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连推新品,曲线涨价?
文 | 雷达财经,作者 | 张凯旌,编辑 | 深海
稳坐A股股王位置良久的贵州茅台,年初至今下跌4.87%。
为了增厚业绩,贵州茅台在2021年12月30日开始的20天内罕见地连推三款新品,并在2022年伊始宣布对新品提价。而在此之前,茅台的出厂价已经有近四年没涨了。
在行业人士看来,当下的茅台正陷入价格困境,一方面,公司亟需提价来增厚业绩,保持增速;另一方面,碍于各方压力,飞天茅台又迟迟无法提价。在此背景下,推出高价新品被外界视作茅台曲线提价的一种方式。
与此同时,近期贵州茅台发布的2021年生产经营情况公告显示,其业绩增速出现进一步下滑,对此已有券商调低公司净利润预期。
白酒市场环境面临重大调整的当下,贵州茅台新年面临重重挑战。
新品一经推出就遭爆炒虽然仅发布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但茅台1月18日推出的新品“茅台1935”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火爆现象。
据贵州茅台官方发布的信息,新品的推出源于一段87年前的历史。1935年,茅台前身烧房展品从赤水河畔出发,翻山越岭来到天府之国成都,在“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上荣获特等奖,由此让茅台酒与这个年份结下不解之缘。
而这款酒也被贵州茅台新任董事长丁雄军寄予厚望:“茅台1935作为茅台股份重磅推出的品饮雅鉴级产品,是茅台‘酱香.股份出品’中的重量级成员。”其还称:“千元级产品中,茅台1935要成为台柱产品。”
从价格上来看,茅台1935出厂价798元/瓶,零售指导价为1188元/瓶。对比之下,此前飞天茅台虽然有着1499元的指导价,但其市场终端价格一直在3000元左右,而包括茅台王子、迎宾、汉酱、仁酒、大曲、赖茅、王茅、华茅等在内的茅台系列酒,价格则在200-900元/瓶之间。茅台1935,刚好弥补了茅台在白酒千元价格带上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茅台1935还未正式出售时,其市场价就已被炒至1800元。有大型经销商表示,自己拿到的首批现货开售后仅半小时就被抢购一空;京东平台开启预售后,有超42万人预约,开始抢购后更是秒光。
有分析人士指出,新品稀缺性叠加春节旺季消费效应,是茅台1935被爆炒的原因。同样的理由,也适用于一个月内茅台发布的前两款新品——茅台珍品升级版和虎年生肖酒。
2021年12月29日,珍品茅台酒发布上市,零售指导价为4499元/瓶。一周后,茅台壬寅虎年生肖酒发布上市,新品共五款,其中关注度最高的53度500ml贵州茅台酒(壬寅虎年),市场指导价为2499元/瓶。
不过,珍品茅台酒一经上市就被炒至7000元以上,虎年生肖酒的价格也在推出十余天后,就涨至6000元。有经销商表示,现在市面上都没货,最快也要等一周左右才能到货。
雷达财经搜索发现,目前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中已有商家以5999元、5899元等高价将茅台虎年生肖酒挂出售卖,珍品茅台酒的价格则在6000元以上。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商家获得了数十单的成交量。
“曲线提价”难改业绩颓势除了发布新品,2022年伊始茅台宣布部分产品提价的消息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新发布的珍品茅台酒指导价上调至4599元,陈年酒15则由4999元上调至5999元。
市场对此的解读是,茅台在为谨慎试探市场对调价的反馈,释放积极信号。白酒分析师蔡学飞表示,茅台酒(珍品)与年份老酒定位超高端,更多的价值是完善茅台超高端产品矩阵,有助于改善茅台的利润,也更多是一种试探性的价格管理,为茅台下一步的价格调整做铺垫。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虽然飞天茅台自2018年上调出厂价和零售指导价后,就再未涨过价,但对于类似的“曲线提价”手段,贵州茅台已经是轻车熟路。
2021年春节,茅台将牛年生肖酒的零售价调至2499元/瓶,出厂价则是1999元/瓶,相比鼠年生肖酒分别提升了800元、700元;与此同时精品茅台的出厂价和零售价也分别调高了400元、100元。
事实上即便是飞天茅台,公司也曾通过提高直营渠道占比和供给直销渠道酒价的方式实现变相提价。
而贵州茅台想尽办法对非标茅台(除飞天外其它高端茅台酒)提价的背后,则是近年来上市公司业绩增速的萎靡。
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贵州茅台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6.43%、15.1%、10.29%;归母净利润增速则为30%、17.05%、13.33%,均呈逐年下滑趋势。
