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别人在楼顶砌墙,梦见别人在楼顶砌墙砖

长城修缮专家程永茂:修了二十年,长城的一砖一石没人比我更熟悉

程永茂的办公室里,处处都是他修了近二十年长城的痕迹。

门后的角落里,放着十来根自制的登山杖,是他用灌木枝烧制而成的;门边,放着他往常做瓦匠时常用的工具;北墙上挂着明长城箭扣段总平面图、怀柔区明长城已修缮段总平面图,上面清楚地标着各处敌楼和关卡,以及长城各处景致,都是程永茂用电脑绘制的。

正对着写字台的墙面上,还挂着一幅他和三位多年并肩作战的同事的合影。照片上,四个人站在长城上,穿着工服,手里拿着登山杖,笑得很开心。这张照片是在2017年修缮箭扣长城“鹰飞倒仰”段时拍摄的,右下角标注着“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从2004年的黄花城,再到慕田峪、青龙峡、鹞子峪,直到现在的箭扣,程永茂和他的团队修缮长城的总长度已经达到二十公里左右。这些图,不仅是他画出来的,更是他这些年亲自“走”出来的。

“我对长城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长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没人比我更熟悉。”程永茂说。

程永茂在办公室。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

现年66岁的程永茂仍保持着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的习惯。

8月8日,星期一早上六七点钟,他就到了办公室,之前查了天气预报,特意选了不冷不热不下雨的一天。他套上蓝马甲,戴着安全帽,穿了一双老北京布鞋,拿上登山杖,叫上司机和下属,“去箭扣!”

他今年负责的是箭扣长城修缮四期项目,目前已经修缮到了北京结至西大墙段。如今已经是怀建集团古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他,琐事繁多,却仍然坚持亲力亲为上长城,“我光听电话汇报,和我亲自去查看,那能是一回事吗?”

车辆行驶过一圈又一圈的盘山路,箭扣长城渐渐浮现在远山之上。这一路,程永茂不时还会要求停车,独自下车到路边拍摄各个角度的箭扣长城。有时候,车上带着领导和记者,程永茂热情洋溢地向他们介绍远处的箭扣美景,“你看,左边是小布达拉宫,右边就是鹰飞倒仰。”

大概四十分钟,程永茂一行抵达了箭扣长城山下的雁栖镇西栅子村,和负责质量监督的同事们会合,换车上山。顺着狭窄的羊肠小道,一路颠簸,他们到达箭扣长城的正下方,也就是骡子背料上山的起点。“再往上,车没法开上去了,修长城要用的砖和灰,只能让骡子背上去。”程永茂解释说。

上长城的山路崎岖不平,行至陡峭处,甚至需要攀扯两侧的树枝才能爬上去。程永茂说,这段路连骡子走起来都很吃力,上山速度很迟缓,得一步一个脚印才行。等到了城墙边,卸完货,骡子要下山吃饲料了,它们就脚步轻快地小跑下山,一溜烟没影了。

箭扣长城墙体远比山路更加险峻,有的坡度能达到八十度,几乎是垂直于地面,台阶上全是碎裂的搓脚石,踩上去很容易打滑。而程永茂几分钟就上去了,“我从小上山砍柴,这对我来说跟平地没区别。”程永茂的微信昵称叫“程老剑客”,他说,因为他爬长城比年轻人还快,朋友说他好像飞檐走壁的侠客,给他起了这个外号。

走到施工队所在的地方后,程永茂低下头来认真检查上个星期的工作成果。他拿着数码相机,将他认为修得好或不好的地方拍摄下来。工人正忙着搬墙砖,看到程永茂,纷纷过来打招呼,“您看看,上周这么干行不行?”程永茂就和工人探讨起了业务。

他要求工人必须将长城上原有的碎砖复位,尽量将碎砖拼成一块砖石,“如果实在找不到了,再用咱们的新砖填上空位。”每次遇到他认为古人修得格外精巧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欣赏良久。

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赵小杰从2004年修黄花城段时就开始跟程永茂合作了,在他眼里,程永茂性格随和,从不摆领导架子,“上班的时候他是我们的领导,下班了我们就是兄弟。”但程永茂也容不得一点马虎,有一点干得不好的,都要求返工重来。

