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令之美·秋分丨9月23日14时50分秋分:风吹稻浪好“丰”景
新华社天津9月23日电(记者周润健)“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北京时间9月23日14时50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此时节,稻浪起伏翻滚,又是一年好“丰”景。
和春分一样,秋分时阳光几乎直射赤道,阳光平分在南北两半球,昼夜长短再次相等。从这天开始,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推进,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散失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凉意渐浓。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古人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相关风俗活动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这说明古时秋分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位置。
秋分祭月的古俗起源很早,以致今天只能从古籍中看到零星记载,先民们在秋分这一天摆起香案,敬上供品,祭祀月神。
由国庆表示,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相对固定,以秋分为例,它在公历中的日期只会在9月22日、23日和24日这三天变动。秋分在农历中的日期却并不固定,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由于闰月的关系,秋分还可以出现在八月初至八月末这段时间。
假如秋分在农历八月末,那么就很难看到月亮了。祭月而无月,难免会留下些许遗憾。于是先民们就选择了秋季的第二月,即“仲秋”,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来祭月,这样就保证了天上的那轮圆月,这一习俗也逐渐演变成为固定的节日,称为中秋节。这样一来,中秋节成了重要节日,而秋分仍是个节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果说芒种凝聚了播种的辛劳,那秋分就见证了丰收的喜悦。2018年国家把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秋分日将迎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愿所有人在秋高气爽、桂花飘香的季节都有满满收获。
来源: 新华社
节令之美·冬至|春生冬至时:22日5时48分冬至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北京时间12月22日5时48分将迎来冬至节气,民间习俗从这一天开始“数九”,标志寒冬到来。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入冬后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它是天文意义上冬天的开始。
海报制作:安宁
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这天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其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阳光的照射和白天的时间将一天天增加,正如民俗所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会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常说的“进九”,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气象资料也显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骤降。
海报制作:安宁
由国庆表示,冬至时节虽然天寒地冻,但这也是遥望春天的时节。在古人传统认知里,此时已开始向春天一步步走近,所以古人云:冬至节,春之先声也。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数九”习俗,也就是从冬至起,数“九九”八十一天,并流传下不同版本的《九九歌》《数九歌》《九九消寒歌》。古人还常画《九九消寒图》用来期盼春天。有的画梅花一枝,上有梅花八十一朵,从冬至起用红笔每天涂一朵,待都涂遍,寒天已尽。有的是找九个都是九划的字,每天填一笔,等到八十一笔填满便是“九尽桃花开”的大好时节。
海报制作:安宁
在我国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又称亚岁、冬节、长至节等。冬至一来,年关将至,外出的人要回家过冬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冬至是阴阳二气交替的时节,由国庆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提示,此阶段养生的重点是养心,注意戒怒戒躁,保持良好心境;作息方面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饮食方面宜温热柔软,忌生冷坚硬;锻炼时要动静结合,以微微出汗为度。
统筹:刘心惠、刘元旭
记者:周润健
新华社国内部、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节令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社
今日秋分
北京时间9月23日9时4分
迎来秋分节气
这天昼夜均而寒暑平
此后夜渐长而昼渐短
秋季是丰收时节,稻香谷丰
人间处处秋收忙
↓↓↓
视频加载中...
△视频来源丨央视新闻 x 中国国家地理
监制/徐冰 主编/黄绪甜
制图/潘杨 校对/高少卓
(图表)[节令之美·春分]3月21日5时24分春分:燕子来时春正好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3年3月19日
(图表)3月21日5时24分春分:燕子来时春正好
北京时间3月21日5时24分将迎来春分节气。
此时节,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小小燕子南来北往,分出春与秋。在我国北方,尤其是黄河流域地区,燕子南飞时,就是秋分了;燕子北飞时,春分便到了。
新华社发 宋博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