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西湖老龙井:千年胡公今又春
6月26日,先是细雨蒙蒙,继而惠风和畅。淅沥的雨丝如琵琶弦般打湿了青瓦,把杭州老龙井御茶园的景致衬得更具雅韵。在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带领下,永康市胡公文化团队一行踏足此地,一场关于“纪念主席赞评胡公60周年”的胡公文化座谈会就在这片青山秀水中徐徐展开。
一代名仕 与杭州结下深厚情缘
“君住伊江头,吾住伊江尾;想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永康与杭州,这两个有诸多不同的城市因为一位历史名人而联接起来。永康先贤、北宋名臣胡则,曾两次出任杭州知州,并在杭州为官、生活,度过晚年,身后又安栖于此地。之所以选择杭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是因为胡则与杭州具有深厚情愫。
胡则于27岁踏上宦途,累调远方。20年后,父母陆续亡故,胡则携妻儿守孝三年后,将他们接至任官之处。这样一来,故乡永康留给胡则的牵念终是不多了。
天圣四年(1026年),胡则从福州调任杭州知州,明道二年(1033年),又从陈州再度赴任杭州知州。他治理钱塘、兴办州学、发展商贸、扶正祛邪,“守杭有惠政”,被百姓称为“神”,在西湖上龙井立“生祠”敬颂之。“‘显应’‘赫灵’等庙号的由来,与胡公深得民心不无关系。因为老百姓非常感恩戴德,便为他建了生祠。他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在杭州建了生祠的人。”省文化传承研究所所长鲍志成教授如是说。
两任杭州知州,胡则对这座城市无疑是熟稔而亲切的,他称赞杭州“素为善地,蔚有秀民”。对胡则而言,杭州承载着他的为官记忆、惠民足迹。宝元二年(1039年),77岁的胡则在杭州私邸(吴山脚下十五奎巷)寿终,朝廷顺应民愿,敕葬其生祠所在地——西湖上龙井(今之老龙井十八棵御茶园),距今已有980年。杭州也就这样成为他的魂栖之地。
一方胡公墓 道出永康先贤的前世今生
在杭州老龙井,“蜿蜒其岗,一径深窈”,飞瀑急流,奇树百态,茶山如绿裙连成一片。胡则就安卧于这片幽静灵秀的山水之间,不受外界纷扰。这方墓碑的背后,凝聚着从古至今多少代人的缅怀和牵挂。
清代年间,以永康乡贤、前江苏按察使应宝时为代表的一批士人才俊联手走访、寻访湮废多年的杭州胡公墓址。他们越岭涉涧、征诸群籍、多方求证,终于在光绪二年(1876年)找到了胡公墓原址;胡公墓重修后,应宝时等众人又集资在墓旁建造胡公庙,以庙守墓。但100多年之后,杭州龙井源胡公墓及其祠庙又日渐衰落,终成一片废墟。
纵观史河,因胡公墓远在故乡之外,其祭祀与维护难以长期维系,以致屡兴屡废。于是,永康人决定做一件近千年来一直想做但没有做成的大事情——迁墓。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永康市政府的重视下,1992年,迁墓终于付诸实施,胡氏后人将胡公坟墓迁回故里——永康胡库村。胡库下村老支书胡章田和龙井村党总支书记钱卫国就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他们至今对那段往事印象深刻。胡章田说:“费了不少周折,非常感谢龙井人,胡公能魂归故里、落叶归根了。”
2002年,杭州规划建设老龙井风景区,胡公墓旧址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历史资源被重新挖掘出来,不仅重修了胡公墓,还新建了胡公馆、胡公桥。胡公墓群山翠拥、面朝无垠的茶山,墓地宽敞平整,高大的墓碑上书“宋兵部侍郎胡公墓”八字,墓旁还立有一块指示牌,将胡则的生平呈现在人们眼前。
时至今日,龙井源胡公墓不仅仅是一块墓地,更多的是当地乡民心中的托庇。记者曾随机问了这儿的一位茶农关于胡公的情况,茶农一脸崇敬,能说出胡公爱民显应的一二三来。而屹立在胡公馆里的胡公像则接受着游人信众的心仪,胡公馆的徐徐清风,也吹拂着前来的人们。稚童围着胡公像一圈圈地绕走,大人们在门槛外合手闭眼拜上一拜,还有几位年轻男女仰头默念着铜墙上的胡公事迹介绍。
亘古千年,文脉长流。如今,不少在杭州的永康人、金华人和士人官员学生,亦如历史上的乡贤、士大夫那样,在清明或假节日前来龙井祭拜胡公。尽管过去了近千年,但胡公故事、胡公精神口口相传、千古流芳!神州之东有钱江,胡公文化源流长。永康与杭州,虽然相距甚远,但同饮钱江水,胡公文化一脉相承。
一场座谈会 引领胡公文化向未来
祭扫胡公墓、参观胡公馆后,胡公团队一行和老龙井接待中心的同仁们共聚狮峰,举行“纪念主席赞评胡公60周年老龙井御茶园胡公文化座谈会”。座谈会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浙江西湖老龙井接待中心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胡公书院协办。
浙江西湖老龙井接待中心董事长方力主持座谈会,并表达了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初衷:聚智凝力、不忘初心,不仅要学习探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公文化精神内涵,还要借此机会助推老龙井园区的胡公文化建设。得知每年上龙井的游客人数超过10万,胡联章甚为欣喜,他在介绍胡公的生平事迹后感叹道:“杭州,是胡公爱民大领地、栖息显应地;永康,是胡公出生风水地、圆梦赫灵地。显应赫灵连理,仁人志士协力,胡公精神必将如沐春风、再度升华!”
