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下葬后暴雨如注,风水大师路过预言:你家日后必出大官!
“先人埋骨在此,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
清朝时期,一场暴雨历时三天,引起了山洪暴发。
山上一座刚安顿好的墓穴被山洪冲刷,眼看要塌陷。
族人正欲挪碑,碰巧有风水师路过,慌忙阻止他们,并掏出罗盘查看。
一番端详后,此人表示这块墓地乃处“风水宝地”,墓主后代因此会有无穷福泽。
众人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再挪这座坟。
谁也没想到,三代之后,这家里真的出了一位“位极人臣”的英才——曾国藩
而这座墓的墓主曾竞希,正是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国藩难道真的是因为祖坟才有如此的成就吗?
1
其实,曾国藩的成才确实跟曾祖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曾国藩的曾祖曾竞希有三子,他的祖父曾玉屏排行老二,自幼聪明伶俐,备受长辈宠爱。
曾玉屏是普通农民出身,虽然聪慧,但是受条件限制没读过书,整日不务正业。
父辈留给他的财产本就稀少,还被他挥霍一空,整日只在县城与浮浪子弟纵酒游乐。
由于常年留恋烟花,通宵达旦,曾玉屏一度成为亲朋四邻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
“曾家祖辈勤劳,不想如今却出此等轻浮子孙,实属家门不幸!你务必以他为诫!”
听到邻居长者教导孙子的话,曾玉屏无言以对,他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曾家虽世代为农,但也小有家资,结果这些年被他败的家徒四壁,后世子孙也没有福荫可庇护。
思前想后,曾玉屏下决心改变现状,为祖上争光,为后世留下财产傍身。
后来在告诫孙子的话中,曾玉屏说过“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
他从三十五岁开始改过自省,兴家立业,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醒悟后开始耕田开荒,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
曾玉屏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前前后后置办了百十来亩地。曾玉屏头脑灵活,在他的经营下,山林田产年年丰收,曾家家底逐渐丰厚起来。
但只有田地收入是不够的。有了功名,一个家庭的地位才能稳固,想真正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有后劲,绝不能坐吃山空。
曾玉屏自己吃了没读过书的亏,他认为必须让子孙读书,科考功名,不能走他的老路。
他对孩子们说,“读书好,能让人明事理、辨是非,考取了功名,家族才能一代一代兴旺!”
对于像曾家这样的寒门平民来说,想要打开仕宦之门,参加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途径。
科举制从隋唐创立,后日臻完善,每三年举办一次用以选拔出世之才。
发展到清朝时,科举依然选拔官吏、提拔人才的不二之选。
曾玉屏的孩子里要数次子最聪慧,奈何早逝。
他只能把科考入仕的希望都寄托在长子身上,为他请名师指导,自己也时时督促于他。
但是由秀才、举人考到进士,不仅需要后天努力,天资和运气也一样重要。
长子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日夜苦读,但是由于天资不高,即便他点灯熬油、头悬梁锥刺股,十几次里一直是名落孙山,连个秀才也没考中。
乡里人有嘲笑曾玉屏白日做梦的,说他家没有读书的天分,让孩子读书也是浪费银钱,只能一无所获;
也有劝说他的,认为不如让孩子和他一起耕田做活,考取功名是需要祖坟冒青烟才能有的事,他家没有这个福分。
“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就不信老曾家出不来一个读书人!”
曾玉屏对乡里人的七嘴八舌置之不理,仍然坚持读书是子孙最重要的出路。
他当年耕田开荒靠的就是一股倔劲,面对儿子的屡次失败,曾玉屏没有气馁,反而为长子娶妻成家,希望他的后代能有所作为。
嘉庆十六年(1811),他的长孙曾子诚出生了,这就是后来的曾国藩。
曾玉屏见长子常年科考无望,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这个长孙身上。
曾子诚五岁开蒙,他为孙子请来教书先生,又命儿子时常教授四书五经。九岁开始,曾子诚就能学作八股文了。
刚满十四岁,父亲就带他县衙礼房报名,父子两人共同开启了科考生涯。
曾玉屏本以为孙子能争口气,没想到少年初登考场,并没有获得理想结果,反而落败。
父子两人铩羽而归,一时曾家成了满乡里的笑料。
父亲为了科举搭上了一辈子,难道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吗?
2
曾玉屏不信邪,咬牙坚持让二人继续考试。
皇天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四十三岁的曾麟书经过县试和府试后,最终顺利通关院试。
“中了!我中了!”
