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师风水,风水易学研究曾大师

农民下葬后暴雨如注,风水大师路过曾预言:你家日后必出大官!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阿友

编辑| 小江

晚清名臣曾国藩,相信大部分国人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

然而有件事却很奇怪,曾氏家族在曾国藩兴起之前就是一个非常普通务农家族,而在曾国藩兴起之后,曾氏家族是人才辈出。

有人说是因为曾国藩的祖父曾竞希葬在了风水宝地上,所以之后曾氏家族才能英杰辈出,出了曾国藩这么一个一代名臣。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曾国藩的成就真的是因为祖宗埋的好吗?

风水宝穴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出生于嘉庆十六年,换成我们熟悉的国历就是1811年。

在他出生时,曾氏家族还只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务农家族,不过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为人勤勉,所以曾家的日子过的还算可以。

在曾国藩五岁的时候,曾祖父曾竞希去世,整个家族都是耕地的农民,自然也没什么余钱请风水师找风水宝地。

只能让家族几个壮小伙把祖父遗体抬到郊外,找一个比较特别好认的地方安坟立碑。

恰好立坟处的后边是一块无法耕种山地,整体看起来就像一只鸡,坟墓所在位置就是鸡头,前边则是一些他人耕种的田地

埋葬当夜下起了大暴雨,山洪暴发,将坟墓前的田地冲毁,田地立布满了泥土碎石。

这是本来没什么稀奇的,谁知恰好有一个风水师路过,看到此情此景,直言此乃难得的风水宝地。

因为那场大雨,田地里的碎石就像撒地上的大米,而曾竞希的坟墓加上背后的荒地则是一只鸡,两者相加则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金鸡啄米穴。

埋葬此处者,可庇佑后代子孙,不出三代必出大官!

以上便是曾竞希墓的全部故事,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是真是假已经无可考究了。

曾国藩的崛起

曾国藩的成就与曾竞希墓的风水有没有关系暂时不得而知,但与他的爷爷曾玉屏却有很大关系。

曾玉屏是曾竞希的二子,虽然没读过书,却天生聪慧,早年游手好闲,败光家业后幡然醒悟,做事勤恳,攒下了不少基业。

在填饱了肚子后,曾玉屏便想着提升曾氏家族的地位,实现阶级跃迁,于是决定让家族子弟读书,踏上科举之路。

由于家中最为聪慧的次子夭折,所以这个责任就落在了长子曾麟书身上。

但科举又岂是那么好考的?可能很多人因为影视剧的影响,觉得清朝的科举不过如此,但事实恰恰相反,它的难度堪称地狱级别的。

每年参加科举的人无数,但状元全国只有一位,就算是地方秀才也都是百里挑一之才,竞争十分激烈。

再加上曾麟书天赋有限,虽然日夜苦读,但还是十几次名落孙山。

要知道在清朝,参加科举之人一般为了备考都是脱产苦读,而最基础的秀才考试一般是一年一考,落榜十几次也就是说曾麟书这么一个青壮劳力,基本十几年从未下地干活了。

乡间也因为曾麟书的频繁落榜传出了不少流言蜚语,不少人都认为既然曾麟书没有这个天赋,不如让他下地耕种,省的浪费劳动力。

但曾玉屏不为所动,不仅让长子继续备考,就连长孙曾国藩也要为其找老师启蒙读书,走上科举之路。

可见曾玉屏是铁了心要让他老曾家出一个读书人。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曾麟书四十三岁参加第十七次科举考试时,让他考上了秀才,打破了曾氏家族没有读书人的传统。

然而有人欢喜就会有人愁,相比父亲的金榜题名,儿子曾国藩六次落榜不说,他的文章更被当做典型的反面教材张贴榜单旁边,别说在那个注重读书人脸面的时代,就是在现在,它也是一个奇耻大辱。

曾国藩因此大受打击,一蹶不振,所幸他有一个好爷爷和一个好父亲,在一旁不停用曾麟书之前十几次落榜之事鼓励着曾国藩,想要让他重拾信心。

曾国藩也不愧是将来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性格坚韧意志顽强,很快便在家人的鼓励下重拾信心,同时也借此找出了自己会被批评的原因,读书死记硬背,不明所以不解其意,以至于所作文章内涵浅薄,条理不通。

曾国藩经过改正后,再次苦读一年,终于在第七次科举考中了秀才,当时的他才二十三岁,比他的父亲曾麟书不多不少刚好早上二十年。

之后的曾国藩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府里的举人试,一次考中,整个湖南位列第三十六名。

道光十八年,也就是1838年,曾国藩赴京赶考,一举高中进士,之后他正式改名曾国藩,意思是国家的屏障,卫国的重臣。

高中进士后的曾国藩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再接再励参加清朝最高级别的考试,名曰“朝考”,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到的状元、榜眼、探花,说的就是这个级别考试的头三名。

曾国藩正好高中探花,后又因道光皇帝很欣赏他的文章,所以又被拽升为第二名的榜眼,进翰林院任庶吉士。

不过有一件事很巧合,那就是曾国藩恰好就是曾竞希之后的曾氏家族中的第三代,诸位可还记得那个路过曾竞希墓的风水师说过,先人埋此处,必将庇佑后代子孙,不出三代必出大官。

曾氏家族也是在曾国藩发迹后慢慢从当地一个务农家族演变成书香门第的世家大族,莫非真是风水宝地之功?

