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他乡的意思,远在异国他乡的意思

「读书笔记」《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书名: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作者:李一诺

一、概述

李一诺是清华大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曾经的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奴隶社会”公众号和一土教育的联合创始人,有马甲线的三个孩子的妈妈,等等。本书是关于李一诺的人生轨迹,是一次次不得不“面对”每个“不敢”后,得到力量的旅程。

二、摘记

◆ 推荐序

>> 一诺和她的先生华章创办的公众号“奴隶社会”一直是公众号界的精品

>> 苹果公司零售业务高级副总裁、时尚巨头公司博柏利前CEO(首席执行官)安吉拉·阿伦茨在TED演讲中说过的一段话:“能量,源自和热爱,这种能量会在呼吸间自然流露,汩汩而出。这是一种源自信念和追求的萦绕全身的气质。”

>> 如果这样一直追寻,我会成为谁?

>> 重要的是你面前的这个“不敢”和你找到的自己背后的力量。

>> 如果刨根问底,就会发现问题的底层总是我们无法面对的某种恐惧。

>> →面对这个选择,我到底在害怕什么?→我害怕的这件事,为什么对我重要?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如果没那么重要,那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更深层的恐惧是什么?→这件让我恐惧的事,是真实存在的吗?

>> 做自己的太阳

>> 这些力量最终要变成我们自己的光和亮,才能照亮我们自己的人生路。

◆ 开篇 没有计划的“改变”

>> 我想,其实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最终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的,是对世界的善意和行动,不管我们姓甚名谁。

◆ 第一部分 初入职场,从不敢发声到敢于建造

◆ 第1章 异国他乡,不敢开口

>> 成长的第一步,就是诚实面对自己感受到的困难,不管别人怎么看,对自己来说如果是挑战,就从接受自己的“不会”“不能”“不行”开始,不要试图装作云淡风轻。

>> 一个好领导的特质就是给人赞许。

>> 真正的聪明人并不是会挑毛病,而是会找解决方案。

◆ 第2章 升职之路,不是努力就有皇冠加冕

>> 在职场早期最重要的转变,是从等待认可到争取支持。

>> 唯一能让你自己坚持的东西成为现实的办法,就是你自己当领导。

>> → 放弃“皇冠思维”。被“上面”看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不切实际。现实是每个人都很忙,尤其是高层领导,不一定看得到你。所以我们做了事情,要主动说出去,有一说一,不卑不亢,这也是工作该尽的职责。

>> 其实没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很多“天经地义”的限制都来自我们的内心而已

>> 建立自信的前提是我知道自己大概做到了什么程度,这时同事和领导对我们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但是一旦自己有了概念,就不能永远处于这种心态。如果一直在寻求外界认可,就很难在职场上获得成长。

>>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从外界认可带来自信过渡到内生的自我接纳和自信心。

>> 从寻求认可到寻求支持。不是“请问,我这样想,你看行不行”,而是“我想去的地方是那里,我想做的事是这样的,你可不可以支持我”。

◆ 第3章 初当领导,不敢“建造”

>> 团队需要你的,不是比以前做更多事,而是做不一样的事。

>> 从“做”到“建”,职业成长的四个阶段

>> 职业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Do(做事),好比造一栋房子时做好砌砖这件事。

→ 第二个阶段是Build(建造),作为团队领导,领导大家盖房子,从蓝图到设计,再到施工。

→ 第三个阶段是Coach(教练),支持团队明确他们心目中房子的样子,进而盖好他们自己的房子。 “教练”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做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少说、多听。

>> 还有第四个阶段——Inspire(激发),启迪与引领每个人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实现自己的理想。

>> 在任何阶段,都不要把主动权交出去——不管是交给一个职位、一个人,还是一个阶段。

>> 真正成功的人,走的都不是这一条被恐惧裹挟的路,原因很简单:这条路走不远。自己的全部能量都被无穷无尽的恐惧消耗了,如何能走远?何以谈成功?

