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2024年是“春木青龙年,五人要躲春”,到底有啥含义?
文/观文史说
编辑/观文史说
看看不到一个月就到2024年了,新的一年人们肯定都有新的目标以及新的理想,在畅享未来之前,不妨看看2024年到底有什么不寻常之处。[笑]
有一句老话叫做“春木青龙年,五人要躲春”,那其中的春木青龙是什么意思?“躲春”到底怎么个躲法?
012024神奇的一年
中华传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先人们不仅为我们留下诸多文化精髓,同时还传下诸多习俗与神话,其中对每一年的定义都各有不同,哪些年有特殊之处什么人在当年应该注意什么,这些其实早就有一套完整的习俗。
虽说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年轻一代很少有人相信传统文化中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习俗,但这些毕竟都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身为一个中国人遵守不遵守先不说,知道了解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人应当做的。
2024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份,是甲辰龙年也是公历的闰年,这两个前提好巧不巧的碰到了一起这也让原本平凡的年份,变得不再平凡而且堪称百年难遇。
明年之所以与众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公历闰年更因为其是农历甲辰龙年,而且农历立春是腊月二十五不在本年,种种因素造就了罕见的“无春闰年”,也被人们称为“盲年”、“瞎年”、“寡妇年”。
具体时间是2024年立春时间是2月4日,当天对应阴历时间是2023年腊月二十五,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闰年造成的。
农历年份的天数与阳历有很大差异,一般普通年份农历一年只有353到355天左右,而农历闰年则有383-385天。
农历中立春时间不固定所以造成“无春年”和“双春年”。
再者原本就比较特殊的年份再加上甲辰龙年,那寓意可就更加不同凡响,甚至堪称百年难遇的一年。
对于龙,华夏民族对其有着不一样的热情,毕竟龙代表着我华夏的图腾,是中华人民的精神象征,人们羡慕龙能翱翔天际睥睨九天,相较其他年份来说,人们对龙年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
龙年总共有五种,分别按照十二地支的方法进行区分,古代人们将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套以60年为一轮的记年方式。
而其中的甲与乙代表着木属性,分别代表着阴阳五行中的阳木与阴木,而“木”的颜色本来就是青色的与龙年一搭配,便有了“春木青龙年”这一说法,这也代表了与自然界相关的春天与草木与代表力量的青龙相结合,寓意着平衡自然也代表着力量、智慧。
正因2024年太过于特殊,古人们对这种年份尤为重视,因此出现了很多与其相关的习俗就好比“躲春”,那究竟哪五类人需要躲春,又该怎么去躲呢?
02这躲春怎么躲
明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其中的规矩更是复杂繁多,有五种属相之人在明年需要注意,这些人如果想明年过的风调雨顺那就要进行“躲春”。
躲春顾名思义就是“躲避立春”是中华传统民俗的一种,有句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古代也是十分重视立春这个节气,他们认为立春新是一年诞生之初,是四大季节的开始,回到现在2024年立春距今就差俩月时间,时间一到这五种人就需要进行“躲春”。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来说,甲辰年作为龙年,与龙年相冲、克、邢、犯、破这几种属相一定要“躲春”,而这五种属相分别是龙、狗、羊、牛、兔。
