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说文四大家注解疏义:爾字像苏州园林的花窗,棂格交错
爾,初為象形,甲骨文像三足絡絲架。后來爾字上部變為“尒”,成為表音部件,於是爾字也由象形演進為形聲。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將“爾”解釋為“窗櫺交錯,格格相連”,完全是根據其小篆字形作出的猜測,因為的確很像蘇州園林的窗格。但不論是絡絲架,還是窗格,都早已廢棄不用,而使用更多的是它的假借義,比如第二人稱代詞,語氣助詞等。
許慎《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爾,麗爾,猶靡麗也。从冂从㸚,其孔㸚,尒聲。此與爽同意。兒氏切
【疏義】爾,麗爾,猶如說空明疏朗。由“冂”和“㸚”會意,㸚表示孔格疏朗。尒聲。爾與爽意義相同。兒氏切(ěr)
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段注1】麗爾,猶靡麗也。麗爾,古語。靡麗,漢人語。以今語釋古語,故云猶。毛傳云:糾糾猶繚繚也,摻摻猶纖纖也。是此例也。後人以其與汝雙聲,假爲爾汝字。又凡訓如此。訓此者,皆當作尒。乃皆用爾,爾行而尒廢矣。
【疏義】爾,麗爾,猶如說靡麗,即空明疏朗的意思。“麗爾”是古語的說法,“靡麗”是今人的說法,所以用“猶”字,猶如之意。段玉裁又舉例:糾糾猶繚繚也,摻摻猶纖纖也。“糾糾”猶如說“繚繚”,都是纏繞之意。“摻摻”猶如說“纖纖”,形容女子之手細長柔美。《詩經·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可以”是“何以”的意思。葛藤編織的鞋子缠绕在脚上,怎能一直穿到下霜。女子柔美纤细的双手,怎能用來缝制衣裳呢。除了空明疏朗的本義外,段玉裁在此又指出爾字的兩個假借義。一是假借為“汝”,你的意思。比如《詩經·小雅·巷伯》:“慎爾言也,謂爾不信。”說話要謹慎,否則以後就沒人聽了。二是假借為“如此”。《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豐收的年月,年輕人懶惰的多;歉收的年月,年輕人強暴的多。並非天生就有這樣的不同,而是外界壓迫溺愛的結果。“尒”是“爾”的簡化字,截取了“爾”字的上部。但這不是最近才簡化的,戰國時期就有“尒”字。現在的“尔”取自王羲之草書。
【段注2】從冂㸚。㸚,其孔㸚㸚。依《韻會》訂。冂,莫狄切。幎其外也。㸚㸚猶歷歷也。从尒聲。兒氏切。周時在十五部,漢時在十六部。
【疏義】《說文》:“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冂。象遠界也。”可見,“冂”指的就是一個區域的最外邊。在這裡可以指窗戶的最外邊,即窗框。“幎其外也”即覆蓋在最外面。“幎”即“冪”,左右結構變成上下結構而已。“㸚㸚猶歷歷也”,㸚㸚像窗格花紋一樣,整整齊齊,一個一個鏤孔,歷歷在目。段玉裁將古韻分為十七部。爾字的發音,周代在十五部,漢代在十六部。
【段注3】此與爽同意。爽之從大,猶爾之從冂。惟爽不諧聲耳。
【疏義】“爾”與“爽”都從㸚,而且“爽之從大,猶爾之從冂”,可見“爾”與“爽”意思完全相同。唯一的區別是它們發音不同。爽,疏兩切,在十部。爾,兒氏切,在十五部。
二、桂馥《說文解字義證》
【說文義證1】桓五年,《左傳》: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后伍,伍承彌縫。杜云: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此蓋魚麗陳法。《莊子》:盛鶴列於麗譙之間。注云:麗譙,魏城門壯麗而嶕嶢也。《漢書·陳勝傳》:戰譙門中。注云:門上為高樓以望,故曰譙樓。馥案:樓上亦有㸚孔。
