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周公解梦
也许因为焦虑不安,也许是没有实现财富自由,也许是梦中情人不理我了!反正踏马的一点点开心快乐全部跑字典藏起来了!找都找不到的那种!
俗话说得好,洗洗睡吧,梦里面都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独自一人上床下崽(上传下载),果然梦里面除了无休无止的跑路,各种复杂环境的化险为夷。
居然一直梦见牙齿里面好多牙签,一直拔不完,非常恐怖的那种!一激灵叭叭叭掉地板上吓醒了!赶紧喝一口82年的陈年老茶压压惊!好一阵子缓过神来,赶紧抖音解梦大全。
居然是一个非常好的解梦,说最近鸭梨山大,然后这段时间运势非常好,开始人生的高光时刻!我是那种运气不好的人,那天买彩票还真的中了一千元的彩票!真的有点准确!到底是年轻时候忽悠我大器晚成的朋友出现了,还是周公解梦这种软件专门捡好听的话提高咱们的认同度。大伙儿评论区说说你们的梦中遭遇
钟美美“神模仿”老师之后:我们对创造力依然有误解
撰文丨米切尔·雷斯尼克
摘编丨何安安
一名网名“乌拉旮旯钟美美”的鹤岗男孩,因为“神模仿”老师系列视频而意外走红网络。让这件事更加火热的是之后模仿老师视频的下架,以及他被“约谈”的传闻。随后,教育局和班主任老师对此进行回应,让这一传闻得到了终结。但随钟美美走红就始终存在的争议,并未就此消失。反对者认为,应当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赞同者则表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需要保护和鼓励孩子继续自己的天赋。
钟美美模仿志愿者。
6月3日,新京报刊发了《保护“钟美美”们的创作欲,就是最好的引导》一文,文章中表示,“钟美美”们之所以能够在千篇一律的创意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孩子的童心与纯真,正是自然流露出的“反套路”的创造力。同时文章也表示,保护孩子的创作欲,这种保护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育应该做的,是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当下,保护和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似乎早已达成了某种共识。但创造力是什么,又不是什么?何为创造性学习?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如何帮助年轻人在创新型社会里生活得更好,让他们有机会追随自己的兴趣,探索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诸如此类。对于这些疑问,很多人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在创新教育领域开拓者、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的《终身幼儿园:将创造力进行到底》一书中,雷斯尼克强调,所有孩子与生俱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并不一定能够自行发展,而是需要培养、鼓励和支持。正如洛里斯·马拉古齐
(Loris Malaguzzi)
写下的那首名为《其实有一百》的诗中所说的那样: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
一百个念头,
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
去玩耍,去表达。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还有一百一百再一百),
但被偷去九十九种。
学校与文明,
使他的身心分离。”
雷斯尼克认为,未来教育要向幼儿园学习,因为只有具有终身创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雷斯尼克在书中提到了他和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中,陈吉宁提出了两种学生:“A型学生”和“X型学生”。所谓“A型学生”,指的是现行中国教育制度侧重于培养的遵守规则和指示的学生,这些学生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而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正是在未来社会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因此,陈吉宁指出,中国需要一种新型的学生,也就是“X型学生”,这些学生愿意承担风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解决教科书里的问题。正是“X型学生”,将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改变未来社会。
那么,如何从“A型学生”到“X型学生”呢?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和我们的教育体系需要做出改变,才能帮助孩子为明天的社会做好准备。因为现在的孩子,大概有2/3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雷斯尼克指出,我们需要帮助所有孩子发展自己的创造力,让所有年龄段、所有地方、所有背景的学生都可以成为“X型学生”,从而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未来创新型社会的积极贡献者。
雷斯尼克同时也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创造性思维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重要性。而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于创新的含义人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人会以非常不同的方式思考创造力,因而他们对创造力的价值和重要性各持己见。
以下内容节选自《终身幼儿园:将创造力进行到底》,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终身幼儿园:将创造力进行到底》,[美]米切尔·雷斯尼克著,赵昱鲲、王婉译,湛庐文化丨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7月版
过去一千年最伟大的发明是幼儿园
在1999 年年末,我参加了一次会议,会上人们讨论了上个千年中最伟大的发明。有人认为是印刷机,也有人说是蒸汽机、电灯或计算机。
在我心中,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呢?是幼儿园。
这个答案可能令人颇为惊讶。大多数人不认为幼儿园是发明,更别说是重要的发明了。但是,幼儿园是一个比较新的想法,它的出现还不到200 年,它与以前的上学方式明显不同。当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于1837 年在德国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幼儿园时,它不单单是一所幼儿的学校,更是一种与以前的学校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虽然福禄贝尔当时不知道,但他其实正在发明一种适用于21 世纪需求的理想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适用于5 岁左右的孩子,而且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事实上,当我思考如何帮助人们成为创造型思考者时,很多灵感都来自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学习方式。“终身幼儿园”就是我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的名字。
幼儿园式的学习正是帮助所有年龄段的人开发创造力所必需的,这样他们才能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精彩地生活。
在福禄贝尔于1837 年开办第一家幼儿园之前,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方式都可以称为“广播教育”:老师站在教室前面讲授信息,学生们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仔细地记下这些信息,并不时地背诵自己写下来的内容。课堂讨论很少进行,甚至不会发生。
