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出处

《人民日报》刊文: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农林22条措施”

发布实施一年多来

广大台资农林企业收获政策红利

坚定发展信心

5月8日

《人民日报》台湾澳侨版面

刊发《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报道

全文如下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两岸脉动)

记者 程龙

几场蒙蒙春雨过后,高低起伏的茶山逐渐苏醒,新冒嫩芽的茶树青翠欲滴。阳光穿过层层薄雾,洒在忙碌的茶农们身上。

浙江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位于浙江南部,枕山襟海,拥有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我们的茶叶不仅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销售,还远销德国、日本等国家。”温州台源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台企,落户筱村镇后引入种植台湾和福建的乌龙茶,企业负责人吴祖标信心满满地说道,“这里有好山好水好政策,我们很有信心做出好茶!”

2021年3月,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这就是吴祖标口中的“好政策”之一。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落细“农林22条措施”,助力台胞台企参与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让台胞台企实实在在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和力度。

收获实在红利

“给台资农林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我们早期承包的茶厂面积只有800多平方米,受惠于土地流转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现在已经发展到6000多平方米,还准备再扩建2000多平方米。”吴祖标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惠台政策,改良更多茶株,扩大发展规模,带动更多百姓致富。”

去年泰顺“三杯香”原茶地采茶节当天,通过温州市台办等部门牵线搭桥,温州台源茶叶有限公司和多家茶商现场签订供销协议,订单量达22万斤。“我们积极开展‘农林22条措施’宣传周、助力台企拓内销等活动,帮助台胞台企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增强他们在大陆投资农林业的信心,助推温台两地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温州市台办相关负责人说。

“农林22条措施”发布实施一年多来,广大台资农林企业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

——台胞台企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融资便利。去年各地台企享受补贴、补助、贴息等超过1亿元,获得金融机构授信及融资也超过1亿元。福建涉台农业园区内的台资农业企业获得贴息资金支持,贴息后贷款利率平均降至1%左右;浙江省农信联社专门推出台胞台企专属的“台融卡”产品,授信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已发出2300余张,授信总额逾6000万元。

——台胞台企参与大陆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进展。北京台商借助“农林22条措施”利好政策,搭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快车,在河北阜平建立水产养殖与饲料种植结合项目,2021年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解决了3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有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台胞台企开拓内需市场取得新进展。各地支持台企用好电商平台,参与台博会、茶博会等各类展销活动,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江苏通过举办农业及食品加工业联盟对接活动,帮助当地台企成功在55家商超上架产品,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开辟新的销售网点。

——台胞台企在研发创新方面获得更多支持。上海台企的技术(产品)成功列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福建开展茶叶种植低温指数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对自主研发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给予补助,给予台创园、产业园台企、台农专项授信支持。

“‘农林22条措施’精准回应诉求,给台资农林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分析认为,“农林22条措施”在强化两岸农业合作要素保障、拓宽两岸农业合作市场渠道、推动两岸优质农业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指引,对支持广大台胞台企深度参与大陆乡村振兴战略、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把握发展机遇

“我增添了把事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一年多来,我的企业伴随着‘农林22条措施’落实落细发展起来,土地流转、融资贷款、扩大销量等难题都逐步得到解决。”台企广西润桓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旻伦说。

一年多来,杨旻伦经营的茶园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面积达1万亩,占地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厂运转不断提速,年产精品茶约50万斤,产值逾1000万元。2021年12月,企业还获得“贺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荣誉。“我用台湾工艺加工本地茶叶,我的茶叶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晶。”杨旻伦笑道,他还收了几个本地学徒,准备“毫无保留地把制茶功夫传授给他们”。

广西与台湾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相似,农业合作基础条件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广西台资农业企业占广西台资企业的40%以上,投资超过25亿美元。许多和杨旻伦一样的台商在这里深耕农林业多年,随着“农林22条措施”的落地生根,他们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川和台湾隔山跨海,在农业领域却有着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台湾企业家王杉桂扎根广元市苍溪县乡村,从事高品质台湾黄花菜种植、加工和销售,用“小黄花”培育出大产业。“苍溪县生态好,非常适合农业发展。”王杉桂介绍,在起步阶段,苍溪县政府先后投入上千万元帮助公司整理土地、修建水池、改善交通,并在土地流转、资金补助、技术服务、产业配套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今,该公司在苍溪县的黄花种植面积已达到2.1万亩,年产值突破2亿元。“我们有信心在2023年把种植面积增加到5万亩。”王杉桂说。

