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2018猴运势,猴2018运势及运程

​格斗数千年,人类才“消灭”了一种传染病

​格斗数千年,人类才“消灭”了一种传染病:天花覆灭启示录|草地·专栏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天花,曾经肆虐数千年,杀人无数,但成了迄今全球范围内被人类消灭的唯一一个传染病。

天花,是如何覆灭的?对今天的我们,又有哪些启示?

康熙“避痘”记

1656年,在今天北京北长街北口路东的福佑寺,两岁的爱新觉罗·玄烨辗转病榻,命悬一线。两岁,是刚刚记事的年龄,玄烨终其一生,都记得这次患病时的空虚寂寞冷。玄烨后来成为康熙帝,中国封建时代非常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定三藩之乱、反击沙俄收复失地、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但玄烨成为康熙,并不容易。

《康熙帝便装写字像》轴 故宫博物院

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只是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贵妃。玄烨降生时,父亲顺治皇帝专宠贵妃董鄂氏,后人附会,董鄂氏是秦淮名妓董小宛,大名士冒辟疆的小妾,被大汉奸洪承畴送入皇宫,得顺治宠爱。纯属演义,董小宛比顺治足足大了14岁。董鄂氏是满洲正白旗人,超级美女,性格也好,甚得顺治喜爱。玄烨重病那年,正好董鄂氏进宫,顺治一颗心全放在她身上,反正他儿子多,不是太在乎玄烨生病。

玄烨何以成为康熙?要从他得的病说起。天花,是人类千年来谈之色变的烈性传染病。人一旦感染天花,无特效药可治,能不能撑下来,全靠免疫力和运气,侥幸不死,脸上也会留有麻子——天花病人皮肤会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天花”由此得名。现在演的一些古装戏,满屏的胶原蛋白,俊男靓女,面庞光洁,吹弹可破,要多假有多假。真实的情况是:天花面前,人人平等,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放眼看去,多是麻脸,区别在于有的是脸,有的面颊浅浅几颗,寥若晨星。

当年,玄烨撑过来了,脸上也有麻子,后人放大康熙年轻时的画像,能够清晰看到两颊上的斑斑点点。见过康熙的外国传教士就写得更清楚了,法国传教士在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就这么写道,康熙“威武雄壮,身材匀称,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鼻尖稍圆,略带鹰钩状,虽然脸上有天花留下的痕迹,但并不影响他英俊的外表”。

满清发迹于白山黑水,寒冷干燥,原来没有天花,但实力雄厚,不断南下,开始与明朝争天下时,得天花的日渐多了。可以想象,之前跟天花没有任何接触的满族人,在天花病毒面前,抵抗力自然比不上已与这一恶疾抗争了上千年的汉人。不论当时满清铁骑何等豪横,但被天花一击即溃。很多大人物都死于天花,比如皇太极的亲哥哥莽古尔泰和亲弟弟多铎。顺治也是因天花而死,并非演义中所说因爱妃病亡悲伤过度,到五台山当了和尚。

顺治

他在大年初二得了天花,朝廷传谕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布大赦令,无效,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养心殿,年仅24岁。临终前,要选人继承大统,他最心爱的董鄂氏,前一年生有一子,但百日夭折(董鄂氏因此悲伤而死)。亲生儿子中,只有两个选择,一是9岁的福全,一是8岁的玄烨。最终商议结果是:玄烨。

天花虽然恐怖,但感染后撑过不死,就能终身免疫。中国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孩子生下才一半,出过天花才算全”。玄烨出过天花,但福全未出。假若福全以后出天花,也不一定就会死,但顺治不敢打这个赌。福全也很能干,曾带兵出征,大败噶尔丹叛军。福全活了51岁,康熙则享年68岁,这在当时算是长寿了,他在位61年,“康熙”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慈禧太后的儿子、同治皇帝,也是死于天花,而不是后世讹传的死于梅毒。同治帝的爸爸咸丰帝,也出过天花,一张麻子脸,但同治的运气没有老爹好,纵欲过度,身子虚,得了天花很快不治,才活了19岁。清代档案中,有记录同治脉案的《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此外,《翁同龢日记》中也有记载。翁同龢是帝师,他在日记中记载同治的病情时用了“花极稠密”四字,说的是当时皇帝的头、面和胳膊上尽是灌浆饱满的痘粒(密集恐惧者的噩梦啊)。

当时对付天花,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隔离。满清入关后,把京城中天花患者赶得离紫禁城越远越好,而一旦附近出现天花患者,皇帝就非常恐慌,有个专用词叫“避痘”。玄烨就是为了“避痘”搬到皇宫外的,但没避过。所幸保姆孙氏精心照料,未来的康熙大帝逃过大劫。这份情谊,康熙铭记终生。

补充一下:孙氏的丈夫叫曹玺,康熙对曹家很好,曹玺的儿子曹寅,17岁时就当上康熙的侍卫,深得赏识。后来曹寅任江宁织造,康熙先后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曹寅家。但因为康熙晚年的皇储拥立问题,曹家站错了队。雍正一继位,马上收拾了曹家。曹寅有个著名的孙子,就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

天花打垮了罗马帝国和印第安人?

迄今最早一例天花患者,出现于古埃及,是从一具木乃伊身上的痘痕推断出来的。天花出现的时间,可能还要往前推许多年。

根据现代科技研究成果,不同类型的天花致死率不同。大天花(感染大天花病毒变种)的死亡率为30%,小天花的死亡率约为1%,最可怕的是出血性天花,有5%到10%的患者会在感染天花病毒后发生出血性天花,死亡率高达97%。

中国明代名医万全在《痘疹世医心法》上写:“嘉靖甲午(嘉靖十三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八九。”可见得的是可怕的出血性天花。

天花是恐怖的人类杀手。18世纪,天花夺走了欧洲1.5亿人的生命。英国女王玛丽二世,法王路易十五,沙皇彼德二世等都死于天花。仅仅在20世纪,天花就造成了全球3到5亿人的死亡。

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曾遭受天花重创。美国学者凯尔·哈珀在《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过去认为影响罗马命运的主角是:皇帝、蛮族、将军、军士、奴隶。现在换个角度,认知到‘非人因素’其实更有决定性:细菌、病毒、火山、太阳黑子周期。换言之,气候变迁与疾病瘟疫,才是决定剧本的匿名作者,将相英雄只是棋子。”作者认为,罗马帝国曾三次受到大范围死亡事件的冲击,第一次就是天花导致的“安东尼瘟疫”,时为公元166年。

书上写道:大部分估算安东尼瘟疫总体死亡人数的结果都落在10%~20%之间。这场瘟疫唯一的一个流行病学模型(基于病原体是天花的假设),得出整个帝国的死亡率为22%~24%。“安东尼瘟疫”持续了15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疾病对罗马军队的打击非常严重。到172年,军队几乎消失殆尽,帝国不得不向奴隶和角斗士开放紧急征兵,甚至对强盗进行特殊征召。

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传染病会跟着人员流动而迅速蔓延。在古代,战争和贸易是瘟疫跨区域传播的两大途径。罗马帝国最鼎盛时,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四通八达的陆路和海路,频繁的战争与繁荣的贸易,不仅运送了人、货物和财富,也运送了病毒。

天花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说:“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说的是,在东汉时期,天花就随当时交趾国的战俘传入了中国,因为是俘虏带来的,所以叫“虏疮”。

众所周知,《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为屠呦呦从中草药中如何分离出青蒿素提供了灵感。《肘后备急方》还在中国古代第一次准确且详细描述了天花病情:“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带白浆,随決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瘢紫黑,弥岁方灭……”

跟新冠病毒一样,天花也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但天花病毒的生命力明显要顽强得多,可以在疮痂中存活数年。当初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浩劫,美洲原住民死于殖民者带来的天花病毒的人数,远远多于被枪炮杀死的数量。殖民者发现天花这一“妙用”后,居然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毛毯作为礼物送给印第安人,造成更多的死亡,确实恶毒!

新大陆的印第安人,已同旧大陆的人类隔绝了上万年,对传染病缺乏免疫机能,也缺乏防疫知识,无法抵抗。天花之后,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也接踵而至,印第安人在劫难逃。史学家后来称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事件。

从中国的“种人痘”到英国的“种牛痘”

面对天花这个恐怖杀手,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抗,史料中留存了大量中外医生对天花的认识与治疗方案。今天再看,由于时代局限,这些治疗方案有效性不高,但给后人很多珍贵启示。比如,10世纪的波斯医生阿巴斯建议:刺破天花脓疱,并涂上含盐的药膏,这种疗法,会给病人带来剧烈的疼痛,但却告诉后人,天花脓疱里释放出的物质,如果不控制住,就会污染空气,旁边的人容易感染。

天花病毒

比阿巴斯稍早一些的另一位波斯医生拉茨,写过《专论天花与麻疹》,系统地提出了在不同阶段如何治疗天花,比如出现皮疹后,就要想办法促进皮疹的透发,越早越彻底发出,对病人越有利。清代文献中有名医叶天士治痘的医案,与此异曲同工。

叶天士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活跃于乾隆年间,医人无数。一则医案说,叶天士有天坐着轿子下乡,碰到一位正在采桑叶的少妇,他端详了一下少妇的脸色,就悄悄吩咐轿夫突然从背后搂住少妇。少妇大怒,一边挣扎一边大骂,少妇的丈夫也冲过来扭住轿夫,欲大打出手。这时叶天士现身,解释说:“这个女人即将出痘,其痘症已在皮膜间,因火太盛闭住了,不能发出来。刚才我设计刺激她大怒,让她的痘症发出来,否则,她的性命就危险了。”果然,到了晚上,少妇发了痘症,保住了性命。

