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曾国藩之卫道救时(4)第一章 族迁湘乡始祖公 浪子回头曾玉屏
第一章
族迁湘乡始肇迹 浪子回头曾玉屏
曾孟鲁先迁居湖南茶陵暂居
当时始祖公曾孟鲁在江西吉安(永丰),应是迫于生计,感觉到再不动动脑子,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了,于是随之决定迁移(徙)寻找活路。在当时没有特别目的地的情况下,就随西行人流一起踏上漫长的迁徒之路……
几经迁徙,定居荷叶塘。据知情人讲,先祖曾孟鲁从江西那边拖家带口过来,走到湖南茶陵停下来……一转眼过了七百年,始终是以务农为业繁衍生息,间或也有人识得一字半字,但基本上属于接近于文盲状态……
据湖南湘乡大界曾氏记载,大约在宋雍熙年间(984—987年),曾孟鲁随人流西行先迁往湖南茶陵,因此被认为是“迁湖广始祖”(《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卷八)。
据考证,迁徙的大概路线是:从江西永丰县过吉安,穿过永新县境抵达湖南茶陵(全程260多公里,大概需要走11天)。在江西睦陂,曾有三兄弟背山而居,是曾国藩家族的祖居地。
第4代曾霸再迁衡阳
始祖公曾孟鲁第四代传孙曾霸再迁衡西,其后代又迁祁阳、湘乡等地,居湘乡(今双峰荷叶塘)者为曾国藩家族。
到了曾孟鲁的六世孙,就是曾元吉,也就是曾竞希的祖父。
曾元吉(谱名贞桢,生卒1690年-1764年),振兴了家业,在衡山县购买了四十多亩土地,还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中人丁兴旺,生了兄弟共有六人。曾竞希的父亲曾铺臣排行第二。
曾辅臣(谱名尚庭,生卒1721年-1776年),曾元吉次子。家庭六兄弟分家时虽分得一份家产,但却不改勤俭劳作之风。这支人丁不旺,可惜只生了一个儿子。
曾竞希刚刚想到这儿,一扭头,又看到了爷爷曾元吉,好亲切的样子,好像正看着自己笑呢。爷爷最稀罕小竞希……
曾竞希也最像爷爷,像他一样勤俭。爷爷好厉害的,在衡山县购买了四十多亩土地,还在湘乡县盖了多处宅院,家中人丁兴旺,父亲排行第二,兄弟共有六人。
老父曾辅臣,也很勤俭。可惜我呀,不象他老人家一样兄弟众多,只有我一人,好在也从先人那里学会了操持家业,略有小成。但令人失望的是自己的这一支却人丁不旺。爷俩儿就觉得应该找地仙帮忙才行。后经地仙指引,说是应该更换地方生活才能转运,要不继续在老屋宅住下去,对人会更加不利。那么,搬到哪里去呢?