会上,胡公书院向浙江西湖老龙井接待中心赠送了胡公人文资料。播放了中纪委网站的专题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北宋名臣胡则》,在座的与会人员感触良多。
曾任永康市委书记的杭州市原市长孙忠焕作了主旨讲话。他深情讲述了胡公与胡公文化的历史与情缘。他说,胡则身上集中体现的不忘初心、践行使命,勤廉奉公、为民担当精神,正是当下党员干部最需要的、也是百姓最期盼的。“毛主席的赞评是最权威最准确的定论。胡公可供我们学习的精神有太多太多。”他郑重提出,老龙井的提升改造应以胡公文化为主线,定位要准,站位要高;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促进福民益邦。
关于胡公文化的新一轮发展,与会人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大家围绕筹建“中国胡公文化狮峰论坛”这一中心,期盼能一进提升老龙井建设,进一步弘扬胡公文化。大家认为,胡公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积极意义,充满正能量,也能为老龙井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支持。胡公文化之花必将越开越灿烂,熏陶激励着更多的人们传扬优秀文化,奋斗时代伟业。
编辑 应桃蕊
浙江地理|永康“胡公大帝”出生地考:一份新发现年谱,能终结争执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通讯员 谭俊龙
他是宋朝婺州第一个进士,为官47年,在温州、福州、杭州当过“市长”,也当过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相当于民政部、国防部副部长;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去世后,由忘年交范仲淹为他作墓志铭;在金华一带,他已经被神化,1000多年后仍在不停涨粉。
他就是胡则,被尊称为“胡公大帝”。
1959年8月,在路过金华时还曾点评胡公,说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胡公塑像。
关于胡则,传说有很多,尤其是关于他的出生地,各地有不同版本,而且背后一定都有传奇的民间故事。
最近,永康市象珠镇雅叶村胡庄自然村村民胡龙德通过朋友,在位于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一本胡宗懋编著的《胡正惠公年谱》,上面详细记载,胡则出生于胡庄。
既然书上有记载,那是否就能确定胡则出生地在胡庄?当地关于胡则又有哪些传说?小时新闻记者到永康当地进行了采访。
国家图书馆电子版《胡正惠公年谱》
小小山村曾是义乌永康两地往来必经之地
胡庄自然村,是个靠山的小村庄,距永康市区约20公里。如今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留在村中的,大约不到百户。初冬时节来到山村,枯枝残叶下,一段段泥路,一处处老房倒塌后留下的残垣断壁,更显村子孤寂。
冬日萧瑟之下,村口几棵老樟树倒是郁郁葱葱,最老的一棵距今已有八九百年,挂着古树名木的牌子,诉说着山村曾经的繁华。
明清时期,山村曾相当红火。
这里是义乌和永康两地往来的必经之地。经胡庄再翻过一座山,就是义乌。因此胡庄算是古道上的一处驿站,很多人经过此处都会歇夜整顿。村中酒家、染坊、茶楼等商铺林立,慢慢就形成了两条商业古街。
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仍留有村庄繁盛的一些记忆。比如,有人传言,村中两条古街,连石子都是红色的,光滑圆润,村中富裕可见一斑。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还见过残留的几段红色石子路,可见传言并不为虚。
胡庄是从何时开始落寞的?村民都说,大约从太平天国开始,而且与村中一块石碑有关。
有村民传言,胡庄村口曾立有一块御赐石碑,上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块石碑,遭到了太平天的不满,放火烧村,并对村庄进行了多次围剿。
仅存的村民,只能躲到村外深山老林之处避难,好不容易才将村中香火延续,但村庄从此衰落,当初的兴盛不再。
当地关于胡则的传说还不少
那块给村庄几乎带来灭顶之灾的石碑,是从哪里来的?村民都说,和一个名人有关,而且村中至今还留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石碑是御赐的,写着这几个字,说明村里曾经出过大官,而且是相当了不起的官,这个官就是胡公胡则。”58岁的村民胡龙德,从小在山上干活,休息之时就听着老一辈讲述这些民间传言和故事,“他们说胡则就出生于胡庄,13岁才离开村庄外出求学。”
古道石桥上还刻有字迹
老人们虽然大多不识字,说起这些故事却绘声绘色。
胡庄村旁的一棵老樟树下,留有三面毁坏的泥土墙,村民说,此处原叫下本殿,殿里不仅有胡氏先祖圣人,还供奉着胡则和他的老师。
在87岁老人胡新林记忆中,胡则老师是一尊黑脸长胡子的雕塑,在下本殿里,这尊雕塑是恐怖的存在。“小时候从那里经过,都要快点跑过去,黑乎乎的有点可怕,只有逢年过节大人带着去祭拜,才敢走进去。”
胡则的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在胡庄?这又是另一个传说了。
“胡则父亲是当官的,在老家胡庄,胡则从小上私塾,其中一位老师是道士,后来就供奉在下本殿。”76岁的村民胡德高家中,有一本乾隆年间修缮的安定胡氏宗谱,时代久远书页破损,近几年重修,上面记录胡则的父亲胡承师官至吏部郎中,“一些地方传言胡则的母亲是讨饭的,他生在厕所,家庭很困难,应该是不太可能的。”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村里老人操着一口方言,多多少少都能说上几段往事,甚至连外地嫁过来的媳妇,也知道山村有光辉的过去。
修缮后的族谱
“抢胡公知道吧?大家都知道现在胡公大帝在方岩,那里是他后来读书的地方。原本胡公殿是要设在我们这个山里的。”传言总是听着很奇妙,“抢胡公嘛,就要敲锣打鼓,阵仗大,我们村里穷,找不到锣鼓,胡库那边的人聪明,拿着破脸盆一路敲,就把胡公接走了。”
传言真假难以考证,听起来倒有板有眼,还很接地气。
一本宗谱是否能揭开胡则身世之谜?
