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棒人头鼓、七珍八宝定风珠,细数故宫中奇特的藏传佛教法器
清代皇家崇奉藏传佛教,乾隆以来西藏大量的佛像及法器进贡宫廷,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珍藏着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它们原存于清宫多处藏传佛堂。尤其是藏传佛教的法器与供器,器类繁多,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石雕、海贝壳以及布、丝织、锦缎等面料制品。其质材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
这些法器大体可以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魔、劝导六大类。袈裟、帽冠、项珠、哈达等属于礼敬类;钟、鼓、铙、钹、磬、海螺、大号等属于称赞类;塔、坛城、五供、七珍、八宝、八供养、八陵供等属于供养类;念珠、木鱼、锡杖、净瓶、嘎巴拉碗等属于持验类;护身佛、秘密符印、金刚铃杵、法剑、钺刀等属于护魔类;玛尼轮、转经筒和刻有或写有六字真言的幢、石等属于劝导类。每件法器都有其不同的宗教含义,有的法器兼有数种用途。
年前故宫的“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举办的以历代班禅及宫廷佛教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展览,我一直在想该如何为各位读者呈现这次盛展,于是有了今天的这篇,只说藏传佛教的法器与供器。美图、细节图,多多的,希望大家看的过瘾。
喀章嘎喀章嘎又称金刚杖、天杖,为密教象征意义最复杂的法器之一,主要象征终极菩提心是大乐和空性的结合。相传它是从密教法器中的独股杵演变而成,但一般的喀章嘎个体比独股杵大数倍。在密教中,喀章嘎象征修行佛法犹如金刚杖之坚固,具有不拔之信念,且能驱魔胜邪。
喀章嘎以铁錽金工艺制作,顶部竖立三佛首,称作干、萎、湿,代表佛之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佛首下铸饰十字金刚杵和宝瓶,宝瓶下为喀章嘎大杖,大杖呈六面柱形,上粗下细,上錾刻回纹图案。大杖底尖饰莲花纹杵头,上系黑色丝线。
铁錽(jiǎn)金喀章嘎,清乾隆时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原藏于紫禁城梵华楼供箱
这件喀章嘎顶部自上向下饰有金刚杵、骷髅头、萎人头、鲜人头、宝瓶、十字金刚杵、法铃,底部饰莲花尖头。杖杆八面,象征佛陀的“八正道”。骷髅头、萎人头、鲜人头三颗佛首,称作干、萎、湿,代表佛之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身,即法身、应身、化身。
鋄(jiǎn)金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铁器表面装饰技法之一,是将丝线或箔片形制的金、银等贵金属利用锤子等工具,按照纹样的要求嵌着在铁器表面,形成与铁质基底强烈色差的装饰效果。由于“錽”(jiǎn)字很难读,很多人都用“错金”来代替,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这种技艺自元代以来被大量的使用在法器、兵器、配饰、生活器物等之上,其当时使用之人级别之高,甚至以此彰显自己的地位。
法叉法叉,又称法戟、三叉戟,佛教护法神最常用的兵器。三股叉有三叉头,代表佛、法、僧三身及空行或身、语、意的结合。三叉下附骷髅,代表无常。
铁法叉,清乾隆时期,铁、象牙、紫檀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原藏于紫禁城梵华楼供箱
