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恭王府:曾是和珅的府邸,木材选用金丝楠木,奢华堪比故宫
“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是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更是流传了五千年之久,其中建筑、美食、绘画、雕塑、文学都自成一派。
没有东西去衡量这些精神财富的价值,也没有人可以评价出文化的好坏。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为文化偏主观,主观的东西,又怎能只听一言堂呢?
文化赋予了美的意义,而美又彰显的是一种文化。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史”,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作为中国第一豪宅的“恭王府”,一根柱子就有27亿,为什么它这么贵?其实也是因为它背后折射出的文化。
宅院的前世今生,充满悲剧色彩恭王府建在北京西城区柳荫镇,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建筑群,也是现在存在的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了。虽然从名字上看好像是一个王爷的大宅,但是实际上它第一个主人是清朝的“大贪官”和珅的府邸。
乾隆四十一年,和珅看上了这片风水极佳的地方,这片地在明朝的时候曾经还是个佛寺,所以和珅在修建宅邸的时候十分的用心,还专门建造了藏宝阁。
相传和珅被灭门后,嘉庆帝在藏宝阁中搜到和珅屯下的真金白银,竟相当于清政府数十年的收入。二十三年后,和珅被灭门,这座“豪宅”空了下来。
很多人眼馋这风雅高贵,奢靡精致,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的宅子很久了,当时就有一位“只要和珅府不要皇位”的王爷,他是嘉庆帝的十七弟永璘,因为有功,嘉庆帝就赏了一半宅子给他。
因为当时另一半宅邸乾隆皇帝的十公主和孝公主在住,所以永璘也就只有一半和珅府。等到和孝公主死后,这座豪宅就只归永璘一人了,他也迫不及待的把这座宅邸更名为“庆王府”。
后来到了1851年,咸丰帝登基,因为永璘的孙子不够格在这么豪华的地段居住了,所以咸丰帝就把这座很多人眼馋的豪宅赐给了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䜣。
就此,恭亲王奕䜣成为了这座宅子的第三任主人,恭王府就此得名,并且从这以后,恭王府这个名字就没变过。
在这期间,奕䜣还一直对这个豪宅进行扩建,尤其是后花园,他更是亲自参与设计与建设,每一处花园景观都有它的心血,并且还亲自将花园命名为“翠锦园”。
现在的恭王府可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景观极有艺术价值,对后人研究清朝文化很有帮助。
内部装饰极尽奢华堪比故宫,金丝楠木柱子被估价27亿乾隆时期建造的恭王府,正是和珅得势的时候,光是面积就有60多亩,而且在当时还强制性的迁走了住在当地的200余户人家,建造的时候也严格遵循了故宫的“宁寿宫”打造,其奢华堪比皇家建筑。
历时五年的精雕细琢才建成,在在彰显尊贵的基础上,又处处透露着文化气息,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是很讲究的。整体大气磅礴,富丽堂皇,细节又充满了精致,别有洞天。
所有屋子都是用的金丝楠木装修,其原料非常珍贵,因为它独有的冬暖夏凉、自带沉香的优良特点,在水泥建筑时代之前的建筑时期实数建筑佳品,即使在现代也是上等木材。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滥砍滥伐,金丝楠木在我国的储备量已经越来越少,都已经被砍成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价无市,十分珍贵。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恭王府的一根柱子就值27亿,因为恭王府本来就是无价的文化遗产,里面的东西也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它的价值自然不能简简单单的就用金钱衡量。
这个27亿也是个估价,用来表示它的稀少和独一无二。
雕梁画栋背后折射出的传统文化虽然它诞生于康乾盛世,却也命途多舛,先是经历了清朝的覆灭,又是挺过了战争的风波,在建国后还被当做过宿舍。
一般来说,前朝的这种规格的“豪宅”建筑不是被抢,就是被烧,然而恭王府却可以完整的保留下来,它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它也承载了不少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后人可以身临其境的来体验大清帝国的繁荣与强大。
从景区开放以来,和珅的藏宝楼是让很多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它也是恭王府中最宏大、最壮观的建筑,虽然它地处偏僻,但也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作为界限分开了府邸与花园,也被成为“后罩楼”。
后罩楼最出名的仍旧是99间半了,取的是故宫9999间半的尾数,也取了道教的“届满即盈”的意思,可见和珅在设计的时候费了多少心思。
除了这些,和珅为了方便区分,还专门设计了44个完全不同却又属于同一风格的锦窗,用花纹和样式来辨别区分藏宝处的类别,而“44”又是双数,古人对双数格外的偏爱,而44吉利又对称。
另外宅子里的“福”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在西方传说里蝙蝠总是代表着肮脏、消极,一提起蝙蝠一般都会想起冷冰冰的吸血鬼。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蝙蝠”的“蝠”和“福”同音,所以在恭王府可以看到几乎到处都是各种形态的蝙蝠,连那44个锦窗里都隐藏着各种“福”。
所以恭王府还有一个别称叫做“万福园”,据说在恭王府的雕梁画栋上隐藏着9999个福字,而最后一个就是有名的“福字碑”了。相传是康熙御笔亲传,隐藏在密云洞中,就是所谓的“洞天福地”。
很多人都被恭王府的历史厚重感给吸引,站在恭王府,仿佛可以看到以前的旧时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先人在百年前一手缔造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却在今天为新时代的我们带来了遐思与共鸣,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这凌冰冰的建筑,而是背后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化。
我们一脉相生,也应该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