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高的历史名人,姓高的历史名人女

高姓起源大揭秘!原来竟与这个神秘古族有关,彻底刷新你的认识!

温馨提示:

如果你对本文的一些名词、概念等内容感到迷惑,请一定要阅读“中华姓氏体系”的开篇部分,那里详细介绍了“中华姓氏体系”的整体框架与相关理论,以及我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发现这个“数千百年之流谬”的。

那就是:从古至今,数千年来,

我们对中华姓氏的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的!总体上全都是错的!

具体到对那成千上万个每一个姓氏的认识,也绝大部分都是错的!

而我正是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正中华姓氏之渊薮”,揭秘那一个个姓氏的真正起源,重新构建了“中华姓氏体系”。

并且,我又进一步在此基础上,以此为切入点,重新构建或者说还原了一个全新的、更科学的、更符合逻辑的、更接近史实的“中国上古史”。

没错,中华文明前3000年的世界,中华文明前3000年的历史。

一个超出你的所有认知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的上古中国的历史。

金文“高”(西周)

中华姓氏体系◆高姓

在“中华姓氏体系”之前,对高姓起源的认识是这样的:

高姓(氏)源自姜姓。(《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元和姓纂》、《新唐书》等)

一、西周时期,齐国有个公子高,姜姓,他有个孙子叫高溪,因辅佐齐桓公小白有功,被封在“卢”,为齐国上卿,于是,桓公便命他以“高”为氏。

二、春秋时期,还是齐国,还是一个公子,自然也姓姜,不过,这位公子并不叫公子高,而是叫公子祁,那他的后裔怎么以“高”为氏呢?因为公子祁字子高。

三、这个人的身份有点复杂,他也不是公子,不过他的老师很厉害,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他叫子羔,于是他的后裔也以“高”为氏了。

其实这些观点也不是完全都是空穴来风。这三个都是非常典型的以祖辈的名、字或谥号为氏,即“周三氏”的第二氏,这在周朝是非常常见的。

然而根据“中华姓氏体系”,这些基本上都是错的。

首先,高姓(氏)是不可能源自姜姓的,公子高、公子祁字子高也都不可能姓姜的。

什么是姜?

羌族女子。

如果公子高姓姜,那他就是姜高。姜高,意思就是一个名字叫“高”的羌族女子。

公子祁也一样,一个名字叫“祁”的羌族女子。

照这样看,这两位公子哥应该都是女公子才对。

齐国的国君之族是羌族,可以说他们是羌高、羌祁,但绝不能说他们姓姜,除非他们是女性。

其次,周朝人以祖辈的名、字或谥号为氏是取氏的第二种类型,即“周三氏”的第二氏,但这种类型的出现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一般是国君家族),在一起做官,并且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

我们来看高溪,是符合这个条件的,虽然他外封了,本应该以封地为氏,但他一直在齐国国都做上卿,所以以高为氏也是可以的。

公子祁字子高,明明齐国国都已经有高氏了,你再以“高”为氏,不怕分不清哪家是哪家吗?以“祁”为氏不是更好?这个可能性不大。

孔子的弟子子羔,基本上不符合条件,而且据说子羔最后都跑到陈国避难隐居起来了,还有什么要继承的,还要什么氏啊?

更何况子羔一开始就叫子羔,后来才逐渐变成子皐、子高、高子、高子高……,这实在是典型的语言传播“变形记”。

我们拿孔子另一个弟子子路举个例子。

子路、子鹿、子陆、陆子、陆子路……

为什么没有子路的后裔姓陆的说法呢?

或许是因为陆这个字看着不太像姓吧。

所以,子羔的后裔以“高”为氏,这个可能性非常非常的不高。

总结一下就是,后两个可能性极低,公子高的后裔以高为氏是没有问题的,属于羌族高氏,但公子高这一支肯定不是高姓的起源,因为它顶多是一条支流而已。

那么,高姓的真正起源到底是怎样的呢?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高姓源自高族。

甲骨文“高”

甲骨文“高”

高族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族。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高属于象形字。在甲骨文里,高的本义是高台建筑;同时,高也常和祖连用。高祖,本义就是高高在上的祖先,地位崇高的祖先。

