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简介,朱由校简介

崇祯皇帝———朱由检

明末,明帝国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刻。天启七年,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

朱由检,崇祯皇帝,大明第十六位帝王。生于万历三十八年,父亲泰昌皇帝朱常洛,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

由于父亲在明朝属于最不待见的太子,弟兄俩从小并没有由于皇族的身份得到太多的眷顾,好不容易熬到父亲继位,却不到一月便驾崩西去,哥哥继位后,对这个兄弟也算呵护,封为信王,五年的亲王没有一刻能够放下心,因为他的哥哥爱上木匠,把大权放到了一个太监手里。在当信王的五年里,朱由检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快点离开京城,回到封地,好不容易熬到快要熬出来,天启七年,哥哥驾崩了,苦命的孩子阴差阳错的登上了皇位,此时的大明江山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少年天子朱由检面对的东北的皇太极,西北的李自成以及身边的大太监,在为哥哥守灵期间,连吃的都无法保障,因为有人要暗害他。

登上皇位的朱由检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也是想要扭转大明江山的。

登基之初,便将大太监魏忠贤连根拔起,凭着多年的积蓄,一举铲平了阉党,给大明的朝堂带来了一丝中兴的希望。阉党铲除了,还没有休息半刻,崇祯元年全国性的灾荒来了,西北大旱再加上东北的满族叛乱,西北的民变,内乱四起,苦命的孩子立马有全新的投入到剿灭内乱和平定边关中。

崇祯二年,在处理了阉党不久,崇祯三年初,东北的皇太极率领八旗绕过山海关包围京师,朝野震动,在袁崇焕、左良玉等人的拼死挽救下,击退皇太极,解除了北京的危机。

崇祯四年五年,崇祯皇帝采用缴抚并用,以抚为主的政策,缓解了陕西等地的民变,由于地方之间的配合不够,各地官吏只是将农民军驱逐出自己的管理范围,造成了农民军四处流传,再加上苛捐杂税,造成了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的灾民不断投奔农民军,使得民变日盛一日。

崇祯六年,各地的农民军不断的汇聚在一起,一发不可收拾。农民军不断向东向南,中原地区农民军一路凯歌,大明王朝岌岌可危。

崇祯七年,朝廷开始了大规模征缴农民军的策略。各省督府将农民军赶来赶去,造成农民军势力不断扩大。各地由于官服横征暴敛,苦不堪言。

崇祯八年,农民军攻陷了安徽凤阳,将明王朝的祖坟掘开,朝野震动,朝廷调集各省7万精兵围剿农民军,八月,分派卢象升、洪承畴分别负责东南和西北的农民军围剿。十月,崇祯帝下罪己诏。

崇祯九年,农民军张献忠部进入四川,将战火带到了四川,明廷大震。

崇祯十一年,明廷迎来短暂的喘息之机,四川张献忠接收朝廷诏安,李自成部遭明军围剿,仅余十八人。农民军势力一时低沉。同年,在东北的清军又开始南下。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部复振,联合四川张献忠部,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明廷大震,

崇祯十五年,新年,揖拜阁臣,再图振兴。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围开封。七月,皇贵妃田氏病故。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

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煤山,自缢而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的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他?原因其实很简单

天启七年(1627年)秋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17岁的崇祯以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为由,将魏忠贤及其党羽尽数铲除。

有人就说了,魏忠贤权势滔天,何等人物,号称“九千九百岁”,可崇祯除掉魏忠贤为何如此简单?崇祯除掉魏忠贤确实没有遇到很大阻力,但也不是一句话就是要了魏忠贤的命。明熹宗一死,魏忠贤立即感受到危险的来临,他想到了辞任,“天启七年九月初一,东厂太监魏忠贤辞任,温旨不允。”

崇祯当然拒绝了,他心里太清楚了,自己刚登大宝,根基不稳固,自然不可能立即解决早已形成气候的阉党。既然动不得,崇祯来了个以静制动,仍旧对魏忠贤及党羽进行了赏赐安抚,这种暧昧的方式,让魏忠贤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所以,《烈皇小识》这样记载,“上既登极,所以优容客、魏者,一如熹庙,而信邸承奉,尽易以新衔,入内供事。”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象,崇祯可不是病猫。从政治上来说,崇祯铲除魏忠贤,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难度,但是崇祯把问题搞复杂了。

朱元璋自创立大明后,便立下宦官不可干预朝政的规定。尽管后代几位皇帝重用太监,但祖制就是祖制,这点早已深入人心,魏忠贤偏偏就是一个太监,而且干预朝政,弄得大明庙堂乌烟瘴气。

魏忠贤有两个官职: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督主。这两个官在明朝后期的权力,仅次于皇权,因此魏忠贤能权倾天下,但也正是这两个权力让他在面临崇祯进攻时,毫无还手之力。为什么?