福禄贝尔知道这种方法对5 岁大的孩子来说是不会奏效的。他明白,幼儿要通过与周遭世界的交流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所以,在开办第一家幼儿园时,福禄贝尔将“广播模式”的教育转变为“互动模式”,为孩子们提供与玩具、工艺材料和接触其他物体的机会。但是,福禄贝尔对当时已有的玩具和材料并不满意,于是,他开始创造新型玩具,专门设计用于支持他开办新型幼儿园的玩具。
福禄贝尔一共创造了20 款玩具,它们被称为“福禄贝尔的礼物”。幼儿园里的孩子可以用福禄贝尔几何瓷砖玩具创建像木地板上那样的马赛克图案,用福禄贝尔积木搭建塔楼和建筑,用福禄贝尔彩纸学习制作带有形状和图案的折纸的技巧,用福禄贝尔球棒玩具组装三维的空间结构。
所有这些活动都旨在让孩子们欣赏自然界的形状、模式和对称。福禄贝尔希望他幼儿园里的孩子能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他意识到,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的办法之一就是让孩子们创造出这个世界的模型,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眼睛,“重新创造”这个世界。这是“福禄贝尔的礼物”想达到的最终目标:通过“重新创造”来理解这个世界。
福禄贝尔还认识到了“重新创造”和“玩乐”之间的联系。他理解幼儿园的孩子在进行好玩、富有想象力的活动时最有可能发生创造和建构,所以他把“礼物”设计得既有结构性和系统性,又好玩且吸引人。“福禄贝尔的礼物”跨越了许多界限,将艺术和设计与科学和工程相结合,这样就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环境,让他们可以在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表达。
福禄贝尔的想法和他的“礼物”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首先在德国,然后在全欧洲,最后在美国。他的工作深深地影响了其他教育理论家。玛丽亚·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
就是受到了福禄贝尔理念的启发,尤其是通过物体和玩具来吸引儿童感觉的重要性。蒙台梭利的学校体系从福禄贝尔那里获益良多。
诺曼·布罗斯特曼
(Norman Brosterman)
在他精彩的《发明幼儿园》
(Inventing Kindergarten)
一书中描述了幼儿园对20 世纪文化和创造力的影响,其中浓墨重彩地讲到了“福禄贝尔的礼物”。20 世纪的许多杰出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指出,他们在幼儿园时的经历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例如,巴克敏斯特·富勒
(Buckminster Fuller)
曾在幼儿园尝试使用福禄贝尔的球棒玩具搭建三角结构,后来他说,这些早期的探索是他那些圆顶建筑设计的基础。同样,弗兰克·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说,他小时候玩“福禄贝尔的礼物”的经历是他建筑作品设计的基础。
福禄贝尔的想法也启发了玩具和教育用品的制造商。积木、乐高、古氏积木、六形六色积木和万能工匠都可以看作“福禄贝尔的礼物”的衍生品。
如今,你仍然可以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幼儿园中感受到福禄贝尔的影响,但也有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正在显现。在今天的许多幼儿园里,孩子们正在花大量时间做数学题、填写拼音卡片。如今的幼儿园教育更注重给孩子提供早期识字教学,而减少了有趣的探索时间。有些人干脆把今天的幼儿园称为“识字启动营”。
2014 年3 月23 日,《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名叫苏珊·斯勒伊特
(Susan Sluyter)
的资深幼儿园教师的故事。她最终辞职了,并解释说:
25 年前,当我刚开始做教师的时候,幼儿园教室的特点就是动手探索和不断地研究发现,那里充满了快乐和对学习的热爱。现在的幼儿园却被测试、数据收集、竞争和惩罚填满。如今你很难在幼儿园里找到本应属于孩子们的快乐。
这是个全美性的转变,与旨在推动幼儿教育中的学业教育内容有关,它把游戏从幼儿园的教室里赶走了。整个美国的许多幼儿园都不再有沙盘、积木区、过家家区和工艺美术中心。这是一场非常错误的教育运动,因为所有的幼儿教育专家都不断地在研究中发现,4-6 岁的孩子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
总之,幼儿园正在变得像其他学校一样。但在这里,我要提出相反的观点,我认为其他的学校,甚至我们的生活,都应该变得像幼儿园一样。
创造力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创造性思维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重要性。造成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对于创新的含义人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人会以非常不同的方式思考创造力,因而他们对创造力的价值和重要性各持己见就毫不奇怪了。当我和人们谈论创造力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常见的误解。
误解1:创造力只是一种艺术表达
人们欣赏并崇拜画家、雕刻家和诗人的创造力,但创造力并非艺术家独有。当科学家提出新理论的时候,当医生诊断疾病的时候,当企业家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当社会工作者为陷入困境的家庭提出策略的时候,当政治家制定新政策的时候,他们可能都非常具有创造力。我认为,把创造力与艺术绑在一起,导致了很多家长对创造力价值的低估。
当我和父母讨论创造力的时候,他们常常假定我是在谈论艺术表达,而大多数父母并没有十分重视孩子是如何用艺术来表达想法的。所以他们觉得,对孩子来说,有创造力是“好的”,但并非必需。为了避开这种错误的思路,我经常使用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创造力这个词。当父母听到创造性思维时,他们就不太会只把它局限在艺术表达上,而更可能将其视为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的事了。
误解2:只有一小部分人有创造力
有些人觉得,只有在提到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全新的发明和想法时,才配使用“创造性”或“创造力”这些词。根据这个观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有创造力的,在博物馆里展出作品的艺术家是有创造力的,而我们芸芸众生则显然不具有创造力。
创造性学习螺旋。
研究创造力的科学家有时会把这种创造力称为“大C创造力”,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所说的“小c创造力”。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想出一个对你来说很有用的想法,那就是小c创造力在发挥作用。至于这个想法是否早就被几万人甚至几百万人想到过,都没关系,只要这个想法对你来说是新的,是有用的,那它就属于小c创造力。比如,发明回形针属于大C创造力,而每当有人想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回形针的新方法,那就是小c创造力。
有时候,教育工作者过于关注大C创造力,而忽视了小c创造力的培养。几年前,我向一群教育工作者做了一个关于创造力的介绍,在最后的问答环节,有人提议说,我们应该开发出更好的方法来评估创造力,这样就能鉴别出那些最具创造力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小c创造力,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挥出自身全部的创造性潜能。
误解3:创造力来源于洞察力