“他对长城是真有感情,砌砖都亲自上阵指导,干起来没有黑夜白天,过节都不能耽误他上长城。”赵小杰说。

程永茂正在长城上查看墙砖。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从乡间瓦匠到长城修缮专家

“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以后会干长城修缮工作。”程永茂说。

1956年,他出生于北京怀柔农村。1972年,为了有一门傍身的技艺,只上到小学五年级的程永茂开始跟着舅舅学习瓦匠活。“那时候能学一门技术,是很值得骄傲的事。”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炼,程永茂熟练掌握了砌、抹、垒、沟等瓦作技术。1991年,他进入北京怀建集团园林古建公司,参与了红螺寺大雄宝殿古建的复建工程。

对程永茂来说,这是个陌生的领域。过去,他从事的多是民房施工,属于小式瓦作,而红螺寺大雄宝殿这类屋脊上带有吻兽等装饰,且使用琉璃瓦的古建,则属于大式瓦作。

在此期间,程永茂遇见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师傅朴学林先生。朴学林出身瓦作世家,是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兴隆门瓦作第十五代景字辈传人,而兴隆门是明清两代紫禁城及皇家建筑初建与修缮的参建作坊之一。怀建集团园林古建公司特意请朴学林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

程永茂生性要强好学,遇到这样宝贵的机会,便虚心向师傅朴学林请教,从砌地基石、垒砖到挑顶封瓦,都亲自动手。“朴先生手艺很好,手把手地教我,嘱咐我要把基本功练好。”程永茂说。

1991年10月,北京市建筑部门联合开办了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培训班,主讲老师正是朴学林。程永茂也参加了这次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特别是明清皇家建筑风格。“我虽然小学都没毕业,但我本来就有实践经验,结合上理论知识,我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不少。”程永茂说。他还学会了制作ppt、电脑绘图等技能,跟有文化的年轻人相比,丝毫不落下风。

2004年,程永茂接手了他的第一个大规模长城修复工程——怀柔黄花城段长城。对他来说,长城熟悉又陌生。他童年生活在长城脚下的怀柔农村,是听老人们讲长城的传说故事长大的,“最难忘的就是孟姜女和金汤长城的故事。”但是他又从来没有专门去爬过长城。

第一次上长城,程永茂又惊讶又好奇,他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在山上修建规模这么大、工艺又这么精巧的建筑的。

修建长城的经验也是从零开始积累的。程永茂招聘了一支几十人的施工队伍,其中大多数人来自河北滦平、丰宁等多山的地区,擅长爬山下坡。“有的地方太险,普通人站都站不住脚,更别提干活了。有工人来干了几天,脚疼得不行,走路一瘸一拐的,实在干不下去了。”程永茂说。后来,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都对修长城这件事颇为自豪,“他们会跟老家人说我在北京修长城,有面子。”

比起人力,更难的是运料和用水。骡子不能踩踏长城,只能用卷扬机将材料垂直拉上来,再用人力搬运。一块砖重二十斤到三十斤不等,工人们一人一次只能背两三块。长城海拔一千米左右,极度缺水,只能靠好几个高压水泵,用一根细细的白色水管,将水抽上来。

“修缮长城这件事,得用古人的古法,进行最小干预,急不来。”程永茂说。

箭扣长城。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不管多陡多险的活,没有我们队干不了的”

一修就是接近二十年,程永茂团队的长城修缮技术渐趋成熟。

程永茂总结了一套“五随”法,即:随层、随破、随弯、随旧、随残。程永茂要求,修缮长城的过程中,要修旧如旧,保持古长城的风貌,修出遗址长城的风韵来。“残破的地方要依旧保持残破,一定要随坡就势,按照原有的山弯修建。”

保护长城遗址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2017年,程永茂接手了箭扣长城的修缮项目。箭扣长城,一向被认为是明长城最险峻的部分,也是北京长城风光的集大成者。北京怀柔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背着梯架过箭扣——没挑儿”,意思是这是一个挑着担子过不去的地方。

程永茂和专家讨论后决定,去除对长城本体有安全隐患的植被,酌情保留不影响长城结构安全的植被。即使是不得不去除的植被,也不能连根拔起,而是直接剪断,避免墙体破裂。

箭扣长城中的“鹰飞倒仰”段,被称为是箭扣长城最险的一段,这里坡度接近80度,每一阶台阶只有几指宽,还全都是即将脱落的搓脚石。顾名思义,就是鹰飞到了这个地方,也要仰着努力振翅才能飞过去。这段的修缮,对程永茂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鹰飞倒仰”段坍塌了大概四十多米的墙面,多个几百斤重的石条滚落至几十米深的沟底。人搬不动,骡子也拽不动,程永茂只好让工人们用卷扬机拉住石条,拉个六七次才能使这些石条归位。因此,程永茂骄傲地说,“在咱们怀柔,不管多陡多险的活,就没有我们队干不了的。”

