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马斯克和他的太空梦想
星座计划的取消
2009 年,一场涉及近千亿的太空项目引起了华盛顿各方势力的激烈斗争。
星座计划——一个旨在 2020 年载人重返月球的宏伟计划,却因为奥巴马的意志命令岌岌可危。
08 年金融危机余波未破,美国财政吃紧,奥巴马面对星座计划 970 亿美元的预算两眼一黑。他立即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审核,结果揭示项目不但进度延期,甚至还存在一些与项目无关的投资。前洛克希德航天公司 CEO 对星座计划评价直截了当,超出预算,计划停滞,偏离正轨,不可执行。这一评价最终写入白宫预算总监的备忘录,呈现到了总统面前。奥巴马下定决心取消星座计划,并且将投入更多的预算发展商业航天运输。
这一决定因为动了太多人的蛋糕,立即在华盛顿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表态的是NASA局长格里芬,他说,这个计划的取消预示着我们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野心正在逐渐的消失。现任局长博尔登也在接受采访时说,取消星座计划对于从事这些项目的人来说,就像家人去世一样,令他们感到难过。佛罗里达州参议员表示,取消星座计划将会让肯尼迪中心 9000 名员工失去工作。
紧接着,阿波罗时代登月英雄们在阿姆斯特朗的带领下发表了联名公开信,信中写道,取消星座计划将会导致美国航天实力倒退,这是在否定曾经航天英雄们的努力成果,他们这一代人在肯尼迪迎难而上的号召之下登月,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阿波罗工程不但出道即巅峰,这些政客竟然连重返月球的计划都要取消。面对登月英雄们的指责,奥巴马政府陷入了公关危机,压力瞬间转移到支持取消计划的改革派这边。
改革派主要由NASA内部航天商业化的支持者、白宫官员以及商业航天公司组成,他们希望引入市场竞争,推动近地轨道运输的商业化。其中最受争议的就是伊隆·马斯克和他的 Spacex 星际探索公司。阿姆斯特朗曾是马斯克儿时的英雄,然而在这场斗争中,马斯克却站在自己英雄的对立面。这场激烈斗争背后是新旧势力的博弈,但是又显得很讽刺。
是什么导致人类从一个充满畸形和大胆开拓的时代走向了对太空事业犹豫不决的时刻?为什么是马斯克,一个在硅谷用创业发家致富的南非移民,一个航空业的门外汉,却成了这场斗争的关键?它的出现又将为太空探索之梦带来什么?
马斯克重启宇宙开荒之梦
1972 年 12 月,美国阿波罗 17 号执行完最后一次登月任务,宇航员塞尔南信心满满的承诺,我们还会再来的。
那年,马斯克一岁,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实行白人至上种族政策而饱受争议的南非。此后半个世纪,人类再也没有踏足过地球之外的任何星球。所以马斯克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世界就已经开始放弃太空冒险的宏伟抱负。那么为什么马斯克会对太空有如此狂热执着的追求?这个需要我们去他过去一探究竟。
2018 年,马斯克用重型猎鹰火箭将自己的特斯拉送上太空,车的副驾上放着一本阿西莫夫的基地。马斯克聊到《基地》是他童年最爱的科幻小说,这个出生在苏联的犹太小说家将人类是跨星系物种的概念植入了马斯克幼小的内心。
小说里有个人物是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它能根据人类行为预测未来。他看到人类未来漫长3万年的黑暗时代,为了避免文明的灾难,制定了一个拯救计划,将人类送往群心尽头,建立基地。阿西莫夫用罗马帝国衰亡史一般的视角讲述了人类未来文明的更迭。
这部太空史诗为马斯克埋下了太空梦,让他有了为延续人类文明而战的使命。
1968 年,一部至今无人超越的科幻神作——《 2001 太空漫游》的小说和电影同步面世。
这部发表于阿波罗登月前夕的作品,在计算机刚发明出来 20 年,就已经开始探讨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猿人时代出现了神秘石碑,召唤着人类穿越万年时空前往星际探索,印象从谷空到飞船,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作者克拉克曾说过,任何先进的科技都是魔法。马斯克在别人问他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会想到这句话。他要当现实里的魔法师,成为发明家,这听起来实在太苦了。但这就是马斯克的童年世界中,无垠太空中穿梭着人类文明的史诗。
他小时候经常会陷入自己的世界而听不到别人说话。他的妈妈就担心马斯克听力有问题,带他割掉了扁桃体,后来发现他是真的在发呆。
但是孩子们的残忍从来不经伪装。南非的奔放粗犷容不下书呆子。马斯克在小学遭遇了校园霸凌,最严重的一次被打进了医院。那段影响马斯克一生的黑暗时光,还好有着道格拉斯亚当斯创作的太空幽默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陪他度过。
这部连物理学家霍金都喜爱的作品。通过宇宙奇异的冒险故事,教会了马斯克面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乐观。