立春是万物复苏的开始,老祖宗认为这五种人只要躲过了立春,便能为新年开一个好头,如此2024甲辰龙年便可风调雨顺、财源广进。
具体躲春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2024年立春交接时间为2月4日16点半左右,也就是说三点到五点这段时间尽可能的窝在家里哪都不要去,等到时间一过便可以算的上是完成“躲春”。
虽说新的一年不一定真的风调雨顺,但心中图一个吉利也是好的。
除了这五种人要躲春以外,其他属相的人想要为自己明年留个好兆头,那一定要做三件事也要忌三件事。
这做三件事分别是“咬春、打春、踩春”。
咬春就是指立春那天吃春饼、春盘、荠菜等等,代表着新的一年里吃嘛嘛香、身体倍棒,古代唐《四时宝镜》中记载这吃春饼就是我国民间立春食俗的代表。
打春也是立春习俗之一,为何要用“打”这个字?原因在于有些地方会在立春前天准备好用黄土堆砌的耕牛,并且用鞭炮抽打,寓意今年五谷丰登、穰穰满家。
踩春与“躲春”相反,踩春就是要走出去拥抱大自然,上山砍砍柴去果园摘点水果,如果放到现代那就是立春当天带着家人出去散步、踏青,通过观看万事万物将春天的气息记在心中。
除了三件要做的事情以外还有三件犯忌讳的事情一定要注意。
立春当天不赖床,立春代表又一个四季的到来,万象更新本就应该是朝气勃勃,古人们会在立春当天举办很多迎春活动,如果家中有人打算赖床不想起来便会强行拉起,毕竟古代人比较迷信他们相信只要有个好的开始便能一直好下去。
立春当天万不可剪头发,具体理由有很多说法,而流传最广的便是立春这一天阳气升腾万物复苏,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应当顺其自然,如果将作为身体一部分的头发剪去,那便是违背自然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三忌中最重要的便是立春当天不能搬家,搬家这事放到过去还是现在都十分受人重视,在古代人们搬家之时讲究也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四立八节”不能搬家。
这“四立八节”分别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指上元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除夕,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些节日更替,天地间气息纷乱复杂如果这是后时候搬家可能会冲击原本平静的生活。
2024年立春只要不是那五类需要“躲春”的属相,其他人都可以随意祈福、出外踏青,可为什么偏偏是这五种属相需要“躲春”?具体原因在哪里?
03为何这几类人要躲春
其实躲春这个习俗早已流传多年,虽说现代很少有人恪守这一习俗,但有些守旧的人依旧喜欢遵循。
古籍曾有记载每年都会有一个“值年太岁”坐本年地支,万不可冲、不可犯。
古人认为太岁掌控着一整年的祸福吉凶,冲、克、等这些都是犯太岁的,可能造成今年气运不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岁”类似于“煞星”,如果有人冒犯便会受到严重惩罚。
2024年就轮到“青龙”任职,与其相冲相克的几种属相为了保证将来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为了避免冲突,所以这五类人选择“躲春”。
一方面可能是遵行这种习俗,另一方也有可能是想要为自己求个心安,毕竟只有生活稳定一个家才有幸福可言。
04结语
明年2024年是传奇的一年,不仅有“寡妇年、瞎年”之称,还是“无春甲辰闰年”之名,可谓百年难遇。
