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多山脉,为什么只有秦岭被称为“中华龙脉”?
秦岭又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然而很多人表示不服,认为中国有那么多山,为什么只有它被称为华夏文明龙脉呢?关于这一点,我们从秦岭的地址位置就可以看出一二。
秦岭秦岭位于我国陕西省南部、东到丹江河谷(也有另外的划分标准),在初中时,我们知道秦岭和淮河是我国南北方分界线,这是因为在秦岭以南,1月时平均气温高于0摄氏度;秦岭以北1月的平均气温低于0摄氏度。因此秦岭是我国冬季气温0摄氏度分界线。
还有,秦岭以南的地区年降雨量超过800毫升,而秦岭以北地区年降雨量不足800毫升,所以秦岭又是我国800毫米降雨量分界线。
再者,秦岭以南的植被冬季很少落叶,而以北地区以落叶林为主;秦岭以南的气候以带季风气候为主,而秦岭以北以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正是因为秦岭以南和秦岭以北气候、降雨量、气温、植被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从地理角度来看,秦岭的地位在我国非常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岭的位置这么特殊呢?是恰巧还是另有原因呢?
秦岭为什么如此特殊?秦岭之所以如此特殊,和它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的山脉有关。
我们知道,我国东部气候主要是季风气候,而季风的形成就和温度有关。
我国东部靠近海洋,在夏季时,由于海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海洋升温速度较慢。而陆地的比热容较大,升温较快。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内的分子数相同。所以高温下的陆地上方分子数更少,形成低压带;而低温的海水上方分子数更多形成高压带。
空气和水一样,也会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海洋上方的空气会流入到陆地上方,由于海洋空气中的水蒸气更多,因此更容易形成降雨。所以,在夏季时我国不仅炎热而且降雨量较多。
但是,在夏季时,海洋上方的空气在吹向我国内陆时,会遇到秦岭的阻隔,秦岭高大的山脉会阻止来自海洋的水汽继续深入到内地,导致只有少部分水汽才能到达内地,所以我国西北地区降雨量不如东部沿海降雨量丰富。
在冬季时,我国又会吹西北和东北季风,形成西北以及东北季风的原因是因为西伯利亚地区冬季非常寒冷,以至于形成高气压带,向南部的低气压地区吹来冷风,这就是西伯利亚寒流。
由于西伯利亚地区主要是陆地,因此西北、东北季风携带的雨汽较少,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冬季降雨偏少的原因。
当西伯利亚地区的冷风吹到我国秦岭地区时,秦岭也会阻隔季风继续南下,所以我国秦岭以南地区在冬季仍然可以维持0度以上气温。
除此之外,秦岭之所以被称为中华龙脉的重要原因是秦岭的高度和走向,秦岭属于东西走向,如果属于南北走向,那么肯定不会形成南北方分界线,而且也将会导致我国的长江、黄河改道。
此外,秦岭的高度属于“刚刚好”的类型,如果太矮了,那么无法阻止水汽流动,无法将我国南北气候分开。如果太高了,那么将会造成水汽完全无法深入内陆,以至于西北地区干旱加重,甚至形成荒漠或者沙漠。
由于降雨量以及温度的区别,所以秦岭南北地区的植被差异也非常大,在秦岭以南以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而在秦岭以北以温带落叶林、针叶林等为主。
植物的不同,必然又导致了动物的不同,在我国秦岭以南地区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物种,而在秦岭以北生活着松鼠、黄鼠等。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丰富,被人类形象的称为动植物基因库。可以说,我国山脉虽多,但很少有山脉能做到像秦岭这样物产丰富、环境多样、生物众多。
总结秦岭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实是因为秦岭的位置、高度、走向等众多因素,决定了它在我国地理方面重要位置。从地理上看,它刚好划分了我国南方、北方;长江、黄河的流域;800毫米降雨量;带气候与温带气候;常绿阔叶林与落叶林等,正是因为如此,秦岭才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中国那么多山脉,为什么只有秦岭被称为“中华龙脉”?
秦岭又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然而很多人表示不服,认为中国有那么多山,为什么只有它被称为华夏文明龙脉呢?关于这一点,我们从秦岭的地址位置就可以看出一二。
秦岭秦岭位于我国陕西省南部、东到丹江河谷(也有另外的划分标准),在初中时,我们知道秦岭和淮河是我国南北方分界线,这是因为在秦岭以南,1月时平均气温高于0摄氏度;秦岭以北1月的平均气温低于0摄氏度。因此秦岭是我国冬季气温0摄氏度分界线。
还有,秦岭以南的地区年降雨量超过800毫升,而秦岭以北地区年降雨量不足800毫升,所以秦岭又是我国800毫米降雨量分界线。
再者,秦岭以南的植被冬季很少落叶,而以北地区以落叶林为主;秦岭以南的气候以带季风气候为主,而秦岭以北以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正是因为秦岭以南和秦岭以北气候、降雨量、气温、植被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从地理角度来看,秦岭的地位在我国非常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岭的位置这么特殊呢?是恰巧还是另有原因呢?
