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我在云南逐影追光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有14位初入新闻行业的大学毕业生从北京编辑部来到全国各地分社锻炼、实践,在新闻一线践行“四力”,裤脚沾满泥土,双手触摸大地,向前辈们学习着去凝固新闻的瞬间,去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3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这14位摄影新人在2023年的摄影报道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一种年轻且蓬勃向上的力量。
不如就从飞机落地云南的那一刻说起。
2023年初,带着对彩云之南那片土地的向往和期待,来到中国的西南边陲,开启在云南分社为期一年逐影追光的日子。
降落在长水机场时,初春傍晚的昆明还留有一丝凉意,原本激动的我忽然有些惶恐:即将要在这个陌生的高原地区开启锻炼生活,该如何用镜头语言传递当下的情感与思考?
2023悄然而逝。这一年,在新闻摄影记者的路上,我跟随前辈的脚步,奔赴一个个鲜活的现场,定格一帧帧值得收集的时光,捕捉一幕幕令人动容的故事。如今,翻看一张张照片,是数万次快门,串成了这本独属于我与云南的故事集——人物、动物、一草一木,满是不舍。
茫茫人海 感知爱与梦想
滇池就在分社附近,临近世界水日,采访滇池巾帼打捞队成为我正式接到的第一个采访任务。
在采访前,翻阅稿库,了解到打捞队已成立三十余载,便搜集了多年前的历史照片。当时滇池的水质呈现深湖绿色,水面漂浮着大量水草和藻类,与我想象中略有差异。
2023年3月20日,巾帼打捞队一名队员摇桨前往打捞区域。
次日一早,我便与同事登上了打捞队的小铁皮船,跟随打捞队员进行打捞作业。当我进入滇池水面,发现与资料照片相比,滇池水质肉眼可见的清澈,队员们也大多是对湖边的干枯水草进行打捞,湖水在蓝天的映衬下分外透亮。
此时正值红嘴鸥在昆明过冬的尾声,成群的红嘴鸥在滇池上起舞,我在铁皮船上举起相机,选好构图,准备记录这一刻。此时,一名打捞队员划船从右侧芦苇荡中“溜”进我的取景框里,专心打捞水草,我快速拉远焦距,按下快门,定格这一瞬间。一抬眼,小船又消失在高高的芦苇荡中,红嘴鸥也飞远了。
2023年3月20日,巾帼打捞队一名队员在滇池草海水域进行打捞作业。
临近中午,一只只小铁皮船装满了打捞的水草,停靠在芦苇边。打捞队的“嬢嬢”们拿出自带的水和食物,短暂休憩。“自己从小就住在滇池边,现在退休了,主动加入打捞队,就是为了让家乡的滇池水更加清澈。”嬢嬢笑着告诉我。
自发参与的打捞队嬢嬢让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更加闪亮。那灿烂的笑容、清澈的滇池水与成群的红嘴鸥,构成我对云南的第一印象,自然纯粹,净化心灵。
2023年3月20日,巾帼打捞队在打捞工作完毕后,部分队员合影留念。
在西双版纳的边境小城勐腊县勐伴镇纳卡村,是中老铁路列车员依波逢的外公外婆家。在这里,我亲身感受到了采访中情感的力量。
这是2023年7月16日在昆明南站拍摄的依波逢。
依波逢(右)在D887次列车上为旅客倒水(2023年7月16日摄)。
