危避祸,而“《易》始兴”。这也就是说,《周易》的产生,出于周文王。
游客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参观宝鸡周原遗址出土的铜轮牙马车车饰。新华社发
在此基础上,《史记·太史公自序》总结为:“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其《周本纪》也说:“西伯……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淮南子·要略》则说:“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以孔子为代表的“文王作《易》”说从《周易》卦爻辞本身能否得到支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多有讨论。
唐人孔颖达《周易疏》指出:验爻辞多文王后事。案升卦“王用亨于岐山”,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为王,若爻辞是文王所制,不应云“王用亨于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观兵之后,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又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说者皆云西邻谓文王,东邻为纣。文王之时,纣尚南面,岂容自言己德受福胜殷?又欲抗君之国,遂言东邻西邻而已。
后人对此续有考证,认为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说的是周初武王弟卫康叔之事。(见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如此说来,《周易》卦爻辞的时间下限就到了成王时。
如何解决《周易》卦爻辞有文王身后事与文王作《易》说的内在矛盾?孔颖达《周易疏》提出:《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忧患也。验此诸说,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马融、陆绩等并同此说,今依而用之。所以只言三圣,不数周公者,以父统子业故也。案《礼稽命征》曰:“文王见礼坏乐崩,道孤无主,故设经礼三百,威仪三千。”其“三百”“三千”即周公所制《周官》《仪礼》,明文王本有此意,周公述而成之,故系之文王。然则《易》之爻辞,盖亦是文王本意,故《易纬》但言文王也。
孔颖达的卦辞文王、爻辞周公说能解决“爻辞多文王后事”的问
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牺尊。新华社发
题,但并不能解决卦辞也有文王后事的问题。所以,此说并不能令人信服。但“父统子业”说,与《淮南子·要略》的“周室增以六爻”说却可相通。所谓“周室”,不仅指周文王,应该说也包括周公在内。《论衡·正说》篇有“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说,也是认定《周易》卦爻辞的制作者为周文王、周公。
作者父子不分,或者以父代子,或者以子代父,这是古人的习惯。比如历代都说《史记》是司马迁之作,但我们读《史记·太史公自序》,知道其实它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之作。说是司马迁之作,则是以子统父了。
“父统子业”说将《周易》卦爻辞的作者由周文王扩大到周公,或“周室”,可以解决《周易》卦爻辞有文王后事的矛盾;以文王作为“周室”的代表或文王、周公的代表,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说周公参与了《周易》卦爻辞的制作,从史籍记载来看,很有可能。
《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季文子使太史克对鲁宣公说:“先君周公制周礼。”《国语·鲁语》说:“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论语·为政》载孔子语:“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八佾》篇也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孔子论及周礼,每每与周公相联系。正因如此,所以《述而》篇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所说的损益殷礼,“监于二代”的不是别人,正是周公。《周易》一书载于《周礼·春官》,为太卜所掌。周公制礼作乐,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改编加工,完全有可能。
所以,孔子的“文王作《易》”说,是难以否定的。孔颖达的“父统子业”说以文王为文王周公父子的代表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从《周易》本经和先秦、两汉的文献记载看,周文王囚于羑里时,可能对六十四卦的卦序做了一定的编排,以至形成了今天通行的卦序,这是所谓“演”;文王又将六十四卦系以一定的卦辞和爻辞,这是所谓“增”;文王所系之卦爻辞,后来又经过以周公的改编、加工,最后形成《周易》本经,也就是六十四卦的卦爻辞。
“高宗伐鬼方”记录了什么
文王、周公父子作《易》说,在《周易》卦爻辞里是说得通的。《周易》卦爻辞不但有系统的周人早期故事,更详于文王拘羑里而反商的记载,当是明证。
我们先看既济卦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这里的“高宗”,从西汉淮南王刘安、三国虞翻起,人们就认定指的是“殷王武丁”,几无异议。但殷高宗武丁是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时人,而周人先祖中,与“戎”人斗争最著名者,应该是王季。《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纪年》曰:武乙即位,居殷。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瑴,马八匹。”《后汉书·西羌传》注:“《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也。”“《竹书纪年》曰: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也。”“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也。”“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也。”因此,此“高宗”当为周人之高宗,应该指王季。
这一认识,在未济卦九四爻辞可以得到印证。所谓“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即“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贞吉,悔亡”,是说:震用讨伐鬼方多年,功成受到大国的赏赐,必定吉利,没有什么后悔的。