此三叉戟较长,一端为铁质三叉头,叉头端下方饰象牙雕成的骷髅头,怒目呲牙,庄严而富有威力。另一端为半截金刚杵,叉头和杵头以中间粗两头略细的紫檀木柄连接。
方法勺方法勺,又称“护摩勺”。方法勺是藏传密教烧护魔仪式时用以浇油之器具。护魔,意为焚烧、火祭。藏传密教把护摩之火视为如来一切智光之表征,修增益法时,即用方法勺向炉中焚烧之果木浇油,以助火势。
有大小二种,大勺又称注勺,用于将供物注入炉中;小勺又作泻勺、祭勺,用于将苏油等供物泻入大勺,或直接泻入炉中。依《瑜伽护摩轨》所说,大勺为柘榴果形,以柘榴果含容多实,表金刚萨堙万德具备;勺内所刻三股杵,为金刚萨埵之三摩耶形,即表示心、佛、众生平等之净菩提心。小勺为圆形,象征圆满之佛德。勺内刻八叶开敷之莲花形表胎藏大日,或刻金刚杵(即五股杵)表金刚大日。
方法勺,清乾隆时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
方法勺为铜镀金质,勺内分三层逐渐低落,外方内圆,状如坛城。长柄空心,分两节,可插接成一体,上饰莲瓣纹。
方法勺为铜镀金质,勺内分三层逐渐低落,外方内圆,状如坛城。长柄空心,分两节,可插接成一体,上饰莲瓣纹。
骷髅棒骷髅棒最早是由骷髅做成,金刚杵头暗示其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是众多藏传佛教忿怒尊的持物,象征着业力的死亡及万法皆空可以恫吓降伏三界中一切邪魔。
骷髅棒,清乾隆时期,铜镀金、象牙、紫檀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原藏于紫禁城梵华楼供箱
此棒两端各装有金刚杵杵头、二杵头由上粗下细的紫檀木柄连接。骷髅头造型和上面法叉上的骷髅头如出一辙。
法螺根据佛教经典记述,释加牟尼说法时声音洪亮,如大海螺的南音响彻四方,故在佛教中称之为“法螺”。僧人举行佛事活动中吹奏法螺表示比喻佛说法声能远闻,可被众生聆听,且可消除众生内心恐惧,故法螺成为佛教中常用法器和供器。
佛教法器中的海螺有左旋、右旋之分。除左、右旋螺同样具有的“传扬佛法、使闻声者驱逐恶魔、灭诸罪障”等含义外,右旋螺还被视为“福吉祥瑞”的定风珠,据说渡江海者将其供于船头,能使江海风平浪静,护佑渡江海者平安。据传,海螺只有经过生死五轮回之后,才可能变成右旋螺,可见右旋螺少而珍贵。
乾隆皇帝特为右旋螺御题诗句:白螺右旋为至宝,梵音普具三乘法。如是梵音如是闻,群生悉被福无量。
金錾花嵌宝石银里右旋白螺,清乾隆五十年,西藏,故宫博物院藏
此右旋白螺为乾隆五十年七世班禅进献。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禅在北京西黄寺圆寂后,扎什伦布寺于次年访得候选灵童四人。经过索本堪布扎萨克喇嘛及八世鉴别,确认于后藏吉雄地方的孩子为六世班禅转世灵童,遂向乾隆帝上表奏明。十二月二十日,乾隆帝颁示敕谕以表示承认。乾隆四十九年,七世班禅完成坐床及受近事戒仪式。次年正月乾隆帝遣驻藏大臣颁给班禅敕书、哈达等。班禅呈进内库长哈达等,上表谢恩。
右旋海螺,清乾隆时期,西藏,故宫博物院藏
外表呈白色,无装饰,被置于一鞔皮盒内,盒内附白绫签一,上书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其汉文为“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所进大利益右旋白螺护佑渡江海平安如愿诸事顺成不可思议功德”。
此物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进京朝觐献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之一。
银胎绿珐琅嵌宝石盖海螺,清乾隆四十五年,西藏,故宫博物院藏
海螺口部接银胎珐琅盖,通体烧蓝釉,呈莲瓣式,满饰缠枝莲纹,嵌各色宝石及绿松石等,盖顶有钮,是天然海螺与珐琅制品完美结合,甚为精工。海螺附有漆皮匣,匣盖内衬有长方形白绫签,从左至右上有墨书藏、满、蒙、汉四体铭文。六世班禅祝贺乾隆七十寿辰而进献的贺礼。