曾氏门风

当然不可能,曾国藩一生历经清朝四代皇帝,从民间秀才到晚清二品大员治世名臣,其间所取得的成就,所经历之风雨,又岂是区区一块风水宝地就能囊括全功的。

要知道世间风水之最,莫过于皇陵,那现在还有皇帝吗?反观曾国藩的曾氏家族兴盛至今,与其说是风水,不如说是曾氏三代治家有道,曾国藩影响最大。

曾玉屏虽然早年浪荡,但胜在及时回头,勤俭持家,鼓励子弟读书;

而曾麟书则是一个真诚君子,他自知读书天赋不行,在考中秀才之后,便致力于教导家中子弟,管理农事。

曾玉屏留下家业虽丰,奈何家中子弟读书者甚多,生活并不富裕,然而但凡家中子弟读书所需,曾麟书皆倾囊相授。

曾麟书常告诫家中子弟,读书明理,方可光大门楣,尽忠报国。

即便当时在朝中做官的曾国藩,亦被其告诫,家中一切无需其操心,书信往来只可谈读书心得,不可行蝇营狗苟之举

可以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就,他的父亲曾麟书功不可没;

曾国藩作为晚清名臣,他流传下来的治家心得也是最为详尽的,共有治家三则以及八字诀。

治家三则,首重家庭兄弟和睦;

曾国藩认为兄弟亲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若有过错,可直言指出,督促整改,但凡言之有理,有过错之人应虚心接受,这样兄弟之间才能共同进步,从而带动家族成长。

其次则是贵体孝道;

讲究孝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了,不过曾国藩口中的孝和传统的孝道不太一样,它的范围更广,不限于家中父母,还有族中其他的长辈。

曾国藩主张对待族中其他长辈应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这样有利家族和谐,维护家族凝聚力。

最后则是主张勤俭;

曾国藩主张家庭成员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得铺张浪费,家中男子出行应多走路,少坐轿骑马,家中女子对家中杂务应尽量亲力亲为,学习烧菜煮茶。

而八字诀则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和曾国藩治家三则是相对应的。

翻译成大白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要求曾氏子弟早上要早起读书和管理诸如种菜喂鱼、养猪之类的农事,要勤于打扫保持清洁,与邻和睦,乐于助人,要重视祭祀,尊重家族传统。

可能在现代人看来这就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口号,但事实是,曾氏家族以此为家规祖训,后代人才辈出。

在科举未废除之时,曾家自曾国藩后,前后出过二十多个科举中举者,在科举废除之后,曾家后代有所成就者更是多达两百多位,有化学博士、经济硕士、画家、创办学校的校长等等。

不过这些还在其次,真正关键的是一个如此久远的家族,几乎很少听到关于这个家族的负面消息,这才是真正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风水宝穴能否兴盛家族尚未可知,但严谨的家规门风能保证家族延绵不绝,却是不争的事实,毕竟良好的家风才能培养良好的后代,而曾氏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

农民下葬后暴雨如注,风水大师路过预言:你家日后必出大官!

“先人埋骨在此,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

清朝时期,一场暴雨历时三天,引起了山洪暴发。

山上一座刚安顿好的墓穴被山洪冲刷,眼看要塌陷。

族人正欲挪碑,碰巧有风水师路过,慌忙阻止他们,并掏出罗盘查看。

一番端详后,此人表示这块墓地乃处“风水宝地”,墓主后代因此会有无穷福泽。

众人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再挪这座坟。

谁也没想到,三代之后,这家里真的出了一位“位极人臣”的英才——曾国藩

而这座墓的墓主曾竞希,正是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国藩难道真的是因为祖坟才有如此的成就吗?

1

其实,曾国藩的成才确实跟曾祖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曾国藩的曾祖曾竞希有三子,他的祖父曾玉屏排行老二,自幼聪明伶俐,备受长辈宠爱。

曾玉屏是普通农民出身,虽然聪慧,但是受条件限制没读过书,整日不务正业。

父辈留给他的财产本就稀少,还被他挥霍一空,整日只在县城与浮浪子弟纵酒游乐。

由于常年留恋烟花,通宵达旦,曾玉屏一度成为亲朋四邻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

“曾家祖辈勤劳,不想如今却出此等轻浮子孙,实属家门不幸!你务必以他为诫!”

听到邻居长者教导孙子的话,曾玉屏无言以对,他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曾家虽世代为农,但也小有家资,结果这些年被他败的家徒四壁,后世子孙也没有福荫可庇护。

思前想后,曾玉屏下决心改变现状,为祖上争光,为后世留下财产傍身。

后来在告诫孙子的话中,曾玉屏说过“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

他从三十五岁开始改过自省,兴家立业,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醒悟后开始耕田开荒,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

曾玉屏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前前后后置办了百十来亩地。曾玉屏头脑灵活,在他的经营下,山林田产年年丰收,曾家家底逐渐丰厚起来。

但只有田地收入是不够的。有了功名,一个家庭的地位才能稳固,想真正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有后劲,绝不能坐吃山空。

曾玉屏自己吃了没读过书的亏,他认为必须让子孙读书,科考功名,不能走他的老路。

他对孩子们说,“读书好,能让人明事理、辨是非,考取了功名,家族才能一代一代兴旺!”