老一辈茶余饭后的谈资,像胡龙德这样的小辈们总没当回事。直到最近,他通过朋友找到了一本宗谱,才发现老人口中的传说,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胡龙德17岁便离开家乡,到北京谋生,交友甚广。作为永康胡氏后人,他在外总不忘搜集胡公文化的线索。
今年上半年,有个朋友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一本清光绪二十年胡宗懋编著的《胡正惠公年谱》,上面明确记载,胡则于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八月十三日生于永康之胡庄。
“胡庄就是我们村,胡庄地名千年未改,永康只有象珠镇这个胡庄,没有第二个胡庄。”胡龙德很是激动,胡宗懋是编写《金华经籍志》的权威,他编写的《胡正惠公年谱》可信度自然很高。胡龙德如获至宝,赶紧托朋友把这本书调出,并进行了复印。
其实在民间,关于胡公出生地的传言不少。
一个是“缙云说”,胡则的母亲回娘家路过缙云的一口水塘边,于是母亲就将胡公生在那里,水塘都染红了;二是“东阳说”,胡公生在东阳,有胡公的祖父墓等依据;最后一种就是“永康说”。
胡则出生于永康,目前看来是没有争议的。
公元1039年,胡公逝世,谥“正惠”,墓葬杭州老龙井,他的墓志铭是范仲淹作的。
胡则与范仲淹都是北宋名臣,虽然相差26岁,却是忘年交。范仲淹恭称胡则为老师。胡则逝世后,范仲淹尚在知杭州任上,撰《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上书:“公讳则,字子正,婺之永康人也……”明确胡则是永康人,可惜没有具体到哪个村庄。
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胡则出生地在永康库川,也就是现在的古山镇胡库村。最关键的证据,是来自杭州老龙井胡公墓的古墓碑,也是永康市胡则史迹馆的镇馆之宝。
此碑由清代前江苏按察使应宝时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重修,墓碑上铭刻“宋知杭州府加兵部侍郎永康库川胡公之墓”。
“我们找到这本年谱后,也觉得有点奇怪,这和墓碑上的说法不是冲突了吗?后来我们又找到了一张胡则墓碑的手绘图,这张图片是从1942年编的《库川胡氏宗谱》里找到的,发现上面是没有‘库川’两个字的。”胡龙德怀疑,现存的墓碑极有可能是人为改动过的,“当时找到的原墓碑,不知道是否还有照片留存,比对一下,就知道哪个说法是准确的。”
胡氏宗亲召开座谈会完善《胡则年谱》,胡庄已成立研究会
在金华一带,说起胡则,几乎无人不晓,他是一个被神化了的清官,人称“胡公大帝”。
胡则是婺州史上第一个考取进士的文人,他一生做了47年官,历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先后知浔州、温州、杭州等十州,任尚书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权三司使(代理计相)等官职。
虽过去千年,但胡则在百姓心中地位不减,在金华周边,很多村里仍有“送胡公”大会,这是延续千年的仪式,像过年过节一般热闹。
外人推崇胡公文化,大多不问胡公来处,而对于胡氏后人来说,先祖出生地,是他们要计较的“史实”。
今年8月4日,为尽快推出《胡则年谱》,永康市胡库、胡庄,以及东阳柏塔村、仙居萍溪村、缙云岩坑村等胡氏宗亲,与浙江和金华胡氏通谱编委会、《胡则年谱》编委会有关专家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各地宗亲提供关于胡则生平的材料,用以讨论研究。
胡则出生地到底在哪里?为何墓碑记录与《胡正惠公年谱》有所偏差?真假有待专家评判。而胡则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却值得后人推崇。
胡庄胡氏族人一再向记者表示,胡公文化谁都可以弘扬,胡公庙千座万座都可以建,唯有胡公的出生地不能改、不容改。“我们这么做,就是要正本清源,还历史以真实。”
“我们只是把自己的证据提供上去,希望能够被采纳。”胡龙德介绍,座谈会后不久,今年10月,胡庄胡公出生地研究会召开首次会议,决定对下本殿进行修缮,弘扬先贤精神,“提供已经掌握的资料,是希望对胡则年谱编纂能有所帮助,为胡则出生地正名,为还原历史助一臂之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方岩秘境胡公情
永康方岩是一个神圣又神秘的领地。山脚下的“赫灵”屏封,天街前的“方岩居中”照壁,胡公祠广场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毛体大字,威武而慈祥的胡公塑像,还有石阶、天门、游人、香火乃至亭台楼阁、山水草木、寒暑风云,林林总总,似乎无不蕴含与诉说着方岩的前世今生。
余窃以为,方岩的地理与人文、历史与现在、过去与未来,是方岩秘境之基,而胡公文化是方岩秘境之魂。