“治痘”的真正突破,在于“种痘”。今人对于“种牛痘”都不陌生,但“种牛痘”之前,是“种人痘”。“种人痘”的原创,属于中国人。

何谓“种人痘”?即用天花浆预防天花的方法,医生取痘疮浆液,或把带有天花病毒的疮痂磨成粉末,放在未出痘者的鼻腔,让后者感染上轻度天花,产生抗体,从而痊愈后获得终生免疫力。为提高种痘的有效性,医生探索了各种办法,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分别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痘浆法);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童鼻内(旱苗法);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痘衣法)。

这是“以毒攻毒”理论的成功实践,也可理解成,为防大火,先烧出一片缓冲带。总而言之,中国人开创了免疫接种的先例,也是世界上人工免疫法的开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曾这样赞扬中国的人痘接种:

“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种痘术在中国源于何时?有人认为早在唐开元年间中国就流传有鼻苗种痘术以预防天花,学界公认的是,北宋初年,种痘术已经存在了。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吴谦《医宗金鉴》等书都记载了宋仁宗时丞相王旦找名医给自己儿子王素种痘的故事:王旦长子死于痘症,他为王素忧心忡忡,这时有人推荐了峨眉山的神医,遂邀请前来,这位神医给王素种了痘,七天后,王素发热,再过十二天,所种的痘已结痂。王旦大喜,其他医生也借机学会了种痘术。王素后来官至工部尚书,不畏势权,正直敢言。

到了清代,种痘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经历过“天花惊魂”的康熙,尤为重视种痘术,他推动了清宫中皇子种痘防天花制度的建立。档案中保存有清宫《阿哥种痘档》,皇子种痘过程,神秘复杂,颇具仪式感:先照皇子生辰八字查好种痘吉时,奏请皇帝、皇后、皇太后等。然后在紫禁城或圆明园的密室内进行,密室要严格避光,旁边房间还设一个神堂,供奉各路神仙,既有药王、药圣、天仙娘娘,也有所谓的痘疹娘娘、痘儿哥哥等,种痘小组由太医和太监组成,24小时监护,一直等到“阿哥”平安度过感染期,走出密室。

康熙同时也在八旗中推广种痘法,还作为“福利”赐给漠南、漠北蒙古,他与王公大臣谈及此事时曾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子,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俄罗斯、西欧等国在康熙年间还派专人从清朝学去了种痘技术。

“种人痘”有一定风险,死亡率有0.5%到2%,《天花的历史》上评价“种人痘”说:“在此期间,由于被接种人本身具有传染性,很可能导致疾病的进一步蔓延。在少数情况下,接种而引起的天花病毒并不轻微,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在康熙推广种痘术百年后,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实现了预防天花的革命性突破:种牛痘。

18世纪末,爱德华·琴纳发现: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他开始致力于种牛痘的观察和试验。1796年5月14日,他从一位挤牛奶女工手背上的牛痘里,吸取少量脓汁,接种在一名儿童身上。2个月后,他又给这名儿童接种天花病毒,结果该儿童并没有出现天花的症状。

挤牛奶女工(莎拉·内尔姆斯)手的照片。英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保存

今天看来,这是一次伟大的实验!1798年,爱德华·琴纳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牛痘的原因及其结果的研究》,牛痘接种式诞生。牛痘病毒的致命性,比天花低很多,这种方法,比“种人痘”要安全。爱德华·琴纳也堪称伟大,虽然牛痘接种法一时不被接受,但他忍受着嘲讽,不去争辩,而是在乡村继续推广牛痘接种,终于获得广泛认同,为人类最终战胜天花,迈出了关键一步。1805年,牛痘接种法传到中国,很快被中国人所接受,但当时接种牛痘收费较贵,许多穷人,还是免不了天花的荼毒。

1962年,中国已经消灭天花

20世纪中叶,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开展灭绝天花运动。跟新冠病毒不一样,天花只有人类一个宿主,当牛痘接种推广开来,天花再也没有了生存空间。

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宣布:全球消灭了天花!

中国则早在1962年,就已经消灭了天花。

时期,种痘得到极大发展,但主要是在城市,受人力、物力及陋习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种痘率低,天花仍然流行,甚至大规模暴发。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无法避免,《上海防疫史鉴》记载:1926-1949年的23年间,天花在上海有6次大流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花肆虐不止,遍及全国,仅在1950年,安徽省天花发病高达11620例,发病率为38.7/10万,死亡1534人,病死率为13.20%。

向天花开战!从1950年开始,全国范围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种痘运动”。1950年,全国共接种牛痘6400余万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知道,时期接种牛痘的人数最高点,是700万人。但相比于当时5亿多人口,6400万还远远不够。

北京开业医师为托儿所儿童种痘。新华社资料片

中央多次部署接种牛痘工作,1950年10月12日,当时的颁布《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之居民,不分国籍均须种痘。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全国的种痘运动,由卫生基础条件好的地区,逐渐扩展至缺医少药甚至无医无药的边远地区。

到1951年年底,全国已有约3.05亿人接种了牛痘,1952年,乘胜追击,又有约2.41亿人接种,至此,全国完成牛痘接种5.46亿人,约占当时总人口88.9%。这意味着在严密的组织和医护人员努力下,除少数边远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完成普种牛痘的工作。到1954年,全国大、中城市再未有天花流行;1959年,在云南沧源县扑灭了我国最后一起天花暴发。

1955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区的卫生工作人员正在碧江县少数民族人民种痘、打防疫针。 新华社记者李松青摄

中国最后一个天花病例,出现在1960年3月,患者名叫胡小发,时年23岁,拉祜族,云南西蒙县人,是县粮管所一名员工。根据病发后溯源传染过程,是这么回事:1959年12月,缅甸斑岳寨天花流行,寨子里一名9岁女孩感染后,在出疹期间,到中国境内舅舅家探亲,将天花病毒也带了过来,最终传染给了胡小发。1961年6月,胡小发痊愈出院。1962年以后,中国未再发现一例天花病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扑灭天花的战役中,中国的“天坛株”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四大痘苗病毒之一。说起“天坛株”,要提两位科学家:一位是齐长庆,1926年,他在北平医院从一个来自西北军的天花患者身上,分离到天花病毒,经动物传代减毒,获得疫苗减毒株,命名为“天坛株”,用于国内天花疫苗生产,直到天花消灭。还有一位是李严茂,“七七事变”后,他先南迁南京,后西迁长沙和昆明,颠沛流离,却始终精心保管“天坛株”。新中国成立初,一度“事事学苏联”,采用苏联疫苗。1960年莫斯科天花流行,人们对苏联疫苗产生怀疑,李严茂拿出精心保存的“天坛株”,比较研究证明,“天坛株”更有效。于是重新更换生产“天坛株”,直至全球消灭天花。

回首与天花的漫长斗争,不得不感慨人类不屈从命运安排的抗争精神。下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将会被消灭的传染病是什么?有人说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希望这个名单越来越长,希望新冠病毒被早日战胜。

但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将是长期而艰巨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下一个病魔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面目出现,都是未知数。不确定,永远是人类的宿命,如何面对?唯有不断求索的智慧、众志成城的组织动员,以及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不甘于宿命的勇气。

为雪堂辩诬,为观堂辩诬——罗继祖与“王国维之死”

【述往】

作者: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学人小传

罗继祖(1913—2002),浙江上虞人。自幼在祖父罗振玉指导下治学。曾在东北博物馆、大连图书馆工作,吉林大学教授。著有《辽史校勘记》《永丰乡人行年录》《枫窗脞语》《庭闻忆略》《王国维之死》等,编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

一出生就“认识”王国维

罗继祖是罗振玉长孙,他1913年在日本京都出生时,王国维也携家眷寓居京都,所以罗继祖一出生就“认识”王国维。在日本京都生活和随罗振玉回国寓居天津期间,罗继祖都曾多接王国维音容。罗继祖说:

我五六岁就见过他,一九二三年,他应溥仪之召从上海来北京,到一九二六年这几年间,他每到天津必住在我家,我那时已经十二三岁,至今对他的声音笑貌还留有印象,中等身材,清癯面貌,唇上鬑鬑短须,头垂发辫,戴近视眼镜和瓜皮帽,系腰带,一口海宁话,一般听不大懂。一九二七年校刊《王氏遗书》时,我十五岁,《遗书》虽然还读不懂,但却参预了校字之役。(《读〈关于王国维的功过〉》,《读书》1982年第1期)

其实不是“五六岁就见过他”,而是一出生就“见”过的。罗继祖与王国维前后相识并交往的时间有七八年之久,王国维的形象留给后人的是想象,而留给罗继祖的则是印象。加上他参与校订《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其对王国维的熟悉程度确实非后来人可比。1940年罗振玉去世后,罗继祖积极参与罗振玉《贞松老人遗稿甲集》八种的校写以及联系印制等事,其中《后丁戊稿》即为罗继祖所编,乙丙等集也主要由其校理。罗继祖与其三姑母即罗振玉三女、王国维长媳罗孝纯也较为熟悉,与王国维子嗣似也有一定联系。