“我的外婆,她70多岁了,从没离开过家乡,连火车都没有坐过。我的梦想就是让外婆坐上我值乘的列车,带她出去看看。”依波逢鼻子一酸,转过身去,生怕外婆看到她的样子。再回头,眼眶微红,眼里充盈着两团泪水,用微笑来用力掩藏着复杂的情绪。看她情感激荡,我也忍不住喉间一哽。
这是我第一次在采访中产生难以遏制的共情,是真真切切的温暖与爱。让我更加坚信,相机捕捉到的不仅是图像,更是情感与灵魂。回忆起来,那酸涩的感觉仍停留在喉间。
依波逢的外婆在指导依波逢织布(2023年7月16日摄)。
依波逢和外公外婆在家中合影留念(2023年7月16日摄)。
依波逢是老挝语专业毕业,从小就希望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今,中老铁路通车,连起了她的故乡和远方,回家的路更近了,家里的水果和手工艺品也可以卖到更远的地方。
驱车离开纳卡村时,我翻看着相机,希望她的外婆早日坐上她值乘的列车,出去看看,圆她和外婆的梦。几个月后,看到她在社交平台晒出的照片,是一家人在昆明的合影,阳光明媚,笑容灿烂。
依波逢的家人们在外婆家门口送别依波逢(2023年7月16日摄)。
怒江,壮丽而灵秀之地;峡谷,带着幽深的神秘气息;翼装飞行,是人类对飞行梦想的追求。三者相遇,似乎有些武侠小说的味道。
此次翼装飞行表演的轨迹是从距地面3000米高度的直升机起跳,在六库打鹰山上方的两山峦间穿过,降落于怒江西岸江心月牙湾。由于降落点位于未开放区域,试飞当天,我提前乘坐冲锋舟到达小岛进行踩点。汹涌澎湃的江水冲击着石岸,从上游气势磅礴地奔涌而来,在登上冲锋舟的那一刻,我不由得感叹,“怒江”之名,确实名不虚传。
这是2023年12月19日在怒江西岸江心月牙湾拍摄的冲锋舟。
试飞拍摄时发现,由于江心岛面积较小,且降落台的靶心架高于小岛之上,虽然近距离能更好地捕捉到运动员的神情,却无法以更高的视角拍摄到即将降落在靶心的瞬间。于是,次日正式表演时,我选择在怒江岸边进行远距离拍摄。
2023年12月20日,来自法国的翼装飞行运动员塞德里克·诺埃尔在飞行表演中开伞飞过打鹰山。
2023年12月20日,来自中国的翼装飞行运动员盛广强在飞行表演中即将降落在怒江西岸江心月牙湾。
“低空翼装,当你接到风的那一刻是最自由的。”翼装飞行运动员杨晟在采访中激动地讲道,“首先是起跳,然后自由落体,使风灌到翼装里,接着翼装会膨胀变大。由于衣服是根据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充气之后,会产生升力,往前滑行。”从他闪烁的眼神里,我看到了热血青年对挑战极限和飞行梦想的追求。
山野寻踪 聆听自然物语
“前方野象出没,注意安全”——驱车前往普洱市江城县曼克老村的路上,接连看到这样的路标。
7月,正值盛夏,山林里弥漫着温热的气息。有幸跟随“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报道组,穿行在219国道上,在普洱市江城县记录野象生活的踪迹。
刁发兴(中)和队友在通过手机中的“亚洲象预警”APP查看野象踪迹(2023年7月19日摄)。
午后,驱车经过一大片庄稼地,偶遇一只野象在田地中美餐,确保拍摄安全距离后,停车一探究竟。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几百米)见到野生亚洲象,野象在放松状态下行动较为缓慢,它沿着稻田,悠闲地大口大口品尝着水稻,有时用鼻子吸取稻田中的水洒在身上,有时像躲猫猫,半个身子藏在玉米秆后,换一种口味,品尝玉米叶的香甜。