胡则(胡公),北宋名臣,永康先贤。一生77岁,从政47载,曾任权三司使(代理计相,掌管全国财经的最高长官)。他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两扶相印、一心为民、果敢担当,功高德丰。范仲淹为他作墓志铭,历代皇帝给他十多次封赏,天下有胡公庙三千,尊称他为“胡公大帝”。
胡公的一生与身后千秋,都与方岩有不解之缘。
方岩,胡公承续儒风的发祥地
相传,当年胡则的父母结婚几年了还没孩子,就到方岩拜观音求子。后来母亲“惊梦怀子”,有了胡则。这是胡公发祥地一说。
其二,当年胡则在方岩五峰、方岩山顶读书,“寓居峰顶寺,不觉度炎天”。“程伯劝学”、勤学苦练,品学兼优,受到州牧举荐,进京赴考。下山前,他作了一首《别方岩》诗,书写在方岩僧舍的屋壁上。
胡则离开方岩后的第二年三月,金榜题名,又有“太宗赐名”。范仲淹记载,吴越百年,士用补荫,不设贡举,儒风几息,“而公能够经史,属文辞。及归皇朝,端拱二年御前登进士第”,成为永康第一位进士。他在《及第》诗中写道:“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是从库川、方岩走出来的永康骄子,是宋代婺州一带承续儒风的代表人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饮水思源,他誓言“一带清风雨露随”、爱民报国。
方岩,胡公钟情龙井茶的萌发地
西湖龙井茶乃茶中极品,追本溯源,缘有胡公。当年,胡则方岩求学,对家乡茗茶情有独钟:“拾菌寒云外,烹茶翠竹前。”出仕后,清茶清廉随身相依。知睦州、提举二浙榷茶使,他铲茶霸、疏茶路、惠茶农。两度知杭州,他治钱塘、兴州学、重农商、轻徭赋,守杭有惠政,百姓感恩,在龙井为他立生祠。灵山天竺寺住持慈云大师很敬重胡则,常与其品茶论道赋诗。
景祐元年(1034年),胡则(72岁)致仕后归隐龙井,在整理家训后潜心驯化从狮峰采来的野茶。他结合方岩茶道,从龙井源取水浇灌,用佛炉香灰培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胡则培植的野茶初展秀姿。宝元二年(1039年)胡则仙逝,他临终前叮嘱子孙,将其安葬在正对茶园的龙井源凤凰岭上,坚信龙井茶总会迎来艳阳天。不久,胡则的茶业后继有人,这个后继者就是著名高僧、慈云大师的弟子、上天竺寺原住持辩才法师。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胡则和辩才当年培植的那些茶树之基因,历经700多年风雨依然生机蓬勃,不断抽出一茬茬新枝嫩叶,苍翠欲滴,被乾隆敕封为御茶。当今,西湖龙井茶更是享誉中外、惠泽普民。
方岩,历代皇帝封赏胡公的主承地
在胡公的生前与身后,受到了十位皇帝给他的十三次封赏。在众多封赏的敕诰中,直接讲到方岩、赫灵或方岩胡公祠的有四次。
1122年,宋徽宗《敕封(胡则)佑顺侯诰》,内有云:“天道助顺,鬼神害盈”“策马饮池,源泉陡涸。凶徒沮骇,王师奋张”“建祠寺侧,用赫厥灵”“宜特赐佑顺侯”等。是讲方岩神(胡公)显圣,助除反逆,建祠颁额封侯,以彰表。
30年(1152年)后,宋高宗《敕赫灵庙额诰》,内有云:“公四世从孙、建州通判胡廷直辩白陈请。”“两浙转运司保奏到婺州永康县方岩山神佑顺侯、故兵部侍郎胡则祠,祈祷灵应,乞加封。”“始正为封胡公,赐庙额曰赫灵。”这是“赫灵”庙额的正式开始。
进入元朝,1300年,元成宗《敕婺州永康县赫灵庙佑顺嘉应福泽灵显侯》,内有云:“神其歆之,益宏贶施。可特封显应公。”
又过89年(1389年),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加封胡公显应正惠忠佑福德齐天帝诰》,御赞胡则:“七任县令,从官摄政,正直忠良。敕封保定,天下臣胡,统之一姓。录朝御葬,方岩得圣。”
方岩,天下胡公庙的总基地
胡公去世后,百姓感恩他,在方岩山等地建造了胡公祠,在五峰书院(重楼)建了胡公家庙(抗战时期,浙江省政府曾在此办公)。方岩胡公祠是历史悠久,赫灵八方的总基地。五峰书院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胡公是领头人、好榜样。
胡公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胡公文化团队开展了“寻访胡公路,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已走访考察20多个县(市区)的胡公文化和风土人情。各地百姓对胡公的敬仰、对方岩的敬重,真是让人动容。
如嵊州后庄胡公庙,100多年前,后庄先人到方岩请了泥土,以方岩泥土为母土,塑胡公像、造胡公庙。我们去走访时,刚好在筹资重修胡公庙。我们很感动,给他们捐款,后来又送去“则有千秋”匾额,他们很高兴,说是胡公又显灵了。
温州永嘉陶公洞,是洞天福地。陶公洞胡公庙管理人介绍说,从前有个财主,想把祖坟迁进来,百姓不同意,马上派两青年到永康方岩请胡公。按平常,永嘉到方岩,往返要好几天,而财主已经择好日子,第三天就要移坟进来。据说,两青年得到胡公神助,第二天太阳落山前就赶回陶公洞,挂上胡公像。财主知道后大吃一惊:胡公来坐镇了!