10月30日,小朋友在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琉璃河遗址馆区观看文物。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琉璃河遗址是周初燕国的封地所在。新华社发
“大国”当为“大邦”,指商,此时周人尚臣服于“大邑商”。“贞”,定也,必也,当为语气副词。“伐鬼方”多年而成功,受到“大邑商”的赏赐,“贞吉”,必定是吉利,必定是“悔亡”。这些都好理解。不好说的则是“震用”。
从“有赏于大国”来看,“伐鬼方三年”的高宗,不可能是殷高宗武丁。武丁为“大邑商”之王,他“伐鬼方三年”而成功,怎能“有赏于大国”?既然“有赏于大国”,就必然是较“大邑商”小的邦国,臣服于商的邦国。这一点,我们从“震用”的释读中可以得到支持。
关于“震用”,歧解颇多。或训“震”为雷,为动;“用”,以也。“震用伐鬼方”,以雷霆之势讨伐鬼方。或以“震”为人名,指周伯或周臣。王玉哲先生则认为此“用”字为“周”字之讹。《说文·口部》“周,密也,从用、口。”甲骨文、金文中的“周”字大都无“口”,即成了“用”字。“震用”即震、周两个小国。“震”当读作“岐”。吕祖谦《音训》:“震字,晁氏曰:《汉名臣奏》作‘袛’。”而《周易·复》卦“无袛悔”陆德明《释文》云:“袛,九家本作㩼。”原因是“袛”与“祇”形近而混,而“祇”与“㩼”音同。因此“震”,本当作“岐”。“震用”,当作“岐周”。
“岐周”之称,文献习见。周人从古公亶父起就居于岐山之下,其称为“岐周”,非常自然。《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此即是以“岐周”称周人。
因此,未济卦九四爻辞的“震用伐鬼方”即“岐周伐鬼方”,也就是周人伐鬼方。此周人为谁呢?从既济卦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来看,当即“高宗”。此“高宗”不可能是殷高宗武丁;如果是殷高宗武丁,未济卦九四爻辞则不能称之为“岐周”。因此,此“高宗”当为周人之高宗无疑。
《史记·周本纪》不见周代庙号。或曰起源于商朝的庙号,周朝并没有延用。也有说周人已有庙号,至于“七庙”分别为谁,则有异议。
《白虎通义》卷十二《宗庙》曰:“周以后稷、文、武为七庙,后稷为始,与文王为太祖,武王为太宗。”但此说并不完全可信。
《国语·周语下》:“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太祖,后稷。”都是以后稷为周之太祖。
《诗·鲁颂·宓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史记·周本纪》说:“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古公卒,季历立”,“公季修古公遗道”,“(文王)追尊古公为太王”。古公避戎徙周,实现了由西戎向华夏的巨大转变,周人尊之为“太王”,疑即太宗。
1936年时徐中舒先生指出“震用伐鬼方”当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周王季历伐鬼戎之事,杨宽先生采纳了此观点。而后方诗铭、王修龄《竹书纪年辑证》说同。既然“伐鬼方”是“周王季历伐鬼戎之事”,则“岐周”之“高宗”为季历,殆无疑义。
这是它书未载的周先祖的一个重要故事。
“帝乙归妹”记载的商周大事
泰卦六五爻辞和归妹卦六五爻辞关于“帝乙归妹”的记载也是周先祖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泰卦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是说:商王帝乙下嫁公主,(人皆)以为福庆。(其实要)善为处理,才能吉祥。
“帝乙”,商王,名乙,商纣王的父亲。“归妹”,嫁女。此指帝乙下嫁公主给周文王。“以”,以为,认为。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以,犹谓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祉”,福,福庆。“元”,善,此指善为处理,与人为善。
“帝乙归妹”之事《诗·大雅·大明》也有记载:“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这是说:文王年轻时,皇天给他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就在那渭水河岸边。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渡桥,婚礼隆重很荣光。上天有命从天而降,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离世,幸好还有武王生。皇天保佑命令他,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
“大邦商”“帝乙归妹”,周人虽然以为福“祉”,但“帝乙”所“归”之“妹”并没有做到“元”,并没有处理好跟周人的关系。何以见得?文王又“缵女维莘”,续娶了莘国的姒姓女子,而且在“长子维行”,长子伯邑考去世后,这位莘国的姒姓女子“笃生武王”,又恰好生下了周武王。于是,情况就变化了。这一点,从下面这条爻辞可以得到印证。
归妹六五爻辞“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这是说:商王帝乙将公主下嫁,但后来公主作为正室的服饰却不如其侧室的优良;月亮已经由盈转缺,吉祥。
这里的“君”,指天子、诸侯之妻,也称君夫人。《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毛传:“君,国小君。”孔颖达疏:“夫人对君称小君,以夫妻一体言之,亦得曰君。”“袂”,衣袖。这里代指衣饰。“娣”,同嫁一夫为侧室之女弟。此指侧室,也就是如夫人。“良”,善,这里指衣饰华美。
“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表面是讲正妻的衣饰不如侧室华美,实质是说“帝乙”所“归”之“妹”作为正妻在文王那里失宠了,而侧室则得势了。这也是《诗·大雅·大明》所谓“缵女维莘”,作为侧室,“笃生武王”,声势高涨所致。
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呢?爻辞借天道以明人事,要大家正确对待。
“几”,读为“既”。帛书《易经》本、陆德明《释文》引荀爽皆作“既”。“既”“几”声同韵近,故可换读。“望”,月相名。《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当太阳从西方落下去月亮正好从东方升上来的时候,地球上看见的月亮呈圆形,这种月相叫“望”。“月几望”,又见于小畜卦上九爻辞、中孚卦爻辞。王辉认为:“当以‘既’为正字,‘几’为误字。‘既望’乃西周金文习见之月相术语,指每月十六日至二十二、三日,周原甲骨所见者还有‘既吉’(H11:54)、‘既魄’(H11:13)、‘既死’(H11:55)等,字均作‘既’而不作‘几’,子夏、京房作‘近’,是取义于‘几’,亦误。”(王辉:《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校读札记》),李学勤先生也在《静方鼎补释》中说:“静方鼎铭‘月既望’,即《周易》经文的‘月几望’。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五云:‘《易·归妹》月几望,荀本几作既’,两字相通。‘月既望’就是‘既望’。”