一句话,“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天启年间,由于魏忠贤深受宠信,他获得了“批红”的权限,掌握了最高的决定权。但魏忠贤获得一切,都建立在明熹宗之上,是没有任何根基的,一旦皇帝没有允许,魏忠贤继续做,就是“矫诏”,是诛九族的大罪。

崇祯一登基,大家一看风向变了,树倒猢狲散?当然,崇祯也是有所顾忌的,毕竟魏忠贤只手遮天,因此他隐忍了一年。最后说一下结论:崇祯拿掉魏忠贤,就是一下子的事情。不过,纵观崇祯一朝,魏忠贤当年应该把文官集团打压的再狠点。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烈皇小识》

袁崇焕的下场多惨?被凌迟了3543刀,死得可惜但不冤

1630年9月22日,民族英雄袁崇焕被凌迟了3543刀。

1584年,袁崇焕出生,袁崇焕的祖父叫袁世祥,父亲袁子鹏,他们家世居广东东莞袁屋墩。

袁崇焕早年的时候,辽东的土地明朝已经丧失了,被后金占领了。袁崇焕上学的时候呢,路过这土地庙,就想到这个事情,就对土地公说,说:“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意思就是辽东的土地已经丧失了,你不去保卫土地,还在这里白白的享受民间的香火,实在是不应该啊。

袁崇焕小时候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袁崇焕后来生活的道路同他家庭的影响,同所受儒家文化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袁崇焕的家庭出身是亦农亦商,又熟读经书,所以袁崇焕受三种文化的熏陶:

一是农民勤劳质朴。

二是商人灵活机变。

三是儒家修身治国。

被这三种文化熏陶的袁崇焕的品格,是他后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文化基础。

袁崇焕14岁就取得了生员,也就是秀才的资格,不容易,很多人年过花甲还没有考取秀才。

1606年,23岁的袁崇焕考中举人,应当说还是比较早的。《儒林外史》里的那个范进,考中举人之后高兴得疯了。就说明当时把考中举人即是一件大事,又是一件喜事,也说明了考举人很难。

1619年3月18日,38岁的袁崇焕通过殿试考中进士。

袁崇焕考中进士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三年考一次,平均一年100人左右。以广西藤县来说,袁崇焕是广西藤县籍,到北京考进士,整个广西藤县在有明276年期间,总共只有5个人考上进士,就是平均55年全县才出一个进士。可见袁崇焕考进士是很不容易的。

考中进士袁崇焕很高兴,他又写了一首诗,他又回东莞祭祖。这首诗这么说的,“少小辞乡国,飘零二十年。敢云名在榜,深愧祭无田。丘陇棠梨在,衣冠手泽传。夕阳回首处,林树郁苍烟。”这首诗反映了袁崇焕考中进士之后,精神焕发、兴高采烈的心情。

1628年,崇祯启用袁崇焕,任命他为督师。崇祯在召见袁崇焕时有了一场对话史称,史称:“平台召对”,核心内容就是关于“五年复辽”。

袁崇焕本来是福建邵武一个知县,七品知县,他可以在那儿做知县,安分守己地做。做有成绩了,可能升个知府等等。按照仕途的方向发展。但是,袁崇焕不,他有一种大勇。

明朝军队节节败退,丢城失地。一失抚顺,二失清河,三失开原,四失铁岭,五失沈阳,六失辽阳,七失广宁,八失义州,还有个萨尔浒大败,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大败。谁也不愿意到辽东去。认为辽东是死地,死亡之地。为了辽事,到袁崇焕往山海关之前,死了十五个总兵,抚顺,张承胤死了。

1629年6月5日,袁崇焕以视察军情为由去会见毛文龙,在双岛以12条大罪的罪名擅自杀死了总兵毛文龙。这件事情历来有争议,一直到今天。应当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有越制之事,就是越权了。

袁崇焕守宁远,他抛弃了前面那些传统的做法,进取求新,他发挥了长处来对付努尔哈赤的短处。总结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你来打我,我城一关不就得了。我用大炮轰你,我城上用炮轰你,你骑兵冲城,我拿炮轰你。

结果没几个月,1629年十一月,没了毛文龙的牵制,皇太极终于放开手脚了,率兵数十万,千里偷袭北京城。

袁崇焕手持尚方宝剑,全权负责防辽事务,却让皇太极一路杀到北京城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袁崇焕被迫千里驰援,以9000骑兵与皇太极的十万大军大战广渠门外,皇太极退走。

没想到,后金退兵了,袁崇焕却被定罪了。

后金进入关内是从刘策的地盘进入的,且袁崇焕知道这个情况后紧急前来护驾,按理说,他没有罪过,反而有功劳。但是,朝廷的大臣却认为,后金是袁崇焕故意放进来的,于是,开始诬陷他和后金有勾结。刚开始,朱由检并不相信,而后金此时又设计了离间计,诬陷袁崇焕和他们有私信来往。

最终,朱由检还是相信了,并在这一年的十二月,袁崇焕入狱。然而,魏忠贤的余党也想要处死袁崇焕,于是,又给他安了两条罪名:擅自和后金议和;擅自杀害功臣毛文龙。这两条罪名足以让袁崇焕定死刑。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处决,他的家人也被流放,并没收了全部家产。

在行刑前,袁崇焕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明末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描述了袁崇焕被凌迟的惨状: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数万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

袁崇焕不懂政治、不擅权谋、好为大言、自作主张、武断、暴躁,这些性格因素早就注定着袁崇焕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他的死也是必然的!

但他的丰功伟绩不应不埋没,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悲壮的英雄!

历史上最先为袁崇焕平反的是乾隆皇帝,他非常尊重袁崇焕,认为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最后借用金庸先生的评价:“袁崇焕真像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是个真英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329/1709230946408038.html
上一篇:李秀成风水,李秀成八字
下一篇:桃华月禅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