【疏義】《左傳》記載,魯桓公五年,原繁、高渠彌以中軍侍奉鄭莊公,佈施魚麗陣法。原繁、高渠弥,都是郑國大夫。魚麗陣法具體来說,就是“先偏后伍,伍承彌縫”。一車四馬為一乘,二十五乘為一偏。伍,五人為伍。魚麗陣法就是兵車在前,步卒在後,用步卒來彌補兵車之間的空隙。此陣法真是水洩不通,所過之處,一掃而光。就如同細密的漁網,大魚小魚一網打盡,此正是“魚麗陣法”名稱的由來。“爾”字本身就似漁網,中間有密密麻麻的網孔,爾又可以解釋為“麗”,故取名“魚麗”。杜預說: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此蓋魚麗陳法。說的也是這個意思。《莊子》說:“盛鶴列於麗譙之間。”意思是,在峻峭高聳的城門之上,像鶴群飛行那樣盛大地排兵佈陣。上面桂馥用“魚麗陣法”來解釋“麗”字,這裡引用《莊子》也是為了解釋“麗譙”的“麗”。“麗譙”是說魏國的城門壯麗高峻。桂馥似乎沒有把《莊子》中的這個“麗”解釋清楚,於是又引用《漢書·陳勝傳》“戰譙門中”,為什麼是譙門呢?因為城門之上為高樓,高樓是用來眺望敵情的,既然用於眺望,那麼樓上肯定有窗戶,而且為了隱蔽,窗戶上肯定鑲嵌㸚孔花紋。所以譙樓上有㸚孔,那麼就是說《莊子》中的“麗譙”也有㸚孔,㸚孔可以稱作“爾”,“爾”又可以稱作“麗”,故稱有㸚孔的譙樓為“麗譙”。此處邏輯有點繞人,但也足見桂馥做學問之嚴謹。
【說文義證2】麗爾者,《字鑑》引作爾爾。“麗”當作“儷”。本書,儷,棽儷也。囧,窗牖麗廔闓明。廔,屋麗廔也。二麗字竝當作儷。猶靡麗也者,本書薾從爾,云華盛。引詩:彼薾維何。馥案:詩作爾。《三蒼解詁》:爾,華繁也。
【疏義】此段中,桂馥主要闡明了“爾”的另一個意思,即繁盛茂密。《詩經·小雅·采薇》:“彼爾維何?為常之華。”那是什麼花開的如此華麗繁盛,那是棠梨花。由上面“魚麗陣法”可知,“爾”本來就有細密的網格之意,那麼引申為其他事物繁盛茂密,也是很自然的。桂馥認為,這裡的“麗”當寫作“儷”,因為“儷”有“棽儷”的意思,即繁盛茂密之意。桂馥還舉例,認為“窗牖麗廔闓明”和“屋麗廔也”中的“麗”,都是“儷”的意思。
【說文義證3】從㸚其孔㸚者,《六書故》引作“從㸚,㸚其孔也”,《韻會》引徐鍇本“其孔㸚㸚”。
【疏義】此處《六書故》和《韻會》所引稍有不同。“㸚其孔也”是說“㸚”的意思是孔格。“其孔㸚㸚”是說孔格疏朗通明,歷歷在目。前者是名詞,後者是形容詞,其意義實際相通。
三、王筠《說文解字句讀》
【句讀1】麗爾,猶靡麗也。麗爾,《字鑑》引作爾爾。非,嚴氏曰:靡麗當作麗廔,據下其孔㸚知之。
【疏義】和桂馥一樣,王筠也提到“麗爾,《字鑑》引作爾爾”。但王筠認為這是錯誤的,應當作“麗廔”,即窗牖疏朗通明的意思。根據下面“其孔㸚”可知。
【句讀2】從冂。幕□之意。字在㸚部,而先言從冂,未詳。
【疏義】□字跡不清,不知為何字。但意思是明確的,即冂是覆蓋外面的意思。王筠在此還提出一個疑問:爾字在㸚部,但卻先說從冂,為什麼?因為按照 《說文》的體例,一般先言從部首。
【句讀3】從㸚,其孔㸚㸚。依《韻會》引補,㸚㸚猶㸚尒也。尒聲,兒氏切。此與爽同意。
【疏義】“㸚㸚猶㸚尒也”,此處的“尒”字即為現在的“尔”字,是表示判斷的語氣詞。這裡特別說明一下,“尔”不仅只是“爾”的簡體字,《說文》中有單獨的尔,寫作“尒”,其意義和“爾”不完全重合。後面我會單獨出一期,介紹“尒”字。
四、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通訓定聲1】爾,麗爾,猶靡麗也。从冂从㸚,其孔㸚,从尒聲。此與爽同意。按,實即㸚字,小篆加冂,又聲也。本義為窗牖之交文,玲瓏可觀。《詩·采薇》:彼爾維何。傳,華盛貌,即本義之轉注。《說文》引作薾,後出字也。因爾為借義所專,㸚廢不用,故有薾之俗乎。
【疏義】朱駿聲認為,爾其實就是㸚字,衹是小篆加上“冂”和“尒”。爾的本義是窗戶的交文,疏朗通明。“彼爾維何”中的爾是本義之轉注。朱駿聲所謂的“轉注”和《說文》不同。《說文》的轉注為“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朱駿聲的轉注是“一字而推廣其意”,即詞義的引申。爾字由窗戶緻密的交文,引申為繁盛茂密。《說文》之所以引作草字頭的“薾”,是因為爾被假借為代詞、語氣詞等,而“㸚”字又廢棄不用,所以才加艸字頭,以表示植物繁茂之意。
【通訓定聲2】(假借)為尒,猶言如此也。《禮記·檀弓》:爾毋從從爾。注,語助也。《孟子》:鬰陶思君爾。注,辭也。謝元暉詩:故人心尚爾。注,詞之終也。《世說》:聊復爾耳。猶云如此而已也。或作“爾爾”,誤。
