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八字,陈立夫八字命理

命理闲话——“四大家族”之陈果夫

陈果夫(1892-1951),名祖焘,字。浙江人。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内组织及党务,的“中统”就是在两陈的掌控之下,当时不少人曾说“蒋家天下陈家党”,成为与,孔祥熙,宋子文齐名的“四大家族成员”。但,真实的历史是,作为拥有极大权力的陈氏兄弟,为官相当清廉,可以说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等恶习,与他们关系甚远。闲言少叙,我们打开其命盘,解读其灵魂密码。

乾:壬辰 庚戌 壬辰 戊申(5岁起运)

大运: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命理探寻:

日元分析:壬水通河,为阳水,先天强水,能泄金气,刚中带德,壬生戌月,本不得令,月干庚金偏印相生,年上壬水得助,时上申金藏根,申辰拱子,八字日元不弱,至少也有六七成强旺度。

格局分析:壬生戌月,时透戊土,七杀有力,庚金偏印通根时支,月令戌土直生,力度强旺,杀印相生,杀生印,印生杀,气归一处,格局宏大,杀主武星,印主文星,文武双全之象。杀主贵气,也为武力,庚金偏印近身,实则力度最大。偏印者,策划、策略能力相当强,其人生不仅掌握党务,同时还掌握党外特务组织,“中统”的直接掌控人,情报能力相当出色。

命理缺憾:

俗世为烟火之地,而其命中木火之力,先天薄弱,命局调侯能力不够。辰戌相冲,戌中丁火被废,乙木被克。这是人之宿命,木火力不够,人生之状态温暖度不够,薪火相传之气不重,所以可以想象,虽然其位居高位,但人相当寂寞孤聊,缺木,食伤星,所以人生也少有儿女情长之事,周边都是阴森冷清,偏印之地。证之人生,其一生未婚,也未生育儿女。

命理闲话:

陈果夫号称“四大家族”成员,富可敌国,而实际呢,命中丁火被废,财星残缺,一生唯有靠庚金奉禄。丙辰运,与月令天克地冲,命局一级震动,人生之最大相神庚金被克,此时败退台湾为寻找替罪羊已经解除了其所有职位,金主肺,此时其肺病已经相当之严重,,吃药打针需要不少的费用,可他没除薪水外,没有什么额外收入。以前看陈伯达写的《四大家族》,感到蒋宋孔陈这四大家族的人,是个个都富得流油,掌控着巨额资本,哪儿还敢想象陈果夫连看病吃药的钱都没有。治疗肺结核,需要巨额医疗费,既无财产,也没有以前的地位,医疗费都是靠朋友支持,因而用度日窘。若不是现在披露出来的材料证明,那我们许多人还会抱有原来的观点,可能就会一直认为他们到死都有用不完的财富。而从命理来看,其八字命中财星被克,一看也是不执著于财的人,何其清廉。

八字命理笑谈——妩媚倾城范冰冰

陈立夫晚年生活:挺中医 反 呼吁访台

本文摘自《43位战犯的后半生》 作者:李永铭 范小方

核心提示:基于这一想法,陈立夫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央发出邀请到台湾访问的信息。但当时中国大陆正进行“”,因此,陈立夫的这一信息没有引起任何反响……1994年,陈立夫向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赠送一幅墨宝,书云:“求统一不谈小节,为和平先天至诚”,表达了他渴求祖国统一的心情。上台后,鼓吹“”,对要求统一的台湾爱国人士进行打压,不仅不尊重陈立夫等人有关统一的设想和建议,连陈立夫的“总统府资政”的头衔也给拿掉,对此,陈立夫既感到愤懑,又感到忧虑。

晚年陈立夫 资料图

先后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陈立夫,并没被“西化”掉,他始终坚持认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出路在于民族文化的自我复兴。他担任了文化复兴会副会长,不辞辛苦,踏踏实实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有:一是重振和弘扬中医药事业。陈立夫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守护者。他认为,应从舆论入手,改变人们对中医药的偏见。他亲自写文章、作演讲,宣传中医药的好处。

他在《我对于中西医药的看法》的演讲中,公开提出,要为中医打抱不平,他说:“我支持中医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入眼社会上不平的事,尤其是借外人的势力来欺侮中国人,西医压迫中医,我是要‘打不平’的。”

陈立夫认为中医衰落的原因有三:一是五四以来,把中医当作是封建文化加以反对,使中医的理论基础动摇;二是教育制度,西医由于外国教会介入而建立学校,而中医却始终沿习师徒传授,使之后继无人;三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多由西医霸占,使中医受排挤、歧视。