金翅法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西藏,故宫博物院藏
螺通体白色,螺顶及螺口处分别镶金口及金翅作为装饰,故称“镶翅法螺”。此螺黄签上记载,七世班禅丹必尼玛坐床后,照例呈递丹书克,呈进左旋螺蛳一份(金翅)。由于此件海螺与七世班禅所进其他器物风格相近,故推测此螺亦是七世班禅所进。
嘎巴拉碗又名托巴,是用人的头盖骨、水晶、黄金做成的一种骷髅碗,又称内供颅器、人头器,周边再镶银或镶金。其上有盖,其下有座,座三角形,满缀代表火焰的花纹。颅器有表供养之甘露,或代表一切福德智慧资粮。是修“无上瑜伽密部”举行灌顶仪式的法器,为藏传佛教法器之一。
灌顶的意义是使修行者聪明和冲却一切污秽。密宗修行者举行灌顶仪式时,在灌顶壶内盛圣水,头器内盛酒,由高僧将圣水洒在修行者头上,并让其喝酒,然后授予密法。
藏传佛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骨骼制成各种法器,不过制作嘎巴拉碗的头盖骨,必须来自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遗愿制成。
金盖托座镶银里嘎巴拉碗,清乾隆四十五年,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故宫博物院藏
供碗配金质碗盖、托座及底板。碗盖表面凸錾花卉及八宝纹,另附金刚杵形扭。碗托座为有底三角形,束腰上焊有三个小骷髅头,外壁饰有火焰纹、莲纹。托座底部刻有藏、满、蒙古、汉四体文字“大清乾隆敬制”。梯形底板表面周錾海水江崖及螺旋式火云纹,之下亦有四体“说语”。此碗为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于宁寿宫念经时进献,原藏于宁寿宫。
嘎巴拉鼓藏语称作扎玛茹,是西藏密教手鼓的一种,有木制、骨制等种。嘎巴拉鼓既是乐器,也是密宗修法时常用的法器之一。在密宗修法时,可与金刚铃、金刚杵等法器合用。嘎巴拉鼓是以头盖骨粘合成鼓腔,外面蒙薄皮,鼓面涂上绿色,再用金色绘制莲纹等图案。鼓腔中部有金属腰箍,一侧系有丝制的小锤,以便击打鼓,另一侧带有小环。据说此声可驱除恶魔,因此,嘎巴拉鼓常用于密教驱鬼仪式。
金嵌宝石嘎巴拉鼓,清乾隆四十五年,扎什伦布寺扎什吉彩作坊,故宫博物院藏
双颅骨手鼓,绿色鼓面满绘金色缠枝莲纹。金质腰箍上满嵌松石猫眼石及大、小紫宝石。五色丝绦飘带以蓝底包红绒云头纹“三角”为首,其上缀有米珠305粒,另有蜜蜡珠、珊瑚珠等各色宝石坠角,其下饰以十色丝穗。此鼓为六世班禅在承德期间进献。
佛钵钵是僧人行乞之食器,乃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也是佛堂陈设之供器。据佛经规定,出家者使用之钵的制造材料、颜色、大小皆有定制。
青金石佛钵,清乾隆时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扎什伦布寺藏
贲巴壶贲巴,藏语“瓶”的音译,在藏传佛教中使用很广,有流者称壶,无流者称瓶。贲巴壶成为藏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中贮水用的净水壶,多用金、银、铜制作。清代,贲巴壶除了作为宫中佛堂的供器外,也是皇帝赏赐给西藏、青海地区宗教领袖及佛教寺院的赏品。同时也作为陵寝的陈设供器。
绿地粉彩莲托八吉祥花卉纹贲巴壶,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扎什伦布寺藏
此件贲巴壶上部为台形口,颈部呈塔式,下接圆腹,一侧有象鼻形长流与腹相连,圈足内松石绿釉地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白地描金勾莲八宝纹贲巴瓶,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故宫博物院藏