关于创造力的流行故事通常围绕着一个奇妙的“顿悟时刻”。当阿基米德意识到他可以通过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浸入水中并测量排出的水量来计算体积的时候,他在浴缸里兴奋地高呼:“我发现了!”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落下的苹果砸在了他头上,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奥古斯特·凯库勒
(August Kekule)
在白天做梦的时候梦见一条蛇咬着它自己的尾巴,于是发现了苯环结构。
奥古斯特·凯库勒(August Kekule,1829年9月7日-1896年7月13日),德国有机化学家。
但是这样的“顿悟时刻”即使真的存在,也只是创造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都认识到,创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驱之一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Constantin Brancusi)
写道:“创新并不是被上天的闪电击中,它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热情。”别忘了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那么,当人们在辛勤工作的时候究竟都发生了些什么呢?什么类型的活动导致了“顿悟时刻”的出现?那不仅是努力工作。创造力来源于某一类别的艰苦工作,那综合了好奇的探索、有趣的实验和系统的调查。新想法和新见解看起来就像是闪电般突然出现的,但它们通常发生在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和反思的许多个周期之后,也就是在经历了创造性学习螺旋的多次迭代之后才会出现。
误解4:创造力无法被教授
毫无疑问,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时充满了好奇,他们想要去接触,去互动,去探索,去理解。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想要表达自己,他们想说话,想唱歌,想画画,想建造,想跳舞。
有些人认为,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自然发展:你不应该试图去教授创造力,你只需要退后一步不去干涉,让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去发挥作用。
我部分认同这一观点。的确,学校和家庭的一些僵化结构会压制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而且,如果教学就意味着给孩子们一套明确的规则和如何发挥创造力的指导,那么我同意,人们的确没办法教授创造力。但是你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所有孩子与生俱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并不一定能够自行发展,而是需要培养、鼓励和支持。
这个过程就像农夫或园丁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来培育植物,你也可以创造一个学习环境,让孩子的创造力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蓬勃发展。所以,你可以教授创造力,只要你把教学当成一个有机、互动的过程。
给家长和老师的10条建议
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管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虽然孩子确实天生好奇,有探索心,但他们需要外界的支持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潜能。
给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总是需要做一些平衡的工作:需要有多少结构、多少自由?何时介入、何时后退?何时演示、何时告知、何时提问、何时倾听?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教室里,培养创造力的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关键的挑战不在于如何“向孩子教授创造力”,而在于如何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以扎根、成长并蓬勃发展。
我将围绕创造性学习螺旋的5个组成部分,即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来展开这一部分。我提出的策略是,帮助孩子们想象他们想要做什么,通过玩工具和材料来创建项目,与他人分享想法和创造过程,并反思他们的经历。
对于这5个组成部分中的每一个,我将提出两条建议,这样总共就有10条建议。当然,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提供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你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提出更多你自己的方法。
1.想象:展示例子,激发想法
空白的页面、空白的画布和空白的屏幕都可能会令人畏缩,而一组例子则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当我们举办一个Scratch工作坊时,总是从展示能鼓舞人心的示例项目开始,先让孩子们了解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并提供如何开始的想法,即项目的起始。我们展示多种多样的项目,希望这些项目能与工作坊参与者的兴趣和热情相联系。当然,可能会存在这样的风险:孩子只是简单地模仿或复制他们看到的例子。这在开始时是没有问题的,但只能在开始时这么做。要鼓励孩子改变或修改这些例子,建议他们插入自己的声音或者添加一些个人化的东西。怎么做才会不同?怎样才能增加自己的风格,与自己的兴趣相关联?怎么把它变成自己的呢?
2.想象:鼓励捣乱
大多数人认为,想象是在头脑中发生的,但是双手同样重要。为了帮助孩子产生项目灵感,我们经常鼓励他们摆弄、鼓捣材料。当孩子们玩乐高积木或用手工材料进行修补时,新的想法就出现了,最初的随意活动就成了一个大项目的基础。我们有时会组织一些动手的小活动来让孩子们开始,例如,我们会让孩子把一些乐高积木放在一起,再把这个结构传给一个朋友,让他再加几块积木,然后继续。经过几次迭代之后,孩子们往往会对他们想要构建的东西产生新的想法。
3.创造:提供多种材料
孩子往往会深受周围世界的玩具、工具和材料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参与创造性的活动,要确保他们能接触到广泛多样的绘画、建筑和手工艺材料。新技术如机器人套件和3D打印机,可以扩大孩子创造的范围,但我们不要因此而忽视传统材料。一位计算机俱乐部的协调员曾经很尴尬地向我承认,她那里的俱乐部成员们正在用“尼龙、报纸和喂鸟的种子”来制作自己的玩偶,没有使用任何先进的技术,但我认为他们的项目很棒。不同的材料适合做不同的东西,乐高积木和冰棒棍儿适合制作骨架,毛毡和织物适合制作皮毛,而Scratch适合制作能够移动和互动的东西。钢笔和标记物可以画画,胶枪和胶带可以把东西粘在一起。材料越多样化,做出创造性项目的机会就越大。
4.创造:拥抱所有类型的制造
不同的孩子对不同类型的制造感兴趣。有些孩子喜欢用乐高积木做房子和城堡,有些孩子喜欢用Scratch做游戏和动画,还有些孩子喜欢制作珠宝、肥皂盒赛车、甜点或者迷你高尔夫球场。写诗或编写短篇故事也是一种创作。孩子可以通过所有这些活动,了解创意设计的过程。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喜欢的制造方式,或者,如果能鼓励孩子参与多种类型的制造活动,那就更好了。这样,他们就会对创意设计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5:强调过程,而非结果
事实上,那些最好的学习经历往往都是在人们积极参与制造的时候发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制造出来的东西上,更重要的是制造事物的过程。当孩子在做项目的时候,要强调过程,而不仅是最终的结果。要问他们:灵感是从哪儿来的?策略是什么?要鼓励尝试,对失败的实验也要表扬,就像表扬成功的实验一样。给孩子留出时间,让他们分享未完成的项目,并讨论下一步打算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6:延长项目的时间
