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欣赏全国独有的“丁”字形古民居,瞬间穿越到古代
张力摄
仙游有个“笔杆村”,
这里有全国独有的“丁”字形古民居,
是一座原生态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这里是仙游盖尾前连村。
张力摄
张力摄
前连村,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盖尾镇,东靠云顶山,北临木兰溪,风景宜人。村里的田野里,载种着大片大片的棕榈树,树下芳草萋萋,鸟儿跳跃。棕榈树似一个个绿林好汉整齐地列队,那一大片棕榈,绿了整片田野,整个村庄。
林建祥摄
前连村素有“笔杆村”、“文化村”的盛誉,
于南宋隆兴年间开族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据史载,南宋隆兴年间(1163-1190年)就有前连地名,形成村落。自此,前连村世代耕读,英才辈出,诗书史家,科甲联芳,人文积淀丰厚。这里曾走出南宋右丞相、镇南大将军连沿公,文韬武略名扬朝野。
前连村,还有登进士第的学贯古今的榜昭连元灿;有桃李满天下的教谕连谦、连文显、连原清;还有科场摘桂、坚旗立匾的亚魁、武魁连上进、连上拔兄弟,不一而足。
林建祥摄
前连村的“丁”字形古民居,
也是全国独有。
前连古民居群较完整地保存着
明清传统建筑风貌,
是一座原生态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张力摄
前连村的“丁”字型古民居群,系明来清初先后修建而成,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它由19座古民居毗邻组成,纵横达2. 5公里,为省内罕见的一姓家族古民居群。整个古民居群融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为一体,弥足珍贵。
黄智三摄
村内的建筑由先祖连春晓开始,传至连九庶(春候公),共有4子、24孙、99曾孙,相继五代同堂,在不断扩建中形成规模。为省内、甚至全国仅有的“丁”字型布局的古民居建筑群体。据说连战曾为村里的连姓题过词。
整个古民居依丁字形而建,可想而知是为祈求人丁兴旺。最早的阿头祖厝及田厝等6座建在“丁”字形横笔画上,尚存明代古建筑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就是一部历史大片,见证了多少时代变迁的沧桑辉煌和历史的风云变幻。
张力摄
紧接着旗杆厝、旧厝、中厝、阿毛厝、仙公厝、下张厝和阿五亭、阿六亭等8座,均建造在“丁”字形的竖笔画上。最晚建的下过溪厝、顶过溪厝等则建造在“丁”字形的钩笔画上。
在“仙公厝”,“萱堂燕喜”匾额至今仍高悬厅堂正中。这是连家老母亲林氏八十大寿时,朝廷的达官贵人送来道贺的。这座大厝正对着“文笔峰”,村民都说这是块风水宝地。连氏古厝大厅上,仍端悬着一块块历代朝廷敕封或达官贵人赠送的牌匾。
每年九月初九重阳登高日,仙游阿头、惠安坝头、德化格头,血浓于水的三邑连氏后裔兄弟,必齐聚至云顶山上的连丞相公墓前祭奠,盛况空前。
张力摄
古民居群保持明清建筑风格。为三进深,左右护厝,悬山式屋顶。基座由磨光花岗石堆砌,中部镶有人物、花鸟及几何图案的装饰砖雕二百余帧、檐下垂莲、吊蓝、雕梁画栋、贴金描彩,工艺精湛,可见证当年的辉煌。
古民居上的砖雕以及大厝石柱上用红砖雕刻成的对联基本上保持完好,工艺精美绝伦。目前砖雕艺人己然绝迹,遗留下的砖雕对联更是少见。这些现存的红砖、松木、石雕的艺术,因此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林建祥摄
林建祥摄
村前有一条古街,传统产业至今保留下来的仍有干果行还盛行;手工打铁、竹制、弹棉花等传统行业至今也仍在前连村沿袭下来。漫步在这条古街上,恍若穿越在七十年代的时光里。
林建祥摄
前连村连氏后裔现在全国各地有一万多人,在村里居住的还有不少,仍在古厝里居住的以老人居多。每年春节和重阳节,那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光。不少连氏子孙从远方赶回,为的是那一份藏在心底的乡愁。
张颖摄
张颖摄
每年元宵之际,
这里都会上演
古厝与传统民间艺术融合的和谐之美。
前连村每年正月初十-十三闹元宵,村里宫社张灯结彩, 摆斋菜、设“宴桌”、叠糕果, 乡民们抬菩萨神像行傩,家家户户焚香祈福, 祈愿来年日子更红火。300多名社区成员走街串巷为居民表演舞龙、舞狮、伞舞、大鼓舞、腰鼓舞等传统节目, 喜迎元宵佳节。
刘朝阳摄
吴锦摄
交通指南:
公交线路:501路,全程约44.7公里
1、从莆田站步行约810米,到达莆田火车站;
2、乘坐501路,经过32站,到达田头店站;
3、步行约1.9公里,到达前连村。
风水地理古籍 宋国师吴景鸾夹竹梅花
展示为部分页面 完整版74页 有 精装彩色线装书和电子版
展示为部分页面 完整版74页 有 精装彩色线装书和电子版
明孝宗泰陵:被文官们认为风水很不好,只不过是为了指桑骂槐而已
前言:在北京昌平十三陵景区的西北侧最北的位置,即笔架山的东南麓,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泰陵。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孝宗朱祐樘的泰陵,以及其子武宗朱厚照的康陵,距离十三陵的中心地带十分遥远,就像是两个被抛弃的孤魂野鬼一般。