你能否想象,那高高堆起的高台,那高台上的神秘建筑,就矗立在天地之间,就矗立在3000多年前,就矗立在更久远的历史深处,而有一群人,有一个族,和它紧密相连。

这群人,这个族,一代又一代,一直走到了今天。

这群人,这个族,在这个时代,人口已超1000万。

族姓时代(秦朝以前),高作为族铭,是典型的以建筑物为族铭。这大概是因为高族人在建筑领域技术高超,擅长修建高台建筑,故以“高”为族铭。

其实以建筑物为族铭的古族很多,如余族、舒族、京族、堂族、害族、巢族等,神奇的是,这些以建筑物为族铭的古族多分布在古九州之一的徐州及其邻近地区。

从姓氏人文线来看,传说有一个叫“有巢”的圣人“构木为巢,栖息于树”就是人类建筑学的开端。

从此以后,远古先民开始构建房屋居住,从而在选择居址方面获得了主动权。

因为在此之前,人类只能极其被动地寻找天然的山洞当作居所,这一点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有山洞的地方可能生活极不便利。

而生活便利的地方却又没有山洞。

所以,人类学会建房之后,第一时间做的就是搬到水边居住,搬到方便采集,方便狩猎,方便捕鱼,方便种植的地方居住。

这在人类建筑被发明之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这绝对是人类早期发展非常大的进步。

因而,我们把这些以建筑物为族铭的古族统称为“有巢之族”或“有巢系”。

注意,“有巢氏”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氏”的这种用法出现得很晚,属于“泛二氏”,即“氏”这个字泛化后的第二种用法,诸如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等也都是一样。

一般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称“高”的人,叫高元,是个建筑方面的专家。《吕氏春秋》中就有“高元作室”的记载,但所谓《世本》中“黄帝臣高元作宫室”的记载却是子虚乌有的。

严格来说,“高元作室”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应当是“高元作高”才准确,因为单就建筑来说,“高”和“室”还有“宫”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作室,那他们就应该以“室”为族铭。

虽然“高”和“室”都是建筑物,但绝对不能简单等同。而“宫”,则与另一个非常神秘的古族有关。

甲骨文“高”

殷商时期,高族生活的高地,是商王的御用田猎之地,尤其是帝乙和帝辛(纣王),经常去那里打猎。

那么,这个高地在哪里呢?

一般认为,高地在现在的河北柏乡一带。

当时,西边的周国已经崛起,逐渐称霸关中地区,并且不断谋求东进。于是,高族的一支被商王派到了商周之战的前线,以阻挡周国的攻势,解除“边患”。

这足以说明,高族深得商王信任,并且他们的军事能力也得到商王认可。

他们驻守的地方就在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

因为他们是高族,所以他们的驻地叫做“蒿”,流经他们驻地的一条渭河支流叫做“滈水”(滈河),他们驻地附近还有一个湖叫做“滈池”。

滈池还曾有位滈池君,《史记》曾记下那锋利如闪电的一瞬:“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以族为地名、水名。

甲骨文“蒿”

金文“蒿”(西周)

而这个“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蒿京”。

事实很明显,周国已经势不可挡,周武王很快就占领了“蒿”,并且迁都到此。在典籍里,“蒿京”的蒿,通常写作“镐”或“鄗”,但考古发现,其实一直写作“蒿”,所以,我们称之为“蒿京”。

如果不是我的“中华姓氏体系”,谁能想到,周朝著名的“蒿京”竟然与高族有关,竟然与高姓有关。

可以说,高族是蒿京的奠基者。

商亡周继,河北的高地成了高国,他们的国君,称为高伯,爵位为伯爵。他们居住的城邑叫做“鄗”,即高邑。

后来,这个高国为卫国所灭,其后又屡遭兵火,先后为晋国、赵国、齐国所有。

战国末期有一个叫高渐离的人,善击筑,是一名音乐家,和“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荆轲是好朋友,他们也同样都因为刺杀秦始皇而死。

他们的生死之交历来被传为美谈。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我们甚至可以发现高渐离和荆轲为什么能成为这么好的朋友的原因。

主要原因当然是两人情趣相投。

但同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他们两人的家离得很近。

从两人都生活在燕国,属于“燕赵之士”,以及高渐离名字中的“高”字来看,高渐离应该是高邑人;而荆轲名字中的“荆”字,则说明荆轲来自邢地。

从《左传》的记载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鄗和邢相距不远:“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

邢和荆,都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古族有关,虽然这个古族的人现在并不是很多,但在历史上,特别是上古时代,却非常具有影响力。

另外,当时的郑国也有高族人,如高渠弥、高克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武将,有可能是来自蒿京的高族,在另一个古族东迁的时候,跟着一块迁去的。