孩子需要花时间去进行创造性的项目,特别是如果他们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不断地修修补补、实验和探索新想法的话。试图把一个项目挤入标准的50分钟课堂的约束时间内,或者即使是一周中的好几次50分钟,都将破坏孩子对整个项目的工作思路。这样会减少冒险和实验,孩子会优先考虑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找到正确答案。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用于在学校里一门心思地做项目。对于渐进改变的项目,要安排出双倍的时间;对于有更大变化的项目,要留出特定的几天或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同时,支持课外活动和社区中心,让孩子们有更多大块的时间用在项目上。
7.分享:扮演媒人的角色
很多孩子想要分享他们的想法,并和他人共同协作,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你可以扮演媒人的角色,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世界,帮助孩子找到能和他一起工作的其他人。在计算机俱乐部里,工作人员和辅导员都会花很多时间把成员们联系在一起。有时,他们会把志同道合的成员聚在一起,比如,对日本漫画或对3D建模感兴趣的人;其他时候,他们会把有互补兴趣的成员聚在一起,比如,喜欢艺术的成员与喜欢机器人的成员一起协作后,就可以制作互动雕塑。在Scratch在线社区,我们组织过一次为期一个月的Collab夏令营,以帮助Scratch成员找到可一起工作的其他成员,同时学习有效协作的策略。
8.分享:作为一个协作者参与进来
父母和辅导员有时会过度介入孩子的创意项目,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或者抢过键盘,向他们展示该如何解决问题。有些父母和辅导员则什么都不参与。在这两者之间有个最佳的中间点,即成人和孩子在项目上进行真正的协作。当双方共同努力时,每个人都会有很大收获。里卡罗斯·罗克
(Ricarose Roque)
的家庭创新学习计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计划在当地社区中心开展项目,父母和孩子要在5堂课里共同协作。在这次经历结束的时候,父母和孩子对彼此的能力都有了新的尊重,亲子关系也得到了加强。
9.反思:带有诚意地问问题
让孩子沉浸在项目中是很棒的,但对他们来说,退一步思考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很重要。你可以通过向孩子询问问题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反思,问一些有关他们项目的问题。我经常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项目的?”这是一个真诚的问题,所表达的是:我真的想知道!这个问题能促使他们思考,是什么激发和鼓励了他们。另一个我最喜欢问的问题是:“最让你感到惊讶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促使孩子远离仅是对项目进行描述,转而思考自己的经历。如果某个项目出现问题,我经常会问:“你希望它能做到什么?”孩子在描述他们试图做的事情时,常常不需要我给他们提供任何进一步的信息,就能自己发现问题出在了哪里。
10.反思:分享你自己的反思
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意和孩子谈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许他们不想暴露,他们有时也会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和不确定。但与孩子谈论自己的思考过程,是你能给他们的最好礼物。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思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能听到你处理项目和思考问题的策略,对孩子来说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倾听你的反思,孩子会更乐于反思他们自己的想法,并且会有更好的模式来学习如何去做。把生活中的孩子想象成创造性思维的学徒,通过展示和讨论你是如何做的,你就能帮他们成为创造型思考者。当然,创造性学习螺旋不会以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和反思的单一循环结束。当孩子在经历这个过程时,他们获得了新的想法,并会继续下一个螺旋式的迭代,与另一个周期的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和反思。随着螺旋的每一次迭代,你都会有新的机会来支持孩子进行创造性学习。
作者丨米切尔·雷斯尼克
摘编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王心
出道47年还青春无限,曾票房惨扑的他成顶流,各大名导都为他站台
开分了开分了。
9.2!
深挖顶级大厂内幕!
揭露影史神作秘辛!
揭露广为人知大导另一面!
哪怕“注水”也不耽误五星的——
《光影与魔法》
Light & Magic
看这片名,还以为是《哈利·波特》系列又出啥衍生剧。
但其实,这是一部相当详实的大厂企业宣传纪录片。
主角,来自好莱坞第一特效大厂,工业光魔。
1975年成立,至今依然屹立业界top1。
怎么介绍它呢?
有它才有电影特效这一行。
能拿的奖它都拿过,且不止一次:16次奥斯卡最佳视效、22个科学技术奖,总统还亲自为他们表彰。
图像视频两大专业软件PS、PR就是它家搞出来的;顶级动画工作室皮克斯曾经只是它的一个小部门……
好莱坞大导卡梅隆为它站台,斯皮尔伯格是它的拥趸。
你能叫的上名字的大片都是靠它画龙点睛。
12年前,它曾有一部1小时的纪录片《工业光魔:创造一切可能》。
要Sir说,完全不够看。
今天这部新出的纪录片,在那基础上扩充到6集,近6小时。
好莱坞最会造梦的魔术师,究竟如何无中生有?
历经47年,又如何一直葆有造梦的活力?
最强幕后,立刻开箱。
01
最专业的外行
聊这家大厂,迈不过去起点,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
彼时,好莱坞最正宗的科幻电影,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可对乔治·卢卡斯来说,那长镜头、那静止的巨物,太!慢!啦!
老爷子要的是速度与。
他想拍更快、更激烈的科幻片。
可举目好莱坞,如此大场面、高要求,根本没人能做。
发现没有人、也没有公司能做出
我要的电影效果
怎么办?
自己开一家公司。
开公司好办,你得有人才吧。
乔治·卢卡斯找到了约翰·戴克斯卓,广告特效师。
戴克斯卓是个厉害角色。
爱玩,会开各种车:二轮、四轮、甚至三个轮子的小飞机……
还喜欢摄影。
虽然只是个广告特效师,但《2001太空漫游》的制作公司实习过。
有技术,有想法,bingo!
和卢卡斯初见,两人对宇宙飞船在太空穿行的创意一拍即合。
通过他,卢卡斯愣是挖到一帮“地下特效党”。
这帮人怎么挖来的?
二人兵分两路。
卢卡斯开始着手《星球大战》的前期准备,并前往英国实拍。
戴克斯卓则开始找办公室、拉人入伙。
在凡奈斯机场附近,他找到了一间空的仓库。
啥也没有,初期只能坐在地板上打电话摇人。
戴克斯卓开始以“我有一个大项目”,空口套好友。
好友找朋友,还真找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能人异士——
有大厂迪士尼员工想来再创业的;有喜欢看特技片修摩托的;有当过海军又在工厂里弄电子元件的;有人纯粹是因为通勤时间能少一个小时……
(当然他们后来都成了大片背后深藏功与名的大佬)
乔·约翰斯顿、罗恩·彼得森(《后天》《人工智能》)、理查·艾德伦、菲儿·提佩(《暮光之城》)、丹尼斯·穆伦、肯·劳斯顿(《阿甘正传》、爱丽丝梦游仙境》),一群从小看着《金刚》《原子怪兽》长大,脑洞大开的未来大师,相聚一堂。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默认这活儿不赚钱,但想做。
就为了童年时期就种下的怪奇光影梦。
小时候,用柯达傻瓜相机拍家庭电影,里面就有“森林巨人”。
有人喜欢恐龙,成为了业余的考古学家,并制作恐龙打架的定格动画。
有人用模型拍出了飞机撞大桥的“大片”画面……
虽然人摇得挺顺利,可有一个很大的隐患。
他们……都是外行。
怎么拍?模型要怎么设计?用什么摄影机才能拍出星际穿越的高难度动作?
要做飞船模型,那就找二战电影中的各色飞机,各种变形。
帝国的战机是原厂货,精美;反抗军穷,所以是“二手改装车”,破旧,且加大引擎、风驰电掣。
汉·索罗作为“星际大镖客”,飞船要灵巧,灵感来自厨房的脏盘子+汉堡包。
为星战迷津津乐道的大场面,当年既没法实景拍摄,也没法后期渲染。
比如肯诺比关掉光束的画面,总不能单造一栋空心塔出来。
怎么办?