在这次修缮之前,“鹰飞倒仰”曾多次发生户外驴友坠落死亡的事故。“我修完了之后,再也没人坠崖死亡。”程永茂很欣慰。

程永茂记得,“鹰飞倒仰”修缮完毕后,他曾在长城上遇见特意来看修缮结果的游人。游人惊喜地跟他说,肉眼根本看不出修缮的痕迹,保留了古长城的原貌,但踩上台阶又感觉扎扎实实、稳稳当当的,不用再担心城砖脱落了,“他当时就说,这救了多少人命呀。”

程永茂和同事们的合影,右二为程永茂。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今年开春,程永茂又带队开始了箭扣长城修缮四期项目。年龄渐长,他觉得自己爬山速度不如从前了,但只要有力气,他就尽可能多上长城,多去工地,多去看一看这座他深爱的古迹。

“我会一直爬到老,直到我再也爬不动为止。”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实习生 崔健 苏磊

编辑 刘倩 校对 卢茜

长城修缮专家程永茂:修了二十年,长城的一砖一石没人比我更熟悉

程永茂的办公室里,处处都是他修了近二十年长城的痕迹。

门后的角落里,放着十来根自制的登山杖,是他用灌木枝烧制而成的;门边,放着他往常做瓦匠时常用的工具;北墙上挂着明长城箭扣段总平面图、怀柔区明长城已修缮段总平面图,上面清楚地标着各处敌楼和关卡,以及长城各处景致,都是程永茂用电脑绘制的。

正对着写字台的墙面上,还挂着一幅他和三位多年并肩作战的同事的合影。照片上,四个人站在长城上,穿着工服,手里拿着登山杖,笑得很开心。这张照片是在2017年修缮箭扣长城“鹰飞倒仰”段时拍摄的,右下角标注着“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从2004年的黄花城,再到慕田峪、青龙峡、鹞子峪,直到现在的箭扣,程永茂和他的团队修缮长城的总长度已经达到二十公里左右。这些图,不仅是他画出来的,更是他这些年亲自“走”出来的。

“我对长城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长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没人比我更熟悉。”程永茂说。

程永茂在办公室。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

现年66岁的程永茂仍保持着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的习惯。

8月8日,星期一早上六七点钟,他就到了办公室,之前查了天气预报,特意选了不冷不热不下雨的一天。他套上蓝马甲,戴着安全帽,穿了一双老北京布鞋,拿上登山杖,叫上司机和下属,“去箭扣!”

他今年负责的是箭扣长城修缮四期项目,目前已经修缮到了北京结至西大墙段。如今已经是怀建集团古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他,琐事繁多,却仍然坚持亲力亲为上长城,“我光听电话汇报,和我亲自去查看,那能是一回事吗?”

车辆行驶过一圈又一圈的盘山路,箭扣长城渐渐浮现在远山之上。这一路,程永茂不时还会要求停车,独自下车到路边拍摄各个角度的箭扣长城。有时候,车上带着领导和记者,程永茂热情洋溢地向他们介绍远处的箭扣美景,“你看,左边是小布达拉宫,右边就是鹰飞倒仰。”

大概四十分钟,程永茂一行抵达了箭扣长城山下的雁栖镇西栅子村,和负责质量监督的同事们会合,换车上山。顺着狭窄的羊肠小道,一路颠簸,他们到达箭扣长城的正下方,也就是骡子背料上山的起点。“再往上,车没法开上去了,修长城要用的砖和灰,只能让骡子背上去。”程永茂解释说。

上长城的山路崎岖不平,行至陡峭处,甚至需要攀扯两侧的树枝才能爬上去。程永茂说,这段路连骡子走起来都很吃力,上山速度很迟缓,得一步一个脚印才行。等到了城墙边,卸完货,骡子要下山吃饲料了,它们就脚步轻快地小跑下山,一溜烟没影了。

