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北斗七星几千年来都串在一起,不会散开了?
这是有位朋友提出的问题,他百思不得其解,解开了,他可能舒服些。
不是北斗七星一直串在一起,而是天上所有的恒星都是串在一起的。如果这位朋友知道了这个“惊天秘密”,会不会更纠结呢?
人类有记载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天上的恒星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恒星才叫做“恒”星,恒就是久远的意思,这谁都懂吧?
而位置变化比较快的星星叫“行星”,行星的“行”,就是行走的意思,这大家也都懂吧?
古代,人们不知道这些星星的“秘密”,认为天上的星宿都是神仙,所以会动的星星就是大神仙,到处巡查检查工作,而那些不动的星星只是站岗的,作用当然就没有会动的大。
因此,特别重视那些运动变化比较快的星星,觉得它们的能力和职位一定比不动的要大要高,比如金、木、水、火、土五星,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五颗星,所谓阴阳五行,变化无穷,相生相克就指这五颗星。
现代我们知道,其实会动的星星是距离我们很近的行星。这些行星与恒星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质量只有恒星的数十万到数百万分之一,而最大恒星是地球质量的上亿倍。
但这些行星距离我们很近,只有几千万千米到十几亿千米。它们只在太阳系范围内活动,围绕着太阳运行。由于每颗行星在各自不同的轨道,运动速度有快有慢,因此从地球上观察,就会看到一年四季甚至不同的年份,它们都在不同的方位。
我们肉眼看到的行星只有5颗,就是金木水火土。这几颗行星距离最远的是土星,随着与地球之间运动变化,距离在1277340000-1576540000km之间变动。
一般在太阳系内天体之间用天文单位计量距离,1天文单位(AU)约1.5亿千米,这样我们肉眼能够看到最远的行星~土星距离我们就是约8.5~10.5AU,平均约9.5AU;太阳系外天体之间距离则用光年计算,1光年约9.46万亿千米,约63067AU。
而土星距离我们如果用光年计算,只有约1/6638光年。
恒星与我们的距离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最近的也有数光年。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a星三合星系统中的C星,又叫比邻星,距离我们4.22光年。这颗恒星质量只有太阳的约1/8,但却有地球质量的4万多倍,而且会发光,但由于太远,我们肉眼也无法看到。
因此我们能看到的最近恒星是半人马座a星中的A星,这颗恒星质量是太阳的1.1倍,距离我们约4.3光年。所以恒星距离我们是很远的,这样,恒星虽然运动很快,但与距离相比,人类肉眼衡量,就比蜗牛还慢。
这就是北斗七星一直是个勺子样的原因。这个勺子在古代如此,到今天还是如此。由于群恒星的组成有些奇怪,而且比较明亮,引起了古代人的浓厚兴趣和遐想,那时人们弄不清楚日月星辰是什么回事,就把它们拟人化,当做预测人生祸福吉凶的重要星宿。
著名的三国故事诸葛亮拜斗拜的就是北斗七星。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北斗的护佑,积劳成疾一命呜呼。虽然书中描述是因魏延闯入之风吹灭了七星灯才使拜斗不成功,实则这两者根本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如果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依靠这种神神叨叨得到的英名,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呢。
北斗七星从北斗一到北斗七,从斗身前端开始,到斗柄尾巴,按顺序希腊名为:α、β、γ、δ、ε、ζ、η;中文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这些恒星,最亮的是北斗五星玉衡星,亮度几乎接近一等;北斗四星天权星最暗,为三等星;其他五颗都为二等星。
这七颗星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从我们地球的视角看起来组成了这个样子罢了。像所有的恒星一样,这些恒星也都在移动,而且移动的方向都不统一,有的向我们靠近,有的与我们远离,有的在做横向移动。
而且恒星运动速度动辄每秒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比如我们太阳,带着太阳系大小天体,以每秒约250km速度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
但为啥我们看不出北斗七星的变化呢?这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太远了,而且它们相互之间距离也太远啦,都在数十光年甚至百余光年以上。事实上,北斗七星只是中国人膜拜的对象,在国际星座划分里,它只是大熊座中的一部分。
北斗七星距离我们最远的是北斗一天枢星,就是勺口上的第一颗,距离我们约124光年;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是北斗六开阳星,就是勺子尾巴上倒数第二颗星,距离我们约78.2光年。其余的几颗都在80光年左右到101光年之间。
我们想一想,即便这其中一颗星按照每秒100km速度作横向运行,运行1光年需要3000年。如果北斗七星中靠近的两颗星之间距离有100光年,那么1000年距离变化了0.33%,我们肉眼能够看出来吗?