挖技术大拿迪士尼的墙角呗。
哈里逊·艾伦萧,迪士尼的遮幕绘景师,被邀到星战剧组。现卖现学。
采用先进的遮幕绘景拍摄——
画出景物图,叠上演员和实体场景。演员站在舞台地面上方,下方的底板被折幕绘景替代,成为一条往下延伸的竖井。
将绘制的景色,重叠到软片上,留出实景拍摄的部分。
能实拍的实拍,不能拍的咱手绘。
类似于“完形填空”的技术,是不是超级神奇?
拍摄技术,重点难题。
传统的特效镜头是物体移动,摄影机跟拍。
但到外太空,有太阳光作为光源。模型一动,“太阳”也要跟着走,太复杂了。
(你能想象灯光师搬着大灯在电线铺地板的片场跟着模型跑吗)
所以飞船是固定的模型,运动其实是靠摄影机。
拍摄需要氛围遮幕、引擎、实景好几次。
问题来了。
怎么保证摄影机在每一次拍摄中,运动轨迹都相同呢?
这需要根据力学知识,设计全新的摄影机和对应的电脑。
△ 戴克卓机、拉玛全景摄影机和新电脑
解决拍摄问题的一小步,横跨了行业的一大步。
从制作到拍摄,全是难点,只能无视一切规则。
也对应了戴克斯卓说的特效工作核心:不停玩耍胡闹。
玩闹的背后,是疯狂的脑暴,和每天工作18个小时的天昏地暗。
只要管用,就不惜一切代价付诸行动。
就这么边试边拍。
小仓库也越来越满。
工业光魔,出生了。
02
最苦逼的领导
这初创挺励志吧?
可在那时候,老大卢卡斯可糟心了。
他从英国出差回来,发现仓库里的这帮家伙,花了近一半预算,只拍了2个镜头。
而此时,距离电影上映还有6个月,待完成镜头,400个。
团队初创,没有人统筹、分工,导致所有人工作效率低,进度极慢。
卢卡斯闷气生完,只能重整旗鼓。
现场工作一团乱麻,那就雇助理,让专人负责排进度。
镜头太多,那就多拍不用调整机位的素材,进行镜头的合并。
对年轻的卢卡斯来说。
《星球大战》不只是为自己圆梦、为华纳赚钱的工具。
它更像是一次为个性实现的自我证明,为叛逆买单的绝地反击。
小时候,卢卡斯是闻名小镇的赛车狂人,他想修车,也想当赛车手。
可惜,他生平第一次上报纸,不是拿奖,而是因为车祸。
收心后,卢卡斯不愿接手父亲的文具店,坚决要去读书。
他对心理学和人类学尤为感兴趣,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更让他痴迷不已,里面全是原始英雄的神话故事。
大三开始接触电影的他,第一部学生短片就震惊南加州整个电影系。
他的科幻短片《电子迷宫》(1967年)在电影界获得首奖,讲一个只有编号的未来人,试图逃离系统的故事。
这部片让刚认识他不久的斯皮尔伯格自惭形秽(也可能是客气)。
我永远拍不出这种好片
之后卢卡斯和制作人科波拉成为挚友,还组建了小工作室美国西洋镜。
也因此,卢卡斯编导了他职业生涯最满意的长片作《500年后》。
脱胎于《电子迷宫》,一部反乌托邦的未来预言。
△ 统治世界的是巨大的主机
这部有《黑客帝国》《银翼杀手》雏形的前瞻之作,在当时被华纳乱剪,双方闹掰。
票房惨扑,被骂烂片,工作室开张即破产,分道扬镳前,制作人科波拉苦口婆心地劝他,先放弃幻想,拿出实力证明自己的导演能力。
别再拍这种自命不凡的奇怪科幻片
于是,喜剧片《美国风情画》横空出世。
卢卡斯用77万投资拿下1.15亿票房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导演能力。
有《美国风情画》作保,才有了“卢卡斯爱好大乱炖”的《星球大战》。
所以,卢卡斯对这部作品尤为重视。
可进度如此慢,预算又严重超支,卢卡斯简直头大。
粗剪版一出,斯皮尔伯格的观后感不满得很委婉。
剪辑师懵逼。
唯一让高层满意的镜头,只有一个。
△ 50万的力挽狂澜
时间紧张,钱快花完。
但卢卡斯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更痛苦的是,卢卡斯必须追求速度,但又不肯放低要求。
纪录片第二集看完,Sir真心佩服老头子。
他身上有种歇斯底里,就像剪辑师形容的一样,极富想象力,也极实际。
为星战迷津津乐道的莫斯艾利斯小酒馆的戏,他拍完很不满意。
酒馆本应充分展现外星人、赏金猎人、走私犯和逃犯的物种多样性。
但因为实在英国实拍,场地有限,外星人实在稀少。
逼得这个完美主义者只能上后招——
回国摇人。
6周,再做一批外星人。
一个脚踏实地的做梦者,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老大的气质影响了团队,工业光魔那个仓库里的工作氛围十分神奇。
你会看到仓库外头各种孩子气的玩具:水池、飞机逃生通道做的滑梯,咖啡机边热聊的员工。
但你也会看到,工作18个小时甘心996的工作狂。
Sir也相信,没有这样的头儿和团队。
就没有《星球大战》。
03
最烧脑的公司
后来的事,你我都知道了。
《星球大战》一战成名。
观众惊掉下巴,剧组奖项拿到手软,濒临破产的福斯更是笑到合不拢嘴,上映3周股价翻了一倍。
全球票房收入超过4.1亿美元,北美票房仅次于《乱世佳人》,是如今票房最高的科幻电影。
对工业光魔,这是一次巨大但具有偶然性的成功。
想要屹立不倒,只能不断越过一重又一重难关。
随着团队规模的稳定、职能的厘清,拍摄前期工作也比第一次有条理。
工作精细,技术升级,只为创意更多元自由地发挥。
花活更多的《帝国反击战》来了。
为了做出人态逼真的“机甲舱+四条腿”,把俾路支巨犀作为概念模型,进行步行机机械化改造。
用单格录影机,把步行机的移动拍摄下来,做定格动画。反复操作,每天步行机的运动都要拍8-10小时。
只为了电影里的几秒钟。
为了省钱,学会“使诈”。
许多小行星模型是用土豆替代的。
为了拍星星拉成线条,飞进外太空的特效镜头,又不能改变模型大小,就用拍立得相机斜拍照片,剪下来贴在玻璃上拍摄。
剪辑花时间、死板。
那就自己做一个剪辑软件。
他们找到了用电脑制作动画的犹他大学高材生,艾德·卡特摩尔。
电脑绘图其实是把每个像素放在排列位置里,组成像素的小方块根据色彩有自己的编码,像素越亮数字越大。
视觉特效师可以用上百万个可定址的像素,在画格里处理每一个点。
卢卡斯深知技术工具不能省,于是他决定投资开发新软件。
投资的钱哪里来?
