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人的寿命是天注定的吗?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的命数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命都是由天注定的,这辈子的能够拥有什么,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遇到什么,其实都是上天冥冥之中安排好了。
人是出身不同,命运也不同,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出生,一切遇到的,都早已安排好的,但是在一些人看来,人的寿命是靠天注定的,人降临时,生命就已经被规定好了,做再多努力也没用。那么,人的生命究竟是不是“天注定”的呢?多走路以及多睡觉,真的可以帮助人体长寿吗?例如,天生具有优秀基因的人,如果生活方式和习惯不健康,就会患多种疾病;基因不好的人也可以通过后天做出改变。
对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来说,如果日常生活习惯极不健康,很有可能会在十几岁就发病,所以,人的命运可以后天做出改变,后天养生也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比如在生活条件极端恶劣或者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人们的健康会受到很大的损坏,在岁运面临病灾的时候,人们极有可能因病结束生命。远古时代人们的寿命短就是这个原因。现代社会提供了许多解救病灾的机会,所以许多面临危险的疾病会因治疗及时而挽救生命,
人的阳寿是注定的 。人的阳寿主要看自己保养,保养得好且保持心情舒畅阳寿就长 。有时间不得不相信命运,因为自己是没办法掌控这些事情的 。人的寿命是天注定的吗?按照医学人的寿命理论上应当有一百二十年,但是实际上人生很难做到这点 。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人们先天的遗传基因所造成的先天体质上的差异,这些基本信息会左右人体健康的基本素质,它们会导致人体疾病的产生,以至器官病变的可能 。所以人到一定年龄就可能因某个器官损伤而结束生命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
人的死亡可能是命中注定的。比如说,一个人患有绝症,尽管进行了尽力的治疗,但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生命。这时,人的死亡被看做是不可抗拒的宿命。但即便如此,每个人在生命中的选择和努力,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比如说,一个身体好的人,你当然可以预测他比较长寿,一个身体不好的人,你可以预测他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但是这只是一个概率上的问题。因为决定一个人寿命的,不仅仅是身体,
还有很多偶然的因素。身体好,只是在限定其它因素的情况下,长寿的概率高,反之,身体不好,也只是在限定其它因素的情况下,长寿的概率低,一个人的阳寿从出生就注定的。就是咱常说的人的命天注定。掌管人类阳寿的天神叫司命神,人一出生天神就注定了他的寿限,阴间阎王爷只是执行管理者,相当于天庭在地下设的一个小部门,来管理着人类的户口簿。
,等于阳间的户籍处这么个部门。其实阎王爷是定不了人的寿限的。人去逝以后到了阴间,就去过阴寿,也是从1岁开始算的。每个阴人都有不同岁数的阴寿,过完阴寿才投胎转世到阳间,这叫轮回。就是人在阳间过阳寿,在阴间过阴寿,阳间一世,阴间一世,叫阴阳轮回,无论是意外事故、还是病魔缠身,他们离开人世的方式都不尽相同。可是对于身边至亲。
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面对这个噩耗,任何人都没有拒绝的权利,默默接受是唯一的方式。在这条必将面临的路上,千万不要期待别人能教会你,如何去承担、如何去坚强。含泪迎接,人的阳寿不是注定的,因此,要想延长寿命,就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注意保护环境,以延长自己的寿命,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扣除孩童的懵懂学习时间,扣除老年的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奋斗拼搏的时间算起来就只有短短二十几年,
再扣除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的时间,真正奋斗拼搏的黄金时间也就十几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只有深刻认识命运,才能更加明确的知道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才能在运气不理想的时期蓄锐,养尊处优,蓄势待发,把失败降到最低,在运气最佳的时期大展身手,勇往直前,果断出击,把成功推向,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在规律中活着、在规律中老去。
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自然规律,从来没有提前预告这一说法。人生短暂,一秒钟说一秒钟的话、做一秒钟的事。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虽然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一定要在有限的岁月里让生命活的更有深度及价值。
寿命计算器:算一算你能活到多少岁?
受访专家: 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史旭波
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虽然影响人寿命的因素很多,但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能将血脂、血压、血糖控制理想,并保证不吸烟,就有希望活到90岁以上。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史旭波教授表示,这一结论主要归因于上述四大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影响。你不妨根据这四个因素做个估算,看看自己大概能活到多少岁?