1984 年,发现号航天飞机首航那年,马斯克 12 岁,在南非的计算机杂志上发表他第一款产品。这是一个名为炸弹的太空游戏,受到了科幻三巨头之一的海因蓝因创作的星际战舰的影响,玩家的任务是作为人类战士要摧毁所有外星人的太空舰队。马斯克通过这个游戏拿到人生第一桶金 500 美元。
在 20 世纪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余热中,马斯克度过了他童年。科幻大师埃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作品在当时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也是科幻小说狂热爱好者,他曾说,许多深入参与太空研究的科学家最初都是被科幻小说带向这条路。他们从小说中汲取灵感,顺着想象蛛丝马迹探索太空里的奥秘。
在科幻小说个人英雄主义的熏陶下,马斯克把自己看作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他的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拯救人类文明的信念,马斯克一直在思考,到底该如何通过技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有了灵感来源,所以无论是在支付领域颠覆传统金融业的PayPal,还是通过技术革新降低太空探索成本的SpaceX,马思克的这些企业都以破坏式创新的姿态,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最开始时 PayPal 和马斯克创办的x是竞争公司,他们都在开发网络支付系统,关系就像当年滴滴和快的一样,最后冒进但更受欢迎的 PayPal 实在烧不起钱了,就和街对面资金实力更强、发展更稳健的 x 寻求合并,马斯克担任了新公司的CEO。
那当时马斯克计划要把包括银行在内的线下一切金融服务都集合在一个系统中,人们只需要通过一个平台完成交易、投资、买保险这些日常金融行为,而且交易成本最低,交易速度最快。他创立了世界第一家网上银行。
在他看来, PayPal 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能够提高自动化交易的系统。但是因为经营理念的分歧,在 2000 年,马斯克刚登上去度蜜月的飞机,董事会就立即发动了,投票免除了这位公司第一大股东 CEO 的职位。被排挤出配票的马斯克去了南非野生动物保护区散心,结果又染上可怕热带疟疾,回到美国治疗,又经历了医院误诊转医院,最后在死神到来的前一天终于打上了特效药。这事让马斯克得到一个教训,每周工作 40 个小时不能改变世界,休假更是谋财害命。
2000 年初,九死一生的马斯克迎来了自己的 30 岁,他现在已经是个亿万富翁了。但是小马可闲不住,又开始琢磨下次创业能干点什么。然后一个影响人类命运的公司诞生了——SpaceX。
马斯克一直有一种存在的危机感,很想找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万物的存在又是为什么?这种在咱们看来形而上学的问题,那在实干派的小马这里,就变成各种改变世界的想法。
最后他得出结论是,为了更高层次的人类集体文明而努力一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这个境界直接就拉到了外太空,童年的梦想再次浮现。关于火箭、飞船和太空旅行,比起设计互联网服务,为了让人类成为跨星系物种,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是更酷的事情。
开始航空业的创业
他离开了硅谷,搬到洛杉矶,那里有美国最大的航天生产基地。它的太空梦从火星学会举办的厨房晚会开始,晚会是为了五花八门的火星探索项目筹款,有在北极建立研究中心,模拟火星艰苦生活条件的,有研究如何让飞机在火星上滑翔,寻找液态水的。马斯克看这些眼花缭乱项目兴奋的跟那小孩似的,就好像这些项目马上能带他去火星冒险了。
其实马斯克不光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更希望能够再次唤醒人们对于太空探索的热情。这个时候人类刚迈进科幻小说里的 21 世纪,但是在经历了 911 和互联网泡沫之后,人们好像已经丧失了对于未来的雄心和希望了。于是马斯克决定模仿 19 世纪马戏之王巴纳姆,把太空探索项目做得像马戏表演一样精彩,来吸引人们的眼球,重燃人类对于宇宙探索热情。
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两个项目走进他的心里,一个是把小白鼠送上火星,在往返火星的途中观察他们的繁殖情况。第二个是在火星上建造绿洲,将地球上植物带到火星,用火星的土壤种植,再把画面传送回地球。这两个项目看起来就像娱乐大众的太空魔术,对比现在SpaceX的成就,格局还是低了一点,但是这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为了把小白鼠和植物送上火星,马斯克决定亲自去俄罗斯买火星。这次俄罗斯之行,他结识了一位未来影响SpaceX发展的关键人物。格里芬曾经在轨道公司担任CEO,现在又为中央情报局工作。
SpaceX成立的时候,格里芬本来也想加入,但是因为他住在东海岸,又不想搬到洛杉矶,于是就被马斯克拒绝了,但后来成为马斯克最重要的智囊之一。在 2005 年,格里芬担任了美国航天局局长。