箭扣长城墙体远比山路更加险峻,有的坡度能达到八十度,几乎是垂直于地面,台阶上全是碎裂的搓脚石,踩上去很容易打滑。而程永茂几分钟就上去了,“我从小上山砍柴,这对我来说跟平地没区别。”程永茂的微信昵称叫“程老剑客”,他说,因为他爬长城比年轻人还快,朋友说他好像飞檐走壁的侠客,给他起了这个外号。

走到施工队所在的地方后,程永茂低下头来认真检查上个星期的工作成果。他拿着数码相机,将他认为修得好或不好的地方拍摄下来。工人正忙着搬墙砖,看到程永茂,纷纷过来打招呼,“您看看,上周这么干行不行?”程永茂就和工人探讨起了业务。

他要求工人必须将长城上原有的碎砖复位,尽量将碎砖拼成一块砖石,“如果实在找不到了,再用咱们的新砖填上空位。”每次遇到他认为古人修得格外精巧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欣赏良久。

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赵小杰从2004年修黄花城段时就开始跟程永茂合作了,在他眼里,程永茂性格随和,从不摆领导架子,“上班的时候他是我们的领导,下班了我们就是兄弟。”但程永茂也容不得一点马虎,有一点干得不好的,都要求返工重来。

“他对长城是真有感情,砌砖都亲自上阵指导,干起来没有黑夜白天,过节都不能耽误他上长城。”赵小杰说。

程永茂正在长城上查看墙砖。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从乡间瓦匠到长城修缮专家

“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以后会干长城修缮工作。”程永茂说。

1956年,他出生于北京怀柔农村。1972年,为了有一门傍身的技艺,只上到小学五年级的程永茂开始跟着舅舅学习瓦匠活。“那时候能学一门技术,是很值得骄傲的事。”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炼,程永茂熟练掌握了砌、抹、垒、沟等瓦作技术。1991年,他进入北京怀建集团园林古建公司,参与了红螺寺大雄宝殿古建的复建工程。

对程永茂来说,这是个陌生的领域。过去,他从事的多是民房施工,属于小式瓦作,而红螺寺大雄宝殿这类屋脊上带有吻兽等装饰,且使用琉璃瓦的古建,则属于大式瓦作。

在此期间,程永茂遇见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师傅朴学林先生。朴学林出身瓦作世家,是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兴隆门瓦作第十五代景字辈传人,而兴隆门是明清两代紫禁城及皇家建筑初建与修缮的参建作坊之一。怀建集团园林古建公司特意请朴学林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

程永茂生性要强好学,遇到这样宝贵的机会,便虚心向师傅朴学林请教,从砌地基石、垒砖到挑顶封瓦,都亲自动手。“朴先生手艺很好,手把手地教我,嘱咐我要把基本功练好。”程永茂说。

1991年10月,北京市建筑部门联合开办了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培训班,主讲老师正是朴学林。程永茂也参加了这次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特别是明清皇家建筑风格。“我虽然小学都没毕业,但我本来就有实践经验,结合上理论知识,我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不少。”程永茂说。他还学会了制作ppt、电脑绘图等技能,跟有文化的年轻人相比,丝毫不落下风。

2004年,程永茂接手了他的第一个大规模长城修复工程——怀柔黄花城段长城。对他来说,长城熟悉又陌生。他童年生活在长城脚下的怀柔农村,是听老人们讲长城的传说故事长大的,“最难忘的就是孟姜女和金汤长城的故事。”但是他又从来没有专门去爬过长城。

第一次上长城,程永茂又惊讶又好奇,他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在山上修建规模这么大、工艺又这么精巧的建筑的。

修建长城的经验也是从零开始积累的。程永茂招聘了一支几十人的施工队伍,其中大多数人来自河北滦平、丰宁等多山的地区,擅长爬山下坡。“有的地方太险,普通人站都站不住脚,更别提干活了。有工人来干了几天,脚疼得不行,走路一瘸一拐的,实在干不下去了。”程永茂说。后来,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都对修长城这件事颇为自豪,“他们会跟老家人说我在北京修长城,有面子。”

比起人力,更难的是运料和用水。骡子不能踩踏长城,只能用卷扬机将材料垂直拉上来,再用人力搬运。一块砖重二十斤到三十斤不等,工人们一人一次只能背两三块。长城海拔一千米左右,极度缺水,只能靠好几个高压水泵,用一根细细的白色水管,将水抽上来。

