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律八字,四律诗词

四柱八字,在中国古代预测术中的地位——《身数评》

这一页藏于奎章阁图书馆的帖子,应该是某位古人的批命帖。传统命理文化里的生辰八字,是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

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八字在中国民俗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年干和年支组成年柱,月干和月支组成月柱,日干和日支组成日柱,时干和时支组成时柱;一共四柱,四个干和四个支共八个字,故又称四柱八字。四柱加大运加流年的预测模式称之为子平术;四柱太阳律月亮律属于四柱完整的预测技术与方法。

利用干支符号表达的年月日时由于是四对干支,故曰八字。但八字为什么能反映人的命运呢?可能知道其奥秘的人屈指可数。

以今天的量子物理学为例,经典力学最让人信服的就是因果律。如果知道了一个小球的各个参数,那我就能预测到它的运动。比如我们在中学里,大学里做的物理题,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已知一个小球什么什么,求它的什么什么。这就是时间轴上的因果律。

但是在量子力学上,随着时间的流逝,量子态的演变并没有任何相关性,它们仿佛与时间的走向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其实是个很难以想象的事,时间这个维度与经典力学和相对论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但在量子力学领域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本质上,我们一辈子都还是在“掷骰子”做随机事件。

生命从低等向高等发展,虽然遗传与变异的矛盾运动(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由于生命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这样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外因),必将迫使生命的发展只有朝着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惟一方向发展。

正是通过无数代这样的交替发展,最终形成了构成人体的气血基本物质,与时间同步的功能态存在方式,把这个问题论述清楚,就是下册教材中的《人体生物节律形成的机制与原理》的核心内容。所以说,用干支符号表达每一具体生命从“阴极”(指在母体内孕生的过程)向“阳极”(指胎儿出生后的全部生存时间)转化的关节点“0极”,虽然是通过出生的时间把握的,所以说四柱八字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

你收集了哪些让人过目难忘的八个字绮美古诗词句?

1.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张可久《人月圆》

2.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张可久《殿前欢》

3.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毛滂《踏莎行》

4.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李白《独漉篇》

5.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左思《三都赋》

6.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姜夔《扬州慢》

7.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晏殊《踏莎行》

8.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陶渊明《停云》

9.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钗头凤》

10.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张可久《普天乐》

11.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

12.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秦观《踏莎行》

13.

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江淹《别赋》

14.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世说新语·文学》

15.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

——鲍照《芜城赋》

16.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17.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张先《惜琼花》

18.

萱草栏干,榴花庭院。

——晁端礼《踏莎行》

19.

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元好问《人月圆》

20.

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元好问《人月圆》

21.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汤显祖《牡丹亭》

22.

九土星分,万国错跱。

——左思《三都赋》

23.

青山有思,白鹤忘机。

——汤恢《八声甘州》

24.

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沈约《丽人赋》

25.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苏轼《行香子》

26.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李清照《永遇乐》

27.

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周浩《折桂令》

28.

杏花疏影,杨柳新晴。

——贯云石《殿前欢》

29.

云间玉兔,水面苍龙。

——徐再思《普天乐》

30.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张养浩《折桂令》

31.

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王安石《桂枝香》

32.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

33.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苏轼《行香子》

34.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欧阳修《踏莎行》

35.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柳永《玉蝴蝶》

36.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姚鼐《登泰山记》

做好自己离不开“四律”

虽然人无完人,但都希望做好自己,让自己在各方面变得优秀。这个要求对常人来说虽然有点儿过分,但十有八九的人都这么想也通过各种方法这么做,不求最好,但求做好自己。

愿望是好的,希望终归是希望,总会因各种不同原因,产生不一样的收获。优秀者寥寥无几,多数者平平般般,离优秀者相距很远,少数者則离优秀者不沾边、不搭界,凡人一个。

想想看,大凡优秀者之所以优秀,都是从做好自己开始,经过不断地自律、他律、德律、法律这“四律”,逐渐成熟老练变成优秀的,是一段艰辛努力的历程,而且恪守的非常好,收获了最好的自己,成了出类拔萃的人物。何况凡人乎?也就是说,这“四律”对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关键在坚持的好不好。不说别的,就说做人做事,小到言行举止、说话办事,大到为人处世、修身养性、道德操守方方面面,靠什么管这些,实际上就是靠“四律”。你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它们,它们就是你的“紧箍咒”、“护身符”、“保护神”。