【疏義】假借的第一種情況是,假借為“尒”。《說文解字》:“尒,詞之必然也。”即虛詞中表示肯定的語氣助詞。朱駿聲列舉了四個例子。第一《禮記·檀弓上》:“南宫縚之妻之姑之丧,夫子诲之髽(zhuā),曰:尔毋从从尔。尔勿扈扈尔,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意思是說,南宮縚的妻子死了婆婆,孔子教她做喪髻的格式說:“你不要做的太高,也不要做的過大,用榛木做一尺長的簪子,束髪的帶子只能垂下八寸。”第二《孟子》:“鬰陶思君爾。”舜帝的父母和兄弟百般謀害他,想把他燒死,想把他丟井里淹死,但舜帝卻依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最後發現舜帝還活著的時候,他的兄弟說:“鬰陶思君爾!”哥哥呀,我苦苦哀思,太想念你了!第三《客從遠方來》:“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朋友從遠方來,幫我捎來了一塊綢緞,雖然相隔萬里,但我夫君的心依然如此,惦念著我。第四《世說新語》:“聊復爾耳。”意思是姑且就這樣罷了。以上四個例子中,爾字都是語氣助詞的作用。
【通訓定聲3】又為邇。《儀禮·特牲禮》:祝命爾敦。《少牢禮》:上佐食爾上敦黍于筵上。《燕禮》:南鄉爾卿。《士昏禮》:贊爾黍。《周禮肆长》:實相近者相爾也。又《大戴小辨》:爾雅以觀於古。《荀子天論》:其說甚爾。《釋名釋典藝》:爾,昵也;昵,近也;雅,義也;義,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
【疏義】第二種情況,爾字假借為“邇”,近的意思。成語“聞名遐邇”,就是遠近聞名的意思。《儀禮·特牲禮》:“祝命爾敦。”“祝”是主持祭祀活動的人;“敦”是盛黍稷的碗。主持人命令佐食將飯碗移近。《儀禮·少牢禮》:“上佐食爾上敦黍于筵上。”上佐食將筵席上的飯碗移近,以便尸食用。這裡的尸不是屍體,而是代表死者受祭的小孩。《儀禮·燕禮》:“君立阼階之東南,南鄉爾卿。”國君站在阼階的東南方,面朝南,向眾卿作揖,使卿近前。《儀禮·士昏禮》:“贊爾黍。”贊,是贊禮的人。贊者將黍移近至席上。《周禮·地官·肆长》:“名相近者相遠也,實相近者相爾也。”意思是說,超市裏陳列貨物時,將名字相近但實際不是一類的,要遠離開來。將本質相近但名字不同的物品,相互放在一起,以便於尋找。《大戴禮記·小辨》:“爾雅以觀於古,足以辨言矣。”《爾雅》是中國第一部詞典,用爾雅作為工具書看古文,則能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爾是近,雅是正,爾雅就是接近標準語。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就像現在,五湖四海的方言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要以普通話為主。
【通訓定聲4】又發聲之詞,俗字作你。《小爾雅廣詁》:爾,汝也。《書呂刑》:告爾詳刑。《詩雄雉》:百爾君子。《周禮大司徒》:各共爾職。
【疏義】第三種情況,爾假借為“你”,第二人稱代詞。《尚書呂刑》:“有邦有土,告爾詳刑。”各位诸侯国君和有封地的大臣,我來告诉你們詳細的刑罰制度,以後你們要慎重用刑。《詩詩·雄雉》:“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你们这些伪君子,全然不知修养德行。《周禮大司徒》:“各共爾職。”各自恪守你們的職責。
【通訓定聲5】又重言形況字。《詩載驅》:垂轡爾爾。傳,眾也。《釋文》本作濔,若穿鑿說之,當作爾(上加髟)。
【疏義】第四種情況,“爾爾”為情形狀況,“重言”即疊字,“重言形況字”意思是,只有疊字“爾爾”的時候,才是情形狀況的意思。《詩經·載驅》:“垂轡爾爾。”四匹黑馬真雄壯,韁繩柔軟上下晃。“爾爾”不是“上下晃”的意思,而是“……的這種狀態”的意思。
【通訓定聲6】(古韻)《詩·行葦》叶葦、履、體、泥、弟、爾、几。
【疏義】此處的“叶”不是“葉”的簡體。“叶”字自古而有,本義是“眾人協同勞作”,這裡引申指押韻。《詩經·行葦》:
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
方苞方體,維葉泥泥。
戚戚兄弟,莫遠具爾。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根据句尾押韵的规律,朱骏声认为“爾”字的古韻和“葦、履、體、泥、弟、爾、几”相同。
(完)
迩是什么意思?