但更大的可能是,这一支高族在周初,甚至在殷商之时就已经生活在中原一带。中岳嵩山,又名嵩高,或许正是因为高族而来。

众姓时代(秦朝以后),高族及高氏之人纷纷以“高”为姓。

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以“鄗”为姓的,基本可以断定他们是生活在高邑的。但鄗姓人数很少,属于极罕见姓氏。

还有以高堂为姓的,如西汉经学大师高堂伯、三国时期的高堂隆等,也属于极罕见姓氏。高堂属于高族与堂族结合而成的“复合族铭”,然后复合族铭变成复姓。

金文“高堂”(西周)

高姓的郡望有:渤海郡、渔阳郡、河南郡、广陵郡。其中渤海郡、渔阳郡都与高姓的祖庭圣地“高邑故城”相距不远。

在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间,高姓名人众多,尤其是武将辈出,如高邑(人名,西汉开国武将之一,或名高色)、高顺、高览、高干、高佩、高翔、高欢、高澄、高敖曹、高洋、兰陵王高长恭、高侃、高霞寓、高崇文、高适、高仁厚、高思继、高行周、高怀德、高琼、高智耀、高迎祥、高一功、高杰等。

文官方面,也有高柔、高光、高颎、高士廉、高季、高郢、高璩、高拱、高攀龙、高士奇等杰出人物。

文学艺术方面,有边塞诗人高适、《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红楼梦》的续作者高鹗等。

此外,高姓之人还建立了北齐王朝,这也使得高姓成为皇家姓氏之一。

高族姓氏之人,性格多理性务实,能够脚踏实地,有实干精神,工作能力强,但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经常能从很低的起点一步步向上达到很高的位置,在科技、军事、外交、管理、建筑、艺术等领域都很有天赋。

特别是在军事方面,高族姓氏多以军功立身,武德充沛,斗志高昂。

唐朝大诗人高适落魄半生,最后还是姓氏天赋爆发,靠军功改变命运。

弱点是有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常常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甚至可能会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让人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天才,一面是疯子。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古老的高族竟然被历史遗忘了;而现在,通过我的“中华姓氏体系”它终于又回到我们面前。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该忘记,在上古时代,有一个以“高”为族铭的古族。它是中国上古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高姓图谱”也得以因此绘就,小子姬元谨以此图谱献给全天下所有高族后裔,所有高姓及鄗姓之人。

衷心祝福你们:步步高升,远瞩,芝麻开花节节高!

互动时间:

有没有高、鄗、高堂等姓的朋友,请留下您的印记,或者发表一下您的看法。同时,也非常希望大家能够把与你的姓氏有关的资料、家族故事提供给我。

高姓起源大揭秘!原来竟与这个神秘古族有关,彻底刷新你的认识!

温馨提示:

如果你对本文的一些名词、概念等内容感到迷惑,请一定要阅读“中华姓氏体系”的开篇部分,那里详细介绍了“中华姓氏体系”的整体框架与相关理论,以及我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发现这个“数千百年之流谬”的。

那就是:从古至今,数千年来,

我们对中华姓氏的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的!总体上全都是错的!

具体到对那成千上万个每一个姓氏的认识,也绝大部分都是错的!

而我正是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正中华姓氏之渊薮”,揭秘那一个个姓氏的真正起源,重新构建了“中华姓氏体系”。

并且,我又进一步在此基础上,以此为切入点,重新构建或者说还原了一个全新的、更科学的、更符合逻辑的、更接近史实的“中国上古史”。

没错,中华文明前3000年的世界,中华文明前3000年的历史。

一个超出你的所有认知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的上古中国的历史。

金文“高”(西周)

中华姓氏体系◆高姓

在“中华姓氏体系”之前,对高姓起源的认识是这样的:

高姓(氏)源自姜姓。(《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元和姓纂》、《新唐书》等)

一、西周时期,齐国有个公子高,姜姓,他有个孙子叫高溪,因辅佐齐桓公小白有功,被封在“卢”,为齐国上卿,于是,桓公便命他以“高”为氏。

二、春秋时期,还是齐国,还是一个公子,自然也姓姜,不过,这位公子并不叫公子高,而是叫公子祁,那他的后裔怎么以“高”为氏呢?因为公子祁字子高。

三、这个人的身份有点复杂,他也不是公子,不过他的老师很厉害,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他叫子羔,于是他的后裔也以“高”为氏了。

其实这些观点也不是完全都是空穴来风。这三个都是非常典型的以祖辈的名、字或谥号为氏,即“周三氏”的第二氏,这在周朝是非常常见的。

然而根据“中华姓氏体系”,这些基本上都是错的。

首先,高姓(氏)是不可能源自姜姓的,公子高、公子祁字子高也都不可能姓姜的。

什么是姜?