罗振玉(左一)、王国维(左二)等逊清朝廷官僚合影。资料图片

大概因为整理编辑罗振玉文集之故,罗继祖较早接触到王国维致罗振玉若干书信,最早初步整理罗振玉与王国维往返书信的应该是罗振玉本人,总数有十数册,他后将其中若干付诸装池,由五子罗福颐保存,1949年夏,罗福颐曾撰简跋,略述其经过。1963年,罗继祖即将辗转获得的160余通王国维书信辑为《观堂书札》,并交中华书局拟出版,后因故未出。“”结束后,罗继祖索回书札,其中118通论学书札先刊于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印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一集。1979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吴泽派人到长春罗继祖处寻访王国维遗稿,罗继祖因将《观堂书札》交付,盖吴泽拟编王国维全集,第一卷《王国维全集·书信卷》即将罗继祖所辑悉数收入,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

1973年3月,罗继祖开始编纂罗振玉年谱《永丰乡人行年录》,1976年12月完成初稿。(参见罗继祖《台湾版〈罗雪堂先生全集〉校读记〔上〕》)起初,该稿本及过录本只是寄奉其五叔罗福颐、堂姑母罗守巽、堂姑丈周子美(罗庄之夫)等家人审正。1978年7月10日,罗继祖致信罗守巽云:“《行年录》重要在后半,如有意见,请提出。侄但据事直说,自问当无曲笔处。”(本文所引罗继祖致罗守巽信,均见于朱松龄编著《罗守巽资料选编》,2021年1月编者自印本)可见,此书以据事直书为原则。1979年九十月间交吴泽寓目,吴泽认为罗继祖用力甚深,澄清了不少问题。1979年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致信罗继祖,表达了出版愿望。1980年年初,上海、南京两地争欲出版此书,最终此书于1980年4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并缀一副书名《罗振玉年谱》。罗继祖起初主张不署撰者之名,但在出版社的要求下署了“甘孺”之名。书出版后,罗继祖寄张舜徽一册,张舜徽回信说:“极佩叙事审密,无溢美,无浮言,宣传祖德,可颂可传……”(转引自1981年1月罗继祖致罗守巽信)这个评价应该是相当高了。

因为手握很多书札等第一手材料,故《永丰乡人行年录》中即多关于罗振玉与王国维关系的叙写。此外,有些不宜写入行年录的内容,不妨在私人通信中表达。如关于王国维与罗振玉晚年交恶之事,1978年11月26日,罗继祖致信罗守巽云:

王家的事,祖父性偏急,又专听三姑一面之辞,其实王太太这人并不凶狠,不过好听钱妈等人的挑拨,三姑就受不了,以致反目。事后王家对此并无恶感,所以《录》里也不必补叙。

很显然,罗继祖对王国维与罗振玉的关系,其实有很多话要说。不过限于年谱体例,不能过于枝蔓,遂有不少谱外之谈。类似的言论其实已先见于罗继祖1978年10月22日撰成的《跋〈观堂书札〉》(刊于《读书》1982年第8期)。

追溯“逼债”说之非

罗继祖发表有关王国维死因的文章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促成他撰文的直接原因是“到目前还有人在刊物上说王静安之死不是殉清而是受罗逼债,岂不可笑”(1981年5月12日罗继祖致罗守巽信)。在罗继祖看来,王国维之死缘于罗振玉逼债之说,乃是因当时逊清朝廷的内部矛盾而杜撰出来的、出于政治目的虚妄之说,为何过了半个多世纪依然有人拾此陈说?

关于王、罗晚年交恶之事,罗福颐早在1953年即撰文略述本末,惜未能发表,后来罗继祖述及此事,也大体承罗福颐之说。

关于逼债说,罗继祖至少在1982年5月2日已知郑孝胥乃始作俑者。当日他致信罗守巽说:

郑海藏以诗出名而非学者,故少为人称道,且其人不纯正,祖父与之始终不协。现知王观堂死于逼债之说,乃郑作俑,而为郭沫若等人所信,则其为人更可知,殆所谓政策策士一流。此事自不必与二姑言之,侄在《行年录》中叙说已明白,将来还有许多材料可写。

所谓“政策策士一流”,实际上揭示了逼债说背后的政治阴谋。而在《永丰乡人行年录》中,罗继祖的说法尚比较模糊:

孝纯为长子妇与继姑有违言,仆媪复从中构之。静安虽家督,而平日家政皆潘主之,己不过问,与乡人事无巨细皆过问不同。至是伯深卒,静安夫妇莅沪主丧,潘处善后或失当,孝纯诉诸乡人,乡人迁怒静安听妇言,而静安又隐忍不自剖白,乡人遽携孝纯大归。自是遂与静安情谊参商。京津虽密迩,迄静安之逝未再觌面,函札亦稀通矣。伯深服务海关,卒后恤金,乡人且不令孝纯收受。(《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十二集)

罗继祖在此处加按语:“罗、王之隙,外人不知内情致生种种猜测,有谓王女适罗被休,实则罗女适王,因婿死而大归也。静安投湖后,疑窦益启,至有谓逼债致死者。其真情虽王门子弟亦无知之者,何论外人,更何论溥仪。”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弄混王、罗两家姻亲关系,宣传逼债说,罗继祖在此予以回应。颇疑罗继祖在为乡人撰写年谱时,尚未确知逼债说之始作俑者乃是郑孝胥,因为罗继祖在言及逼债说之时,矛头除了针对溥仪,其他就是“王门子弟”了。直到1982年5月,也就是《行年录》撰成四五年后,他才知道“王观堂死于逼债之说,乃郑作俑”。罗继祖这一节文字对王、罗晚年交恶原因的剖析是中肯的,两个不同性格的人,面对同一件棘手的事情,都没有调整自己的性格,以致近三十年情谊转成参商。同样了解王、罗晚年交恶原因的王国维弟子戴家祥,即对罗继祖《行年录》中的相关说明表达了认可。罗继祖《〈观堂书札〉再跋》一文曾略引其语云:

戴教授从王登明丈手里看到《行年录》后,写信给我,说罗、王晚年失欢一事,师母潘氏即把所见所闻告诉姨甥赵万里,赵又转告我,与大作翕若合符,无偏无颇,正是史家求是态度。

作为王国维弟子,戴家祥的无疑代表了一个重要群体的态度。

王国维殉清说的坚守者

罗继祖著《王国维之死》

罗继祖一直坚定地持王国维之死乃殉清之说。《行年录》于丁卯年记云:

年来南势北渐,乡人与同志数辈日忧行朝,以为危于釜鱼幕燕,宜为未雨绸缪之计。顾行朝上下沓泄,人言弗恤,居恒怏怏。五月三日,静安忧愤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乡人年来与静安虽疏阔,而效忠故主之念,固信誓无贰也。“再辱”云云,自本“君辱臣死”之义。静安无遗折,殆不欲为身后乞恩计,乡人乃为代作,窃比古人尸谏,冀幸一悟……(按:遗折上,曾引起溥仪怀疑。在《我的前半生》说遗折是罗伪撰,字写得很工整,不是王国维手笔。此事始末,他人未必知,王门弟子则不容不知。)

这节文字包涵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汇合点则在逊清尸谏之说。先说遗折,罗继祖直言乃是罗振玉代王国维而作,“王门弟子则不容不知”下语很重,其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罗振玉事先应该与王门弟子有过沟通,至少王门弟子当时是默认和支持了罗振玉这一行为的,因为彼此最直接的动机就是为王国维求得死后之哀荣。罗继祖提及1927年之时,他人或无感于时事变化,甚至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感到“兴高采烈”,而罗振玉及其同僚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不断的行进中,对溥仪安危的担忧,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既然可以不顾逊清朝廷与政府当初签订的协议,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则在国民革命的大潮中,对蜗居天津张园、形同“釜鱼幕燕”的溥仪,做出进一步的行为也是完全可以想见的。作为曾经的“旧臣”,自然与一般民众的关切重点不一样。罗继祖述说其祖父及一帮旧臣的忧虑,应该切合事实。但王国维的“忧愤自沉”是否也在这“同志数辈”中,却也是一个疑问。至少与王国维已经交恶的罗振玉不会在这个时候与王国维来协商行朝未来之事了。则罗继祖在这里顺着文势说到王国维的忧愤自沉,其中的关联处,交待得还是不够充分的。后来罗继祖对此说得更为详细一些。他说:

根据王先生十六字的遗嘱,再结合王先生一生言行来看,我们说王先生之死是殉清,是尸谏,推而至于陈先生赞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梁先生从各方面的分析,王先生地下有知应叹为知言……王先生之死有远因,有近因,远因应追溯到幼年在家庭里所受的封建教育和中年所研究的西洋哲学;近因呢?我认为,叶德辉之被枪毙不能说没有关系,起码使王先生在心灵上增加恐怖……梁虽是带有政治色彩的人,但不是革命对象,到必要时还要避一避时局风头,因而使王先生感到天津张园溥仪身边太危险了,同时也感到自身,甲子侥幸不死,这一次万难幸免了,所以决然自杀。(《〈观堂书札〉再跋》)