而“躲春”习俗虽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他依然是我国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华,为人们枯燥的现实生活带来一点仪式感一点安心一点快乐。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敬3事,忌3事,吃3食,老传统别丢了
“七月十五地门开,没事别在南墙转”,黄历翻到了七月半,就意味着中元节到了。
【本文对中元节相关民俗文化进行介绍,不涉及封建迷信内容】
在古代,中元节和清明节、寒食节合称为“三大鬼节”,传说“地官中元赦罪”,在农历七月十四这个至阴之日的晚上,地狱之门就会慢慢打开,逝去的亡灵会得到特赦能够从冥界出来,回到人间的家中与家人团聚,而没有家的便会在阳间游荡,在地府的大门即将关闭之前再回去。
传说归传说,但人们设立中元节的意义无非在于是思念逝去的亲朋,想要有个机会来敬祖尽孝,表达对祖先、已故亲人的想念之情。故而,也无须过于害怕所谓的“鬼神”之说,秉承着敬重和敬畏之心来看待中元节最好,并记得尊重传承一些中元节的习俗,特别建议牢记“敬3事,忌3事,吃3食”,孝敬祖先的同时,也是为自己和家人积攒福运,之后的日子吉来祸走事事顺。
敬3事:1、敬祖先
在传统文化中,“七”是一个复生之术,古人便认为在七月十四的晚上,逝去的祖先亡魂会返回到人界的家中,探望一下家里的子孙,和自己的家人团圆相聚。
于是,人们就决定在这天来祭拜祖先,提前准备好水果、糕点、酒菜、鲜花等供品,在中元节的上午到祖先的墓前进行清扫,再摆上供品,烧了备好的纸钱,最后祭拜先人并表达对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或是家中供有祖先牌位的,要在这日的晨、午、昏三时,分别上香、供上三次茶饭,鞠躬叩拜祖先,希望祖先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也吃饱喝足、滋润的生活,并保佑家中子孙顺利平安。
2、敬土地
七月十五正逢秋季庄稼丰收之时,民间很多地方都会于这日会到土地庙举办专门的祭祀土地公的仪式,敬谢大地对人们的馈赠,准备合适的供品撒进自家的田地里来报答和回馈。还会将一些五色纸剪成碎纸条,绑在田中农作物的穗子上,据说这样做能够避免被突然降下的冰雹砸到,秋天就能喜获丰收。
之所以将祭祀土地的时间定在中元节,也是为了能将丰收的喜悦传达给这日返回至家中的祖先们,也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保佑,今年剩余的农作物都能有个好收成,家中余粮充足,顺利过年。
3、敬河灯
中元节的习俗众多,像很多地方都有放河灯的习俗,特别是南方很多河流穿城而过的地方。将蜡烛固定在莲花或是其他样子的底座上,有的还会扣上灯罩,方便放河灯之人在上面书写一些想对已逝的亲朋说的话,也可以写上祝福语。
将河灯放入河流中,随其自由飘荡,把话语带给逝者,并为他们送去照明的灯盏,同时也能把自己身上的霉运一同带走冲散,祈祷幸福和安康。
所以,在放河灯或是看到别人放河灯的时候,要记得敬重他人放的河灯,不要因为好奇、新鲜随意地去碰别人的河灯,这是对他人的不敬,也会给自己带来霉运。
忌3事:1、忌晚归
在中元节前后,一般老人都会多叮嘱家里的小辈们尽量早点回家,不要在外面玩的太晚。毕竟,在他们看来这天就是“鬼节”,阴气是一年中最重的,尤其是在太阳彻底下山之后,阳气变弱,阴气渐重。
还有许多没能去上坟祭拜的人也会在路口烧纸钱,阴森感很浓,在外跑动容易不小心冲撞了不好的东西,再惹来霉运。所以,在中元节这日下班或是放学后,若没有特殊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最好早早的回家吃饭、休息。
2、忌买新鞋
每到像中元节、清明节这样祭祀亡魂的节日,都是很忌讳往家中买新鞋的,在古人看来鞋与“邪”谐音,买鞋也就意味着买邪,会给家中找来邪气、晦气,影响家中人的运势。所以,若是最近有打算购买新鞋的,记得一定要避开中元节这天,提前或推迟购买计划都可以。
3、忌去河边游玩
中元节被人们视为阴气最重的一天,而水也是至阴之物,据说会招来亡魂,甚至是藏匿在水中,所以在中元节尽量不要到偏僻的河边行走或是下水游野泳,尤其是晚上。