另据贵州茅台在2022年元旦发布的2021年生产经营情况公告,这两项数据为11.2%、11.3%,营收增速在与2020年持平的基础上出现小幅回升,归母净利润增速则创下了2017年以来的新低。
显然,按照茅台集团“十四五”期间业绩“双翻番”的战略,这一增速并不符合既定目标。以茅台对2021年营收预测的1090亿元计算,若想在2025年达成翻倍的2180亿,对应的年复合增速应为14.87%。
对此,中信证券已于本月发布研报,下调了贵州茅台2021年净利润增速预测至11.4%,原预测增速为13%。
此外,贵州茅台主要控股的茅台酒销售公司的总资产和净资产也均出现了下滑,从2020年的787.69亿元、512.27亿元降至2021年6月底的599.80亿元、317.03亿元。
而一则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曾祥斌已于2021年12月不幸坠楼身亡的消息,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财务指标不及预期给公司方面传递的焦虑。
雷达财经注意到,2021年茅台酒基酒的产量已经达到约5.65万吨,这个数字基本已经接近公司现有产能的极限。换言之,在基酒新增产能还未实现的情况下,茅台集团要想保持住业绩的稳步增长,在价格上做文章成了仅有的选项。
那么为何产品提了价,还是不能改善盈利状况?
财信证券研究结果显示,茅台酒中飞天茅台销量占比为80%-90%,2019年非标产品销量约6000吨,占茅台酒销量比重为17.4%。这意味着,至少从现在看来,飞天茅台仍是公司销量的绝对主力,其他产品的调价对公司最终业绩的影响有限。
飞天茅台提价难在哪?曲线提价的另一面,是主产品飞天茅台价格被“锁”的困境。
2021年,众多知名酒企纷纷开启涨价模式。除牛栏山外,五粮液、泸州老窖、舍得酒业、古越龙山等十几家酒企均宣布了涨价信息。
但对于飞天茅台来说,自2018年来其指导价就再未变动,以至于当2021年9月新任董事长丁雄军就任表示“从市场角度看,茅台酒脱离价值规律本身是不科学的,茅台会遵循市场规律,呼应市场信号,反映合理价值”后,一度让投资者们以为涨价在即,茅台的股价也在此后的三个月中涨超30%。
但随着后续飞天茅台提价预期的落空,贵州茅台股价又掉头向下。12月27日开始的20天内,公司股价跌超15%,市值蒸发超4000亿元。
对此,光大证券曾在报告中提到,53度普通飞天茅台出厂价与批价、终端价之间存在较大顺差,客观上具备提价空间,但由于价格调整涉及国家、企业、消费者、经销商等多方利益,公司对于该酒的直接提价较为谨慎。
具体而言,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指出,时至今日贵州茅台一直沿袭着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下的“价格双轨制”模式来定价和销售,人为主观制造“饥饿营销”的市场环境与氛围,让消费者在正常价格下很难买到茅台酒,但茅台经销商囤货惜售、黄牛党炒货、串货与假货等各种乱象频发。
“我们经销商都有抱怨,更别说终端用户了。”曾有茅台经销商在接受采访时感叹。
事实上,茅台的销售乱象已经影响到了公司利润。蔡学飞认为,贵州茅台销售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增速的下滑,反映了公司对渠道掌控力的减弱,长此以往则会对产品的利润水平形成伤害。“贵州茅台要推进销售渠道的改革,用市场的方法管控价格,重新捋顺厂方和商家之间的关系,增强茅台销售公司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从而获取更强的溢价能力,提高利润水平。”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53度飞天茅台的政策一直都以限价、稳价为主。而作为A股“股王”,贵州茅台的市场影响力也早已不仅局限于白酒行业内部,其市场价格还涉及到社会舆论、大众口碑及购买力等多个方面。
行业人士认为,如果飞天茅台直接提价,将可能造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更何况,2022年还是白酒环境面临重大调整之年。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最新的规定,白酒将不再有特供、专供、专用、特制和特需等标签,年份酒将有更明确的规定,新国标也将正式实施。再叠加白酒消费税的传闻,飞天茅台提价更需慎重。
公开信息显示,白酒消费税是指白酒在生产环节所征收的相关税费,采用从量与从价复合计征方式进行征收,白酒消费税定额税率为0.5元/斤,比例税率为20%。若相关政策付诸实践,贵州茅台的成本将再次提升,利润或也将进一步缩减。
贵州茅台也意识到现存的问题,2021年9月丁雄军上任后,就曾针对茅台终端售价高企的情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取消茅台大酒店优惠购酒政策,到叫停“拆箱令”,推出12瓶箱装茅台酒用于散瓶零售,丁雄军的一系列动作,一度成功按住了茅台终端价格,给热衷炒作的市场降了温。