该瓶乃乾隆年间由景德镇御窑专为清宫烧制,通体金彩描绘纹饰,腹部绘勾莲纹、八宝纹。
八吉祥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为佛前供器,通常与七珍合供于佛前。依次为:宝瓶、宝盖、双鱼、莲花、白螺、吉祥结、尊胜幢、。
粉彩八宝,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故宫博物院藏
这套瓷八宝通体以粉彩装饰,上有仰莲座托八宝,下承覆莲座,中间有云纹拥柱支撑。
白螺代表佛陀的三条颈纹。印度传统于战斗时吹响螺壳以示警;佛陀的法音有警诫众生的作用,故以白螺为表徵,同时亦代表法音能够远播。
宝瓶代表佛陀的颈,因佛法皆由佛陀口中流出,故宝瓶又为教法、教义的表徵。宝盖代表佛顶,置于佛陀顶上,能遮蔽风日。
双鱼代表佛陀的双目。佛用慧眼慈视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故又为智慧的表徵。
莲花代表佛陀的舌头。佛以广长舌说一切法,令众生都能因此知道佛教义理,是为“舌灿莲花”。莲花清净,出污泥而不染,故又表徵出世间法。
吉祥结代表佛陀的心,又称为无尽结,因为此结无首无端,代表 佛陀心法无尽。此结亦可视为两个“万字”交搭而成,因此亦为心脉的表徵。藏密上师常以此结为信众佩戴加持。
尊胜幢代表佛陀所得的果位,其能证无上正等正觉,是为佛教的胜利,故以尊胜幢来表徵。幢即是佛的旗帜。
佛教中常以比喻法如转轮圣王的“轮宝”一样转动,无坚不摧。也指佛陀说法如车轮旋转。
金釉瓷,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故宫博物院藏
通体饰金釉,仿金质。金釉瓷仿铜鎏金与宝石镶嵌效果,为乾隆朝所首创,至嘉庆朝仍有制作。既作为八宝中的一宝,也是单独供奉物。
七珍七珍,亦称七政宝,为佛前供器,原为古印度神话中转轮王福力所生之宝。一为轮宝,降伏四方恶魔;二为白象宝,佛以形象教人;三为绀马宝,驱驰四方,跋涉生死大海;四为神珠宝,净浊水;五为玉女宝,为转轮王之供养;六为主藏臣宝,掌宝藏;七为将军宝,是转轮王的护法神。
金嵌珠七珍,清,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故宫官网
拍摄于故宫珍宝馆
此七珍用金成造,满嵌珠石,做工精细,是宫中法器的代表作品。
金刚铃杵铃是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也称为藏铃、金刚铃等,常在修法时摇响,是诸尊警告有情,使之喜悦的法器。因其体坚固,故称金刚,又因其形为五钴形,故亦称五钴铃。藏传佛教视之为代表智德的法器。
杵是佛教法器名,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用以示坚利之智,是断烦恼、伏恶魔的法器。用金、银、铜、铁或硬木制成,长八指至十六指,其中以十六指为上,十二指为中,八指为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一般认为金刚杵象征菩提心,不持金刚杵念佛,念佛就达不到目的。
永乐款铃杵,明永乐,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故宫官网
这套铃杵为明永乐年间所制,内铸“大明永乐年施”,由明代宫廷制造。铃为杵形把首,上有佛首覆莲,并铸有六字真言及璎珞、金刚杵等纹饰。杵为铜镀金五股杵,两端皆出五峰,代表五佛五智。
永乐四年(1406年),西藏尚师哈立麻千里迢迢,到南京觐见永乐帝,受到隆重的礼遇。此铃杵即在永乐帝赐物之中。