还有,兰溪有个叫小方岩的胡公庙,也有很生动的故事。说是清朝时,当地有位善人,每年都要上方岩拜胡公。后来年纪大了行走不便,心想最后一次上方岩,把胡公的画像带回来,在自己的村里造个胡公庙。他带着胡公画像回到兰溪,还没到村,一阵风吹来,放在兜里的胡公像飞走了。看它飞进一处林子里,找不到了。善人醒悟道:“原来,胡公喜欢这个地方!方岩胡公来了!”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18个村的人都响应,就在那里建起胡公庙,取名叫小方岩。
方岩,人民领袖关注的吉祥地
1959年8月21日下午,同志从庐山返京途经浙江金华时,在专列上召集地县负责人座谈。
毛主席问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你说,你们永康什么最出名?”
马蕴生脱口说道:“五指岩生姜很有名。”毛主席轻轻摇了摇头,说:“不是什么五指岩生姜。你们那里不是有块方岩山吗?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
毛主席接着说:“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
随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44年后,2003年6月12日下午,同志视察永康方岩,他在胡公祠广场镌刻毛主席语录的照壁前深情地说:“在宁德当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提出来的号召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它作为座右铭。”
走进胡公祠,看着胡公事迹的壁画,同志说:“我们也要像胡公‘睦邻怀远’那样招商引资,加强对外合作。”接着,他又对陪同的金华市委书记、市长说:“减免丁钱,这是汤黎路、徐止平要做到的,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在连接方岩和南岩的天桥上,同志远眺群山,感慨地说:“天下粮仓,百姓富足,不正是我们人所追求的吗?”
后 记
“八月十三桂花香,方岩庙会号角响,胡公故里开殿门,欢天喜地乐四方。”胡公是百姓心中的神。宋代,“浙水之东,祠宇相望”;元代,“凡村墟里社,必为祈报之所。故公别庙布满郡境,不啻数千百区”;清代,“浙东千里,几无一乡一邑无公庙”;时期,郁达夫赞叹“方岩香火不绝而又以春秋为盛,朝山进香者,络绎于四方数百里的山道上”。
以纪念胡公为要旨、以永康为核心的方岩庙会,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的胡公祠庙与胡公文化活动,既是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功德的历史见证,也是黎民百姓对清官好官的敬仰期盼和美好生活之愿景的社会展示。这也许是探寻方岩秘境胡公情的向导图吧。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支持:古山镇党委 政府
主编:胡联章 总第55期
这位大师是茶圈的哪号人物?秒测你是真茶人还是假茶人
茶界江湖,有英雄辈出,也有鱼龙混杂。有一些人,他们因为茶而狂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众人膜拜的一代“茶圣”;有一些人因茶痴迷成瘾,带着茶籽漂洋过海广播天下;当然更有喝茶尽兴忘乎所以的,就到处题诗作画……
今天要讲的就是茶圈里面的这么一批人和事,正是由于这批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界江湖。同时,这是份试题是对各位茶友们熟悉茶圈“大师”与否的考察,能拿几分,就看你自己咯!