在前往莫斯克飞机上,马斯克信心满满,心想自己马上就要成为吸引全世界眼球的男人了。但是去了俄罗斯,迎接马斯克的是一桶冷水,一枚二手的洲际导弹要价 800 万美金,马斯克还价到 800 万两枚,俄罗斯人直接哄堂大笑,在他们眼中,马斯克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暴发户,根本买不起火箭。受到侮辱,马斯克愤然离席,他感到这群俄罗斯人只想从他身上狠敲一笔,根本没有诚意跟他做生意。
马斯克那会儿虽然是个亿万富翁,但是在发射一次火箭,成本至少要几千万美元的航天领域,他那点钱不过是九牛一毛,他的预算只买得起俄罗斯的火箭。在回美国的飞机上,马斯克一直在打字。他制作出了一份表格,上面详细列着发射火箭需要的全部成本。他发现自己造火箭比买火箭便宜多了。如果做一家能够提供廉价太空运输服务的公司,这我比送小白鼠去火星更有意义。所以原本投资几千万送白鼠上太空的计划,就变成了投资上亿自己造火箭。
这事在航天圈已经见怪不怪了,有太多亿万富翁想实现梦想,自己造火箭,最后都成功变成百万富翁,灰溜溜的一场发射火箭这种投入大、风险高的事情,只有国家才能负担得起。
离成功最近的失败案例是数学天才、金融、房地产跨跨界富豪比尔的比尔航天公司,在 2000 年刚倒闭,为了制造超越土星 5 号的重型火箭,比尔投入了2亿美元的私人财产。虽然成功测试了二级火箭引擎,但是在利益关系比技术重要的航天航空业,面对NSNA、五角大楼、洛克希德、波音等巨头紧密捆绑的垄断市场,只能黯然离一场。
所以马斯克说自己要造火箭,朋友们只觉得他是钱多烧的慌。就这样,一个硅谷出来的互联网富豪,开始从零学习航天工业原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造火箭是个可行的事情。
半个世纪的工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很多民用产品技术完全可以用到火箭制造上,性能不比航天级设备的差,成本还只是个零头。如果能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让更多的民间项目和个人有机会会参与到宇宙探索中,那么就可以重燃人们太空探索的热情。但是马斯克为什么一定要重燃世界太空探索热情?这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需要我们回到太空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寻找答案。
太空探索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南北战争刚结束的 1865 年,那年海底二万里的作者辱了凡尔纳的新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出版。那一群美国火成立了探月协会,通过发射火箭将乘客送到月球。这是第一部提到太空探索的科幻小说。100 年后,人类实现了小说里描述的登月情景。
俄罗斯中学数学老师乔奥科夫斯基受到凡尔纳小说影响,在苏联刚成立的 20 世纪初,对太空探索和火箭推进的许多设想进行理论化研究。在研究宇宙哲学过程中,齐奥科夫斯基说出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
在列宁去世四年后的 1928 年,乔奥科夫斯基在《宇宙的意志、未知的智慧》中提到了人类终将会殖民银河系,它推导出火箭方程式是现代空间飞行器研究的基本原理。在太空火箭列车中,他还提出了建造多级火箭。齐奥科夫斯基是第一个系统提出载人航天的理论科学家。
二战爆发前期的 1930 年,齐奥科夫斯基发表了航天器设计概念,他设想的航天器是由载人驾驶舱和两个分装液态氧和液态氢的燃料舱组成的,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火箭的雏形吗?然而,齐奥科夫斯基大半生都隐居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木屋屋里,他从来都没有真正的造过火箭。
火箭技术可以用来探索太空,也可以用来制造远程导弹杀死敌人。
时间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是德国为了轰炸同盟国研发出世界第一枚远程导弹 V2 火箭。二战还没有结束,美国就发动了纸牌计划,将 V2 的关键人物冯布劳恩和他团队带往了美国。苏联在二战后也占领了东德最重要的火箭研发基地,带走了大量的火箭专家。纳粹德国的导弹技术为美国和苏联的太空竞赛拉开了序幕。
1951 年 10 月,参与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设计的核心研究员吉宫拉沃夫在杂志上发表一篇名为飞向月球的文章,文章描述了制造两人星际飞船所需的工业技术流程。结尾写道,我们不必等太久, 10 到 15 年内,乔奥科夫斯基的太空梦就能实现。这篇文章第一次引起了大众对于太空飞行的兴趣,那作为反击, 1952 年3月到 1954 年4月,美国克利尔杂志刊登了 7 篇主题为人类很快将征服太空的系列文章,详细的介绍冯布劳恩的载人航天计划。 1955 年,美国电视台播出的迪士尼动画太空人吸引了 4000 万观众,最终点燃了群众对于太空旅行的热情,并且引起了美国和苏联政府的关注。
后面故事我们就很熟悉了。 1957 年,苏联成功研发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宣告人类进入太空时代。西岸的美国人在第二年就成立了美国航天局,拉萨冯布朗担任首席工程师。 1960 年,苏联成功将一条狗送上了太空。 1961 年,不甘落后,美国人将黑猩猩送上太空。