泰陵与康陵位置图
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即祝枝山)曾经写过一部轶事小说集《九朝野记》,里面提到泰陵玄宫在开挖金井之时,曾经有泉水涌出。笔者查了《野记》,没发现类似说法,倒是在清朝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续编》中见到了相应的记载:
《九朝野记》云:初建泰陵,都下盛传其地有水,吏部主事杨子器言之。时督工太监李兴持之,遂下杨锦衣狱。有起复知县邱泰上言: “万一梓宫葬后,欲开则泄气。今视水有无,其疑可释。”乃遣太监萧敬押杨往视,回奏无水。众谓杨必死,太皇太后曰: “无水则已。何必罪之。”—《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六十一·礼政一礼论》
在放置皇帝棺材的棺床中央,有一个直径十几厘米的垂直深孔,这就是传说中的金井。金井出水,不得把皇帝也给淹了?因而历朝历代都被认为是大不祥,要对负责卜陵的官员严厉问责。
那么泰陵的风水究竟如何,墓主人是何身份,其在选址及修建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明孝宗泰陵航拍图
泰陵的前世今生泰陵的卜选过程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日中午时分,紫禁城皇宫之内突然刮起一阵旋风,刹那间“尘埃四塞,云笼三殿”。紧接着宫中的太监、宫女们纷纷发出惊叫,因为他们看到乾清宫方向出现异象: “若有人骑龙上升者”。
骑龙上升,换句话说就是“龙驭上宾”。果然乾清宫内传出了震天的哭声,当朝皇帝朱祐樘驾崩,享年三十六岁。当天颁布遗诏,命皇太子朱厚照即位。当年六月,朝廷为朱祐樘上尊谥曰: “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简称“孝宗敬皇帝”。
此前只有太祖、太宗以及景皇帝在生前就修好了陵寝,其他皇帝都是在驾崩之后才卜选葬地,孝宗也不例外。由于此事宜早不宜迟,因此朱厚照在自身尚未即位之时,便于五月十一日派出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前去天寿山为先帝“择山陵地”。
明孝宗朱祐樘剧照
李杰,常熟人,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进士,不但是著名书法家,还精通地理之术。至于钦天监监副倪谦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专业人士。经过十多天的实地考察,二人于五月二十三日向已经是新天子的朱厚照汇报,选中了一块吉地:位于宪宗茂陵之西的施家台。然而这个位置过于偏远,希望朝廷另外派遣官员进行复核。
丁未,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同司礼监太监戴义奏于茂陵西施家台得吉地,堪以奉安大行皇帝陵寝。然山陵事重,乞别命官覆视。—《明武宗实录卷一》
朱厚照认为有道理,立刻派出了第二批卜陵小分队,以礼部右侍郎王华为首,随行的还有钦天监监正吴昊等人。王华是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的状元,当然他还有一个显赫的身份:圣人王阳明的老爹。
泰陵吉地位置图
此前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提出一个建议,从江西访求民间风水大师来京卜选,务必要让先帝的陵寝“主势强、风气聚、水土深、穴、力量全”,这样才能起到“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的作用。王侍郎多聪明的人,一看你许天锡一副很懂的样子,得了,咱也别千里迢迢从江西找人了,你跟着我去就行。六月初三日,王华向朝廷上奏,此前李杰选的那块“吉地”没问题,可以立即开工。
丙辰,礼部奏侍郎王华等覆视原择山陵地果吉,宜行钦天监择日兴工。上从之,遣驸马都尉蔡震、马诚祭告诸陵,尚书曾鉴祭告天寿山后土司工之神。—《明武宗实录卷二》
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六月初五日,内官监太监李兴、新宁伯谭祐、工部左侍郎李鐩奉旨提督泰陵的营建工程,参与供役的京营官兵人数有上万人之多。封建王朝的百姓真的很苦命,京营官兵不但要没日没夜地上工,连“僦车之费”都要自己出。
明孝宗泰陵
所谓的僦车,就是雇车的意思。由于当时连降大雨,通往天寿山的道路有“霖潦”,也就是雨后的积水,所以要雇车。对此大头兵们非常不满,老子又要出力又要出钱,是不是太过分了?李太监请求内外诸司出银四五万两“以备运辇”,工部一口回绝,表示“府藏空虚”。最后挪用了蓟州、泰安州和济宁闸等处的“逃夫银”、“香钱”以及“河夫价”,才算解决了这个难题。
经过近四个月的赶工,泰陵玄宫终于落成,礼部也随之制定了孝宗皇帝梓宫发引,以及神主祔享太庙的仪注。十月十六日,孝宗梓宫正式发引,驸马都尉蔡震(孝宗姑父)奉旨护丧,英国公张懋率领大军沿途防护。
十月十九日,孝宗梓宫正式入葬泰陵。当月二十六日,神主升祔太庙。