>> 所以做领导的道路不是必然痛苦的。这么说不是让我们逃避困难和痛苦,而是提醒我们,任何时候,主动权都可以在自己手里。

>> 学会当领导的三条“捷径”:犯错、砸墙、当坏人

>> 领导有如下三个特质:

1、对事:有方向感,能选对路。而选对是从选错开始的。相比职场“坏人”,我更怕“老好人”领导,因为他们言之无物,没方向,经常以“”为名,靠团队提供方向。怎么做:多观察,多提问;多实践,多犯错;多琢磨,多思考。

2、对组织:会“砸墙”,创造环境和条件。领导力的精髓是为团队的成功创造环境和条件。认为定一个方向就让团队自己快跑是幼稚的,好领导会把匝道建好。

3、对人:勇当“坏人”,接地气。当团队遇到挑战的时候,你当那个堵枪眼儿的。领导首先不能清高,觉得自己拍板就行,而是要真正了解情况,再做决定。你可以不做具体工作,但要知道“民间疾苦”。愿意同甘共苦。

◆ 第4章 成为高层,学会“敞开”这门艺术

>> 敞开和防御状态最大的不同,就是承认有些事我不懂、不知道、没想明白。

>> 领导陷阱:敢说不敢听,敢答不敢问

>> 我们能敞开接纳别人的前提,是先看见和接纳真实的自己。

>> 一个重要的成长就是意识到别人说的话都是他们内心的投射而已,和你并没有关系。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见什么吸什么的海绵

◆ 第二部分 面对孩子,从不敢生到三娃妈妈

◆ 第5章 为什么要孩子?

>> 当然有很多苦和累,但是从生命的角度看,孩子既是我们的延续,更是我们的镜子,用不经意的方式照见我们自己真实而完整的生命状态,让我们看到不曾看到的自己,也让我们理解了生养孩子实际是每个成人的自我完成之旅

>> 他提到的培养孩子“成功”的四条“低标准”,让我大开眼界。

→ 不生病。没有因为父母照顾不周而出大的健康问题,孩子自身的原因除外。

→ 不犯罪。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不做违法的事。

→ 不自杀。青少年时期不离家出走、不自杀,心理健康。

→ 能自食其力,快乐生活

>> 而成人向往的“成功”,讲到深处,无非是能活得像孩子一样——即使有了时间的概念,还能够“活在当下”;即使了解物质需要的必要性,还能不忘追求自由和无限;即使知道险恶,还能无畏;即使看到了各种问题,还能没有分别心地投入。

>> 如何能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其实只有一条路,就是父母自己在这样生活。

◆ 第6章 做妈妈的三个阶段和三个法宝

>> 第一个阶段:新生 妈妈需要爱护自己、保存体力

这个阶段,主要是从备孕到孩子14个月左右。为什么要到孩子差不多14个月大,因为一般孩子在这个月龄上下学会走路,开始自主探索,由此开始了和我们在物理层面分离的过程。

>> 第二个阶段:幼儿 妈妈需要开动脑力、理解儿童

在此推荐几本那个阶段对我很有帮助的书,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和《捕捉儿童敏感期》,还有海姆·G.吉诺特的经典书籍《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对我带孩子影响最大的方法,就出自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孩子的语言不是说教,而是玩,所以玩是孩子天然喜欢的。

>> 第三个阶段:儿童 妈妈要用“心”和孩子在一起

这个阶段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是《父母的觉醒》和《家庭的觉醒》,作者都是沙法丽·萨巴瑞。这个阶段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是随时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和孩子有深度的联结和沟通;第二是开始有意识地放下自己的目的,和孩子对话。不要只关注孩子做了什么,要更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

◆ 第7章 职场妈妈需要的,是一个“老婆”

>> 不要对平衡有执念,生活最终是取舍

>> 不断告诉自己,做妈妈和职场工作不相悖,还能加分

>> 我们苦于平衡,是因为觉得工作和做妈妈这两件事矛盾。

>> 难题一:我没时间!