他认为大陆方面做得好,所有卫生机构都是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列入劳保范围,中医院校遍及各省,中医、中药学研究成绩斐然,就是“”也没有把中医“革”去。陈立夫进一步指出,文化本身没有中西之分,古今之别,只要对人类有益、是科学的,都应该采纳并用。中医发汗采用桑叶、薄荷,西医发汗采用阿斯匹林,两者都适用,允许并存,而不应用阿斯匹林打倒桑叶、薄荷,使乡间病人非走十多里路进城买西药不可。这叫“道并行不相悖”。西医有西医的长处,中医也有西医无可取代的优势,应该爱其所同,敬其所异。

陈立夫的演讲由于持理公允,说理有据,又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深受公众欢迎,一时间引起轰动,为中医正名奠定了基础。1972年,陈立夫担任了“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他到任后,解散了原来的董事会,选了5个中医、5个西医、5个对学院关心而非医生者,共15人组成董事会。院长一职,由于一时无法找到兼中西医二者之长者担任,不得已,只好聘请著名教育家郑通和先生担任。在陈立夫指导、郑通和具体领导下,“中国医药学院”发展很快,他们从香港请来教授,自己编写教材,克服很多困难。开始,学院没有自己的教学医院。陈立夫亲自找到蒋经国,请予支持,蒋经国即专门拨出款项,建起了教学医院,有病床800多张,成为台湾唯一的一所中西医合作的医院。

学院也逐步具备了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资格,每年毕业700多学生,深受社会欢迎,为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准备了人才。后来,陈立夫继续努力,在台湾确立了中医的法律地位,在台湾一些公、私立医院陆续设立中医部,台湾卫生署对中医的态度也逐渐改变。

二是翻译《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所著,分7卷共12册,总计850万字,此书涵盖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技,并兼及中国古代人文和社会科学。李约瑟以大量的史实证明,当西方还在黑暗中摸索时,中国的祖先已在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医学方面作出了相当大的成绩。他认为没有中国先进的科技对西方的辐射和影响,也就没有16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陈立夫任教育部部长,在他的支持下,中外科学家鼎力合作,中英联络处的研究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李约瑟的足迹遍及大后方各主要研究机构、学术文化中心,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与中国工匠进行接触,探讨一些器物的制造方法。这些,都为李约瑟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陈立夫与李约瑟长期形成的这种非同寻常的友谊,所以当陈立夫提出翻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时,李约瑟即表示赞成,并致函说明:“翻译我这本书时,可以不必依其原本厚度,可拆开依照其分量分成几本。”

陈立夫要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消息传出后,得到各方大力支持,经济上得到著名船王董浩云(之父)、嘉新水泥公司张敏钰等企业的财力资助,董先拿出4万美元、张则拿出1万美元。出版上得到台湾商务印书馆王云五的承诺。于是,陈立夫很快成立了编译委员会,由孙科任召集人,王云五为顾问,委员会下成立由陈立夫为主译,刘拓为辅助的理事机构,遴选各方专家学者共策进行,这样,译事工作全面启动。

翻译《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工程十分浩大,蔚为大观,参与人数之多、涉猎范围之广,均为台湾过去所没有。到1986年,已译成并出版计14册。与此同时,陈立夫又利用各种资料之便,编成了一套《中华科学技艺史丛书》,计25册,涵盖我国所有科技如农业、水力、盐业、蚕业、工艺等,以补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一书的不足。

三是阐扬儒学。陈立夫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用之于身则身修,用之于家则家齐,用之于国则国治,用之于天下则天下平,像这样精致推展的系统理论乃我国独有之宝贝”。他说:“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集合12亿人民为一家,持续五千年光荣历史而不坠,并具有大刚中正之民族特性者,是因为我们祖先发明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之原理。此一原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相继不绝,及孔子集大成,以公、诚、仁、中、行立教形成道统。”这就是儒学。

陈立夫提出,要“重建儒学,再造国魂,发皇内圣之学,新开外王事功”,因为儒学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学应该流芳千古。为了更好地阐扬儒学,陈立夫担任了台湾孔孟学会理事长的职务(为荣誉理事长)。他到任后,为孔孟学会制定了两条工作方针:一是向下扎根;二是向外发展。为了向下扎根,学会办了两个刊物,一是每月发行的《孔孟月刊》,二是每年出版两次的《孔孟学报》。除此外,每月举办一次讲演会;在大中学中举行有关儒学的论文竞赛;在小学举行书写四书文句的比赛;暑假中举办国学研究会,分教师班和学生班,每班各100多人,进行学习研究;在台湾各地促成建立孔庙并建立地方分会。