孝康敬皇后张氏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初八日,昭圣恭安康惠慈寿皇太后张氏崩逝,享年七十二岁。朝廷为其上尊谥曰: “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简称“孝康敬皇后”。
张皇后与明孝宗剧照
张氏,北直隶河间府兴济县(今河北省沧县)人,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二月被册立为皇太子妃。当年八月宪宗朱见深驾崩,孝宗朱祐樘即位之后,于十月册立张氏为皇后。张皇后共为孝宗生育二子一女,但除长子武宗朱厚照以外,次子追封蔚悼王朱厚炜、长女太康公主均早夭。
明孝宗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夫一妻”皇帝,后宫中除了张氏以外,再无别的妃嫔。此前孝宗梓宫发引之时,参与者有太皇太后(宪宗继后王氏)、皇太后(即张氏)、英庙皇妃(英宗妃嫔)、宪庙皇妃(宪宗妃嫔),但就是没有孝庙皇妃。一般认为,孝宗之所以没有妃嫔,是皇后对他的拿捏所致。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武宗驾崩,此时一夫一妻的后果开始显现。因为武宗本人无嗣,再加上他又没有庶出的弟弟,所以明廷不得不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迎立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武宗堂弟入继大统。
朱厚熜即明世宗,这位皇帝年纪不大,心眼却很多,竟然在毫无根基的情况下击败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为自己亲爹兴献王争来了名分。张太后也从“圣母”变成了“皇伯母”,这位在孝宗、武宗两朝都飞扬跋扈的女人,终于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果。
张皇后剧照
在她生前,两个作恶多端的兄弟张鹤龄和张延龄就已经被削爵打入大牢。其中张鹤龄死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张延龄则在张太后死后被世宗下旨斩于西市。要知道此时这位人神共愤的前建昌侯都已经六十九岁高龄,居然还难逃当头一刀,可见世宗对这位伯母的恨意。
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一月初六日,孝康敬皇后梓宫发引。初九日,与孝宗合葬于泰陵。十三日,孝康敬皇后神主升祔太庙。
泰陵的风水缺陷金井出水的问题,我们在本文开头就已经提及。然而不管说是李兴和李鐩派人把它掩埋掉也好,还是根本没有出水也罢,反正孝宗梓宫入葬的时候,玄宫里面并没有是一片汪洋的景象。
但是除此之外,到了明清易代之际,对泰陵风水的批评却一下子多了起来。比如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其所著的《国榷》一书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泰陵临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识者知其地之不吉矣”。
而清初知名地理师梁份,在对十三陵进行了五天的考察后,写了一本《帝陵图说》。里面也对泰陵的风水提出了批评,认为其“地气不正,穴结无情”。
明孝宗泰陵
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咱们暂且不论,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皇陵选址自古就是重龙脉而轻水法,谈迁的质疑多少有些外行。至于梁份的意见,当然也符合风水相书上的说法。但是整个天寿山陵区,除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堪称完美无瑕以外,其余诸陵都能找的出毛病,难道也都是风水不好?
皇陵的卜选要考虑到昭穆,考虑到位置远近,不是那么好选的。如果一切按照书本,那除了朱元璋、朱棣以外的所有大明皇帝都无法下葬了。实际上这里的根源还在明武宗身上,这位争议极大的皇帝自己挑战文官,但又没有留下子嗣。以“兄终弟及”方式即位的明世宗更是个难缠的主,文官们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要不是泰陵风水不好,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局面呢?
结语:按照《武宗实录》的记载,泰陵中金井、宝山、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另有一座圣号石碑,外罗城周长为一百四十二丈(约合455米)。此外香殿、神厨、奉祀房、火房、神宫监、神马房、果园等也一应俱全。
不过等到梁份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考察十三陵之时,泰陵地面建筑便已经受损严重,比如祾恩门: “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作为泰陵的大门,居然要靠石头来堵住,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本世纪初的时候,对泰陵有过一次保护性抢修,不过迄今仍然处于封闭管理之中,尚未对外开放。