赚外快啊。
叮!斯皮尔伯格下单《夺宝奇兵》✅,并给出好评。
暴风雨中流动的云——
用“云槽”:上面是温的清水,下面是冷的咸水,两层分离。在其间用小装置注入蛋彩颜料上色,就等蓬松的云展开来。
鬼魂,能做。
像撑杆偶的“鬼”放入水中,通过高速摄影拍摄其流动的样子。
融化的人脸?
很新鲜,没试过,那就试试。
首先根据演员的头骨做一个模子,再雕塑出肌肉;再用硅胶等材料做齿膜,并给它加热让它自然融化;最后,仍然是定格动画的拍法,一秒一格。
有了斯皮尔伯格的好评,工业光魔不再是卢卡斯的私人特效部门,而成了所有奇幻、科幻片梦寐以求的合作对象。
《E.T外星人》的骑单车名场面,美轮美奂。
但你能想到吗,当时特效都花在做E.T上,到这儿没钱了。
穷有穷的方法。
用绳子绑着单车, 拉着单车过那个镜头。
钱为什么花得那么快?
很多视觉特效都是和实体特效结合的。
《吵闹鬼》,剧本里一句在“房屋内爆炸”,就要花25万美元。
而且必须一次成功,不然要再花5、6万。
纪录片里,Sir对一句话印象深刻。
来自视效师道格拉斯:“我们用很悲惨的过程创造魔法”。
悲惨,来自无中生有,比有更好的折磨。
就这样,卢卡斯在接单、投资开发的过程里,不知不觉更新了特效、剪辑的数字化技术。
有处理图像的,有剪辑合成影像的。
前者被托马斯诺尔独立出了一款叫“显示”的软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Photoshop的雏形。
后者拓展了另一套业务链,高速处理影像的硬件“皮克斯”,一台售价12万美元。后来这个业务组成为了单独的动画部门,卖给了史蒂夫·乔布斯。
(没错就是那个跳跳灯的皮克斯)
04
最细腻的魔法
工业光魔的slogan:电影比技术更重要。
这或许也是经历了47年,工业光魔依然能屹立不倒的原因。
在当时很多特效公司倒闭的情况下,凭借着数字化革命。
大洗牌的工业光魔,在特效之路上走得更加纯粹。
詹姆斯·卡梅隆的《无底洞》,将水元素玩到登峰造极之作。
可在写剧本的时候脑子里只有画面,“智慧控制的水”就像触手一样试探着人类基地。
需要模拟水波纹,末端做出人脸。
问题是怎么做出来
技术狂魔卡梅隆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也是:白黏土动画+高速摄影的1.0版本。
听起来就不太聪明的样子。
工业光魔又增添了电脑成像部,总监决定用特效开发新工具。
要挑战水折射和反射的特性——
用背景板,呈现出人在水折射后看见水扭曲的样子;
水会反射周围的一切,实拍时把所有布景的照片用Photoshop组合成一个环境。
随着技术的更新,一个无法避免的对立出现。
以老手工作坊代表的模型部门,和新技术顶流的电脑成像部形成了两股势力。
原本,虚实(特效&模型)各有所长。
电影特效丰碑之作《终结者2:审判日》里,施瓦辛格的魅力被他碾压——
大反派,液态金属人T1000。
就连漫威的新剧《我是格鲁特》也跨30年致敬了一波前辈。
T1000的诞生,兼具了人体特征和赛博美感。
为了让他像人,模型部门要做出他的骨骼、肌肉、肌腱;
为了有冷酷的机械感,这型男走路时也得“肌理分明”——
在涂满金漆的演员身上标网格线,用两台摄影机同步拍摄前面和侧面拍摄他动作的肌肉组织。
他细小的微跛动作,甚至也放进了特效制作中。
这,才有了一个混合了水银光泽和健美肌肉的俊美机器人。
电脑成像的本质,是用绘画或动画来解决问题。
T1000穿过铁栏杆时,要突出他柔弱无骨的“水”性特征。
传统意义上,两个物体撞击,笨蛋电脑会让他们彼此穿透,就是咱们常说的“穿模”。
但这陈年窠臼,早在当时就找到了解决办法。
写出新程序,让脸配合栏杆的轮廓变形,看起来就像液体通过了栏杆。
△ 这个惊到掉烟的老头,妥妥是观众的嘴替
可技术哪分高低,它们都是为电影服务。
于是,虚实合战的巅峰,《侏罗纪公园》来了。
本应该是以模型+定格动画出彩的《侏罗纪公园》,在电脑扫描后大幅度提升了效率。
但老手艺人菲儿并没有“失业”,他对于恐龙的理解赋予了这些动物新的生命。
用定格动画进行了分镜测试。
菲儿甚至会给动画师们上“恐龙培训课”,把自己想象成恐龙。
吃饭、喝水、打斗、捕猎……在真实和造梦的缝隙中找灵感。
技术,创造不可能。
特效的日益逼真,与影视制作的拟真状态息息相关。
从早期的定格动画,到《曼达洛人》的动态捕捉环绕屏。
绿幕、蓝幕成了所见即所得的新技术。
从冰岛的雪原道黄沙大漠,你只需要按一个按钮。
特效的后期,提到了前期,有看得见的景物,有实际的体验。
特效让电影表现力无所不能,唯一的制约可能就是人类的想象力。
工业光魔的壮大,背后是电影人对梦的执着。
这个名字取得也挺好的。
一个能创造银幕魔法的工人。
而最最重要的,是指引、敦促这个魔法工人的“光”。
就像《终结者2》中,卡在栏杆间隙的枪。
展现了固体与液体的差别,也区隔了炫技与整体塑造,特效与电影本质。
在把泛滥特效当做营销噱头无尽夸赞的当下。
它时刻提醒电影人。
特效,是为了实现梦。
而不是成为梦。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西贝偏北
开发商做的精装房太丑了,如何拯救?这三大改造一定要做
“大哥,看房吗?地铁沿线,黄金地段,精装房哦,拎包入住!”