坛城梵文音译为“曼陀罗”。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并塑或绘以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为便于人们修行,后人据其内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绘画方式分别制成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坛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陈设于佛堂,以供观想。
大威德金刚坛城,清,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故宫官网
这座坛城是以掐丝珐琅工艺制成,台座四面分别绘有青、黄、赤、白、绿五色,代表地、水、火、空、风。殿顶立一宝瓶,左、右各有一兽啣幡,环绕以吉祥草、幡、宝瓶及菩萨、护法。此坛城既是一种供器,也是一种法器。其体形庞大,色彩鲜艳丰富,反映了中国18世纪中叶掐丝珐琅工艺的高超水平。
注:文中图片除说明外,均拍摄自故宫“须弥福寿”展
道人传法有天缘
朱橘是南宗四祖陈泥丸的徒孙。陈泥丸传道鞠九思,鞠真人传朱橘,朱橘传郑孺子。泥丸真人有三位杰出弟子,一是白玉蟾,光大宗门,其功尤伟;一是沙道昭;一是鞠九思,号九霞。
朱橘在道门的名号是“翠阳”,家族世代居住在淮西安庆的望江(今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平常家庭,多少代中没有出现过时代名人。
朱橘出生前,母亲怀孕的时候梦见吞了一个很大的星星。怀孕十五个月,一直没有生产。这是异事异象。所谓奇特之人的出生,母必有异梦、奇梦。
有一天,朱家门外来了一个道人,手里拿着一个橘子,对朱夫人说:“吃了这个,孩子就生了。”夫人很高兴地接受了橘子,吃了,还问道人的姓名,道长展开一把扇子,上面写着“鞠君子”三字,“这是我的姓名。”说完,道人瞬间消失了。可见,这是一位形神俱妙的仙人,能瞬间隐身,至少道术高超,道术里的“遁术”能瞬息千里,瞬息隐显。
不久,朱橘出生了。这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壬戌年(1202)仲冬二十六日。父亲觉得奇怪,这娃在妈妈的肚子里十五个月没有出生,吃了道士给的一个橘子就出生了。父亲给孩子取名朱橘,以纪念生缘。朱橘长大之后,父母把这个传奇告诉了他,他记住了“鞠君子”。
孩童时代,朱橘过得很幸福。不幸的是,在他六岁的时候父母都辞世了,他是家族里的长辈照看长大的。
朱橘生性聪明,读书记诵,过目不忘,十八岁的时候在当地很有名了。他有志于儒家的科举功名,对《易经》颇有研究,精于占卜,也好道,还说,“丹道造化之妙,无出于此。”真正明白了《易经》,丹道之妙,容易把握。
朱橘喜欢佛道之学,阅读了不少佛道经典。他参加过科举考试,没考中进士,就放弃了。有一次在水池边看到自己的身影,突然有所感悟,觉得人生苦短,何必追逐名利,于是,开始羡慕修道之人,四处访道,周游名山。
南宋理宗绍定元年戊子年(公元 1228年),朱橘来到了广东惠州的博罗县,这是丹道南宗四祖陈泥丸的家乡。
有一天,朱橘在路上看见了一个道人,手里拿着一个橘子,唱着歌谣,看起来像个疯子,他冲着朱橘唱道:
橘橘橘,无人识。
唯有姓朱人,方知是端的。
听他唱歌的人觉得很奇怪,不理解这歌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歌里有朱橘的名字,只有朱橘听了之后心有所感,于是跟着疯道人走,走到没人的地方朱橘跪下礼拜,问道:“你是真人鞠君子吧。”
妈妈讲的故事起作用了。
道人看起来很吃惊,便问:“你是谁呀?”
朱橘告诉了他自己的姓名。道人好像想起了往事。道人看着朱橘,很高兴,就问他:“你平时喜欢的是什么?是富还是贵?”富是有钱,贵是有权。反正世人喜欢的无非就是这两样。道人接着说:“你喜欢什么?做个选择,我会帮助你完成所愿的。”
朱橘笑着说:“人生的富贵就像海上的浮沤、天上的浮云,聚散无定,没什么可留恋的。我听说神仙有长生不死之旨、回阳换骨之妙,能给我说说吗?”