周末不要报满各种兴趣班,把孩子送进教室,自己在一旁看手机,而是在家里做一些你和孩子都参与的事情:游戏、对话、做手工、整理房间、做饭、计划出行,都是方法。其实说到底,就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各个场景里动过脑子,对孩子的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 难题二:老公不给力!

降低预期不意味着放弃,这之后的一步就是看到爸爸们的“优势”。

→ 不靠谱,可以等于好玩。

→ 愿意放手,对孩子有好处。

→ 和孩子做运动。

>> 难题三:我累,没精力!

>> 资源的确需要,但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 第8章 做妈妈的真相:爱自己才能爱孩子

>> 我们知道觉悟,要进入当下,而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当下

>> 回想一次次在低谷的时刻,最终能走出来,是靠自己做这三件事:接纳、转念、相信。

接纳:做妈妈是天下最难的工作。只要是正常的孩子,就都是这样的!不仅这样,孩子还会哭号、发脾气、闹别扭、打架。

转念:养育最大的困难,在父母的内心。我们要做的功课是自我接纳,而不是推着孩子实现我们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这个世界不是淘汰制的,而是成全的,世界是多样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因为他是他而在这个世界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接纳自己,也接纳他人,这时候对世界的假设就会从残酷的竞争变成温暖的花园。

相信:其实所有的答案,都在眼前。

>> 第一,孩子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第二,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幸福的关系。这两项的结合是成长的物质基础+内在能量和灵性成长的安全空间。养育,无非就是这两项。

◆ 第三部分 职场进阶,从不敢不同到光芒万丈……

◆ 第9章 不敢不同

>> 而真实情况是,如果我们有健康的内在状态,什么时候都可以改变和重新开始。

>> 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是我们在职场上走出自己的路的起点。

>> 疟疾,因为它是由蚊子传播的,每年有2亿多人得病,有40多万人死亡,而且其中近70%是幼童。盖茨基金会开始投入疟疾治疗与控制的研发,每年全世界对此的投入是5亿美元。(世界上首款疟疾疫苗于2021年才被研发问世并获批用于儿童)

◆ 第10章 从失去中照见力量

>> 我于2015年离开麦肯锡,2020年离开盖茨基金会

>> 真正“可怕的”是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两件事:“奴隶社会”公众号和后来的“一土”教育创业。

>> “别人如何评价你,反映的是Ta的水平,而不是你的水平。”

>> 群里有世界各地的朋友,它就被戏称为“日不落群”

◆ 第11章 不敢做梦

>> 这种淘汰式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其他100个人的失败。

>> 所以,人受到激励不一定是因为看到别人成功,有时候反而是看到别人不那么“成功”,才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

>> 一土”,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好的教育应该是“土壤”,另一个就是希望它是一所“土”学校,接地气、接社区。

>> 好的教育有共通性,那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拥有儿童视角。这一直是好教育的本质,所以并不是“创新”,而是回归。

>>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也发自内心地支持周围的人成为最好的他自己,就是一种成全式的生态。

>> 你如果什么都不做,那顶多有一个错,就是“没做”的错。你只要做事情,就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生出很多错。因为你在明处,各种麻烦都会来找你。

>> 艳琴曾说她感到动摇的时候就问自己:“当我老去或者离开这个世界时,我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 我们生命中也有有限的一面,那就是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在消耗自我。但我们的生命中还有无限的一面,那就是我们的抱负、欢乐和献身精神。

◆ 第12章 公益,一个更“大”的世界

>> “奴隶社会”、盖茨基金会、一土学校,都让我慢慢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世界。

>> “作为社会中比较幸运的一群人,我们对社会负有责任。归根结底,世上的生命本为一体,以助人始,将以助己终。”

>> 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历史,就会发现永恒不变的主题是这两个词:发展和平等。

>> 我想先谈谈对几种慈善形式的理解。第一种是传统慈善,比如大家熟悉的各种爱心捐赠或者做志愿者。第二种是战略慈善,比如为一些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资金,希望能够探索深层次的解决方式。有别于上述两类慈善行为,还有一种慈善的重点在于驱动系统性变革:带动多方参与,建立跨领域合作;注重资源的杠杆效应,让慈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我们称之为“催化式慈善”。