“修缮长城这件事,得用古人的古法,进行最小干预,急不来。”程永茂说。

箭扣长城。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不管多陡多险的活,没有我们队干不了的”

一修就是接近二十年,程永茂团队的长城修缮技术渐趋成熟。

程永茂总结了一套“五随”法,即:随层、随破、随弯、随旧、随残。程永茂要求,修缮长城的过程中,要修旧如旧,保持古长城的风貌,修出遗址长城的风韵来。“残破的地方要依旧保持残破,一定要随坡就势,按照原有的山弯修建。”

保护长城遗址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2017年,程永茂接手了箭扣长城的修缮项目。箭扣长城,一向被认为是明长城最险峻的部分,也是北京长城风光的集大成者。北京怀柔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背着梯架过箭扣——没挑儿”,意思是这是一个挑着担子过不去的地方。

程永茂和专家讨论后决定,去除对长城本体有安全隐患的植被,酌情保留不影响长城结构安全的植被。即使是不得不去除的植被,也不能连根拔起,而是直接剪断,避免墙体破裂。

箭扣长城中的“鹰飞倒仰”段,被称为是箭扣长城最险的一段,这里坡度接近80度,每一阶台阶只有几指宽,还全都是即将脱落的搓脚石。顾名思义,就是鹰飞到了这个地方,也要仰着努力振翅才能飞过去。这段的修缮,对程永茂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鹰飞倒仰”段坍塌了大概四十多米的墙面,多个几百斤重的石条滚落至几十米深的沟底。人搬不动,骡子也拽不动,程永茂只好让工人们用卷扬机拉住石条,拉个六七次才能使这些石条归位。因此,程永茂骄傲地说,“在咱们怀柔,不管多陡多险的活,就没有我们队干不了的。”

在这次修缮之前,“鹰飞倒仰”曾多次发生户外驴友坠落死亡的事故。“我修完了之后,再也没人坠崖死亡。”程永茂很欣慰。

程永茂记得,“鹰飞倒仰”修缮完毕后,他曾在长城上遇见特意来看修缮结果的游人。游人惊喜地跟他说,肉眼根本看不出修缮的痕迹,保留了古长城的原貌,但踩上台阶又感觉扎扎实实、稳稳当当的,不用再担心城砖脱落了,“他当时就说,这救了多少人命呀。”

程永茂和同事们的合影,右二为程永茂。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今年开春,程永茂又带队开始了箭扣长城修缮四期项目。年龄渐长,他觉得自己爬山速度不如从前了,但只要有力气,他就尽可能多上长城,多去工地,多去看一看这座他深爱的古迹。

“我会一直爬到老,直到我再也爬不动为止。”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实习生 崔健 苏磊

编辑 刘倩 校对 卢茜

长城修缮专家程永茂:修了二十年,长城的一砖一石没人比我更熟悉

程永茂的办公室里,处处都是他修了近二十年长城的痕迹。

门后的角落里,放着十来根自制的登山杖,是他用灌木枝烧制而成的;门边,放着他往常做瓦匠时常用的工具;北墙上挂着明长城箭扣段总平面图、怀柔区明长城已修缮段总平面图,上面清楚地标着各处敌楼和关卡,以及长城各处景致,都是程永茂用电脑绘制的。

正对着写字台的墙面上,还挂着一幅他和三位多年并肩作战的同事的合影。照片上,四个人站在长城上,穿着工服,手里拿着登山杖,笑得很开心。这张照片是在2017年修缮箭扣长城“鹰飞倒仰”段时拍摄的,右下角标注着“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从2004年的黄花城,再到慕田峪、青龙峡、鹞子峪,直到现在的箭扣,程永茂和他的团队修缮长城的总长度已经达到二十公里左右。这些图,不仅是他画出来的,更是他这些年亲自“走”出来的。

“我对长城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长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没人比我更熟悉。”程永茂说。

程永茂在办公室。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

现年66岁的程永茂仍保持着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的习惯。

8月8日,星期一早上六七点钟,他就到了办公室,之前查了天气预报,特意选了不冷不热不下雨的一天。他套上蓝马甲,戴着安全帽,穿了一双老北京布鞋,拿上登山杖,叫上司机和下属,“去箭扣!”