帛书《昭力》认为,此条爻辞是讲“处(主)女之义”,女主的为人之道。这说明妻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娣”有德胜过“其君”,就像月相有盈有缺一样正常,也应视之为“吉”。《荀子·王制》篇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家庭里妻妾之道也应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爻辞所言文王之家事,其实是商周两国关系变化之反映。周人力量弱小之时,臣服于“大邑商”,“帝乙归妹”自然视之为“祉”。周人力量逐渐强大起来,要与商人争夺天下之时,“帝乙”所“归”之“妹”在周人那里必然地位下降。
“文王拘羑里”所记录的历史细节
文王拘于羑里,是商周关系上的一件大事。随卦上六爻辞、升卦爻辞、坎卦爻辞、坎卦上六爻辞,都是反映这一故事的。
随卦上六爻辞“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据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当作:“系而拘之,纵乃之,王用亨于西山。”是说文王被商纣王拘押幽禁,释放后产生了背离之心,因而在岐山设祭(出师反商)。
“拘”,拘捕、扣押。“系”,捆绑,缚系。“拘系之”,依楚简本当作“系而拘之”。
“乃从”:当依楚简本作“从乃”。“从”,读为“纵”,释放。“维”,意为有二心。
“亨”,读为“享”,享祭。“西山”,当指岐山。阜阳汉简本作“支山”。岐山在镐京之西,故称西山。周族古公亶父曾率众自豳迁于山下周原,筑城作邑。后成为周人伐商的根据地。“王用亨于西山”,指文王在岐山设祭出师。
《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被赦归周,先后“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伐崇侯虎”。“王用亨于西山”,当指这些战事。
升卦爻辞“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也是讲这一故事,并且肯定了文王的这一行为,认为是吉利,没有咎害。为什么?因为周人眼中文王反压迫,是正义之师,得天下之人和,自然“吉”而“无咎”。
坎卦爻辞“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是说:一杯淡酒,两簋粗食,用瓦缶盛物,文王在羑里遭受的待遇如此简陋,但最终还是没有咎害。
“樽”,木制的酒器。“樽酒”,杯酒,形容酒少。“簋”,盛黍稷的食器。“簋贰”,两簋食物,形容食物少。“缶”,瓦器。“用缶”,用瓦缶盛物。
“纳”,收纳、接受、遭受。“约”,简约,此指“樽酒,簋贰,用缶”这种简陋的饮食待遇。“自”,于。“牖”,即牖里,殷狱名。通“羑”。“纳约自牖”,文王在牖享受简陋的待遇,这是文王拘于羑里的委婉说法。
“终无咎”,指文王终于走出坎险,从羑里脱险而出。其事情之始末,《史记·殷本纪》中有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坎卦上六爻辞“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这是说:被绳索捆缚,囚禁在监牢,多年不能解脱,凶险。
“系用徽纆”,系以徽纆,以徽纆系。“徽纆”,绳索。三股曰徽,两股曰纆。
“寘”,安置,安放,引申为囚禁。“丛棘”,九棘、棘木,王之外朝,司寇审理狱讼之处。此指监狱。
“三岁不得”,多年不能解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北宫文子说:“纣囚文王七年。”贾谊《新书》说:“文王桎梏于羑里,七年而后得免。”可见文王当时被拘时间应在“三年”以上。此“三年”当为虚指。
太史公只说“纣囚西伯羑里”,但文王在羑里的待遇如何,关押了多久,太史公并没有详说,坎卦爻辞与上六爻辞不但补充了文王拘于羑里的生活细节,还点明了大致时间,非常珍贵。
这两条爻辞并没点出文王之名,但从细节的描写来看,作为文王本事信而有征。帛书《要》篇孔子说:“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仍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明夷卦《彖传》也说:“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这两条爻辞就是具体的注脚。
小结
《周易》上述八条爻辞,给我们介绍了周先祖王季“伐鬼方”的故事、文王的婚姻、文王拘于羑里的生活以及文王兴兵反商的原因。这里的有些内容是我们熟知的,有些则是我们习焉不察而为史家失载或误读的重要事件。
王季任周方邦君四十年,在帝乙的扶持下伐戎有大功,获封西伯,奠定了周在西土的显赫地位。既济九三与未济九四爻辞载其“伐鬼方”之事,非常具有典型性。
文王前十一年致力于伐戎、和诸侯;被囚七年,以宣誓效忠与行贿获释;获释后“受命”七年,替商王伐叛邦,壮大了周。泰卦六五爻辞、归妹六五爻辞记载他婚姻的变化,反映出商周关系的变质;坎卦爻辞、坎卦上六爻辞描写了文王拘于羑里的生活,将文王的蒙难细节化了,表现出周人对受迫害的记忆刻骨铭心;随卦上六爻辞、升卦爻辞不但记载了文王兴兵反商,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其起兵是因为商纣王欺压太过,文王不得不反。从这种叙述立场来看,显然是周人特别是“周室”的口吻。
武王继承了文王的事业,其继位第四年率先发难灭商。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周易》卦爻辞竟没有反映。这正证明了孔颖达“父统子业”说的合理性。推想“制礼作乐”的周公在修订文王所作《周易》卦爻辞时,虽有一定程度的补充改进,但还没来得及加进武王的故事并对卦爻辞做大幅度的改写。因为毕竟是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室”不能不有所考虑。
说《周易》卦爻辞为文王、周公为代表的“周室”,也就是周人所作,我们从履卦卦辞及六三爻辞中也能得到一定的支持。履卦卦辞说:“履虎尾,不咥人,亨。”其六三爻辞说:“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陆德明《释文》:“咥,啮也。马云:龁。”《说文·齿部》:“龁,啮也。”至今陕西方言称“吃饭”为“咥饭”。从“咥人”说来看,《周易》卦爻辞的作者肯定是周人。这跟孔颖达“父统子业”之说也是相吻合的。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9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周易》的作者、创作年代、核心思想以及写作目的略述
真正读懂一部书,至少要搞清楚几个基本问题:
谁写的?