图兴旺置地西迁白杨坪
经过多方寻找,寻到了有名望的地仙。地仙就索要老父铺臣、竞希和儿子玉屏的生辰八字,然后按照父子生辰八字在周边精心寻找,差不多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在湘乡县的荷叶塘寻找到位于白杨坪的一片吉地,差不多三四十亩,好在地价合适就置了下来。
这白杨坪呀,在高楣山脚下。从稍大一点的范围看,地处湖南湘乡的正中部,北有鸡笼山、黄牛峰,东部有立龙山、落子山,南有车前山,西有猴子山、羊角山、戴顶山,村子简直就是处于锅底或盆地(底)。所以,周边望去,自然会有山峰(坡)、梯田、依山坡形成的树林等植被。
在村子的附近紫云峰又有如天梯一样的山坡地。紫云峰距县城东约50里,在荷叶与沙塘交界处的山峰高818.8米,系湘县域内第一高峰,峭壁秃顶,独有两巨石兀立其上。天气好时,站在山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九峰山,白石峰等高山,甚至可以隐约看到南岳祝融峰。据地仙介绍:这一众诸山都为附近的乡镇聚纳了许多灵气,周边百里要出许多英雄豪杰和达官贵人,就看谁家能占得先机,而待时机成熟,也就鸿福降临了。
据地仙分析:这是一块吉地,但是由于地处锅底,与周边相对处半径十里之中心,群丘(矮山)低峰环绕,此为一端,又有东南百里之南岳另一端相呼应,以接迎吸纳其溢出灵气。
地仙说,要在白杨坪这儿建一处总体布局呈半圆形,建筑群坐落在北半部,倚南半部为后山,自东西宅门至后山再建围墙的院落。使主体建筑群平面呈“凹”字型,坐两朝东才好,而不是常规的坐北朝南。共需占地需要35亩、建筑物约需8亩(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才行。
建成后,还要在门前挖一个差不多长方形的池塘,池塘两边是分置宅院的“东、西门”。建造的主楼要分为前后两进院,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主楼两侧应该是结构相同、位置对称的“东、西”跨院,各有两栋纵向排开的房屋。东跨院前面、东宅门之内建一栋独立的建筑,做粮仓。粮仓北侧放置牛栏。西宅门前的西侧,建书房,按照耕读之家配置建房,方会催生家业兴盛、人丁兴旺、辈出达官贵人。
(注:此处东、西方位词只为表述方便,并非实际上的东边或西边,而是相对坐向而讲的方位。真正的方位已是自北往西扭转了一个直角的)。
置地建造新宅白洋坪
记得棠兴村老屋那边,爷爷元吉将父亲与其他五个叔伯分家后,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父亲铺臣这支却是自己一人单传。好不容易娶妻生子,大儿子又没长成,虽是中年得子,但总觉老屋不发这支人。愁煞了一家老小,方下决心再度寻吉地迁移,不然哪里心甘?
曾竞希也与老爹商量要想办法改变才好。于是就去寻有德地仙,帮忙寻下周边哪里,可以寻到吉地,就购置到手造屋改迁。后来在地仙经过大半年的帮助指导,往西走四十里,才寻到了湘乡荷叶塘的白杨坪这儿,谈好合适的地价,赶紧购买到手,于是,就抓紧时间准备物料、破土动工兴建,终于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建成了新院落一一白洋坪(后于咸丰二年,即1852年定名白玉堂)。
房子建好后,事情真的是顺利很多,玉屏的成长变化简直就是开了挂,不仅浪子回头,还越来越有出息了,也开始让两个儿子读书识字,看来这地仙眼光还可以。若在以往,哪会想到这玉屏会有这正形?也根本不可想象,可否能象个有家有子的父象。这不,刚刚迁到这新宅三年光景,大孙媳妇又快临盆了,真的是令人喜庆。
曾竞希想着这些得意事,精神好了许多。又想起了建造这屋的细节,到如今还象昨天一样的清晰……老人家又要把这屋的布局与风水安排想了一遍……
特别清楚地记得:这白洋坪是嘉庆十一年(1806年)开建,到嘉庆十三年(1808年)建好,在65岁那年一家十口人从棠兴村搬迁居住这边来。
这新院落,是按这儿(湖南中部)的建筑样式(风格),用砖木结构,两屋两横,占地差不多35多亩(2万多平方米),光屋就建了8亩48间(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院子左侧的楼房有个槽门,和二层的书房相通(注:书房利见斋书塾堂,因《易经》中的乾卦"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而得名。白玉堂正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居以勤俭为本",下联是"力田与孝弟同科",横批是"白玉堂"。这些都是后来曾国藩发迹后才有的名字)。