可是就在同年,苏联用东方一号将加加林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来到太空,直视深邃广骜的宇宙,加加林成世界英雄一个月后,美国也将宇航员送上了太空。美国本来想发挥自由世界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抢这个太空第一人的名头,可惜晚了苏联一步。苏联力压美国,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宇宙级的优越性。感到被羞辱的肯尼迪总统又开始支持他本来准备停掉太空项目,并且加大了赌注。
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 1902 年,尼迪在莱斯大学体育发表了经典的动员演讲——《我们选择登月》。 1963 年,第一位女性宇航员捷列神科娃被苏联用东方 6 号送上太空。不同于其他受过专业训练的男性宇航员,他是跳伞工厂的工人。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相信人类的未来,就在宇宙加加林登月后,苏联劳动报提出,我们相信有一天人类将能够在太空中建立家园,拓展我们的生活领域。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民众表示,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将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太空探索将为人类带来无尽的可能,我们的子孙都将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那个时代就像人的青春期,每个人内心中充满勇气和骄傲,对未来抱有极大热情和希望,在竞争中一次次的突破极限,人类巨大潜力被激发,太空探索带来的卫星通信、天气预报、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至今都深刻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世界。
在那个时代的人类,是真的相信跨行星生活就快要到来了,可能就在 21 世纪初会实现。呵呵。 1969 年美国阿波罗十一号载人登月号电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之后三年阿波罗十二号、十四号、十五号、十六号、十七号成功登月,其中阿波罗 13 号在前往月球的途中,制氧舱发生了爆炸,航天器被迫返航,通过月球引力将飞船加速弹回了地球轨道,三位宇航员安全返回,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失败。
1972 年,阿波罗 17 号完成了最后一次登月计划,美国结束了阿波罗探月工程。苏联在两次登月火箭发射失败后,也放弃了登月计划,着手开始研究空间站的GMV。美国开始着手研发可以重复利用了太空运输系统。
1977 年,NSNA完成了载人航天飞机的首次试飞。 1985 年,苏联研制的太空竞赛史上规模最大、成本最高、具有无人驾驶和自动着陆功能的航天飞机试飞成功,但是因为缺钱, 91 年苏联解体后只试飞了一次航天飞机就被束之高阁。
那为什么人们在冷战结束后对太空探索失去了兴趣?
从技术、政治、市场三的角度来看,我们发展技术就像摘果子,技术发展初期果子都很低,结的也很多,所以摘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
比如说月球离地球只有 38.4 万公里,火星到地球平均距离是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的 585 倍,就是说人类往返月球 300 次才抵得上去火星的单程距离。那么不考虑其他因素,仅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和燃料效率这一项技术的要求就是指数级的暴增,投入的资金更是天价。
所以在阿波罗计划后,美苏都放缓了脚步,开始研发能够循环使用的载人航天飞机,期望把成本先降下来。那从政治的角度考虑,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失去了突破技术瓶颈的政治压力,国内也有大批民众不断的发出质疑,那既然登月成功了,成为世界第一了,那为什么还要继续把纳税人钱砸给NSNA呢?用这些钱来解决更紧急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问题不好吗?考虑到,NSNA预算一砍再砍,紧接着躺平的NSNA也不再寻求突破了,按部就班的给合作承包商按计划下订单。
NSNA和航天业的变革
航天市场被几个巨头承包商垄断,他们拿政府的补贴,花着纳税人的钱,躺在冷战时期的技术上磨洋工,日子不要过太美了。航天领域失去了阿波罗时代锐意进取的精神。 1986 年和 2003 年航天飞机两次事故导致 14 名宇航员失去了生命,激起了公众对载人航天的争议,让整个行业都更趋于保守。重回月球,建立火星基地,只停留在一次政客的竞选演讲里。在民众眼中,太空探索快变成割韭菜盘子了,花着纳税人的钱,技术进展还这么缓慢,甚至还有倒退的架势。这个时候谁在跑出来喊这是太空时代,不是被当成骗子,就被当成喝假酒的疯子了。马斯克自从开始做 SpaceX,就一直被骂是吹牛大王,是疯子,是骗子,包括那些他儿时心目中的英雄。
那记者问他怎么看这些评价?