羌族女子。

如果公子高姓姜,那他就是姜高。姜高,意思就是一个名字叫“高”的羌族女子。

公子祁也一样,一个名字叫“祁”的羌族女子。

照这样看,这两位公子哥应该都是女公子才对。

齐国的国君之族是羌族,可以说他们是羌高、羌祁,但绝不能说他们姓姜,除非他们是女性。

其次,周朝人以祖辈的名、字或谥号为氏是取氏的第二种类型,即“周三氏”的第二氏,但这种类型的出现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一般是国君家族),在一起做官,并且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

我们来看高溪,是符合这个条件的,虽然他外封了,本应该以封地为氏,但他一直在齐国国都做上卿,所以以高为氏也是可以的。

公子祁字子高,明明齐国国都已经有高氏了,你再以“高”为氏,不怕分不清哪家是哪家吗?以“祁”为氏不是更好?这个可能性不大。

孔子的弟子子羔,基本上不符合条件,而且据说子羔最后都跑到陈国避难隐居起来了,还有什么要继承的,还要什么氏啊?

更何况子羔一开始就叫子羔,后来才逐渐变成子皐、子高、高子、高子高……,这实在是典型的语言传播“变形记”。

我们拿孔子另一个弟子子路举个例子。

子路、子鹿、子陆、陆子、陆子路……

为什么没有子路的后裔姓陆的说法呢?

或许是因为陆这个字看着不太像姓吧。

所以,子羔的后裔以“高”为氏,这个可能性非常非常的不高。

总结一下就是,后两个可能性极低,公子高的后裔以高为氏是没有问题的,属于羌族高氏,但公子高这一支肯定不是高姓的起源,因为它顶多是一条支流而已。

那么,高姓的真正起源到底是怎样的呢?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高姓源自高族。

甲骨文“高”

甲骨文“高”

高族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族。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高属于象形字。在甲骨文里,高的本义是高台建筑;同时,高也常和祖连用。高祖,本义就是高高在上的祖先,地位崇高的祖先。

你能否想象,那高高堆起的高台,那高台上的神秘建筑,就矗立在天地之间,就矗立在3000多年前,就矗立在更久远的历史深处,而有一群人,有一个族,和它紧密相连。

这群人,这个族,一代又一代,一直走到了今天。

这群人,这个族,在这个时代,人口已超1000万。

族姓时代(秦朝以前),高作为族铭,是典型的以建筑物为族铭。这大概是因为高族人在建筑领域技术高超,擅长修建高台建筑,故以“高”为族铭。

其实以建筑物为族铭的古族很多,如余族、舒族、京族、堂族、害族、巢族等,神奇的是,这些以建筑物为族铭的古族多分布在古九州之一的徐州及其邻近地区。

从姓氏人文线来看,传说有一个叫“有巢”的圣人“构木为巢,栖息于树”就是人类建筑学的开端。

从此以后,远古先民开始构建房屋居住,从而在选择居址方面获得了主动权。

因为在此之前,人类只能极其被动地寻找天然的山洞当作居所,这一点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有山洞的地方可能生活极不便利。

而生活便利的地方却又没有山洞。

所以,人类学会建房之后,第一时间做的就是搬到水边居住,搬到方便采集,方便狩猎,方便捕鱼,方便种植的地方居住。

这在人类建筑被发明之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这绝对是人类早期发展非常大的进步。

因而,我们把这些以建筑物为族铭的古族统称为“有巢之族”或“有巢系”。

注意,“有巢氏”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氏”的这种用法出现得很晚,属于“泛二氏”,即“氏”这个字泛化后的第二种用法,诸如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等也都是一样。

一般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称“高”的人,叫高元,是个建筑方面的专家。《吕氏春秋》中就有“高元作室”的记载,但所谓《世本》中“黄帝臣高元作宫室”的记载却是子虚乌有的。

严格来说,“高元作室”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应当是“高元作高”才准确,因为单就建筑来说,“高”和“室”还有“宫”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作室,那他们就应该以“室”为族铭。

虽然“高”和“室”都是建筑物,但绝对不能简单等同。而“宫”,则与另一个非常神秘的古族有关。

甲骨文“高”

殷商时期,高族生活的高地,是商王的御用田猎之地,尤其是帝乙和帝辛(纣王),经常去那里打猎。

那么,这个高地在哪里呢?