秦岭为什么如此特殊?秦岭之所以如此特殊,和它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的山脉有关。
我们知道,我国东部气候主要是季风气候,而季风的形成就和温度有关。
我国东部靠近海洋,在夏季时,由于海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海洋升温速度较慢。而陆地的比热容较大,升温较快。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内的分子数相同。所以高温下的陆地上方分子数更少,形成低压带;而低温的海水上方分子数更多形成高压带。
空气和水一样,也会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海洋上方的空气会流入到陆地上方,由于海洋空气中的水蒸气更多,因此更容易形成降雨。所以,在夏季时我国不仅炎热而且降雨量较多。
但是,在夏季时,海洋上方的空气在吹向我国内陆时,会遇到秦岭的阻隔,秦岭高大的山脉会阻止来自海洋的水汽继续深入到内地,导致只有少部分水汽才能到达内地,所以我国西北地区降雨量不如东部沿海降雨量丰富。
在冬季时,我国又会吹西北和东北季风,形成西北以及东北季风的原因是因为西伯利亚地区冬季非常寒冷,以至于形成高气压带,向南部的低气压地区吹来冷风,这就是西伯利亚寒流。
由于西伯利亚地区主要是陆地,因此西北、东北季风携带的雨汽较少,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冬季降雨偏少的原因。
当西伯利亚地区的冷风吹到我国秦岭地区时,秦岭也会阻隔季风继续南下,所以我国秦岭以南地区在冬季仍然可以维持0度以上气温。
除此之外,秦岭之所以被称为中华龙脉的重要原因是秦岭的高度和走向,秦岭属于东西走向,如果属于南北走向,那么肯定不会形成南北方分界线,而且也将会导致我国的长江、黄河改道。
此外,秦岭的高度属于“刚刚好”的类型,如果太矮了,那么无法阻止水汽流动,无法将我国南北气候分开。如果太高了,那么将会造成水汽完全无法深入内陆,以至于西北地区干旱加重,甚至形成荒漠或者沙漠。
由于降雨量以及温度的区别,所以秦岭南北地区的植被差异也非常大,在秦岭以南以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而在秦岭以北以温带落叶林、针叶林等为主。
植物的不同,必然又导致了动物的不同,在我国秦岭以南地区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物种,而在秦岭以北生活着松鼠、黄鼠等。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丰富,被人类形象的称为动植物基因库。可以说,我国山脉虽多,但很少有山脉能做到像秦岭这样物产丰富、环境多样、生物众多。
总结秦岭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实是因为秦岭的位置、高度、走向等众多因素,决定了它在我国地理方面重要位置。从地理上看,它刚好划分了我国南方、北方;长江、黄河的流域;800毫米降雨量;带气候与温带气候;常绿阔叶林与落叶林等,正是因为如此,秦岭才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什么是“龙脉”?千里来龙看入首,龙脉有何神奇之处
在电视和小说里,经常出现“龙脉”的说法,比如民间盛传,朱元璋为了皇权永固曾下令让刘伯温斩断天下龙脉,但刘伯温却留下了长白山的龙脉没有斩断,以至于后来清军入关,大明灭亡;
在金庸的鹿鼎记里面,韦小宝发现大清的龙脉和宝藏就在一个叫鹿鼎山的地方,而天地会同样也一直在寻找大清龙脉,只要挖断龙脉,就能反清复明。
龙脉
当然,龙脉,并不只在电视或小说里面才有,龙脉的概念,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堪舆术,堪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认为,所谓的堪舆术,其实是古人将天文地理以及人体这三大学科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而所谓的“龙脉”,则属于地理的范畴。
“龙脉”究竟是什么?龙脉真的存在吗?龙脉又有何神奇之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龙脉的“来龙去脉”。
古人在研究地理的时候,觉得起伏延绵的山脉,就像龙的形态,所以将山脉称为“龙脉”。
龙脉
龙的形态,就是山的脉络,山上的土,对应龙身体里的血肉,石头,对应龙的骨头,山上的草木绿植,则对应龙的毛发,当然这都是一种基于意象进行联想的比喻。
我们知道, “龙”,作为传统文化中具有神秘力量的高贵物种,被人们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皇帝又被称作“真龙天子”,后来,龙脉也就逐渐和皇权有了某种联系。
比如古代的国师为了辅佐皇帝提升国运,就要到民间四处查访龙脉的所在,皇帝龙驭上宾之后,皇陵往往也必须要葬于龙脉。
龙脉
所以,如果从广义上来说,龙脉指的就是山脉,所有的山脉都可以叫“龙脉”,但如果从民间狭义的理解来看,只有那些风水极佳,而且能对国运造成影响的山脉,才是真正的龙脉。
搞清楚龙脉的概念以后,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或许都有需求,那就是——“龙脉”真的存在吗?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可以非常肯定,龙脉,确实存在。
龙脉
比如我们平时所关注的气象,就和龙脉地理息息相关,因为山脉可以阻挡季风寒流,如果龙脉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某一山脉遭到破坏,势必就会造成气候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所以“脉毫”毫无疑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呢,咱们顺便来聊一聊成语:“来龙去脉”,过去精通堪舆的老先生,有一句口头禅,叫“寻龙点穴,千里来龙看入首”,什么是“来龙”?一座山脉的主山,就叫“来龙”,这是相当重要的位置。
龙脉
然后,从主山峰顶延绵而下的山梁,就是这座山的脉络,也叫“去脉”,来龙去脉,合起来就是一座山的全貌,因此,来龙去脉就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前后经过,也就是所有的全貌和由来都可以一目了然,就像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一样,这就是“龙脉”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