他今年负责的是箭扣长城修缮四期项目,目前已经修缮到了北京结至西大墙段。如今已经是怀建集团古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他,琐事繁多,却仍然坚持亲力亲为上长城,“我光听电话汇报,和我亲自去查看,那能是一回事吗?”

车辆行驶过一圈又一圈的盘山路,箭扣长城渐渐浮现在远山之上。这一路,程永茂不时还会要求停车,独自下车到路边拍摄各个角度的箭扣长城。有时候,车上带着领导和记者,程永茂热情洋溢地向他们介绍远处的箭扣美景,“你看,左边是小布达拉宫,右边就是鹰飞倒仰。”

大概四十分钟,程永茂一行抵达了箭扣长城山下的雁栖镇西栅子村,和负责质量监督的同事们会合,换车上山。顺着狭窄的羊肠小道,一路颠簸,他们到达箭扣长城的正下方,也就是骡子背料上山的起点。“再往上,车没法开上去了,修长城要用的砖和灰,只能让骡子背上去。”程永茂解释说。

上长城的山路崎岖不平,行至陡峭处,甚至需要攀扯两侧的树枝才能爬上去。程永茂说,这段路连骡子走起来都很吃力,上山速度很迟缓,得一步一个脚印才行。等到了城墙边,卸完货,骡子要下山吃饲料了,它们就脚步轻快地小跑下山,一溜烟没影了。

箭扣长城墙体远比山路更加险峻,有的坡度能达到八十度,几乎是垂直于地面,台阶上全是碎裂的搓脚石,踩上去很容易打滑。而程永茂几分钟就上去了,“我从小上山砍柴,这对我来说跟平地没区别。”程永茂的微信昵称叫“程老剑客”,他说,因为他爬长城比年轻人还快,朋友说他好像飞檐走壁的侠客,给他起了这个外号。

走到施工队所在的地方后,程永茂低下头来认真检查上个星期的工作成果。他拿着数码相机,将他认为修得好或不好的地方拍摄下来。工人正忙着搬墙砖,看到程永茂,纷纷过来打招呼,“您看看,上周这么干行不行?”程永茂就和工人探讨起了业务。

他要求工人必须将长城上原有的碎砖复位,尽量将碎砖拼成一块砖石,“如果实在找不到了,再用咱们的新砖填上空位。”每次遇到他认为古人修得格外精巧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欣赏良久。

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赵小杰从2004年修黄花城段时就开始跟程永茂合作了,在他眼里,程永茂性格随和,从不摆领导架子,“上班的时候他是我们的领导,下班了我们就是兄弟。”但程永茂也容不得一点马虎,有一点干得不好的,都要求返工重来。

“他对长城是真有感情,砌砖都亲自上阵指导,干起来没有黑夜白天,过节都不能耽误他上长城。”赵小杰说。

程永茂正在长城上查看墙砖。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从乡间瓦匠到长城修缮专家

“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以后会干长城修缮工作。”程永茂说。

1956年,他出生于北京怀柔农村。1972年,为了有一门傍身的技艺,只上到小学五年级的程永茂开始跟着舅舅学习瓦匠活。“那时候能学一门技术,是很值得骄傲的事。”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炼,程永茂熟练掌握了砌、抹、垒、沟等瓦作技术。1991年,他进入北京怀建集团园林古建公司,参与了红螺寺大雄宝殿古建的复建工程。

对程永茂来说,这是个陌生的领域。过去,他从事的多是民房施工,属于小式瓦作,而红螺寺大雄宝殿这类屋脊上带有吻兽等装饰,且使用琉璃瓦的古建,则属于大式瓦作。

在此期间,程永茂遇见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师傅朴学林先生。朴学林出身瓦作世家,是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兴隆门瓦作第十五代景字辈传人,而兴隆门是明清两代紫禁城及皇家建筑初建与修缮的参建作坊之一。怀建集团园林古建公司特意请朴学林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

程永茂生性要强好学,遇到这样宝贵的机会,便虚心向师傅朴学林请教,从砌地基石、垒砖到挑顶封瓦,都亲自动手。“朴先生手艺很好,手把手地教我,嘱咐我要把基本功练好。”程永茂说。

1991年10月,北京市建筑部门联合开办了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培训班,主讲老师正是朴学林。程永茂也参加了这次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特别是明清皇家建筑风格。“我虽然小学都没毕业,但我本来就有实践经验,结合上理论知识,我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不少。”程永茂说。他还学会了制作ppt、电脑绘图等技能,跟有文化的年轻人相比,丝毫不落下风。