为了向外发展,召开了孔孟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市,协助当地建立文化公园,公园中建有孔子铜像、中山纪念堂、中国式牌楼、梅花亭等;在德国、日本,协助当地建立孔庙;凡与台北市建立姊妹市的外国城市,由台北市政府赠送孔子像;促成美国、加拿大一些城市举办祭孔大典等。 除进行以上工作外,陈立夫本人还亲自到台湾师范大学为博士生讲《伦理学》课程,宣传儒家经典。他本人撰写了大量文章和专著,研究、阐释儒学的大义,如《伦理学》、《孟子之政治思想》、《孟子之道德伦理思想》、《从根救起》、《中国文化概论》、《四书中的常理及故事》、《陈立夫儒家研究言论集》、《孔子何以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孔子思想对世界之影响》、《易学应用之研究》等。由于陈立夫在阐扬中国文化方面的努力和成绩,在他80岁生辰时,蒋经国亲自为他颁发了中山文化奖,以表彰他弘扬文化之功。1982年,台湾当局又为他颁发了“国家文化奖”。

四是倡导“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倡议国共第三次合作,反对“”。陈立夫在潜心研究学问的时候,并非完全钻进故纸堆,忘记了政治、忘记了自己的国家。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陈立夫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反省自己的过去,更着眼于未来。晚年的陈立夫十分关心中华民族的发展,他对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与兴趣。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他希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更加迫切。他对实现统一的思想基础、形式、进程、前景等方面都作了很深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主张,并为此大力呼吁、多方联络、积极行动,为促进台湾当局改善与大陆的关系,做了很多工作。

1973年,陈立夫满怀热情,写了一篇呼吁祖国统一的文章,限于当时海峡两岸的客观形势,在香港《中华月刊》发表时,用了辜君明(意即姑隐其名)的化名。在文中,陈立夫指出:“中国统一的真正实现,使世界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的”,“要使中国成为文化大国,为全人类所崇仰,帝国主义者无从破坏”。陈立夫已经认识到,要使中国强大起来,经济发展,文化发达,两岸必须统一。

同时,陈立夫还认为,中国的统一必须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他说:“没有一个帝国主义者愿中国统一,要统一只能靠中国人自己的觉悟。在双方对峙中,靠帝国主义在后撑腰,这些撑腰是为中国吗?不,是为他们自己,这是很清楚的。”文章的结尾,陈立夫对祖国的统一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说:“中国人无论在大陆或台湾以及海外各地,势必额手称颂,化干戈为玉帛。”

1975年,陈立夫开始生出一种想法,他认为国共两党有过北伐时期和抗战时期合作的先例,特别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从民族利益和国家前途出发,能够捐弃十年内战的血海深仇,在互相接触、谈判的基础上重新握手,进行合作;那么,在海峡两岸隔绝了几十年后,为了国家的统一,国共两党也一定能够通过谈判而渡尽劫波,再度合作的。基于这一想法,陈立夫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央发出邀请到台湾访问的信息。但当时中国大陆正进行“”,因此,陈立夫的这一信息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虽然如此,陈立夫希望国共两党进行和谈的心情依然十分迫切,他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写了《假如我是》一文,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他在文章中殷切欢迎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和人民。他特别呼吁,希望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合作的先例,握手一笑,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然而此时两岸的最高领导人都已病入膏肓,卧病在床。陈立夫的呼吁自然无法成为现实。

怎样统一中国,以什么思想来统一中国呢?这是陈立夫经常思考的问题。1980年年底,他看了王思诚主编的《中国向何处去》一书的文稿,一时很多感慨,第二年新春伊始,便为此书写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写道:中国近百年来思想之演变,由传统进入现代化之改革运动,始自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维新,而成于辛亥革命。每一运动虽各有其时代背景,而成败不一,唯其中心思想皆以中国传统之仁政为原动力,以救国救民为目标。故前此数十年,虽以内忧外患,相继不绝,政局未能稳定,人民生活困苦,而立国精神,尚未尽丧……余确认三民义统一中国有其必然性,犹表之与影,若呼之与响,无可置疑,惟视国人努力何如耳。

这里,陈立夫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维系祖国统一的强大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将这种思想发展最后归结到三义,又明显表现出他的历史局限性。陈立夫在正确与错误的十字路口上下求索,希望找出一条统一祖国的正确道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陈立夫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

1988年7月14日,陈立夫在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联合蒋纬国、赵耀东等30多名中委(“中央评议委员”),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共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

在这个提案中,陈立夫等人明确指出:“中国之统一为海峡两岸及海外全体同胞之共同愿望,故仅为时间问题”,同时还强调,中国的统一“必须由中国人以自力达成之,非第三者所愿或所能助成者”。怎样实现祖国统一呢?陈立夫等人认为:“谋求统一,必行建立共信,有了共信,互信乃生。互信生,自会团结统一”,在这些方面,共信是最重要的。