罗继祖联合陈寅恪、梁启超之说来集成殉清尸谏说,这里的逻辑关系尚需进一步论证,但罗继祖的倾向性是非常明晰的。关于王国维之死的远因、近因说的分析维度,应该也大致符合一个自杀之人的常态。与《行年录》稍有不同的是:《行年录》主要从溥仪可能身陷危境而自己上言不能达,以此“忧愤自沉”;而此处所忧则不仅有溥仪,也有自己。至于说甲子“侥幸”不死云云,则还是为了合理解释“一辱”与“再辱”的关系。其实客观的情形是:甲子之变,不遑说溥仪,王国维同样也无性命之忧;北伐即至,王国维同样是安全的,甲子之变时,王国维尚身在南书房行走任上,而此时他从“组织关系”上已经与逊清朝廷无关。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幸免”于难,其实是无需考虑的问题了。深感罗继祖此处“侥幸”二字或有失当。

王国维当然是关心溥仪的安危的,但以一个逊清朝廷局外人的身份,这种关心是否到了需要自沉以明志的地步,还是有疑问的。所谓“君辱臣死”,一般的前提是君已受辱,方才谈得上臣以赴死,岂有君尚未受辱,而先行赴死的?以当时王国维与溥仪行朝相当松散的关系,是否要走到这一步,实在是有疑问的。

要说明王国维之死是殉清,必须以王国维是忠心耿耿的遗老为前提,若“遗老”尚且不纯、不愿或不彻底,“殉清”未免就成无根之谈了。罗振玉一心以复辟清王朝为念,此已成共识,罗继祖也持此看法。但王国维是不是与罗振玉一样心甘情愿做遗老呢?学界的看法颇有差异。罗振玉、金梁、杨钟羲等遗老自然众口一词以王国维为忠诚的遗老,而遗老群体之外的人看法就不一定了。顾颉刚在《悼王静安先生》一文中就认为,王国维“他做遗老明白是他的环境逼迫成功的”,若非因得到罗振玉的种种帮助,王国维“何必因靠罗氏之故而成为遗老”,所以“大家只觉得他是一个清室的忠臣而已,这岂不是一个大冤枉”。(《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即认为:因为结识罗振玉,王国维的周边形成了以遗老为主体的群体。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厚于情谊的王国维不能自拔,便逐渐逐渐地被强迫成为了一位‘遗臣’。我想他自己不一定是心甘情愿的”(《郭沫若全集》第二十卷)。1980年4月,谢国桢为《永丰乡人行年录》撰序云:“余以为雪堂老人于清末成为保皇派,犹且拖着王静安师一齐下水,误己误人,自贻伊戚。”顾颉刚、郭沫若与谢国桢都认为王国维是“被”罗振玉遗老的,“被”遗老与一心要做遗老显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罗继祖则承罗振玉之说,认为他们都是典型的清朝遗老。1978年10月22日,罗继祖撰《跋〈观堂书札〉》认为:“祖父和王先生效忠清朝的信念,至死不渝,这一点是共同的,并不为家庭嫌隙有所动摇。”他更认为王国维成为遗老乃是其自觉的行为,并非受罗振玉引导或逼迫。他说:

有人说观堂随祖父避地日本,才使观堂走上遗老道路,这也是形式逻辑的看法,倘使当日观堂从心里不愿追随,也不会违心曲从……我认为观堂甘心作遗老决定于去日本之前,从观堂所作《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和他自称得意之作的壬子三诗完全可以看出。(《对王观堂的器重——〈家乘点滴〉之六》)

如果把王国维与遗老的关系分几个阶段的话:辛亥之后至寓居京都期间是第一阶段;从日本回到上海寓居时期为第二阶段;从北上出任南书房行走至去世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清亡初期,王国维在京都以若干文学作品表达了“故国之思”;第二阶段王国维从京都回到上海,与沈曾植、朱祖谋、郑孝胥等遗老过从较多;第三阶段入直南书房,则与逊清朝廷以及溥仪发生了直接的关系,并亲身经历了甲子之变。罗继祖认为王国维在去日本之前已然有遗老之心,实际上直接否定了由罗振玉影响而成为遗老的可能。罗继祖提出的依据是其《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一诗以及稍后编定的《壬子三诗》。但此《壬子三诗》正是去日本之后创作的,尚不能证明王国维在去日本之前即有遗老之心。在《壬子三诗》中,《颐和园词》以慈禧一生为中心写爱新觉罗一氏末路,《蜀道难》哀悼端方,确实对清王朝的终结寄寓了深深的哀思。狩野博士虽然任教京都大学,但因为初到京都,故在送行狩野游历欧洲时,也弥漫了一种浓重的故国之思,其中若“谈深相与话兴衰,回首神州剧可哀。汉土由来贵忠节,至今文谢安在哉”云云,也确乎蕴含着一定的遗民之思,而在铃木虎雄索阅此诗时,王国维呈上诗并致函,特别提到诗歌中对日本社会政治制度也有忧虑,他说:“窃念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国维以亡国之民为此言乎。”(王国维1912年10月7日致铃木虎雄信,见《王国维书信日记》)他直接以“亡国之民”自称。但这种遗民之思究竟是出自本心,还是来自罗振玉的影响,若无十分明确的证据,也确实不能简单就下结论。

对于谢国桢说罗振玉“拖着王静安师一齐下水”,罗继祖不能认同。他说:

据我主观认识,罗、王两人在清末这段时间对时局的看法还是很一致的,不是你东我西。从王先生性格可以说,他没有世俗猎取高官的欲望,也没有做革命投机生意的奇想,书生本色只有规行矩步地服从命运,况且回顾家世还有“安化郡王”那一段忠勇殉国的光辉历史,以及他那“我是祝陈乡后辈”的有抱负的诗句,所以跟着泛海东去,并不是受外界力量的“拖”。(《我的祖父罗振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其实不遑说清末这段时间,年间,王国维与罗振玉对政治形势的判断也是基本一致的,检《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可见其大概。罗继祖对王国维性格的把握是准确的,王国维对政治有态度,但自身基本无欲望,也就是没有用行动介入其中的欲望。张勋复辟时,寓居上海的沈曾植、康有为等纷纷北上,便无一人提议带上王国维,沈曾植更是将北上之事嘱家人勿告之王国维,可见即便在遗老群体中,王国维也是基本被忽略甚至回避的一位。

罗继祖又说:

他前半生,出国留学,学洋文,研究西洋哲学,俨然是个维新开明人士。中间对仕进无意,专去研究文学和戏曲,也不失为一个想在新的学术领域里创新的学者。后半生由于时局剧烈转变,随我家东渡日本,治学方面也舍旧从新,又和溥仪搭上关系,堕落成为顽固遗老,走上。短短五十年而变化这么大,令人难于理解。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影响不能没有,迫胁并不存在,因为王先生并不是胸无主宰随人牵着鼻子走的人。(《〈观堂书札〉再跋》)

王国维治学范围大体经历了一个从西方到中国的转变,而其政治思想也有从务新到守旧的变化,这都是可以覆检的事实。不过罗继祖在这里将王国维与溥仪建立关系与成为“顽固遗老”直接挂上钩,似乎也显得有些跳跃。但罗继祖说“王先生并不是胸无主宰随人牵着鼻子走的人”,这是深契王国维个性之言。但这种自成崖略的个性,也可能恰恰成为他“遗而不老”、有思想而乏行动的理据,可能谁也难以撼动王国维以遗老之心而自居于遗老群体边缘的状态了。

即便罗振玉家人,也并非都从殉清角度来解读王国维之死。1954年,罗福颐曾撰《忆观堂先生手札二通》(《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其中即有云:“其实观堂丈之死因,实先罹丧明之痛,后悼乱离之忧。”此文虽然发表于文章撰写后近三十年,但他对王国维死因的分析,与王国维之女的看法相似,尤其是王国维之死与长子王潜明之死的关系,两人的看法彼此呼应。我觉得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同志数辈”说与逊清朝廷党争

这里再简略说说罗继祖提到的“同志数辈”的内涵,字面上当然是指志同道合的几个人。在王国维与罗振玉交恶的情况下,王国维不在“同志数辈”,大概是不言而喻的。但据实说,王国维原本是在其列的。丁戊年(1937),罗振玉撰《升文忠公〈津门疏稿〉序》言及溥仪在紫禁城时,升允密疏陈奏,“或公起草,或遣予代作,或一人具疏,或联名以闻。当道为之侧目,致以公与予为朋党,公弗顾也”。此处虽然只是言及罗振玉与升允二人,但其实下面接着说:“亡友王忠悫公受知于公,为公门人,其任南斋时二疏并附录卷末,一以志公眷眷君国,一以志当日之声应气求,如公所谓吾道不孤者,俾传之方来,不至泯灭。”(《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十集)

王国维与升允声应气求,确乎是事实。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亦记云:

乡人与王静安先后被逊帝召直南书房,王出升吉甫荐,乡人度亦出升荐,曾面质,升坚不肯承。乡人既屡与升联名上书,逊帝师保左右嫉之甚。及逊帝出居日使馆,诸人议论纷纭。升自津扶病趋谒,赞乡人议,群遂指目为朋党,郑孝胥且悻悻南归。即逊帝莅津,租张园为行邸,时园归粤商,乡人与同直清远朱聘三汝珍共经手,某某乃藉端媒蘖,计得售,逊帝渐疏乡人。顾问之授,外示尊崇,实远之也。

这里说了溥仪身边的派系斗争问题。其实罗继祖在《〈观堂书札〉再跋》中将张园当时的党争说得更为细致。他说:

溥仪身边大致分成三派:亲贵和内务府旧人为一派,郑、金就是从这一派里出来的;以陈宝琛为首,因他是师傅最受溥仪尊敬,有一些人依附他作外围成一派,这两派人数都较多;南书房同僚温肃、杨钟羲、朱汝珍和祖父、王先生,包括柯劭忞(柯名义隶懋勤殿)为一派,这一派人少力弱。党论倾轧的结果,祖父被疏远了,派中人也受到打击。(《〈观堂书札〉再跋》)

这就是当时朝廷三组“朋党”的基本情形,而郑孝胥与金梁则是其中用力最大者。后来的情况虽然有一些新的变化,但罗振玉的劣势还是没有改变。罗继祖说:“后来张园小朝廷的权一直掌握在具体执事人胡嗣瑗、景方昶、陈曾寿几个人手里,郑孝胥和他们时分时合,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朝夕和溥仪接近,他们又都学会一套固宠弄权的手法,得到溥仪的信任,把张园弄成死水一潭,外人如何也打不进去。”(《〈观堂书札〉再跋》)升允、罗振玉与王国维三人是相对固定的“朋党”,其中升允与罗振玉要更为密切,而朱汝珍则是与罗振玉共同经手张园的人。因为他们一度深得溥仪赞赏,也因此受到其他政客的嫉妒。郑孝胥悻悻南归大概就是一种迹象了,但后来郑孝胥地位日隆,罗振玉的边缘化也就慢慢成为了现实。今检王国维与罗振玉往返信件,也颇有共疏之例。但当年的“同志”,到了1926年、1927年之交时,显然发生了转变,这也同样是一种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罗继祖关于王国维自沉的描述应该更多来自于罗振玉的自述。罗振玉在《集蓼编》中述及此事云:

乙丑以后,连年值内战,津沽甚危。予与升文忠公、王忠悫公忧之甚,然均无从致力……至丁卯,时局益危,忠悫遂以五月三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上闻之悼甚,所以饰终者至厚……一旦完大节,在公为无遗憾,而予则草间忍死,仍不得解脱世网,至此万念皆灰……(《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十一集)

罗振玉的表述还是有比较明确的时间意识的,罗继祖以“年来”二字,将“同志数辈”的关系似乎一直延续到丁卯五月。而罗振玉则将“乙丑以后”与“丁卯”做了区分,在丁卯以前是明确的“予与升文忠公、王忠悫公”三人,而言及丁卯,则不再合说三人。但将时局与王国维之自沉直接联系起来,罗振玉与罗继祖还是一致的。罗振玉以“完大节”来定位王国维之死,则殉清之意故昭昭在焉,罗继祖承续此意,只是言说得更为详实而已。

辩诬:身份与学术的双重责任

1918年4月25日,罗振玉致信王国维,提及柯劭忞之幼子方六七岁,“颇似长孙”,罗继祖在此信下按云:“公札中谓‘颇似长孙’,乃以我为比,我小时弱不好弄,公甚喜我规行矩步,听大人话。记得我七岁返上海时,熟人见我说举止甚似三太爷(三太爷乃淮安人对公之习惯语)。公此札竟举我为典型,可见爱我之笃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长孙,罗继祖幼时备受罗振玉赏爱。

“这几年来,我所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我祖父辩诬,同时也为王观堂先生辩诬。”(罗继祖《再为观堂辩诬》,《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辩诬应该并非罗继祖的初衷,只是对于被尘埃掩盖了很久的事实,他有一种揭示真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质实而言,罗继祖对王国维之死的看法基本上笼罩在罗振玉之说之中。但除了殉清说之外,罗继祖确实澄清了诸多谬说,其贡献值得充分肯定。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0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生肖猴:渡劫成功后,你将拥有18年黄金运势,不再担心地狱的折磨

嘿,亲爱的朋友们,听说了吗?生肖猴的朋友们即将迎来一场大劫难,但别担心,劫难过后,他们将迎来一段长达18年的黄金运势,简直羡煞旁人!是的,你没听错,这就是我们聪明机智的生肖猴们渡劫成功后的美好前景。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劫难。想必大家都知道,生肖猴的朋友们一直以来都是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代表。他们机智聪明,善于交际,有着独特的魅力。然而,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生肖猴的朋友们也遭遇了一些挑战和困扰。不过,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反而从中汲取了力量,不断成长。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黄金运势。

那么,这个黄金运势究竟有多么令人期待呢?没错,从明年开始,生肖猴的朋友们将迎来一段非常棒的运势。他们会财运亨通,事业有成,人际关系也将变得更加和谐。不仅如此,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会大大改善,身心愉悦。总之,这段黄金运势将会给他们带来无数美好的机会和惊喜。

对于那些已经渡过劫难的生肖猴朋友们来说,现在应该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吧。毕竟,他们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这段黄金运势。但是,他们也不能因此而松懈,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物从来都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他们需要继续保持努力和进取的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对于那些还在困境中挣扎的生肖猴朋友们,你们也不要气馁。因为劫难过后必定会有彩虹出现。只要你们坚定信念,积极面对困难,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运势。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这段黄金运势呢?首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其次,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为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机会,与他人合作共赢,不断拓展自己的人脉和资源。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保持身心健康才能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分享一些有趣的生肖猴的小知识。首先,生肖猴的朋友们通常比较活跃和开朗,他们善于交际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在五行学说中,申猴对应着金元素,所以生肖猴的人通常比较聪明灵动,具有很好的判断力和创造力。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生肖猴的朋友们通常比较注重生活品质和享受人生,这也是他们能够拥有黄金运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生肖猴的朋友们即将迎来一段美好的黄金运势。在这段期间里,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但只要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就一定能够迎接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喝彩吧!

为雪堂辩诬,为观堂辩诬——罗继祖与“王国维之死”

【述往】

作者: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学人小传

罗继祖(1913—2002),浙江上虞人。自幼在祖父罗振玉指导下治学。曾在东北博物馆、大连图书馆工作,吉林大学教授。著有《辽史校勘记》《永丰乡人行年录》《枫窗脞语》《庭闻忆略》《王国维之死》等,编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

一出生就“认识”王国维

罗继祖是罗振玉长孙,他1913年在日本京都出生时,王国维也携家眷寓居京都,所以罗继祖一出生就“认识”王国维。在日本京都生活和随罗振玉回国寓居天津期间,罗继祖都曾多接王国维音容。罗继祖说:

我五六岁就见过他,一九二三年,他应溥仪之召从上海来北京,到一九二六年这几年间,他每到天津必住在我家,我那时已经十二三岁,至今对他的声音笑貌还留有印象,中等身材,清癯面貌,唇上鬑鬑短须,头垂发辫,戴近视眼镜和瓜皮帽,系腰带,一口海宁话,一般听不大懂。一九二七年校刊《王氏遗书》时,我十五岁,《遗书》虽然还读不懂,但却参预了校字之役。(《读〈关于王国维的功过〉》,《读书》1982年第1期)

其实不是“五六岁就见过他”,而是一出生就“见”过的。罗继祖与王国维前后相识并交往的时间有七八年之久,王国维的形象留给后人的是想象,而留给罗继祖的则是印象。加上他参与校订《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其对王国维的熟悉程度确实非后来人可比。1940年罗振玉去世后,罗继祖积极参与罗振玉《贞松老人遗稿甲集》八种的校写以及联系印制等事,其中《后丁戊稿》即为罗继祖所编,乙丙等集也主要由其校理。罗继祖与其三姑母即罗振玉三女、王国维长媳罗孝纯也较为熟悉,与王国维子嗣似也有一定联系。

罗振玉(左一)、王国维(左二)等逊清朝廷官僚合影。资料图片

大概因为整理编辑罗振玉文集之故,罗继祖较早接触到王国维致罗振玉若干书信,最早初步整理罗振玉与王国维往返书信的应该是罗振玉本人,总数有十数册,他后将其中若干付诸装池,由五子罗福颐保存,1949年夏,罗福颐曾撰简跋,略述其经过。1963年,罗继祖即将辗转获得的160余通王国维书信辑为《观堂书札》,并交中华书局拟出版,后因故未出。“”结束后,罗继祖索回书札,其中118通论学书札先刊于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印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一集。1979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吴泽派人到长春罗继祖处寻访王国维遗稿,罗继祖因将《观堂书札》交付,盖吴泽拟编王国维全集,第一卷《王国维全集·书信卷》即将罗继祖所辑悉数收入,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

1973年3月,罗继祖开始编纂罗振玉年谱《永丰乡人行年录》,1976年12月完成初稿。(参见罗继祖《台湾版〈罗雪堂先生全集〉校读记〔上〕》)起初,该稿本及过录本只是寄奉其五叔罗福颐、堂姑母罗守巽、堂姑丈周子美(罗庄之夫)等家人审正。1978年7月10日,罗继祖致信罗守巽云:“《行年录》重要在后半,如有意见,请提出。侄但据事直说,自问当无曲笔处。”(本文所引罗继祖致罗守巽信,均见于朱松龄编著《罗守巽资料选编》,2021年1月编者自印本)可见,此书以据事直书为原则。1979年九十月间交吴泽寓目,吴泽认为罗继祖用力甚深,澄清了不少问题。1979年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致信罗继祖,表达了出版愿望。1980年年初,上海、南京两地争欲出版此书,最终此书于1980年4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并缀一副书名《罗振玉年谱》。罗继祖起初主张不署撰者之名,但在出版社的要求下署了“甘孺”之名。书出版后,罗继祖寄张舜徽一册,张舜徽回信说:“极佩叙事审密,无溢美,无浮言,宣传祖德,可颂可传……”(转引自1981年1月罗继祖致罗守巽信)这个评价应该是相当高了。

