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风水的前世今生,风水文化演变及派别概述
夏商周时期——风水源于巫
风水意念萌芽于先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
巫是风水的母体
最初的风水师是巫师的一种
最初的风水活动包含于巫术之中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风水基础理论萌芽
中国古代哲学空前活跃,八卦、阴阳、五行、元气诸说方兴未艾。《周易》中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吉凶方位等诸多思想成为风水理论的基础初见端倪。
中国城市建设及其建筑营造的第一次高潮,天文地理学的进步为风水堪舆理论奠定基础,体现先民选址营造环境观的相地术得到长足发展。
这时期的相地术和八卦、五行等诸多学说还处于相对独立的系统。
两汉时期——相地术+易学卦理,风水体系成型
阴阳五行赋予万物属性,八卦干支描述宇宙方位和时间。
相地术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融结合使其摆脱了早期单纯的占卜或相宅形式,构成一个宇宙万物时空合一的庞大体系。
注:
阴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坤艮兑坎离震巽。
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
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水+佛道思想,风水神秘迷信成分大增
东汉中后期,由先秦发展演化来的黄老道家思想与民间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传统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为风水文化提供了新鲜血液。下面以道教常用三神器(符箓、桃木、镜子)做说明。
符箓是道教中的仪式,将神力以符号形式附着在规定的“文字”或图案上,并书写在纸、绢、木、石等特定物品上,符箓应用到阴宅和阳宅中,成为风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镜子是道教中的法器,因其可鉴物和反射光线功能被古人认为很神秘。这种功能被风水文化所吸收,具有镇宅化煞的作用,成为居家的风水宝物。
桃木作为道教常用的物品,其驱鬼辟邪功能自然被风水文化借用而逐渐普及百姓家。
佛教是东汉时期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的,在传播发展过程中佛教的吉凶占验观念逐渐与风水学结合在一起,其中一些轮回、因果、修善积福等观念为风水学所吸纳。
另外佛教寺庙的选址、布局和建筑都是在风水文化的指导下完成。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风水宝地多建有寺庙、道观等。
代表风水人物:郭璞
郭璞,晋代人,在民间留下许多占卜、相地、选址的传奇故事,托其名所著的《葬书》影响深远,其中乘生气、遗体受荫感应、藏风得水、形势方位、四灵方位等理论皆是后世风水的核心,郭璞也被后世尊称为风水祖师。
唐宋时期——形势派VS理气派,风水两大派正式分野
形势派,主要根据山脉和河流走向,通过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选址位于山灵水秀之处。因兴盛于江西亦称江西派。
理气派,主要依据《周易》的原理以八卦、十二支、九星、五行为四大纲,比“形势派”专论山川形势更为抽象玄奥。因兴盛于福建亦称福建派。
代表风水人物:杨筠松
杨筠松,唐代人,也称杨救贫,是形势派风水的创始人,提出了以昆仑山为祖山的龙脉格局等重要理论。杨筠松弟子众多,其在江西三僚村所传的两大弟子曾文辿、廖瑀,曾廖两氏后世名师辈出,影响深远。三僚村至今也被称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明清时期——风水文化大繁荣
集风水理论运用于大成的明清北京城和明十三陵。
北京城东临沧海、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在地理形势上绝对是堪称天下都城的“风水宝地”。
其中紫禁城的整体风水布局,是形势和理气的绝妙配合。以景山为其“镇山”,金水河自西北乾方入从东南巽方出,形成“金城环抱”之势,营造出“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
而西北乾方在八卦方位上代表天门,天门水来生气源源不断。这种暗含阴阳、八卦、五行原理的布局营造在紫禁城中处处可见。
明十三陵北面玄武为天寿山,雄伟绵长,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如拱似屏,气势磅礴。南面蟒山、虎峪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成为拱卫陵园的“青龙”“白虎”。朱雀是从西北呈弯曲状流向东南的朝宗河。
北面主峰缓缓下降的天寿山,东侧蜿蜒的蟒山,西侧地势稍低的虎峪山,南面曲折的朝宗河,正合了“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风水格局。
风水代表人物:廖均卿
廖均卿,江西兴国县三僚村人,祖上廖瑀。没错,就是杨筠松两大嫡传弟子之一的廖瑀。廖均卿主导了明十三陵的选址以及长陵的建造。
“喝山呼水”的神奇故事
廖均卿在为明成祖朱棣勘定皇陵选址后,某日皇帝问起建造工程进展如何,众臣子奏曰:“廖均卿戏弄朝廷,掘伤地脉,涌泉不止。”
建陵遇水,这是风水大忌,廖大师这是摊上大事了。而廖均卿从容面奏,“容臣喝山,罗经下地一照,涌泉即至。”明成祖听了自然是让你小子试试,不灵就哼哼的一番说辞。
于是廖均卿开始叩天拜地,大呼祖师杨公在上,圣上亲临云云。在一顿操作后,涌泉竟然真的止住了。
然而神奇的还在后面,廖均卿接着大胆预测陵地再深三尺,下有石盘一个,石鲤一对。挖开果如其所然,于是明成祖大呼神奇,赞均卿非凡间子,当即授其钦天监灵台博士。
看到这戏段,多年观影经验告诉我们,这位廖大师怕是早有安排。而廖均卿为何冒着欺君大罪导演了这样一处戏?从当时的一些史料背景我们也许可以看出端倪。
当时明成祖选址陵墓是全国大事,各地应召勘察陵址的风水名师一大批,廖均卿在京师一地勘察两年最终选址天寿山并得到皇帝首肯,而其他没被选中的风水师并不只是落选后各回各家那么简单,正在廖均卿上演“喝山呼水”前不久,就有风水师王侃、巫涯因选址不当金井出水而被下旨砍掉了脑袋。
了解到这历史背景,我们也不妨大胆推测,这廖均卿怕是以进为退,冒风险演此一出,得到皇帝开金口惊叹封赏,以后就可以踏踏实实修皇陵了。
廖均卿作为一代风水国师,尚不免有“装神弄鬼”的经历,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其爬山涉水两年勘得风水宝地明十三陵的经历,这可是真真切切的深厚风水理论的实践。
再看许多关于风水的神秘故事,不妨多一丝看趣闻的心态,考究其背景可能会另有所得,拨开迷雾可能就会发现风水文化的包容性,风水现象都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折射,不同时代风水文化特质都有其时代烙印。
明末及近现代时期——形势理气大融合,派别林立
清朝后期,风水门派群出,其中最有影响力、使用范围最广的有三合派、三元派、玄空派、八宅派,其余还有翻卦、奇门、金锁玉关(过路阴阳)、命理、星斗等派别,一些融合性的小派别更是层出不绝。到近现代,风水理论讲究形势为体,理气为用,风水师基本上都是精研某派,对其他派别知识灵活互通应用。
三合派,以山水为主,二十四山向配合龙、砂、穴、水、向等地理五决,从向上用双山五行起长生配水的来去论吉凶。
三元派,根据二十四山向先后天水的来去决定吉凶,其理源自《周易》先后天八卦方位的演变。
玄空派,以坐山朝向配合三元九运挨排九星,配合其室内外山水布局论旺弱吉凶,其理源自河洛理数及先后天八卦。
八宅派,以坐山配游年九星论吉凶,强调配合宅主年命。
本文旨在梳理风水文化历代特质及派别演变,试图粗略展现风水文化及理论知识的整体架构轮廓,详细内容有待后续分解再述。
风水文化演变及时代特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