针对制约台资农林企业发展的难题,四川省以“一案一策”形式促进问题解决、推进配套措施落实,为台胞台企免除后顾之忧。

台商林春福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经营着2万多亩油橄榄种植基地。“橄榄园需要大规模集约化才能更好地发展。这里平均每户只有2.5亩土地,成片流转难度很大,通过土地流转政策获得这么大面积的土地实属不易。幸好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村民在理解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愿以土地入股分红方式来流转土地。”林春福说,“‘农林22条措施’提到,‘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到期后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继续租赁’,我增添了把事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要和这片土地共同成长”

雨后放晴,位于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山宝村的宝岛美人椒育苗基地里,一簇簇嫩绿的辣椒幼苗铺满了苗床,正等待着移栽到田间地头。

2021年9月,台商庄久毅经营的广西两岸红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山宝村,“有了好政策,我们可以用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方式获得土地经营权,每个农户既能分红,还可以到基地打工。”自称“台湾农夫”的庄久毅已过古稀之年,他介绍,公司已在山宝村建成可供1000亩土地种植的育苗基地,预计2025年种植面积可覆盖富阳镇1万亩左右土地。

“我家6亩地的年租金差不多有5000元,年底还有分红。我每天在这里务工,还有80元工钱!”村民潘东琼笑逐颜开,边忙边说。庄久毅除了把纯收益的15%给村民分红外,还将5%的利润留存在村集体,用于农户子女升学奖励、公益事业等,他说:“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们做得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

随着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许多台胞台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大陆现代农业发展中大有作为。台湾青年郭典易曾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后来和太太一起扎根江苏昆山市,做起了蔬果种植。2019年,他与昆山当地的新农人合资,在锦溪镇办起了亲子农场。“创业过程中,当地政府不仅给予科普教育基地补贴,还帮助融资贷款,让我们更安心地投入项目建设。”随着“农林22条措施”落地生根,郭典易和合作伙伴承包了120亩智慧农业园,今年刚刚启动运营。

“我们引入台湾的饮食教育、自然教育、农耕教育等,再结合昆山的农耕文化、传统习俗,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郭典易笑着说,“不少家长带孩子来这里休闲观光,体验手作课程和文创活动。”

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有个名为“一心回乡”的生态有机农场。“武汉有山有水,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好选择。”武汉旭清回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台胞蔡三益介绍,农场以打造“台企有机生态农业示范点”为目标,重点打造“木本油种植示范基地+农文旅产学研基地+乡村众创共建基地”三大核心产业,规划用地6000亩,项目投资总额约3.6亿元。

“‘农林22条措施’出台后,我们对在湖北的发展满怀期待。我们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和这片土地共同成长。”蔡三益说。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程龙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茶农在温州台源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叶基地采茶。 资料图片 图②:游客在台湾青年郭典易的亲子农场参加体验活动。 资料图片

几场蒙蒙春雨过后,高低起伏的茶山逐渐苏醒,新冒嫩芽的茶树青翠欲滴。阳光穿过层层薄雾,洒在忙碌的茶农们身上。

浙江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位于浙江南部,枕山襟海,拥有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我们的茶叶不仅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销售,还远销德国、日本等国家。”温州台源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台企,落户筱村镇后引入种植台湾和福建的乌龙茶,企业负责人吴祖标信心满满地说道,“这里有好山好水好政策,我们很有信心做出好茶!”

2021年3月,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这就是吴祖标口中的“好政策”之一。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落细“农林22条措施”,助力台胞台企参与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让台胞台企实实在在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和力度。

收获实在红利

“给台资农林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我们早期承包的茶厂面积只有800多平方米,受惠于土地流转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现在已经发展到6000多平方米,还准备再扩建2000多平方米。”吴祖标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惠台政策,改良更多茶株,扩大发展规模,带动更多百姓致富。”

去年泰顺“三杯香”原茶地采茶节当天,通过温州市台办等部门牵线搭桥,温州台源茶叶有限公司和多家茶商现场签订供销协议,订单量达22万斤。“我们积极开展‘农林22条措施’宣传周、助力台企拓内销等活动,帮助台胞台企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增强他们在大陆投资农林业的信心,助推温台两地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温州市台办相关负责人说。

“农林22条措施”发布实施一年多来,广大台资农林企业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

——台胞台企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融资便利。去年各地台企享受补贴、补助、贴息等超过1亿元,获得金融机构授信及融资也超过1亿元。福建涉台农业园区内的台资农业企业获得贴息资金支持,贴息后贷款利率平均降至1%左右;浙江省农信联社专门推出台胞台企专属的“台融卡”产品,授信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已发出2300余张,授信总额逾6000万元。