对于像曾家这样的寒门平民来说,想要打开仕宦之门,参加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途径。

科举制从隋唐创立,后日臻完善,每三年举办一次用以选拔出世之才。

发展到清朝时,科举依然选拔官吏、提拔人才的不二之选。

曾玉屏的孩子里要数次子最聪慧,奈何早逝。

他只能把科考入仕的希望都寄托在长子身上,为他请名师指导,自己也时时督促于他。

但是由秀才、举人考到进士,不仅需要后天努力,天资和运气也一样重要。

长子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日夜苦读,但是由于天资不高,即便他点灯熬油、头悬梁锥刺股,十几次里一直是名落孙山,连个秀才也没考中。

乡里人有嘲笑曾玉屏白日做梦的,说他家没有读书的天分,让孩子读书也是浪费银钱,只能一无所获;

也有劝说他的,认为不如让孩子和他一起耕田做活,考取功名是需要祖坟冒青烟才能有的事,他家没有这个福分。

“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就不信老曾家出不来一个读书人!”

曾玉屏对乡里人的七嘴八舌置之不理,仍然坚持读书是子孙最重要的出路。

他当年耕田开荒靠的就是一股倔劲,面对儿子的屡次失败,曾玉屏没有气馁,反而为长子娶妻成家,希望他的后代能有所作为。

嘉庆十六年(1811),他的长孙曾子诚出生了,这就是后来的曾国藩。

曾玉屏见长子常年科考无望,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这个长孙身上。

曾子诚五岁开蒙,他为孙子请来教书先生,又命儿子时常教授四书五经。九岁开始,曾子诚就能学作八股文了。

刚满十四岁,父亲就带他县衙礼房报名,父子两人共同开启了科考生涯。

曾玉屏本以为孙子能争口气,没想到少年初登考场,并没有获得理想结果,反而落败。

父子两人铩羽而归,一时曾家成了满乡里的笑料。

父亲为了科举搭上了一辈子,难道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吗?

2

曾玉屏不信邪,咬牙坚持让二人继续考试。

皇天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四十三岁的曾麟书经过县试和府试后,最终顺利通关院试。

“中了!我中了!”

寒窗苦读数十年的曾麟书终于中了秀才,阖家上下一派欢欣鼓舞。

后来曾国藩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科考之路,回忆说,“五六百载,曾无人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

虽然曾麟书不算名列榜首,但毕竟曾家出了第一个秀才。

这让曾玉屏看到了出头之日,更加坚定了让子孙读书科考的念头。

但是儿子中榜之时,孙子曾子诚却在自己第六次科考中再次落榜,颇受打击。

尤其这次他不仅榜上无名,其试卷还在榜单旁展示牌上,作为反面教材全省示众,“责其文理之浅”。

这个面子掉的太厉害,曾子诚被打击的一无是处,整个人怏怏不乐。

曾玉屏看出孙子的情绪,鼓励他自立自强。

“难道你父亲是一次就考中的吗?男子当自立,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轻言放弃,必要持之以恒,方能有所作为!”

科考失败的曾子诚听完祖父的话,经过了一番冷静反思。

他找出自己的问题:读书过于死记硬背,做文章过于拘谨。这就导致最后的考卷思想浅薄,浮于表面。

曾子诚边反思边总结,认认真真又读了一年,最终在第七次应试中脱颖而出,为曾家又搏得一位秀才荣耀。

考中秀才时,曾子诚才二十三岁,比其父中考整整早了二十年。

从此以后,他似乎打开了某种关窍,科考之路变得十分通畅。

曾子诚中秀才后,隔年秋天又到长沙府参加举人考试。没想到一考即中,为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

道光十八年,曾子诚又至京城参加会试。

经过殿试,他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高中进士。

曾子诚中进士的消息震惊了乡里上下人等,大家都没想到曾家真的“祖坟冒青烟”,居然能出一名进士,祖父曾玉屏更是喜极而泣,至祖坟祭拜。

家里人想起多年前风水师“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的话,一时都赞灵验。

然而曾子诚的仕途之路至此还没有完全打开。

3

中进士后,曾子诚在高人指点下改名曾国藩,取国之藩篱的寓意,希望自己能够为国效力,也为家族争光添彩。

改名之后,曾国藩踌躇满志,又一次参加了“朝考”。

这次考试主要是从进士中选拔翰林,是清廷最重视、级别最高的大考。

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通过这次考试的一甲进士。

曾国藩在这次大考中,发挥的格外出色,取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亲阅他的文章,频频称赞,更是御批拔擢他为第二名,授庶吉士,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

面对眼前顺畅的仕途,曾国藩并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十分谦逊。一路艰难的科考历程,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败不馁,胜不骄。

升入翰林院后,他更是凭借自己稳重务实、踏实肯干的优点被道光帝赏识,委以重任。

曾国藩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路升到朝中二品大员,成为清王朝最重要的治世名臣。

在任期间,曾国藩亲身参与晚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致力于洋务运动,深刻影响了晚清政治走向,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评誉极高,后世史学家称他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随着曾国藩的飞升,曾氏家族也由社会底层一举成为金字塔顶端,祖父曾玉屏多年的期盼终于一朝成真。