2004年,程永茂接手了他的第一个大规模长城修复工程——怀柔黄花城段长城。对他来说,长城熟悉又陌生。他童年生活在长城脚下的怀柔农村,是听老人们讲长城的传说故事长大的,“最难忘的就是孟姜女和金汤长城的故事。”但是他又从来没有专门去爬过长城。

第一次上长城,程永茂又惊讶又好奇,他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在山上修建规模这么大、工艺又这么精巧的建筑的。

修建长城的经验也是从零开始积累的。程永茂招聘了一支几十人的施工队伍,其中大多数人来自河北滦平、丰宁等多山的地区,擅长爬山下坡。“有的地方太险,普通人站都站不住脚,更别提干活了。有工人来干了几天,脚疼得不行,走路一瘸一拐的,实在干不下去了。”程永茂说。后来,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都对修长城这件事颇为自豪,“他们会跟老家人说我在北京修长城,有面子。”

比起人力,更难的是运料和用水。骡子不能踩踏长城,只能用卷扬机将材料垂直拉上来,再用人力搬运。一块砖重二十斤到三十斤不等,工人们一人一次只能背两三块。长城海拔一千米左右,极度缺水,只能靠好几个高压水泵,用一根细细的白色水管,将水抽上来。

“修缮长城这件事,得用古人的古法,进行最小干预,急不来。”程永茂说。

箭扣长城。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不管多陡多险的活,没有我们队干不了的”

一修就是接近二十年,程永茂团队的长城修缮技术渐趋成熟。

程永茂总结了一套“五随”法,即:随层、随破、随弯、随旧、随残。程永茂要求,修缮长城的过程中,要修旧如旧,保持古长城的风貌,修出遗址长城的风韵来。“残破的地方要依旧保持残破,一定要随坡就势,按照原有的山弯修建。”

保护长城遗址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2017年,程永茂接手了箭扣长城的修缮项目。箭扣长城,一向被认为是明长城最险峻的部分,也是北京长城风光的集大成者。北京怀柔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背着梯架过箭扣——没挑儿”,意思是这是一个挑着担子过不去的地方。

程永茂和专家讨论后决定,去除对长城本体有安全隐患的植被,酌情保留不影响长城结构安全的植被。即使是不得不去除的植被,也不能连根拔起,而是直接剪断,避免墙体破裂。

箭扣长城中的“鹰飞倒仰”段,被称为是箭扣长城最险的一段,这里坡度接近80度,每一阶台阶只有几指宽,还全都是即将脱落的搓脚石。顾名思义,就是鹰飞到了这个地方,也要仰着努力振翅才能飞过去。这段的修缮,对程永茂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鹰飞倒仰”段坍塌了大概四十多米的墙面,多个几百斤重的石条滚落至几十米深的沟底。人搬不动,骡子也拽不动,程永茂只好让工人们用卷扬机拉住石条,拉个六七次才能使这些石条归位。因此,程永茂骄傲地说,“在咱们怀柔,不管多陡多险的活,就没有我们队干不了的。”

在这次修缮之前,“鹰飞倒仰”曾多次发生户外驴友坠落死亡的事故。“我修完了之后,再也没人坠崖死亡。”程永茂很欣慰。

程永茂记得,“鹰飞倒仰”修缮完毕后,他曾在长城上遇见特意来看修缮结果的游人。游人惊喜地跟他说,肉眼根本看不出修缮的痕迹,保留了古长城的原貌,但踩上台阶又感觉扎扎实实、稳稳当当的,不用再担心城砖脱落了,“他当时就说,这救了多少人命呀。”

程永茂和同事们的合影,右二为程永茂。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今年开春,程永茂又带队开始了箭扣长城修缮四期项目。年龄渐长,他觉得自己爬山速度不如从前了,但只要有力气,他就尽可能多上长城,多去工地,多去看一看这座他深爱的古迹。

“我会一直爬到老,直到我再也爬不动为止。”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实习生 崔健 苏磊

编辑 刘倩 校对 卢茜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326/1709231686409574.html
上一篇:梦见别人在楼上干活,梦见别人在楼上干活什么预兆
下一篇:梦见别人坐在镜子前,梦见别人坐在镜子前什么意思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