“不看!坚决不看!”
“为啥?”
“老婆饼里没老婆,鱼香肉丝里没鱼,精装房里也没精装。”
每次提起精装房,总是气到想哇哇大哭~
精装精装,精不应该是精致,高品质么?到手效果应该是下图这种才对吧。
颜值和功能都在线,而且能省去装修的麻烦,想想都很美~~
但是打开门那一刹那,连UC的小编都震惊了!惊呆了!千篇一律的大白墙,看得想撞墙。
还有做梦都会被吓醒的猪肝色,猪肝色门框,猪肝色地板,怎么就跟猪过不去了。
还有毫无特色的家具,搞得像民宿一样,能用就行,反正不是自己用。
不拆: 买精装房本来就是图省事儿,现在又重新改,不是瞎折腾吗?
拆: 但是说实话,为了省事,这代价也太大了吧~~开发商统一装修,统一风格,周末去朋友家做客,进屋后,咦?怎么又回自己家了?
不拆: 浪费钱,精装房本来就是一大笔钱,拆掉重装,钱上加钱,钱包亚压力山大。
拆: 从金钱上不想拆,从颜值上讲,一想到要丑这么多年,就无法接受。
......
拆还是不拆?
罗老师的建议是:不动格局,不大改,尽量从软装、家具入手去改。
地板?改!
对,就是地板,10个人当中有8个会对精装房的地板不满意。比如下图这种,瓷砖铺得也太随意了,随便铺完赶着下班?
对地砖不满意的小伙伴,如果不嫌麻烦,当然可以全部瓷砖拆掉重新铺。
但我想,大部分人都耗不起这么大的改造。我们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直接在瓷砖上面铺多一层地板,地板的质感会比瓷砖好很多,看起来不会那么low。
那连地板都不想铺怎么搞?
好嘞,一招地毯大法送给你。再难看的地板,铺上同色系的地毯后,逼格也会瞬间蹭蹭往上涨好几档。
如果是把瓷砖换成地板+铺地毯,那颜值就更不在话下啦。
墙面?改!
精装房的大白墙也是很多人都无法忍受的。先看看你家大白墙↓↓
再看看大街上的大白墙↓↓
是不是感觉,花了几百万,就是换了一条大街睡觉而已?
所以,精装房的墙面,一定要改!怎么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重新刷一遍乳胶漆。
至于选什么颜色的墙漆,就看大家伙儿的喜好和具体的装修风格啦,罗老师在这里也不好展开讲。
不过要提醒大家一点,多种颜色,要谨记主题色:辅助色:点缀色=7:2:1的原则,千万不要把自己家涂成一张大花脸。
还有就是通过挂一些装饰画,打造有个性背景墙,大白墙快快走开~~
不过,兔菇凉比较推荐的是下面这个办法—加护墙板。护墙板的线条感真的是一级棒,加上之后,房子就跟去了一趟韩国整容一样。
尤其是护墙板搭配有质感的木地板,你已经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一套精装房了。
家具要不要换?
说起家具这个,真的很头疼。
买房的时候,商家跟你说家具家电都已经备好了,拎包就能入住。想想,这是好事呀,谁不图省心?
但是,当你真正看到家具的时候......
看下图,壁纸就先不吐槽了,请问这衣柜是怎么肥事?就不能做大一点?就不能设计到置顶?
如果遇到下图这种橱柜,你还会想做饭吗?反正我是不想做了。
遇到这种情况,兔菇凉的建议是,换家具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橱柜、衣柜、玄关柜,找个设计师,重新定制做一下,不会花很多时间。
上面说到的,基本就是不改硬装的情况下,改造精装房最大的三项工程。至于窗帘、挂饰等这些小的软装,大家再根据自己的爱好调整即可。
65㎡巧设计变3房,居然只花了5万块!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免费获取三套设计和一份当地精准预算报价。
↓↓↓↓
18岁花四万块买大哥大,“土豪”孙红雷离开哈尔滨的那一天
因为家里穷,没钱吃肉,孙红雷上初中就开始混舞厅,靠跳霹雳舞挣钱。
那时他经常从有钱同学那里,借来八个喇叭的收音机,肩上扛卷地板革,四处找人“茬舞”(茬舞就是斗舞的意思)。
穿着蝙蝠衫的孙红雷,把袖口开得老大。再搭上一条小腿紧瘦、大腿宽肥的老板裤。踩着一双印着大星的平底回力胶鞋,手上戴着露出五个手指的摩托手套。
打遍哈尔滨无敌手。
1988年,孙红雷去重庆参加全国第二届霹雳舞大赛,得了二等奖,获奖后又被中国歌剧舞剧院发掘,进了中国霹雳舞明星艺术团。
跳一场舞给一百块出场费,一个月能跳三四十场。刚满18岁,孙红雷就成了当地少有的“万元户”。
有钱后,孙红雷花四万多买了个大哥大,穿一身黑亮的皮衣,胳膊下夹着黑色小皮包,带着蛤蟆镜,没事就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溜达。
当时的出租车还是稀罕物,没啥人坐。为了彰显自己的“土豪”,孙红雷常常一边举着大哥大打电话,一边坐出租车里拦熟人,瞅见认识的人就喊:
“咋在这碰见你呢,忙啥呢最近?”
那段时间,孙红雷过得特浮夸。钱越挣越多,可他却感觉自个越活越缥缈。
他爸妈白天上班,他就在家睡觉,晚上再出来跳舞。跳完舞就坐在空无一人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听着随身听,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思考未来在何方。
这样昼伏夜出的日子过了三个月,直到有一天,他在艺术团的一个同事随口建议他去报考中戏,他还感觉不可思议:
“就长我这样还能当演员?人家演员不都是像唐国强,许亚军那样的吗?”
尽管心里给自己的长相打了叉,可“当演员”这件事成了痒痒挠,不停地撩拨着孙红雷的心弦。最终,被撩得忍无可忍的孙红雷,还是拿起大哥大给中戏招生办打了电话。
接电话的人是刘振华(中戏老师,已故),孙红雷在那头呜呜啦啦,娇羞了半天,刘老师也没听出个所以然。憋得没法了,孙红雷才说:
“我长得不好看,也能考中戏吗?”