迩是什么意思?
一课译词:出尔反尔
Photo by Jasmine Wallace Carter from Pexels
中国人常说“一诺千金”,意思是“A promise is weightier than one thousand bars of gold”。做出承诺就应该去兑现,不应该“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汉语成语,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promise and then deny in succession;be inconsistent in one's words)。可以翻译为“go back on one's word”或“ renege on one's word”,表示“to break a promise that one has made;to not do something one said one would do”。
例句:
你答应支持我们的项目,现在却出尔反尔!You made a commitment to support our project, and now you've gone back on your word!
我生气是因为你出尔反尔!I am mad at you because you reneged on your promise!
我不想出尔反尔,但是我不会付你100美元的。 I hate to go back on my word, but I won't pay you $100.
Editor: Jade
来源:chinadaily
无他,惟手熟尔
文/茉莉
女儿在学车,已进行到科二。
中午吃饭时闲聊,她问我:“妈妈,你开车就很稳,练了多久上道的?”
我不禁语塞。
我能说,妈妈当时为了接送你方便,拿到驾证,买到新车,就匆匆上路了吗?
我能说,妈妈当时车上载着你,时时想着左刹车,右油门,生怕弄反了,该踩刹车时,却一脚轰在油门上的那种忐忑吗?
我能说,妈妈的车技都是在校门口拥挤的车流中左腾右挪练出来的吗?
我能说,当时妈妈没办法,车技都是逼出来的吗?
我不是个好榜样,你是我的孩子,此刻,我只想你安安全全、平平安安。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开车无小事,练熟了再上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开车新手上路时,经常有顾下顾不了上、手忙脚乱之感,慢慢来,稳住心态,宁慢毋快,别管后面的车怎么催促,淡定,保持自己的节奏,安全第一,一个星期基本也就适应了。
学习任何事情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大部分都是熟练工种。
刚开始接触学习时,觉得难于上青天,保持良好的心态,只要肯下功夫,随着每天学习、不断练习、熟练应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终会有得心应手的那一天。
李小龙:我不怕遇到练习过10000种腿法的对手,但害怕遇到只将一种腿法练习10000次的强敌。
中国女排朱婷:在每一次上场前,都是千锤百炼。不是一般的训练,而是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
生活没有捷径,经常重复练习,熟能生巧,方能精益求精。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重复和坚持。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迟迟不动,原地观望,并不是事情有多难,而是自己的畏难心理在作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多少愿景在徘徊等待中成为泡影。再美好的梦想,没有行动,也只是空想。再完美的计划,缺乏行动,也只是空谈。
如果想做一件事,方向是正确的,那就先做起来再说。在做的时候,学习积累、感悟进步,任何质变都来源于量变的积累。
曾经看过“一万小时定律”,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人生短短几十年,倏忽而过,与其等待抱怨,不如行动,不用成为专家,至少可以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有志者,事竟成。
诗人曾说: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生活不是人云亦云,任何事情,无他,惟手熟尔。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在这场长跑中,坚持下来,你就是剩者为王。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
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永不放弃的坚持。
——END——
本文系茉莉原创,若有转载,须注明作者茉莉及出处。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致敬原作者。
《卖油翁》原文及赏析
作品原文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1,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2。尝射于家圃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4,睨之5,久而不去6。见其发矢十中八九7,但微颔之8。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9,但手熟尔10。”康肃忿然曰11:”尔安敢轻吾射12!”翁曰:”以我酌油知之1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14,徐以杓酌油沥之15,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16。”康肃笑而遣之17。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1]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善射:擅长射箭。2.以:凭借。自矜(jīn):自夸。3.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4.释担:放下担子。释,放。而:表承接。5.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6.去:离开。7.发:射,射箭。8.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9.无他:没有别的(奥妙)。10.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但,只,不过。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11.忿(fèn)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12.安:怎么。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13.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14.覆:盖。15.徐:慢慢地。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16.惟:只,不过。17.遣之:让他走,打发。[2]白话译文康肃公陈尧哲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3]尴尬的方言
□袁正华
年轻人称作少年,全国人都明白。年轻人行事麻利、迅速,老家便引申出一个字——少。意思是速度快、效率高、不拖泥带水,通常组词说“麻少”。
十岁左右,一次跟随舅舅去东台他朋友家。
主人很热情,中午的饭菜也很丰盛。主人陪着舅舅喝酒,女主人给我盛好了饭。虽然很是眼馋桌上的几样小菜,但从小母亲就教过我吃饭的礼仪——吃自己面前的“咸”、不能在“咸碗”里挑挑拣拣、大人说话不能插嘴。所以,我只顾低头吃饭,偶尔搛一筷自己面前的小菜。
老家把菜肴称作“咸”。来了客人,主人总会一脸歉意地表示:“没得咸,喝杯水酒。”
主人家见我只顾低头扒饭,不怎么吃咸,用筷子磕着盛菜的碗沿招呼我:“小伙,吃shao!吃shao!”