因为手握很多书札等第一手材料,故《永丰乡人行年录》中即多关于罗振玉与王国维关系的叙写。此外,有些不宜写入行年录的内容,不妨在私人通信中表达。如关于王国维与罗振玉晚年交恶之事,1978年11月26日,罗继祖致信罗守巽云:

王家的事,祖父性偏急,又专听三姑一面之辞,其实王太太这人并不凶狠,不过好听钱妈等人的挑拨,三姑就受不了,以致反目。事后王家对此并无恶感,所以《录》里也不必补叙。

很显然,罗继祖对王国维与罗振玉的关系,其实有很多话要说。不过限于年谱体例,不能过于枝蔓,遂有不少谱外之谈。类似的言论其实已先见于罗继祖1978年10月22日撰成的《跋〈观堂书札〉》(刊于《读书》1982年第8期)。

追溯“逼债”说之非

罗继祖发表有关王国维死因的文章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促成他撰文的直接原因是“到目前还有人在刊物上说王静安之死不是殉清而是受罗逼债,岂不可笑”(1981年5月12日罗继祖致罗守巽信)。在罗继祖看来,王国维之死缘于罗振玉逼债之说,乃是因当时逊清朝廷的内部矛盾而杜撰出来的、出于政治目的虚妄之说,为何过了半个多世纪依然有人拾此陈说?

关于王、罗晚年交恶之事,罗福颐早在1953年即撰文略述本末,惜未能发表,后来罗继祖述及此事,也大体承罗福颐之说。

关于逼债说,罗继祖至少在1982年5月2日已知郑孝胥乃始作俑者。当日他致信罗守巽说:

郑海藏以诗出名而非学者,故少为人称道,且其人不纯正,祖父与之始终不协。现知王观堂死于逼债之说,乃郑作俑,而为郭沫若等人所信,则其为人更可知,殆所谓政策策士一流。此事自不必与二姑言之,侄在《行年录》中叙说已明白,将来还有许多材料可写。

所谓“政策策士一流”,实际上揭示了逼债说背后的政治阴谋。而在《永丰乡人行年录》中,罗继祖的说法尚比较模糊:

孝纯为长子妇与继姑有违言,仆媪复从中构之。静安虽家督,而平日家政皆潘主之,己不过问,与乡人事无巨细皆过问不同。至是伯深卒,静安夫妇莅沪主丧,潘处善后或失当,孝纯诉诸乡人,乡人迁怒静安听妇言,而静安又隐忍不自剖白,乡人遽携孝纯大归。自是遂与静安情谊参商。京津虽密迩,迄静安之逝未再觌面,函札亦稀通矣。伯深服务海关,卒后恤金,乡人且不令孝纯收受。(《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十二集)

罗继祖在此处加按语:“罗、王之隙,外人不知内情致生种种猜测,有谓王女适罗被休,实则罗女适王,因婿死而大归也。静安投湖后,疑窦益启,至有谓逼债致死者。其真情虽王门子弟亦无知之者,何论外人,更何论溥仪。”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弄混王、罗两家姻亲关系,宣传逼债说,罗继祖在此予以回应。颇疑罗继祖在为乡人撰写年谱时,尚未确知逼债说之始作俑者乃是郑孝胥,因为罗继祖在言及逼债说之时,矛头除了针对溥仪,其他就是“王门子弟”了。直到1982年5月,也就是《行年录》撰成四五年后,他才知道“王观堂死于逼债之说,乃郑作俑”。罗继祖这一节文字对王、罗晚年交恶原因的剖析是中肯的,两个不同性格的人,面对同一件棘手的事情,都没有调整自己的性格,以致近三十年情谊转成参商。同样了解王、罗晚年交恶原因的王国维弟子戴家祥,即对罗继祖《行年录》中的相关说明表达了认可。罗继祖《〈观堂书札〉再跋》一文曾略引其语云:

戴教授从王登明丈手里看到《行年录》后,写信给我,说罗、王晚年失欢一事,师母潘氏即把所见所闻告诉姨甥赵万里,赵又转告我,与大作翕若合符,无偏无颇,正是史家求是态度。

作为王国维弟子,戴家祥的无疑代表了一个重要群体的态度。

王国维殉清说的坚守者

罗继祖著《王国维之死》

罗继祖一直坚定地持王国维之死乃殉清之说。《行年录》于丁卯年记云:

年来南势北渐,乡人与同志数辈日忧行朝,以为危于釜鱼幕燕,宜为未雨绸缪之计。顾行朝上下沓泄,人言弗恤,居恒怏怏。五月三日,静安忧愤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乡人年来与静安虽疏阔,而效忠故主之念,固信誓无贰也。“再辱”云云,自本“君辱臣死”之义。静安无遗折,殆不欲为身后乞恩计,乡人乃为代作,窃比古人尸谏,冀幸一悟……(按:遗折上,曾引起溥仪怀疑。在《我的前半生》说遗折是罗伪撰,字写得很工整,不是王国维手笔。此事始末,他人未必知,王门弟子则不容不知。)

这节文字包涵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汇合点则在逊清尸谏之说。先说遗折,罗继祖直言乃是罗振玉代王国维而作,“王门弟子则不容不知”下语很重,其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罗振玉事先应该与王门弟子有过沟通,至少王门弟子当时是默认和支持了罗振玉这一行为的,因为彼此最直接的动机就是为王国维求得死后之哀荣。罗继祖提及1927年之时,他人或无感于时事变化,甚至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感到“兴高采烈”,而罗振玉及其同僚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不断的行进中,对溥仪安危的担忧,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既然可以不顾逊清朝廷与政府当初签订的协议,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则在国民革命的大潮中,对蜗居天津张园、形同“釜鱼幕燕”的溥仪,做出进一步的行为也是完全可以想见的。作为曾经的“旧臣”,自然与一般民众的关切重点不一样。罗继祖述说其祖父及一帮旧臣的忧虑,应该切合事实。但王国维的“忧愤自沉”是否也在这“同志数辈”中,却也是一个疑问。至少与王国维已经交恶的罗振玉不会在这个时候与王国维来协商行朝未来之事了。则罗继祖在这里顺着文势说到王国维的忧愤自沉,其中的关联处,交待得还是不够充分的。后来罗继祖对此说得更为详细一些。他说:

根据王先生十六字的遗嘱,再结合王先生一生言行来看,我们说王先生之死是殉清,是尸谏,推而至于陈先生赞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梁先生从各方面的分析,王先生地下有知应叹为知言……王先生之死有远因,有近因,远因应追溯到幼年在家庭里所受的封建教育和中年所研究的西洋哲学;近因呢?我认为,叶德辉之被枪毙不能说没有关系,起码使王先生在心灵上增加恐怖……梁虽是带有政治色彩的人,但不是革命对象,到必要时还要避一避时局风头,因而使王先生感到天津张园溥仪身边太危险了,同时也感到自身,甲子侥幸不死,这一次万难幸免了,所以决然自杀。(《〈观堂书札〉再跋》)

罗继祖联合陈寅恪、梁启超之说来集成殉清尸谏说,这里的逻辑关系尚需进一步论证,但罗继祖的倾向性是非常明晰的。关于王国维之死的远因、近因说的分析维度,应该也大致符合一个自杀之人的常态。与《行年录》稍有不同的是:《行年录》主要从溥仪可能身陷危境而自己上言不能达,以此“忧愤自沉”;而此处所忧则不仅有溥仪,也有自己。至于说甲子“侥幸”不死云云,则还是为了合理解释“一辱”与“再辱”的关系。其实客观的情形是:甲子之变,不遑说溥仪,王国维同样也无性命之忧;北伐即至,王国维同样是安全的,甲子之变时,王国维尚身在南书房行走任上,而此时他从“组织关系”上已经与逊清朝廷无关。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幸免”于难,其实是无需考虑的问题了。深感罗继祖此处“侥幸”二字或有失当。

王国维当然是关心溥仪的安危的,但以一个逊清朝廷局外人的身份,这种关心是否到了需要自沉以明志的地步,还是有疑问的。所谓“君辱臣死”,一般的前提是君已受辱,方才谈得上臣以赴死,岂有君尚未受辱,而先行赴死的?以当时王国维与溥仪行朝相当松散的关系,是否要走到这一步,实在是有疑问的。

要说明王国维之死是殉清,必须以王国维是忠心耿耿的遗老为前提,若“遗老”尚且不纯、不愿或不彻底,“殉清”未免就成无根之谈了。罗振玉一心以复辟清王朝为念,此已成共识,罗继祖也持此看法。但王国维是不是与罗振玉一样心甘情愿做遗老呢?学界的看法颇有差异。罗振玉、金梁、杨钟羲等遗老自然众口一词以王国维为忠诚的遗老,而遗老群体之外的人看法就不一定了。顾颉刚在《悼王静安先生》一文中就认为,王国维“他做遗老明白是他的环境逼迫成功的”,若非因得到罗振玉的种种帮助,王国维“何必因靠罗氏之故而成为遗老”,所以“大家只觉得他是一个清室的忠臣而已,这岂不是一个大冤枉”。(《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即认为:因为结识罗振玉,王国维的周边形成了以遗老为主体的群体。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厚于情谊的王国维不能自拔,便逐渐逐渐地被强迫成为了一位‘遗臣’。我想他自己不一定是心甘情愿的”(《郭沫若全集》第二十卷)。1980年4月,谢国桢为《永丰乡人行年录》撰序云:“余以为雪堂老人于清末成为保皇派,犹且拖着王静安师一齐下水,误己误人,自贻伊戚。”顾颉刚、郭沫若与谢国桢都认为王国维是“被”罗振玉遗老的,“被”遗老与一心要做遗老显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罗继祖则承罗振玉之说,认为他们都是典型的清朝遗老。1978年10月22日,罗继祖撰《跋〈观堂书札〉》认为:“祖父和王先生效忠清朝的信念,至死不渝,这一点是共同的,并不为家庭嫌隙有所动摇。”他更认为王国维成为遗老乃是其自觉的行为,并非受罗振玉引导或逼迫。他说:

有人说观堂随祖父避地日本,才使观堂走上遗老道路,这也是形式逻辑的看法,倘使当日观堂从心里不愿追随,也不会违心曲从……我认为观堂甘心作遗老决定于去日本之前,从观堂所作《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和他自称得意之作的壬子三诗完全可以看出。(《对王观堂的器重——〈家乘点滴〉之六》)

如果把王国维与遗老的关系分几个阶段的话:辛亥之后至寓居京都期间是第一阶段;从日本回到上海寓居时期为第二阶段;从北上出任南书房行走至去世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清亡初期,王国维在京都以若干文学作品表达了“故国之思”;第二阶段王国维从京都回到上海,与沈曾植、朱祖谋、郑孝胥等遗老过从较多;第三阶段入直南书房,则与逊清朝廷以及溥仪发生了直接的关系,并亲身经历了甲子之变。罗继祖认为王国维在去日本之前已然有遗老之心,实际上直接否定了由罗振玉影响而成为遗老的可能。罗继祖提出的依据是其《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一诗以及稍后编定的《壬子三诗》。但此《壬子三诗》正是去日本之后创作的,尚不能证明王国维在去日本之前即有遗老之心。在《壬子三诗》中,《颐和园词》以慈禧一生为中心写爱新觉罗一氏末路,《蜀道难》哀悼端方,确实对清王朝的终结寄寓了深深的哀思。狩野博士虽然任教京都大学,但因为初到京都,故在送行狩野游历欧洲时,也弥漫了一种浓重的故国之思,其中若“谈深相与话兴衰,回首神州剧可哀。汉土由来贵忠节,至今文谢安在哉”云云,也确乎蕴含着一定的遗民之思,而在铃木虎雄索阅此诗时,王国维呈上诗并致函,特别提到诗歌中对日本社会政治制度也有忧虑,他说:“窃念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国维以亡国之民为此言乎。”(王国维1912年10月7日致铃木虎雄信,见《王国维书信日记》)他直接以“亡国之民”自称。但这种遗民之思究竟是出自本心,还是来自罗振玉的影响,若无十分明确的证据,也确实不能简单就下结论。

对于谢国桢说罗振玉“拖着王静安师一齐下水”,罗继祖不能认同。他说:

据我主观认识,罗、王两人在清末这段时间对时局的看法还是很一致的,不是你东我西。从王先生性格可以说,他没有世俗猎取高官的欲望,也没有做革命投机生意的奇想,书生本色只有规行矩步地服从命运,况且回顾家世还有“安化郡王”那一段忠勇殉国的光辉历史,以及他那“我是祝陈乡后辈”的有抱负的诗句,所以跟着泛海东去,并不是受外界力量的“拖”。(《我的祖父罗振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其实不遑说清末这段时间,年间,王国维与罗振玉对政治形势的判断也是基本一致的,检《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可见其大概。罗继祖对王国维性格的把握是准确的,王国维对政治有态度,但自身基本无欲望,也就是没有用行动介入其中的欲望。张勋复辟时,寓居上海的沈曾植、康有为等纷纷北上,便无一人提议带上王国维,沈曾植更是将北上之事嘱家人勿告之王国维,可见即便在遗老群体中,王国维也是基本被忽略甚至回避的一位。

罗继祖又说:

他前半生,出国留学,学洋文,研究西洋哲学,俨然是个维新开明人士。中间对仕进无意,专去研究文学和戏曲,也不失为一个想在新的学术领域里创新的学者。后半生由于时局剧烈转变,随我家东渡日本,治学方面也舍旧从新,又和溥仪搭上关系,堕落成为顽固遗老,走上。短短五十年而变化这么大,令人难于理解。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影响不能没有,迫胁并不存在,因为王先生并不是胸无主宰随人牵着鼻子走的人。(《〈观堂书札〉再跋》)

王国维治学范围大体经历了一个从西方到中国的转变,而其政治思想也有从务新到守旧的变化,这都是可以覆检的事实。不过罗继祖在这里将王国维与溥仪建立关系与成为“顽固遗老”直接挂上钩,似乎也显得有些跳跃。但罗继祖说“王先生并不是胸无主宰随人牵着鼻子走的人”,这是深契王国维个性之言。但这种自成崖略的个性,也可能恰恰成为他“遗而不老”、有思想而乏行动的理据,可能谁也难以撼动王国维以遗老之心而自居于遗老群体边缘的状态了。

即便罗振玉家人,也并非都从殉清角度来解读王国维之死。1954年,罗福颐曾撰《忆观堂先生手札二通》(《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其中即有云:“其实观堂丈之死因,实先罹丧明之痛,后悼乱离之忧。”此文虽然发表于文章撰写后近三十年,但他对王国维死因的分析,与王国维之女的看法相似,尤其是王国维之死与长子王潜明之死的关系,两人的看法彼此呼应。我觉得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同志数辈”说与逊清朝廷党争

这里再简略说说罗继祖提到的“同志数辈”的内涵,字面上当然是指志同道合的几个人。在王国维与罗振玉交恶的情况下,王国维不在“同志数辈”,大概是不言而喻的。但据实说,王国维原本是在其列的。丁戊年(1937),罗振玉撰《升文忠公〈津门疏稿〉序》言及溥仪在紫禁城时,升允密疏陈奏,“或公起草,或遣予代作,或一人具疏,或联名以闻。当道为之侧目,致以公与予为朋党,公弗顾也”。此处虽然只是言及罗振玉与升允二人,但其实下面接着说:“亡友王忠悫公受知于公,为公门人,其任南斋时二疏并附录卷末,一以志公眷眷君国,一以志当日之声应气求,如公所谓吾道不孤者,俾传之方来,不至泯灭。”(《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十集)

王国维与升允声应气求,确乎是事实。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亦记云:

乡人与王静安先后被逊帝召直南书房,王出升吉甫荐,乡人度亦出升荐,曾面质,升坚不肯承。乡人既屡与升联名上书,逊帝师保左右嫉之甚。及逊帝出居日使馆,诸人议论纷纭。升自津扶病趋谒,赞乡人议,群遂指目为朋党,郑孝胥且悻悻南归。即逊帝莅津,租张园为行邸,时园归粤商,乡人与同直清远朱聘三汝珍共经手,某某乃藉端媒蘖,计得售,逊帝渐疏乡人。顾问之授,外示尊崇,实远之也。

这里说了溥仪身边的派系斗争问题。其实罗继祖在《〈观堂书札〉再跋》中将张园当时的党争说得更为细致。他说:

溥仪身边大致分成三派:亲贵和内务府旧人为一派,郑、金就是从这一派里出来的;以陈宝琛为首,因他是师傅最受溥仪尊敬,有一些人依附他作外围成一派,这两派人数都较多;南书房同僚温肃、杨钟羲、朱汝珍和祖父、王先生,包括柯劭忞(柯名义隶懋勤殿)为一派,这一派人少力弱。党论倾轧的结果,祖父被疏远了,派中人也受到打击。(《〈观堂书札〉再跋》)

这就是当时朝廷三组“朋党”的基本情形,而郑孝胥与金梁则是其中用力最大者。后来的情况虽然有一些新的变化,但罗振玉的劣势还是没有改变。罗继祖说:“后来张园小朝廷的权一直掌握在具体执事人胡嗣瑗、景方昶、陈曾寿几个人手里,郑孝胥和他们时分时合,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朝夕和溥仪接近,他们又都学会一套固宠弄权的手法,得到溥仪的信任,把张园弄成死水一潭,外人如何也打不进去。”(《〈观堂书札〉再跋》)升允、罗振玉与王国维三人是相对固定的“朋党”,其中升允与罗振玉要更为密切,而朱汝珍则是与罗振玉共同经手张园的人。因为他们一度深得溥仪赞赏,也因此受到其他政客的嫉妒。郑孝胥悻悻南归大概就是一种迹象了,但后来郑孝胥地位日隆,罗振玉的边缘化也就慢慢成为了现实。今检王国维与罗振玉往返信件,也颇有共疏之例。但当年的“同志”,到了1926年、1927年之交时,显然发生了转变,这也同样是一种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罗继祖关于王国维自沉的描述应该更多来自于罗振玉的自述。罗振玉在《集蓼编》中述及此事云:

乙丑以后,连年值内战,津沽甚危。予与升文忠公、王忠悫公忧之甚,然均无从致力……至丁卯,时局益危,忠悫遂以五月三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上闻之悼甚,所以饰终者至厚……一旦完大节,在公为无遗憾,而予则草间忍死,仍不得解脱世网,至此万念皆灰……(《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十一集)