是很难,不过,我希望他们能来探望并在发射准备期间与SpaceX一起,我想这会改变他们的想法。
发射一枚 500 磅载荷火箭的成本至少需要 3000万美元。但是马斯克刚成立SpaceX研发的猎鹰1号,能够搭载1400磅载荷,不要998,只要690万美金,不到 25% 的发射价格,载荷却是传统火箭的 3 倍,这价格有点便宜的吓人。
所以马斯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有两点很关键,第一,尽可能不外包,减少承包商赚差价?第二,当捡垃圾了。也就是将民用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应用到火箭制造上。 SpaceX的 80% - 90% 的制造工作,发动机、电子设备和其他部件全部都是自己生产的。一方面自己造确实比买的便宜,另一方面,构建一套以工业交付为结果导向的能力闭环,有朝一日发展壮大,那就是强大的竞争护城河。但是传统的航天公司,他们一般会把发射系统需要的零件清单的设计和规格直接外包给第三方制造。
对比拥有数十年经验积累的制造公司, SpaceX的选择非常冒险。如果要自己重新设计所有的系统和机器,就会加大出错的概率且浪费时间。但是在马斯克科学省钱的压力下, SpaceX工程师的创新潜力被激发了出来。除了自己造引擎、火箭舰体和太空舱, SpaceX还设计了自己的主板电路、探测振动的传感器、飞行计算器和太阳能板。
在设备应用上也不同于其他行业公司习惯采用太空级别设备的惯例。 SpaceX的设备往往是用现成消费级电子产品制成的,火箭的航空电子设备是由一台 5000 美元电脑支持的,而其他航天公司用的是工业级设备,需要花 55-10万美元。
SpaceX对材料的选择也是打破常规,比如说他们用美国赛车协会设计的安全带代替了太空舱里航天专用固定单链接空间站舱门的闭锁装置,使工程师看到南侧单肩上的门栓获得了灵感,成本一下从 1500 刀降到了 30 刀,出了问题,也更容易更换。
从eBay上淘来的制造猎鹰 1 号的火箭校准仪直接给马斯克省了 2.5万美元。航天巨头波音公司就嘲笑过马斯克,说他火箭就用自行车零件造。不仅如此,SpaceX还对非常复杂的技术进行了开拓性的改进,比如说摩擦搅拌焊接技术。传统火箭为了保证安全稳固,机身一直用铆钉或者螺丝链接。但是SpaceX采用的摩擦搅拌焊接技术代替了铆钉和螺丝。这项技术就像缝合金属的膜法,通过旋转高速摩擦两块金属板的连接处,使它们的晶状结构融合在一起,就像你加热两块金箔,然后再用手按压将它们融为一体一样。这比传统的焊接技术要安全很多,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的实验,SpaceX终于将这项技术应用到火箭制造上,省去了铆钉和螺丝的机身一下轻了几百公斤。
马斯克这么干,一方面是在千亿元量级的航天领域,他那点钱真的不经花。第二就是马斯克发现航天领域的技术已经几乎 50 年没有更新过了,但是社会上其他领域,无论是材料学还是芯片研究,早就获得极大的发展。那就比如一台 60 年代人造航天飞船里的电脑,现在的算力还不及iPad。
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些便宜又好用的民用技术直接用到火箭上呢?垄断性的航天企业是不会为了省钱去进行技术创新的,他们已经习惯大手大脚花钱,每一个项目动辄上百亿,也还进展缓慢,用马斯克话来说,没有个 10 亿美元,波音都不会起床。像波音这样的老牌航天巨头,在当时根本看不上马斯克和他的SpaceX。
火箭市场非常特殊,订单大多来自政府和军方,里面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人情世故。一个没有背景的小公司想和这些巨头抢单,那就像屠龙少年准备挑战恶龙,这事马斯克还真没少干。
2004 年的2月某天,NSNA局长肖恩奥基夫的办公室上献了一份长达 21 页的神秘报告,里面详尽的描述了SpaceX的能力、前景以及一些设计上保密的数据。这是马斯克想要争取空间补给合同的小把戏。那这封带有SpaceX隐秘数据的报告就引起了奥基夫的兴趣,他派了NSNA首席工程师萨斯菲尔德前往公司一探究竟。
萨斯菲尔德是太空商业化的坚定支持者,考察完SpaceX这个初创公司很满意,回到NSNA向上级提交报告。结果一个月后,NSNA态度就变了,他们将 2.5 亿美元的补给合同直接给了另外一家公司奇施乐。这也是个小公司,但是公司 CEO 的米勒来头不小,他是NSNA的前官员,在阿波罗时代就领导了航天载人办公室。米勒通过私人关系为已经申请破产的奇时论拿到了 2.5 亿的NSNA独家订单。
马斯克对于这种走后门拿合同的违法行为非常的愤怒,NSNA决策不应该是拯救那些被选中的公司,他坚信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发展出更好的安全技术,降低成本。面对这种行业内的潜规则,一般刚成立的小公司只能忍气吞声。但是马斯克决定起诉NSNA,为自己的信念而战,即使NSNA官员警告他,如果敢上诉,以后NSNA将永远不会跟他合作。马斯克身边朋友也在劝他,绝对不能告未来的金主,这个赢面太小了,都不会超过10%。但是马斯克认为这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他必须坚持为行业的公平而战,如果你为正义而战,冒犯到某些人,那么他们活该被冒犯。