因为嘴馋搛了几筷小菜,居然被主人家看出并指了出来,我羞愧得满脸通红。
想想也是,那些平时少有机会吃到的菜肴是用来招待舅舅的。我一个十岁的孩子,居然不自觉地搛了吃,真是嘴馋。难怪主人家让我吃“少”一点。
羞愧归羞愧,饭还得吃完。母亲说过,大人没有吃完,不能离席。我低着头,拼命把碗里的米饭往嘴里扒拉,只想着尽快吃完,好早点不让人看见我这尴尬的馋相。
我越是着急,主人家越是拿筷子在菜碗上敲:“小伙,你吃shao!你吃shao!”
我内心对主人充满了怨恨:“这满桌的咸我一口都没有搛,你们才喝了两杯酒,我一碗饭已经吃完了,还要怎么麻少?”
满头大汗地扒完碗里的饭,虽然肚子还没有饱,我却怎么也不肯要女主人给我添的饭了。我把筷子搁在空碗上,规规矩矩地坐正。等着舅舅他们喝完酒、吃好饭,才如释重负地离了席。
离开舅舅的朋友家,我对舅舅抱怨:“我没有吃几口咸,他还叫我吃shao,再也不到他家来了。”
舅舅闻言大笑:“你个傻瓜!人家叫你吃咸呢!你只顾吃饭!”
“他明明叫我吃shao!哪有叫我吃咸?”
“咸就是shao,shao就是咸!”
我平生第一次为了自己的无知追悔莫及,早知道shao就是咸,我怎么也得搛两块肉吃吃。
成年后去了北方,山西有种臊子面,类似于老家的盖浇面。当地人管那又咸又辣的浇头叫作臊子。查了字典才知道,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臊子是为了便于保存而熬制的酱料,相当于老家的黄豆酱,咸得起齁。暗想,咸会不会因此而得名叫做臊?想起年少时吃臊的糗事,不觉莞尔。
二十多岁时,去如皋龙舌探望一个在新疆结识的朋友。一见面,朋友特高兴,拉着孩子说:“这是baibai,快叫baibai。”
孩子果然仰着脸,稚声稚气地叫我:“baibai好。”
其时,我还没有结婚。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叫我“baibai”,真是吓得不轻。
在老家,比父亲年长的,叫作“大大”;比父亲年轻的,叫作“耶耶”。而父亲,才叫作“baibai”。
听见孩子叫“baibai”,我赶紧摇手:“不能叫‘baibai’,叫耶耶。”
朋友看了看我,没有说话。
中午吃饭,朋友把他的父母请过来陪同。朋友向我介绍,他一开口,我立马就蒙了:“这是我娘!这是我爷!”
我知道自己肯定是搞错了,赶紧向朋友介绍老家对于父母叔伯的称呼。
朋友的父亲有些学问,听我说完,爽朗地笑了:“我们这里,父亲叫爷,叔叔叫‘baibai’,这可是有来历的。《木兰辞》里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唐朝杜甫也有诗说‘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伯仲叔季,伯伯(baibai)是对和父亲同辈人的尊称。当然,古时候也有称父亲为伯伯(baibai)的,大概你们那里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想起老家骂小孩不懂事会说:“没有爷娘教导。”爷应当就是父亲的意思。
在朋友父亲的解释中,我对于方言无知的尴尬也化作了轻松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