寒窗苦读数十年的曾麟书终于中了秀才,阖家上下一派欢欣鼓舞。
后来曾国藩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科考之路,回忆说,“五六百载,曾无人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
虽然曾麟书不算名列榜首,但毕竟曾家出了第一个秀才。
这让曾玉屏看到了出头之日,更加坚定了让子孙读书科考的念头。
但是儿子中榜之时,孙子曾子诚却在自己第六次科考中再次落榜,颇受打击。
尤其这次他不仅榜上无名,其试卷还在榜单旁展示牌上,作为反面教材全省示众,“责其文理之浅”。
这个面子掉的太厉害,曾子诚被打击的一无是处,整个人怏怏不乐。
曾玉屏看出孙子的情绪,鼓励他自立自强。
“难道你父亲是一次就考中的吗?男子当自立,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轻言放弃,必要持之以恒,方能有所作为!”
科考失败的曾子诚听完祖父的话,经过了一番冷静反思。
他找出自己的问题:读书过于死记硬背,做文章过于拘谨。这就导致最后的考卷思想浅薄,浮于表面。
曾子诚边反思边总结,认认真真又读了一年,最终在第七次应试中脱颖而出,为曾家又搏得一位秀才荣耀。
考中秀才时,曾子诚才二十三岁,比其父中考整整早了二十年。
从此以后,他似乎打开了某种关窍,科考之路变得十分通畅。
曾子诚中秀才后,隔年秋天又到长沙府参加举人考试。没想到一考即中,为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
道光十八年,曾子诚又至京城参加会试。
经过殿试,他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高中进士。
曾子诚中进士的消息震惊了乡里上下人等,大家都没想到曾家真的“祖坟冒青烟”,居然能出一名进士,祖父曾玉屏更是喜极而泣,至祖坟祭拜。
家里人想起多年前风水师“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的话,一时都赞灵验。
然而曾子诚的仕途之路至此还没有完全打开。
3
中进士后,曾子诚在高人指点下改名曾国藩,取国之藩篱的寓意,希望自己能够为国效力,也为家族争光添彩。
改名之后,曾国藩踌躇满志,又一次参加了“朝考”。
这次考试主要是从进士中选拔翰林,是清廷最重视、级别最高的大考。
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通过这次考试的一甲进士。
曾国藩在这次大考中,发挥的格外出色,取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亲阅他的文章,频频称赞,更是御批拔擢他为第二名,授庶吉士,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
面对眼前顺畅的仕途,曾国藩并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十分谦逊。一路艰难的科考历程,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败不馁,胜不骄。
升入翰林院后,他更是凭借自己稳重务实、踏实肯干的优点被道光帝赏识,委以重任。
曾国藩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路升到朝中二品大员,成为清王朝最重要的治世名臣。
在任期间,曾国藩亲身参与晚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致力于洋务运动,深刻影响了晚清政治走向,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评誉极高,后世史学家称他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随着曾国藩的飞升,曾氏家族也由社会底层一举成为金字塔顶端,祖父曾玉屏多年的期盼终于一朝成真。
在此之后,曾氏家风浸润,后裔人才辈出,曾国藩的子女更是不断光耀曾氏门楣。
其中次子曾纪泽在1880年成为驻俄大使,与俄国谈判伊犁领土的问题,据理力争,为国收复了大块领土,是于国有功之人。
曾氏家族自曾国藩向下10代,前后出了200余位人才。
从曾国藩以下,一直到科举制度废除期间,曾氏一门共出过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二十多个。
实行新式教育之后,曾氏后裔更是留学外国,打破了古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
4
但自曾国藩向上,一直追溯到宋朝末年,五六百年里曾氏一族世代为农,没有一个可以得以“荫庇”的人物。
在这样的标准寒门中,曾国藩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一块里程碑。上耀祖先,下启后代,说他改变了一整个家族的命运也不为过。
曾国藩的成就历来被后人称道,毛主席曾经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也认为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
但是如此建树,不是只靠曾氏所谓“风水上佳”的祖坟成就的。
从开蒙、考试再到后来仕途之路,曾国藩的成功离不开在祖父勤谨耕读之道,也离不开父亲埋头苦学的精神熏陶。
良好的家风让人一生受益。
曾国藩总结祖父的“治家八诀”,又扩充提出“八本家训”,以教育后世子孙。
曾氏家规中有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
生长在这样自律的家风环境中,这也是曾氏后代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农民下葬后暴雨如注,风水大师路过预言:你家日后必出大官!
“先人埋骨在此,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
清朝时期,一场暴雨历时三天,引起了山洪暴发。
山上一座刚安顿好的墓穴被山洪冲刷,眼看要塌陷。
族人正欲挪碑,碰巧有风水师路过,慌忙阻止他们,并掏出罗盘查看。
一番端详后,此人表示这块墓地乃处“风水宝地”,墓主后代因此会有无穷福泽。
众人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再挪这座坟。
谁也没想到,三代之后,这家里真的出了一位“位极人臣”的英才——曾国藩
而这座墓的墓主曾竞希,正是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国藩难道真的是因为祖坟才有如此的成就吗?