一般认为,高地在现在的河北柏乡一带。

当时,西边的周国已经崛起,逐渐称霸关中地区,并且不断谋求东进。于是,高族的一支被商王派到了商周之战的前线,以阻挡周国的攻势,解除“边患”。

这足以说明,高族深得商王信任,并且他们的军事能力也得到商王认可。

他们驻守的地方就在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

因为他们是高族,所以他们的驻地叫做“蒿”,流经他们驻地的一条渭河支流叫做“滈水”(滈河),他们驻地附近还有一个湖叫做“滈池”。

滈池还曾有位滈池君,《史记》曾记下那锋利如闪电的一瞬:“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以族为地名、水名。

甲骨文“蒿”

金文“蒿”(西周)

而这个“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蒿京”。

事实很明显,周国已经势不可挡,周武王很快就占领了“蒿”,并且迁都到此。在典籍里,“蒿京”的蒿,通常写作“镐”或“鄗”,但考古发现,其实一直写作“蒿”,所以,我们称之为“蒿京”。

如果不是我的“中华姓氏体系”,谁能想到,周朝著名的“蒿京”竟然与高族有关,竟然与高姓有关。

可以说,高族是蒿京的奠基者。

商亡周继,河北的高地成了高国,他们的国君,称为高伯,爵位为伯爵。他们居住的城邑叫做“鄗”,即高邑。

后来,这个高国为卫国所灭,其后又屡遭兵火,先后为晋国、赵国、齐国所有。

战国末期有一个叫高渐离的人,善击筑,是一名音乐家,和“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荆轲是好朋友,他们也同样都因为刺杀秦始皇而死。

他们的生死之交历来被传为美谈。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我们甚至可以发现高渐离和荆轲为什么能成为这么好的朋友的原因。

主要原因当然是两人情趣相投。

但同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他们两人的家离得很近。

从两人都生活在燕国,属于“燕赵之士”,以及高渐离名字中的“高”字来看,高渐离应该是高邑人;而荆轲名字中的“荆”字,则说明荆轲来自邢地。

从《左传》的记载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鄗和邢相距不远:“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

邢和荆,都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古族有关,虽然这个古族的人现在并不是很多,但在历史上,特别是上古时代,却非常具有影响力。

另外,当时的郑国也有高族人,如高渠弥、高克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武将,有可能是来自蒿京的高族,在另一个古族东迁的时候,跟着一块迁去的。

但更大的可能是,这一支高族在周初,甚至在殷商之时就已经生活在中原一带。中岳嵩山,又名嵩高,或许正是因为高族而来。

众姓时代(秦朝以后),高族及高氏之人纷纷以“高”为姓。

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以“鄗”为姓的,基本可以断定他们是生活在高邑的。但鄗姓人数很少,属于极罕见姓氏。

还有以高堂为姓的,如西汉经学大师高堂伯、三国时期的高堂隆等,也属于极罕见姓氏。高堂属于高族与堂族结合而成的“复合族铭”,然后复合族铭变成复姓。

金文“高堂”(西周)

高姓的郡望有:渤海郡、渔阳郡、河南郡、广陵郡。其中渤海郡、渔阳郡都与高姓的祖庭圣地“高邑故城”相距不远。

在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间,高姓名人众多,尤其是武将辈出,如高邑(人名,西汉开国武将之一,或名高色)、高顺、高览、高干、高佩、高翔、高欢、高澄、高敖曹、高洋、兰陵王高长恭、高侃、高霞寓、高崇文、高适、高仁厚、高思继、高行周、高怀德、高琼、高智耀、高迎祥、高一功、高杰等。

文官方面,也有高柔、高光、高颎、高士廉、高季、高郢、高璩、高拱、高攀龙、高士奇等杰出人物。

文学艺术方面,有边塞诗人高适、《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红楼梦》的续作者高鹗等。

此外,高姓之人还建立了北齐王朝,这也使得高姓成为皇家姓氏之一。

高族姓氏之人,性格多理性务实,能够脚踏实地,有实干精神,工作能力强,但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经常能从很低的起点一步步向上达到很高的位置,在科技、军事、外交、管理、建筑、艺术等领域都很有天赋。