——台胞台企参与大陆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进展。北京台商借助“农林22条措施”利好政策,搭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快车,在河北阜平建立水产养殖与饲料种植结合项目,2021年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解决了3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有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台胞台企开拓内需市场取得新进展。各地支持台企用好电商平台,参与台博会、茶博会等各类展销活动,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江苏通过举办农业及食品加工业联盟对接活动,帮助当地台企成功在55家商超上架产品,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开辟新的销售网点。

——台胞台企在研发创新方面获得更多支持。上海台企的技术(产品)成功列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福建开展茶叶种植低温指数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对自主研发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给予补助,给予台创园、产业园台企、台农专项授信支持。

“‘农林22条措施’精准回应诉求,给台资农林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分析认为,“农林22条措施”在强化两岸农业合作要素保障、拓宽两岸农业合作市场渠道、推动两岸优质农业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指引,对支持广大台胞台企深度参与大陆乡村振兴战略、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把握发展机遇

“我增添了把事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一年多来,我的企业伴随着‘农林22条措施’落实落细发展起来,土地流转、融资贷款、扩大销量等难题都逐步得到解决。”台企广西润桓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旻伦说。

一年多来,杨旻伦经营的茶园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面积达1万亩,占地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厂运转不断提速,年产精品茶约50万斤,产值逾1000万元。2021年12月,企业还获得“贺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荣誉。“我用台湾工艺加工本地茶叶,我的茶叶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结晶。”杨旻伦笑道,他还收了几个本地学徒,准备“毫无保留地把制茶功夫传授给他们”。

广西与台湾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相似,农业合作基础条件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广西台资农业企业占广西台资企业的40%以上,投资超过25亿美元。许多和杨旻伦一样的台商在这里深耕农林业多年,随着“农林22条措施”的落地生根,他们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川和台湾隔山跨海,在农业领域却有着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台湾企业家王杉桂扎根广元市苍溪县乡村,从事高品质台湾黄花菜种植、加工和销售,用“小黄花”培育出大产业。“苍溪县生态好,非常适合农业发展。”王杉桂介绍,在起步阶段,苍溪县政府先后投入上千万元帮助公司整理土地、修建水池、改善交通,并在土地流转、资金补助、技术服务、产业配套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今,该公司在苍溪县的黄花种植面积已达到2.1万亩,年产值突破2亿元。“我们有信心在2023年把种植面积增加到5万亩。”王杉桂说。

针对制约台资农林企业发展的难题,四川省以“一案一策”形式促进问题解决、推进配套措施落实,为台胞台企免除后顾之忧。

台商林春福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经营着2万多亩油橄榄种植基地。“橄榄园需要大规模集约化才能更好地发展。这里平均每户只有2.5亩土地,成片流转难度很大,通过土地流转政策获得这么大面积的土地实属不易。幸好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村民在理解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愿以土地入股分红方式来流转土地。”林春福说,“‘农林22条措施’提到,‘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到期后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继续租赁’,我增添了把事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要和这片土地共同成长”

雨后放晴,位于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山宝村的宝岛美人椒育苗基地里,一簇簇嫩绿的辣椒幼苗铺满了苗床,正等待着移栽到田间地头。

2021年9月,台商庄久毅经营的广西两岸红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山宝村,“有了好政策,我们可以用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方式获得土地经营权,每个农户既能分红,还可以到基地打工。”自称“台湾农夫”的庄久毅已过古稀之年,他介绍,公司已在山宝村建成可供1000亩土地种植的育苗基地,预计2025年种植面积可覆盖富阳镇1万亩左右土地。

“我家6亩地的年租金差不多有5000元,年底还有分红。我每天在这里务工,还有80元工钱!”村民潘东琼笑逐颜开,边忙边说。庄久毅除了把纯收益的15%给村民分红外,还将5%的利润留存在村集体,用于农户子女升学奖励、公益事业等,他说:“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们做得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

随着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许多台胞台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大陆现代农业发展中大有作为。台湾青年郭典易曾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后来和太太一起扎根江苏昆山市,做起了蔬果种植。2019年,他与昆山当地的新农人合资,在锦溪镇办起了亲子农场。“创业过程中,当地政府不仅给予科普教育基地补贴,还帮助融资贷款,让我们更安心地投入项目建设。”随着“农林22条措施”落地生根,郭典易和合作伙伴承包了120亩智慧农业园,今年刚刚启动运营。

“我们引入台湾的饮食教育、自然教育、农耕教育等,再结合昆山的农耕文化、传统习俗,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郭典易笑着说,“不少家长带孩子来这里休闲观光,体验手作课程和文创活动。”