1
其实,曾国藩的成才确实跟曾祖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曾国藩的曾祖曾竞希有三子,他的祖父曾玉屏排行老二,自幼聪明伶俐,备受长辈宠爱。
曾玉屏是普通农民出身,虽然聪慧,但是受条件限制没读过书,整日不务正业。
父辈留给他的财产本就稀少,还被他挥霍一空,整日只在县城与浮浪子弟纵酒游乐。
由于常年留恋烟花,通宵达旦,曾玉屏一度成为亲朋四邻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
“曾家祖辈勤劳,不想如今却出此等轻浮子孙,实属家门不幸!你务必以他为诫!”
听到邻居长者教导孙子的话,曾玉屏无言以对,他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曾家虽世代为农,但也小有家资,结果这些年被他败的家徒四壁,后世子孙也没有福荫可庇护。
思前想后,曾玉屏下决心改变现状,为祖上争光,为后世留下财产傍身。
后来在告诫孙子的话中,曾玉屏说过“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
他从三十五岁开始改过自省,兴家立业,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醒悟后开始耕田开荒,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
曾玉屏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前前后后置办了百十来亩地。曾玉屏头脑灵活,在他的经营下,山林田产年年丰收,曾家家底逐渐丰厚起来。
但只有田地收入是不够的。有了功名,一个家庭的地位才能稳固,想真正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有后劲,绝不能坐吃山空。
曾玉屏自己吃了没读过书的亏,他认为必须让子孙读书,科考功名,不能走他的老路。
他对孩子们说,“读书好,能让人明事理、辨是非,考取了功名,家族才能一代一代兴旺!”
对于像曾家这样的寒门平民来说,想要打开仕宦之门,参加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途径。
科举制从隋唐创立,后日臻完善,每三年举办一次用以选拔出世之才。
发展到清朝时,科举依然选拔官吏、提拔人才的不二之选。
曾玉屏的孩子里要数次子最聪慧,奈何早逝。
他只能把科考入仕的希望都寄托在长子身上,为他请名师指导,自己也时时督促于他。
但是由秀才、举人考到进士,不仅需要后天努力,天资和运气也一样重要。
长子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日夜苦读,但是由于天资不高,即便他点灯熬油、头悬梁锥刺股,十几次里一直是名落孙山,连个秀才也没考中。
乡里人有嘲笑曾玉屏白日做梦的,说他家没有读书的天分,让孩子读书也是浪费银钱,只能一无所获;
也有劝说他的,认为不如让孩子和他一起耕田做活,考取功名是需要祖坟冒青烟才能有的事,他家没有这个福分。
“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就不信老曾家出不来一个读书人!”
曾玉屏对乡里人的七嘴八舌置之不理,仍然坚持读书是子孙最重要的出路。
他当年耕田开荒靠的就是一股倔劲,面对儿子的屡次失败,曾玉屏没有气馁,反而为长子娶妻成家,希望他的后代能有所作为。
嘉庆十六年(1811),他的长孙曾子诚出生了,这就是后来的曾国藩。
曾玉屏见长子常年科考无望,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这个长孙身上。
曾子诚五岁开蒙,他为孙子请来教书先生,又命儿子时常教授四书五经。九岁开始,曾子诚就能学作八股文了。
刚满十四岁,父亲就带他县衙礼房报名,父子两人共同开启了科考生涯。
曾玉屏本以为孙子能争口气,没想到少年初登考场,并没有获得理想结果,反而落败。
父子两人铩羽而归,一时曾家成了满乡里的笑料。
父亲为了科举搭上了一辈子,难道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吗?
2
曾玉屏不信邪,咬牙坚持让二人继续考试。
皇天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四十三岁的曾麟书经过县试和府试后,最终顺利通关院试。
“中了!我中了!”
寒窗苦读数十年的曾麟书终于中了秀才,阖家上下一派欢欣鼓舞。
后来曾国藩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科考之路,回忆说,“五六百载,曾无人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
虽然曾麟书不算名列榜首,但毕竟曾家出了第一个秀才。
这让曾玉屏看到了出头之日,更加坚定了让子孙读书科考的念头。
但是儿子中榜之时,孙子曾子诚却在自己第六次科考中再次落榜,颇受打击。
尤其这次他不仅榜上无名,其试卷还在榜单旁展示牌上,作为反面教材全省示众,“责其文理之浅”。
这个面子掉的太厉害,曾子诚被打击的一无是处,整个人怏怏不乐。
曾玉屏看出孙子的情绪,鼓励他自立自强。
“难道你父亲是一次就考中的吗?男子当自立,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轻言放弃,必要持之以恒,方能有所作为!”