在此之后,曾氏家风浸润,后裔人才辈出,曾国藩的子女更是不断光耀曾氏门楣。

其中次子曾纪泽在1880年成为驻俄大使,与俄国谈判伊犁领土的问题,据理力争,为国收复了大块领土,是于国有功之人。

曾氏家族自曾国藩向下10代,前后出了200余位人才。

从曾国藩以下,一直到科举制度废除期间,曾氏一门共出过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二十多个。

实行新式教育之后,曾氏后裔更是留学外国,打破了古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

4

但自曾国藩向上,一直追溯到宋朝末年,五六百年里曾氏一族世代为农,没有一个可以得以“荫庇”的人物。

在这样的标准寒门中,曾国藩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一块里程碑。上耀祖先,下启后代,说他改变了一整个家族的命运也不为过。

曾国藩的成就历来被后人称道,毛主席曾经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也认为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

但是如此建树,不是只靠曾氏所谓“风水上佳”的祖坟成就的。

从开蒙、考试再到后来仕途之路,曾国藩的成功离不开在祖父勤谨耕读之道,也离不开父亲埋头苦学的精神熏陶。

良好的家风让人一生受益。

曾国藩总结祖父的“治家八诀”,又扩充提出“八本家训”,以教育后世子孙。

曾氏家规中有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

生长在这样自律的家风环境中,这也是曾氏后代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农民下葬后暴雨如注,风水大师路过曾预言:你家日后必出大官!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阿友

编辑| 小江

晚清名臣曾国藩,相信大部分国人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

然而有件事却很奇怪,曾氏家族在曾国藩兴起之前就是一个非常普通务农家族,而在曾国藩兴起之后,曾氏家族是人才辈出。

有人说是因为曾国藩的祖父曾竞希葬在了风水宝地上,所以之后曾氏家族才能英杰辈出,出了曾国藩这么一个一代名臣。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曾国藩的成就真的是因为祖宗埋的好吗?

风水宝穴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出生于嘉庆十六年,换成我们熟悉的国历就是1811年。

在他出生时,曾氏家族还只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务农家族,不过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为人勤勉,所以曾家的日子过的还算可以。

在曾国藩五岁的时候,曾祖父曾竞希去世,整个家族都是耕地的农民,自然也没什么余钱请风水师找风水宝地。

只能让家族几个壮小伙把祖父遗体抬到郊外,找一个比较特别好认的地方安坟立碑。

恰好立坟处的后边是一块无法耕种山地,整体看起来就像一只鸡,坟墓所在位置就是鸡头,前边则是一些他人耕种的田地

埋葬当夜下起了大暴雨,山洪暴发,将坟墓前的田地冲毁,田地立布满了泥土碎石。

这是本来没什么稀奇的,谁知恰好有一个风水师路过,看到此情此景,直言此乃难得的风水宝地。

因为那场大雨,田地里的碎石就像撒地上的大米,而曾竞希的坟墓加上背后的荒地则是一只鸡,两者相加则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金鸡啄米穴。

埋葬此处者,可庇佑后代子孙,不出三代必出大官!

以上便是曾竞希墓的全部故事,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是真是假已经无可考究了。

曾国藩的崛起

曾国藩的成就与曾竞希墓的风水有没有关系暂时不得而知,但与他的爷爷曾玉屏却有很大关系。

曾玉屏是曾竞希的二子,虽然没读过书,却天生聪慧,早年游手好闲,败光家业后幡然醒悟,做事勤恳,攒下了不少基业。

在填饱了肚子后,曾玉屏便想着提升曾氏家族的地位,实现阶级跃迁,于是决定让家族子弟读书,踏上科举之路。

由于家中最为聪慧的次子夭折,所以这个责任就落在了长子曾麟书身上。

但科举又岂是那么好考的?可能很多人因为影视剧的影响,觉得清朝的科举不过如此,但事实恰恰相反,它的难度堪称地狱级别的。

每年参加科举的人无数,但状元全国只有一位,就算是地方秀才也都是百里挑一之才,竞争十分激烈。

再加上曾麟书天赋有限,虽然日夜苦读,但还是十几次名落孙山。

要知道在清朝,参加科举之人一般为了备考都是脱产苦读,而最基础的秀才考试一般是一年一考,落榜十几次也就是说曾麟书这么一个青壮劳力,基本十几年从未下地干活了。

乡间也因为曾麟书的频繁落榜传出了不少流言蜚语,不少人都认为既然曾麟书没有这个天赋,不如让他下地耕种,省的浪费劳动力。

但曾玉屏不为所动,不仅让长子继续备考,就连长孙曾国藩也要为其找老师启蒙读书,走上科举之路。

可见曾玉屏是铁了心要让他老曾家出一个读书人。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曾麟书四十三岁参加第十七次科举考试时,让他考上了秀才,打破了曾氏家族没有读书人的传统。

然而有人欢喜就会有人愁,相比父亲的金榜题名,儿子曾国藩六次落榜不说,他的文章更被当做典型的反面教材张贴榜单旁边,别说在那个注重读书人脸面的时代,就是在现在,它也是一个奇耻大辱。

曾国藩因此大受打击,一蹶不振,所幸他有一个好爷爷和一个好父亲,在一旁不停用曾麟书之前十几次落榜之事鼓励着曾国藩,想要让他重拾信心。

曾国藩也不愧是将来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性格坚韧意志顽强,很快便在家人的鼓励下重拾信心,同时也借此找出了自己会被批评的原因,读书死记硬背,不明所以不解其意,以至于所作文章内涵浅薄,条理不通。