什么时候写的?
为什么写的?
写的什么内容?
怎么写的?
这些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一部书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文化背景。
遗憾的是,两千多年来,解读《周易》的人无数,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回答过这些问题。
如果有,他们的答案也都是错的。
不信?看标准答案。
、《周易》的作者是谁?《周易》本经的作者,不是传说中的周文王,而是子思。
子思,孔子嫡孙。
子思对文王之德推崇备至,最先提出了文王演周易的说法。
子思把文王称为《周易》的作者,和战国时期动辄托名周公、黄帝和尧舜等古圣先王的风气有关。
子思不仅创作了《周易》本经,《大象》、《文言》、《彖》等一部分重要的易传也是出自子思本人或者其门人弟子。
记载了孔子言行的《论语》,同样也是子思所作。孔子读《周易》的说法,源头就是子思。
《周易》是什么时候写成的?子思一生,长寿高产,著述等身。
子思写《周易》的时间,约在西元前435年到前410年之间,战国前期。
子思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鲁穆公(前410―前377年在位)死时仍然在世,至少活了一百多岁。
孔子晚年,子思在侧。
孔子曾在宋国得到易书《坤乾》,在鲁国得见据说周公所作的《易象》,晚年对易学发生兴趣,并从此时开始研究“性与天道”的问题。
孔子(前551—前479年)死后两年,子思十七岁(前467年)作《中庸》,记录孔子的性命之学。此时《中庸》里面已经有了《周易》的写作大纲。
郭店楚简中的《性自命出》,同样也是子思整理的孔子晚年性命之学。
孔子死后,子思师从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死后,子思作《论语》,整理孔子及曾子等人言行。
子思所作的《缁衣》,写作时间应该与《论语》时间相近,同样也记录了孔子的言论。《论语》和战国楚简《缁衣》里面还没有孔子读《周易》的记录,今本中已经出现,可知《周易》的写作时间应该晚于《论语》和《缁衣》。
子思写的《五行》,后来被孟子所推崇,被荀子所批评。《五行》中的仁礼义智四德,就是《周易》开篇的“元亨利贞”四德,可知《周易》与《五行》年代相仿。
元前410年即位的鲁穆公曾经见子思,并当面怀疑子思著作中那些孔子的言论是子思自己说的。
这个时候子思已经73岁,《周易》应该已经完成。
子思为何写《周易》?子思写《周易》,是为了弘扬孔子晚年的性命之学。
《孔丛子》里面记载了晚年孔子与子思的一段对话:
夫子闲居,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曰:“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对曰:“伋于进膳,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无忧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
可见子思是从小就立志要继承和弘扬孔子之道。
《论语》、《中庸》和《周易》等作品,都是出于同样的写作目的。
而且,《周易》一书,重点是要宣扬孔子的“性与天道”。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性与天道的学说,是孔子晚年才成熟,所以连子贡等孔子高足都不曾听过,倒是子思从小陪着孔子,十七岁时写的《中庸》一开篇就是夫子从未和子贡提过的天道和性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子思《中庸》
易传《说卦》也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也。
帛书易传《系辞》更是明确地说:
八卦以象告也,教顺以《论语》。
明确指出《论语》和《周易》的写作目的一样,都是要宣扬孔子的性命之教。
《周易》写的什么内容?《周易》近五千言,总结起来只需一个字:“孚”。
“孚”之德,始于文王。
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大雅》
文王临终,就以“孚”为训,作《孚训》。
历代周王,也都以孚为性命之学的最高德行。
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所以子思在《周易》里也说:
有孚惠我德。—《益》
子思称文王作《周易》,实际上是把《周易》的核心思想“孚”归功于文王。
孚者,诚也。
诚,就是子思在《中庸》里反复强调的天人之道,性命之理。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子思
由于子思写《中庸》的时候只有十七岁,离孔子去世只有两年,我们只能认为,《中庸》里“诚”的理论必然是来自于孔子晚年所言的“性与天道”。
子思写《周易》,只不过是把《中庸》里的“诚”换成了文王的“孚”。
《周易》是怎么写成的?那么,子思写《周易》,是如何下笔?