科考失败的曾子诚听完祖父的话,经过了一番冷静反思。
他找出自己的问题:读书过于死记硬背,做文章过于拘谨。这就导致最后的考卷思想浅薄,浮于表面。
曾子诚边反思边总结,认认真真又读了一年,最终在第七次应试中脱颖而出,为曾家又搏得一位秀才荣耀。
考中秀才时,曾子诚才二十三岁,比其父中考整整早了二十年。
从此以后,他似乎打开了某种关窍,科考之路变得十分通畅。
曾子诚中秀才后,隔年秋天又到长沙府参加举人考试。没想到一考即中,为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
道光十八年,曾子诚又至京城参加会试。
经过殿试,他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高中进士。
曾子诚中进士的消息震惊了乡里上下人等,大家都没想到曾家真的“祖坟冒青烟”,居然能出一名进士,祖父曾玉屏更是喜极而泣,至祖坟祭拜。
家里人想起多年前风水师“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的话,一时都赞灵验。
然而曾子诚的仕途之路至此还没有完全打开。
3
中进士后,曾子诚在高人指点下改名曾国藩,取国之藩篱的寓意,希望自己能够为国效力,也为家族争光添彩。
改名之后,曾国藩踌躇满志,又一次参加了“朝考”。
这次考试主要是从进士中选拔翰林,是清廷最重视、级别最高的大考。
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通过这次考试的一甲进士。
曾国藩在这次大考中,发挥的格外出色,取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亲阅他的文章,频频称赞,更是御批拔擢他为第二名,授庶吉士,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
面对眼前顺畅的仕途,曾国藩并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十分谦逊。一路艰难的科考历程,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败不馁,胜不骄。
升入翰林院后,他更是凭借自己稳重务实、踏实肯干的优点被道光帝赏识,委以重任。
曾国藩一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路升到朝中二品大员,成为清王朝最重要的治世名臣。
在任期间,曾国藩亲身参与晚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致力于洋务运动,深刻影响了晚清政治走向,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评誉极高,后世史学家称他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随着曾国藩的飞升,曾氏家族也由社会底层一举成为金字塔顶端,祖父曾玉屏多年的期盼终于一朝成真。
在此之后,曾氏家风浸润,后裔人才辈出,曾国藩的子女更是不断光耀曾氏门楣。
其中次子曾纪泽在1880年成为驻俄大使,与俄国谈判伊犁领土的问题,据理力争,为国收复了大块领土,是于国有功之人。
曾氏家族自曾国藩向下10代,前后出了200余位人才。
从曾国藩以下,一直到科举制度废除期间,曾氏一门共出过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二十多个。
实行新式教育之后,曾氏后裔更是留学外国,打破了古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
4
但自曾国藩向上,一直追溯到宋朝末年,五六百年里曾氏一族世代为农,没有一个可以得以“荫庇”的人物。
在这样的标准寒门中,曾国藩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一块里程碑。上耀祖先,下启后代,说他改变了一整个家族的命运也不为过。
曾国藩的成就历来被后人称道,毛主席曾经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也认为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
但是如此建树,不是只靠曾氏所谓“风水上佳”的祖坟成就的。
从开蒙、考试再到后来仕途之路,曾国藩的成功离不开在祖父勤谨耕读之道,也离不开父亲埋头苦学的精神熏陶。
良好的家风让人一生受益。
曾国藩总结祖父的“治家八诀”,又扩充提出“八本家训”,以教育后世子孙。
曾氏家规中有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
生长在这样自律的家风环境中,这也是曾氏后代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搬家也要讲风水!记住这几个要点
说到搬家,不得不提到把搬家风水,今天蚂蚁搬家就来给大家讲讲关于搬家风水的要点:
第一:吉日
搬家风水首先自然是良辰吉日了,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根据老黄历上面讲的,搬家日期最好选择三河日、成日、黄道日等等好日子。值得注意的是破日、败日、以及家人生肖属相冲突的日子最好避开。
搬家风水
第二:时间
时间方面选择太阳天或者白天都可以。首先下雨天搬家不便,容易弄湿弄脏物品;其次就是选择早上、中午或者下午,赶在日落之前为宜,晚上进入新房子是不太好的,寓意日夜操劳。
第三:孕妇
孕妇搬家应是尽量避免的。首先出于安全考虑,搬家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保险起见最好不好参与。其次据说孕妇搬入的时候需要用新扫把把家里的家具全部扫一遍,理由是风水知识中有冲撞胎神的说法。
第四:空手
既然是搬家,自然不会出现空手的情况,但是保不齐小朋友们空手就进了,一定要记得拿一些贵重物品,也可以选择在米缸、存折、银行卡之类的,这样以后可以衣食无忧。
搬家风水
第五:枕头
要用新枕头,需要按照假人的数据,再用新枕头开门入宅,同时也是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
搬家风水
第六,烧水
烧水也有讲究,水要细要慢,意思是细水长流;烧水的火要开的大,代表着红红火火。
讲了这么多搬家风水,你学到了吗?赶快告诉需要搬家的朋友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