马斯克还去了国会山抗议,他表示,过去几十年是人类太空探索发展最黑暗的年代,一个个上百亿花销政府项目失败了,让人们对于政府主导太空项目越来越失望,就是这些主导航天事业的机构企业不思进取,让人们丧失了太空探索的热情。马斯克在陈词里说到,技术革命的正常进程应该是让那些既不是亿万富翁,也不是生来就有天赋当宇航员的人,也有机会去太太空俯瞰地球。正义最终站在马斯克这边,政府问责办公室勒令NSNA撤销合同,那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当时SpaceX才成立了 3 年,在航天巨头和关系复杂的机构眼里,马斯克不过是一个南非移民互联网暴发户,心血来潮搞了个太空公司,今天说不定还在 PPT上,最后竟然告赢了NASA。
紧接着SpaceX又卷入了和国防部铁杆关系的格鲁曼公司的争斗,五角大楼开始对马斯克这个太空探索小公司感兴趣了,决定对SpaceX的建造流程、员工背景、引擎设计进行详细的背景调查。这类工作一般是外包给五角大楼信任的合作公司。作为竞争对手的格鲁曼公司就承接这次对SpaceX的背调。虽然五角大楼保证格鲁曼公司的核心员工是不会参与这次调研的,但是这个保证形同虚设。
SpaceX事业发展部部长肖特维尔在一次会议上大发雷霆,要求知道调研小组到底有没有人也参与了引擎开发。结果 8 个组员 5 个举手,空军赶紧撤掉格鲁曼团队。但是为时已晚,格鲁曼很快就对SpaceX提起了诉讼,状告SpaceX使用他们的火箭引擎设计,并且偷盗他们的资料。 SpaceX当然是拒绝这项指控,并且反告格鲁曼,指控他滥用职权,暗中进行商业间谍活动。马斯克就是说司法斗争虽然劳民伤财,但是对于他这种小公司来说,勇敢的站出来反击大公司的霸凌是他必须要做的。格鲁曼没有想到马斯克能和他们打这么久官司,最终格鲁曼和SpaceX和解。
紧接着到了 2005 年,两大巨头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成立了合资子公司联合发射联盟,这对马斯克的SpaceX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联盟公司即将拿到五角大楼的巨额独家合同,这份合同将确保联盟公司未来最少 10 年的寡头地位。
马斯克在 2005 年 10 月提起诉讼,控告联盟公司使用高压手段强迫五角大楼同意合并。马斯克在诉讼中说到,SpaceX开发的新技术提高了运载火箭可靠性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开发成本。对比波音和洛克希德的服务具有强劲的竞争力,但是联盟公司的成立和独家合同将会摧毁整个市场。不过这会儿SpaceX连火箭还没有发射过。
和上次的NSNA败诉不同,洛克希德和波音公司否认了指控,诉讼被驳回。国防发射领域的寡头就这么诞生了。虽然马斯克发誓要抗争到底,但是在波音和洛克希德看来,马斯克不过是一个咄咄逼人的南非暴发户,SpaceX在航天巨头眼里就是个小不点,波音公司的发言人甚至轻蔑得阴阳怪气的。
太空发射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复杂事业,像SpaceX这样自认为的潜在竞争者至少得发一次火箭。这时候,马斯克猎鹰 1 号确实正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准备试射,他们已经花了 700 万美元改装发射台了。但是好巧不巧,洛克希德和波音也正在基地准备发射工作,这是一个价值 10 亿美元的灵敏军事卫星发射项目。于是波音和洛克希德就向空军抗议,理由是担心猎鹰 1 号爆炸可能会损害相关设施。
随后SpaceX的发射台就被取消了,他们被军事基地以侮辱性一样的形式踢了出来。马斯克只能换到夏威夷附近的跨甲邻群岛准备发射。SpaceX的工程师就被发配到了风景优美但是环境原始的小岛,那独特的海岛生活为工程师带来奇妙体验,但是潮湿的海风却又留下致命伤害。
2006 年3月1号,第一次试射,这一刻,马斯克等了 4 年,看着火箭从发射台缓缓升起,激动心情难以掩饰。但是在 34 秒后,引擎突然起火,回传的画面显示火箭下方的小岛越来越大,控制中心大呼不妙,在火箭发射第 59 秒就坠入了海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马斯克多年来一直在四处推动交付整枚火箭,但是发射不到一分钟就坠毁的结果让他感到沮丧。几分钟前还坚挺笔直的火箭现在散落在礁石上,像垃圾一样污染着清澈的海水。6月 1 号,火箭几乎是由马斯克自己掏腰包制造的,当有一天这笔钱用完了,SpaceX也就结束了,他没有什么时间失落。为了避免火箭残骸被海水冲走,团队要赶在退潮后尽快收集好爆炸碎片。随行的发射官员威克斯在现场维持秩序,指挥工程师将碎片进行登记和编号,对后面调查事故的原因保留证据。
但是这个行为惹恼了本来就失落了马斯克,他质问威克斯,凭什么指挥他的人,这是他的火箭,他的爆炸,他的烂摊子。官员只能冷静的告诉马斯克,虽然这是他的火箭,但是他刚刚在政府投资的任务中,政府的设施上爆炸,政府将会对此事进行调查,并且有权决定能否以及何时再次发射。
