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深水,算命深水关是什么意思

悬丝诊脉是不是真的存在?

公元610年11月的一个深夜,整个长安城都已进入梦乡,可唯独身处皇宫内院的唐帝国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坐卧不安

因为此时他最宠爱的长孙皇后孙氏即将临盆,但却因难产已经在坤宁宫宫里声嘶力竭的喊了超过一个时辰,在场的太医均束手无策

长孙皇后孙氏画像

眼看皇后即将难产而死,此时有人举荐乡居郊外的“药王”孙思邈入殿为皇后治病

虽然是一介布衣,但李世民为救皇后已顾不上尊卑,立刻派人去请孙思邈

但限于宫内规矩,孙思邈进了坤宁宫后也不能亲见娘娘。于是他掏出一根三丈长的丝线,切成三段后交给太监,嘱咐其将线投系于娘娘左手手腕寸、关、尺部,然后为皇后“悬丝诊脉”

因孙思邈是民间游医,比不上有“公务员编制”太医院御医,太监们就故意使坏,把三根丝线分别拴在花盆中的冬青藤上、铜鼎脚和鹦鹉腿上

孙思邈诊脉察觉不对,立刻斥责太监并命其按照要求正确栓线,方在得出准确的诊脉结果,长孙皇后得的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服药后遂顺利分娩,从此孙思邈名声大振

这应该是中医“悬丝诊脉”最出名的医案了

可问题是这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无论是《新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均未提及,甚至连孙思邈自己也未曾提过半分,大概率是民间野史,后世给孙思邈立“人设”而已

孙思邈悬丝诊脉

中医给自己立人设编造历史是有传承的

给长孙皇后悬丝诊脉这事在清朝又“重演”一回

这次的中医是一名陈姓御医,诊脉对象则换成了慈禧太后

据传,清代慈禧太后有一次患顽疾,陈御医就是在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问其病情的状况下,隔着帷帐在红绿丝线上切脉,后小心翼翼地开了三帖药方。太后服后,果然药到病除,特赐予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块,几乎就是孙思邈的翻版

不过这事还有后文

据说陈御医晚年隐居后,才敢透露当年那次为“老佛爷”牵线切脉诊疗成功获重赏之事的内幕

当时他获悉将召自己为慈禧看病的消息后,急忙变卖家产,重金贿赂太后身边的内侍、宫女,得知太后之病乃贪嗜螺肉所致的食积顽症

所以牵线切脉时,他先强装镇定悬丝诊脉,后心中有数地开出消食健脾的处方,终使“老佛爷”药到病除,化险为夷

所以由此可见,即便悬丝诊脉真有其事,在中医自己人看来也是一种为求自保的“欺瞒之术”,大部分正经中医是不会信这种东西的

但中医脉诊瞎编乱造的又岂止是“悬丝诊脉”一种?

诊脉辨男女

清代著名医家周学霆在他的《三指禅》中说:

“男女异质,尺脉攸分……男脉尺藏,抱朴守真,德寿之者;归神敛气,福禄之翁。若浮洪而短,其祸有不可胜言者……女脉尺盛,雅秀彬彬,芝香玉砌;精光炯炯,桃熟瑶池。若隐伏而微,其祸又不可胜者。”

意思是周学霆可以通过诊脉断定产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这比今天流行的什么“脉诊验孕挑战”可更有难度,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中医继承了这种“神技”

不过抛开“神技”不说,周学霆的文采应该比他的医术要好

中医这种“神化”诊脉的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

历史学家范晔编纂的《后汉书·郭玉传》里,记载了郭玉未汉和帝诊脉的一个小故事

汉和帝为测验太医丞郭玉的诊脉效验,故意找了一个“美手腕”的男子和一个女子,同时在帷帐下,各伸出一手使郭玉诊视

结果郭玉诊脉后说:

“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

坦率的说,我个人觉得这个在临床上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只不过诊脉断男女没有什么临床价值,除了证明男女脉象却有差异外,于诊治毫无意义,所以今天的中医也不屑于“复现”这种“神技”

诊脉=相面?

古代中医源自巫医,所以临床实践上多少带点巫医的认知和做派

中医脉诊典籍中有一册非常奇葩的书,叫《锲太上宝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宗统》,源自《黄帝内经·太素》

《锲太上宝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宗统》

这本书记载了一种叫“太素脉”的诊脉方法,据说可以测人凶吉、富贵、寿数,可以看作是相面的另一种“操作手法”

那好事之人可能会问,怎样的脉象才是吉祥之意呢?书中说了:

“太素脉者,以轻清重浊为命论,轻清为阳,为富贵;重浊为阴,为贫贱。男子以肝木部为主,以决功名高下;女子以肺金兑位为主,以决福德。且如轻清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应指分明,六脉不克。如源之流长,不敢断续,纵有小疾,直清不浊,主为人禀性冲和,智识明敏,禄位高擢,此为轻清之脉。重浊者,应指不明,如撤干沙,满指皆论,前大后小,息数混杂,克归本身,为重浊之脉。下指详审,万无一失。”

这意思是以轻、清、重、浊四种脉象为标准,脉象轻清者为贵,重浊者为贱

男的主要把握其肝脉之象,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功名富贵

女的主要把握其肺脉之象,由此可以判断她的福分

会脉诊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开辟街头相面算卦的“第二春”

晚清街头相面算卦先生

总结一下

其实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悬丝诊脉这种东西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编故事”,给中医立人设

编的故事无所谓离谱不离谱,毕竟在那个人均幼儿园肄业的知识水平的时代,老百姓更容易相信中医有“神技”,而很少会去质疑这玩意是真是假

而选择脉诊作为“编故事”的切入口,中医也是经过“详细评估和调研”的

因为上古中医重视理论而轻临床,所以作为一种非常具体的“临床手段”,脉诊一直被看作四诊之末,重要性远低于望、闻、问

可随着脉诊从《内经》的三部九候的遍身脉法到《脉经》的独取寸口的发展演化,轻视临床的中医逐渐相信通过独取手太阴肺经寸口,就可以了解和诊断全身疾病,这就让脉诊“编故事”的空间变的越来越大

这个过程在马王堆出土的那本《脉法》里说的非常清楚:

“脉之玄,书而熟学之”

说的就是脉诊的玄化和神化的演变过程

而仅靠人为主观判断的脉诊,更是给“编故事”提供了大量“素材”

古代中医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濡、北、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单说一个滑脉就难以确定其客观评定标准是什么

《素问·大奇论》曰:“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脉经》曰:“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千金翼方》曰“(滑脉)如动珠子”

不同的中医古籍对滑脉的描述大相径庭,各有各的说法且毫无客观标准

后世中医为了方便理解,又给滑脉定了一个判断标准——如盘走珠

可这是个什么盘?走的是什么样的珠呢?是水珠还是铜珠?

你别问,问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察病指南》中关于脉象的“图解”,谁看得懂?

你以为中医自己不知道这其中的问题?

那个给张仲景收拾烂摊子的王叔和对此深有体会,一语道破: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晚清名医,就是写第一本白话文中医著作《医学实在易》的陈念祖也曾吐槽过:

“脉之为道,最为微妙,而难知也,方书论述愈详,而指下愈乱。”

正因为把脉的主观性“在心易了”,所以构不成统一的客观标志,中医最终选择脉诊作为故事

所以这种东西就交给我们中医史学研究玩玩,现代人看看即可,莫当真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326/1709242692433621.html
上一篇:脸型是风水,脸型风水看命运
下一篇:海中牛虎年运势,海中牛是什么命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