曾国藩经过改正后,再次苦读一年,终于在第七次科举考中了秀才,当时的他才二十三岁,比他的父亲曾麟书不多不少刚好早上二十年。

之后的曾国藩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府里的举人试,一次考中,整个湖南位列第三十六名。

道光十八年,也就是1838年,曾国藩赴京赶考,一举高中进士,之后他正式改名曾国藩,意思是国家的屏障,卫国的重臣。

高中进士后的曾国藩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再接再励参加清朝最高级别的考试,名曰“朝考”,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到的状元、榜眼、探花,说的就是这个级别考试的头三名。

曾国藩正好高中探花,后又因道光皇帝很欣赏他的文章,所以又被拽升为第二名的榜眼,进翰林院任庶吉士。

不过有一件事很巧合,那就是曾国藩恰好就是曾竞希之后的曾氏家族中的第三代,诸位可还记得那个路过曾竞希墓的风水师说过,先人埋此处,必将庇佑后代子孙,不出三代必出大官。

曾氏家族也是在曾国藩发迹后慢慢从当地一个务农家族演变成书香门第的世家大族,莫非真是风水宝地之功?

曾氏门风

当然不可能,曾国藩一生历经清朝四代皇帝,从民间秀才到晚清二品大员治世名臣,其间所取得的成就,所经历之风雨,又岂是区区一块风水宝地就能囊括全功的。

要知道世间风水之最,莫过于皇陵,那现在还有皇帝吗?反观曾国藩的曾氏家族兴盛至今,与其说是风水,不如说是曾氏三代治家有道,曾国藩影响最大。

曾玉屏虽然早年浪荡,但胜在及时回头,勤俭持家,鼓励子弟读书;

而曾麟书则是一个真诚君子,他自知读书天赋不行,在考中秀才之后,便致力于教导家中子弟,管理农事。

曾玉屏留下家业虽丰,奈何家中子弟读书者甚多,生活并不富裕,然而但凡家中子弟读书所需,曾麟书皆倾囊相授。

曾麟书常告诫家中子弟,读书明理,方可光大门楣,尽忠报国。

即便当时在朝中做官的曾国藩,亦被其告诫,家中一切无需其操心,书信往来只可谈读书心得,不可行蝇营狗苟之举

可以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就,他的父亲曾麟书功不可没;

曾国藩作为晚清名臣,他流传下来的治家心得也是最为详尽的,共有治家三则以及八字诀。

治家三则,首重家庭兄弟和睦;

曾国藩认为兄弟亲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若有过错,可直言指出,督促整改,但凡言之有理,有过错之人应虚心接受,这样兄弟之间才能共同进步,从而带动家族成长。

其次则是贵体孝道;

讲究孝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了,不过曾国藩口中的孝和传统的孝道不太一样,它的范围更广,不限于家中父母,还有族中其他的长辈。

曾国藩主张对待族中其他长辈应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这样有利家族和谐,维护家族凝聚力。

最后则是主张勤俭;

曾国藩主张家庭成员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得铺张浪费,家中男子出行应多走路,少坐轿骑马,家中女子对家中杂务应尽量亲力亲为,学习烧菜煮茶。

而八字诀则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和曾国藩治家三则是相对应的。

翻译成大白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要求曾氏子弟早上要早起读书和管理诸如种菜喂鱼、养猪之类的农事,要勤于打扫保持清洁,与邻和睦,乐于助人,要重视祭祀,尊重家族传统。

可能在现代人看来这就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口号,但事实是,曾氏家族以此为家规祖训,后代人才辈出。

在科举未废除之时,曾家自曾国藩后,前后出过二十多个科举中举者,在科举废除之后,曾家后代有所成就者更是多达两百多位,有化学博士、经济硕士、画家、创办学校的校长等等。

不过这些还在其次,真正关键的是一个如此久远的家族,几乎很少听到关于这个家族的负面消息,这才是真正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风水宝穴能否兴盛家族尚未可知,但严谨的家规门风能保证家族延绵不绝,却是不争的事实,毕竟良好的家风才能培养良好的后代,而曾氏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

农民下葬后暴雨如注,风水大师路过预言:你家日后必出大官!

“先人埋骨在此,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

清朝时期,一场暴雨历时三天,引起了山洪暴发。

山上一座刚安顿好的墓穴被山洪冲刷,眼看要塌陷。

族人正欲挪碑,碰巧有风水师路过,慌忙阻止他们,并掏出罗盘查看。

一番端详后,此人表示这块墓地乃处“风水宝地”,墓主后代因此会有无穷福泽。

众人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再挪这座坟。

谁也没想到,三代之后,这家里真的出了一位“位极人臣”的英才——曾国藩

而这座墓的墓主曾竞希,正是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国藩难道真的是因为祖坟才有如此的成就吗?

1

其实,曾国藩的成才确实跟曾祖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曾国藩的曾祖曾竞希有三子,他的祖父曾玉屏排行老二,自幼聪明伶俐,备受长辈宠爱。

曾玉屏是普通农民出身,虽然聪慧,但是受条件限制没读过书,整日不务正业。

父辈留给他的财产本就稀少,还被他挥霍一空,整日只在县城与浮浪子弟纵酒游乐。

由于常年留恋烟花,通宵达旦,曾玉屏一度成为亲朋四邻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

“曾家祖辈勤劳,不想如今却出此等轻浮子孙,实属家门不幸!你务必以他为诫!”