右边有一栋两层小仓库和一栋放置农具的房子,就是想盖一处突出耕读之家的院落。屋前有一个半月形池塘,有活水进出。
白洋坪建造布局有讲究
新院子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是稻田。按地仙说法:来龙,是少祖龙,发源于稍远的庚酉面(西南)高嵋山,一路蜿蜒曲折,至亥壬方结坡而起,形成虎头山(父母山)的形状。之后,又张开两支龙,右支龙潜伏到新圩边结珠形成官帽山,也就是立山书寨后山。
官帽山的龙枝先被淹没,后在白洋坪吐出珍珠,形成土堆,老屋就在这里。头龙是新圩龙。龙的左支虎头山(父母山)潜入帐内,再到阴甲边吐珠形成观音山,观音山现在稻田中间。
地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屋坐西朝东,就是考虑到地形地貌,占风水之利。厅堂,就是为了接受龙虎之气,吉水之气,收人之财而做的。
地仙说,新院子算是个风水的典范之作,根据山水地形的现状,巧妙布局的,甚至可以远吸聚纳南岳衡山之灵气,今后将催生达官贵人,将于三十年左右开始显现,若要院落运满顺转,必须好好营生,才会更加应时。但愿如此吧……
曾竞希顿觉心生希望
想起这屋,真的是对人好了点,但终究还不尽如人意,如果再多生养几个儿子就更好了。想当初在棠兴时,老大没养成,隔了好多年才又生了二儿子。到玉屏这里,生了两个儿子,好了一点。真的是新屋有用了?想到这儿,心里舒服了很多。再后来,儿子玉屏浪子回头,真的是金不换呐。小名叫兴文还真没叫错,这不孙子麟书也识文断字了。可就是科考不利,考了十多年了连个秀才也没中着……
曾竞希顿觉有点儿落寞……唉,如果是多些子孙,也不枉迁到湘乡这里了。
还好,这新院子差不多都是按地仙的说法建的,特别是二楼专门建了书房,也开始慢慢显灵了。希望子孙们读书识字,兴家立业,也象地仙说的一样,出达官贵人。虽说孙子考得不顺,毕竟是有了好的开头了。看来,当初下决心寻吉地、建新屋、搬新家,这家还真的是搬对了。
突然,一个激凌竟然醒了。原来是在梦境的思绪间,突然被房间乱窜的猫惊醒了。
狸花猫陪伴主人通灵性。自家养的黄色的狸花猫,叫小虎子,养的狗叫大虎子。小虎子已经8岁了,是从棠兴村的老屋那边带过来的,一向很乖巧,又聪明又灵光,很是讨人喜欢。听人讲猫的年龄差不多可以活到40年,它的一岁相当于人的5岁半左右。小虎子算是40来岁年纪,属于正当年,正是年富力强呢。
特别是这几年,自己的年龄大了,需要个伴,老婆子己走了七八年了(曾祖母彭氏,1803年去世),虽然儿孙孝顺听话,但如没这小虎子给自己解闷,真不知道一天天怎么过才开心呢(还好,在迁到白洋坪前也备好了百年之后的吉地,把婆娘先入土为安了)。怎么又想起了这些?难道是自己真的快到了大限之年了吗?只是一闪念,又看到小虎子调皮的蹦来蹦去的……
小虎子非常可爱,一身漂亮、厚实的皮毛,身体也很好,从没感觉到它害过什么病。既容易喂养,捕捉老鼠又十分在行。
小虎子只喜欢跟着老头儿。记得有一次,孙子麟书把小虎子带他房里去捉捉鼠,晚上想顺便把它留下来。可是小虎子整晚就是不睡,一直在他房里跳来跳去不停的折腾,弄得他们小两口也不得安生。
麟书觉得可能是小虎子换了个环境不习惯安静不下来,就又只好把它送回到我这儿。结果,一回来就一下跳到枕头旁趴好,一会儿就听到了它的呼噜声。想想真的是乖巧可爱。平时又不大走太远,总是在眼前能看得到的地方活动。
喔,人老了,火力少了,特别是到了冬天,人就特别容易就怕冷。还好,有小虎子的陪伴,还可以取暖。它身上总是一直热烘烘的,如果把它贴在身上、手上、脚上,很是暖和、舒服。
一段时间了,也不知什么原因,总是梦境连连的,唉,真的是老喽,老喽……曾竞希一边自言自语的唠叨着,一边琢磨着自己为什么总会是这样的。而且只要想到什么,又总喜欢这么"老喽,老喽"自嘲式的叨叨着。这小猫真懂事,是怕我着凉,让加件衣服呢。好,听小虎子的,加件衣吧……
码字不易,敬请关注![祈祷][祈祷][祈祷]
【名人堂·重点推荐】易学风水专家——刘子荣