一句话:“观象系辞”。
观易卦之象,写性命之理。
易卦诞生于遥远的上古时代,与天象和历数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浓厚的象数思想。
但是在子思之前的几千年里,这些卦的象数都主要被用于占筮吉凶。
直到子思死后两千多年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都还在用易卦来占断吉凶。
子思却从易卦这个历史悠久的象数体系中看到了更美好的可能。
就是用易卦的象数来阐述孔子的“性与天道”。
天道,天行也。子思在《周易》的开篇第一卦,就是取象于“天行”。
《建》,就是这个卦的卦名。
北斗的斗建,居于天心正中,正是天行的象征。
斗建居中运转,周而复始,指引着东宫青龙飞天潜渊。
就仿佛心中的诚孚之德,指引着君子修习成为大人的性命之道。
如此形象,如此精彩,如此深刻。
《周易》是如此伟大而经典的著作。
老子到底活了多少岁?有说160、有说101,胡适给出了答案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更是被唐朝帝王追认为了李姓始祖。
老子在离开函谷关之前,写了一部《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都知道,《道德经》与《易经》、《论语》并列为影响中国人的三大思想名著,可见,《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道德经》分为两卷,共81章,前37章是上篇道经,后48章是下篇道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约5000字。
《道德经》是后来的书名,起先叫《老子》,此书成书年代一直有所争议,至今也不知其具体年代。然而,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中《老子》的年代来看,该书的成书年代至少应该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见丁四新书《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因为,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进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自然不可违逆的命令,所以,万物的准则皆是“道”。而且,“道”是由老子提出的独一无二的思想智慧,对于这个虚无缥缈的字,很多人都进行过各种解说,但是,这个字却很有魔力,几乎包括了世间万物。
所以,时至今日,谁也不敢说真正进入了老子的道。或许,道只是属于老子一个人的道,因为,老子的思想孕育了道。没有了这个根基,道就如水,往里面随便加点东西,就变成了另一个道,但是,谁也看不见道的本来面目。
此外,《老子》一书中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外,这其中,还包含了许多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例如:
我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反者道之动”,并且,可以从反面转化。另外,书中还有很多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民饥饿,是因为上缴的粮食税太多;人民轻视死亡,是因为朝廷爱护百姓;人民并不害怕死亡,奈何朝廷用死亡威慑百姓……书中的种种理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老子活了多久呢?这可能是一个历史不解之谜。
根据《史记》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是160岁,而胡适则认为:老子至多活了90多岁。
此外,大众接受最广泛的说法是101岁。101岁,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长寿。老子死后,他的邻居们都自发来悼念他,为他打理丧事,老人哭得像失去母亲的孩子,年轻人哭得像父母亲人去世。百姓想到老子为人民所做的一切,想到他的美德和善行,都悲恸不已。
之后,老子的好朋友秦佚前来吊唁,当他来到老子的灵堂前之时,没有跪下或鞠躬,只拱手打了招呼,哭喊了三次。当他想走时,邻居拦住他问:“你不是老子的好朋友吗?”秦佚回答说:“我自然是老子的好友。”邻人道:“作为老子的好朋友,你怎么这么客气,怎么那么薄情少礼呢?”秦佚说:“为什么不能呢?”当邻居听到这些话时,非常生气,他转过头,大声说:“这是什么原因?”
秦怡笑着说:
“我的朋友有话,生亦不喜,死亦不悲。你知不知道,老子的生是由虚无到存在的聚气而成,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今天,老子的死也符合自然规律,又有什么可难过的?生而快乐的人,认为不快乐也是快乐;死而悲伤的人,认为不悲伤也是悲伤。他们活着的时候很珍惜生命,将死的时候又非常怕死。他们都是被自己的意志支配来求生死,他们都愿意凭借自己的感情去干预自然法则。如果,世间和平秩序良好,那么,悲伤和欢乐就无法进入;如果,你想成为老子的好友,就应该听从老子的劝告,遵从他的道。既然我是老子的朋友,我自然可以理顺自己的感情,所以,我不难过。”
邻居们听了,似乎有些理解,又问:“你不伤心,为什么哭三次?”秦佚笑着说:“我哭了三次,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和老子分手。
第一,当他出生时,是符合自然的;
第二,他死的时候,是按照自然原则的;
第三,他始终按照自然不作为的方式和原则,一举一动皆顺应道法,合乎自然,我有什么好难过的?”
邻居们都说秦佚是老子真正的朋友,于是,便推举他做主祭。将老子的尸骨埋入黄土之时,秦佚歌唱着悼词,他说:“老子是真正的圣人,顺应天道,神游世界,将会流芳千古。”
纵观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哲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思想核心还是朴素的辩证法。而且,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此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