国酒醇香微信公众号平台显示,21年散瓶茅台酒批价自9月初的3000元一路下跌至12月初的2650元。
但在各方因素的影响下,茅台终端价格降温能持续多久还是一个问号。有行业人士认为,近期上市后遭到爆炒的茅台新品,从产品配额的角度来看,已经出现了疑似饥饿营销的违背有效控价的现象。
报道称,茅台珍品升级版市场配额仅300吨,千元“台柱子”茅台1935,初始配额也仅2000吨,这或是直接导致经销商渠道严重缺货的关键。
也有声音称,茅台1935这款酒在多个维度上都显著差于同价位竞品,却被茅台拿来进攻白酒千元带,最终很有可能会对茅台的品牌形成反噬。某渠道商就质疑,茅台1935很可能是遵义1935的升级换代,而后者此前售价仅在500元左右,还一度停产。
对于贵州茅台的后续发展,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全网最全」2021年复合材料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附业务布局)
——原标题:【全网最全】2021年复合材料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附业务布局汇总、业绩对比、业务规划等)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3C电子和高端制造等行业的快速崛起,对上游材料端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复合材料相比于单一材料,不仅保持了各组分材料性能的优点,还能通过各组分互补和关联获得单一材料所不能达到的综合性能,因此,未来需求将持续提高。从我国复合材料产业上市公司来看,大部分企业扩产计划旺盛、技改项目较多,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存在的技术差距,未来有望实现较大程度的国产替代,发展潜力巨大。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材科技、会通股份、山东玻纤、黄河旋风、光威复材等
本文核心数据:复合材料企业业务、复合材料企业营收情况等
1、复合材料产业上市公司汇总
复合材料作为正在不断进步的新兴行业,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着手进入该行业。目前,我国复合材料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分布在各产业链环节。其中,涉及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的上市公司包括:银邦股份、华正新材、西部材料、世华科技等;涉及非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的上市企业包括:中材科技、沃特股份、普丽盛等。
2、复合材料行业上市公司业务布局对比
复合材料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对上下游的业务涉猎较广,大部分复合材料制造企业均建有粉体或非金属化学成分的生产线,特别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生产企业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企业,比如中材科技和楚江新材。
3、复合材料行业上市公司复合材料业务业绩对比
目前,我国复合材料行业中,下游范围较广,各企业针对的下游不同,且产品多种多样,因此,尚未形成明显的龙头效应,从上市企业中已公布了产量/产能的企业中来看,中材科技、会通股份、普利特、双星新材、山东玻纤相对较高。
4、复合材料行业上市公司复合材料业务规划对比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提出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十四五”时期,复合材料行业将乘上科技发展的东风迎来新的增长点。
从我国复合材料行业上市企业规划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建工程涵盖技改项目和扩建项目,其中,会通股份、圣泉集团和方大碳素所规划的在建产能相对较高。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致力于做第三方的顺丰同城,准备未来再亏三到五年
记者 | 白帆
编辑 |
近日,顺丰同城IPO之路又进一步。11月26日,顺丰发布顺丰同城赴港上市的进展公告,公告显示港交所原则同意顺丰同城于主板上市。若顺丰同城顺利上市,顺丰集团总裁王卫即将拥有第4家上市公司。
然而,诞生于2016年的顺丰同城目前还处于亏损中,自2018年至2021年5月共计亏损约19亿元。其中今年前五个月,顺丰同城亏损3.53亿元,同比扩大46%。但这种趋势并不容易停止,顺丰同城在招股书中也表示,顺丰同城在往期出现的毛亏损、净亏损及经营现金流出等财务状况还将持续三至五年。