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有个名为“一心回乡”的生态有机农场。“武汉有山有水,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好选择。”武汉旭清回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台胞蔡三益介绍,农场以打造“台企有机生态农业示范点”为目标,重点打造“木本油种植示范基地+农文旅产学研基地+乡村众创共建基地”三大核心产业,规划用地6000亩,项目投资总额约3.6亿元。

“‘农林22条措施’出台后,我们对在湖北的发展满怀期待。我们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和这片土地共同成长。”蔡三益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08日 06 版)

“农村自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博士袁维放弃30万元年薪,下乡当村支书——

“农村自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卓萌

通讯员 李菲 樊西俊

7月9日,记者来到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赵家桥村,村部文化广场干净整洁,男女厕、无障碍厕所设计独特而和谐;果蔬采摘大棚绿意盎然,成熟的西瓜等待游客采摘……

带领这个省级重点帮扶村大步向前发展的,是一个34岁的小伙子——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博士、赵家桥村党总支书记袁维。

袁维老家在常德汉寿,其童年在乡下度过。2019年博士毕业后,袁维以科技工作者的身份来到长沙一家央企工作,年薪30万元。“读博期间我出国留学,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优美的乡村风貌打动了我。”袁维萌生了到农村干一番事业的念头。

2020年10月,袁维通过省委选调生考试来到赵家桥村,第二年初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企业工作收入不错,何必到农村来吃苦呢?”此前,长辈没少劝他。袁维说:“农村自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真到了村里,袁维才发现,工作开展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顺利。“做科研要解决的问题很专业很单一,基层工作却是千头万绪。”除了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袁维还要兼顾疫情防控、防溺水教育、农村医保缴纳等工作,协调各方事务,是全村人的“大当家”。

最难的是赢得村民的支持。“一开始,大伙信不过我:一个博士,到农村来干什么,能干什么?要让他们放心,我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大家办出点实事来。”袁维说。

袁维先花了近4个月时间走访调研,请教专家,为村里制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年规划。第一产业是油茶、果蔬种植,第二产业是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包括民宿康养、乡村旅游等。

村里原有6000多亩低产油茶林,袁维申请低改项目,引进农业科技公司,改造低产油茶林3000亩,林间套种青蒿,已为村民创造务工收入30万元,预计丰产期每亩油茶年产值可达5000元,村民亩均增收1500元。村里的金陵水库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地,水质好。袁维采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模式,引进“宝宝米”生态稻米种植项目,还准备在村里建设加工厂,发展研学等项目,延伸产业链。

高校人才“朋友圈”是袁维的独特优势。他请来湖南大学的专家团队,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村里打造现代化公厕;推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高校志愿服务团队落户赵家桥村,校村合作关爱留守人员,一年举办关爱活动10多场次,服务超1000人次。去年,村集体筹资70多万元建起温室大棚,袁维请来湖南农业大学专家指导村民种植100多亩辣椒、草莓等蔬果,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

博士当村支书,“屈才”吗?他说:“拿我们村来说,要突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的瓶颈,就要建设一些好项目。原先村干部队伍在规划设计、项目申报等方面缺乏经验,而这正是我的专长。现在高学历人才很多,农村一样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一年过去,村里的变化让村民们心悦诚服。以前流转土地拓宽道路、发展产业,袁维要给村民做很久的思想工作。现在他们会主动找袁维,争取项目。“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我会继续一步一步往前走,尽我所能,把理想变成现实。”袁维说。

领袖用典丨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为我们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

原文

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按)》,原文写于1955年9月

解释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为《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所作的按语。这篇文章原题为《郏县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把题目改为《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到20世纪六十年代,成为了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到农村去的有力口号。于是,广大知识青年满怀革命豪情,奔向农村,奔向边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一个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迅速形成。1968年开始,知青上山下乡成为全国性运动。

“大有作为”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说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大有作为”论,是号召知识青年用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改造落后的农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农业的发展,并且让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中接受“再教育”下乡的知青,主要是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当“十大员”和大小队干部。在当年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大多数的知识青年是满怀着理想主义的和改造世界的豪情壮志踏上征程的。他们充分发扬了奉献精神,在艰苦环境中建设农村、开发边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1955年9月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至今已60年。知青一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积极作为,在广阔天地作出为共和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依然严重,农村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落后于城市。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已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之一。因此,2005年10月,中国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去二元化、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这也意味着农村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切有志之士都可以前往农村,在农村发展中寻找机会,施展抱负。

在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重提“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既表示了国家未来会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和物质支持,加大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借此号召有志之士前往农村,参与农业农村的发展,从而也个人提供一番有所作为的新天地。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326/1708962200376299.html
上一篇:紫微出世是什么意思,紫微星出世征兆
下一篇:114电影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