可见,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史记志疑》】
伏羲蓍台画卦演《周易》
刘太平/文
凡中国人大都知道,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他一画开天,创立了先天八卦,八卦定乾坤,自此开启了六千年的中华文明。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极深的古代经典著作。由于该书内涵的深奥、涵盖面泛广,加之文言不易理解,很少人对它有真正的了解,所以历代学者都争相对《易经》进行研究和探讨。《易经》是一部什么书,究竟该如何评价和定性它,至今仍为众说纷纭,甚至于占卜算命、封建迷信,还是不少国人对《易经》的第一认知,包括本人在内。2021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首届国学文化暨伏羲文化研讨会,听了专家学者们的讲解,犹如拨云见日,受益匪浅,对伏羲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下面就自己对伏羲文化的理解,和对《易经》的肤浅认识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斧正。
一、伏羲画卦在塔桥伏羲出生于远古时期的甘肃天水,卒葬于河南周口的淮阳,这是众人皆知的;而伏羲氏做事业、创八卦的辉煌时期,却是在上蔡县塔桥乡的白圭庙,可能就鲜为人知了。
据《上蔡县志》记载:“伏羲因蓍草生蔡地,画卦于此,遂名其地为蔡。”就是说蔡地之名,源于白圭庙的蓍草。
明代河南巡抚阎兴邦在《蓍台碑记》中记载:“上蔡县东三十里,一台屹然临于蔡河,曰蓍台。蓍草生焉,盖伏羲氏画卦地也。”
清上蔡知县杨廷望在《重修伏羲庙碑》云:“蔡出白龟,地生蓍草,伏羲氏作,取之筮之,以画八卦之变,故名曰蓍台。”
……
诸多历史资料对伏羲蔡地画八卦作了详实的记载。
伏羲画卦的具置,就在今上蔡县城往东,大约三十里的塔桥乡白圭庙村北的高台上。这里有一座重檐高翘、简瓦盖顶、古雕秀丽的八角凉亭,掩映在几株古柏之中,这就是历史资料记载的伏羲画卦亭。伏羲在这里观天象,勘地理,画八卦,开启了中华文明。伏羲氏对中华民族的主要历史贡献是:1.造书契,以代结绳记事;2.设姓氏,制嫁娶,开启男婚女嫁之礼仪;3.结网罡教佃渔,创制劳动工具;4.制历法,定节气,开启农耕新制;5.制琴瑟,作乐曲,愉悦人之身心。因此可见,古蔡地塔桥乡的白圭庙,应该是一块藏龙卧虎、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在当今的白圭庙,除了伏羲当年的画卦亭历经沧桑,巍然屹立外,伏羲画八卦的工具——蓍草,它地不长,独生该地;伏羲当年画八卦的神物——白龟,其他地方不见,唯一发现于上蔡白圭庙。据传,晚年伏羲由上蔡去淮阳,把蓍草和白龟一并带到了淮阳,蓍草虽精心培养却数日枯萎,不能成活 ;白龟也隔日不见,四处寻见不得,后派人来上蔡查看,见白龟仍在塔桥白圭庙的龟池里浮游,众人无不惊愕。后蓍草也被移回了白圭庙。可见人祖伏羲与蔡地白圭庙的历史渊緣。
据东汉文学家蔡邕题《画卦碑》记载:此庙于东汉建武年间修建,名“伏羲氏”,占地千亩。这里曾殿堂林立,亭阁成片,人头攒动,香火不断。后明太祖朱元璋除对寺院进行整建外,又御旨二十五顷不纳皇粮,为供庙用。并改“伏羲寺”为“白圭庙”,一直沿用至今。该庙明末毁于战乱,清初上蔡县令杨廷望多方求援,历时五年,成功重修了“白圭庙”。
在当今的白圭庙伏羲画卦亭的东侧,还保存有元、明时期宽砖绿瓦建造的庙堂、三皇殿、蓍草园;在蓍草园的中间位置,新近又耸立起了一尊汉白玉伏羲像,栩栩如生。在伏羲像前的蓍草园里,还现身了一个灵性十足的白龟,也是汉白玉石材雕刻。院内还可见历代圣贤们的铭文碑刻等物件,这都是人祖伏羲当年在此画卦时的珍贵历史遗存。据人介绍,新塑的这尊伏羲雕像和白龟石雕,是在李四强先生的协调下,由蔡氏宗亲会今年新捐赠的。
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日,阴历三月十六日这一天,我国甘肃省的天水市,河南省的巩义市,淮阳县等地,包括台湾的台北市,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使人们不但了解人祖伏羲,又强化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感,还起到了宣传本地形象,振兴地域经济的作用。塔桥白圭庙的昔日盛况虽不复存在,但每年三月十六日为期10天的庙会还在世代传承着,以示当地百姓们对人祖伏羲的敬奉和怀念!
为了纪念伏羲,不少地方还不惜代价,投入雄厚的财力,对伏羲的旧址进行筹划和建设。如周口市的淮阳县,以前淮阳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县,该县利用伏羲太昊陵墓这一历史资源大做文章,把文化旅游事业做的风声水起,平常去淮阳朝拜伏羲陵的人群川流不息。每年阴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期一个月的太昊陵庙会,更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如今的淮阳已成了全国各地朝拜伏羲的一处圣地。是伏羲文化提升了淮阳的知名度 ,使该地经济腾飞,富水长流;伏羲太昊陵,不但成了致富淮阳的摇钱树,也是淮阳走向全国及世界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这就是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
伏羲的出生地甘肃天水,每年的纪念活动搞得也是轰轰烈烈,轰动全国,全球的华人都前往天水寻根祭祖,并越来越令世人注目。
上蔡,素有“千年古县”之称,也是伏羲一生建功立业、创八卦最辉煌的地方。上蔡不但历史悠久,人文辈出,而且珍贵的历史遗存众多,别的不说,只伏羲文化遗址一项,若能得到规划和开发的话,足以给上蔡人民赢来诸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财富。
伏羲除葬于淮阳历代都有记载无可非议外,至于他一生的画卦之处,就众说纷纭争辩不休了。尽管伏羲画卦塔桥白圭庙有历史资料记载,但若打开“百度”搜索,看到的多是陕西、河北、甘肃、山东、安徽、湖北、还有河南的淮阳、洛阳、巩义等地的伏羲画卦处;而上蔡的白圭庙伏羲遗址,却很少能看到了,连伏羲用来画卦的工具-----蓍草和白龟,更没人提及。这未免令人不解和深思!