四大指标算出你的寿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疾病。如果按照病理进行分类,以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表现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则是导致死亡的首位疾病,约为22.3%,远高于第二位的感染性疾病(19.1%)和第三位的肿瘤(12.5%)。换句话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因此,一个人患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风险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存期(寿命)的长短。
发表在美国《循环》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汇总了美国弗明汉心脏病研究(FHS)中,近万例50岁人群超过30年的数据,最终找出了影响人群寿命的4个主要危险因素:血液总胆固醇水平、血压水平、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吸烟。
因此,一个50岁的人,如果所有因素都处于理想水平,应该可以活到90岁以上;如果有一个以上因素是良好水平,则男性预期寿命为86岁,女性为89岁;如果其中一个以上因素为较高水平,男性的预期寿命为85岁;如果出现一个危险水平因素,男性预期寿命将缩短为80岁;两个以上危险因素,男性则只能活到78岁,女性为81岁。
史旭波进一步解释说,尽管上述结论是基于50岁人群研究得出的,但四大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人们寿命的影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的。无论哪个年龄,出现危险因素不加控制都可能导致减寿的后果;假如一个人既有高血压、糖尿病,还吸烟,血胆固醇水平也处于危险水平,且都不加治疗,则其预期寿命会很短,只是表中并未给出。相反,如果能够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将其控制达标,就可以按照理想水平计算。
控不住血脂是最大问题
在史旭波看来,这四大危险因素中,人们对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的危害均有相当程度的认识,总体控制水平虽然还是很不理想,但相比群体血脂管理水平要好很多。1984年~1999年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对中国疾病谱进行了研究,调查的结果发现,在导致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加的多个因素中,血脂的影响占到77%,糖尿病为19%,1%为吸烟。
从这角度说,如果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比作河流决堤,血脂水平就相当于水位这个关键因素,血糖、血压及吸烟共同作用则相当于堤坝。在水位不太高时,即便堤坝不够坚固,也未必决堤;但若水位已经太高,再加上摇摇欲坠的堤坝,决堤就成了早晚的事。
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从1984年到1999年,男性的总胆固醇水平从4.15毫摩尔/升,攀升到了5.25毫摩尔/升;等于是从最低水平迅速攀升到了中上游的水平。此后虽然没有类似规模的调查,但从临床观察估计,这个数字仍在攀升。用史旭波的比喻来说,就是现在堤坝的水位已经涨到了不得不控的危险水平。然而不幸的是,相较于对血压的控制,血脂问题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史旭波认为,医务人员的重视度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导致了血脂异常的发现率偏低。“血脂问题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如果大夫不够重视,很多时候都意识不到要查血脂;即便查了,可能也只会按照有没有向上箭头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但事实上,具体情况不同,血脂的安全指标也不同,检查结果正常未必代表没风险,必须通过个体化分析才能确认。”
血脂异常的治疗率同样偏低。2011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约1.2万血脂异常患者,其中仅39%接受降脂治疗。而根据临床估算,真正应该进行降脂治疗的国人应在2亿左右。究其原因,一是患者对血脂异常的危害了解不清;二是对降脂药物他汀存在误解,认为其会导致严重肝损伤。史旭波说,临床上,因服用他汀造成肝脏损伤的比例仅为一百万分之一。
血脂水平和体重一样重要
史旭波认为,应该像了解自己的体重一样了解身体的各项指标,针对危险因素做出调整就能够助长寿。
首先,不吸烟。很多人对吸烟有误解,认为只要不多抽,几根应该问题不大。但实际情况是,只要抽烟,即使是每天一两根,已经足以产生明显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其次,降血压。从上世纪八九十年始,通过不断的呼吁和教育,无论是老百姓的认知,还是高血压整体的防治,我们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限制盐摄入、积极监测血压等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再次,控血糖。《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6%,但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0.1%知道自己患病。因此,坚持每年体检,尽早发现糖尿病征兆。
最后,调血脂。为了提高血脂异常的发现率,史旭波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在所有指标达到理想水平的前提下,至少保证每5年查一次血脂;若有家族史或发现异常,则应增加检查频率;年龄越大,越应缩减检查间隔,四五十岁后最好保证一年一次。一旦出现血脂异常,则应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误区一:降血脂就吃素,不吃肉。
通常认为,素食对血脂控制有帮助;肉食中瘦肉以蛋白质为主,影响并不很大;肥肉含热量高,应该慎食;食用油摄入多也是国人血脂升高的原因之一。但由于个人体质不同,饮食控制也不能一概而论。
误区二:体检正常就没事了。
血脂是否正常,根据个人将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程度决定。化验单上所谓的正常值,针对的是没有疾病的健康人。由于年龄、合并疾病和家族史不同,会导致个人血脂水平也有差异。采用药物调脂后,切不可擅自停药,一般来说,调脂药都需要长期服用,是否需要减量必须由医生决定。
误区三:降血脂应该越低越好。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不好,太少也可不行。因此,根据个体情况达标即可。(生命时报记者 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