刘子荣男,汉族,1952年生,福建省福安市人,大学文化,农技师,易学职称:高级预测师、三元地理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教育认证中心“客座教授”,中国行业专家人才数据库-易学行业专家委员会“资深首席顾问”,中国周易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晋级名誉会长,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委员,福安市周易研究会会长,福建省运乾术数国学文化发展中心会长。
1974年步入易门,研读《梅花易数》、《易隐》、《增删卜易》、《易传》诸书。1991年结业河南省文化研究中心“周易预测”科系,拜读费秉勋教授《周易预测》,洪丕谟、姜玉珍教授《命理哲学》,1992年在河南省校继续深造,拜读费秉勋教授《奇门遁甲》,金景芳、吕绍纲教授《周易全解》,刘永刚教授《风水学的文化内涵》。1994年春结业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深造班,拜读刘大钧教授《周易概论》、《周易纳甲筮法讲义》,刘大钧、林忠军教授合著《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白话解》,刘玉建教授《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卜法与大衍筮法辅导讲义》,王新春教授《周易研究史》,刘光本教授﹙《梅花易数》详解﹚等诸课书本。
在研易期间,快速运用《先天易数简易法》。1994年5月,福安市周易研究会成立任会长,为弘扬《中华周易》,促进科学文化发展,拉开闽东易学序幕。多年致力研易,以多科研究,从艺师拜林理化“三元玄空地理”, 原江西赣州堪舆学馆长蔡家庚理气第二真传人。1994年7月经中国河洛易经学院专家委员会考核审定“预测高级师”,1999年8月考核审定晋升“三元地理教授”。
个人传略刊载《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辞典》、《大道之行》、《走向世界的中国学者》等十多部国内外大型典籍卷中。著有《文王先天512卦简易法》研究本,《三元九运·玄空精萃》卷三传徒登山本,《黄石公杨公门路同断》传徒本,编著《廿八宿星·翻禽到将》用本,校著《赖布衣24山辅星水法吉凶断》。
福建省运乾术数国学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福建省运乾术数国学文化发展中心,于2019年10月成立的术数国学机构。旨在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集易学同仁共研中华术数,探索五术精髓,参透造化玄机,挖掘、整理国粹,积极发展与传播,和谐社会,推动“构建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提供术数国学文化广泛得到国人所发展而重用,以高深的术数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本中心设常务理事会,以学术、信息、咨询、联络四机处推动中心事务工作,设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级别等。吸收高学者为会员,发展壮大团队精英,培育易学术数人才,提倡社会道德,共同研究,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术数国学文化发扬光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作出新贡献。
中国的地理风水术,源流渊远,其理涵盖天地人造化之机,其术蕴藏着不少的智慧,它是社会人类生存指南所需求的产物,足使人们相继努力在探究着,自古迄今生生不息一直在流传,它就是中华民族兴发富贵的瑰宝与根基。在2021年天牛逢春之际,由福建省运乾术数国学文化发展中心会长、福建省福安市周易研究会会长,开展传承术数国学文化,面向全国地理风水科系招生,传书点诀授徒,秘传缘人,兴家发族,共圆中国梦。
原来“瑞安”曾是温州的古称,比宁波升府还早100多年,吴聊先生
经过温州市区大南门时,
一眼就看到广利桥上立着一块石碑。
上书“古瑞安门”。
难道这里和瑞安有什么关系?
