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母散华2后篇,羲母陵遗址介绍

「蓝田文化研究」——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蓝田)

第一讲 蓝田——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第一部分 蓝田猿人及其石器文化

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产生的文化。蓝田史前文化包括两部分:一是考古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存,如蓝田猿人遗址等;二是史前传说及遗存,如华胥氏的传说及其羲母陵遗迹等。蓝田史前文化充分证明,蓝田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蓝田史前文化遗迹的分布与特征

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与分布: 蓝田县是陕西境内史前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区县之一,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数量位于陕西各区县之首。据2009年文物普查资料,全县共发现旧石器遗址9处,大多数分布在灞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半坡台地边缘,包括:公王岭110~115万年的猿人头骨化石;陈家窝65万年前猿人下颌骨化石;涝池河沟40~50万年前猿人肱骨化石;桐花沟20~30万年前猿人头骨碎片化石;冯家村2~3万年前猿人下颌骨化石。上述人类化石能基本上形成一个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演化序列。

共发现新石器遗址31处,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的二级阶地上,在灞河及其支流浐河、汤峪河、岱峪河、辋峪河、荆峪沟等沿岸分布较为集中,其中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有,例如焦岱镇嘴头遗址,蓝关街办黄沟遗址,洩湖镇洩湖村遗址,华胥镇新街遗址,蓝关街办小寨遗址等。

蓝田猿人遗址

蓝田史前文化遗存特点: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蓝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有3个显著特征:一是时间跨度长。蓝田猿人是华夏大地上除云南元谋猿人之外最早的古人类,从蓝田猿人出现到蓝田多处分布的商周遗址,蓝田地区演绎了100多万年的人类进化史,是华夏大地从猿到人的远古文明典型地区。二是分布密度大。特别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密度之大为世界罕见,几乎覆盖了蓝田全部主要河流流域。究其成因,有研究者分析认为:远古时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带动的秦岭和横岭运动,使蓝田成为南、东、北三面环山、避风挡洪的优良盆地,地势平坦,有广阔的河流阶地、秦岭北麓坡积裙地和鹿原台地,这些高峻的地理条件,是洪荒时代人类与洪水、野兽的理想环境。加之那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盛,河流密布,野兽群集,为蓝田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三是史前文明考古发现与远古传说互为印证,指向一致。蓝田地区世代流传有华胥氏和伏羲、女娲的传说,有华胥三皇故居、羲母陵,孟村女娲村,普化女娲胭粉(补天)台等许多传说遗迹。华胥氏属于母系氏族首领,与蓝田地区众多的新石器遗址的时代相一致。尤其是新石器遗址的两个密集区,一个以孟家岩---宋家村为中心,分布在灞河右岸的二、三阶地;一个以李华村为中心,分布在鹿原台地。这两个中心点,前者是传说中“三皇故居”和羲母陵的所在地,后者李华村旧称“女娲村”,考古结果与传说高度吻合,绝非巧合偶然。

结论: 以上事实和分析说明,蓝田地区自从100多万年前蓝田猿人出现之后,人类活动就从未绝灭或中断,而是一代接续一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以至于今。结论是:蓝田地区是早期人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旧石器时代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 : 位于九间房镇的公王岭,1964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所等11个科研单位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在此发掘出一具中年女性头盖骨化石,经古地磁测定,距今为110~115万年。科学家把这具头盖骨化石和之前在陈家窝旧石器遗址出土的下颌骨化石凑在一起复原,按照国际惯例,命名为“蓝田亚种直立人”,俗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之后两年在这里又发掘出蓝田猿人用火的黑色粉末物质和200多件蓝田猿人使用的尖状刮削和砍砸等石器和42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一批南方动物化石证明蓝田当时的气候带有南方色彩(科学测定蓝田猿人时代蓝田所处纬度比今天偏南3度46分)。蓝田猿人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把人类活动的时间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最伟大的考古发现。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陈家窝蓝田猿人遗址: 位于洩湖镇陈家窝村南。1963年7月古脊所野外工作队在此遗址发现了一具完整的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距今约65万年。科学家建议命名为“陈家窝亚种”,俗称“陈家窝人”。同时出土的旧石器,较之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出土的旧石器,具有较大的进步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陈古人类活动遗址: 位于玉山镇上陈村,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等国内外10余个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10余年的地质考察研究,在该村的黄土层发现了20多层不同时期的含石器文化层,出土了96件石器,包括石核、砍砸器、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锤。还有一些古动物的化石残块(如鹿、牛、马、犀牛、食肉类、啮齿类等),而最老的旧石器所在的黄土层,经高密度的“古地磁定年”的样品采集和系统的测量,其年龄是距今212万年。这一重大发现再次刷新了非洲以外最古老旧石器年代的纪录。这一年代比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遗址年代185万年还早27万年,同时,将蓝田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年代再次向前推进了大约50万年,即总共推前了大约100万年。