道人听后,沉默不语。朱橘跪下来哭泣,反复讲自己求道的心愿,并说:“宿世与道有缘,才能幸运地遇见仙师,我不怕自己愚笨,还是向你求道,希望你能点化我。”
道人听后便说:“息字,从调心而论就是‘自心’;从调息而言,就是元气,就是虚无之根、造化之主。人体真气之升降离合,都从此心而起。众生之所以迷失本真、轮回六道、流浪胎、卵、化、湿四生的原因,就是不能了脱此心。
而古代的仙人们明了此心。了心则见自性,见自性则去圣不远。如果不能明了此心,就不是正觉、无上、至真之妙道。”
看看这里对妙道的描述。正觉,不是邪道邪术,而是正道,却能引领人走上觉悟;无上,这是最高的,没有比这样的法门再高的了;至真,绝对真实不虚,绝无一丝一毫的假。
妙道的这三个特征,是检验一切道要之总纲。妙道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妙”。妙,奇妙、神妙、微妙、灵妙、秘妙,妙不可言,修了就知道。
刚才鞠真人在考验朱橘。朱橘一听真人之言,恍然若失,形如忘我。鞠真人指着山前一块大石头说:“明天早一点来,给你传道,我当度化你。”
第二天,朱橘去那石头前,看到道人已经坐在石头上,问他:“你为何来迟了?”朱橘非常惭愧,转身走了。
到了半夜里,朱橘便去了,这时候道人已经在那里了,对朱橘说:“你现在来了,正好。”
朱橘发誓学道,也向鞠道人发誓,此生一定如法修道,如法持戒,如法传道,这是古代师徒间传道的“盟约”,师徒都有誓言。传道是很神圣的事情,要通过发誓告盟于天,宣誓于神。这是传法的重要环节、重要仪轨。
唐代张万福在《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卷下》解释说,“盟,明也。彼此未信,对神以相明也。……但以凡心易动,神理难明,故须立约以契之,必令通神合道也。”“誓,制也。以言契心,告神盟也。而自制其情欲,不使放逸,期于会道耳。”
葛洪真人在《抱朴子内篇》提到“盟誓”之经历:“余师郑君者,……余亲事之,洒扫积久,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诸口诀诀之不书者。”
“受之者以金人金鱼投于东流水中以为约,唼血为盟,无神仙之骨,亦不可得见此道也。”
师徒盟誓是传道、授道传统。一则是告于神明,以神明来监督、见证,这是诚敬之心,古人敬畏神明;一则,是借此通神合道;三则,能因传道而盟誓的,是有仙骨仙缘之人,否则,没有资格与真师盟誓;四则,这是法脉宣告,因为法脉的根源也在天道,在隐态,在玄界,在仙真,这样的盟誓等于向玄界与历代祖师告知,某某是我弟子,是法脉传人。
自然,就会有护法之助与玄师之佑。这是道门注重师徒盟誓告天的仪轨里的密意。密宗更加注重师徒间的盟誓,特别是“三昧耶戒”,非常重要,不可违背,一旦违背,师徒就不能印心。不能印心则弟子就修不成了。
盟誓之后,鞠九思道人就把南宗丹法之九鼎(鼎器)、刀圭(药物)、火符(火候)之诀、五雷金书玉篆之文、九八飞神阳道之法、心传口诀,都传给了朱橘。
炉鼎、药物、火候,是丹道三秘。南宗丹法,自四祖陈泥丸以来,传神霄雷法。鞠九思是陈泥丸弟子,自然精通雷法。这一次,是雷法与丹法并传。飞神阳道之法,是修成阳神、飞升九天的方法。
传完口诀道法后,鞠真人郑重告诉朱橘,“你一定要到皖公山筑室修炼。”看看,祖师连你去哪里修炼都有安排。密宗也是这样,上师传法之后就会告诉你应该到哪里去修就能成就,这是借“地利”而修,《木讷记》里玛尔巴大师就给木讷祖师指明了修炼的地方,木讷祖师给若琼巴指明了隐修的岩洞。