听到邻居长者教导孙子的话,曾玉屏无言以对,他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曾家虽世代为农,但也小有家资,结果这些年被他败的家徒四壁,后世子孙也没有福荫可庇护。

思前想后,曾玉屏下决心改变现状,为祖上争光,为后世留下财产傍身。

后来在告诫孙子的话中,曾玉屏说过“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

他从三十五岁开始改过自省,兴家立业,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醒悟后开始耕田开荒,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

曾玉屏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前前后后置办了百十来亩地。曾玉屏头脑灵活,在他的经营下,山林田产年年丰收,曾家家底逐渐丰厚起来。

但只有田地收入是不够的。有了功名,一个家庭的地位才能稳固,想真正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有后劲,绝不能坐吃山空。

曾玉屏自己吃了没读过书的亏,他认为必须让子孙读书,科考功名,不能走他的老路。

他对孩子们说,“读书好,能让人明事理、辨是非,考取了功名,家族才能一代一代兴旺!”

对于像曾家这样的寒门平民来说,想要打开仕宦之门,参加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途径。

科举制从隋唐创立,后日臻完善,每三年举办一次用以选拔出世之才。

发展到清朝时,科举依然选拔官吏、提拔人才的不二之选。

曾玉屏的孩子里要数次子最聪慧,奈何早逝。

他只能把科考入仕的希望都寄托在长子身上,为他请名师指导,自己也时时督促于他。

但是由秀才、举人考到进士,不仅需要后天努力,天资和运气也一样重要。

长子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日夜苦读,但是由于天资不高,即便他点灯熬油、头悬梁锥刺股,十几次里一直是名落孙山,连个秀才也没考中。

乡里人有嘲笑曾玉屏白日做梦的,说他家没有读书的天分,让孩子读书也是浪费银钱,只能一无所获;

也有劝说他的,认为不如让孩子和他一起耕田做活,考取功名是需要祖坟冒青烟才能有的事,他家没有这个福分。

“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就不信老曾家出不来一个读书人!”

曾玉屏对乡里人的七嘴八舌置之不理,仍然坚持读书是子孙最重要的出路。

他当年耕田开荒靠的就是一股倔劲,面对儿子的屡次失败,曾玉屏没有气馁,反而为长子娶妻成家,希望他的后代能有所作为。

嘉庆十六年(1811),他的长孙曾子诚出生了,这就是后来的曾国藩。

曾玉屏见长子常年科考无望,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这个长孙身上。

曾子诚五岁开蒙,他为孙子请来教书先生,又命儿子时常教授四书五经。九岁开始,曾子诚就能学作八股文了。

刚满十四岁,父亲就带他县衙礼房报名,父子两人共同开启了科考生涯。

曾玉屏本以为孙子能争口气,没想到少年初登考场,并没有获得理想结果,反而落败。

父子两人铩羽而归,一时曾家成了满乡里的笑料。

父亲为了科举搭上了一辈子,难道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吗?

2

曾玉屏不信邪,咬牙坚持让二人继续考试。

皇天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四十三岁的曾麟书经过县试和府试后,最终顺利通关院试。

“中了!我中了!”

寒窗苦读数十年的曾麟书终于中了秀才,阖家上下一派欢欣鼓舞。

后来曾国藩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科考之路,回忆说,“五六百载,曾无人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

虽然曾麟书不算名列榜首,但毕竟曾家出了第一个秀才。

这让曾玉屏看到了出头之日,更加坚定了让子孙读书科考的念头。

但是儿子中榜之时,孙子曾子诚却在自己第六次科考中再次落榜,颇受打击。

尤其这次他不仅榜上无名,其试卷还在榜单旁展示牌上,作为反面教材全省示众,“责其文理之浅”。

这个面子掉的太厉害,曾子诚被打击的一无是处,整个人怏怏不乐。

曾玉屏看出孙子的情绪,鼓励他自立自强。

“难道你父亲是一次就考中的吗?男子当自立,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轻言放弃,必要持之以恒,方能有所作为!”

科考失败的曾子诚听完祖父的话,经过了一番冷静反思。

他找出自己的问题:读书过于死记硬背,做文章过于拘谨。这就导致最后的考卷思想浅薄,浮于表面。

曾子诚边反思边总结,认认真真又读了一年,最终在第七次应试中脱颖而出,为曾家又搏得一位秀才荣耀。

考中秀才时,曾子诚才二十三岁,比其父中考整整早了二十年。

从此以后,他似乎打开了某种关窍,科考之路变得十分通畅。

曾子诚中秀才后,隔年秋天又到长沙府参加举人考试。没想到一考即中,为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

道光十八年,曾子诚又至京城参加会试。

经过殿试,他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高中进士。

曾子诚中进士的消息震惊了乡里上下人等,大家都没想到曾家真的“祖坟冒青烟”,居然能出一名进士,祖父曾玉屏更是喜极而泣,至祖坟祭拜。

家里人想起多年前风水师“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的话,一时都赞灵验。

然而曾子诚的仕途之路至此还没有完全打开。

3

中进士后,曾子诚在高人指点下改名曾国藩,取国之藩篱的寓意,希望自己能够为国效力,也为家族争光添彩。

改名之后,曾国藩踌躇满志,又一次参加了“朝考”。

这次考试主要是从进士中选拔翰林,是清廷最重视、级别最高的大考。

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通过这次考试的一甲进士。

曾国藩在这次大考中,发挥的格外出色,取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亲阅他的文章,频频称赞,更是御批拔擢他为第二名,授庶吉士,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