石碑背面的一句话给出解释:
“瑞安门位于温州城南偏东,
因温州在宋咸淳元年(1265)时
曾称瑞安府,故名。”
原来“瑞安”曾是温州的古称。
这让我一瑞安人不禁有些小骄傲,
赶紧拍图留念。
1
“瑞安府”是温州称府之始
比宁波升府还早100多年
《温州府志》对“瑞安府”的来龙去脉曾有记载。
南宋末咸淳元年(1265),度宗赵禥做了皇帝,由于他登基前被封为温州郡王,于是诏升温州为“府”,把温州的下属瑞安县名称拿去用作新建府的名称,叫作“瑞安府”,而瑞安仍旧保留原县名。
△温州古城老照片
宋度宗,他为什么要称温州为“瑞安府”呢?有种解释是,度宗的潜邸(潜邸,又名“龙潜邸”,是继位皇帝登基以前的住所地)在永嘉郡,因为觉得瑞安这个名字吉祥,比永嘉还好听,便以瑞安名府祈祥瑞。所以,“瑞安府”是温州称府之始,比宁波升府还早了123年。
南宋灭亡后,元初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三年(1276)又把瑞安府改为温州路,原来属县不变。到元成宗贞元元年(1295),因瑞安县总户口超过五万户,升县为州,叫瑞安州。明初洪武元年(1368),温州路才被改为温州府,瑞安州也恢复瑞安县的旧称。
△明万历三十三年温州府境图
2
“瑞安”不同于“永嘉”
先有县名才有府名
“瑞安”和“永嘉”都曾是温州的名称,不同之处在于温州是借用属县瑞安的名称,而永嘉县则是承用了温州的名称。
东汉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这是温州历史上单独建县的开始。大约在东瓯王国建立600多年后,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温峤岭以南之地,设立永嘉郡,属扬州,下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4县,治所在永宁。这是“永嘉”名称的开始。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去永嘉郡,并把原来的郡名作为县名,永宁县也改称为永嘉县,一直沿用下来。
也就是说,“永嘉郡”取名在前,“永嘉县”在后,县借郡名。而“瑞安县”取名在前,“瑞安府”在后,是府借县名。
3
温州城有七座城门
“瑞安门” 是核心商圈
宋度宗登基后,还把温州的旧城门改名“瑞安门”。因瑞安门坐落在城南,所以大家更喜欢称这里是“大南门”。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瑞安是温州的南面,大南门正朝着瑞安,故名。
据《温州府志》载,原来温州城有七座城门,每个城门都取了个文绉绉的名字:东面叫宜春门,又叫镇海门;南面叫永宁门;西南叫来福门,又叫集云门;西面叫迎恩门,又叫广化门;东北叫永清门;北面叫朔门,又叫拱辰门;东南叫瑞安门。而民间嫌它不好记,便分别俗称为东门、小南门、三角门(山脚门)、大西门(西郭门)、麻行门、双门和大南门。
△温州古城有七座大门,其中一座是瑞安门
说起瑞安门,古时候的人还曾闹过笑话,说前清有个在外地做生意的瑞安人,听说前几天温州城底发生火灾,火焰从朔门蔓延到瑞安门。这可把他吓坏了,因为他家在瑞安东门底,担心自家房屋会遭到祸殃,就放下手头生意,急忙赶回瑞安探望。当他路经温州时,果然看到朔门到大南门有连片的火烧迹象。但走出温州城后,就看不见火灾后的痕迹了。连夜赶回家,只见家里一切平安,附近房屋也完好无损,才知是一场虚惊。如果早知道“瑞安门”在哪,就不用白跑这一趟啦。要知道,这 “瑞安门”的火,再怎么烧,也烧不到瑞安城。