订单越多亏的越多?作为专注于第三方同城即时配送的企业,顺丰同城诞生于2016年,由顺丰控股孵化,3年后开始独立化的公司运作。但如今,顺丰同城也未摆脱亏损的命运,截至今年前5个月,顺丰同城订单总数达5.14亿笔,同比增长151.2%,净亏损则达到了3.53亿元,同比增长近64%。
另外,根据顺丰同城的招股书,2018-2020年,顺丰同城的营收和订单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亏损亦“节节高升”。其营收分别为9.93亿元、21.1亿元、48.4亿元,订单量分别为7980万单、2.1亿单和7.6亿单。此外,这三年间顺丰同城分别亏损3.28亿元、4.70亿元和7.58亿元,3年合计亏损达15.56亿元。如果按照2020年订单量7.6亿单、净亏损7.58亿元来计算,顺丰同城几乎是做一单亏一块钱。
毛利率方面,顺丰同城2018-2020年的毛利润分别为-2.31亿、-3.36亿和-1.89亿,对应的毛利率则分别为-23.29%、-15.96%和-3.89%。可以看到,顺丰同城的毛利率正在不断拉升,截至今年5月末,这一数字已经提升至-0.9%。
顺丰同城方面表示,毛利率的变化主要在于每笔订单的履约成本不断下降。招股书数据显示,顺丰同城2021前五个月每笔订单平均履约成本为5.9元,而2018年的这一数据为15元。顺丰同城方面表示,每笔订单的履约成本下降主要是通过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运营效率、优化订单结构、提高技术能力、增加由众包骑手完成的订单数量总和等途径改善的。
按照顺丰同城的解释,履约成本即骑手与有关的劳务外包成本及员工成本福利费用之和,这也是顺丰同城运营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招股书显示,顺丰同城目前共拥有280万名注册骑手,2018—2020年,顺丰同城人力外包成本及顺丰同城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11.98亿元、23.77亿元、49.21亿元,高于顺丰的营业收入,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97.8%、97.3%、97.8%。
虽然履约成本在大幅下降,但在顺丰同城的计划中,进一步拓展业务覆盖范围、增加运力支持等仍是重点。这也意味着顺丰同城还需要更多的投资以完善业务上的布局以及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为此,顺丰同城计划将此次上市融资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四大方面,包括研发及技术基础设计,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和运力池。此外,顺丰同城还表示可能物色潜在的战略收购及投资行业价值链的上下游业务。另外,该笔募资也将用于营销和品牌推广、营运资金等。
在同城即时配送市场,顺丰同城的亏损并非个例。近日, 达达集团也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实现净营收16.87亿元,但净亏损达到了5.43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4.34亿元有所扩大。
订单量向顺丰控股集中目前顺丰同城的业务主要提供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其服务场景包括餐饮外卖、同城零售、进场电商、进场服务以及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在这些业务中,餐饮外卖的订单占比逐步降低,随之而来的是顺丰控股逐步超过餐饮公司的订单贡献,成为顺丰同城的第一大客户。
在2019年之前,餐饮是顺丰同城订单的主要来源。不过,2019年之后,顺丰控股贡献的订单量占总订单量的比重逐步增加,餐饮类业务随之退居次位。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31日的前五个月中,在顺丰同城的前五大客户中,有4家都是餐饮公司,其贡献的订单量占总订单量的22.5%,而排名第一位的客户则是顺丰控股,订单量占比为38.6%(截至2021年5月31日止五个月)。招股书显示,于2018年、2019年、2020年各年及截至2021年5月31日止五个月,顺丰同城来自顺丰控股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2.9%、13.1%、33.6%、38.6%。
实际上,在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市场,不论是美团还是蜂鸟,抑或是达达集团,稳固的商流是同城即时配送类公司发展中的重要支持力量,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平台让美团骑手和蜂鸟稳固占据同城即时配送市场的大部分江山,达达集团则通过与京东的合作拿下诸多市场。根据达达集团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达达集团的京东到家业务收入占比已经升至63.6%,对京东的依赖度进一步提高。