实际上,恒星之间在我们视角里完全相互远离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比如,天璇、摇光、玉衡都在向我们靠近,视向速度分别为每秒12km、11km、9.3km,这样的速度就更难看出来了。
这就是恒星几千年来看不出什么变化的原因。当然,现代科技手段是能够测量出这点变化的,甚至是更微小的变化都能够测出,但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出来的。
但是过了若干万年,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变化了。根据北斗七星的视向速度,通过电脑建模,北斗七星在10万年前,勺口更像一个菱形的箭头,而在10万年后,则像一个勺柄折倒的挖土机斗了。(见上图)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为啥北斗七星几千年来都串在一起,不会散开了?
这是有位朋友提出的问题,他百思不得其解,解开了,他可能舒服些。
不是北斗七星一直串在一起,而是天上所有的恒星都是串在一起的。如果这位朋友知道了这个“惊天秘密”,会不会更纠结呢?
人类有记载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天上的恒星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恒星才叫做“恒”星,恒就是久远的意思,这谁都懂吧?
而位置变化比较快的星星叫“行星”,行星的“行”,就是行走的意思,这大家也都懂吧?
古代,人们不知道这些星星的“秘密”,认为天上的星宿都是神仙,所以会动的星星就是大神仙,到处巡查检查工作,而那些不动的星星只是站岗的,作用当然就没有会动的大。
因此,特别重视那些运动变化比较快的星星,觉得它们的能力和职位一定比不动的要大要高,比如金、木、水、火、土五星,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五颗星,所谓阴阳五行,变化无穷,相生相克就指这五颗星。
现代我们知道,其实会动的星星是距离我们很近的行星。这些行星与恒星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质量只有恒星的数十万到数百万分之一,而最大恒星是地球质量的上亿倍。
但这些行星距离我们很近,只有几千万千米到十几亿千米。它们只在太阳系范围内活动,围绕着太阳运行。由于每颗行星在各自不同的轨道,运动速度有快有慢,因此从地球上观察,就会看到一年四季甚至不同的年份,它们都在不同的方位。
我们肉眼看到的行星只有5颗,就是金木水火土。这几颗行星距离最远的是土星,随着与地球之间运动变化,距离在1277340000-1576540000km之间变动。
一般在太阳系内天体之间用天文单位计量距离,1天文单位(AU)约1.5亿千米,这样我们肉眼能够看到最远的行星~土星距离我们就是约8.5~10.5AU,平均约9.5AU;太阳系外天体之间距离则用光年计算,1光年约9.46万亿千米,约63067AU。
而土星距离我们如果用光年计算,只有约1/6638光年。
恒星与我们的距离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最近的也有数光年。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a星三合星系统中的C星,又叫比邻星,距离我们4.22光年。这颗恒星质量只有太阳的约1/8,但却有地球质量的4万多倍,而且会发光,但由于太远,我们肉眼也无法看到。
因此我们能看到的最近恒星是半人马座a星中的A星,这颗恒星质量是太阳的1.1倍,距离我们约4.3光年。所以恒星距离我们是很远的,这样,恒星虽然运动很快,但与距离相比,人类肉眼衡量,就比蜗牛还慢。
这就是北斗七星一直是个勺子样的原因。这个勺子在古代如此,到今天还是如此。由于群恒星的组成有些奇怪,而且比较明亮,引起了古代人的浓厚兴趣和遐想,那时人们弄不清楚日月星辰是什么回事,就把它们拟人化,当做预测人生祸福吉凶的重要星宿。
著名的三国故事诸葛亮拜斗拜的就是北斗七星。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北斗的护佑,积劳成疾一命呜呼。虽然书中描述是因魏延闯入之风吹灭了七星灯才使拜斗不成功,实则这两者根本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如果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依靠这种神神叨叨得到的英名,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呢。
北斗七星从北斗一到北斗七,从斗身前端开始,到斗柄尾巴,按顺序希腊名为:α、β、γ、δ、ε、ζ、η;中文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这些恒星,最亮的是北斗五星玉衡星,亮度几乎接近一等;北斗四星天权星最暗,为三等星;其他五颗都为二等星。
这七颗星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从我们地球的视角看起来组成了这个样子罢了。像所有的恒星一样,这些恒星也都在移动,而且移动的方向都不统一,有的向我们靠近,有的与我们远离,有的在做横向移动。
而且恒星运动速度动辄每秒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比如我们太阳,带着太阳系大小天体,以每秒约250km速度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
但为啥我们看不出北斗七星的变化呢?这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太远了,而且它们相互之间距离也太远啦,都在数十光年甚至百余光年以上。事实上,北斗七星只是中国人膜拜的对象,在国际星座划分里,它只是大熊座中的一部分。
北斗七星距离我们最远的是北斗一天枢星,就是勺口上的第一颗,距离我们约124光年;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是北斗六开阳星,就是勺子尾巴上倒数第二颗星,距离我们约78.2光年。其余的几颗都在80光年左右到101光年之间。
我们想一想,即便这其中一颗星按照每秒100km速度作横向运行,运行1光年需要3000年。如果北斗七星中靠近的两颗星之间距离有100光年,那么1000年距离变化了0.33%,我们肉眼能够看出来吗?