“瑞安门”地理位置重要,以前众多手工业者、商贩和农民带着外埠的货物、土产和家庭手工艺品在这里交易,自清末以来就是城区的商业交通要道。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无论旅客或货物之进出温州,都要通过望江门内的北“大街”,而“大街”的南端就是瑞安门。出此门向南行,沿着“七铺河路,经过物产丰盈的下河乡”,可直达瑞安县城。下河乡的农民和瑞安县里的居民到温州来购货或进行交易,一般都由瑞安门内的南大街进入城区。
△公园路、五马街至纱帽河、府学巷之间的清末温州的“大街”(摄于1907年左右)。
如今,“瑞安门”依旧熙熙攘攘,周边更是经济繁盛商铺林立的商业圈,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是名副其实市中心的“中心”。
4
瑞安源自“吉祥之兆”
已沿用1100多年
“瑞安”这看似两个字的地名,蕴含着一种吉祥文化,连温州称府都直接拿来用,代表了当时整个温州城。
不得不说,瑞安这地名,起得好,寓意“天瑞地安”。“瑞”,祥瑞也,说的是天欲赐之福,先示以兆;“安”,定也,静也,就是无所勉强,无所危急。
“瑞安”地名沿用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可以称得上“低调奢华有内涵”。
△瑞安古城地图
那么,瑞安这一地名是怎么来的呢?
清嘉庆《瑞安县志》载:“天复二年有白乌栖县之集云阁,以为祥瑞,更名瑞安。”清乾隆《瑞安县志》载:“唐天复二年有白乌栖于集云山,诏改安固为瑞安。”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902年,有白乌栖于集云山,以为吉祥之兆,知府上奏朝廷,唐昭宗诏改安固为瑞安,系今名之始。
那么,瑞安之前叫什么呢?
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建县至今,此地用过四个县名:罗阳,安阳,安固,瑞安。有意思的是,四个县名中总是有一个“安”字,或者一个“阳”字。
这些县名如安阳、安固、罗阳并没有被封存,而是重新作为地名被启用,成为瑞安这座城市新的印记,延续着文脉。
参考文摘:
1.《“瑞安门”和“瑞安府”引出的误会》宋维远
2.《温州历史年表》沈克成
3.《瑞安县志》清嘉庆
4.《温州府志》万历
编辑:倪曲丨美编:叶玲玲丨责任编辑:王蓓
我是@知识网红吴聊先生,我在坚持转载瑞安文史。
农民下葬后暴雨如注,风水大师路过预言:你家日后必出大官!
“先人埋骨在此,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
清朝时期,一场暴雨历时三天,引起了山洪暴发。
山上一座刚安顿好的墓穴被山洪冲刷,眼看要塌陷。
族人正欲挪碑,碰巧有风水师路过,慌忙阻止他们,并掏出罗盘查看。
一番端详后,此人表示这块墓地乃处“风水宝地”,墓主后代因此会有无穷福泽。
众人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再挪这座坟。
谁也没想到,三代之后,这家里真的出了一位“位极人臣”的英才——曾国藩
而这座墓的墓主曾竞希,正是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国藩难道真的是因为祖坟才有如此的成就吗?
1
其实,曾国藩的成才确实跟曾祖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曾国藩的曾祖曾竞希有三子,他的祖父曾玉屏排行老二,自幼聪明伶俐,备受长辈宠爱。
曾玉屏是普通农民出身,虽然聪慧,但是受条件限制没读过书,整日不务正业。
父辈留给他的财产本就稀少,还被他挥霍一空,整日只在县城与浮浪子弟纵酒游乐。
由于常年留恋烟花,通宵达旦,曾玉屏一度成为亲朋四邻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
“曾家祖辈勤劳,不想如今却出此等轻浮子孙,实属家门不幸!你务必以他为诫!”