而且,中元节这个时间已是秋季,气温在逐渐下降,水温也变得比较凉,下水后很容易冻着,若是出现腿抽筋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吃3食:1、吃鸭肉
俗话说“七月半吃只鸭,万事不用怕”,在中元节这日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吃鸭肉的食俗。因为在人们看来鸭与“压”同音,吃了鸭就代表能够压住霉运,远离凶邪之事。
另外,也就有流传说,去世的亲人在这日回家探亲需要渡过奈何桥,吃了鸭肉就是将这些会游泳的鸭子给送下去,能让鸭子将他们顺利的载回家。
推荐食谱:【鸭肉菌汤煲】
所需食材:鸭子、银耳、野山菌、生姜、桂圆、红枣、山楂、枸杞
第一步:鸭肉剁块清洗干净,银耳和野山菌加水浸泡至泡发。
第二步:将鸭肉倒入冷水锅里,加葱姜和少许黄酒焯水,水开再煮3分钟捞出。
第三步:鸭肉倒入油锅,加白酒翻炒至表面微黄,倒入适量开水,大火炖煮三分钟至汤色奶白。
第四步:把银耳、野山菌、红枣、桂圆等辅料食材倒入锅中,大火煮开再装入砂锅煲一个半小时,出锅前加适量盐、味精,搅匀焖3分钟即可盛出。
2、吃馄饨
在南方一些地方,过中元节要吃扁食,这扁食和北方的馄饨相似,只不过面皮会更薄一些,煮熟后看起来晶莹剔透的。据说,吃了扁食就能远离霉运,将一些脏东西清扫走,为家中多多带来正气与好运。
推荐食谱:【猪肉芹菜馅馄饨】
所需食材:小芹菜、猪肉馅、馄饨皮、鸡蛋、紫菜、香葱、虾皮、鸡蛋、葱、姜
第一步:芹菜去叶洗净切碎,加盐杀出些水分,切葱姜,和花椒泡葱姜水。
第二步:猪肉绞成肉馅,加三勺葱姜水打入肉馅,放蛋清、两勺生抽、半勺老抽和适量蚝油、少许胡椒粉,搅匀上劲。
第三步:把小芹菜和葱花倒入肉馅里,淋上两勺香油,和肉馅拌匀,再加适量盐搅匀上劲。
第四步:取馄饨皮包入肉馅,下入开水锅中煮熟,碗里放紫菜、虾皮、生抽、盐、鸡精,盛入煮好的馄饨即可。
3、吃发糕
在民间有句老话说“七月半,糕不断”,这里的“糕”指的就是发糕等一类的糕点,发糕有福高、发财、高升的好寓意。
所以很多老人家就会在中元节那一两天,自己在家蒸一些发糕,等到去祭祀祖先的时候带上一些,当做供品来孝敬、祭拜祖先,为去世的先人祈福,并保佑在世的家人们。剩余的发糕也让家人一同分食了,也是希望家人们都能健康平安,有福运、有财运。
推荐食谱:【南瓜小米发糕】
所需食材:小米、南瓜、蜜豆、面粉、泡打粉、酵母粉、淀粉
第一步:南瓜去皮洗净切片,入锅蒸十五分钟至熟透,小米淘洗好后加水浸泡一小时,倒入煮锅中加水煮至浓稠。
第二步:把小米和南瓜放入果汁机里,放白糖打成米糊晾凉至三十度,酵母加水搅匀,倒入米糊里。
第三步:取适量面粉,加三勺淀粉和半勺泡打粉搅匀,混合后过筛,倒入米糊里搅拌至粘稠。
第四步:模具里刷油,倒入面糊压平,撒上蜜豆,封上保鲜膜发酵一小时,再放进蒸锅里蒸二十分钟,蒸好后焖五分钟,即可取出脱模,晾凉切片即可。
——老井说——中元节这天上午去过坟、祭祀过祖先后,不用着急回家,可以找个适合的地方多晒晒太阳,因为这天阴气较重,外加去过陵园坟墓,身上也可能或多或少的沾有些阴气,晒晒太阳能对其压制。另外,在这天最好也不要到别人家拜访、串门了,尤其是在上坟之后,很多人是比较忌讳这些的,不合时宜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秋日生活打卡季#
云南美食文化——白族、傣族的节日食俗
导读:食俗是构成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各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浩如烟海的民俗中,饮食习俗属于物质民俗范畴,它是民俗中最古老、最富特色、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各民族食俗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各民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精神面貌,是与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生活方式等条件相适应的。