实际上,恒星之间在我们视角里完全相互远离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比如,天璇、摇光、玉衡都在向我们靠近,视向速度分别为每秒12km、11km、9.3km,这样的速度就更难看出来了。
这就是恒星几千年来看不出什么变化的原因。当然,现代科技手段是能够测量出这点变化的,甚至是更微小的变化都能够测出,但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出来的。
但是过了若干万年,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变化了。根据北斗七星的视向速度,通过电脑建模,北斗七星在10万年前,勺口更像一个菱形的箭头,而在10万年后,则像一个勺柄折倒的挖土机斗了。(见上图)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北斗七星名字你叫得出吗?用歌诀记得牢!
夜观北斗星,天枢璇玑权。
玉衡与开阳,摇光七星连。
【解说】
晴朗的夜晚,满天繁星。除了少数几颗是行星之外,其余都是恒星。众多恒星中,人们最熟悉的应数北斗星了。北斗星一共有七颗,它们就像一把大勺子一样,终年挂在北天极附近,北半球的人一年四季都能看见它们。
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星座划分法,北斗七星属大熊座,七颗星都是大熊座中较亮的星。我国古代科学家并不使用星座,而是把星空划分成三垣和二十八宿。
七颗星和我们的距离并不相等,它们在天球上的投影才构成了这个斗勺的形状。它们的中文名字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淮南子•天文训》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可见西汉初年已经将北斗定季节的方法,发展到以斗柄指向寅卯等十二方位,确定正月、二月等十二个月了。《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言天帝坐在由北斗组成的马车上巡行四方,行一周就是一年,并由此区分出一年中的阴阳两个半年,分判出四季和五个时节,节气和太阳的行度也由此可以确定。由此可知,人们利用观测北斗星的方位,对于确定农时历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便是为什么古人那么重视北斗星的原因。《晋书·天文志》说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天枢是七星枢纽的意思、天璇指掌管旋转的美玉、天玑是闪耀的珍珠、天权掌管权衡、玉衡是平衡轻重、开阳是开阳气、摇光是摇动不定的光芒。
其中前面的四颗组成了斗勺,所以称它们为斗魁,而后面的三颗星像是斗勺的柄,所以又称斗柄。北斗七星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方向。将北斗七星中的天枢和天璇联起来,再从天璇到天枢延长五倍远,就是北极星。找到北极星,你在任何地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了。
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季节之间还存在着有趣的关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里说的都是黄昏时斗柄的指向。
道教仪礼:禹步的走法,禹步九星法
不是专业人士肯定不知道禹步是什么。禹步是夏禹创造的,所以称为禹步,它是道士在祈祷仪式是常用的一种步法,有辟邪的作用。那么禹步是怎么走的呢?禹步九星法又是什么?通过本文了解禹步吧。
“禹步”的走法也和“北斗七星”有关。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解释,北半球的星空有一个着名的星座“大熊座”,它由七颗比较亮的星组成,其排列顺序如同一把勺子。古代的中国人给它们都起了名字,分别称为:天枢、天王旋、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这就是着名的“北斗星”。
道家称之为:北斗七星里面最亮的是“玉衡”,最暗的是“天权”。北斗星在古代是判断季节的一种标志,古籍中就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记载。
找到醒目的北斗七星,从北斗星斗口外缘的两颗星连成一条线,朝斗口方向延长5倍远,就能找到那颗可以辨别方向的北极星了。北极星只是一颗普通的二等星,离我们居住的地球有400光年的距离,地球的自转轴始终指向北极星,所以无论什么季节,北半球的人都可以通过它来辨认方向。
根据隋朝的天文志记载:北斗魁四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衡,古代制造出浑天仪来观察星象,因此有璇玑玉衡图,以直者为衡,以望星辰,以圆者为玑,以象天行。在一年十二月中,斗柄魁星就会指向月建所在位置,遇到闰月的时候斗柄就会指向两辰之间。
说到北斗七星,就必须说到禹步,它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认为以此步态祷神,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驱邪迎真。道士行气或入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气、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