面对眼前顺畅的仕途,曾国藩并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十分谦逊。一路艰难的科考历程,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败不馁,胜不骄。

升入翰林院后,他更是凭借自己稳重务实、踏实肯干的优点被道光帝赏识,委以重任。

曾国藩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路升到朝中二品大员,成为清王朝最重要的治世名臣。

在任期间,曾国藩亲身参与晚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致力于洋务运动,深刻影响了晚清政治走向,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评誉极高,后世史学家称他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随着曾国藩的飞升,曾氏家族也由社会底层一举成为金字塔顶端,祖父曾玉屏多年的期盼终于一朝成真。

在此之后,曾氏家风浸润,后裔人才辈出,曾国藩的子女更是不断光耀曾氏门楣。

其中次子曾纪泽在1880年成为驻俄大使,与俄国谈判伊犁领土的问题,据理力争,为国收复了大块领土,是于国有功之人。

曾氏家族自曾国藩向下10代,前后出了200余位人才。

从曾国藩以下,一直到科举制度废除期间,曾氏一门共出过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二十多个。

实行新式教育之后,曾氏后裔更是留学外国,打破了古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

4

但自曾国藩向上,一直追溯到宋朝末年,五六百年里曾氏一族世代为农,没有一个可以得以“荫庇”的人物。

在这样的标准寒门中,曾国藩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一块里程碑。上耀祖先,下启后代,说他改变了一整个家族的命运也不为过。

曾国藩的成就历来被后人称道,毛主席曾经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也认为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

但是如此建树,不是只靠曾氏所谓“风水上佳”的祖坟成就的。

从开蒙、考试再到后来仕途之路,曾国藩的成功离不开在祖父勤谨耕读之道,也离不开父亲埋头苦学的精神熏陶。

良好的家风让人一生受益。

曾国藩总结祖父的“治家八诀”,又扩充提出“八本家训”,以教育后世子孙。

曾氏家规中有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

生长在这样自律的家风环境中,这也是曾氏后代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农民下葬后暴雨如注,风水大师路过曾预言:你家日后必出大官!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阿友

编辑| 小江

晚清名臣曾国藩,相信大部分国人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

然而有件事却很奇怪,曾氏家族在曾国藩兴起之前就是一个非常普通务农家族,而在曾国藩兴起之后,曾氏家族是人才辈出。

有人说是因为曾国藩的祖父曾竞希葬在了风水宝地上,所以之后曾氏家族才能英杰辈出,出了曾国藩这么一个一代名臣。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曾国藩的成就真的是因为祖宗埋的好吗?

风水宝穴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出生于嘉庆十六年,换成我们熟悉的国历就是1811年。

在他出生时,曾氏家族还只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务农家族,不过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为人勤勉,所以曾家的日子过的还算可以。

在曾国藩五岁的时候,曾祖父曾竞希去世,整个家族都是耕地的农民,自然也没什么余钱请风水师找风水宝地。

只能让家族几个壮小伙把祖父遗体抬到郊外,找一个比较特别好认的地方安坟立碑。

恰好立坟处的后边是一块无法耕种山地,整体看起来就像一只鸡,坟墓所在位置就是鸡头,前边则是一些他人耕种的田地

埋葬当夜下起了大暴雨,山洪暴发,将坟墓前的田地冲毁,田地立布满了泥土碎石。

这是本来没什么稀奇的,谁知恰好有一个风水师路过,看到此情此景,直言此乃难得的风水宝地。

因为那场大雨,田地里的碎石就像撒地上的大米,而曾竞希的坟墓加上背后的荒地则是一只鸡,两者相加则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金鸡啄米穴。

埋葬此处者,可庇佑后代子孙,不出三代必出大官!

以上便是曾竞希墓的全部故事,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是真是假已经无可考究了。

曾国藩的崛起

曾国藩的成就与曾竞希墓的风水有没有关系暂时不得而知,但与他的爷爷曾玉屏却有很大关系。

曾玉屏是曾竞希的二子,虽然没读过书,却天生聪慧,早年游手好闲,败光家业后幡然醒悟,做事勤恳,攒下了不少基业。

在填饱了肚子后,曾玉屏便想着提升曾氏家族的地位,实现阶级跃迁,于是决定让家族子弟读书,踏上科举之路。

由于家中最为聪慧的次子夭折,所以这个责任就落在了长子曾麟书身上。

但科举又岂是那么好考的?可能很多人因为影视剧的影响,觉得清朝的科举不过如此,但事实恰恰相反,它的难度堪称地狱级别的。

每年参加科举的人无数,但状元全国只有一位,就算是地方秀才也都是百里挑一之才,竞争十分激烈。

再加上曾麟书天赋有限,虽然日夜苦读,但还是十几次名落孙山。

要知道在清朝,参加科举之人一般为了备考都是脱产苦读,而最基础的秀才考试一般是一年一考,落榜十几次也就是说曾麟书这么一个青壮劳力,基本十几年从未下地干活了。

乡间也因为曾麟书的频繁落榜传出了不少流言蜚语,不少人都认为既然曾麟书没有这个天赋,不如让他下地耕种,省的浪费劳动力。

但曾玉屏不为所动,不仅让长子继续备考,就连长孙曾国藩也要为其找老师启蒙读书,走上科举之路。

可见曾玉屏是铁了心要让他老曾家出一个读书人。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曾麟书四十三岁参加第十七次科举考试时,让他考上了秀才,打破了曾氏家族没有读书人的传统。