白族的节日食俗白族的主要节庆有大过年(春节)、三月街、栽秧会、火把节、尝新节等。此外,和汉族一样过清明、端午、中元、中秋节等。
大过年,即春节。节前,家家户户扫尘,缝制新衣,杀猪宰鸡,酿酒捕鱼,舂饵块,磨糯米面,炸米花,有的还做糖狮子、米花团等。一般说来,必备猪头肉。备米花点心,选好糯米泡一夜,上笼蒸成稍硬的米饭,晒干后炒至膨胀变白呈雪白色,取米花染色制成米花团或米花糖,作为馈赠或待客点心。
米花团
用米花泡糖水,则为正月初一早晨的早茶,以示一年到头都能过上如花似蜜的甜日子。除夕,各家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端着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顺序拜祭,并封门和水井,祭毕吃团圆饭。桌上摆着大铜火锅和“八大碗”。由长辈先动筷,大家敬他一杯酒,全家才用饭。
米花泡糖水
在年三十夜,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到水井边,放鞭炮抢挑头水,以示勤劳。头水用于做汤圆、煮面条,熟后挨家挨户送到老人手里,祝贺老人安康长寿。鹤庆的白族,正月初一至十五,各户择定一日,全家身着盛装,携带鸡鸭鱼及烟酒糖茶,到高山密林中祭祀山神。祭祀时,把饭菜放在用树叶折叠而成的叶碗、叶杯里,然后就地野餐。
祭祀山神
元江的白族,初一早上小姑娘要用红盘抬着一斤米、一把米干丝,去给舅舅姨妈拜年。碧江白族把一年分为13个月,年节则选在第13月的下旬属猪或蛇日。除夕晚上,全村氏族成员齐集大树下“祭神树”。祭毕,互赠糯米粑粑,然后各自回家杀年猪。杀猪各户都要献出一块肉,聚拢煮熟分食。全村聚餐后还互赠“亲肉”,未杀猪的人家,同样可得到一份,以示团结友爱。
糯米粑粑
“三月街”,过去叫“观音节”,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祭观音处交易,逐步演变成物资交流会,即三月街。会期由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结束。届时,大理州的白族人民及邻近的彝、藏、纳西等民族,身着节日盛装,赶着牲畜,携带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与会交易。同时,还要举行赛马、唱戏、歌舞活动。盛会期间,各种吃食摊点应有尽有,尤以各种汤锅、冷饮、小吃最受欢迎。此时,气候燥热,取苍山雪炖甜梅,清凉爽口。各式米凉粉、豌豆凉粉、凉米线,酸辣可口,配食麦面或荞面粑粑。要吃饭喝酒,则围坐“毛驴汤锅”,边饮边欣赏三月街盛会。节日期间,大理古城及其附近村寨,家家户户客人盈门,名菜佳点和盘托出,共享一年一度的聚会之乐。
异常热闹的白族三月街
栽秧会是大理、洱源一带白族的生产习俗。栽秧时,由旗倌将四方旗插在田埂,在唢呐、锣鼓声中唱“栽秧调”,边唱边栽。早上犁田招待犁田倌,先喝三道茶再进早餐。晌午饭送到田边,围着菜饭席地会餐,其中有块大而肥腻的“栽秧肉”(腊肉) 。据说,开秧门这天吃了栽秧肉,身强体壮,力大无穷。大家越吃得津津有味,象征着“老人增寿,主人增粮”。有的人家还上酸肝、糯米肠。晚餐回家里吃,酒肉鱼虾十分厚盛,犁田倌喝得越醉,主人就越高兴。栽秧结束时,主人要塞给炒得泡酥的蚕豆。据说,栽秧后吃了炒蚕豆,可以“驱寒祛病”。待全村栽秧结束,大家相聚,杀猪宰羊,到本主庙会餐,祈求丰收。
白族栽秧会
农历六月25日的“火把节”,是白族最隆重的节日。当天每个村寨要竖立高大的火把。晚间,由老人点香、供猪头、公鸡、献酒饭,念经,然后引燃火把。每当竹片烧断,水果、乳扇、小旗下落时,大家争着去抢,得水果者给小孩吃,可以健康成长;当年的新婚夫妇和生了小孩的人家,要分别用托盘给观赏火把的人们送去米糕、蚕豆、糖果和喜酒,祝贺母子平安;生了小马、牛犊的人家,要送去炒蚕豆或瓜子。洱源凤羽的白族则会在火树旁摆上一桌果酒席,请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赴宴,在火把的照耀下,边饮酒,品尝糖果等食物。这天的饮食,有的地方要吃米糕、馍馍、糖包子,以甜食为主,有的地方早上吃面条、饵丝,以咸食为主,但晚餐都要吃大米饭,拌凉菜和生皮。