不妨细看一下这“四律”的重要性,绝对是做好自己的不二法宝。

关于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都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你发觉自然之美、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乐、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做到自律,靠的是思想,靠的是意识,靠的是觉悟。这一切的背后,靠的是学习,学习书本的、实践的、古代的、现代的、圣人的、名人的,思想的、理论的,等等知识,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校正自己。

我们应该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日常工作生活行为规范,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正如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我们的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关于他律,就是由其他组织、其他单位、其他个人管着。从小得有父母管教、从上学到工作之前,不管多少年,得有学校和老师管教,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得有组织、单位、领导管教,凡有所管,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他律。

他律与“自律”相对,是指非自愿地受他人约束,检查和监督.对大多数人而言更有效、更公平、更客观。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亚杰描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所用的术语。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断具有客观性,是早期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本质特点。

关于德律,就是以德律己,时刻用道德规范严于律己。全道德建设纲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每个人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道德以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范畴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约束力量,实现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约束性。这种约束取决于自觉自愿。如果人人都能用道德自觉约束自己,社会将会更美。

关于法律,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普遍 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

法律管己,就是以法律己,用各种法律法规约束自己,使自己遵守法律法规,不触碰法律法规红线,做自觉遵法守法的人。目前,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很多,有母法、子法,有根本法、基本法,有行政法、行业法,有国家的、省里的,等等。都是对组织、单位、个人的强制约束。如个人驾车出行,有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强制约束你,系好安全带、不超速驾驶、不疲劳驾驶、不酒驾醉驾,等等。否则,小到交罚款,大到殃及生命坐牢。

自律是基础,他律是关键,德律是核心,法律是保障。这“四律”相互依存,互促互进,缺一不可。有这四把尚方宝剑,不愁做不好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八句格律诗中,颔联与颈联四句必须对仗,其要求是什么?

老街遇到的问题是:

以八句格律诗中之颔联与颈联四句对仗的标准是什么?

前言

律诗有四句、八句、八句以上三种。分别是绝句、五律七律、排律。分为五言和七言,六言极少,一般不算入其中。

五律和七律中,八个句子两两一组,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标准的五七律中间二联(颔联、颈联 )要求对仗。至于偷春体等变化,这里不探讨。

严格的标准很好记,注意平仄相对,词性此类相对。

但是要写好中间的两个对联不容易,要记住两个字:变化。

一、从句法结构看变化

看老街闲聊的人,很多都会作诗,所以先不必说对仗的标准,先说说要对仗要注意的变化。

1、避免雷同

我们先看一首早期的五言律诗:《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这首五律大部分人没有注意过,作者不是唐朝人,甚至不是隋朝人,而是南朝梁的皇帝梁简文帝萧纲(503―551)。

这首五律,是老街见过的最早的五律。但是这个皇帝诗人很早就注意了中间二联的变化,我们看看中间的二联: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颔联是2-1-2结构,颈联是2-3结构。

我们可以那一首唐诗来比较一下,如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王维的这首诗中间二联都是212结构。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中间二联要注意句法结构的不同,尽量不要雷同。王维的很多五律都规避了这一点,例如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中间二联分别是2-2-1和2-1-2结构: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不过这种颔联与颈联的雷同,并不算大的诗病,并不违反五律的标准。

另外,五律字数少,这种雷同比较难以避免,但是七言律诗就要尽量避免雷同了。

二、注意四平头与合掌

1、四平头

四平头是指前面两个字结构雷同。例如柳宗元的七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间二联: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前面2个字都是名词,这种也是一个小毛病。其根本的原理还是”变化“二字。

四平头不仅仅指中间二句,有的诗八句都犯此病。作诗的时候,只需要注意中间二联避免,整首诗就不会犯此病了。

2、合掌与意义重复

诗歌短小,因此尽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避免雷同,多一些变化。例如在上下联中的内容上,还有”合掌“的毛病要避免。

宋之问《初到黄梅》诗写到: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虽然这个例子不在中间二联,但是整首诗都要注意避免。

合掌是意义重复的一种表现,出现在上下联中。有的意义重复,不见得出现在上下联,也要避免。例如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红颜弃轩冕, 迷花不事君。这两句意义重复了,也要注意。

三、从诗意上看情景的变化

刚才说的合掌与诗意重复,其实也是指诗意的变化,不过与这一段的内容不同。

这一段是指情景的安排

1、只写景

我们欣赏一下杜甫的《重题郑氏东亭》: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我们可以发现,中间二联都是纯粹写景的句子: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中二联单纯写景的律诗很多,但是通篇写景的诗就要注意景中含情的写法。如“向晚寻征路”中,一个“寻”字,写出了行人心情。