没办法,火箭的发射式就是花式爆炸式,他们经常在点火几秒后化作残酷的烟火来回报那些为他们付出无数心血的太空梦想家。
最后调查结果显示,岛上的腐蚀性气候和充满盐分的空气悄然腐蚀了燃油泵的螺母,导致燃油泄漏,引起火箭爆炸。 SpaceX在成立之初就是为了降低太空探索成本,和NSNA以科研战略为主不同,他们希望带更多人去太空,即使此刻面对一堆碎片,这仍然是他们的梦想。如果猎鹰 1 号最终失败了,那不仅仅是公司的失败,还包括带领更多人去拓荒宇宙,这样的梦想的破裂。
在 06 年的失败后,SpaceX花了一年的时间开始第二次发射,表现比上次好多了。猎鹰 1 号飞行 180 英里,超过了太空边界,但是下一秒二级火箭就没有进入预射轨道。 08 年8月3日,第三次试射还是没有进入轨道。在火箭分离时,一级火箭和二级火箭相撞,再次失败。
在公开场合,马斯克依然很坚决地表示,SpaceX不会在前行的道路上慢半拍。他还说,我们财务基础非常的好,我们有决心,我们不单有财力,还有专业知识。然后他还会经常补充道,我永远不会放弃。
尽管外人面前态度坚定,但是事实上,马斯克如果第四次发射也失败了,那么SpaceX将不复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下。08 年9月 28 日,这是火箭最后一次发射,他的钱要花光了。稻盛和夫曾说过,其实在苦难当中,只要拼命的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命运之神终于拉了马斯克一把,第四次试射终于成功了。马斯克在事后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猎鹰 1 号发射成功对SpaceX来说意义重大。火箭进入轨道是一个巨大里程碑,只有少数的几个国家才能做到,这是通常都是国家来做的。
至暗时刻
但是猎鹰 1 号的发射成功,并没有立即缓解马斯克眼前的困境。这一年应该是马斯克人生的至暗时刻。创立SpaceX时,马斯克还有2亿的资产,但是现在马斯克的资金已经被迅速榨干,他不得不变卖自己的跑车和其他私人财产,换取更多的现金。马斯克开始亲自监督公司每一笔的大型支出,还督促员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在总能拿到政府补贴的传统航天公司,根本不会有这样的生存压力。嗅到问题的媒体也开始对马斯克落井下石,说他这个互联网富豪投资的钱都打水漂了,还挖出马斯克早年创业 PayPal 的历史爆料。
马斯克作为 CEO 曾被公司驱逐。记者将马斯克描述成了一个滥用他人资产的职业操盘手。马斯克作为企业家,信誉大打折扣,除了个人名誉受损,他的婚姻也出现了危机。 2006 年,马斯克妻子生下三胞胎,与此同时也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他们的婚姻开始出现问题。
而此时,特斯拉和SpaceX同时出现了财务危机,马斯克只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到 2 个公司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还有妻子是从朋友那里听说自己家财务出了问题。马斯克跟朋友说,他会把最后一分钱都花在公司上,哪怕最后得搬进岳父岳母家地下室。不过,还没有等到搬进地下室,马斯克就和他老婆离婚了。
前妻提出离婚财产分割诉讼,要求获得财产包括房子、赡养费、儿童教育费 600 万美金,马斯克持有特斯拉股份中的10%,SpaceX股份中的5%,以及一辆特斯拉,并接受了女性杂志的采访,题为《我曾是创业者的妻子——美国最混乱的离婚内情》。这场因为离婚造成的公关危机,让马斯克苦心经营多年的形象轰然倒塌。吃瓜群众们一边倒站在前妻这边,他们不理解一个亿万富翁为什么要拒绝妻子如此合理的要求。但是问题是,马斯克已经将他大部分资产投进了特斯拉和SpaceX这两个经营困难的公司,让他的资产很难套现。
最后,双方终于和解了。贾斯汀得到了房产 200 万美金,每个月8万美元的生活费, 17 年的儿童抚养费以及一辆特斯拉。金融危机下,美国银行家和有钱人成了众矢之的。马斯克的负面报道不断,很多人幸灾乐祸地看他笑话。后来他在自传里谈起那段日子,说,我曾一度怀疑自己生活不下去了,汽车做不下去了,SpaceX的资金即将枯竭,还要面对离婚诉讼,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我觉得我都快撑不下去了,说不定一切都完了。
当时马斯克面临非常艰难的选择, SpaceX和特斯拉的资金都快要枯竭了,但是他的钱只能挽救一家公司,如果把钱分成两半,那可能两家公司都活不下去。如果把所有的钱投入一家公司,那么另一家公司就要关闭。已经坐不起私人飞机的马斯克开始坐廉价的西南航空,往返于洛杉矶和硅谷。伴随着美国经济环境的恶化,马斯克的财务状况变得更加艰难。
2008 年底,马斯克的钱用完了,他在半夜经常会做噩梦,尖叫着惊醒他的女友莉莉,甚至说服自己的爸妈抵押房产帮助马斯克。 2008 年圣诞前夜,马斯克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因为猎鹰 1 号第四次发射成功,NSNA决定和他签订一份价值 16 亿美元的合同,一共 12 次飞行任务,使用龙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这意味着他们终于获得NSNA的全力支持。