白族米糕
尝新节的习俗由来已久,节期有先有后,视稻谷成熟而定。明代谢肇淛在《滇略·风俗》中载:“夏秋之交,稻向未熟,先取其稚穗,扁而晾之,至餽亲厚,谓之尝新”。届时,以村为单位举行,唱大本曲、吹吹腔,祝贺五谷丰登,要杀牲献茶饭祭祀天地、山川、地公地母。各家主妇摘回稻穗,在锅内焙干,入石白舂成米,掺上老米蒸成饭,表示新旧相接,有余粮。配上八大碗,邀请亲朋好友奉家围坐而食,以享丰收之乐。
尝新节
祭天是怒江、丽江白族的隆重大典。怒江祭天于正月初三至初六,地点在高山丛林中的“天坪”或神树处。祭品轮流由各户敬献一只大红公鸡,各户贡献糯米粑粑、一块猪项圈肉、一个鸡蛋、一把米,届时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祭。丽江九河白族则由村中有学识的老人主持,称他为“斗博”,是“老祖公”的意思。村中各姓家族,每族献一头猪,平时由合族供养。当天下午,各家族敲锣打鼓,抬上活猪,带着糯米干粮、粉皮、豆汤、饭、茶、酒之类供品到神树林中祭天坛,由“斗博”念《祭天经》,祭毕杀猪,以户均分,各户把分得的“福礼”(猪肉) 带回家供起,每天割一小块而食,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日为止。
白族神树林中祭天坛
清明节,各家都要插柳杀鸡,祭祖扫坟,祭毕共进冷餐。寒食有糕点、腊肉、香肠、乳饼、乳扇、鸭蛋等外加凉拌什锦菜,此菜是用汆后的青菜、菠菜、香椿、芫荽、莴笋等剁细和以豆腐、各色粉皮、油煎干食品、调料凉拌而成,什锦菜是应节而做。
凉拌什锦菜
白族人过中秋节的时间与汉族一样。大理、洱源、剑川一带均做有日、月图案的大面糕、荞糕、白饼、酥饼等食品,于晚上供月,祭祖,全家围坐而食,一院之中若有多户人家,则合拢过节。中秋节吃大面糕是大理白族的传统食俗。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的主点,一个重10多斤,形如一个扣过来的铁锅,中间厚四周薄。蒸制此糕,要由当年娶来的新媳妇来蒸,评判的标准以是否白、光亮平滑来衡量新媳妇的手艺是否巧。当月亮升起时,此糕出锅,放于堂屋外边的桌子上,全家围桌而坐,绘制彩图,中间写上“中秋赏月”“合家团圆”等字样,四周点缀上各种干、鲜水果。摆上石榴、梨、青玉米、毛豆、板栗、核桃等食品。食此糕时,按习俗不能用刀切,因团圆之夜动刀不利,而要用线勒。食大面糕,象征着生活甜蜜、合家团圆。
白族人的中秋节
中元节是白族祭祀祖先亡灵的重大节日。洱源凤羽白族于农历七月一日就接祖先灵魂回家供祭,至14日晚送祖。剑川白族最注重7月14日这天烧包祭祖,新丧之家,亲戚要做丰盛的八大碗来祭奠。菜肴有千张肉、排骨、酥肉、东坡肉、酿茄子、百合、羊肚菌、小瓜及荷包豆,怀胎鱼是做工考究的压轴菜。每道菜面上,还要据底色,配以红、绿、青、黄菜叶、花瓣、葱头点缀成美丽的图案。
白族中元节的八大碗
白族是定居较早、从事犁耕的先进民族之一,除尝新节外,还有众多的蔬菜瓜果节。如农历八月十六日,以村为单位,集体欢度果子节,10月10日的韭菜节,冬至日的麦王节,这些节既有文娱活动,也是传授交流生产技能的聚会。它再现了白族先民采摘时代的生活场景,寄托着美好理想的祝愿。
果子节