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一头亚洲象在稻田中觅食(2023年7月19日摄)。
“万物皆有灵”。这一刻,野象仿佛是这里的主人,我们是到访的客人,生怕惊扰到它们。野生动物的魅力在于生命自由随性的灵动状态,那些在镜头下不可预见的瞬间,令人欣喜、惊奇。
天色渐暗,夜色笼罩着曼克老村,伴着瓢泼大雨回到村中的招待所。打开电脑准备制作稿件时,忽然觉得,这真是难忘又浪漫的经历,我们在普洱的深山里追寻着野象的踪迹,只为捕捉到真实而生动的瞬间,将深山里生命的话语传递。
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一群亚洲象在稻田中觅食(2023年7月19日摄)。
2023年5月底,正值箭环蝶集中羽化期,形成一年一度罕见的蝴蝶大爆发生态奇观。我来到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马鞍底乡的中国·红河蝴蝶谷,追寻箭环蝶的踪影。
这是在中国·红河蝴蝶谷拍摄的箭环蝶(2023年5月24日摄)。
这次采访对第一次拍摄昆虫的我来说有些挑战。
首先,箭环蝶在停留状态下,翅膀处于闭合状态,高明度的黄色藏在里面,裸露在外的保护色与枯叶颜色相近,光线较暗时,不易发现;其次,若在寻找拍摄点位时距离过近,便会惊吓到它们,集体飞走,错过最佳拍摄节点;再次,飞舞的箭环蝶较难控制拍摄方向、光线与画面构图,很难进行抓拍。进行多次尝试之后,我决定先寻找大片聚集的箭环蝶,观察它们的飞行轨迹与停留时长,一边等待箭环蝶聚集量增多,同时寻找适宜的光线与角度,确定构图,固定好机位,待它们起舞时进行高速连拍。
这是在中国·红河蝴蝶谷拍摄的箭环蝶(2023年5月24日摄)。
这是在中国·红河蝴蝶谷拍摄的箭环蝶(2023年5月24日摄)。
太阳落山,翩跹起舞的箭环蝶也钻进林中休息了。“对于目标较小又高速运动的山野之物,要耐心观察、伺机而动,多练多拍,方能心领神会。”这是大自然告诉我的“拍摄技巧”。
鲜花绽放 点亮春城花都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蓝花楹、鲜花饼、永生花、出口鲜花、航天育种……被称为“植物王国”的云南,四季皆美景,从未缺少鲜花的色彩。
这是在云天化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内,花农刚刚采摘下来的鲜花(2023年7月12日摄)。
“采摘、修枝、包装、入库、装箱、运输……”一朵鲜花想从云南的花田漂洋过海去往日本的花店,要经历一条漫长的旅途。想更完整清晰地表达出这条时间线,在采访前计划以每个步骤的照片为基础,穿插关键环节的人物肖像,再后期制作成长图表,这就要求对每个环节的观察更加细致用心。
云南省开远市的花农采摘鲜花(2023年3月22日摄)。
云南省开远市鲜花基地内的工作人员准备将包装好的鲜花运送到仓库(2023年3月22日摄)。
花农的动作很麻利:挑选适宜的鲜花,用脚稳住枝干根部、拔起、放进怀里,沿着小路前进并重复着动作。同时,想要看到花农的表情,大多要用较低的视角进行拍摄。蹲下、站起来,前前后后,我背起两台相机,穿行在狭窄的花田中,记录着采摘、修枝、包装、搬运等环节。由于出口的鲜花要进行低温保鲜,便跟随工作人员进入冷库进行拍摄。一走进冷库,在大棚积攒的全身热气瞬间被冷气入侵,来了个透心凉。我心想:就是要用这些特殊的感官体验,串起一个个难忘的采访瞬间吧!