特别是在军事方面,高族姓氏多以军功立身,武德充沛,斗志高昂。

唐朝大诗人高适落魄半生,最后还是姓氏天赋爆发,靠军功改变命运。

弱点是有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常常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甚至可能会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让人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天才,一面是疯子。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古老的高族竟然被历史遗忘了;而现在,通过我的“中华姓氏体系”它终于又回到我们面前。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该忘记,在上古时代,有一个以“高”为族铭的古族。它是中国上古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高姓图谱”也得以因此绘就,小子姬元谨以此图谱献给全天下所有高族后裔,所有高姓及鄗姓之人。

衷心祝福你们:步步高升,远瞩,芝麻开花节节高!

互动时间:

有没有高、鄗、高堂等姓的朋友,请留下您的印记,或者发表一下您的看法。同时,也非常希望大家能够把与你的姓氏有关的资料、家族故事提供给我。

高姓家族十大名人

高柴: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为高氏祖先;憨直忠厚,以尊老孝亲著称,曾守丧三年,三年不曾露出牙齿笑过,每天都是泪流满面;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在任期间,不徇私舞弊,为官清廉,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和民众的赞扬;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位,在文博考古领域乃至整个学术界引起强烈震撼的“战国楚竹书”,被认为与高柴有重大关系。

高欢:

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他擅长集中精力对他的军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改编,当政期间,留意农桑,关心民间疾苦,先后沟通了卫水、漳水,开通了天平渠,用来灌溉良田,还曾多次治理黄河水患、亲自出巡四方,了解各地吏治民生,对于苛为,及时革除惩戒;还屈辱妥协讨好柔然,以换取北边的和平,全力对付西魏,为北齐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颎:

隋朝著名宰相,隋朝第一谋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他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注意保护有功之臣,史称其有文武才略,明达世务;曾辅佐隋文帝,为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规划和建设的大兴城,为后来唐长安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还主持建立新的制度,巩固了隋朝的统一局面。

高适: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边塞四诗人之一;在任期间,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十分关注士卒的苦难,以政治眼光分析边防问题,提出见解,尽职尽责,平定了当时很多叛乱;在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极大的光彩。

高长恭:

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别称高孝瓘、兰陵王,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他勇武善战,参与了北齐后期与北周的历次大战,击退过突厥,还在邙山之战成功替金墉解围,从此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次战役而讴歌他;兰陵王的英勇入阵、拼杀破敌也迎合了这一对于武将的界定趋势,后追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谥号忠武。

高汝砺:

金朝著名宰相,因其勤于政事,办事又很知体,升为左谏议大夫;任职期间,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主要举措有三方面:一,贯彻推排法,抑制新,二,反对括地,主张种荒自食,三,稳定货币,制止紊乱;他为相十多年,没有受到皇帝斥责,"而人主宠遇不衰",原因就是他为人缜密廉洁,能结人主知,规守格法。

高克恭:

元代官员、画家,称“元四家之一”;他处事干练,持法有度,深得杭民拥戴,生性坦荡平易,遇知己则倾心相交,终身不疑,他汉文化修养极高,去世前还特命丧葬“用朱文公法”,是一位汉化的代表性人物;他同时兼有诗名,诗风“神超韵胜”,有一派奇秀之气,《元文类》选西域诗人五家,他的诗作在数量上仅次于马祖常,此外还精于书法、名画、古器物的鉴赏。

高翔:

清代著名画家,世称“扬州八怪”之一;他擅长画山水花卉,也精于写真和刻印,被称为"四凤之一";他画梅笔意松秀,以疏枝瘦幹取胜,在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方面无所不精,人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增加一些对扬州八怪的认识,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人物,是影响深远的重要的画派,他的画作非常值得收藏,拍卖价格每方尺在十万元左右,但仍然是价值高于价格。

高琼:

北宋著名将领,别称高卫王、高烈武、高太尉;他虽然不识字却有很高的军事能力,勇猛仗义,屡次为宋朝建立功勋,一生主要成就就是屡从征伐,澶州之战时,与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为“澶渊之盟”的订立立下大功,宋神宗亲题其碑首为“决策定难显忠基庆之碑”,谥号“武烈”,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他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存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1938年同年加入中国,同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主任教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司令员,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司令员、志愿军炮兵司令员,回国后任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329/1709227041398709.html
上一篇:姓名匹配指数,姓名匹配指数易测
下一篇:姓名配对测缘分,姓名配对测缘分98分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