目前,同城配送市场虽然火热,但订单密度、稳定的商流是同城配送类公司解决运营效率问题的关键。顺丰同城在招股书中也解释道,向顺丰控股提供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增加了自身的订单数量和订单密度,不仅能够稳定骑手对公司的长期忠诚度,同时也可以通过优化和稳定新地理位置的运力池,降低每笔订单的平均履约成本,最终实现改善盈利情况的目标。
招股书还显示,骑手的平均单量在过去几年得到了提升。2018年,每名活跃骑手配送的平均订单量为1113.4份,2021年的前五个月,每名骑手的订单量已经增加至1507.8份。
举例而言,顺丰控股这类快递公司在双11和618大促期间通常会面临人手紧缺的情况,顺丰同城作为最后一公里服务提供商,可对物流公司的运力提供补充,这对于顺丰控股的发展也不失为一计良策。
即便如此,顺丰同城仍在继续挖掘增量市场。顺丰同城在招股书中指出,同城零售、近场电商、进场服务的订单量快速增长,在截至2020年5月31日止五个月至截至2021年同期,这三大业务的订单量增长分别为272.4%、 143.1%及223.2%。
未来3-5年仍将亏损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本地消费市场规模已经从2016年的19.6万亿增加至2020年的23.8万亿,符合年增长率为5%,到了2025年,这一数据有望增加至36.5万亿元。
即时配送服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逐步从原来的餐饮外卖延伸到更多的服务场景,比如生鲜蔬菜、鲜花配送、电子产品的即时配送等,甚至包括一对一的跑腿取送货服务也成为新的服务场景。加之疫情的影响,同城即时配送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凸显。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即时配送服务行业的年订单量已经从2016年的46亿单增加至2020年的210亿单,复合年增长率为46%。另外中国第三方即时配送年度订单的复合增长率也达到了40.1%。相对而言,顺丰同城从2018年至2020年订单复合增长率则达到了208.7%,高于同期中国整体即时配送服务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27%。
另一方面,申万宏源的研报预计,全国范围内即时配送的物流形式远期替代全网同城快递的比例大约会在1%-25%之间,而在一二线城市,替代比例有望达到50%甚至更高。这也给同城即时配送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即便如此,止损仍非易事。顺丰同城在财报中指出,预计2021年经营亏损、净亏损以及经调整的净亏损将比2020年近一步扩大,这主要是因为顺丰同城还要进一步扩服务的地理覆盖范围,而这些城市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盈利能力较弱。“为了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上取得长远成功,我们一直专注于扩大客户群,扩展即时配送服务网络的地理覆盖范围以及开发多远综合运力池,而非寻求即时财务回报或盈利能力。”招股书显示。
在这样一种发展计划中,顺丰同城表示往期出现的毛亏损、净亏损及经营现金流出等财物状况还将另外持续三至五年。 未来需要通过扩大客户群和订单量、控制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杠杆等方式实现盈利。
另一方面,顺丰同城也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虽然目前顺丰同城在第三方即时配送市场的份额位居第一,但在整个即时配送市场比较,美图配送、蜂鸟即配仍是占据主要市场,其次顺丰同城对于达达等其他配送公司并不具备明显优势。根据达达集团的财报数据,2020年,达达快送平台的订单量约为11亿单,顺丰同城则为7.61亿单,二者差距较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顺丰同城致力于成为第三方的即时配送公司,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平台之间不存在流量竞争,因而商超到家、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平台都愿意与之进行合作,这让顺丰同城在B2C赛道的优势有所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