二、《易经》的地位和价值但凡一提到《易经》,人们自然就会与相面、算卦、看风水联系在一起,认为《易经》就是一本骗人钱财、宣扬封建迷信的巫书,这真是最可悲和令人遗憾的事情。
由于《易经》内容的深奥,涵盖面极广,文字不好理解难以读懂,加上人们对它缺乏研究和理解 ,以至于该书的真实内涵被误解和扭曲了数千年。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被世人说成了只能观像、占卦、看风水的巫书,被冠上了歪门邪道,封建迷信的帽子。正如我国著名人口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说:“这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冤案”。
为了真正了解《易经》,我们先看看《易经》是怎样诞生的。
伏羲画八卦于蔡地。伏羲氏自幼极具灵性,聪慧过人,对宇宙万物善于观察和思考。他长期仰观天象,发现天上的主要物象是太阳和月亮。于是他总结了一个规律:凡是属阳性的东西都具有阳刚、方直、不易变化的特征,于是他设定太阳为阳;凡属阴性的东西,都具有柔弱温顺易变化的特征,就设定月亮为阴。他又俯观大地,地上的主要物像是山和水,根据其阴阳特征就设定山为阳,水为阴。他再观察天地间生存的主要是人,即男人和女人;男人为阳,女人为阴。于是他综合天、地、人及世间万物的个体特征和生存规律,用一条长横线“__”符号代表“阳”,用两条短线“--”符号代表“阴”,有人 把此阴阳符号分别比喻为男人和女人的,颇有形意情趣。伏羲用“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老阴、少阴、老阳、少阳),“四象生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征象变化,以符号图像的形式,画出了“先天八卦图”,把世间万物及其复杂巧妙的变化规律涵括其中。自此诞生了《易经》,开启了华夏及人类文明。
伏羲发现的这个阴阳学说,被后人传承运用了数千年,直至今日,不但中国人仍然在拜用,连西方的科学家也在用。电脑、网络、计算机里所使用的“二进制”法则,就是西方科学家莱布尼茨根据《易经》的“—”“--”理念推演创作出来的。西方科学界对六千多年前中国老祖宗创立出的《易经》惊叹不已,佩服的五体投地!
伏羲是运用天地转动,阴阳消长,变化无穷的世间规律创立的《易经》;后来,周文王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根据阴阳两爻的变化运动规律,又续组了六十四卦,自然界诸多事物的变化规律即可由此推测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后天八卦,或称《周易》。《易经》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个人的劳动结晶,并非一蹴而就,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的,其间也不乏有其他历史高人的贡献。八卦看是占卜,但确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世间万物的所有领域,绝非单纯的卜卦、看风水。风水学也是当今社会的一门科学,历史和现实都在用,并不是什么封建迷信,只是我们对它缺乏了解、学习和理解罢了。
长期以来对《易经》的看法,国人都是众说纷纭,褒少贬多,包括不少资深的文化人在内。还有的说它是哲学书,有的说是历史书,也有管理书 、科学书、养生书、哲学书等之说,但最多的说法还是占卜书,即封建迷信的书。事实果真是如此吗,究竟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易经》,不妨听听国内外名人大咖们的看法: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中国的三大文化巨匠之一。鲁迅说:“不读易经,就读不懂中国文化在中国社会生存的道理。”
郭沫若说:“易经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
伟人说:“《易经》八卦,唯物辩证,博大精深,神秘莫测,提纲挈领,生动形象,值得深入研究,不研究不深入,永远神秘。弄懂一点指导工作,大有用处,大有收益。”
儒学创始人孔子说:“加吾数年,五十以学易,无大过也。” 意识就是说,自他五十岁以后学了《易经》再没犯过大的错误。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
唐代名人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大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成大医。”
……
看了中国名人对《易经》的评价,再听听外国名人对易经的看法。
黑格尔是马克思的老师,他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易经》。”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是这样评价中国《易经》的,他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易经》,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瑞士著名学者荣格说:“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6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并与最新的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盛赞《周易》为“万象概念宝库”。即很多的科学概念都可以从《易经》中产生。
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是这样评价《易经》的,他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周易》是预测科学,是决策科学。”可见外国科学家比中国人更加了解《易经》,且评价更高!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把《易经》认定为:“科学的经典。”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巨匠,他亲自讲解《易经》,并撰写了《易经与中华文化》一书,全世界发行。
连我国的互联网大亨马云也说:“比益于比别人读的早,职场人都该去《易经》里拜拜师。”
儒家和道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到了深远而巨大的作用。虽然儒道两家学说是不同的思想体系,但究其来源,二者本是同根,这个根就是《易经》。
战国时期,孔子弟子们编列出了“六经”:《诗》《书》《礼》《乐》《易经》《春秋》,《易经》被列为“六经”之首;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三玄”即:《易经》《老子》《庄子》。《易经》又被道家立为“三玄”之一;
唐代修撰《五经正义》,《易经》为首经;
宋代注解十三经,《易经》为第一经;
元、明、清三代,《四书》《五经》为官方钦定教材,《易经》居《五经》之首;
清朝乾隆编《四库全书》,同样《易经》又被定为首经。
除了儒、道之外,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及其后学源流、包括后来进入中国的佛教在内,鲜有不从《易经》中寻求自身形象和答案的。正因为如此,《易经》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汇或总纲,素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称。这就是历史对《易经》的定位和评价。
外国专家公认电脑、网络所应用的“二进制”的排列组合原理,就是受伏羲八卦图的启发而来。“先天八卦”的阴阳鱼图案,就是现代科学理论认可的“对立互补”学说。《易经》文化对东亚多国的影响也是深远和广泛的。如果不了解伏羲的“先天八卦图”的话,不妨看看韩国的国旗:旗中间的圆形图案,就是伏羲的阴阳太极图,图案四个角分别是八卦中的乾、坎、坤、离四个卦像,即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又涵括天、地、水、火等世间万物。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祖伏羲的超人智慧。
历史至今,世界共保留有“四大元典”名著,《易经》是其中之一。其他三部分别是《圣经》、《吠陀经》和《伊斯兰经》。《圣经》代表犹太和教文化,多位美国总统都是手托《圣经》进行就职演说的; 《吠陀经》代表的是印度教文化;《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包括《易经》在内的这四部经典巨著,汇总涵盖了有史以来的整个世界文化。
《易经》不光在中国文化史上起到了巨大的启发和引领作用,它还正在当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哲学等各个科学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和鲜为人知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易经》是封建迷信的低俗认知,确定不会持续太久;它文化源头、百科全书的作用价值,会不断得到展示和肯定!