听到邻居长者教导孙子的话,曾玉屏无言以对,他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曾家虽世代为农,但也小有家资,结果这些年被他败的家徒四壁,后世子孙也没有福荫可庇护。
思前想后,曾玉屏下决心改变现状,为祖上争光,为后世留下财产傍身。
后来在告诫孙子的话中,曾玉屏说过“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
他从三十五岁开始改过自省,兴家立业,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醒悟后开始耕田开荒,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
曾玉屏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前前后后置办了百十来亩地。曾玉屏头脑灵活,在他的经营下,山林田产年年丰收,曾家家底逐渐丰厚起来。
但只有田地收入是不够的。有了功名,一个家庭的地位才能稳固,想真正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有后劲,绝不能坐吃山空。
曾玉屏自己吃了没读过书的亏,他认为必须让子孙读书,科考功名,不能走他的老路。
他对孩子们说,“读书好,能让人明事理、辨是非,考取了功名,家族才能一代一代兴旺!”
对于像曾家这样的寒门平民来说,想要打开仕宦之门,参加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途径。
科举制从隋唐创立,后日臻完善,每三年举办一次用以选拔出世之才。
发展到清朝时,科举依然选拔官吏、提拔人才的不二之选。
曾玉屏的孩子里要数次子最聪慧,奈何早逝。
他只能把科考入仕的希望都寄托在长子身上,为他请名师指导,自己也时时督促于他。
但是由秀才、举人考到进士,不仅需要后天努力,天资和运气也一样重要。
长子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日夜苦读,但是由于天资不高,即便他点灯熬油、头悬梁锥刺股,十几次里一直是名落孙山,连个秀才也没考中。
乡里人有嘲笑曾玉屏白日做梦的,说他家没有读书的天分,让孩子读书也是浪费银钱,只能一无所获;
也有劝说他的,认为不如让孩子和他一起耕田做活,考取功名是需要祖坟冒青烟才能有的事,他家没有这个福分。
“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就不信老曾家出不来一个读书人!”
曾玉屏对乡里人的七嘴八舌置之不理,仍然坚持读书是子孙最重要的出路。
他当年耕田开荒靠的就是一股倔劲,面对儿子的屡次失败,曾玉屏没有气馁,反而为长子娶妻成家,希望他的后代能有所作为。
嘉庆十六年(1811),他的长孙曾子诚出生了,这就是后来的曾国藩。
曾玉屏见长子常年科考无望,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这个长孙身上。
曾子诚五岁开蒙,他为孙子请来教书先生,又命儿子时常教授四书五经。九岁开始,曾子诚就能学作八股文了。
刚满十四岁,父亲就带他县衙礼房报名,父子两人共同开启了科考生涯。
曾玉屏本以为孙子能争口气,没想到少年初登考场,并没有获得理想结果,反而落败。
父子两人铩羽而归,一时曾家成了满乡里的笑料。
父亲为了科举搭上了一辈子,难道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吗?
2
曾玉屏不信邪,咬牙坚持让二人继续考试。
皇天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四十三岁的曾麟书经过县试和府试后,最终顺利通关院试。
“中了!我中了!”
寒窗苦读数十年的曾麟书终于中了秀才,阖家上下一派欢欣鼓舞。
后来曾国藩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科考之路,回忆说,“五六百载,曾无人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
虽然曾麟书不算名列榜首,但毕竟曾家出了第一个秀才。
这让曾玉屏看到了出头之日,更加坚定了让子孙读书科考的念头。
但是儿子中榜之时,孙子曾子诚却在自己第六次科考中再次落榜,颇受打击。
尤其这次他不仅榜上无名,其试卷还在榜单旁展示牌上,作为反面教材全省示众,“责其文理之浅”。
这个面子掉的太厉害,曾子诚被打击的一无是处,整个人怏怏不乐。
曾玉屏看出孙子的情绪,鼓励他自立自强。
“难道你父亲是一次就考中的吗?男子当自立,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轻言放弃,必要持之以恒,方能有所作为!”