皖公山在安徽潜山县,又名潜山、天柱山,历代都有仙真隐修于此。是修道者的风水宝地。历代文人、道者、禅僧写了很多有名的诗歌,如李白《江上望皖公山》诗中写道:
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
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李白想在丹成之后归隐此地,进一步修炼。在丹家,“未炼还丹莫入山。”修炼有一定成就则入山炼丹,就容易成功。
白居易《题天柱峰》诗写道:
太微星斗拱琼宫,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鬬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白居易写了天柱山的仙境、仙气与仙人。而唐代真人施肩吾是吕祖弟子,他也写到了天柱山道人修炼的事迹。
施肩吾《天柱山赠峨嵋田道士》诗写道:
古称天柱连九天,峨嵋道士栖其巅。
近闻教得玄鹤舞,试凭驱出青芝田。
苏东坡《无题》诗写道:
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
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
历代写天柱山仙气的名诗名句很多,像儒仙邵雍的“一簇烟岚鏁乱云,孤高天柱好栖真。”栖真就是隐居于此修行之意。如王宗贤的“擎天一柱出群峰,时见真仙隐化中。”说明天柱山中有很多真仙隐身山中。
鞠真人安排朱橘要去皖公山修炼,有修道上的密意,名山洞府,有仙真护佑,有灵气滋养。鞠真人还告诉朱橘:“你要依法修炼。日后,有一个小儿到你那里去,你应该把道法传给他,继承你的法脉衣钵,其余的人不许传。”
连传法的问题都指出来了。鞠真人圆通三世,了知法脉宿命。这就是“明师”之明。这在密宗叫“授记”。南宗丹法有此传统,当年刘海蟾真人把丹法传给张伯端之后,对他说:“日后要把道法传给给你解缰脱锁之人,余皆不许。”后来,张伯端把道法传给了使他从“囚徒身份”中解脱出来的石泰先生。
把道法传给什么人,密宗也有此等授记,特别是香巴噶举的传承中,每一代传人都是奶格玛授记的。
朱橘这个所谓的“小儿”弟子,隐喻了朱橘学生的名字,他后来的弟子叫“郑孺子”。孺子就是小孩。不是说一定是个小孩来学道。
鞠真人对朱橘说:“你好好修炼,功成之日,我保举你能登上云天。”朱橘跪拜恩师,这时候,他看见鞠真人冉冉升空,肉身逐渐隐没在白云中了。
鞠真人修到了“白日飞升”的境界,拿密宗而言,是修到了“肉体直接飞升净土”的大成就。
张玉仙说:“神仙还是神仙修。”能修仙道的人,必定是命格里注定有仙缘的人,朱橘就是这样的,修则即身成就。密宗标榜“即身成就、即生成就”,仙道也如此。
朱橘依照鞠真人的教导,在皖公山隐修多年,修成了阳神,阳神出体,他人能见。有一次,有人看见修真庵前水边有个孩子在水上洗手,孩子洁白如玉,他行走起来快如流星。
这个人便跟进了庵中,结果小孩不见了,只有一个道人住在庵中。人们这才知道,那个小孩是朱橘修成的真神,丹家谓之“婴儿显像”。
南宋时代,国家偏安,宋、金、辽、西夏、大理、蒙古诸多小国之间,战争频仍。南宋领土内很多地方有土匪啸聚,朱橘生活的皖公山一带出现了土匪,他怕土匪有扰修行,就离开安徽,去了福建,之后去了惠州博罗县。这两处,多有南宗四祖陈泥丸、五祖白玉蟾修道、弘道的道场,一路行来,云水苍茫,也有朝圣之意。
在博罗生活了三年,朱橘与村民陈六关系很好。起初,朱橘吃素,后来,他吃肉饮酒。陈六很不理解,便问:“你以前持戒精严,可如今吃肉喝酒,为啥子呢?”