罗振玉的表述还是有比较明确的时间意识的,罗继祖以“年来”二字,将“同志数辈”的关系似乎一直延续到丁卯五月。而罗振玉则将“乙丑以后”与“丁卯”做了区分,在丁卯以前是明确的“予与升文忠公、王忠悫公”三人,而言及丁卯,则不再合说三人。但将时局与王国维之自沉直接联系起来,罗振玉与罗继祖还是一致的。罗振玉以“完大节”来定位王国维之死,则殉清之意故昭昭在焉,罗继祖承续此意,只是言说得更为详实而已。

辩诬:身份与学术的双重责任

1918年4月25日,罗振玉致信王国维,提及柯劭忞之幼子方六七岁,“颇似长孙”,罗继祖在此信下按云:“公札中谓‘颇似长孙’,乃以我为比,我小时弱不好弄,公甚喜我规行矩步,听大人话。记得我七岁返上海时,熟人见我说举止甚似三太爷(三太爷乃淮安人对公之习惯语)。公此札竟举我为典型,可见爱我之笃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长孙,罗继祖幼时备受罗振玉赏爱。

“这几年来,我所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我祖父辩诬,同时也为王观堂先生辩诬。”(罗继祖《再为观堂辩诬》,《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辩诬应该并非罗继祖的初衷,只是对于被尘埃掩盖了很久的事实,他有一种揭示真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质实而言,罗继祖对王国维之死的看法基本上笼罩在罗振玉之说之中。但除了殉清说之外,罗继祖确实澄清了诸多谬说,其贡献值得充分肯定。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0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生肖猴:渡劫成功后,你将拥有18年黄金运势,不再担心地狱的折磨

嘿,亲爱的朋友们,听说了吗?生肖猴的朋友们即将迎来一场大劫难,但别担心,劫难过后,他们将迎来一段长达18年的黄金运势,简直羡煞旁人!是的,你没听错,这就是我们聪明机智的生肖猴们渡劫成功后的美好前景。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劫难。想必大家都知道,生肖猴的朋友们一直以来都是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代表。他们机智聪明,善于交际,有着独特的魅力。然而,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生肖猴的朋友们也遭遇了一些挑战和困扰。不过,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反而从中汲取了力量,不断成长。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黄金运势。

那么,这个黄金运势究竟有多么令人期待呢?没错,从明年开始,生肖猴的朋友们将迎来一段非常棒的运势。他们会财运亨通,事业有成,人际关系也将变得更加和谐。不仅如此,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会大大改善,身心愉悦。总之,这段黄金运势将会给他们带来无数美好的机会和惊喜。

对于那些已经渡过劫难的生肖猴朋友们来说,现在应该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吧。毕竟,他们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这段黄金运势。但是,他们也不能因此而松懈,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物从来都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他们需要继续保持努力和进取的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对于那些还在困境中挣扎的生肖猴朋友们,你们也不要气馁。因为劫难过后必定会有彩虹出现。只要你们坚定信念,积极面对困难,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运势。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这段黄金运势呢?首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其次,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为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机会,与他人合作共赢,不断拓展自己的人脉和资源。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保持身心健康才能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分享一些有趣的生肖猴的小知识。首先,生肖猴的朋友们通常比较活跃和开朗,他们善于交际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在五行学说中,申猴对应着金元素,所以生肖猴的人通常比较聪明灵动,具有很好的判断力和创造力。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生肖猴的朋友们通常比较注重生活品质和享受人生,这也是他们能够拥有黄金运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生肖猴的朋友们即将迎来一段美好的黄金运势。在这段期间里,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但只要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就一定能够迎接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喝彩吧!

生肖猴:运势大揭密!财运、爱情运、事业运一个都不能少

生肖猴:运势大揭密!财运、爱情运、事业运一个都不能少

一、 生肖猴,传奇中的独行侠

听说我们属猴的人就像是个传奇中的独行侠,手握神奇的魔法棒,总是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创造出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首先,我们来谈谈财运。

二、 财富,犹如瀑布般滚滚而来

在我们这独行侠眼里,财富就像那山涧里的瀑布,虽有波涛汹涌,但总在不断地奔涌向前。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商界大佬,我们的属猴朋友总是财运满满。尽管我们花钱如流水,却总能在紧要关头时钱财充裕。为什么呢?或许这就是我们的魔力所在吧。

三、 爱情,我们是“谈情高手”

生肖猴的我们,可以说是爱情里的“谈情高手”。无论是和朋友们相聚欢笑的热闹派对,还是独自享受安静时光的咖啡馆,我们总能轻松地吸引异性的目光。我们的幽默风趣、机智聪明,总是能让我们在爱情中游刃有余。不过,别忘了,我们也要学会珍惜和呵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哦!

四、 事业,我们总是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生肖猴的我们,总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舞台,我们都能尽情地展现自我。我们的机智聪明、勇于挑战的精神,总是能让我们在事业上取得不俗的成绩。所以,别担心,只要我们努力拼搏,总会有属于我们的舞台等着我们。

五、 生活中的小确幸

当然了,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一些小烦恼和小困扰。比如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孤独,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但是别担心,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因为正是这些小确幸让我们学会了成长,学会了坚强。所以,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小确幸吧!

六、 结语

总的来说,生肖猴的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勇敢、乐观、充满热情的人。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或许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坎坷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收获属于我们的幸福和成功。

七、 小结

在这里我想说,生肖猴的朋友们,你们真的非常棒!你们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无论是在财运、爱情运还是事业运上,你们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所以,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困难,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最后我想说:生肖猴的朋友们,你们是最棒的!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为你们加油打气!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吧!

传奇帝师的崛起与沉寂

帝师:从户外直播到涉嫌偷逃税款户外直播主播帝师,曾风光无限,直播过众多热门活动,不仅是企鹅电竞签约主播,还策划并组织户外真人秀节目,培养新一代户外主播。然而,最近帝师的名声受损,涉嫌偷逃税款的丑闻曝光,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损害了帝师个人形象,也引发了对直播平台监管的讨论。帝师在户外直播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他的直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时尚美女、泼水节、寺庙文化和二次元等。在2021年,帝师前往迪拜制作户外直播节目,创下了全网户外直播记录。这一次户外直播活动包括了多个精彩的版块,如深度体验七星帆船酒店、直升机游轮豪华直播、世界最大商场、试驾正版蝙蝠车、八星酒店、法拉利公园和沙漠冲沙。这些活动不仅让观众们享受到了精彩的户外体验,也让帝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然而,帝师的辉煌并非没有阴影。

2018年,帝师在小智葫芦岛生日直播中辱骂警察的事情被网友曝光并举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全民TV迅速发布了公告,对帝师进行了100万元的罚款。这一事件让人们开始对帝师的行为产生质疑,对他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产生了担忧。最近,帝师又被曝出涉嫌偷逃税款的丑闻。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帝师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未依法办理纳税申报,少缴个人所得税197.86万元。通过中间公司转移直播打赏收入,帝师涉嫌偷逃个人所得税220.12万元,少缴其他税费34.76万元。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也损害了社会公信力。帝师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树立榜样,履行纳税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帝师的违法行为引发了人们对直播平台监管的关注。直播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需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直播平台上的违法行为,保护观众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秩序。

同时,帝师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无论是对辱骂警察的行为还是涉嫌偷逃税款,都应该接受法律的审判和制裁。从帝师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直播行业的发展壮大,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在直播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监管,并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作为直播平台的主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履行社会责任,为观众提供优质的内容和良好的观看体验。最后,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护直播行业的繁荣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公序良俗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直播平台监管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来确保观众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欢迎在评论中留下您的想法和建议。孙自烜因涉嫌逃税问题被立案审查,最终承认存在问题并补缴税款。北京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拟处罚款,金额高达1171.45万元。

2022年6月9日,孙自烜发布微博致歉,并警示大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逃税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孙自烜的案例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一些人会问:为什么孙自烜要逃税?他的行为是否合法?税务部门是如何查处的?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时间、人物、数字和资金等因素,一一深入分析。首先,孙自烜的逃税问题从何而来?据了解,孙自烜是一名著名的演员,曾经参演过很多知名电视剧和电影。然而,他在2019年因涉嫌逃税被北京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立案审查。这是因为税务部门发现他存在少报所得和偷逃所得的问题。之前,孙自烜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但是,税务部门的查处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次,孙自烜的逃税行为是否合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个人需要依法纳税,而逃税是违法行为。税务部门对逃税行为是零容忍的态度,一旦发现将会依法惩处。孙自烜的逃税行为明显违法,并且造成了国家的财政损失。

因此,税务部门对他进行了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拟处罚款的处罚。再次,税务部门是如何查处孙自烜的逃税行为的?根据报道,税务部门通过调查、取证等手段,掌握了孙自烜存在逃税问题的证据。一旦掌握了相关证据,税务部门就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此外,税务部门还会通过公示等方式,让逃税行为受到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以起到警示作用。最后,孙自烜发布了一条微博致歉并警示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这是一个积极的态度,但我们也需要注意逃税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作为公众人物,孙自烜的逃税行为不仅涉及个人行为,还涉及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政府应该加强对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税收征管的规范化,让纳税人意识到依法纳税的重要性,遏制逃税行为的滋生。综上所述,孙自烜涉嫌逃税问题的案例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逃税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共同维护良好的税收秩序和社会和谐。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40416/1709228299401571.html
上一篇:左边运势不佳怎么回事,左边好运来右边发大财
下一篇:己卯日主2021运势,己卯日柱2022年运势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