科考失败的曾子诚听完祖父的话,经过了一番冷静反思。
他找出自己的问题:读书过于死记硬背,做文章过于拘谨。这就导致最后的考卷思想浅薄,浮于表面。
曾子诚边反思边总结,认认真真又读了一年,最终在第七次应试中脱颖而出,为曾家又搏得一位秀才荣耀。
考中秀才时,曾子诚才二十三岁,比其父中考整整早了二十年。
从此以后,他似乎打开了某种关窍,科考之路变得十分通畅。
曾子诚中秀才后,隔年秋天又到长沙府参加举人考试。没想到一考即中,为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
道光十八年,曾子诚又至京城参加会试。
经过殿试,他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高中进士。
曾子诚中进士的消息震惊了乡里上下人等,大家都没想到曾家真的“祖坟冒青烟”,居然能出一名进士,祖父曾玉屏更是喜极而泣,至祖坟祭拜。
家里人想起多年前风水师“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的话,一时都赞灵验。
然而曾子诚的仕途之路至此还没有完全打开。
3
中进士后,曾子诚在高人指点下改名曾国藩,取国之藩篱的寓意,希望自己能够为国效力,也为家族争光添彩。
改名之后,曾国藩踌躇满志,又一次参加了“朝考”。
这次考试主要是从进士中选拔翰林,是清廷最重视、级别最高的大考。
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通过这次考试的一甲进士。
曾国藩在这次大考中,发挥的格外出色,取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亲阅他的文章,频频称赞,更是御批拔擢他为第二名,授庶吉士,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
面对眼前顺畅的仕途,曾国藩并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十分谦逊。一路艰难的科考历程,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败不馁,胜不骄。
升入翰林院后,他更是凭借自己稳重务实、踏实肯干的优点被道光帝赏识,委以重任。
曾国藩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路升到朝中二品大员,成为清王朝最重要的治世名臣。
在任期间,曾国藩亲身参与晚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致力于洋务运动,深刻影响了晚清政治走向,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评誉极高,后世史学家称他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随着曾国藩的飞升,曾氏家族也由社会底层一举成为金字塔顶端,祖父曾玉屏多年的期盼终于一朝成真。
在此之后,曾氏家风浸润,后裔人才辈出,曾国藩的子女更是不断光耀曾氏门楣。
其中次子曾纪泽在1880年成为驻俄大使,与俄国谈判伊犁领土的问题,据理力争,为国收复了大块领土,是于国有功之人。
曾氏家族自曾国藩向下10代,前后出了200余位人才。
从曾国藩以下,一直到科举制度废除期间,曾氏一门共出过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二十多个。
实行新式教育之后,曾氏后裔更是留学外国,打破了古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
4
但自曾国藩向上,一直追溯到宋朝末年,五六百年里曾氏一族世代为农,没有一个可以得以“荫庇”的人物。
在这样的标准寒门中,曾国藩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一块里程碑。上耀祖先,下启后代,说他改变了一整个家族的命运也不为过。
曾国藩的成就历来被后人称道,毛主席曾经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也认为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
但是如此建树,不是只靠曾氏所谓“风水上佳”的祖坟成就的。
从开蒙、考试再到后来仕途之路,曾国藩的成功离不开在祖父勤谨耕读之道,也离不开父亲埋头苦学的精神熏陶。
良好的家风让人一生受益。
曾国藩总结祖父的“治家八诀”,又扩充提出“八本家训”,以教育后世子孙。
曾氏家规中有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
生长在这样自律的家风环境中,这也是曾氏后代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入户门风水禁忌,知识大全 大门风水禁忌详解,好
良本大师:入户门风水禁忌,知识大全 大门风水禁忌详解
视频加载中...
良本大师简介
曾志山(号良本)自1973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村》曾氏风水世家,是唐代国师杨筠松先生的首座弟子--曾文辿的第38代嫡系传人。家族历代以看风水为业,购房选址,风水,133301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