1.下面哪位人物,据说是中国的茶祖?(单选)
A.陆羽B.周鲁公C.神农氏D.实在难以查证2.下面哪位人物,据说是中国种茶第一人?(单选)
A.陆羽B.吴理真C.神农氏D.诸葛亮3.下面哪位人物,从小就学茶,踏遍茶园、品尽名泉,后人因他“相学事春茶”?(单选)
A.皎然B.苏轼C.赵州和尚D.陆羽4.是谁把茶叶传播到日本,后面才有了大名鼎鼎的宇治茶?(单选)
A.鉴真大师B.荣西禅师C.赵州和尚D.千利休5.下面哪位皇帝热衷封御茶、题“御诗”,还说出“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语?(单选)
A.唐玄宗B.宋徽宗C.康熙爷D.乾隆帝6.《红楼梦》中,哪位人士特别讲究喝茶煮水,还有一堆齐全且特别奢侈的茶具?(单选)
A.林黛玉B.贾宝玉C.薛宝钗D.王熙凤E.妙玉这份测试题涉及到的茶圈大师,是众多圈内人士口头常谈的,可以说是很入门级的测试了。如果你没全答对,请自觉面壁思过好么?
第1题:选择C,倾向于茶祖为神农氏 (选D也没错)
关于茶的确切起源,或者说茶出现的时间上限,目前众说纷纭,难以查考。不过但凡只要谈到农业的始祖,多倾向于神农氏,因此归为农业范畴的茶叶也不例外。而关于“神农是茶界始祖”的看法,还要多亏茶圈权威人士陆羽的《茶经》。
翻开茶经,你就会发现陆羽频频提到神农。在《茶经•六之饮》中,有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其中就发把神农列为饮用茶第一人;在《茶经•七之事》中,也有说到“《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人有力、悦志”,陆羽再次把茶的功效与神农挂钩。有人说,陆羽的《茶经》确定了神农为茶祖的地位。
但是,也正是神农存在在难以考察的遥远年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民间开始流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说神农用水晶肚子看到了茶的解毒功效……关于这个传说,咱们看看就好了。
不过,且不说神农是不是饮用茶的第一人,单凭他尝遍百草的毅力和勇气,就值得我们敬佩。
第2题:选择B,吴理真
现在,只要提到四川雅安蒙顶茶的开始,肯定离不开一个人——吴理真,别看这个名字很现代,但吴理真可是位西汉人士呢。目前为止,吴理真是可考察的第一个种植茶叶的人。
据《四川地方志》记载,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四川蒙顶,亲植茶树,这是佛教众僧植茶的最早记录。又比如,《蒙顶山茶史话》里有说到:“蒙顶山茶的种植始于公元前53年(西汉)。邑人吴理真在蒙顶五峰间首开人工种植茶的先河,被称为‘植茶始祖’,茶由此广为传播,惠泽四海苍生。”
尽管,免不了有声音质疑吴理真人物的真实存在性,然而,大多数的观点仍旧倾向于吴理真为种茶第一人。因为这其中不仅有史实记载,还有仙茶园的遗迹为证。所以,把吴理真尊之为“植茶始祖”也是无可厚非的。
第3题:选择D,陆羽
陆羽,一个实实在在的茶百科达人。要说这位人士有多知名呢?在茶圈提到陆羽,如果你说不知道,站在你旁边的茶友可能都不想说认识你。因为,陆羽这位仁兄就是大家口中的写出了《茶经》的“茶圣”啊。
其实在唐代本朝,陆羽就已经是被时人称为“茶仙”的传奇人物了。他从有意识的时候起,就已经在学茶、侍茶了,并煮得一手好茶,也因此养刁了智积禅师的嘴。以至于他离开寺庙后,智积禅师几乎不喝别人煮的茶。
在以后的日子,陆羽走访了江南地区的茶园、茶厂,走遍天下山川,尝遍江南香茗。无论到哪儿,他还会把当地的泉水品评一番,记录下这是“天下第XX泉”,供后人品鉴参考。
陆羽辞世后,他所倡导的茶艺、茶学、茶文学,在其后漫长的时间仍有一个持续发展的繁荣时期,乃至后人传唱“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第4题:选择B,荣西禅师
中国的茶叶茶籽在日本生根、中国茶文化在日本得到传播,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不能不提荣西禅师。荣西禅师在日本被成为“茶祖”,其著有《吃茶养生记》。
时值日本镰仓时代,荣西曾两次到宋国学禅。当时,南宋正是小康社会,经济发达,茶风盛行,民间贸易频繁,交流密切。在此良机下,荣西带着日本天皇支持,漂流过海,到大宋学禅布道。
来到大宋后,荣西居住的天台山一带,春夏都能看到农民采茶、制茶等茶事活动。荣西深受感染,后面发展了自己的“副业”,即学茶、种茶。离开时,荣西带了很多的茶树种子回到日本,将其种植在筑前背振山和博多圣福寺(今日本福冈圣福寺),分植于宇治。这大概就是宇治茶园的开始了。
热忱于研究中国茶文化,广泛向日本大众传播,让茶籽蔚成片片茶园,都离不开荣西禅师的功绩。也正是荣西禅师的奠基之功,为其后被称之为“茶道天才”千利休创造出“和敬清寂”为主旨的日本茶文化,开拓了道路。
第5题:选择D,乾隆帝
清乾隆皇帝嗜茶,由他在高龄退休时大臣说的“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回“君不可一日无茶”,可窥见一二。虽然乾隆没有茶书和专著,但是他对于茶诗、茶具、茶事制作和陈设的投入,真可谓是历代帝王之首啊。
乾隆爱茶到什么程度?传闻乾隆六次下江南,有四次到过杭州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喝到龙井茶时,不禁对此茶喜爱无比。于是,他封了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要求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
此外,他还非常重视沏茶的水质。据说,乾隆喜欢“中泠泉”水,但苦于运输条件不行,于是试图找北京附近与之相近的水质。为了品评泉水的优劣,他命人取银斗衡量各地泉水的轻重,得出玉泉山最优的结论。乾隆为此大为高兴,亲笔题写“天下第一泉”碑。
乾隆一生所题“御诗”约为四万首,都快赶上一本《全唐诗》了!他在自己的诗中常提到茶,如在《竹垆山房试茶》中,写道“春炉煮春水,春茗满春瓯”。其中,竹垆山房就是乾隆去过的品茗场所。除此之外,他个人的品茗场所还有味甘书屋、千尺雪、焙茶坞等。