朱橘说:“我不过是和光同尘,不愿意显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罢了。你知道吗?如果有一条鱼要和别的鱼不一样,跃到岸上,那它死定了;如果一只老虎和别的老虎不一样,要下山来,它也死定了。对我而言,心与道冥,超乎万幻,至理之妙,已经证得,身外有身,非俗所知。”
三年后,一日,天气严寒,朱橘对陈六说:“我要走了,你给我办后事吧。”陈六不知道该如何办。第二天,朱橘坐化在旅馆里了。
陈六和旅馆老板把朱橘的肉体抬到旅馆门口,说有个道士死在这里了,大家可怜可怜,布施一点棺材钱。
不一会儿,募集到了十余贯钱,可安葬了。一贯钱等于一千枚铜钱,十余贯钱等于一万枚铜钱,大约值十三两银子。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安葬费。
第二天,朱橘又活过来了。
过了数日,朱橘要进城,对陈六说:“我应该站着死在县衙的门口。”陈六信了,跟着去了,朱橘果然站着死在了县衙门口,谓之“立化”。
陈六这次直接把朱橘用泥塑成“包骨真身”之像,立在县衙门口,这可是当时当地的“政治中心”,被这轰动性新闻吸引来的围观者有一千多人。
博罗县衙一个很凶狠的衙役出来了,乘着酒醉,拿了一条钢鞭,拎着凳子,坐在朱橘肉身塑成的泥像前,说:“前几天你骗人说要坐化,今天骗人说要立化,我要看看你是真是假。”说完用钢鞭把泥像打碎了,泥像碎后,只见泥巴,不见朱橘。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朱橘真人不过借此显示神变而已,他的肉体早已“尸解”而后气化。多真人,临终时会有显化,借此说明仙道不虚,丹诀不假,大道可修,神仙可学,真人可成,众人可度,仙迹可传,道教可信。
朱橘的子弟郑孺,道号翠房,也是得道之人。他曾师从白玉蟾真人,而白玉蟾与鞠君子是师兄弟。
《罗浮山志会编》载:“郑孺,荣阳人,少慕仙道,闻白玉蟾在武夷,担簦往从之。至则已他适矣,乃往罗浮事朱橘,授以丹诀。曰:‘气归脐为息,神入炁为胎。’遂笃志行之,自此,不食亦不饥,气力百倍。以‘仙宫中有翠英之房,道君在中而说经’,乃更名清恺,而号翠房,遂为道士。后复往三山天庆观,遇玉蟾,礼为祖师,尽得其传,而后归冲虚。”
五代梁丘子注解《黄庭经》时引用了《秘要经》经文云:“仙宫中有寥阳之殿、蕊珠之阙、翠云之房,道君在中而说经。”估计打动郑孺而更名的经典,就是此《秘要经》。
郑孺本想拜白玉蟾为师,赶到武夷山,白玉蟾已经离开了,于是他就去罗浮山拜朱橘为师。朱橘教他的主要是胎息功夫,“气归脐为息,神入炁为胎。”这十个字就是口诀。
胎息功成,他便长期辟谷。辟谷对于丹士转化色身,意义重大。后来他拜见了白玉蟾,礼白玉蟾为祖师,因为白玉蟾与郑孺的祖师鞠君子是师兄弟,辈分上自然是祖师。
在丹家,师道尊严。他又得到了白玉蟾真传,然后回罗浮山,在冲虚观修炼。罗浮山是南宗祖庭之一,陈泥丸、白玉蟾、沙道昭、鞠君子、朱橘、郑翠房都在此修炼。
白玉蟾有《赠郑孺归冲虚》诗云:
铁作桥梁云作盖,石成楼阁水成帘。
归时猿鹤烦传语,记取前回白玉蟾。
看看古代仙真的修炼,只要得法、实修,一定成就。
(摘自陈全林微信公众号,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