然而有人欢喜就会有人愁,相比父亲的金榜题名,儿子曾国藩六次落榜不说,他的文章更被当做典型的反面教材张贴榜单旁边,别说在那个注重读书人脸面的时代,就是在现在,它也是一个奇耻大辱。

曾国藩因此大受打击,一蹶不振,所幸他有一个好爷爷和一个好父亲,在一旁不停用曾麟书之前十几次落榜之事鼓励着曾国藩,想要让他重拾信心。

曾国藩也不愧是将来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性格坚韧意志顽强,很快便在家人的鼓励下重拾信心,同时也借此找出了自己会被批评的原因,读书死记硬背,不明所以不解其意,以至于所作文章内涵浅薄,条理不通。

曾国藩经过改正后,再次苦读一年,终于在第七次科举考中了秀才,当时的他才二十三岁,比他的父亲曾麟书不多不少刚好早上二十年。

之后的曾国藩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府里的举人试,一次考中,整个湖南位列第三十六名。

道光十八年,也就是1838年,曾国藩赴京赶考,一举高中进士,之后他正式改名曾国藩,意思是国家的屏障,卫国的重臣。

高中进士后的曾国藩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再接再励参加清朝最高级别的考试,名曰“朝考”,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到的状元、榜眼、探花,说的就是这个级别考试的头三名。

曾国藩正好高中探花,后又因道光皇帝很欣赏他的文章,所以又被拽升为第二名的榜眼,进翰林院任庶吉士。

不过有一件事很巧合,那就是曾国藩恰好就是曾竞希之后的曾氏家族中的第三代,诸位可还记得那个路过曾竞希墓的风水师说过,先人埋此处,必将庇佑后代子孙,不出三代必出大官。

曾氏家族也是在曾国藩发迹后慢慢从当地一个务农家族演变成书香门第的世家大族,莫非真是风水宝地之功?

曾氏门风

当然不可能,曾国藩一生历经清朝四代皇帝,从民间秀才到晚清二品大员治世名臣,其间所取得的成就,所经历之风雨,又岂是区区一块风水宝地就能囊括全功的。

要知道世间风水之最,莫过于皇陵,那现在还有皇帝吗?反观曾国藩的曾氏家族兴盛至今,与其说是风水,不如说是曾氏三代治家有道,曾国藩影响最大。

曾玉屏虽然早年浪荡,但胜在及时回头,勤俭持家,鼓励子弟读书;

而曾麟书则是一个真诚君子,他自知读书天赋不行,在考中秀才之后,便致力于教导家中子弟,管理农事。

曾玉屏留下家业虽丰,奈何家中子弟读书者甚多,生活并不富裕,然而但凡家中子弟读书所需,曾麟书皆倾囊相授。

曾麟书常告诫家中子弟,读书明理,方可光大门楣,尽忠报国。

即便当时在朝中做官的曾国藩,亦被其告诫,家中一切无需其操心,书信往来只可谈读书心得,不可行蝇营狗苟之举

可以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就,他的父亲曾麟书功不可没;

曾国藩作为晚清名臣,他流传下来的治家心得也是最为详尽的,共有治家三则以及八字诀。

治家三则,首重家庭兄弟和睦;

曾国藩认为兄弟亲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若有过错,可直言指出,督促整改,但凡言之有理,有过错之人应虚心接受,这样兄弟之间才能共同进步,从而带动家族成长。

其次则是贵体孝道;

讲究孝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了,不过曾国藩口中的孝和传统的孝道不太一样,它的范围更广,不限于家中父母,还有族中其他的长辈。

曾国藩主张对待族中其他长辈应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这样有利家族和谐,维护家族凝聚力。

最后则是主张勤俭;

曾国藩主张家庭成员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得铺张浪费,家中男子出行应多走路,少坐轿骑马,家中女子对家中杂务应尽量亲力亲为,学习烧菜煮茶。

而八字诀则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和曾国藩治家三则是相对应的。

翻译成大白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要求曾氏子弟早上要早起读书和管理诸如种菜喂鱼、养猪之类的农事,要勤于打扫保持清洁,与邻和睦,乐于助人,要重视祭祀,尊重家族传统。

可能在现代人看来这就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口号,但事实是,曾氏家族以此为家规祖训,后代人才辈出。

在科举未废除之时,曾家自曾国藩后,前后出过二十多个科举中举者,在科举废除之后,曾家后代有所成就者更是多达两百多位,有化学博士、经济硕士、画家、创办学校的校长等等。

不过这些还在其次,真正关键的是一个如此久远的家族,几乎很少听到关于这个家族的负面消息,这才是真正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风水宝穴能否兴盛家族尚未可知,但严谨的家规门风能保证家族延绵不绝,却是不争的事实,毕竟良好的家风才能培养良好的后代,而曾氏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327/1709230382406615.html
上一篇:最佳风水石,风水石的选择
下一篇:月老牵红线,月老牵红线完整歌词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