◆ 第13章 世界与我们每个人有关

>> 对弱势群体设定同样标准是一种变相的不平等。

>> 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可以很幸福地过一生吗?答案是,其实不可以。

>> 当我们在远方的世界里看到自己,感受到痛,能给予爱时,生命才真正有意义。所有的远方都和我相关,是生命的本意。

>> 所有的经历,从助人始,以助己终

◆ 第四部分 面对生活,从不敢臣服到体验“无我”

◆ 第14章 初遇“臣服”

>> 他从不自知到自知,从自知到对抗,从对抗到控制,从控制到放手,从放手到臣服,历经痛苦、纠结、探寻、发现和最终的绽放。他将这个过程叫作“臣服实验”。

>>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放弃“我”的偏见和喜恶,“臣服”于生活本身。

>> 所以,臣服不是“躺平”,不是消极,而是最深层次的积极,是允许生活做我们的指引者,活出人生本来应有的丰盈和精彩。

◆ 第15章 那无穷无尽的“烦”

>>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对我们的情绪负责,那就是我们自己。没有你的允许,就没有人能激怒你;没有你的允许,就没有人能伤害你。

>> 人生最终的成功无外乎心安,即内心平安喜乐。

>> 用做加法的方式去满足欲望,也不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 我们的烦心事,说到底,是因为想得太多。

>> 我们记忆里这一卷厚厚的胶带在不停地播放我们的恐惧,而我们对未来的投射往往是记忆的重现。只有我们进入当下这个真实的时刻,才能从记忆和投射的循环里脱离。

◆ 第16章 人生的路,如何选择

>> 我们最常问的人生问题,就是“如何选择”。

方法可以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其实是选择背后的三个底层思维:

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机会和欲望。

>> 我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负面的——觉得自己不行,没有经验,没有资历,没有资源,似乎周围人在哪方面都比自己强。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经常看自己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

>> 真正的成功不是外在表象,而是活出自己的样子,也就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最大限度。

>> 把自己的长处和更优秀的人比。

>> 看待他人有很多角度,可敌可友,可亲可疏,我的经验是:把每一个人都看成老师和伙伴。

>> 其实我们能接触的任何人都有独特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如果会提问题,其实相当于以极低的成本,了解了他人多年总结的有价值的经验。

>> 有一个理论叫“自我实现预言”:如果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引导别人分享,用更有效的方式问问题→引导别人分享→别人乐于分享→自己受益,我们会因为有好的结果而用更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由此进入一个正循环;如果你抱持认为周围人没用的负面心态,选择不跟他人打交道,那别人就不会跟你分享,你也不会去问问题,结果就是自己得不到新鲜的思想,由此进入负面循环。

>> 当你放弃改变别人这个念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 因为人是不可能被别人改变的,只有自己想改变时才会真的改变。

>> 关于机会:你永远不会准备好

>> “不要为了‘准备’做什么事花太多时间

>> 我们恰恰是通过做事来“准备”的,而不是通过“准备”来做事的。所以如果心仪的机会来了,就不要用自己“没准备好”作为理由推脱参与。

做选择的方法

>> 做选择需要有方法,但最终要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

>> 臣服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顺势而为。

◆ 第17章 时间的本意

>> 如果放下过去,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 奋力奔跑看似“拥有了”很多,其实都只是身外之物,疲惫常多于快乐。

>> 时间没有分离性,所以生命的经历不是你物理上经历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什么。

>> 其实真实存在的只有当下。没有过去——过去只是我们的记忆;没有未来——未来只是我们基于记忆做出的投射和想象。

>> 既然你的活动总归会膨胀到把时间填满,那么与其说管理时间,不如先留出时间开始投入精力和资源在你希望做的事情上。

>> 怎么探寻价值观呢?我用的一个方法就是上文提过的,对着镜子问问自己:如果我的生命只剩六个月,我还会不会做现在做的事情?