在云天化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内,花农们将预冷处理后的鲜花放入自动分拣流水线(2023年7月12日摄)。
云南大地像一幅画卷,有着层次丰富的构图、绚丽多彩的配色、生动曲折的情节。它包罗万象,传递着万物生长的节律,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叠加出全新的图层。
这一年,我举起相机,行走在这巨幅画卷之上。在村口走近七旬老人的爱心流动书摊;在城市街道记录昆明百年变迁;在赛道旁感受马拉松运动员挥洒汗水;在产科收集新手妈妈与护士的故事;在泼水节接受傣族人民泼洒的祝福;在辣椒节沉浸在火热的节日氛围里;在雪山下定格双子座流星雨;在老年大学记录别样的岁月年华;在边境小学跟拍乡村教师的一天……在山间、在农田、在雨林、在花海、在村寨、在边境,向外探索寻找,向内思考对话。
2023年4月19日,小朋友在云南省弥渡县弥城镇红星村的爱心流动书摊阅读。
拼版照片:上图为清末时期的昆明金马坊(资料图片 殷晓俊提供);下图为在昆明市金碧路上拍摄的金马坊(2023年6月13日摄)。
2023年7月11日,越野摩托车手在比赛中。当日,2023云南“郑和”杯越野摩托大奖赛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大河尾村开赛。
2023年10月22日,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贝·阿迪苏·贝克勒在比赛中冲刺。他以1小时5分21秒的成绩获得男子半程马拉松冠军。
2023年11月10日,游客在丘北辣椒节上品尝美食。
2023年11月17日,演员在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浙江展区表演。当日,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云南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2023年12月15日凌晨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双子天文庄园拍摄的双子座流星雨。
2023年初来到昆明,恰逢已过暖冬的红嘴鸥准备向北迁徙。当冬日再见红嘴鸥前来春城避寒,也即将说再见。
循环往复、四季更迭,见过了一些人,走过了一些路,那些一帧帧用镜头收集的美丽、热烈又质朴的云南,将藏在我年轻又炙热的心底,化为我的勇气,伴我继续前行。
策划:兰红光
统筹:鱼澜、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崔文
编辑:侯俊、方欣、尹栋逊、吕帅
我要是老家门前有块地,也试试一体玻璃阳光房+露台,冬夏皆能用
门前空间不浪费,国外达人支棱起一体玻璃阳光房,外加顶面露台,冬夏皆能用,谁看了能不心动?
我要是老家门前有块地,绝对也试试国外这一体的玻璃阳光房,寒冷的冬天里,一家人可以在玻璃房里享受无风阳光,特舒服~夏季炎热的时候,爬到玻璃房顶的露台上,乘凉、开轰趴等都可以。
对比一我们常见的玻璃房,这里的一体玻璃房设计,在房顶上面另外加了一个超大露台,一点不占门前地面空间,如果想要进出露台方便的话,可以在户外单独打造个户外楼梯,直接连通二层露台,不用再跑回室内,超级方便。
建议:户外楼梯选择一体式成品楼梯,钢结构或木质结构都可以,主要是安装方便,同时省空间。
玻璃房顶面即是露台的地面,这里可以有两种材料可以选择。
一种是跟玻璃房一样,全部采用钢化玻璃材料,露台四周再用玻璃护栏的话,整个玻璃铸造的玻璃房和露台,采光完全不用担心,门前空间会更显宽敞~
不过选择玻璃顶有2个bug:
第一个就是完全透明的玻璃露台地面,这样大家就不方便穿裙子了,隐私问题;
第二个就是夏季玻璃房肯定巨热无比。原本四周玻璃就已经很热了,顶面又是玻璃顶,不是遮阳顶,那么玻璃房只会更热,夏季根本没法待人。
一种是玻璃房顶选择木质材料,打造实心玻璃顶。遮阳玻璃房夏季顶面也有遮阳的效果,二露台木质地面,脚感更加舒适,建议选择防腐木地板,户外耐用性会更强一些。
关于整个一体玻璃房和露台的整体结构,可以选择木质结构或者钢制结构,但更建议选择钢结构,整体承重和稳固更强一些。
另外这一体的玻璃房和露台设计,建议底下玻璃房四周玻璃选择可折叠式的,这样冬夏可以灵活利用,冬日的时候,关上四周玻璃,夏日的时候,打开四周玻璃,顶面露台,底下是变身凉亭,一个玻璃房能灵活利用,实用性翻番。
或者可以选择底下不装玻璃,装拉帘,这样通风透气,也是不错的。
你家如果有一个大院,门前空间你愿意做这样的一体玻璃房+露台设计吗?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