涝池河沟遗址: 位于厚镇涝池河沟一带,共有3个分布点,均为新生代更新世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晚于蓝田猿人文化。1957年曾在这里发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和用石英岩打制的大型砍砸器等旧石器。1963年至1964年,古脊所对涝池河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段人类的肱骨化石。先后出土的旧石器有20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13种,属新生代晚更新世北方动物群。

锡水洞遗址: 辋川镇锡水村东溶洞内,属旧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厚约8米,内含石器、骨器、烧骨、动物化石等,属中更新世早期遗存。

除以上所述外,还有水子沟、安沟、毛家坪、于家沟、桐化沟、唐家沟等旧石器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街遗址: 位于华胥镇新街村北,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厚0.5~3米,暴露灰坑及白灰居住面多处。采集有泥质或夹砂红陶片,绳纹、蓝纹为主的钵、盆、罐等。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打制刮削器等。属仰韶文化与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该遗址同时还有几项重大发现:2010年发掘出土了疑是我国最早的砖1块,把我国用砖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堪称中华第一砖;地震倒塌的房遗址1处,是无论史前还是史后首次发现的地震遗迹;大量蓝田玉料和玉制品,可证蓝田玉使用历史至少有5000年。

嘴头遗址: 位于焦岱镇嘴头村南侧,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厚约1~3.5米,暴露灰坑、房址多处,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饰绳纹、刻划纹的钵、盆、瓶、瓮、罐等,还发现有龙山文化的陶器及磨制石斧、石刀等。该遗址中发现的房屋十分考究,居住面共15层,为其他遗址所少见,可能是汤峪河及岱峪河流域一处史前居民中心聚落。

聚庆遗址: 位于巨二村周围,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2米左右,暴露灰坑10余处,陶片俯拾皆是,是汤峪河西岸发现的少数史前遗址之一,对于研究秦岭山前台塬仰韶文化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南水磨遗址: 位于孟村镇南水磨村,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是荆峪沟二级台地上发现的古遗址之一,为研究荆峪沟沿岸的聚落分布和人类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

史家寨遗址: 位于汤峪镇史家寨村,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是蓝田县西南部发现的少数史前遗址之一,为研究库峪河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马家河遗址: 位于三里镇马河桥南,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周文化并存的遗址。这里还分布着不少汉墓。该遗址延续时代绵长,为蓝田地区人类活动从未中断的论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洩湖遗址: 位于洩湖镇洩湖村。文化层厚3~9米,20世纪80年代经5次发掘,发现遗址主要有仰韶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和西周文化。1985年清理出西周车马坑1座。该遗址是目前陕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地层最多、最全的一个遗迹,它代表了陕西地区除前仰韶文化以外的全部新石器文化序列,对研究史前文化具有标本作用。

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小寨、野村、郭村等新石器遗址20余处。

商代遗址

怀珍坊遗址: 位于孟村镇怀珍坊村东南,系商代早期冶铜作坊及村落遗址。文化层0.4~1.4米。1987年试掘,出土有冶铜炉灶、铜器及轮制、模制和手工制作的陶器等。另有郗家河遗址,属于怀珍坊遗址的一部分,属于商代早至中期居住遗址。

房家村遗址: 位于厚镇房家村,文化层厚约0.5~1米,属于商代遗址。

郭村遗址: 位于安村镇郭村北,文化层厚约1~2米,属于商周时代遗址。

来源:蓝田文化研究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328/1708956990374265.html
上一篇:紫薇斗数流年运势,紫薇斗数流年运势测算
下一篇:文静女孩的性格特点,文静女孩的性格特点作文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