与NSNA的合作是互相成就
那么NSNA为什么愿意把价值 16 亿的合同交给一家才成立不到 10 年的私人公司?这要归根于NASA 内部的改革斗争。美国的航天飞机在 2011 年正式退役,没有研发出新一代飞船的美国将失去载人航天的能力。这些年,航天领域技术研发止步不前,甚至存在倒退的现象。尽管国会每年拨款,但是NSNA内部心知肚明,钱不是问题,技术也不是问题,是体制出了问题。
NSNA这几十年传统的计划任务承包模式,养出了一批端着铁饭碗的承包商,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群坚固的既得利益团体,技术能用就行,但是政府补贴、订单付款一分都不能少,在这样的体制下,很难研发出既可靠又便宜的航天飞机,内部开始出现太空运输商业化的声音,如果能将近地轨道业务通过竞争招标的方式交给商业化公司去运营,那么NSNA就可以甩掉包袱,专注更深远的太空探索。
还记得那个跟马斯克一起去买火箭的格里芬吗? 2005 年在副总统面前宣誓就任航天局局长,外界传言格里芬是带着美国总统的任务去NSNA,这个任务就是推动美国的航天商业化。虽然有总统和国会的支持,但是商业化改革还是困难重重。早在 2000 年,白宫就已经立项,将NSNA太空运输业务交给市场化公司运营,但是一直到了 2005 年,这个项目还是在调研中。格里芬上任后,立刻建立了火星基金,想以投资人的身份扶持商业航天公司,结果这个基金在繁琐的行政审批下仅仅维持了一个月。
随着NSNA项目拨款不断压缩,洛克希德、波音这样的垄断巨头坐地起价,他们开始通过拖延交付,巧立名目的手段来从研发费中赚起利润。NSNA对承包商的敲竹杠行为忍无可忍,双方的冲突越来越频繁。这些极度的内耗,让NSNA就意识到了,是时候建立一套体系,扶持一批新势力来取代这些承包巨头了。马斯克的SpaceX就是这股变革力量中最耀眼的商业公司。
2006 年,NSNA启动 COS 计划,实行里程碑制度,那这个制度设计有点像游戏关卡,将承包项目总方案拆分成十几个里程碑,企业完成一个里程碑,NSNA会进行评估,根据完成进度和质量进行付费,完成好还有额外奖励。跑完全部的里程碑,企业就会拿到最终的巨额订单。那比如说猎鹰 1 号成功试射,就让马斯克通过评估拿到价值 16 亿的航天运输补给合同。
NSNA通过 COS 计划,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成果、管理经验输送给了商业公司,商业公司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 COS 计划并不是对SpaceX量身定做的,同时竞争还有 40 多家商业初创公司。 COS 给每个参与项目的企业都安排对接人。如果商业公司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项目主管来求助,主管就会调配NSNA可以提供的所有资源,和公司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其实这些公司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很少和中间人互动,只有当融资出现困难的时候,才会把中间人请出来站台。资历深厚的轨道科学公司,仗着创始团队在业内声名显赫,一般也只通过中间人向NSNA进行例行汇报。只有这个外行人马斯克不厌其烦地缠着中间人。从寻找发射场地到适合的人才储备,再到各种技术问题,马斯克通过NSNA把美国航天业的犄角旮旯都翻了一遍。
这位成了SpaceX和NANS在 COS 计划中合作最顺利的商业公司总裁萧特维尔就说,NSNA的COS 计划救了SpaceX。也正是因为 COS 计划让SpaceX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所以说NSNA和SpaceX是互相成就的。SpaceX站在NSNA的肩膀上进行技术创新,而陷入混局的NSNA期待借助SpaceX这样的外部力量完成航天系统的改革。
马斯克在变革浪潮里抓住了机会,乘势而起。从发射卫星到载人登月,人类只用了 20 年。我们曾经仰望星空,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却在之后的 50 年忘记了自己是谁。将曾经的壮举奉为偶然的神迹,却不愿再追寻先辈们的足迹奋进前行。
2023 年4月 20 日,人类历史上运载量最大的火箭星舰第一次测试发射,这是SpaceX为移民火星制造的超级太空飞船。马斯克并非天生伟大,他曾被霸凌,被赶出公司,被当作兜售太空梦的骗子,被自己心中的偶像反对,经历了14 艘火箭爆炸,在破产的边缘挣扎,但他从来没有放弃。
马斯克也用了 20 年,让人们重燃拓荒太空之梦。我们体内都沉睡着潜力无限的巨兽,要用信念去唤醒他的热情与勇气,让他引领着我们成为宇宙中闪耀的尘埃。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生而为人,活得灿烂,死的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