第6题:选择E,妙玉
有人笑称《红楼梦》是一部清代贵族人士吃茶的百科全书,里面大多数人物都有喝茶习惯。比如怡红院里有“普洱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贾母不喜欢的“六安茶”、妙玉为老祖宗沏的“老君眉”等等。最会喝茶的,还要属妙玉。
我们回到《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带众人到妙玉的栊翠庵中,稍歇饮茶。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回“这是老君茶。”然后,面对黛玉、宝钗等人时,妙玉又煮了另一壶茶。针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茶,妙玉的茶还是不少嘛。
此外,妙玉极其讲究喝茶用水。给贾母喝的是旧年蠲的雨水,给宝玉黛玉等人喝的是五年前在寺庙收集的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多时才拿出来的。当黛玉问是不是旧年的雨水时,妙玉嘲笑“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在茶具方面,妙玉送茶给贾母茶时,捧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用成窑五彩小盖钟(后面给刘姥姥了);给宝钗的杯子,是晋代王恺珍玩;给宝玉的绿玉斗,“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过了一会,又找出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从文章来看,这个女人的茶具真是有够奢侈的。
放眼历史,有意思的茶人茶事可不止这些,比如乞茶的孟郊、到处游玩的爱茶爱酒的李太白、嗜茶如命的“茶怪”郑板桥……当然了,可能这个有意思的茶人就是你喝茶时遇到的。我们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喝茶时遇到的有趣、好玩的茶人茶事儿。
部分资料参考:
1. 《茶书》,喻政自序刊本,明万历四十一年版
2.《中国茶文化古今大观》,舒玉杰编著,北京出版社
3.《红楼梦》,曹雪芹
4.《报刊中的蒙顶山茶》,傅德华 杨忠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撰文/茶语网
图片/茶语视觉组
胡公:天台除匪 情满方山“寻访胡公路 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第十七站
天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也与北宋名臣、永康先贤胡则颇有情缘。2019年12月26日、27日,在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联章带领下,永康胡公文化团队一行前往天台,探访当地胡公文化与地方文化。
2017年初,永康胡公文化团队曾前往同属台州的仙居县考察,亲耳听闻过胡公夫人陈思兰(仙居皤滩古镇人)与胡公在仙居的动人故事。这次天台之行,在天台县府办副主任杨含聪、县文旅局副局长徐有波和县委部、有关乡镇领导的陪同协助下,胡公文化团队更充分地了解了胡公在台州、在天台的历史文脉与信息。
天宫断案除匪患
百姓得安敬胡公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三,白鹤镇天宫村都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庙会。天宫胡公殿前会聚集起上千名来自四面八方的百姓,庆贺胡公生日。戏班子在戏台上热闹演出,村民们蒸上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招待客人,大家脸上都带着喜气。
“每年胡公生日,我们都要一连做五天戏。”刚抵达天宫胡公殿,管理人员袁贤潭就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今年76岁的袁贤潭,从1993年开始接管胡公殿管理工作,对胡公殿感情很深。“这座殿建立以来,经历过多次重修,每过几年,我们就会重新进行粉刷,让它保持庄严的模样。”袁贤潭的一席话,反映了胡公在当地享有的崇高地位。
当地人对胡公的敬仰并非空穴来风,其缘由几乎家喻户晓。在天台,一直流传着胡公为民剿匪的故事。
史载,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江南大旱,赤地连绵,饿死了许多人。时年,胡公出任工部侍郎,主管抗旱抚民的工作。途经天台时,胡公虽已70岁高龄,但仍牢记民本,记挂百姓。当时的天台县白鹤镇金沙罗湾有土匪作乱,灾民雪上加霜。胡公亲临督导,擒拿土匪,并在天宫寺断案。他拿一块大石板当案台,以“扶正祛邪、教化向善”为标尺,拨乱反正、整治弊端、安定社会,深受百姓的拥戴。
如今,那块大石板还保存在天宫寺的院子里。而胡公殿就是在天宫寺原先的佛堂里建起来的。白鹤镇委员吴文君带领我们来到胡公设堂的原址。时光荏苒,那块曾经被胡公当作案桌的大石板早已长满了青苔,当地百姓对胡公的崇敬之情随着年久日深而愈发浓厚。
方山矗立胡公庙
先贤情义万古传
方山位于天台县街头镇,海拔400多米,四方八正,呈覆斗状,酷似方岩,又称斗峰山,是著名的览胜之地。
方山顶的胡公庙始建于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由季氏八世祖季斯可主持建造。据《天台湖崷季氏宗谱》记载,季氏先祖、宋代兵部侍郎季孟宾与逮事三朝、十握州符、两扶相印的当朝名臣胡则(胡公)同朝为官。胡公秉正崇善、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的品格令季孟宾非常敬佩;季公的清正有为、仗义好善也让胡公甚为赞赏,两人又是二浙路同乡,因而一见如故,成为至交。两人卸任后,季公邀胡公同游天台方山。他们站在方山顶上远眺,开阔的沃野田畴万顷,银杏绿树郁郁葱葱。胡公深为方山的绝佳气势所倾倒,不禁感慨:“若是能住在这里该多好呀!”