作者补记关于“伏羲蓍台画卦演《周易》”之说:
该文本意不是说伏羲在河南上蔡用蓍草和白龟画八卦,直接创立了《周易》,而是说《周易》是在先天八卦、《易经》的基础上演化、演进、演绎出来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严格来讲,伏羲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他在上蔡白龟庙创的是先天八卦,是易经的原典文化。之后有尧舜的连山易,夏朝的归藏易,经商朝到周朝,文王又精细化发展,才叫《周易》,后来孔子又著《十翼》等不少著作作补充,出于对人祖伏羲的敬重,还是称《易经》。狭义上讲伏羲创立的只是先天八卦,《易经》也是后来才成书的,现在大多数人最习惯的说法是《易经》,简称《易》又称《周易》。实际它是上古、中古、下古漫长过程的历史知识积淀。希望不要认为《周易》是伏羲直接写出来的,严格定义《易经》也非伏羲所写,他只创立了先天八卦,因为那时还没有著书的文字,不过八卦的确是《周易》的元典。
国学易经7|浅谈孔子与周易
国学易经7|浅谈孔子与周易作者 崔洪国
如果把周易仅仅看成是周朝的易经,即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的易经,那么孔子与其弟子就是伟大的整理者和阐释者;如果把周易看成是周文王、周公父子开创,由孔子作传,即后世人们看到的这样一部完整的易经,那么孔子与其弟子就是杰出的集大成者。 《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老夫子说,假使我五十岁时能看到周易,我就不会做出什么太出格的错事。这话一则说明孔子太过谦虚,要求自己太严格。他是人人景仰的万世师表,一生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踔厉奋发。二则说明孔子对周易评价之高,读不读周易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对周易,孔子真是相见恨晚。 长沙马王堆帛书:“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孔子在家时就把周易放在座席之上,出门就把周易装在口袋里背上。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孔子在《系辞上传》中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连用了两个“观”与“玩”,就是观赏与玩味,可见孔子喜爱之深。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孔子把记载周易的竹简翻来翻去,以致串连竹简的熟牛皮都断了三回。“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学界通说的观点是孔子和弟子为周易作传《十翼》,即《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也有观点认为是他把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凡《十翼》中涉及的“上”“下”,即针对的是上经和下经。《彖传》,就是统论某一卦之义的言辞。《象传》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分别对的是卦与爻,是说卦与爻所体现的形象和意义。《系辞》则是从哲理高度解释卦与爻,把周易上升到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的高度。孔子与弟子论述周易的许多重要创见,体现在系辞中。《文言传》则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及各爻深奥道理的的部分。《说卦》解释各卦的卦名及象征。《序卦传》则说各卦排序的道理。《杂卦传》是把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卦放在一起比较、解释。 孔子及其弟子对周易的贡献,最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他和弟子所做的周易传即《十翼》是人们解开周易的金钥匙。吉林大学著名教授金景芳老师说:“没有《易传》的话,我们今天便不可能看懂《易经》。 二是孔子和弟子把周易各卦、各爻所预示的吉、凶、悔、吝、厉、咎,用卦的构成以及爻的时、位、比、应、承、乘等完美地做解释。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文化奇观:占卜的结果与人生的哲理相统一、相印证。他把周易升华了,借助周易讲了许多做人、做事和从政的深刻哲理,以及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样的名言警句很有儒家经典味道,在易传中随处可见。可以周易成为群经之首、儒家经典,孔子功不可没。 三是孔子撰写或整理的易传文辞的精美,使晦涩的周易呈现出典雅、明丽、畅达的色彩,对周易的流传起了巨大作用。这与《论语》质朴的文风是大不相同的。易传的许多词句、段落读来令人齿颊生香。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大象传》。以《系辞上传》第一章为例,简直是能够吟唱的诗歌:“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孔子痴迷周易,但不拘泥周易。因为他从周易中更多看到的不是吉凶的结果,而是其中的原由,是其中蕴含的大道理,这一点确实很值得我们敬仰。所有关于卦爻辞的解释都如众泉汇流,归结到哲学思辨的高度,是周易到如今都为无数人废寝忘食的真正原因。从这一点上看,孔子对周易传承的贡献也是居功至伟。他解易也常常别出心裁。史书《论衡》记载:鲁将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贡占之以为凶,何则?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谓之凶。孔子占之以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谓之吉。”果克之。孔子把“鼎折足”的凶卦“妙解”成吉卦,居然应验了。他看到的一定不是表面现象,而是鲁、越两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劣。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散文评论委员会委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与海阳最美的邂逅—崔洪国散文精品集》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在报刊、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书评400余篇。散文《济南的桥》获“第二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三等奖。壹点号 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