刘老师在电话那头先笑了,问孙红雷:
“你知道姜文和王志文吗?”
孙红雷说:
“知道啊,我看过姜文演的《红高粱》啊!”
刘老师又问:
“那你觉得他俩好看吗?”
孙红雷想了半天,肯定地回答:
“那我比他俩好看!”
撂下电话,孙红雷就开始收拾行李,他陪着爸妈说了一夜的话,第二天一早就飞去了北京。
可自认为自己颜压姜文的孙红雷,却没能得到面试老师的青睐。
老师上下打量了他一圈,皱着眉说:
“你这体重有点过肥啊,我们这专业要求学生得跳芭蕾舞,你不太适合。”
那时,孙红雷因为有钱后天天胡吃海喝,体重飙升到181斤,肚子上全是赘肉。他杵在办公室门口,蔫蔫地不说话,过了半晌才开口:
“老师,你说了半天不就是嫌我胖吗!离面试还有一个月,你给我个机会,我减下去。”
从那天开始,孙红雷就住进了中戏宿舍。天不亮就围着操场跑圈,熄灯后再躲进楼道里练台词。后来发展到,中戏所有学生都知道学校来了个“疯子”,他一出来跑步就有人围观。
三十天时间,孙红雷用一天一斤的速度,硬生生减下去36斤。
可面试环节依然险象环生,老师安排了面试学生里,最漂亮的一个女学生和孙红雷做搭档,让他俩演一场分手戏。
孙红雷立马“入戏”,对女生发狠:“咱俩分手吧!”
女生回:为什么?
孙红雷:不为什么,我们不合适!我不爱你了!
女生:为什么?
孙红雷:你走吧,咱们今天就做个了断!
女生:为什么?
连着三个“为什么”,把孙红雷给问猛了,两个人一直陷在“为什么分手”里出不来,老师们想看到的情绪、表情、台词,两人一点都没展现。还没演完,就被评委老师喊了停。
公布录取名单时,让全体起立,孙红雷汗刷刷地往下流,腿都软了,心想:完犊子,白减了一个月的肥。
此时,主考官梁伯龙老师却忽然叫了他的名字,说:
“孙红雷,你再跟另一个女生演一遍。”
本以为落选已成定数,没想到老师却给了他第二次机会。最终,孙红雷成了700多名考生中,唯一一名被录取的学生。
事后,曾有老师对他透漏:其实从你在操场跑步开始,我们就有打算录取你了。演技可以培养,性格却难以养成,想成为好演员,需要你这样的“轴人”。
1997年,孙红雷从中戏毕业时,一直保持着专业第一的成绩。
面临择业时,其他同学都选择考人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等话剧团。
但考这些话剧团要求是本科学历,孙红雷是补录生,只有大专文凭,没资格考。
这个时候,孙红雷的“轴”劲又上来了。
他忿忿道:“不让考我偏要考,我就是要让他们看看我这个专科生是什么水平。”
孙红雷为此准备了四个小品、四首歌、三支舞蹈。
考试时,一些本科同学看到孙红雷,发出一片嘘声,还小声议论:“他一个专科生,瞎凑什么热闹!”
孙红雷懒得在乎这些议论,表演完就拉着当时的女朋友去逛街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给他打电话,通知他被录取时,他正在王府井瞎溜达。
接到电话,他还觉得难以置信,问:
“那我的户口怎么办?”
对方答:“剧院帮你落户啊。”
“那房子呢?”
“剧院给你分啊。”
挂了电话,孙红雷还感觉像在做梦。
进剧团第二年,他又靠出演话剧《三毛钱歌剧》和《居里夫人》,得了话剧界的最高奖——梅花奖。
一夜之间,孙红雷的人生像是开了挂。
可也不全是顺风顺水。
1998年,赵宝刚拍《永不瞑目》时,想找个看起来比较“流氓”的演员,演剧里的建军一角。
孙红雷毛遂自荐去面试,可赵宝刚嫌他长得太老实,不够流氓,打发他走。孙红雷不服,站起来居高临下地瞪着赵宝刚,说:“你不让我演这个建军,你后悔一辈子。”
赵宝刚被吓了一跳,没敢让自己后悔。
可成了“建军”的孙红雷,因为流氓角色太过深入人心,像是被打上了“坏人”的标签。又相继塑造出《征服》里的刘华强,《天堂口》里的洪哥等流氓形象。
直到出演《潜伏》里亦正亦邪的余则成,让他真正大红大紫。
他也不是只会演流氓,2008年演完余则成,他又画风突变地在电影《梅兰芳》里,演了个痴情京剧的知识分子邱如白。
不再留小平头的孙红雷,顶着一头凌乱的白发,用自己细腻的演技和对人物角色的深刻理解,塑造出了一个忧郁深沉的文化人形象。
可能因为后来的路走得太顺,让太多人忘了他开辟前路时的艰辛。
在一部分人看来,孙红雷是一夜大火,而且火得莫名其妙。为了满足自己对“莫名其妙”的想象,有人扒出了所谓的孙红雷“上位史”。
说他曾经恋上大自己11岁的丁嘉丽,丁嘉丽为他争取赵宝刚的资源时,甚至不惜下跪,最终却被他狠心抛弃。
这段姐弟恋,曾被孙红雷亲口承认。但分手原因,两人却不约而同地都选择闭口不谈。
后来,丁嘉丽在某论坛上公开演讲,称:「自己曾多次堕胎,现在要向全国观众忏悔」引发轩然大波,大家也不自觉地将这件事和孙红雷联系到一起。
好官难断情事。
孙红雷和丁嘉丽之间到底有怎样的爱恨纠葛,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知道,两人的分手并不体面。
孙红雷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他特别烦别人说幸运,在他看来,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靠努力打拼得来,付出和得到,必须也必然成正比。
为了捍卫自己内心认定的正义,“轴”到没谱的孙红雷总是“瞎”说大实话。
他说:有些投资方,总是在抱着一些不良目的,来泡我们的女演员。
说:现在的奖项都是做出来的,都有黑幕。我不相信奖项,只相信观众的评判。
说:现在的一些演员如果不给副导演送礼,连导演都见不到。
二十多年后,已经成名成家的孙红雷,依然没被磨平棱角。亦如他1995年,离开哈尔滨前的那个夜晚,在“轴”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文|胡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