季公在胡公归天后,嘱咐子孙要为胡公在方山建庙塑像。季氏第八代孙季斯可(31岁即公元1256年中进士),于公元1266年,遵照先祖重托,在方山顶广置山场田地400余亩,建胡公庙。胡公大帝为此山之主,居于正地以镇之。
胡公庙原来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殿内设神座、两边有大锣大鼓阁楼、前有石制香桌、锻铁烛台、铜鼎香炉。两厢抱屋前有大门倒厅,中间有石柱古戏台横顶四发角造型,西面有藏经楼,东面有签经间和斋堂(餐厅),建筑规模宏大。胡公庙还挂有“天一方”匾额,意为“为官一天,造福一方”。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季公第廿四代孙季光国重修胡公庙,并于庙东增建了罗汉堂。
近八百年过去了,在一代代季氏子孙牵头下,方山胡公庙经过多次翻修,至今仍然恢宏大气。胡公庙内的许多设计更是精心参照了方岩胡公祠,殿前悬挂着方岩灵签,供香客信众求签问卦,博得瑞祥。方山胡公庙的香火一直很旺。
同行的永康方岩胡公祠经理吕红育询问得知,方山庙前的现有戏台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因建于斗峰山顶,故称为“斗峰台”。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三,是这里最为热闹的日子,周边各地百姓来到方山胡公庙,进香朝拜,祈求平安。酬神戏从农历八月十二晚上开演,连演三天。
从胡公庙向前走百余步,便是当年季公和胡公共同驻足远眺的方山山口,这里矗立着一座建筑精美的石质六角功德亭,柱子上刻着“千年香火万年红,为官正道世人颂”等对联。
方山胡公庙管理员季士金对胡公文化颇有钻研,说起胡公的为官履历侃侃而谈。“山下的这个村在并村前就叫方岩村,也是季氏子孙的聚居地。”季士金指着之前上山的路告诉我们,这条路以前是羊肠小道,村民只能靠徒步上山,来拜胡公的人又多,非常不便。2008年,一位还愿的胡公信徒出资修建了这条公路,方山胡公庙的香火愈发旺盛了。
在下山的路上,我们遇到三位阿婆带着香烛正往胡公庙走去。胡公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燕燕同她们交谈。一位叫朱梅华的老人说,她此行是来还愿的。“胡公大帝真的很灵,孙子参加考试前,我们一家人专程上山来拜胡公祈福。这不,我孙子果然取得了好成绩!”朱梅华笑容满面,充满对胡公的感恩与赞美。
胡公精神照丹青
初心使命为人民
《台州府志》载:“……祀宋侍郎永康胡则,各乡皆有庙祀,不能尽志。”“不能尽志”说明当时台州的胡公庙之多,百姓对胡公的崇拜之盛。
从平桥镇沸头村胡公庙管理人员庞茂炎口中,我们得知当地许多家庭都有每年到永康上方岩拜胡公的习俗。过去交通不发达,人们只能步行。从天台到永康,再登上方岩山,往往需要几天的时间。但他们甘之如饴,并将上方岩拜胡公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了下来。百姓心诚,可见一斑。
在天台一脉根植的胡公信仰,在表在面,亦在里在骨。这里的人们对胡公的感情既是对神灵的崇拜,也是对一位好官的敬意,是一种于岁月钩沉中孕育的、与时代脉搏紧扣的情愫。行走在天台众多胡公庙间,我们看到各地绘制的胡公事迹壁画,“暂住天宫”“设堂治理”“为民除匪”“奏免丁钱”……一幕幕动人的画面,简洁而生动地还原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公形象。
杨含聪对胡联章说,当地人信奉胡公,因为胡公一心为民、佑护百姓、赫灵闻名。胡公是“正”的标尺、“善”的化身、“美”的寄托、“心”的憧憬。胡公身上那种以民为本、敢于担当的精神,对历代从政者都是有启示的。
天台人很珍惜胡公人文财富,通过绘制墙画、编印宣传册、将胡公故事录入《一庙一故事》等多种方式,让胡公文化在当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鞭策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砥砺前行。
胡公文化 总第47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