2、只议论

李商隐的《筹笔驿》中间二联都不写景,而是写了4句典故: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中间二联通过四个典故发表议论: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单纯议论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单纯议论

单纯写议论的诗,比单纯写景的诗更难写好。

不是难写,是难以写好。很多人所说的老干体,常常会有通篇议论的现象,这种写法非常难。

李商隐利用几个典故丰富了这种议论诗的思想内容,这是解决的办法之一。

3、一景一情

再来看看杜甫的这首五律,《李监宅》: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中间二联有个变化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单纯的写景。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展开了议论,议论也是抒情。

这是比较规矩的安排,两联各负其职,一个写景、一个写情,通常颔联写景后,颈联开始写情。

4、情景的相融

虽有一切景语即情语之说,但是中间二联尽量有所变化,一般以一联写景一联抒情为好。

更常见的,也有一句中情景都写的现象,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第二联单纯写景: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第三联情景都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岭树、江流是写景,重遮千里目、曲似九回肠,是抒情。

例如梁简文帝的《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中: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东西水、四面云,是写景,加上意惑、心迷就是抒情。

一首诗写景,未必有固定的位置。

但是在中间二联时,如果都有景,一定要注意两联的景物变化,最好有远近、高低、大小、疏密等等变化。

5、景中含情

前面举例杜甫的《重题郑氏东亭》时,说了景中含情。我们再看一首更加明显的例子。许浑的七律《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即情语也。这首诗可以看看中间二联是如何做到的: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千官冢、六代宫,一个表示多,一个表示古。

晴亦雨,夜还风,一个表示变化,一个表示不变。

结合其他的句子,变化的是: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英雄一去豪华尽。不变的是:惟有青山似洛中。

因为”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所以今天看到的是: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环环相扣,中间二联每一个意象(景物)选择与组合方式,其背后都有诗人的情感。

四、律诗中间二联的标准

对仗的标准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平仄相对、词性相对。

1、平仄相对

南北朝诗人特别喜欢对仗,大家看一下大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会发现,他恨不能整首诗全部对仗。但是那个时代的对仗,平仄往往是不相对 。例如他的名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从齐梁永明体以后,诗人有了四声的概念 ,对仗开始讲究平仄相对了。

以五律为例, 中间二联的对仗有两种形式:

a、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b、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

注意平仄相对,并不是所有字的平仄都相对

包括两种,一种是个别位置平仄不拘,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就表示平仄不拘。

另外一种是律句的两个变格。

锦鲤翻波: 平平仄平仄 ,第3、4字的平仄颠倒 ,但是下联平仄没有变化,还是中仄仄平平。如宋丞相赵鼎的七律《奔昌国用韩叔夏韵呈觉民参政》:

身世--从今寄云海,亲朋--何在渺风埃。中仄--平平仄平仄 中平--平仄仄平平 。寄,对渺。

三仄尾:平平仄仄仄,第3字和下联中仄仄平平,是仄仄相对了。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宿,对下。

其实还有所谓的拗句,中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等等。就不说了。

2、词性相对

简单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对数量、副词对副词,例如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另外,在名词中,又有细分的门类,如时令、宫殿、人物、植物等等细分的词语,同一门类就是所谓的工对。

不过也有借对、邻对、宽对等手法,例如;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菊对舟,不是一类;他日对故园,也不是一类。一般来说,只要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还有不同词性的对仗 ,例如: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薄,形容词;违,动词。

也要注意,中心语对仗即可,修饰语要求不严: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夹对小,这两个字分别修饰城、苑。

结束语

颔联与颈联对仗的标准很简单,词性对仗、平仄对仗。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不能太过拘束。

从平仄相对来说,有些位置的字,不必对仗。刚才说的变格,也常见于中间二联。

从词性和门类的对仗来说,不要掉入工对的陷阱,仔细观察古人的名作,会发现很多优秀的对仗都是宽对 。

对于律诗的创作者来说,只有学明白了如何使用宽对,才算真正的入门。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19 从王千秋这首宋词中 了解唐诗折腰句与折腰体的不同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这首诗的写景有什么可学之处​

曹操四言律诗?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403/1709226009396262.html
上一篇:四柱八字看命技巧40条,四柱八字看命技巧40条,四柱八字秘诀点窍
下一篇:嘴部八字纹,嘴八字纹的女人意味着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