傣族的节日食俗云南各地傣族信仰原始宗教的同时,还信仰小乘佛教和其他宗教。内地傣族的节日与当地汉族或其他民族基本相同,边疆多与佛教活动密切结合。居住在边疆的傣族,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傣历9月15日)和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均属小乘佛教宗教日。节日里要举行盛大的“赕”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按照“佛规”以食物、经书、鲜花、衣物和银币献佛,全部活动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日清晨,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阶佛,聆听佛爷念经。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傣族泼水节除杀猪、杀牛、宰鸡、酿酒做出丰盛的佳肴外,“豪诺索”是傣族泼水节的传统食品,也是傣族年节家家必备食物。“豪诺索”是年糕的一种,还有一些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比如芭蕉叶包糍粑、粑丝圆饼、泼水粑粑、糯米金饭 、甜水凉粉等。
泼水粑粑
西双版纳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灶神。每年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由村社头人召集全村社员进行。三月间的祭祀较为隆重,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供品,编一块竹篾芭片,用泥巴捏制人、马、牛、猪、狗、鸡若干,置于竹箴片上,并加两对勒条,送入供奉灶神的房内,待主祭人念完鬼词便杀猪共食。在德宏地区,祭大灶神在傣历九十月 (农历七八月)间进行,由土司主祭,要杀牛宰猪作祭品,所辖范围的大小头人都必须参加。
傣族祭灶神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见大蛇也要叩头,认为大蛇会变成龙。元江大水平乡的傣族于农历二月属龙日或属马日祭龙树,祭时要杀猪,由召曼(龙头) 主持。三月祭山神杀羊、狗、鸡、鸭、小猪各一只作祭品。元江江边傣族于农历三月间祭龙树,全村要杀红牛祭祀。
傣族祭龙树
春节前夕,滇南红河两岸到处可听到傣家赶做麻脆粑粑的舂碓声。“金不珍,玉不贵,麻脆粑粑才可贵。”傣家人把麻脆粑粑当作幸福、甜蜜的吉祥食品。春节期间,客人到来,首先上桌的是油炸或火烤的麻脆粑粑,既表示将“福”送给客人,又让客人尝尝傣家祖传的美味佳点。除夕晚上,开饭前不准吃其他食品,要先吃一块家中老者分发的麻脆粑粑,他们认为,吃下它,就得到新一年甜蜜幸福的“福气”了。元江的傣族过春节,一般是六天,最后一天为“团圆宴”,各家除把自己最好的酒、最好的菜端至宴席上外,这天中午,人们还自觉地分工去捕、采“山珍海味”:妇女和小孩到河里、溪里捞鱼摸虾,青壮年男子上山打猎或采山菜。他们把弄到的食物汇总,由村中老人们烹调,集体食用。
傣族麻脆粑粑
初七是元江傣族的洗澡节,大家都到温泉沐浴。浴后,男性长者率领自己的儿孙,坐地围于锅边共享狗肉汤锅,庆贺丰收。少女们则聚集于树荫下,摆上糯米饭、猪肉干巴、腌鸭蛋、干黄鳝等食品,相互品尝。
元江傣族的洗澡节吃的狗肉汤锅
端午节,又名花街节。要杀猪、狗、鸡、鸭、包粽子。于初六、七,举行赶花街、对调子活动。届时,男女青年汇集于花丛中,树荫下摆开自己带来的美味佳肴,边品尝边对歌,选择对象。中年人和老年人,常把菠萝蜜当下酒的佳肴。他们喝一口酒,吃颗果核,酒和果的香味、甜味交织,非常爽口。元江的水傣过花街节时,由村落集体杀牛祭祖,各家都点火把,在房屋四周除秽,然后将火把送到江边,或者丢入水中。元江大水平乡的傣族这天为过牛节,全村集体杀水牛、黄牛,每家杀鸡一只、以水果和菜点供献“三年不干树”,保佑牛平安,祭品要同放牛者一起吃。
傣族花街节
元江大水平村的傣族过九月十三,全村各户出粮换肥猪聚餐。村中每年选一家当头,于这天的早晨在当头家杀猪,早饭各家来一人进餐,晚上来一男一女聚餐,余下的肉分到各家。这个节日以吃为主,以增进友谊,比赛烹调技术为其活动内容。
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文字内容为原创,版权归“食悟者”所有,商用需要授权,转发注明出处,朋友圈随意。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