>> 有效能、会选择、有意义,其实还是不够,人的终极幸福是真正的快乐和内心平静。

>> 人生达到深层快乐的唯一路径,就是真正认知自我,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由分离到合一。

>> 所以说,人生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面对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

>> → 什么是最好的时间?此时此刻就是最好的时间。

◆ 第五部分 面对自我,从不敢面对到全然接纳

>> 其实自卑也好,自负也好,根本上是同一个问题,是自我迷失。你没有了根基,一会儿和这个比,一会儿又和那个比,对自己的定义根据外界的东西变化,两个定义又互相矛盾,所以你会迷失。我们产生的很多纠结、困扰都与此有关。

◆ 第18章 力量从哪里来

>> 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和自己的无力感奋斗。

>>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别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 社会是复杂系统,“不合理”是常态,也学会了放下受害者心态。

>> 不过,我很快就“放下”了,因为过去的“我”是谁不重要,当下的事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 第19章 姥姥和妈妈:上一代女性的力量

>> 我妈最了不起的一点是她从来没有感到悲观、无望。

>> 这就是那时候我妈给我的感受:眼下的困难没什么大不了的,咱想吃啥吃啥、想玩啥玩啥。虽然当时实际的生活捉襟见肘,但妈妈给我的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感真是无尽的财富。

>> 我想这就是父母可以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富足的心灵,在任何困难和低谷面前,都相信“我可以”的信念和行动,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幽默感。父母不需要说教,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就是给孩子最大、最真实的激励。

◆ 第20章 不敢不完美

>> 自我评判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恐惧——如果我没有做到什么样子,没有满足什么样的期待,就不会被接纳、不会被爱。

>> 我们终其一生在追寻的是什么?无非是爱罢了。

>> 人生无非是一趟主观的旅程。

>> 我们认为伤害自己的是外面的人和事,但其实所有的伤害都是通过内在自我才起作用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发生,有人完全没受影响,有人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和伤害。所以最难面对的,是我们这个内在的施暴者。

>> 开始这段旅程之后,我发现我们感受到的所有外在,包括环境,人际关系里的焦虑、不满、不和谐,其实都和我们的内在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的内在没有和解的部分,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在外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上体现。

◆ 第21章 人生最大的问题:我是谁

>> 不管环境怎样恶劣,保持内心希望,能活下来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内心最大的力量,就是哪怕在那样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有选择如何面对的自由。

>> 佛经说觉悟有无量法门,就是有无数的入口。

>> 认知自我的最终目的不是给自己一幅清晰、具体的画像,而是不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内心都可以处于“平安喜乐”的状态。

>> 知道“我”是谁,这条路的目标是什么后,该如何去接近“真我”呢?路径有很多,主线却是同一条,就是跳出惯性,跳出外在的形式,跳出头脑里的声音,跳出佛经讲的“相”,去看世界的本来面目。

>> 黑暗其实不是真实的,一旦有光照进来,黑暗就完全消失了。

>> 如果没有“我”的自洽,就没有我们和世界的有效联结;我们自洽了,才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光亮,给世界带来真实的力量。

>> 越是“向内”了解自我的人,越可能“向外”给世界带来光亮

>> 人生不是客观的经历,恰恰相反,是主观的过程。最终,我们是谁,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不是别人能定义和决定的,只有“我”有权利、有能力定义自己的人生。

>> 物理规律是给予越多,剩下越少。而人生的规律是,给予越多,收获越多。

>> 我们感受到的外界是内心世界的镜像,如果改变内心状态,我们感受到的外界也会随之改变。

>> 感受的目的不是单纯体验痛苦,而是因为痛苦让我们看到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看到未被接纳的自己,进而自我接纳。

>>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end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306/1709228432401876.html
上一篇:周岁年龄计算器,周岁年龄计算器在线计算
下一篇:广平王李俶,广平王李俶与沈珍珠的真实历史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