因为“中华文化为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所以陈立夫等人明确提出以中国文化作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陈立夫等人认为,有了共信,才有互信,然后以台湾的科技潜力,与大陆的人力、物力资源,合为互助的基础,“共同成立国家实业计划推进委员会”,以开展两岸经济的合作,进而在合作的过程中消除双方的敌对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政治整合之协商”,实现两岸经济、政治等的全面合作。为了建立互信,陈立夫等人主张“惟若统一有望,有限度的接触,为不可避免”。

陈立夫等人的提案尽管在某些方面还有些不适宜的提法,但是主张祖国和平统一,提倡两岸对话协商,互信合作,并有一些具体的设想,这是顺应两岸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历史潮流的。

同时,陈立夫首次肯定国共两党可以通过中华文化的认同,达到经济合作互惠,消除敌对情绪,建立互信,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统一大业,这是颇有见地的。陈立夫等人的提案公布后,立即在海峡两岸和海外侨胞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对这一提案表示赞赏,《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陈立夫等人的提案“顺应两岸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历史潮流”,“这种谋求祖国统一的积极态度,令人感佩”。

该文还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是海峡两岸建立共信和互信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灭,是所有中国人的根。”这就肯定了陈立夫等人关于统一祖国的思想基础的提法,认为该提案如能付诸实施,“必将对的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产生积极影响”。世界各地的华人和侨胞也对这一提案表示肯定,他们纷纷撰文表明自己的看法。

这些,使陈立夫深受鼓舞。此后,他在各种场合多次发表谈话,表明自己对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1988年8月,陈立夫向台湾《中国时报》记者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的统一。8月20日,陈立夫会见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代表时说:“现在海峡两岸若透过合作而达到中国统一,中国必将在世界上壮大起来,发挥无比的影响力。”在另一次接受台湾《联合导报》杂志社记者访问时,陈立夫表示:假如中国大陆的请他去谈一谈“如何以中国文化来统一中国”的话,他一定去,但又说,台湾的“三不政策”使他出不去。

陈立夫的提案及一系列谈话,对长期坚持的“三不”政策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当局既对他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最后武断地否决了他们的提案。这对陈立夫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一下子陷入迷茫之中。他不理解台湾当局为什么如此顽固,他在信中深为惋惜地说:“我与赵耀东同志,连同中央评议委员32人,提案以中国文化建立两岸之共信,并以美金100亿元与大陆共同开始建设国父实业计划之一部分,藉以建立互信,进而达致两岸之和平统一,此案通过中央评议会议,此一构想有胜于三民义统一中国之号召,方面有反应赞成,但吾政府方面,似怕蒋经国之乏诚意,未有进行”,尽管“海内外各方对之反应虽佳,此案仍不免胎死腹中,殊为可惜”。中国文化统一论的提出,以及陈立夫诸多有关统一的言论,奠定了他在海峡上的特殊地位,台湾媒体尊之为“促进两岸交流与和平”的“基磐”,他还当选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

1994年,陈立夫向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赠送一幅墨宝,书云:“求统一不谈小节,为和平先天至诚”,表达了他渴求祖国统一的心情。上台后,鼓吹“”,对要求统一的台湾爱国人士进行打压,不仅不尊重陈立夫等人有关统一的设想和建议,连陈立夫的“总统府资政”的头衔也给拿掉,对此,陈立夫既感到愤懑,又感到忧虑。

1999年4月,《财讯》杂志采访陈立夫时提起此事。陈立夫说:“曾经有人帮我问过,为什么不让陈立夫做资政了?他说,因为我常常在美国。其实我没有,我去美国不超过三个月,每次都请假,回来也会销假。”原因是什么呢?陈立夫说:“他有时候要搞‘’。”对上台后的言行,陈立夫十分不满,他说,蒋经国逝世后,推代之,“及国大召开,一部分代表有不同意见,拟另推他人,乃有八大元老出面斡旋之举,不料事后老国代被迫退休,二届国代,另行产生,并主修宪,‘’嚣张……”当记者问如何看两岸统一问题时,他信心十足地说:“现在是中国发展的最好时刻,美、苏两强都有困难,只要两岸把真话讲出来,统一蛮容易”,“我相信不要多少年,中国会世界第一”。

对于,陈立夫坚决反对,他接受大陆学者陈秀惠访问时说:“在自己漫长一生中,从小时候起就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要说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谁代表中国的正统之争。 如果台湾有人宣布世界上有*,我想事情一定会变得相当严重,不但我们的文化生命会立刻紧张起来,整个民族生命也会立刻紧张起来,一定会国无宁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402/1708961430375858.html
上一篇:劫财坐正官是什么意思,八字里的正财正官正印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撒玛利亚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